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念奴娇 过洞庭》

合集下载

念奴娇过洞庭原文及赏析

念奴娇过洞庭原文及赏析

念奴娇过洞庭原文及赏析·过洞庭》是___在泛舟洞庭湖时所作,表达了他高洁、忠贞、豪迈的气概,同时也透露出了被贬谪的悲凉。

词中通过描写洞庭湖的夜景,展现了湖光山色之美,以及作者对自然的感慨。

词中还蕴含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对人生的思考,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思的佳作。

在词中,___通过描绘洞庭湖的夜景,展现了湖光山色之美。

他用“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来描绘湖边的静谧,用“___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来形容湖水的美丽,用“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来描绘夜空的明亮。

这些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词中,感受到了___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此外,词中还蕴含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用“应念___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来表达自己多年在岭表的思念和对自己高尚品格的自豪,用“短发___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来表现自己的坚强和豁达,用“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来表现自己的豪迈和豁达。

这些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总之,《·过洞庭》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思的佳作,通过描绘洞庭湖的夜景,展现了湖光山色之美,同时也蕴含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词不仅是南宋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珍品之一。

这首词描写了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特别突出了它的澄澈。

诗人通过“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这几句来表现秋高气爽、___澄清的景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虽然“风色”二字很容易被忽略,但诗人认为敏感的人可以从风云变幻中感受到风色的变化。

在这里,___说“更无一点风色”,表现洞庭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读之冷然、洒然,令人向往不已。

___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这句话形容了湖水的明净光洁和湖面的广阔,展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

著者,___,置也,___。

___《和王东卿》:“何时著我扁舟尾,满袖西风信所之。

”___《题斋壁》:“___依然,著我山前一钓船。

《念奴娇 过洞庭》全文及解析

《念奴娇 过洞庭》全文及解析

《念奴娇·过洞庭》全文及解析《念奴娇·过洞庭》是南宋词人张孝祥所写的一首词,全文如下: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这首词上阕描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了它的澄澈之美;下阕则通过作者在洞庭湖的感受,抒发了其高洁的品性和豪迈的气概。

词的上阕,作者先点明季节和地点,即洞庭青草湖,时近中秋,没有一丝风。

然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洞庭湖水的明净光洁,就像三万顷玉做的镜子和美玉做成的田野一般。

在这样的湖面上,作者驾着一叶扁舟,月光洒落,银河与湖水交相辉映,水天澄明。

作者沉浸其中,心中的感受难以言表。

词的下阕,作者联想到自己在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虽然只有自己的孤光相伴,但自己的肝肺都像冰雪一样纯净。

如今短发稀疏,两袖清风,在这广阔的湖面上泛舟,内心安稳平静。

作者以西江为酒,北斗为杯,邀请天地万象做客,尽情畅饮。

最后,作者扣舷独啸,全然忘记了时间。

这首词意境开阔,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的豁达和豪迈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待。

春天的流逝而渐渐消逝,不禁愁绪万千。

“愁来天不管”一句,更是将这种无奈和痛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下阙将自己与莺莺燕燕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了女主人公的孤独和落寞。

满院落花不卷帘,是因为她怕见到那些令人断肠的芳草,而芳草则象征着她与心上人之间的距离。

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抒发了女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幽怨和痛苦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她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33《念奴娇·过洞庭》-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解析版)

33《念奴娇·过洞庭》-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解析版)

2021年高考必备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全国通用版)33 《念奴桥·过洞庭》《念奴娇·过洞庭湖》原文翻译注释赏析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piān)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chè)。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着同:著;玉鉴一作:玉界)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边,在这中秋将至的时节,更是没有一点风势。

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

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

体会着万物的空明,这种美妙的体验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洞庭:湖名,在湖南岳阳西南。

风色:风势。

琼:美玉。

着:附着。

扁舟:小船。

素月:洁白的月亮。

明河:天河。

明河一作“银河”。

表里:里里外外。

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jīn)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yì)西江,细斟(zhēn)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xián)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沧浪一作:沧冥;岭海一作:岭表)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而此刻的我,身着单薄衣衫,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

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岭表: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

岭海:一作“岭表”。

孤光:指月光。

肝肺:一作“肝胆”。

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萧骚:稀疏。

萧骚一作“萧疏”。

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

沧浪:青苍色的水。

沧浪一作“沧溟”。

挹:舀。

挹:一作“吸”。

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

北斗:星座名。

由七颗星排成像舀酒的斗的形状。

万象:万物。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赏析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赏析

