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数字的用法

合集下载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1.表示数量词文言文中的数词,有时表示一个数量词,其特点是量词省略,或数词后置。

例如: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一食”中的“一”是一顿之义,量词“顿”省略。

②箱奁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孔雀东南飞》)“六七十”指六七十只,数字后置,并省略量词。

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一”指一粒,量词“粒”省略。

④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孙子兵法·谋攻》)“三”指三种情况,量词省略。

⑤方一沐,三握其发。

(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一”为一次,“三”为三次,数量省略。

2.表示概数有些数词只表示一个大约的数目,而并非表示确定的数目,是虚指而非实指。

例如: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十二”指军书多,非实指有十二卷。

②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柳宗元《愚溪诗序》)“二三”表示两三里左右。

③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各千计。

(蒲松龄《促织》)“百”“万”“千”均非指实数,都是指很多。

④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卫风"氓》)“三”指多年。

3.表示序数有些数词含有第几之义,表示顺序。

例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一”指第一次,“三”指第三次。

②以孔子遇虎言之,圣人不能先知,六也。

(王充《知实》)“六”即第六。

4.表示两数相加这种情况是用“有”将前后两个数连接起来,表示两数相加,有时量词省略。

例如: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李密《陈情表》)“四十有四”即四十四岁,“九十有六”即九十六岁。

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二十有一年”指二十一年。

③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勾践灭吴》)“亿有三千”即十万三千(亿:十万)。

5.表示两数相乘有时两数连用,表示所指的数是两数相乘的积。

例如:①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归有光《项脊轩志》)“三五”是指阴历十五。

②急走趋之,乃二八姝丽。

古诗中数字的虚指

古诗中数字的虚指

古诗中数字的虚指在古诗中,数字的虚指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虚指顾名思义,指的是数字并不是用来表示真实数量的,而是用来表达情感、意境、氛围等方面的特定需要。

下文就几种常见的数字虚指进行分析。

一、“一”之虚指在古诗中,常常可以看到“一”这个数字被用于虚指的情形。

这是因为“一”在修辞上往往被用来表达独特的意义,比如表示最高、最纯粹、最完美等等。

在《离骚》中,屈原用“一”的虚指手法,来突出自己的独特性和神圣感,形成强烈的感染力:夫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而不屈;平衡而不露;简而化之,而天下之民归之。

《离骚》中的“一”有时也表示极致,比如有句说“一衡之秤,其载无重”。

二、“百”之虚指在古诗中,“百”也是一个常用的虚指数字。

作为一个比较大的数字,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多,但在词义上常常表示多种意境或强烈的氛围。

在《诗经》中,有句“百岁之后,又何有乐”,用“百岁”表示日积月累、时间的漫长,强调人的寿命有限,生命的短暂。

另外,《木兰诗》中有句“十年,一剑,走马川”,本意是“十年之功,一剑之威,名扬天下”,其中“一剑”便是用“百”的虚指手法表达的。

三、“三”、“五”之虚指在诗词中,“三”和“五”的虚指用得最多。

其中,“三”常被用于表示困难的境地、遭遇的厄运,以及疑虑不定的心情等等。

比如《临江仙》中“三山半落九渊外,一月湖水照夜白”,从表面上看是在描述景色,但实际上是用“三山半落”暗示人生的挫折,希望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完成诗歌的意境和氛围。

而“五”的虚指则多表达美好、吉祥和幸福。

如《宋词选》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深情款款无余力。

五十年来初见时,尚想杭州韵。

”通过使用“五十年”来形容时间的长久和细腻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珍爱和对美好情感的渴求。

总之,古诗中数字的虚指是用于表达情感、意境、氛围等方面的重要修辞手法。

通过这些数字的虚指,既可以使诗词具有创意性,又能带给读者一种强烈的感觉,是诗人表现情感与思想的重要手段。

数在古文中的意思

数在古文中的意思

数在古文中的意思一、古今字:数一、数字在古文中的意思:数字,是记载数目和顺序的符号,如“六十甲子”、“三教九流”、“三纲五常”、“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

