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教学提纲
念奴娇·过洞庭 优秀教案

念奴娇·过洞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词中描绘的洞庭湖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重点字词的品味,来理解词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胸怀和超脱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词中描绘的洞庭湖的美景。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字词的品味,来理解词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胸怀和超脱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2.在诗人李白的眼里,洞庭湖是“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而在刘禹锡的眼里,洞庭湖是“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面对美丽的洞庭湖,历代文人墨客从不吝惜自己的笔墨。
当历史的脚步前进到了1160年的南宋,洞庭湖迎来了它的另一位知音,那就是张孝祥。
3.作者简介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
字安国,号于湖居士。
安徽和县人。
少年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作文一挥而就。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
著有《于湖居士文集》和《于湖词》。
词风豪放爽朗,风格颇近苏轼。
公元1160年,张孝祥在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的任上,遭谗蒙冤罢官,北归期间,途径洞庭湖,见平湖秋月,援(yuán)笔而作《念奴娇·过洞庭》。
)4.背景透视当蒙冤罢官,因长途跋涉而风尘满面的张孝祥遇上清澈通透的洞庭湖,是何其的幸运啊!但这对洞庭湖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美好的相遇总是让人羡慕的,不过其实此刻,另一场美好的相遇正在悄然发生。
大家知道吗?时隔近千年之后,在2014年的秋天,我们与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相遇了。
5.齐读题目——念奴娇·过洞庭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
此环节,通过展示图片,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诵诗歌,排障碍。
1.听录音,圈出本课生字词。
2.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3.正音。
要求读准以下字词的读音:尽挹yì澄澈chéng chè细斟zhēn萧骚sāo玉界琼田qióng设计意图:听配乐朗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调动起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动情诵读并且结合课下注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诗文,为在准确感悟诗词的情感做铺垫。
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教学设计

《念奴娇·过洞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词中洞庭湖美景的独特之处。
2.抓住关键词句和相关词作,体会作者超然物外的胸怀和豪迈的胸襟。
3.初步领会文人的山水寄托情结,培养乐观豁达、自适超然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和相关词作,体会作者超然物外的胸怀和豪迈的胸襟。
【教学难点】初步领会文人的山水寄托情结,培养乐观豁达、自适超然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历来被人称颂的名篇,而清代学者王闿运认为,南宋有一首词,“飘飘有凌云之气,觉东坡《水调》犹有尘心”,就是说,苏东坡的词已经很高妙了,尤其像他的《水调歌头》,但是一对比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就觉得苏东坡的《水调歌头》犹有尘心,还没有脱离万丈红尘,还没有达到最高蹈的至妙境界。
那么这是哪首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词人张孝祥的一首《念奴娇·过洞庭》。
二、朗读入情,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进行示范朗读,纠正读音三万顷(qǐng)着(zhuó)我扁舟一叶尽挹(yì)细斟(zhēn)2.学生配乐齐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三、文本细读,深入感知1.我们知道,洞庭湖历来是古代文人墨客写作和赞颂的重要对象,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他们笔下的洞庭湖有什么样的特点?而本次的首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张孝祥笔下的洞庭湖和孟浩然、杜甫笔下的一样吗?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通过首句,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不一样,孟、杜笔下的洞庭湖气势雄浑壮阔,作者笔下的洞庭湖比较静谧开阔。
2.“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结合课下注释,概括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里的“着”字是什么意思,表现出了什么?明确:玉鉴琼田:形是形容月光下洞庭湖皎洁明净的水面。
“三万顷”,说明湖面的广阔。
《念奴娇过洞庭》教案

《念奴娇过洞庭》教案《念奴娇过洞庭》教案(精选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本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念奴娇过洞庭》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念奴娇过洞庭》教案 1【素养目标】1、了解张孝祥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赏析词中所描写的洞庭湖恢宏的意境。
3、体会词人“肝肺皆冰雪”的胸怀和高洁的人格。
4、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赏析词中所描写的洞庭湖恢宏的意境,体会词人“肝肺皆冰雪”的胸怀和高洁的人格。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
字安国,号于湖居士。
安徽和县人。
少年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作文一挥而就。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
著有《于湖居士文集》和《于湖词》。
词风豪放爽朗,风格颇近苏轼。
公元1160年,张孝祥在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的任上,遭谗蒙冤罢官。
2、相关背景公元1166年(宋孝宗乾道二年)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
