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中使用数字的一般规范及常见错误拾例
数字用法常见差错二十例

数字用法常见差错二十例一、光绪26年例:光绪26年(1900年)8月初,八国联军集结兵力进攻北京,慈禧慌忙出逃。
按《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国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要用汉字,而且不应与公历日月混用,并应采用阿拉伯数字括注公历。
为此,上例‚光绪26年(1900年)8月初‛应改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初‛。
二、农历11月24例:1978年农历11月24日,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位农民,在饥饿的逼迫下秘密签署了大包干的生死协议书。
按《规定》,中国干支纪年和夏历月日,要求用汉字。
上例‚1978年农历11月24日‛把公历和夏历日月混用,表达不清。
根据公历和夏历月日的对应,可改为‚1978年12月23日(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
类似的错误用法如‚8月15中秋节‛‚9月9日重阳节‛,都应改为‚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九日重阳节‛。
三、三十卷和60卷例:《昭明文选》原序作三十卷,今本60卷,或为李善所析。
《规定》指出,引文标注中的版本、卷次、页码,一般均使用阿拉伯数字,但‚古籍应与所据版本一致。
‛因此,古籍的引文卷次、页码用汉字还是阿拉伯数字,应根据版本确定。
《昭明文选》‚今本60卷‛的‚今‛指的是唐代,李善是唐代学者,他编著的《昭明文选》不可能用阿拉伯数字。
‚60卷‛应改为‚六十卷‛。
如是当代人重新整理排版和编码的古籍,引文标注就可以用阿拉伯数字。
如‚《说文解字》,影印陈昌治本,126页‛。
四、两千年和2000年例1:阿拉伯人和意大利人宣称,他们在2000年前已经有了‘面条’这种食品。
例2:两千年来,感谢还有葛兰的歌声陪伴我们。
例1本意为‚两千年‛,有可能误读为‚公元2000年‛,例2的‚两千年‛ 本意为‚公元2000年‛(因为葛兰是现代歌手),很可能误解为‚两千年‛。
人们口头上常把‚2000年‛读成‚两千年‛,但在书面语中要慎重选用。
如例1改为‚两千年‛,例2改为‚2000年以来‛,就不会误解了。
公文写作规范——数字、标点符号和单位用法

公文写作规范——数字、标点符号和单位用法一、关于数字的用法(一)多位数的写法。
整数部分每三位一组,即从小数点为中心,从右到左以半角“,”分节,小数部分不分节。
四位以内的整数可以不分节。
如:62,400.1256。
(二)数值范围。
在表示数值范围时,采用“~”连接。
示例:-20~-8℃12,400~20,000元1~6岁注意:前后两个数值的附加符号或计量单位相同时,在不造成歧义的情况下,前一个数值的附加符号或计量单位可省略,如果省略数值的附加符号或计量单位会造成歧义,则不应省略。
如:9亿~16亿,不写为9~16亿。
(三)含月日的专名。
含有月日的专名采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时,应采用间隔号“·”将月、日分开。
示例:“3·12”中国植树日“5·1”国际劳动节(四)年月日的数字用法。
年月日的表达顺序应按照口语中年月日的自然顺序书写。
示例:2008年8月8日。
年月可用“-”替代,但年月日不完整时不能替代。
8月8日不能写为8-8,2008年8月不能写为2008-8。
四位数字表示的年份不应简写为两位数字。
如:1990年不能写为90年。
月和日是一位数时,可在数字前补“0”,如:2008-08-08。
二、括号的运用括号的主要形式有:圆括号“()”、方括号“[]”、六角括号“〔〕”和方头括号“【】”等。
标示发文字号中的发文年份时,应用六角括号。
如:xx办发〔2021〕3号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均用圆括号。
示例:1.XXX医院拥有中高级医师(含已退休)67人2.联合下发了《x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三、使用计量单位的要求新《条例》明确要求,计量单位的用法要“按照有关国家标准和规定执行”,即按照《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GB3100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GB3101-93)和GB312—93(全部)等标准的规定来使用。
例如:质量单位应使用千克,而不用市斤;长度单位应使用米,而不用尺等。
常见数字错误写法十二例