“数”作名词用时,指整数、成数、确数,又用来指几何图形中长短、高低、上下、左右等计算的对象;作代词时,指数目或事物。

如:山东省有“千乘之国”之称,以齐、鲁、晋、郑、楚、吴、越等大国为“数”,秦晋不接壤,难道只是地盘大小的原因?当然不是。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数”作动词时,指派遣使者前往各国求访。

《论语》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都没有成功。

晚年归途中得到消息,鲁哀公要用50辆车把孔子送回家乡。

颜回想让他父亲能多加点费用,而孔子却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意思是说:让仲由出去,所以我才出去的;有子路跟着,所以我才留下的。

(南怀瑾《论语别裁》)二、数字在古文中的含义:(一)整数、成数:自古及今,皇帝君主开天辟地,坐着天下,传位于后人,从某个角度讲,这些皇帝君主都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伟人,在全世界各地人们心目中,对于历史上每一位皇帝君主都会有一个极高的评价。

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中,人们对汉、唐、明、清四代皇帝的评价最高。

因此,清代末年梁启超先生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少年中国说》,全文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少年中国说》 )(二)几何图形中长短、高低、上下、左右等计算对象:三、数字在现代文学中的含义:表示顺序的词语,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倒数第二、第二、第二、第三、第三……,例如:一年级到十三年级。

文言文常考点清单8(古代汉语数量的表示法)

文言文常考点清单8(古代汉语数量的表示法)

文言文常考点清单:(8)古代汉语数量的表示法一、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㈠基数的表示方法1、放在名词前面或后面。

例如:①复投一弟子河中,凡三投弟子. 《史记·滑稽列传补》——又扔一个弟子到河裏,一共投了三次.②吏二,缚一人诣王.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两个官吏绑著一个人,走到大王面前.这种表数方式,古代汉语中较为常见.若译成现代汉语,则量词必不可少.2、整数与零数之间加"有"或"又".,例如:①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国语·越语上》②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 《韩非子》3、不用任何标记①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汉书·艺文志序》㈡序数的表示方法1、数字前面加"第"字。

例如:——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乐府诗集·古诗为焦仲卿妻作》2、用"太(大)上","长"等表示"第一",用"次","其次","次之","次者"等表示"第二","第三","第四"等。

例如:①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礼记·曲礼》注: "太上",最上.本指传说中最古的三皇,五帝,故为最上,第一的意思.②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至二千石.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㈢约数的表示法1、两个相邻的数位连用,表示数目不确定。

*例如: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史记·陈涉世家》——到了陈地,有六七百辆车,一千多骑兵,数万士兵.2、用"可","许","余","所"等表示不确定.例如:军马死者十余万匹. 《汉书·食货志》其巫,老女子也.年已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 《史记·滑稽列传》3、在数词前加"将","且"等表示数目接近但还不够.例如: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列子·汤问》且:将近㈣虚数的表示方法虚数不是实际的数字,带有夸张的性质,不能按字面意思去理解.虚数与约数不同,约数与实际数目相差不远,而虚数则与实际数目关系不大,甚至全无关系.古汉语中,三,九以及三,九的若干倍数常用作虚数,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动量,这时表示动作发生了很多次并不是三次或九次.例如:①昔者,桓公九合诸侯. 《韩非子·难二》②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㈤倍数现代汉语表示倍数是把数字放在"倍"字前面,而古代汉语则往往只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多少倍,若表示一倍则单用一个"倍"字。

最新-文言文中的数字 精品

最新-文言文中的数字 精品

文言文中的数字
文言文中,各种数字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着一些差异,其特殊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概数表示法
文言文中常用“三”、“九”等表约数,在数字前加“约”“可”,数字后加“许”、“奇”、“余”等表示约数。

如:
1、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硕鼠》)
2、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4、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数词后置表示法
古汉语中,数词常后置。

5、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
6、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入。

(《核舟记》)
三、两位数表示法
古汉语的两位数往往不直接相连,在两者间加一个“有”(又),表示前者为十位数,后者为个位数。

7、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
8、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陈情表》)
9、溺死者千有余人。

