从太极图视角解读中国舞蹈艺术之“圆和”美
论舞蹈创作中的太极美学思想

论舞蹈创作中的太极美学思想太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一种哲学、一种思想、一种艺术和一种运动。
它所包含的美学思想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在不同的艺术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舞蹈创作中,太极美学思想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太极美学思想强调了平衡、和谐和动静结合的原则,这些原则在舞蹈创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舞蹈是一种通过身体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而太极美学思想正是能够帮助舞者找到身心平衡,并将内心的思想和情感通过舞蹈表现出来。
太极中的“虚实”、“阴阳”、“四两拨千斤”等概念,均可以应用到舞蹈中,让舞者在舞蹈创作中达到更加完美的状态。
太极美学思想强调“虚实”之间的平衡。
在舞蹈创作中,这一思想可以帮助舞者掌握节奏和力度,使舞蹈动作既有张力和爆发力,又有柔美和流畅性。
通过控制身体的虚实变化,舞者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内心情感,使观众对舞蹈作品产生更深的共鸣。
太极美学思想中的“阴阳”哲学也为舞蹈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方式。
阴阳并非单纯的二元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在舞蹈中,舞者通过身体的阴阳变化来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通过快慢、轻重、明暗等对比,使舞蹈作品更加具有层次感和丰富性。
舞者在阴阳转化中也能够达到内心情感的释放和平衡。
太极美学思想中的“四两拨千斤”也可以被运用到舞蹈创作中。
舞者在舞蹈中需要通过控制身体的重心和力度来表现出动与静的变化,使舞蹈作品更加具有力量感和张力。
在舞蹈的角度来看,“四两拨千斤”也是一种技巧和功力的表现,舞者需要在舞蹈动作中找到平衡点、重心和力度的分配,做到恰到好处,既能使舞蹈动作更具美感,又能确保身体的健康和安全。
太极美学思想在舞蹈创作中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舞者通过太极美学思想的引导,能够更好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并使舞蹈作品更加具有魅力和感染力。
我们可以期待,在未来的舞蹈创作中,太极美学思想的应用将会成为一种重要的创新方向,为舞蹈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论太极文化对中国舞蹈文化的影响

三、结果与讨论
三、结果与讨论
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 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三、结果与讨论
1、文化交流方面:外来文化的传入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 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吸收外来文 化的优秀元素,丰富了自身的内涵。
首先,佛教中的“生死观”深刻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叙事结构。佛教认为,生 死是世界的常态,这种观念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许多影片通过描绘人物的 生死离别,表现出生命的无常性和矛盾性,从而引领观众思考人生的意义。如陈 凯歌的《霸王别姬》中,生死在程蝶衣和段小楼的悲欢离合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 展现,观众在感同身受的情感共鸣中,深度思考了生命的价值。
现代意义
现代舞者在创作过程中,不断从太极文化中汲取营养,创造出更加新颖独特 的舞蹈动作和表现形式。最后,太极文化为现代舞蹈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将太极文化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融入到现代舞蹈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 生们的身体素质和表演技巧,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结论