常见数字错误写法十二例常见数字错误写法十二例常见数字错误写法十二例1.能否写“25000里长征”?《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规定,定型的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个定型的词组,不是临时组合,不能写成“25000里长征”。
同理,“第三世界国家”不能写成“第3世界国家”,“八国联军”不能写成“8国联军”,“十月革命”不能写成“10月革命”,“路易十六”不能写成“路易16”,“七上八下”不能写成“7上8下”,“五十步笑百步”不能写成“50步笑100步”。
2.能否写“白发3000丈”?根据《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文学作品如果没有特殊需要不必使用阿拉伯数字,重排古籍也不必把汉字数字改写为阿拉伯数字。
所以,“白发三千丈”不能写为“白发3000丈”。
3.“099天”的写法对吗?1997年香港回归,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前有“香港回归倒记时“秘书工作”天”的字幕,曾出现“099天”“098天”等写法。
其实,“0”在这里是不必要的。
用“0”占位的数字,一般事先已经有确定的位数。
如机关发一定密级的文件,确定数量为150号,便从001号起至150号止,这就需要在个位和十位用“0”占位。
这样的编号都要读出“0”来,如“lnglngy”(001)“lngsnsn”(033)等。
车辆牌照、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等都是如此。
4.能否写“80年出生”?这种写法不规范。
根据《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年份一般不能省写,因为在某些情况下,省写会产生歧义。
例如“90年”,可以理解为1990年,也可以理解为九十年。
另外,从一个更广的时间范围内看,“90年”是“1990年”还是“2090年”,也有可能引起混乱。
5.能否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根据《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的世纪、年代、年、月、日,要用阿拉伯数字,所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写法是不规范的,应该写为“20世纪80年代”。
起草公文常见数字误用例析

起草公文常见数字误用例析起草公文常见数字误用例析起草公文常见数字误用例析写作中,我们经常要与数字打交道,数字如果用得恰当,其简明直观的特点会有效增强公文的说服力,而如果错误地使用数字,那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下面,请看几种常见的数字误用现象。
一、公文文末成文时间书写不标准根据目前的有关规定,行政机关公文文末的成文时间要用汉字数字来书写。
例如“2022年12月28日〞应当写成“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应当注意,其中的汉字数字“〇〞不要写成阿拉伯数字“0〞。
有的公文把“二〇〇八年〞写成“二零零八年〞,也不妥。
“二〇〇八〞是一串没有数位的数字,要用“〇〞,不宜用“零〞。
“二零一一年〞宜写成“二〇一一年〞。
公文成文时间中的“〇〞也不要写成拉丁字母“O〞。
例如把“二〇〇九年〞写成“二OO九年〞,是不妥当的。
二、“20世纪80年代〞写成“二十世纪80年代〞有人把“20世纪80年代〞写成“二十世纪80年代〞,这是不妥的。
“世纪〞前应当用阿拉伯数字,不宜用汉字数字,“二十世纪80年代〞的写法也造成了同一场合汉字数字跟阿拉伯数字的混用,因此,宜写成“20世纪80年代〞。
历史朝代纪年和农历要用汉字。
例如:秦文公十四年、唐贞观十年、咸丰十年九月二十日。
“八月十五〞是传统节日中秋节,是农历,不宜写成“8月15日〞。
三、误用“翻两番〞有人用“翻两番〞的时候,往往发生计算结果不对的情况。
其实,这是由于没有弄清楚“翻……番〞的含义。
“翻一番〞,指增加到原来数目的两倍。
“翻两番〞是指在“翻一番〞的根底上再乘以2,以此类推。
例如200吨翻一番是400吨,200吨翻两番是800吨,200吨翻三番是1600吨。
四、“九八年〞写成“98年〞把“九八年我去过北京〞写成“98年我去过北京〞是不妥当的。
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年份的时候,不应采用简写形式,否那么容易产生歧义。
例如把“1998年〞写成“98年〞,容易让人误解为“九十八年〞。
五、“3400〞写成“3千 4百〞根据《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如果需要在汉字数位前出现阿拉伯数字,只可以在“亿〞和“万〞这两个汉字数位前使用。
语言文字规范:常见不规范使用序号、标点符号、汉语拼音例析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要从事文字工作,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公文、论文、计划、总结、试卷、证书、奖牌等文字材料中,存在不少使用不规范的序号、标点符号和汉语拼音,以及年月日应用不规范的现象。