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3、解题①念奴娇:词牌名。
②过:经过,途径。
③洞庭:洞庭湖。
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
琼(qióng)扁舟(piān)挹(yì)斟(zhēn)....2、解释下列词语①琼:美玉。
②素月:洁白的月亮。
【思考8】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请结合本词的上片分析二者景物描写有何不同?明确范诗“衔远山”等句描写白天洞庭湖的动态之景。
“衔远山、吞长江”写出洞庭湖的汹涌奔流;“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写出洞庭湖湖面广阔、水势浩淼的壮观景象。
本词上片主要描写月下的洞庭湖静态之景。
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辽阔的洞庭湖风平浪静,万顷碧波,如洁白明净的玉界琼田,水天一色。
“表里俱澄澈”描绘了天地间空明的坦荡景象。
【思考9】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时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
古诗词诵读 《念奴娇 过洞庭》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念奴娇·过洞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张孝祥的生平及其作品风格。
2. 赏析《念奴娇·过洞庭》,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 学习本词的艺术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赏析词作的艺术特色。
2. 难点: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高洁志趣和豪迈气概。
三、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词作的情感。
2. 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词作的艺术手法,如景物描写、修辞手法等。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作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洞庭湖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它的美景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吟咏。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宋代词人张孝祥的一首描写洞庭湖的词作——《念奴娇·过洞庭》。
在这首词中,张孝祥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笔触,为我们描绘了洞庭湖的壮阔和神秘。
那么,他是如何通过文字来展现洞庭湖的魅力呢?这首词又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和心境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词,感受张孝祥笔下的洞庭湖之美。
(二)作者简介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
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
张孝祥少年时全家迁居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廷试,高宗亲擢为进士第一。
历任承事郎、秘书省正字、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宋孝宗时期,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
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张孝祥被任为建康留守。
后又担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以及抚州、平江府、静江西、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政绩颇佳。
乾道五年(1169年),张孝祥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
次年,在芜湖病逝,年仅38岁。
张孝祥擅长诗文,尤其擅长词,其风格宏伟豪放,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有《于湖居士文集》和《于湖词》等。
《全宋词》辑录了他的223首词。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教学设计

表里俱“澄澈”,物我“妙”合一——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涵咏词意,内化作者旷达超脱的情怀。
2、依托作品中“景”与“情”间的关系,领会“物我合一”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深入理解词作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领会“物我合一”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导入乾道元年(1165)七月,张孝祥宦游岭海知静江府(统辖桂林),建树颇多,但又遭到谏官的诋毁,张孝祥乾道二年(1166)六月,被罢职离开桂林。
经过洞庭湖时,正值中秋,心中有所感怀,写下一首旷世高远的词作,晚清名士王闿运读了《念奴娇过洞庭》后,甚至发出了这样的赞叹:“飘飘有凌云之气,觉东坡《水调》犹有尘心”。
通过我们的学习,让我们一睹他冰雪肝胆,冰清玉洁的精神世界!2 、整体感知全班齐读全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情感。
3、指名朗读。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教师点拨:注重节拍、声调、韵脚、平仄)思考:张孝祥笔下的洞庭湖给你留下什么样的第一印象?请谈谈自己的理解。
3、明信片设计,绘江湖胜景,感词人情怀小组活动:请你从词中选取素材,为本词的景物与主人公设计明信片,并以文字方案的形式配图展示。
展示要求:请朗读你选用的句子,说明画面的整体构图,重点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你设计的景物与人物形象。
(1)合作交流——说景、说人;写景句:“更无一点风色”,表现洞庭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玉鉴琼田”比喻湖面澄澈明净。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写出了洞庭湖湖天相映,上下交融的景色。
写人句:“肝胆皆冰雪”,比喻自己襟怀的坦白。
古诗词诵读 念奴娇 过洞庭(教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念奴娇·过洞庭教案学习目标:1、理解词意;2、赏析“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3、体悟豪放词的特点。
导入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词、曲中营造的意境,往往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
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一定能够收获不一样的美感享受和情感震撼。
一、文化常识积累1、知人论世张孝祥(1132-1170) ,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本蜀之简州(今四川简阳市)人,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