结论
太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舞蹈文化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从历史渊源、哲学思想、艺术表现到现代意义,太极文化都在中国 舞蹈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通过对太极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 国舞蹈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同时也可以为现代舞蹈教学和创作提供更多的启示和 灵感。
内容摘要
土家族巫文化是指在土家族传统信仰中,通过特定的仪式、舞蹈、音乐等方 式,沟通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以祈求神灵的保护和庇佑。土家族巫文化起源于原 始宗教,历经漫长的历史沉淀,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涵盖了祭祖、占卜、 祭祀等丰富的内容,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舞蹈创作中的太极美学思想

论舞蹈创作中的太极美学思想摘要:太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哲学思想对舞蹈创作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以太极美学思想为切入点,探讨太极哲学在舞蹈创作中的应用,探讨太极美学思想对舞蹈创作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地将太极哲学融入现代舞蹈创作中。
关键词:太极;美学;舞蹈创作;哲学思想一、引言太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其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太极的美学思想不仅体现在太极拳、太极剑等传统武术形式中,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舞和现代舞蹈创作。
太极以“阴阳”、“动静”、“柔刚”等哲学概念为核心,闪现着自身独特的美学观念,对舞蹈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太极美学思想对舞蹈创作的影响1. 阴阳哲学对舞蹈表现手法的影响太极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阴阳观念。
阴阳哲学的概念丰富而深远,在舞蹈创作中,可以通过动作、姿态和表演手法等方面加以体现。
如在编舞时可以通过对比运用柔和的曲线与刚烈的直线,运用缓慢与快速的对比,营造出阴阳融合的动态美感。
太极哲学还提倡阴阳调和、柔刚相济,因此在舞蹈创作中也要求舞者做到柔和而不失刚劲、刚劲而不失柔和,达到动作流畅、舒展自如的效果。
这种动作的表现更加符合太极哲学对阴阳和谐、柔刚相济的要求,也更能够呈现出舞者的内在美和身体的完美状态。
2. 动静对比在舞蹈表达中的体现太极哲学将动与静视为宇宙间普遍存在的两种基本状态,通过动静对比的方式展现出世界的和谐之美。
在舞蹈创作中,舞者可以透过身体的动静对比来表达太极哲学中的动对静、柔对刚的哲学概念。
通过巧妙地运用静止、缓慢、急促等不同的动作表现方式,可以形成富有变化的动静对比,创造出充满张力的舞蹈作品。
这种对比所展现的动与静的鲜明对比,不仅能够引导观众对太极哲学的感受和理解,也可以让观众在舞蹈表演中体会到太极哲学所传达的美学价值。
3. 舞者个人修养与内在美的追求太极哲学主张修身养性,注重内在的平衡和和谐。
在舞蹈创作中,太极哲学的这种内在追求可以体现在舞者的内心情感表达和舞姿风韵上。
试析中国古典舞身法中“圆”的审美特征

( 三) 古典舞的“ 三 圆” 动律—— 平圆、 立圆 、 八字圆
“ 三 圆动律 ” 主要是 指由整个肢 体运动造成 的圆线轨
迹, 不仅 是“ 形” 的 圆, 也是“ 线” 的圆。 这“ 三 圆动律” 贯穿于 中国古典舞的身法 之 中, 最典 型的动作就是 “ 青龙 探爪 ” , 这个 动作 是从武术 中借鉴 , 进行创 作和发展 而来 , 是一个 融平圆 、 立圆 、 八字圆于一 身的典型动作 。 它的动势与形象 犹如游龙 一般 , 给人 以婉 转多变 、 体态 万千之感 。这个动 作, 把 中国古典舞 对“ 圆” 的审美理 解和追求 , 表现 的淋漓 尽致 , 使这个 动作 富有表现力 。
艺坛剧 影 月 报
试析 中国古典舞 身法 中 “ 圆”的审 美特征
一冯 圆
立身射燕舞姿 的基础上 , 加旁提和敞胸形成 的舞姿 。它具
