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过洞庭》赏析课件
合集下载
念奴娇·过洞庭 (共26张PPT)

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
念
君说。
奴
娇
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
·
的痕迹。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倾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
过
一叶细小的扁舟。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
洞
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
洞
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
庭
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多诵读,悟诗情
洞庭青草,近中秋 ,更无一点风色。
已经临近中秋了,这浩瀚的湖面竟是碧空万里,水波不 兴,一派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这里的“青草”指的是 与洞庭湖联成一片的青草湖,又名巴邱河。青草在南,洞庭在 北,自来并称。
(9)孤光:指月光。 (10)肝胆:一作“肝肺”。 (11)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 (13)泛沧:青苍色的水。 (12)挹(yì):舀。挹一作“吸”。 (13)万象:万物。 (14)扣:敲击。扣一作“叩”。 (15)不知句,赞叹夜色美好,使人沉醉,竟忘掉一切 (包括时间)。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
纵目洞庭总的印象:
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
我理解,我赏析……
玉界琼田三万顷,
“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三万顷”是指湖 面的广阔,点出了在这美玉一般的偌大湖面上,扁舟一 叶真似仙境。
着我扁舟一叶。
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 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 概。
应念岭表经年, 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
《念奴娇过洞庭》课件

05
《念奴娇过洞庭》的实践与 应用
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引用诗句
在文学创作中,可以引用《念奴娇过洞庭》中的诗句,以增加文学作品的诗意和美感。
启发灵感
《念奴娇过洞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为文学创作者提供灵感,启发他们创作出更富 有诗意的作品。
在诗词鉴赏中的应用
分析意境
《念奴娇过洞庭》是一首意境深远、情 感丰富的词作,通过对其意境的分析, 可以深入理解词人的情感世界和创作意 图。
象征意义
这首词中的象征意义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湖光秋月象征着 人生的美好和纯净,水云象征着人生的变幻和无常。通过这 些意象的描绘和象征意义的表达,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 思考和感慨。
03
《念奴娇过洞庭》的艺术手 法与技巧
修辞手法
01
02
03
比喻
诗人运用丰富的比喻手法 ,如“玉鉴琼田”,形容 湖面澄澈透明,如同美玉 一般。
思想内涵
这首词的思想内涵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感悟,表达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生 就像洞庭湖一样,有时平静如镜,有时波涛汹涌,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平静、淡泊的心 ,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诗词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意象
这首词中的意象有湖光、秋月、水云等,这些意象都具有深 刻的象征意义。湖光秋月象征着人生的美好和纯净,水云象 征着人生的变幻和无常。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2
《念奴娇过洞庭》的内容与 主题
诗词的内容概述
诗词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感怀所作 ,通过对湖光月色的描写,抒发了作 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 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诗词内容
上片写景,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下片抒情,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 慨和思考。
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课件(共26张PPT).ppt

展现出诗人沉稳洒脱、心胸开阔、失意但不失志的形象。
下阕
长江
万物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①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 之气。 ②“尽挹”为夸张,“细斟北斗”为比喻,“万象为宾客” 为想象,使诗歌气魄宏大。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 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了作者 包举万物的阔大胸怀、纵情自然的潇洒精神与“天人合一” 的浪漫主义理想。
下阕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海” 指五岭之外,古来便是迁谪之地,这里指广西桂林。
双关
①孤光自照:一方面指月亮在天空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 着;另一方面想起自己在岭外一年左右的为官生涯中,自己 不同流合污,始终保持高洁的情怀,不被人所理解,只能与 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
比喻
②肝肺皆冰雪:词人胸襟像冰雪一样晶莹。(与上阕的“表 里俱澄澈”互为呼应)尽管自己被免职,但仍光明磊落、内 心澄澈、心无纤尘、胸怀坦荡的形象。
壹·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本蜀
之简州(今四川简阳市) 人,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 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