(《察今》)
四、分数表示法
表示分数的两个数字,前为分母,后为分子。

中间省“分”与“之”。

10、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游禅山记》)
11、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
五、两数相乘表示法。

有时两个数字相连,不是表示个位十位的关系,而是表示两者相乘。

1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项脊轩志》)
13、一个女子,年约二八。

(《灌园叟晚逢仙女》)。

数字三文言文翻译

数字三文言文翻译

数字三,源于上古,古圣先贤,以三为尊。

盖因其数之奇偶相生,变化无穷,故能象征天地之道,演绎万物之理。

是故,三之地位,无以复加。

夫三也,生于无极,成于太极。

无极者,混沌未分,万物未生之始也;太极者,阴阳未判,天地未形之端也。

自无极而太极,由太极而三,此乃宇宙之初,阴阳之始,万物之基。

三之为数,有三重之象。

一为天,二为地,三为人。

天地人,万物之极也。

天者,至高无上,地者,至厚无极,人者,至灵至贵。

三者相辅相成,共成宇宙。

天者,万物之母,主宰一切。

地者,万物之根,承载万物。

人者,万物之灵,主宰自身。

天、地、人三者,相即相离,相生相克,演绎出无穷变化。

三之为数,有三才之德。

一为仁,二为义,三为礼。

仁者,爱人也;义者,合宜也;礼者,敬人也。

三才之德,乃为人之道,处世之理。

三之为数,有三才之位。

一为君,二为臣,三为民。

君者,为民之主,以仁义礼治国;臣者,为民之辅,以忠诚敬事;民者,为国之本,以勤劳善良立身。

三者各司其职,共成国家。

三之为数,有三才之运。

一为春,二为夏,三为秋。

春者,万物生长之时;夏者,万物繁盛之时;秋者,万物收获之时。

三者循环往复,成就四季更替。

三之为数,有三才之变。

一为阳,二为阴,三为和。

阳者,刚健之极;阴者,柔顺之极;和者,阴阳之和,万物之理。

三者相生相克,演绎出万物之变。

三之为数,有三才之道。

一为道,二为德,三为术。

道者,天地万物之理;德者,天地万物之性;术者,治国平天下之术。

三者相辅相成,成就圣贤之道。

夫数字三,微妙莫测,其义深远。

自古以来,世人尊崇三之地位,以三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

故曰:“三,万物之本也。

”是以,古圣先贤,以三为尊,崇尚三之地位。

盖因其数之微妙,其义之深远,能象征天地之道,演绎万物之理。

夫数字三,实为天地万物之根本,治国平天下之关键也。

今人欲求真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须从数字三始。

夫三也,生于无极,成于太极,衍生于天地,化成于万物。

是以,三之地位,无以复加,三之义理,无以复深。

《陈涉世家》中五个“数”字的读音、意义及用法辨析

《陈涉世家》中五个“数”字的读音、意义及用法辨析

《陈涉世家》中五个“数”字的读音、意义及用法辨析《陈涉世家》中五个数字的读音、意义及用法辨析尘土飞扬《陈涉世家》中有好几个数字,有的读sh,有的读shu,意义和用法各不相同,下面我们将本课中数字的读音、意义一一列举出来。

①扶苏以数谏故解释:数读shu,副词,屡次的意思翻译:扶苏因为多次进谏的缘故②数有功解释:数读shu,副词,屡次,多次的意思翻译:多次有战功③广故数言欲亡解释:数读shu,副词,屡次,多次的意思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④卒数万人解释:数读sh,数词,几。