有静 中有动的意识 , 在做这个中国古典舞的闪 、 展、 腾、 挪, 都离不开划 圆动律 。 不论 是舞姿 的外 形上 , 还是动作 的过程 , 都 无不体现 中国古典 舞对 “ 圆” 的理解和审美 。 这与 中华 民族五千年沉积的宇宙 观和审美观离不开 , 我们从太极八卦到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
乐 出版社 . 1 9 9 1年 1 1月第 一 版 。
的速度演唱的抒 情作品应该 : 字头所占时值和字尾收韵的时
值可以略长。字和字 , 音素和音素的连接要平稳 、 连 贯。
剧 影月报艺坛
中国古典舞 , 虽然不是古代舞 蹈的原型 。 但经 过众多前 辈 们的苦心整理 , 从戏曲 、 武术等诸多门类中提炼 , 再进行 发 展和创作 , 把当 中的 元素 整理出来 , 形成 了中国古典舞 特
发。 根据以不同的音乐形象表达不 同情绪的声乐作品。对语 言动作作必要的调整。 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语言动作。 一种是 在速度不陕的抒 睛歌曲的延长音上 , 按 民族地方风格歌 曲i 闰 腔的方法 , 依汉字四声的规则对二声和三声的字加下二度音 的装饰音 , 一声和 四声则不加。 还有一种是, 对用中等或 寝陧
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之“圆”的艺术

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之“圆”的艺术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圆”的审美1、传统文化与中华精神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延续了5000 余年的伟大民族, 必定有一个在历史上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精神, 这个基本精神是这个民族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这个精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华精神”。
它集中表现于《周易大传》中。
在《周易》中, 乾坤两卦是总纲。
乾乃天,坤乃地, 天地合一, 形为球体。
天地包罗了万物, 其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最后万物又归天地。
这种循环不止的现象把“圆”的本质特征体现的是淋漓尽致。
所以我觉得“圆”是中国所有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在中国古典舞“划圆的运动”中,我们看到了佛家“轮回。
也感受到儒家“致中和”的思想,还可以看到道家(“万物负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观念)。
当然,划圆运动更是集中体现了《周易》的思想,根据《周易》的思想及太极阴阳图的启发,中国人发明了太极拳。
太极拳的动作轨迹基本上是循着圆和曲线进行的,中国古典舞虽然是一种与太极拳不同的运动,但其哲学依据却是一样的,它所体现的力的运动方式也是一致的,它们都属于一种内聚的力的表现。
2、“圆”的含义与体现在传统文化中的含义什么是圆,“圆”是不多不少的, 是圆满准确的, 而不是有棱有角的。
圆是数学中最基本的图形,“圆”大多用来表示形状,其实“圆”的外延远大于此,圆与科学、人文以及生活具有广泛的联系。
再说我国古代的圆文化,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在道家、宋代理学家及许多文化形式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圆”式思维,“圆”还是汉族柔性精神的具体表象,这种思维一直影响到今天。
学、电学、光学等的发展都离不开圆的推动。
(2)、圆与人文■以圆为善。
圆具有均匀、对称、圆顺,不偏不倚、公正、公平、客观的品质。
因此,以圆为善,这已经是人类的共识。
■以圆为范。
规矩成方圆,有方有圆,以圆为范,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
天圆地方是中国传统思想。
■以圆为美。
西方数学哲学认为:“圆是最美的图形”,圆是美的化身,美的使者,以圆为贵,以圆为美,这也是人类的共识。
浅析“圆”在舞蹈中的作用及体现

146“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态象征,它代表着人们对圆满、团圆的期望和追求。
自古以来,不论是在道家的太极八卦图中,还是在古典建筑、传统图式的圆曲结构中,都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圆形审美的追求。
这一审美取向在舞蹈中展现的便是“圆”,圆在过去更多的是指一种造型,但现在圆则指的是一种运行路线和运行轨迹。
“平圆、立圆、八字圆”是“圆”中最有特点的三条路线和运行轨迹,也是在舞蹈中最常见的,它强调整个运行过程以腰为轴带动身体,时刻都在进行平圆或立圆或八字圆的运行路线。