宋陈与义《和王东卿》:“何时著我 扁舟尾,满袖西风信所之。”
宋陆游《题斋壁》:“稽山千载翠依 然,著我山前一钓船。”
孤光自照 南朝宋沈约《咏湖中雁》:“群浮动轻 浪,单泛逐孤光。”宋苏轼[西江月](世事 一场梦):“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琖凄然北 望。”
短发萧骚襟袖冷 萧骚,原本乃象声词。 唐郑谷《灯诗》:“萧骚寒竹南窗净,
目录
CONTENTS
《于湖居士乐府》 《双照楼景刊宋元明词》 《于湖集》 《于湖词》
不 扣 万 细 尽 稳 短 肝 孤 应妙 悠 表 明 素 着 玉 更 近 洞
知 今 夕 何
舷 独 啸 ,
象 为 宾 客
斟 北 斗 ,
吸 西 江 ,
泛 沧 溟 空
发 萧 疏 襟
胆 皆 冰 雪
光 自 照 ,
念 岭 表 经
《楚辞·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桂 浆。”
北斗星由七颗星组成,形如酒斗。
扣舷独啸
唐王勃《采莲赋》:“扣舷击榜。” 宋苏轼《前赤壁赋》:“于是,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之。”从于湖这首词隐括苏轼《前赤 壁赋》的意旨与意境看,这句恐从苏《赋》 化出。
不知今夕何夕
《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孔颖达疏:“美其时之善,思得其时也。” 唐杜甫《赠卫八处士》:“今夕复何夕。” 宋苏轼[念奴娇·中秋](凭高眺远):“起舞 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 苏轼《前赤壁赋》:“凌万顷之茫然。”
著我扁舟一叶
宋欧阳修[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 “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宋柳永[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
宋苏轼《前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 宋袁去华[玉团儿](吴江渺渺疑天接): “独 着我、扁舟一叶。……剧饮狂歌,清风明月, 相应相答。”

《念奴娇_过洞庭》鉴赏

《念奴娇_过洞庭》鉴赏
在一大一小的对比中,展示出洞庭的浩淼和开阔, 也衬托出词人豪迈的气概。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思考】“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堪称千古名句, 请分析这几句在表达上的妙处。
①该句意思是“明月光辉四射,银河与明月一同映入湖水之中,上 下全都清亮明洁。”从秋月写到秋水。 ②双关手法:词人巧妙地将星月辉映,波光粼粼、洁净清朗的洞庭 月夜景色,与作者澄澈纯净的内心世界有机结合。 ③借景抒情: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 丝儿污浊。 ④表现自己“肝肺皆冰雪”的高洁情怀。
冰 雪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这句话还运用了什么手法?
①用典:“孤光”用了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 盏凄然北望”这一典故。 ②双关:“孤光自照”,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 独地照耀着;另一方面词人回忆起在岭外一年左右的为官生涯 中,自己不同流合污,始终保持高洁的情怀,有所感怀。 “肝肺皆冰雪”与上阙的“表里俱澄澈”互为呼应,表明词人 胸襟坦白,如同冰雪一样晶莹,这也是词人高洁人格的象征。
楼作》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
答案:(1)《念奴娇·过洞庭》侧重于借景抒情,以乐景 写乐情,在孤独中抒发豪迈之情。上片寓情于景,“玉鉴琼 田”“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诉说自己的澄澈之心,高洁之 向。下片景中见情,“孤光自照”是孤独的月光,也是自己 孤独的坚守。 (2)《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侧重于用典抒情,以乐景 写哀情,在豪迈中倾诉哀愁之情。无论是“君山云气”还是 “阮湘草木”的景色,都让词人独自凝愁。而下片开头写壮 阔之景,却又转想到世间离愁,落脚点还是哀。
译读
同桌搭档(或前后桌搭档),其中一名同学朗读,另一名同学翻译。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 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短发萧骚 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而此刻的我,身着单薄衣衫,平静的泛舟在 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 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 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扣舷独 笑,不知今夕何夕。(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 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念奴娇过洞庭赏析

念奴娇过洞庭赏析

念奴娇过洞庭赏析这首词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青草是和洞庭相连的另一个湖。

这几句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

为你整理了念奴娇过洞庭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当时,他被谗言落职,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

这首词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作者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