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
绍兴二十四年(1154) 廷试,进士第一,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
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
政治上主张恢复中原,反对“隆兴和议”,两度被劾罢官。
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
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
历任秘书郎,中书舍人等职。
隆兴元年(1163年) ,张浚出兵北伐,被任命为建康留守。
颇有政绩。
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
次年在芜湖病逝,年仅38岁。
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传世。
《全宋词》辑录其223首词,词作特点“豪壮典丽”。
张孝祥自幼资质过人,被视为天才儿童,《宋史》称他“读书一过目不忘”,《宣城张氏信谱传》说他“幼敏悟,书再阅成诵,文章俊逸,顷刻千言,出人意表”。
公元1147年,张孝祥十六岁,通过了乡试,走出了迈向仕途的第一步。
十八岁,孝祥在建康从蔡清宇学,二十二岁时,“再举冠里选”(张孝伯《张于湖先生集序》)。
到二十三岁中状元前,事迹大致如此。
作为一个出身“荒凉寂寞”的年青人,张孝祥能在同时代文人中脱颖而出,必有不凡之处。
归纳起来,一是才华卓绝,如时人对他的评价“天上张公子,少年观国光”(王十朋),其次也有英迈的性格,“谈笑翰墨,如风无踪”(张拭) ,“当其得意,诗酒淋漓,醉墨纵横,思飘月外”(杨万里)。
从这些评价中,可见他自少年时代起,便具潇洒倜傥的气质,英伟不羁的性格。
2、创作背景公元1127年,宋都开封为金兵所破,徽、钦二帝被俘,宋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往南方,迁都于杭州。
《念奴娇过洞庭》精品教案及配套练习(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

《念奴娇过洞庭》精品教案及配套练习(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念奴娇过洞庭》精品教案及配套练习(统编版高一必修下)1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张孝祥及其代表作《念奴娇过洞庭》的背景、作者、创作时间、创作背景等方面的知识。
2、通过学习经典诗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3、让学生理解《念奴娇过洞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感悟古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进行情感交流。
二、教学重点1、了解《念奴娇过洞庭》背后的文化背景,了解唐代文化的特点和唐诗风格。
2、阅读《念奴娇过洞庭》,探究作者的文学特点和人生观,并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念奴娇过洞庭》所表现的情感和思想。
2、感悟诗词中的深层意义,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唐代文化的特点,讲解唐诗的基本知识,讲授张孝祥及其代表作《念奴娇过洞庭》的作者、创作时间和背景等方面的知识。
2、阅读法:组织学生读诗,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意和表达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3、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蕴等,让学生能够真正领略到诗歌的美。
五、教学内容1、《念奴娇过洞庭》的背景介绍(1)《长恨歌》让唐诗达到了巅峰,也是唐朝宫廷女性的文学代表作品。
(2)唐代女性不仅文学水平高,而且地位也比较高。
(3)张孝祥是唐代女诗人中最有名气的一位,她的代表作品即为《念奴娇过洞庭》。
2、《念奴娇过洞庭》精讲(1)诗歌结构《念奴娇过洞庭》是一首长诗,全诗共有十二段,包括了江边登楼、怀古、爱情埋怨、思亲怀旧、咏物、抒情、慷慨陈词等多个方面。
(2)诗歌风格《念奴娇过洞庭》的诗风雄浑、宏伟,文字鲜明深刻,寓意悠远深远。
其独特的诗风是中国古代诗词史上一种独特的风格,被尊为“张氏风流”。
(3)诗歌主题《念奴娇过洞庭》表达的是张孝祥怀念家乡、思念父母的心情,同时也表现出对爱情的思念和埋怨,以及对国家兴亡、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3、教学配套练习(1)阅读理解题:“黄鹤楼,烟锁重楼。
《念奴娇 过洞庭》高一语文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念奴娇.过洞庭【教学目标】1.了解张孝祥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赏析词中所描写的洞庭湖恢宏的意境。
3.学习作者遭遇困境却光明磊落、处变不惊的心境和超拔高洁的人格。
【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2、理解作者遭遇困境却光明磊落、处变不惊的心境和超拔高洁的人格。
教学过程一朗诵全诗,整体感知读准字音: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piān)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chéng chè)。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yì)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人。
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
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试,高宗亲擢为进士第一。
主张恢复中原,反对隆兴和议,两度被弹劾落职。
其词多以抗金复国为主旨,气势豪迈,淋漓痛快,在南宋初期的词坛影响较大。
张孝祥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与张元干一起号称南渡初期词坛双璧。
他的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写作背景:采石矶大捷之后,南宋军民极受鼓舞。
宋高宗起用抗金派大臣张浚,当时张孝祥在张浚幕府。
到孝宗时,张浚和张孝祥重新受到重用,但随即受主和派诋毁,张浚罢判福州,张孝祥也受牵连而落职,回到芜湖家中。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因主和派失势,张孝祥得以复官,任职了一年时间,乾道二年(1166),又遭到诽谤而被罢官,再次经历了仕途的险恶。
他七月由桂林北归,中秋之夜到洞庭湖畔。
平湖秋月之夜,诱发了词人深邃的“宇宙意识”和“勃然诗兴”,使他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作者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
时年35岁。
三研读诗歌1.“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讲析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扣:敲击。扣一作“叩”。 舷,船边。 扣舷,敲着船舷,也就是打拍子。 啸:撮口作声。啸一作“笑”。
译: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 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 时是何年!