同时,“三圆”运动路线在中国古典舞中尤为突出和明显。
一、何为“圆”在过去,圆通常是指造型和动作要像一个“圆”,而现在是指整个肢体进行运动时形成的圆。
舞蹈中圆的表现形态主要是指“三圆”:平圆、立圆、八字圆。
它们是舞蹈运动中最具有特点的三种圆形运行路线和运动轨迹。
(一)平圆无论是手的局部动作还是整个上肢动作,运动时要如同“磨盘”状,展现出一个平面的圆线运动,称之为“平圆”。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旋转技术中的平转,就是典型的平圆运动。
双手臂向身体两旁抬起至与肩膀平行位,自身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进行平行转动,形成平圆运行路线的旋转。
它的动作特点是流畅、连贯,要求以腰带动身体,腰部在运行平圆路线的时候,手臂的运用也是在完成平圆路线,腰与手臂进行同一方向运动。
与此同时,头部的留甩头动作,其实也是在完成平圆运行轨迹。
还有在舞姿动作完成时,一个简单的造型停顿或者一个转身动作,也是在进行平圆的运行轨迹。
平圆的路线可以说在舞蹈中是随处可见的,它存在于每一个动作中。
(二)立圆“立圆”在基本功训练中也是随处可见,它强调无论是在手的局部动作还是整个上肢动作,运动轨迹如同“车轮”状。
即展开在面前时是一个立面的圆线运动。
在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教材当属翻身类技术。
它可以让人直观地感受到立面的圆形路线,如点翻身。
它是一个整体的立圆运动,双手臂向身体两旁抬起,形成一下一上的立面形态,在翻转时以左手臂带动,进行上下交替的转动,此动作的完成强调以手臂主动带动腰部进行立圆翻转,并包含了腰部的立圆翻转、双手臂的立圆运动轨迹以及留甩头的立圆路线。
从太极初探古典舞身韵的阴阳之美

从太极初探古典舞身韵的阴阳之美作者:张哲芳来源:《音乐时空》2016年第09期摘要:太极是我国武术的代表之一,拥有极其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太极精神是中国文化中的代表,它集中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和美学追求,它所蕴涵的身体哲学,对中国艺术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典舞创作中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蕴含着医疗、保健和中国古典唯物哲学,同时也是一门具有鲜明特色的人体艺术。
作为我国的瑰宝,太极中蕴藏有很多中国古典舞身韵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包括有动静结合、虚实交错,这些与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动作节奏有着相似点;太极中的阴阳八卦和古典舞身韵的阴柔阳刚之美有着近似之处;太极的“中和之美”与古典舞身韵中的美也息息相关。
如果可以深入探究太极的内涵,将有助于古典舞身韵自身的变化与发展,并能够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太极中国古典舞身韵阴阳八卦借鉴吸收在我国现当代建设中,古典舞身韵的关注点应该在挖掘传统文化精神方面,因为这种深度的挖掘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意义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代表性和典范性。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文化养料和应该汲取的知识养分,经过多年的梳理和整合,理出了一条以“太极”为核心的精神源泉主线,在这条主线上古典身韵不仅建设出了哲学基点,同时在审美价值、创作思维和操作方式上都是一盏指明灯。
所以,这就是中国古典舞身韵传统的核心地位,即“太极精神”。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舞身韵中蕴含并体现的太极精神,准确把握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使中国古典舞身韵沿着健康的方向前进。
一、太极阴阳八卦对古典舞身韵的渗透(一)太极的阴阳八卦之美什么是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
太极是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产物“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什么是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
太极乘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这就是太极生阴阳的道理。