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试,进士第一。授承事郎, 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当时权 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 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著作郎、中书 舍人等职。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张孝祥被任为建康 留守,扩充兵力,未料一个多月后被免职。此外还出任 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年三十八 岁病卒。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传世。《全宋
下阙小结
着重抒情,意转激昂。抒发豪爽坦荡的志士胸 怀,表现了旷达胸襟和超脱的人生观。
下阕
长江
万物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①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 之气。 ②“尽挹”为夸张,“细斟北斗”为比喻,“万象为宾客” 为想象,使诗歌气魄宏大。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 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了作者 包举万物的阔大胸怀、纵情自然的潇洒精神与“天人合一” 的浪漫主义理想。
下阕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海” 指五岭之外,古来便是迁谪之地,这里指广西桂林。
双关
①孤光自照:一方面指月亮在天空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 着;另一方面想起自己在岭外一年左右的为官生涯中,自己 不同流合污,始终保持高洁的情怀,不被人所理解,只能与 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
比喻
②肝肺皆冰雪:词人胸襟像冰雪一样晶莹。(与上阕的“表 里俱澄澈”互为呼应)尽管自己被免职,但仍光明磊落、内 心澄澈、心无纤尘、胸怀坦荡的形象。
壹·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本蜀
之简州(今四川简阳市) 人,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 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
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试,进士第一。授承事郎, 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当时权 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 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著作郎、中书 舍人等职。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张孝祥被任为建康 留守,扩充兵力,未料一个多月后被免职。此外还出任 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年三十八 岁病卒。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传世。《全宋
下阙小结
着重抒情,意转激昂。抒发豪爽坦荡的志士胸 怀,表现了旷达胸襟和超脱的人生观。
《念奴娇·过洞庭》PPT课件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拿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 ,请天地间万物作宾客,陪我纵情豪饮这是何等的自信与豪 迈!
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
——作者此时已经完全沉醉在这湖光山色中,忘情 地扣舷独笑,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孤独 “不知今夕何夕”呼应前面的“近中秋”。
找到诗人孤独的证据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 (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 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 一片明亮澄澈。体会着万物的空明, 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⑩岭海:指两广之地,北有五岭,南有南海,故称“岭 海”。岭海一作“岭表” ⑾经年:年复一年,几年。 ⑿孤光:指月光。 ⒀肝胆:一作“肝肺”。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 般纯洁。
3/4/2021
二是借鉴了苏轼的《赤壁赋》的文辞意境。“着 我扁舟一叶”句用苏轼的“驾一叶之扁舟”,而《前 赤壁赋》一文写月夜之景、泛舟之乐、解脱之喜,其 意境与心情,与这首词颇有相通之处, “不知今夕何 夕”化用苏轼的《水调歌头》里的“今夕是何年” 。
这首词写游览洞庭湖,但几乎没有纪实的成分, 给人的感觉是清虚而空灵,暗示了词人精神上崇高、 邈远的追求。从而创造了独特意境,体现了天人合一
的理念。
3/4/2021
三、化用典故,翻陈出新
化用前人诗文词句意境,如从己出,不露痕迹。 一是化用《诗经》成句。如“细斟北斗”,出自《诗 经·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挹酒浆。”这 本是极有想象力的诗句,这首词中则反其意而用之, 正适于表达词人的豪纵气概。又如“不知今夕何夕”, 出自《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 人。”本来是男子在新婚之夜对美好的夜晚、美丽的 妻子喜不自胜之词,词人借用采表示对中秋之夜良辰 美景的赞叹。
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6
三读诗歌 整体感知
上 着重写景,景中寓情。
阕
下
着重抒情,意转激昂。
阕
7
在结构和内容上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作者到底心会了什么呢?
8
鉴赏上阕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 会,妙处难与君说。
上阙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洞庭湖? 澄澈、广阔 作者来到洞庭湖心情怎样?用文中的词来概括。 悠然
的感觉是清虚而空灵,暗示了词人精神上崇高、邈远的追 求。从而创造了独特意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2024/9/26
18
三、化用典故,翻陈出新
在写作技巧方面,这首词也颇见功力,主要体现在化用前人诗文词句 意境,如从己出,不露痕迹。
一是化用《诗经》成句。如“细斟北斗”,出自《诗经·小雅·大东》: “维北有斗,不可挹酒浆。”这本是极有想象力的诗句,这首词中则反其意 而用之,正适于表达词人的豪纵气概。又如“不知今夕何夕”,出自《诗 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本来是男子在新婚之夜对美好 的夜晚、美丽的妻子喜不自胜之词,词人借用采表示对中秋之夜良辰美景的 赞叹。
20
形象
平静 愉悦
豪迈 尽挹西江, 细斟北斗, 万象为宾客
11
现在我们把景物的特点和诗人的形象放一起,看看发 现了什么?作者“悠然心会”了什么?
