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综合设计性实验报告

综合设计性实验报告
[3] 马建国、孟宪元.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2006.1.
[4] 姜威.实用电子系统设计基础[M].2008.1.
[5] 张靖武.单片机系统的PROTEUS设计与仿真[M].2007.4.
[6] 赵海雁.《AD590温度传感器》.测试技术学报.1997.11.
[7] 刘燕,兰志强. 《AD590集成电路温度传感器的特性测量与应用》.中国仪器 仪表,2005.6.
6实验注意事项
1 电路板的检查: 检查电路板的焊接是否正确,有无虚焊、错焊以及漏焊,各电阻的阻值是否正确,集成运放LM324的管教是否连接正确,以及AD590和1N4728的连接是否有误。在该次调试中,发现有一电阻接错,后仔细对照图纸检查,重新焊接正确。
2 各关键点电压的测量:分别测量各关键点的电压值,检查电路工作是否基本正确。实际测得,U0=2.81V,U1=2.63V,Uout=3.8V,温度改变,U0变化,但是输出不变。分析后发现,原来最后一个放大器U2D的反馈电阻接到了+端,所以导致输出电压值恒定不变,于是将电阻重新焊接。
这次的实验跟我们以前做的实验不同,因为我觉得这次我们是真真正正的自己亲自去完成。所以是我觉得这次实验最宝贵,最深刻的。就是实验的过程全是我们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的,这样,我们就必须要弄懂实验的原理。在这里我深深体会到哲学上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弄懂实验原理,而且体会到了实验的操作能力是靠自己亲自动手,亲自开动脑筋,亲自去请教别人才能得到提高的。 我们做实验绝对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看法,这样我们就要有充分的准备,若是做了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实验,那么做了也是白做。实验总是与课本知识相关的,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减少操作的盲目性提高实验效率的保证,有的人一开始就赶着做,结果却越做越忙,主要

(4)综合性实验报告

(4)综合性实验报告

MFC基本应用程序的建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通信工程班级:12级通信一班学号:1208224030姓名:孙航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1.理解Windows编程特点,比较命令控制台项目与Windows编程的异同。

2.了解MFC应用程序的消息映射,数据映射,运行时类型检查和诊断信息转储机制。

3.掌握用AppWizard(exe)创建SDI,MDI以及基于对话框的应用程序的方法。

4.了解SDI和MDI编程,功能等方面的异同。

5.掌握使用项目工作区窗口的Class View 页面的为一个类添加成员的方法。

6.掌握用Class Wizard映射消息的方法等。

二、实验仪器或设备:三、总体设计(设计原理、设计方案及流程等)原理:MFC应用程序的建立主要流程:1、创建单文档2、添加成员3、添加消息映射4、调试四、实验步骤(包括主要步骤、代码分析等)实验内容:(1)在一个默认的单文档应用程序Ex_ SDI中通过映射计时器消息实现这样的功能:无论在应用程序的窗口客户区中单击鼠标左键或右键,都会弹出“消息”对话框,显示鼠标左键或右键的单击次数。

Ex_ SDI运行结果如图所示。

(2)使用调试器对上诉程序的流程和鼠标单击次数进行调试。

实验步骤:1.创建工作文件夹打开计算机,在“F:\我的C++”文件夹中创建一个新的子文件夹“实验4”。

2.创建单文档应用程序Ex_SDI创建单文档应用程序Ex_SDI的具体步骤如下:(1)启动Visual C++ 6.0。

(2)选择“文件”→“新建”菜单命令,显示出“新建”对话框。

从列表中选中MFCAppWizard(exe)的项目类型项。

(3)在“工程”编辑框中输入应用程序项目名称Ex_SDI,并将项目文件夹定位到“F:\我的C++\实验4”。

(4)选中单文档(Single Document,按简称SDI)应用程序类型。

单击“完成”按钮。

(5)系统将显示向导创建信息,单击“确定”按钮将自动创建此应用程序。

综合性实验设计报告

综合性实验设计报告

综合性实验设计报告
1.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考察学生在综合实践中的综合能力,包括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2. 实验背景
实验背景介绍。