中国古典舞之“圆的内涵”

中国古典舞之“圆的内涵”中国古典舞中的“划圆运动”,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的。
古代《易》理中的太极图由一个大圆、两个小圆和一条S线组成,分为黑白两界。
中国古典舞中圆的理念正是由此而来,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
太极图归纳的不仅是自然规律,同时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普遍规律,这一规律在中国古典舞中充分的表现出来了。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一直遵循着“天人合一”的规律,注重阴阳调和,而“圆”正是这一调和的具体体现。
总之,中国古典舞的“划圆运动”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中国古典舞风格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圆”的外化和内在的统一。
1“圆”的艺术内涵中国古典舞中“圆”的构成不仅仅体现在舞蹈的动作线条上,它真正的独特之处在于完美艺术精神的体现。
古典舞的整个表演都充满着饱满感,这种饱满同时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舞蹈动作流畅、浑然天成。
中国古典舞中“圆”的典型元素包括:“云间转腰”、“风火轮”、“双晃手”等。
中国古典舞中的基本动作是腰的运动,而“云间转腰”又是腰的动作中的代表动作,它以腰为轴,把“冲、靠、含、腆、仰”六要素贯穿在“划圆动作”之中。
具体就是无论在舞台上怎样做“划圆运动”,都要找到圆心,然后身体以圆心为点划圆。
“风火轮”有平圆、八字圆和立圆三种划圆方式,主要特点是以“划圆运动”为原则,姿态变化多样。
“风火轮”用手臂划立圆,用肩部划八字圆,两个动作交替进行,构成一个类似于8的图形,再加上其中蕴含的“拧、倾”元素使得舞蹈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力。
“双晃手”是上肢和手的动作,也是划圆。
在双晃手动作过程中,呼吸的吞吐、手臂肩、肘、腕以及颈部的环动融为一体,充分表现了古典舞的和谐圆润的韵味。
2“圆”的审美内涵纵观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无不表现出“圆”的思维,“圆”的文化。
舞蹈动作的形态美,是人们对舞蹈艺术的追求中最直观的感受。
因此,舞蹈的动态美历来是舞蹈表演者不断练习和追求的。
舞蹈的形式美,是舞蹈艺术的特征所决定的,表演者经过对舞蹈动作的千锤百炼,逐渐形成大众审美角度中所满意的肢体动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2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月 Vol. 33 No. 2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r. 2011 ────────── 收稿日期:2010-04-19 作者简介:秦丽(1985-),女,河南南阳人,硕士,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部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学。
-103-从太极图视角解读中国舞蹈艺术之“圆和”美秦 丽1,胡淑娟1,张瑞洁2(1.广州体育学院 研究生部,广东 广州 510500;2.唐山师范学院 体育系,河北 唐山 063000)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从太极图视角阐释了中国舞蹈艺术的“圆和”美,用太极图所折射出来的“圆和”思想来开启舞蹈艺术之“圆和”美,旨在为中国舞蹈艺术创造出更多的艺术灵感,开创更好的舞蹈艺术前景。
关键词:太极图;舞蹈艺术;圆和美 中图分类号: C 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11)02-0103-03Discussing the Art of Chinese Dance of “Circle and Peace” From thePerspective of Taiji DiagramQIN Li 1, HU Shu-juan 1, ZHANG Rrui-jie 2(1. Department of Postgraduate, Guangzhou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Guangzhou 510500, China; 2. Department of PhysicalEducation,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Abstract: 