那么,如何规范使用序号、标点符号、汉语拼音?一、文字材料中序号、标点的正确使用1.“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等用顿号不规范,应该用逗号,即“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等。
2.“一,”、“二,”、“三,”等用逗号不规范,而应该用顿号,即“一、”、“二、”、“三、”。
3.“1、”、“2、”、“3、”和“A、”、“B、”、“C、”等用顿号不规范,而应该使用齐线墨点(实心小圆点),即“1.”、“2.”、“3.”或“A.”、“B.”、“C.”。
4.序号如加括号,如(1)(2)(3)等不再加标点符号。
5.文章的层次顺序应依次是:一、二、三、(一)(二)(三)1. 2. 3. (1)(2)(3)①②③。
一般而言,论文正文文中标题层次如下: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三级以下标题: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分别为“1.”、“(1)”和“①”,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可根据标题的长短确定是否独占行。
若独占行,则末尾不使用标点;否则,标题后必须加句号。
二、年份中“零”的正确使用1.年份如用中文形式表示,如“二〇〇五年十月”,则中间的“〇”不能写成阿拉伯数字的长“0”或英语全角字符“O”,而应该用圆“〇”(一般在电脑“插入”栏里“符号”的几何图形符中选择);年份如用阿拉伯数字形式表示,则中间应该用长“0”表示,如:“2005年10月”。
2.按“国家标准”,国家行政机关的公文的日期应该用汉语表示。
3.各类通知、告示、奖牌、证书等上的日期的书写,要做到汉字和阿拉伯数字不混用。
如:二00六(错误)、二OO六(错误)、二〇〇六年(正确)。
写文章时如何规范使用数字

写文章时如何规范使用数字如:“秦文公16年”应为“秦文公十六年”并用阿拉伯数字括注公历,如:秦文公十六年(公元前750年)。
3、“星期计日”误用阿拉伯数字如:“星期2”应为“星期二”注:在英语中,“星期二”是一个单词“tuesday”,不是“星期”和“二”的组合。
也就是说,“二”是一个语素。
作为语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
二、数量值(一)具体数量值要求使用阿拉伯数字1、统计表中的数值(正负整数、小数、百分比、分数、比例、温度)等如:481:500 12.6 34.5% 1/4 20℃2、物理量的量值如:500克 12.8平方米,3、非物理量一般情况下应使用阿拉伯数字。
如:21.35元 48岁 11个月注:整数一至十,如果不是出现在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组数字中,可以用汉字,但要照顾到上下文,求得局部体例上的一致,如前后都用的阿拉伯数字,整数一至十也要用阿拉伯数字。
如:一个人三本书四种产品六条意见读了十遍五个百分点“三本书共168元”应统一为“3本书共168元”4、比较精确的数目如:我们学校有1256个学生,79位教职员工。
(二)概数(约数)使用视情况而定1、概数乱用阿拉伯数字。
如:“6、7岁”应写为“六七岁”注:相邻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的概数,必须使用汉字,连用的两个数字之间不能用顿号顿开。
2、约数使用视情况而定约数有两种情况:凡是带“几”字的,必须用汉字;其他用“多”“余”“左右”“上下”“约”等表示的,则必须视上下文而定,以局部体例的统一为原则,可使用阿拉伯数字。
如:“10几斤”应为“十几斤”“几10万分之一”应为“几十万分之一”“17人死亡三十余人受伤”应为“17人死亡30余人受伤”(三)数字单位不能乱用如:“7万3千9百元”应为“73900元”或“7.39万元”。
注:在非科技出版物中,可以“亿”、“万”作单位;数值特别大,还可“亿、万”同时使用。
然而一般情况下,不得以十、百、千、十万、百万、千万……为单位如:我国1990年人口普查人数为11亿3368万2501人。
公文中的数字使用例析

公文中的数字使用例析目前,公文中数字使用上的错讹屡见不鲜,应用不规范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本文试联系实际指讹纠错,以期对广大秘书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公文中应注意避免较普遍或易出现的错讹(一)避免“二”和“两”错用一般量词前和不定的数目用“两”不用“二”,如“两个人”“两份文件”“过两天”“过两年”等。
“三月份召开两次全委会议”,如将“两”错成“二”易让人误成召开第二次全委会议。
有时用“二”用“两”并无大错,但公文中应遵循习惯用法。