3. 实验设计
3.1 实验材料和设备
本实验采用以下材料和设备:
- 材料1
- 材料2
- 设备1
- 设备2
3.2 实验步骤
本实验的实验步骤如下:
1. 步骤1
2. 步骤2
3. 步骤3
3.3 实验注意事项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注意事项1
- 注意事项2
4. 实验结果和分析
根据上述实验设计,我们进行了实际实验,并得到了以下结果:
实验结果描述。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进行了以下分析:
实验结果的分析。

5. 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获得了一些实践经验。

同时,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

6.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1]
- [参考文献2]。

小鼠骨髓的综合性实验报告

小鼠骨髓的综合性实验报告

小鼠骨髓的综合性实验报告本科学生综合性实验报告学号姓名学院专业、班级实验课程名称:教师及职称开课学期至学年学期填报时间年月日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编印一( 实验设计方案实验名称实验序号实验室实验时间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的制备方法。

2、观察小鼠染色体的形态特征,统计细胞的染色体数目。

3、了解微核发生的机制;4、掌握微核实验的一般程序和实践意义;5、掌握对实验动物进行药物处理的一般程序;6、掌握进行实验设计的一般程序和规则,并锻炼实践能力。

二、实验原理、实验流程或装置示意图1、骨髓细胞具有高度的分裂增殖能力。

因此可以直接得到中期细胞而不必象血淋巴细胞或组织那样要经过体外培养。

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分裂增殖中的骨髓细胞由于纺缍体的形成受到抑制,染色体不能正常趋向两极而使之停留于中期,同时染色体缩短,轮廓清晰,把收获的细胞进行低渗,固定处理,使细胞处于膨胀状态,再将细胞悬液滴在载片上,使细胞破裂,染色体散开,染色后即可观察到染色体。

2、微核(Micronucleus):染色单体或染色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因纺锤体受损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仍然遗留在细胞质中。

末期之后,单独形成一个或几个规则的次核,被包含在子细胞的胞质内,因比主核小,故称为微核。

凡能使染色体发生断裂或使染色体和纺锤体联结损伤的化学物,都可用微核试验来检测。

各种类型的骨髓细胞都可形成微核,但有核细胞的胞质少,微核与正常核叶及核的突起难以鉴别。

嗜多染红细胞是分裂后期的红细胞由幼年发展为成熟红细胞的一个阶段,此时红细胞的主核已排出,因胞质内含有核糖体,姬姆萨染色呈灰蓝色,成熟红细胞的核糖体已消失,被染成淡桔红色。

骨髓中嗜多染红细胞数量充足,微核容易辨认,而且微核自发率低,因此,骨髓中嗜多染红细胞成为微核试验的首选细胞群。

三、实验设备及材料1、材料:小白鼠(2n=40)2、器具:注射器(1ml,5ml各一支)、托盘、解剖剪、镊子、吸管、离心管、离心机、载片、滤纸、白纱布小块等。

综合设计实验报告模板

综合设计实验报告模板

综合设计实验报告设计题目:课程名称:学生姓名:学号:所在院系:专业:班级:指导教师:目录第一章、前言 (1)第二章、设计要求及实现的功能 (1)2.1 设计要求 (1)2.2 设计实现的功能 (1)第三章、整体设计 (2)第四章、系统详细设计 (2)4.1硬件详细设计. (2)4.1.1主控制系统 (2)4.1.2时钟振荡电路和复位电路 (4)4.1.3 DS1302模块设计 (5)4.1.4 DS18B20模块设计 (6)4.1.5 按键电路 (8)4.1.6 LCD显示电路 (8)4.2 软件详细设计 (9)4.2.1系统软件详细设计 (9)4.2.2 DS1302的时间处理 (9)4.2.3 环境温度采集 (12)4.2.4 系统软件按键检测流程图 (12)第五章、系统仿真及程序编写及调试 (13)5.1 仿真软件介绍 (13)5.2系统硬件PROTEUS仿真原理图 (13)5.3 系统硬件仿真运行情况图 (14)第六章、课程设计总结 (14)第七章、仪器仪表清单 (15)第八章、参考文献 (16)第九章、附录 (16)显示温度的万年历第一章、前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时间的流逝,至从观太阳、摆钟到现在电子钟,人类不断研究,不断创新纪录。