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 study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art of Chinese dance of “circle and pe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iji diagram. By using Tai Chi diagram reflecting the thought of "circle and peace", the art of dance of the "circle and peace" was expected to open, and more artistic inspiration and a better prospect for Chinese art of dance was expected to create.Key words: Taiji Diagram; the art of dance; circle and peace无往不复、动转不息的太极之“圆和”,在中国舞蹈艺术中得到了极为突出的表现,构成了华夏初民思维经验的延续,也模塑了中国舞蹈艺术的尚圆和精神。
朱熹《太极图说解》云:“圆者,无极而太极也。
”王夫之《周易内传发例》:“太极,太圆者也。
”太极图所呈现的太极形象是一个大圆,太极学说最终是以圆美为旨归的,另外它是一种古典的中和之美,它把圆形线、曲线、黑色、白色均衡,有序、稳定、和谐地组成为一幅美的画图,一幅极直观又极简括,极具体又极抽象的中华圆和美的第一图。
太极图作为中国舞蹈艺术的基本象征物,以一个简单的图形囊括了中国舞蹈艺术的内涵与外延、表层与里部、从造型到动律、从物质到精神,以及形态表象、运动轨迹和发展规律等,赋予中国舞蹈艺术的启示是多层面的,中国舞蹈艺术中所强调的“圆和”美意识不仅与太极之圆和相符,而且舞蹈中所呈现的动作和空间艺术也与太极之“圆和”有着密切的联系。
1 太极图简述太极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包罗万象、百读不厌的图像。
在宋代之前,太极仅有其名而无图象流传。
影响后世最大的太极图式有两种:一种是“周氏太极图”,一种是“阴阳鱼太极图”我们通常所说的“太极图”,一般不是指的“周氏太极图”,而是指的“阴阳鱼太极图”。
相传阴阳鱼太极图是宋代华山道人陈图南所绘,后来朱熹把它附于其大作《周易本义》之扉页。
太极图是一个圆圈,中间以一个“S ”形的曲线分开,左白右黑,其形状恰似黑白两条鱼,所以俗称太极图为“阴阳鱼”。
白鱼在左,头向上,属阳;黑鱼在右,头向下,属阴,这表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阴气盛于北方,物极必反,其中阴气中一阳生为震;随着阳气逐渐强盛,依次由第33卷第2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月-104-震、离、兑至于乾,达到阳气的极盛,阳气盛于南方,一阴生起为巽,随着阴气的逐渐强盛,由巽、坎、艮至于坤,为阴气之极盛;阴阳不相离,故两鱼回环互抱,象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根,进退消长。
阳中有一个黑点,阴中有一个白点,恰似鱼的眼睛。
白色中的黑点,表示阳盛极时阴并未消失,只是潜藏起来,故藏于阳中而根于阳。
黑色中的白点,表示阴盛极时阳并没有消失,而是藏于阴而根于阴。
太极图最外层的圆圈为太虚或无极,表示宇宙万物是由元气化生的,同时又在进行着运动和循环。
从太极图整体上来看,呈现出上阳下阴、左阴右阳的局势,并且阴阳互含。
阴阳鱼太极图出现后,对它的涵义,有许多种说法。
从学理上讲,阴阳鱼太极图还正确地表达了太极与阴阳、八卦的关系。
阴阳鱼太极图不仅可以用来确定八卦方位,其阴阳消长及八卦方位还可以用来描绘内丹修炼的功夫。
在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里,太极图被广泛应用于艺术教学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它向我们展示出艺术中阴阳之象的对立统一、东方艺术的圆和之美,以及运动与包容的艺术发展规律。
2 太极图的“圆和”之美在中国舞蹈中的体现 2.1 太极图的“圆”之美在中国舞蹈中的体现 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它与中国人的宇宙意识、长命情调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是我们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不可忽视的因素。
自然界中的许多形态都是圆形的,圆形作为一种几何形体,具有很高的对称性,且饱满、流畅。
圆形既是美的,又是善的,故有完美、圆满、完善之类的说法。
圆的使用,单单从形式上来说,就能够给人以饱满、对称、柔和、稳定又不失动感的印象。