“风色”二字很容易忽略过去,其实是很值得玩味的。

风有方向之别、强弱之分,难道还有颜色的不同吗也许可以说没有。

但是敏感的诗人张孝祥从风云变幻之中是可以感觉到风色的。

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那万里黄云使风都为之变色了。

张孝祥在这里说“更无一点风色”,表现洞庭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读之冷然、洒然,令人向往不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piān)舟一叶。

”玉鉴就是玉镜。

琼是美玉,琼田就是玉田。

“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

“三万顷”,说明湖面的广阔。

著,犹着,或释为附着。

船行湖上,是飘浮着、流动着,怎么可以说附着呢著者,安也,置也,容也。

陈与义《和王东卿》:“何时著我扁舟尾,满袖西风信所之。

”陆游《题斋壁》:“稽山千载翠依然,著我山前一钓船。

”都是这个意思。

张孝祥说:“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张孝祥的豪迈气概。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

“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象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

“明河共影”,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

所以接下来说:“表里俱澄澈。

”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赏析-最新文档资料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赏析-最新文档资料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赏析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张孝祥( 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张孝祥生活的年代,正值宋室南渡初期,张孝祥心怀亡国之痛,主张抗战以恢复中原。

张孝祥的词作多慷慨朗逸之风,为后世称道为“豪壮典丽”。

张孝祥的词句端正高雅,论者以为“寓诗人句法”。

诗人句法的特色是炼字,张孝祥的词在炼字上很有特色,但历来评论张词词风者多,对其炼字的评析者甚少。

这首《念奴娇·过洞庭》被誉为“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最为世所称颂”,是张孝祥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也是古往今来无数洞庭湖旅途寄怀之作中的神品,在炼字上也足见熔琢之功。

在词的上片,作者描绘了一幅动中有静的洞庭秋色图画,为词的下片自白胸臆蓄足了情势。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二年( 1166),因听信谗言,张孝祥被罢职。

他从桂林北归,途中过洞庭湖。

时近中秋,由于无风,洞庭湖和青草湖也就无浪,成为波澜不兴的“玉鉴”和“琼田”。

青草湖在古时北有沙洲与洞庭湖相隔,水涨时北通洞庭。

在古代诗文中,洞庭湖与青草湖常常连用。

因后世湖水淤积萎缩,今已无此名。

“风色”有风声、风势之意,在此,词人使用了“一点”来形容,洞庭湖的平波静浪可以想见。

“三万顷”是虚指,在此处用得大气磅礴,“三”是古汉语中形容极多的虚化数字,极言湖面的广阔。

玉鉴是玉镜,琼田是美玉般的田地。

玉,无瑕之物,正是宁静高洁的绝好比喻体。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也以“静影垂璧”来形容月光在洞庭湖中的倒影。

在这凝静的洞庭湖光山色中,只有词人的扁舟一叶是动态的,动与静由“扁舟”这个意象得到了完美结合。

在中国文学史上,“扁舟”一词在古诗文中有着隐逸江湖,远离官场的暗指,李白就有“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诗句,词人使用“扁舟”意象,内涵一派自在潇洒。

念奴娇过洞庭赏析

念奴娇过洞庭赏析

念奴娇过洞庭赏析这首词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青草是和洞庭相连的另一个湖。

这几句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

小编为你整理了念奴娇过洞庭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当时,他被谗言落职,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

这首词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作者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

“风色”二字很容易忽略过去,其实是很值得玩味的。

风有方向之别、强弱之分,难道还有颜色的不同吗也许可以说没有。

但是敏感的诗人张孝祥从风云变幻之中是可以感觉到风色的。

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那万里黄云使风都为之变色了。

张孝祥在这里说“更无一点风色”,表现洞庭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读之冷然、洒然,令人向往不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piān)舟一叶。

”玉鉴就是玉镜。

琼是美玉,琼田就是玉田。

“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

“三万顷”,说明湖面的广阔。

著,犹着,或释为附着。

船行湖上,是飘浮着、流动着,怎么可以说附着呢著者,安也,置也,容也。

陈与义《和王东卿》:“何时著我扁舟尾,满袖西风信所之。

”陆游《题斋壁》:“稽山千载翠依然,著我山前一钓船。

”都是这个意思。

张孝祥说:“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张孝祥的豪迈气概。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

“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象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

“明河共影”,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

所以接下来说:“表里俱澄澈。

”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念奴娇过洞庭》念奴娇·过洞庭宋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译文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边,在这中秋将至的时节,更是没有一点风势。

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

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

体会着万物的空明,这种美妙的体验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而此刻的我,身着单薄衣衫,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