翻译:士兵几万人⑤数日解释:数读sh,数词,几。

翻译:几天(后)文言文中数字可以作名词、动词、数词、副词和形容词,读音也多达五个。

我们看一下这几种读音和意义。

1.数(shǔ):均为动词,如列举、计数、数落、列数罪行等。

①计算;计数。

《信陵君窃符救赵》:请~公子行日。

②数说;列举。

《指南录后序》: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吕师孟叔侄为逆。

2.数(sh):名词或数词,如名词运数、命运;技艺;数量、数字等;数词几(个)。

①数目;数量。

《赤壁之战》:众~虽多,甚未足量。

②几;几个。

《寡人之于国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③算术。

《周礼?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

④方法;技艺;方术。

《后汉书?王昌传》:时赵谬王子林好奇~。

⑤命运;定数。

《六国论》:则胜负之~,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⑥规律;法则。

《荀子?天论》:天有常道矣,地有常~矣。

3.数(shu):副词,屡次;多次.数见不鲜。

屡次;多次。

《鸿门宴》:范增~目项王。

4.数(c):形容词,细密的。

5.数(shu):形容词,叠用,数数然,拼命追求的样子.课本注为此音.有专家认为应读s.虽然有这么多读音用用法,但容易引起误读的主要是作数词读shu时和作副词读shu时,我们注意一下这两种情况即可。

1、数【sh】几、几个的意思,是数词;2、数读作【shu 】有【屡次】的意思,是个副词,表示频率。

文言文中 九 的用法(二)

文言文中 九 的用法(二)

文言文中九的用法(二)
文言文中“九” 的用法
一、表示数字九
在文言文中,“九” 用来表示数字“9”。

例如:
•九月(jiǔ yuè):表示九月份。

•九品(jiǔ pǐn):表示九个等级中的最高级。

•九曜(jiǔ yào):表示古代指南针上的九个方位。

二、表示“很多”、“许多”
“九” 还可以用来表示数量上的“很多”或”许多”。

例如:•九霄云外(jiǔ xiāo yún wài):表示非常高的地方。

•九重天(jiǔ chóng tiān):表示极高的天空。

•九牛一毛(jiǔ niú yī máo):表示数量非常之大,但在总体中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三、庙号
“九” 还有一种特别的用法,用来表示君主的庙号。

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供奉在庙中的名号。

例如:
•九龙(jiǔ lóng):是唐代李治的庙号,意为九条龙,象征李治的英武。

四、姓氏
在少数民族中,“九” 也可以做姓氏。

例如:
•九连真(jiǔ lián zhēn):是著名的哈萨克族导演。

五、其他用法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用法外,“九” 在一些成语和诗歌中也有特殊的用法。

例如:
•九歌(jiǔ gē):古代楚国的歌诗,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之一。

•九州(jiǔ zhōu):指古代中国的九个行政区域,后来也用来指整个中国的大地。

以上是文言文中“九” 的一些常见用法和解释。

这些用法和解释体现了“九” 在文言文中的丰富含义和广泛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零数表示法:用“有(又)”字,连接整数与零数。

1、为字共三十有四。

(《核舟记》)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
二、分数表示法
1、“天下三分之一。

”(《汉书•地理志》)
省去“分”与“之”:
2、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
3、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游褒禅山记》
4、脱逃者未及百一。

(百分之一)
三、虚数表示法
虚数是指不实在的数字,一般用来突出数量的少或多。

1、用数词“一”表示“少”:若九牛亡一毛。

(《报任少卿书》)
2、用“三、九、十二、百、千、万”及倍数表示“多”。

①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
②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
③策勋十二卷,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
④将军百战,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四、概数表示法
概数表示与实际数目接近的数目。

1、用“十”“百”“千”“万”等整数表示约数。

①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石钟山记》)
②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2、用两个邻近的数字表示。

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游褒禅山记》)
②择其一二扣之。

(一两块石头)
③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伤仲永》
3、在基数词前加“且、将、约、几、盖、可”等表示。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
4、在基数词后加“所”“许”“余””、“有余”、“有奇yòujī”等表示。

①一车炭,千余斤。

(《卖炭翁》)
②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

《西门豹治邺》
③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核舟记》)
④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序数表示法
1、在基数前加“第”。

这种情况较少见。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活板》)
2、不用“第”而直接用数字表示。

这种情况较常见。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六、两数相乘表示法
有时两个数字相连,表示两者相乘。

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农历每月十五)《项脊轩志》2、一个女子,年约二八。

(十六岁)《灌园叟晚逢仙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