如今万年历已经在人们生活中广泛的使用,它不仅是记录日期和时间的工具,而且也成为了一种装饰品。

现在的万年历可以说是多种多样,外观精美。

放在家里既可以计时也可作为风景壁画,因此越来越受到大众消费者的喜爱。

美国DALLAS公司推出的具有涓细电流充电能的低功耗实时时钟电路DS1302。

它可以对年、月、日、周日、时、分、秒进行计时,而且DS1302的使用寿命长,误差小。

对于数字电子万年历采用直观的数字显示,可以同时显示年、月、日、周日、时、分、秒和温度等信息,还具有时间校准等功能。

在本次设计中,采用单片机STC89C52,辅助以必要的外围电路,用C语言编写程序,并进行模块化设计而成的电子万年历系统。

保健推拿实验报告

保健推拿实验报告

保健推拿学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推拿手法实验时间年月日学生姓名实验地点同组人员专业班级实验方案1、实验目的:能正确掌握按摩的基本手法、体会手法的功力,即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熟悉人体主要穴位。

2、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人体经络穴位模型、挂图、按摩床、介质等3、实验原理:按摩主要是凭借术者的双手(及身体的其他部位或器械),采用专门的手法,在中西医理论的指导下,作用于人体体表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通过机械、神经、体液的刺激和调节,提高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以达到调理人体功能,防治伤病为目的的一种物理疗法。

4、实验方法和步骤:1.推法:用手或掌等部分着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为推法。

2.擦法: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紧贴在皮肤上,作来回直线的摩动为擦法。

3.揉法: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于一定的部位上,作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以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或掌的揉动而滑动的手法为揉法。

4.揉捏法:拇指外展,其余四指并拢,手成锥形,将全掌及各指紧贴于皮肤上,作环形旋转的揉捏动作,边揉边捏边作螺旋形地向心方向推进的手法为揉捏法。

5.搓法:用双手挟住被按摩的部位,相对用力,方向相反,作来回快速地搓动的手法为搓法。

6.按法:用指、拿、肘或肢体的其他部分着力,由轻到重地逐渐用力按压在被按摩的部位或穴位上,停留一段时间(约30s),再由重到轻地缓缓放松的手法为按法。

7.摩法:用示指、中、环指指面或手掌面着力,附着于被按摩的部位上。

以腕部连同前臂,作缓和而有节奏的环形抚摩活动的手法为摩法。

8.拍击法:用手掌或手的尺侧面等拍击体表的手法为拍击法。

常用的有拍打法、叩击法和切击法。

9.抖法:肢体抖动法时,用双手或单手握住肢体远端,微用力作连续小幅度的上下快速抖动。

10.运拉法:用一手握住被按摩者关节远端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近端肢体,在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内作被动性的运动的手法为运拉法。

11.拿法:用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他四指指面着力,作相对用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进行有节律的提拿揉捏为拿法。

微机原理综合性实验报告-AD转换器ADC0809数字温度计设计

微机原理综合性实验报告-AD转换器ADC0809数字温度计设计

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综合性实验报告实验项目名称:A/D转换器 ADC0809数字温度计设计实验目的:掌握A/D转换原理,掌握0809A/D转换芯片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编程。

实验要求:包括开发环境要求,技术文档要求两部分。

开发环境要求:软件环境:windows98/windowsXP/windows2000,QTH-8086B环境硬件环境:计算机(Pen4CPU, 256MRAM,60G以上硬盘,输入输出设备)技术文档要求:按照实验报告编写要求进行。