从造型的角度来说,圆形整体性很强,圆的内部即使有一定的形式上的变化也不会破坏这种整体性,反而可以使造型更加丰满翩然、气象万千。
2.1.1 太极图所体现的“圆”之美太极何以为大圆之体?王夫之《思问录外篇》对此有详细解释,他说:“太极,一浑不之全体。
”并进而说:“绘太极图,无已而绘一圆圈也,非有匡廓也……取其不滞而已。
”也就是说,太极何浑全,不可分割,故以圆来描绘;太极乃体气充凝,运转不息,所以似圆。
故此,易学史上,常常把太极当作浑沌之别名,雷思奇《易盆通变》卷下说:“太极也者,特浑沦之寄称耳。
”浑沌则圆[1]。
太极图外圈大圆昭示宇宙生命的圆结构。
在中国古代观念中“有天圆地方”说,“易”是阐述天道的,天道又是涵括地道、人道的,所以在易学看来天地都是圆的。
宇宙生命的圆结构是一种动态结构,是天地、日月、四时、昼夜以及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循环运动的结构。
太极图圆结构是对《周易》圆道(圜道)理论的形象阐释,是对宇宙生命循环律的形象表述。
循环反复是“易道”,是“天地之心”(《彖传》语),这种观念已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心理思维层面,成为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之一[2]。
太极图把阴阳属性及变化规律,阐发得贴切而详尽。
“两仪合于一圆,示阴阳互根、不可分离、无阴则无阳、无阳则无阴阴阳交互,动静相倚”。
两阴阳鱼你追我赶,首尾相接,最终形成一圆,一阴一阳不离圆,圆者而生。
既体现了太极图的圆之美,也很好的体现了太极哲学的阴阳观和动静观。
2.1.2 太极图与中国舞蹈艺术“圆”之美的关联 《老子》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王弼注曰:“法自然者在方,法方在圆,而法圆在自然,无所违也。
”得圆者即得自然之妙韵。
王先谦《庄子集解》引宣颖去的话说:“五者本浑然圆通。
今滞于迹而向方,不可行也。
”可见“方”是具象,是可感可触的,“圆”是超越于方的,故由“方”入“圆”,即由具象到超越,是一个臻于完美的辩证的运动过程。
他们认为,以“方”入“圆”,因“圆”识“方”,方得艺术技巧之大美境地[3] 。
可见“圆”是艺术之美的内核。
中国舞蹈艺术总体上呈现为一种“圆”的状态,这种“圆”包括了外部形式和内涵的审美原则。
舞姿造型的圆曲相照、刚柔相生的运动方式、对比强烈的节奏特点,构成了中国舞蹈以“圆”为核心的风格特征。
在长期的舞蹈实践与研究中发现以“圆”为中心设计舞蹈动作,以“圆”为标准衡量舞蹈技术的质量和规范性,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舞蹈文化现象。
“圆”是一种优美的图案造型,它自然而流畅、柔和而圆润、持续而富于变化,代表着完满、圆满、美满和成熟,因为它独特的线条和韵味,被世界各民族舞蹈所选择、运用。
中国古典舞是典型的“划圆艺术”“,圆”贯穿于舞蹈形体活动的始终。
其主要是“三圆”、“两圈”,即“平圆”、“立圆”、“8字圆”、“大圈套小圈”,其他如体态上的拧倾、扭旋、折曲转亦属于“圆”的动律范围。
“圆中生万变,万变不离圆”,舞蹈艺术在舞姿造型、动作规律、节奏处理和流动路线上,都与圆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外联系。
也正是“圆”的存在,才产生无穷无尽、千变万化的创作原动力,给人留下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圆”的美感。
太极图大圆套小圆,连绵不绝,阴阳互补。
讲究以大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无圈为登峰造极分析其原因,太极图外呈环状,置于平面为圆形,运转于空间则成球体,呈环形无端之像。
它外圆内转的特征,体现着回旋、均衡的运动模式以及与自然宇宙的圆融合一。
太极拳也是借鉴和汲取太极图“圆”的文化精神并将其融入自己的动作意识形态当中。
中国舞蹈的特点之一就是“圆”,人体在做动作时总是呈现为一种回转之态,这种态就是圆。
中国舞蹈“圆”之美也是在太极图圆文化的影响之下,借鉴了这种回转的体态,动作圆活着着不离弧形,势势皆成圆像,整体运动圆转连贯,一气呵成。
秦 丽,等:从太极图视角解读中国舞蹈艺术之“圆和”美-105-2.2 太极图的“和”之美在中国舞蹈中的体现 “和”从宽泛的意思上说为“和谐”解。
《说文解字》中有:“和,相愿也”。
“愿”通应。
应便有相安,谐调的含义。
儒家作为对“和”思想之集大成者,给予它六种基本指谓:“和”是事物生成转化的本因和依据;是宇宙万物的本然状态和最佳状态;是人际关系的良好范围;是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健康身心状况的结合;是理想的社会秩序与政治面貌;更是中国传统审美的价值取向与标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