多位数中的百、十、个位习惯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一般不用“两百二十二”。
另,新度量衡单位前和“千”“万”“亿”前多用“两”,如“两吨”“两公里”“两千”“两万”“两亿”;传统度量衡单位前和“千”在“万”“亿”后时习惯用“二”,如“二斤二两”“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
(二)避免概数模糊两头如“近500人左右”,应确切表述为“近500人”或“500人左右”;“接近80%以上”,应确切表述为“接近80%”或“80%以上”;“近10万多元”,应确切表述为“近10万元”或“10万多元”。
(三)避免增减表达错误增加(提高)不能将“增加(提高)到”和“增加(提高)了”混淆,如“产量提高到20%”,“提高到”宜改为“提高了”。
不能将“增加×倍”用“是×倍”表示,如“是去年的一倍”,宜改为“是去年的两倍”或“比去年增加一倍”。
减少不能用倍数表示,如“时间比原计划缩短了一倍”,“一倍”宜改为“一半”;“他打磨的工件缝隙比发丝还细15倍”,应改为“……缝隙是发丝直径的l/15”。
(四)避免和“以上”“以下”等方位词连用时存在歧义按约定俗成的用法,用“以上”或“以下”单独表示数字界限时可包括前面的本数在内(在“以上”或“以下”后面用括号内的文字明确说明是否含本数则更好)。
当“以上”和“以下”连用时,则须作出明确交代,以免丢掉或重复本数。
如“这次考核干部共×××人,群众满意率90%以上的有×××人,90%以下的××人”,应确切表述为“……群众满意率90%及其以上的有×××人,90%以下的×××人”。
公文写作对数字运用方面有规范要求

公文写作对数字运用方面有规范要求
在公文写作中,对数字的运用有一些规范要求,以确保信息准确、清晰、统一、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规范要求:
1.使用阿拉伯数字:除非特殊需要,一般情况下应使用阿拉伯数字来
表示数字,而不是汉字。
例如,使用“2024年”而不是“二零一九年”。
2.规范数字的书写格式:通常情况下,数字要使用半角字符,不要使
用全角字符。
例如,“123”而不是“123”。
同时,要避免数字与其
他字符连在一起,应适当添加间隔,例如,“1,000”而不是“1000”。
3. 统一单位表示:对于表示数量或比率的数字,应按常规单位表示。
例如,“10km”而不是“10千米”或“10公里”。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
在特定领域中有专门的单位符号,应遵循该领域的规定。
4.表达大数或小数时使用规范的表达方式:在表示较大或较小的数字时,应使用科学计数法或标准表达方式。
例如,“1,000,000”可以写作“1e6”或“1×10^6”,“0.001”可以写作“1e-3”。
5.显示数字的范围:如果需要表示数字的范围,应使用短划线表示。
例如,“1-10”表示从1到10的范围。
6.一致化数字的使用:在同一篇公文中,应保持数字的一致性。
例如,如果在开头使用了数字来表示项数据,后面的提及应该继续使用该数字,
而不是用汉字重复表示。
总而言之,公文中对数字运用有一些规范要求,旨在确保公文的信息
准确、清晰、统一、写作时应注意遵守这些规范,以提高公文的质量和可
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中使用数字的一般规范及常见错误拾例
参考国家《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以下简称《试行规定》)、《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以下简称《国家标准》)及国家汉语使用数字有关要求,结合工作实践,笔者用归纳法撰写本文,目的是使大家能规范使用数字,在今后撰写文章时,不犯或少犯数字使用错误。
一
在一般的文章中,经常要使用数字,但数字使用是有具体规定的,不能自行其是。
具体有下列几种规定:
(一)使用阿拉伯数字或汉字数字唯一而确定的情形。
1、统计表的数值,如正负数、百分比、分数、比例等,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
如75、-1.3、21.2%、1/7、1:1000等,如用汉字数字就累赘难看。
2、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数字。
如一把刀、二倍体、三叠纪、四面八方、五四运动、六五规划、七上八下、八面玲珑、九三学社、十月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百团大战等等。
如用拉伯数字代替,就显得滑稽可笑。
(二)使用拉伯数字或汉字数字,目前体例尚不统一且不确定情形。
凡遇此种情形,总的原则是,凡可以使用阿拉柏数而且又很得体之处,特别是当所表示的数目比较精确时,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当不好确定到底用阿拉伯数字还是汉字数字时,可以灵活运用,但全文体例应相对统一。
1、时间量