↗ 景物特点:平静 开阔
澄澈 (外) (天)
心会
表里俱澄澈 天人合一
↘ 诗人形象:平静 心胸宽阔 肝肺冰雪(内) (人)
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 然相会,即做人要光明磊落、胸怀坦荡。作者心会的是物我相 融,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读诗歌 整体感知
上 着重写景,景中寓情。
阕
下
着重抒情,意转激昂。
阕
7
在结构和内容上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作者到底心会了什么呢?
8
鉴赏上阕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 会,妙处难与君说。
上阙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洞庭湖? 澄澈、广阔 作者来到洞庭湖心情怎样?用文中的词来概括。 悠然
的感觉是清虚而空灵,暗示了词人精神上崇高、邈远的追 求。从而创造了独特意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2024/9/26
18
三、化用典故,翻陈出新
在写作技巧方面,这首词也颇见功力,主要体现在化用前人诗文词句 意境,如从己出,不露痕迹。
一是化用《诗经》成句。如“细斟北斗”,出自《诗经·小雅·大东》: “维北有斗,不可挹酒浆。”这本是极有想象力的诗句,这首词中则反其意 而用之,正适于表达词人的豪纵气概。又如“不知今夕何夕”,出自《诗 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本来是男子在新婚之夜对美好 的夜晚、美丽的妻子喜不自胜之词,词人借用采表示对中秋之夜良辰美景的 赞叹。
20
形象
平静 愉悦
豪迈 尽挹西江, 细斟北斗, 万象为宾客
11
现在我们把景物的特点和诗人的形象放一起,看看发 现了什么?作者“悠然心会”了什么?
↗ 景物特点:平静 开阔
澄澈 (外) (天)
心会
表里俱澄澈 天人合一
↘ 诗人形象:平静 心胸宽阔 肝肺冰雪(内) (人)
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 然相会,即做人要光明磊落、胸怀坦荡。作者心会的是物我相 融,天人合一的境界。
念奴娇·过洞庭ppt实用课件

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 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 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 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 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品读—— 披文入境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一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描写了洞庭湖上怎样的一幅画面?
比喻、夸张、对比
着:即安置,附着的意思。在三万顷 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小舟。这一大 一小的对比中,展示出八百里洞庭的浩 淼和开阔,也衬托出词人豪迈的气概。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这一句中最关键的词是哪一个? 它描写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色?
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皎洁 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 好象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 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 下两道银河同样的明亮。从天空到湖水, 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通体透明、纯净的。
念奴娇过洞庭
词是配合音乐的一种文 体。它的原名叫“曲子词”, 后来简称为“词”。词是诗 之后兴起的,所以又叫“诗 余”。其起于唐朝后期,盛 于五代和宋朝。字数有多有 少,少的一首十几个字,多 的二百多字。词的风格也与 诗不一样,婉约的多,豪放
阅读诗词的方法
初读——整体感知 品读——披文入境 诵读——读出真情
38、天助自助者,你要你就能。 39、我自信,故我成功;我行,我一 定能行 。 40、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 容易: 被习惯 所掩盖 ,被时 间所迷 离,被 惰性所 消磨。
41、从现在开始,不要未语泪先流。 42、造物之前,必先造人。
43、富人靠资本赚钱,穷人靠知识致 富。 44、顾客后还有顾客,服务的开始才 是销售 的开始 。 45、生活犹如万花筒,喜怒哀乐,酸 甜苦辣 ,相依 相随, 无须过 于在意 ,人生 如梦看 淡一切 ,看淡 曾经的 伤痛, 好好珍 惜自己 、善待 自己。
《念奴娇过洞庭》课件

作者:苏轼
课件目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 感,提高文学素养
创作背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课件形式:图文并茂,结合音频和视频进 行讲解
课件制作目的
分析念奴娇过洞庭的文学价 值
探讨念奴娇过洞庭对后世的 影响
介绍念奴娇过洞庭的背景和 意义
提高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能力
学生:学习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课件适用人群