背诵下阙
,这种表达方式富有新 意,增添了一分诗意。
译: 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 瀚无垠,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 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玉鉴就是玉镜。 琼:美玉。 着:附着。同“著”。 扁舟:小船。
译: 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 野?三万顷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 一叶细小的扁舟。
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作品介绍
写作背景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 年),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 而被免职。他从桂林北归, 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写 下这首词。
这是一首中秋词,是作者 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
课文朗读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南宋)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 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piān)舟一叶。素 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chéng chè)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观月记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 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 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 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 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欤 ?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 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像 冰雪一样透明。而此刻的我,正披 着萧瑟幽冷的须发和衣袂,平静的 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让 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地斟 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 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地拍 打着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 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译: 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 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 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背诵上阙
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在这个 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 痕迹。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 三万顷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 细小的扁舟。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 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 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 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 出,与君分享。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从回忆岭海的经历回到了当下。 “萧骚”:稀疏,这里指头发稀疏。 “襟袖”:则是以部分代全体,形容衣衫单薄。 “沧浪”:青苍色的水。
作品讲析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西江: 长江,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 北斗:星座名。由七颗星排成像舀酒 的勺的形状。 万象:天地间的万物。 挹:舀(水),汲取。“尽挹西江”, 是说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 “细斟北斗”,是说举北斗星当酒器 慢慢斟酒来喝。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yì) 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 不知今夕何夕。
作品讲析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洞庭青草”指的是洞庭湖与
青草湖,
,题目是《过洞
庭》,词一开头就紧扣题目。
“近中秋”
,秋天天
高气爽,“月到中秋分外明”,秋
全词感悟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 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 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 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 啸,不知今夕何夕。
全词小结
念奴娇·过洞庭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素”,白色。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把自己的 光辉分给了湖水。 “明河”即银河,水里的银河是天上银河的倒影, 它们有着同辉的形象。 “素月”、“明河”两个意象点出了天空的特征, “分辉”、“共影”则写出了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 尽管只有八个字,却具体而生动的显示了诗人的才 华。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作者简介
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 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书法家。 他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其词多以抗金 复国为主旨,气势豪迈,淋漓痛快,在南宋初期的词坛影响 较大。也有写景寄怀之作,往往清疏淡远。有《于湖居士文 集》、《于湖先生长短句》。与张元干一起号称南渡初期词 坛双璧。他的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南宋词坛豪放派 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品讲析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海” 指五岭之外,即今之广西一带。 “经年”:经过一年。诗人由洞庭湖的澄澈,想起自己在 岭海一年的官场生活,但因被谗言而免职的经历。 “孤光”:指月光。只能与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 “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
译: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 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 象冰雪一样透明。
月对于生活在农业社会与大自然息
息相关的古代文人来说,当是别有
意味。
洞庭春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风色”二字值得注意,风有风向、强弱,从来 没有听说过风有色彩,张孝祥用“风色”是有所指的, 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说的是黄云万 里改变了风的色彩;张孝祥的“更无一点风色”说的 是
作品讲析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表里俱澄澈”是这首词 所在,它包含了两层意思,
一层是写
之美,就美在 。这样的清澈明亮,有
如非人间的琉璃世界。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 ,
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个
。所以“表里俱澄澈”
。“表里俱澄澈” 是张孝祥的
夫子自道,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
张孝祥
这首词,上阕主要是写景,景中寓情; 下阕着重抒情,意转激昂。通篇景中见情, 笔势雄奇,境界空阔,想象瑰丽。他在词 中所创造的独特意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 理念,因而备受后人推崇。真正做到了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 意,漫观天外云舒云卷”,是首表现浩然 正气的绝妙好词。
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阅读张孝祥的《观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