要求软、硬件功能描述清晰,实验总结深刻。

实验内容:1 、实验原理图1 电路原理图本实验采用 ADC0809 做 A/D 转换实验。

ADC0809 是一种8路模拟输入、8位数字输出的逐次逼近法A/D器件,转换时间约100us,转换精度为±1/512,适用于多路数据采集系统。

ADC0809片内有三态输出的数据锁存器,故可以与8088微机总线直接接口。

图中ADC0809的CLK信号接CLK=2.385MHZ,基准电压Vref(+)接Vcc。

一般在实际应用系统中应该接精确+5V,以提高转换精度,ADC0809片选信号0809CS和/IOW、/IOR经逻辑组合后,去控制ADC0809的ALE、START、ENABLE信号。

ADC0809的转换结束信号EOC未接,如果以中断方式实现数据采集,需将EOC信号线接至中断控制器8259A的中断源输入通道。

本实验以延时方式等待A/D转换结束,ADC0809的通道号选择线ADD-A、ADD-B、ADD-C 接系统A/D转换器ADC0809数字温度计设计数据线的低3位,因此ADC0809的8个通道值地址分别为00H、01H、02H、03H、04H、05H 、06H、07H。

启动本A/D转换只需如下三条命令:MOV DX,ADPORT ;ADPORT为ADC0809端口地址。

MOV AL,DATA ;DATA为通道值。

MOV DX, AL ;通道值送端口。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年级/班级: 10级 2011—1:假设某银行有四个窗口对外接待客户,从早晨银行开门起不断有客户进入银行。

由于每个窗口在某个时刻只能接待一个客户,因此在客户人数众多时需在每个窗口前顺次排队,对于刚进入银行的客户,如果某个窗口的业务员正空闲,则可上前办理业务,反之,若四个窗口均有客户所占,他便会排在人数最少的队伍后面。

现在需要编制程序以模拟银行的这种业务活动并计算一天中客户在银行逗留的平均时间。

2.一个完整的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1)初始化(OpenForDay),模拟银行开门时各数据结构的状态。

2)事件驱动(EventDrived), 对客户到达和离开事件做相应处理。

3)下班处理(CloseForDay), 模拟银行关门时的动作,统计客户平均逗留时间。

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掌握对离散事件模拟的认识;2)进一步理解队列的实现与应用;3)对链表的操作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该实验涉及到线性表的建立、插入、删除等操作,涉及到了队列的建立、插入、删除,涉及到了离散事件的应用思想,还涉及到了排序的概念。

完成这个实验对线性表、队列及C语言编程等多方面的知识将是一个很好的利用,对离散事件也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实验仪器或设备:计算机。

三:实验步骤:1:整体设计。

包括初始化(OpenForDay),事件驱动(EvenDrived),下班处理(CloseForDay)初始化的代码主要完成的工作是建立一个银行工作系统的框架,把实际问题数字化,利用“事件”来描述系统程序,其中包括变量客户人数、累计时间、客户到达成为事件的一个部分,当然每个窗口看做是一个队列。

算法如下:void OpenForDay(){ // 初始化操作int i;InitList(ev); // 初始化事件链表为空en.OccurTime=0; // 设定第一个客户到达事件en.NType=Qu; // 到达OrderInsert(ev,en,cmp); // 插入事件表for(i=0;i<Qu;++i) // 置空队列InitQueue(q[i]);}接下来,客户进入,进行客户到达后的处理要做的操作有:客户人数加1—>记录到达的时刻—>加入事件列表—>查找队列最短的窗口—>客户插入—>办理业务—>离开—>记录办理业务需要的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学院:理化学院班级:应用化学1002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学号311013030225 姓名严威指导教师王枫
课程名称化学综合实验1 课程编号130030501
实验名称 1 2,6-二氯-4-硝基苯胺的制备(氯化)实验类型综合性
实验地点一号实验楼有机化学实验室实验时间2013.06.28
实验内容:(简述)
根据引入卤素的不同,卤化反应可分为氯化、溴化、碘化和氟化。

因为氯代衍生物的制备成本低,所以氯代反应在精细化工生产中应用广泛;碘化应用较少;由于氟的活泼性过高,通常以间接方法制得氟代衍生物。

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2,6-二氯-4-硝基苯胺的制备方法。

2、掌握氯化反应的机理和氯化条件的选择。

3、了解2,6-二氯-4-硝基苯胺的性质和用途。

设计思路:(设计原理、设计方案及流程等)
卤化剂包括卤素(氯、溴、碘)、盐酸和氧化剂(空气中的氧、次氯酸钠、氯化钠等)、金属和非金属的氯化物(三氯化铁、五氯化磷等)。