点击“播放”按钮开始播放
点击“幻灯片放映”选项卡 打开PPT课件文件
使用鼠标或键盘控制幻灯片 切换
播放结束后,点击“结束放 映”按钮结束播放
PPT课件使用技巧
熟悉PPT的基本操作,如 插入、删除、移动、复制 等
合理规划PPT内容,确保 逻辑清晰,重点突出
运用动画、音效等元素, 增加课件的趣味性和互动 性
图片:与内容相关,增加视觉效果,如诗词配图、诗人画像等
色彩:协调、美观,避免过于鲜艳或过于暗淡,如使用淡雅、 古典的色彩
字体:清晰、易读,避免过于花哨或过于单调,如使用宋体、 楷体等
动画:适当使用,增加课件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如翻页、滚动 等
课件色彩搭配设计
主色调:选择与主题相关的颜色,如蓝色、 绿色等
诗词爱好者:了解古诗词,提高鉴 赏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教师:教学参考,丰富教学内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文化爱好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提升文化素养
课件特点
内容丰富:涵盖诗词背景、作 者介绍、诗词赏析等
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动画演 示,互动问答
易于理解:深入浅出,通俗易 懂,便于学生理解
互动性强:设置问答环节,增 强学生参与感,提高学习效果
色彩搭配:选择与 主题相符的颜色, 保持整体色调统一 。
《念奴娇-过洞庭》课件

冰雪的特点是洁白晶莹,南朝诗人江总有“净心抱冰雪”之 句,所以“肝胆皆冰雪”之句,唐王昌龄有“一片冰心在玉壶”之 句,所以“肝胆皆冰雪”,实际上是说,尽管自己被免职,但自己 是光明磊落、心地纯洁、肝胆照人的;另一层意思是说,我问心无 愧,话语中有愤慨,有失望,有自我安慰,但主要还夹杂着自豪, 感情真挚而又复杂。
“洞庭春草”指的是洞庭湖加上与之相连的春草湖,点出地 点,题目是《过洞庭》,词一开头就紧扣题目。“近中秋”点出时 间,秋天天高气爽,“月到中秋分外明”,秋月对于生活在农业社 会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古代文人来说,当是别有意味。“风色”二 字值得注意,风有风向、强弱,从来没有听说过风有色彩,其实张 孝祥用“风色”是有所本的,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说的是黄云 万里改变了风的色彩;张孝祥的“更无一点风色”说的是洞庭青草 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不仅没有风,而且连风的影子都没有, 这种表达方式富有新意,增添了一分诗意。
岭表指五岭之外,即今之广西一带。《宋史》本传载张孝祥于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 年)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次年因 谗落职,由桂林北归,途经岳阳,故有《过洞庭》之作。“应”, 因也,杜甫诗“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说名难道以文章而著, 官因老病而休。此处的“应”语气相当肯定。诗人由洞庭湖的澄澈, 想起自己在岭表一年因被谗而免职的经历,感慨系之矣。苏轼《西 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张孝祥用了“孤光” 这一典故源于此。“孤光自照”,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 我孤独地照耀着;另一方面想起自己的岭表一年,不被人所理解, 同时诗人也无需别人理解,只能与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是全词的高潮所在, 也是诗人感情的高潮所在。《景德传灯录》卷八记马祖语曰:“侍 女一口挹尽西江水”,此处界禅宗话语,表明自己的心胸开阔。北 斗星是由七颗星组成的星座,像舀酒的长把勺,《诗经·小雅·大东》: “维北有斗,不可挹酒浆”,而屈原《九歌·东君》则反其意而用 之,“援北斗兮酌桂浆”。诗人作主人,请万象(天地万物)作客人, 舀尽西去长江的水,用北斗七星作酒器,低斟浅酌地招待天地万物, 这是何等气势,一个被谗免官的人,如此自信,如此心胸,真有李 白当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向之”,或“相看两不厌, 唯有敬亭山”大无畏的浪漫主义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澄澈
水天辉映,一片晶莹。从天空到湖水,洞庭 湖上上下下都是通体透明、纯净的。
杖藜从白首,心迹喜双清。 ——杜甫《屏迹三首》其二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洞庭湖是澄澈的,词人的内心也是澄 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达到了物我两 忘,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这种美妙体验难 以言说。
作者简介
张孝详的词多以抗金为主旨,气势豪迈,淋漓痛快, 在南宋初词坛影响较大。也有写景寄怀之作。留有《于 湖居士文集》、《于湖先生长短句》。 张孝详与张元干一起号称南渡初期词坛双璧。他的 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 物之一。
作者介绍
一、生平事迹