①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情况
一是公历世纪、年代、月、日。
如公元前3世纪、20世纪90年代、2007年5月20日;
年份一般不应简写,如2001年不应简作:“零一年”或“01年”。
二是时、分、秒。
如2时、17时30分。
②应当使用汉字数字的情况
一是中国干支纪年和夏历月日。
如丁卯年八月十五日、正月初一、九月九日重阳节等;
二是中国清代及以前的历史纪年、各民族的非公历纪年。
如康熙十二年、贞观八年、藏历阳木龙年一月;
三是含有月日简称表示事件、节日和其他意义的词组。
如“一·二八”事变、五一国际劳动节、三八妇女节等。
2、物理量
物理量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
如15千米、30平方米、37度、3安培、4伏特等。
3、非物理量
非物理量一般分二种情况:一是一般情况下应使用阿拉伯数字。
如100元、10个月、60岁、150人、5万册、1000幅、30名等;二是整数一至十,如果不是出现具有统计意义的表格数组,可用阿拉伯数字,也可用汉字数字,如某高中有教职员工450人,学生500人;提了十条意见,买了二本书等。
但不管使用那种,一定要照顾上下行文,全文布局合理,互相照应。
4、多位整数与小数
此时应使用阿拉伯数,凡例有以下几种:
①专业性科技出版物的分节法。
如7.356 42(从小数点起,向左和向右每三位数一组,组间空四分之一汉字的位置)。
②非专业性科技出版物可使分节法,也可不分节。
如
1.560.615.917;也可用亿、万汉字作单位进行简缩写法,如220000000也可写作22000万或
2.2亿,但一般不得写作2亿2千万。
③数值巨大的精确数字,为了便于定位读数或转下行,有关部门规定可作为特例使用。
如1990年中国人口普查人数为11亿3368万2501人。
④一个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不应断开移转下行。
⑤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在描述范围时应使用浪纹式连接号,如18米~22米。
5、概数和约数
①相邻的两个数并列连用表示概数,此时必须使用汉字数字,且中间不能使任何符合隔开,如四五个小时、三五天等。
②带“几”字的数字表示约数,也必须使用汉字数字。
如几万人、十几天、几百分之一等。
还有就是用“多”、“余”、“左右”、“上下”、“约”等表示约数时一般情况也用汉字数字,但如果为了对应文章其余部分,此时也可用阿拉伯数字。
6、代号、代码和序号
部队的番号、文件编号、证件号码和其他序号,应使用阿拉伯数字。
如8317部队、赣府办发[2007]10号文件、维生素B12、18/20次特快动车等。
7、行文标注
引文标注中版次、卷次、页码,一般使用阿拉伯数字。
如见“《中国统计》2007年第1期第21页”,“见许慎:《说文解字》,影印陈昌治本,127页,北京,中华书局,1963”。
二
我们平时经常会阅读报刊杂志,通过仔细辩别和归类,文章中数字使用有时会出现下列错误:
1、星期几错误用阿拉伯数字。
如“现在已是星期5下午可以放松了”。
根据《试行规定》和《国家标准》明文规定,星期几一律用汉字,星期5应写为“星期五”。
2、文学作品中误用阿拉伯数。
如“18岁的姑娘象朵花”、“飞流直下3000尺”,国家的标准和规定都要求使用汉字,“18岁”应改为“十八岁”,“3000尺”改为“三千尺”。
3、夏历月日误用阿拉伯数字。
如“8月15中秋节”,应改为“八月十五中秋节”、“大年30”应为“大年三十”、“丁丑年4月1日”应改为“丁丑年四月一日”。
4、清代以前历史纪年误用阿拉伯数字,如“光绪27年”,根据《国家标准》规定,中国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中国各民族的非公历纪年,均不能与公历混用,并且在后面用括号注明相当于公历年份,应改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5、年份误用缩减和省略。
如“90年中国进行了第四次人口普查”,应改为“1990年”;“1992年—96年”,应写为“1992年~1996年”。
6、已定型或固定的词或词组误用。
如“10月革命”应写作“十月革命”,“第3世界”应写为“第三世界”,“25000里长征”应写为“二万五千里长征”。
7、世纪和年代误用汉字数字。
如“十八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应写为“18世纪末”、“21世纪初”。
根据《国家标准》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以及时、分、秒,属一个完整时间系列,均应用阿拍伯数字表示,不能年、月、日用阿拉伯数字,世纪和年代又用汉字数字表示。
8、概数误用阿拉伯数。
如“别看他才3、4岁,可机灵呢”,“3、4岁”应改为“三四岁”。
9、约数误用阿拉伯数,如“挖了几个月,才得到10几克黄金”,“10几克”应写为“十几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