硫酰二氯(SO2Cl2)是高活性氯化剂。

也可用光气、卤酰胺(RSO2NHCl)等作为卤化剂。

卤化反应有三种类型,即取代卤化、加成卤化、置换卤化。

由对硝基苯胺制备2,6-二氯-4-硝基苯胺有多种合成方法。

直接氯气法;氯酸钠氯化法;硫酰二氯法;次氯酸法;过氧化氢法。

工业生产一般采用直接氯气法。

其优点是原材料消耗低、氯吸收率高、产品收率高、盐酸可回收循环使用。

关键技术分析:
直接氯气法的反应方程式如下
氯酸钠氯化法是由对硝基苯胺氯化、中和而得,反应方程式如下:
过氧化氢法是由对硝基苯胺在浓盐酸中与过氧化氢反应而得,反应方程式如下:
实验过程:(包括主要步骤、实验结果、实验分析等)
方法一:氯酸钠氯化法。

在装有搅拌器、温度计和滴液漏斗(预先检查滴液漏斗是否严密,不能泄漏。

)的250mL 四口瓶中,加入5.5g(质量分数为100%)对硝基苯胺,再加入质量分数36%盐酸100mL,搅拌下升温至50℃左右,使物料全部溶解。

然后,慢慢冷却至20℃左右,滴加预先配好的氯酸溶液(3g氯酸钠加水20mL),约在1~1.5h内加完,然后,在30℃下再反应1h。

用50mL水稀释上述反应物,倾入烧杯中,并用少量水冲洗四口瓶,将物料全部转移到烧杯中,过滤。

滤液倒入废酸桶,滤饼以少量水打浆,并用水调整体积至100mL左右,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中和至pH=7~8,再过滤,干燥。

产品称重,计算收率。

测熔点。

方法二:过氧化氢法。

在装有搅拌器、温度计和滴液漏斗(预先检查滴液漏斗是否严密,不能泄漏。

)的250mL四口瓶中,加入13.8g对硝基苯胺,再加入50mL水,搅拌下慢慢加入45mL浓盐酸,加热至40℃,于搅拌下1h内滴加23mL质量分数30% 过氧化氢,滴加过程中温度控制在35~55℃,加完后,在40~50℃下继续反应1.5h。

随着反应的进行,逐渐产生黄色沉淀。

反应结束后,过滤,水洗,烘干,称重,计算收率,测熔点。

方法三:直接氯气法。

向带有回流冷凝器和填充氢氧化钠的气体吸收柱的反应器中加入对硝基苯胺138g(1mol) 和4.5mol/L 的盐酸水溶液1L。

悬浮液在搅拌下加热至105℃左右。

在该温度下通氯气,约15min后出现沉淀。

约2h后逐渐减少氯气量,至不再吸收氯为止(通入约2.2mol的氯气)。

反应混合物冷却到70~80℃,过滤,水洗。

干燥,称重,计算收率,测熔点。

实验制得黄色针状结晶。

熔点192℃~194℃。

难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溶于热乙醇和乙醚。

本品有毒。

实验总结:
以对硝基苯胺为原料,采用直接氯化法合成2,6一二氯~4一硝基苯胺具有工艺简单、原料价廉、收率较高的特点。

在实验确定的优化条件下,即氯气过量50%,通氧气时间控制在75rain,反应温度为O ,并且套用母液(滤液)回收未反应的原料对硝基苯胺和产物2,6一二氯一4一硝基苯胺,可以使收率从80%提高到90%以上,同时,减少了盐酸用量和产生的废水量。

学生签名:
年月日成绩:
教师签名:
年月日
填写说明:
1.实验类型:验证性、设计性或综合性。

2.表格不够填写,可抬高,增加页数。

3.签名、日期必须手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