1、政治仕途:甬上第一状元 “幼敏悟,书再阅成诵,捷于文思,文 章俊逸,顷刻千言,出人意表,能诗善词, 尤工乐府,精于书法。” 自幼资质过人,被视为天才儿童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 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 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 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 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 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 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 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2、感情经历:与李氏的爱情悲剧
念奴娇
风帆更起,望一天秋色,离愁无数。 明日重阳尊酒里,谁与黄花为主? 别岸风烟,孤舟灯火,今夕知何处。 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船过采石江边,望夫山下,酌水应怀古。 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 默想音容,遥怜儿女,独立衡皋暮。 桐乡君子,念予憔悴如许。
词风特点
内容述评
上阕着重写景,景中寓情。 下阕着重抒情,意转激昂。 这首词把重点放在抒发内心情怀上, 突出描写了自我人格的高洁。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风平浪静、秋高气爽、玉宇澄清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湖水明净光洁,比喻、夸张、对比 一大一小的对比中,展示出洞庭的浩淼和 开阔,也衬托出词人豪迈的气概。
豪放词风 上承苏轼 下启辛弃疾
作品背景
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又遭到毁谤而罢官, 再次经历了仕途的险恶。他七月由桂林北归,一路 泛湘江,过衡阳,登衡山祝融峰,自长沙经湘阴, 中秋之夜到洞庭湖畔。平湖秋月之夜,诱发了词人 的“勃然诗兴”,使他挥笔写下了这首词。借洞庭 夜月之景,抒发了作者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时 年35岁。 在写作此词的同时,作者还写了一篇小品文 《观月记》,记载了这次夜游的经过。
这首词在情与景的交融上有独到 之处,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境,昨 日与今夕,全都和谐地融会在一起, 光明澄澈,给人以美的感受与教育。
艺术赏析
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 浑然一体。 通篇景中见情,境界空阔,表现了作者 胸襟洒落、气宇轩昂,显示了作者的高尚 品质。
姊妹篇:《观月记》
张孝详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 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 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 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 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 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 美者与?
主要写景,景中寓情。通过描写广阔 清静、上下澄明的月色湖光美景,表现作 者光明磊落,胸无点尘的高尚人格。
词的下阕
着重抒情,意转激昂。抒发豪爽坦荡 的志士胸怀,表现了旷达胸襟和超脱的人 生观。
此首月夜泛洞庭作。写水光月光,上下澄澈,境 极空阔。而胸襟之洒落,气概之轩昂,亦可于境中见 之。“洞庭”两句,言湖中无风。“玉鉴”两句,言 湖面之广。“素月”三句,言月光映水之美。“悠然” 两句,收束上片,言泛舟之适。下片,写月下之感。 “应念”三句,言中心之纯洁。“短发”两句,言夜 深湖冷。“尽吸”三句,言湖上豪饮。末句,言湖上 独啸。通篇景中见情,笔势雄奇。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 冰雪
——襟怀坦白,玉洁冰清,光明磊落,“一 片冰心在玉壶” “肝胆皆冰雪”与上阕的“表里俱澄澈”互为呼 应,表明词人胸襟坦白,如同冰雪一样晶莹,这 也是词人高洁人格的象征。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现实:自己虽遭贬,变得萧条冷落,但 自己的心神无一丝动摇,仍沉稳地泛舟洞庭, 显得洒脱、豪迈。
作者简介
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 号于湖居士,安徽乌江人。南宋前期爱 国词人。主张恢复中原,反对隆兴和 议,两度被劾罢官。
张孝祥从初登政治舞台起,就鲜明地站在主战派一 边,为民族英雄岳飞辩冤,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反对屈 辱的”议和”,曾两度被朝中投降派弹劾罢职。乾道二 年八月,他罢官北归,路过洞庭湖,写下这首著名词篇。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
——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拿北斗星当酒器慢 慢斟酒来喝,请天地间万物作宾客,陪我纵情豪 饮这是何等的自信与豪迈!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作者此时已经完全沉醉在这湖光山 色中,忘情地扣舷独啸,达到了物我两忘的 境界。 “不知今夕何夕”呼应前面的“近中秋 ”。
词的上阕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闻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