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注释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洞庭:湖名,在湖南岳阳西南。

风色:风势。

琼:美玉。

着:附着。

扁舟:小船。

素月:洁白的月亮。

明河:天河。

明河一作“银河”。

表里:里里外外。

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

岭海: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

岭海:一作“岭表”。

孤光:指月光。

肝肺:一作“肝胆”。

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萧骚:稀疏。

萧骚一作“萧疏”。

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

沧浪:青苍色的水。

沧浪一作“沧溟”。

挹:舀。

挹一作“吸”。

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

北斗:星座名。

由七颗星排成像舀酒的斗的形状。

万象:万物。

扣:敲击。

扣一作“叩”。

啸:撮口作声。

啸一作“笑”。

不知句,赞叹夜色美好,使人沉醉,竟忘掉一切(包括时间)。

创作背景这首《念奴娇》就是张孝祥的代表作。

公元1166年(宋孝宗乾道二年),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

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这首词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青草是和洞庭相连的另一个湖。

这几句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

“风色”二字很容易忽略过去,其实是很值得玩味的。

风有方向之别、强弱之分,难道还有颜色的不同吗?也许可以说没有。

但是敏感的诗人从风云变幻之中是可以感觉到风色的。

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那万里黄云使风都为之变色了。

张孝祥在这里说“更无一点风色”,表现洞庭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读之冷然、洒然,令人向往不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piān)舟一叶。

”玉鉴就是玉镜。

琼是美玉,琼田就是玉田。

“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

“三万顷”,说明湖面的广阔。

著,犹着,或释为附着。

船行湖上,是飘浮着、流动着,怎么可以说附着呢?著者,安也,置也,容也。

陈与义《和王东卿》:“何时著我扁舟尾,满袖西风信所之。

”陆游《题斋壁》:“稽山千载翠依然,著我山前一钓船。

”都是这个意思。

张孝祥说:“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

“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象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

“明河共影”,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

所以接下来说:“表里俱澄澈。

”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说来说去,洞庭秋色美在哪里呢?词人在这一句里点了出来,美就美在“澄澈”上。

这里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

“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

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还寄寓了深意。

这五个字标示了一种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诸如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些意思都包涵在里面了。

杜甫有一句诗:“心迹喜双清”(《屏迹》三首其一),心是内心,也就是里,迹是行迹,也就是表,心迹双清也就是表里澄澈。

“表里俱澄澈,心迹喜双清”,恰好可以集成一联,给我们树立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我们不妨拿来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当张孝祥泛舟洞庭之际,一边欣赏着自然景色,同时也在大自然中寄托着他的美学理想。

他笔下的美好风光,处处让我们感觉到有他自己的人格在里面。

诗人的美学理想高尚,心地纯洁,他的笔墨才能这样干净。

上片最后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

悠然,闲适自得的样子,形容心与物的相会是很自然的一种状态,不是勉强得来的。

妙处,表面看来似乎是指洞庭风光之妙,其实不然。

洞庭风光之妙,上边已经说出来了。

这难说的妙处应当是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只有这种美妙的体验才是难以诉诸言语的。

下片着重抒情,写自己内心的澄澈。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岭表,指五岭以外,今两广一带。

岭表经年,指作者在广南西路任经略安抚使的时期。

“应”字平常表示推度猜测的意思,这里讲的是自己当时的思想,无所谓推度猜测。

这“应”字语气比较肯定,接近“因”的意思。

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犹言“官因老病休”,“应”字也是肯定的语气。

“应念岭表经年”,是由上片所写洞庭湖的景色,因而想起在岭南一年的生活,那是同样的光明磊落。

孤光,指月光。

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就曾用孤光来指月光。

“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

“肝胆皆冰雪”,冰雪都是洁白晶莹的东西,用来比喻自己襟怀的坦白。

南朝诗人鲍照在《白头吟》里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南朝另一个诗人江总《入摄山栖霞寺》说:“净心抱冰雪。

”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些都是以冰雪比喻心地的纯洁。

张孝祥在这首词里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结合他被谗免职的经历来看,还有表示自己问心无愧的意思。

在岭南的那段时间里,自问是光明磊落,肝胆照人,恰如那三万顷玉鉴琼田在素月之下表里澄澈。

在诗人的这番表白里,所包含的愤慨是很容易体会的。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这两句又转回来写当前。

萧骚,形容头发的稀疏短少,好象秋天的草木。

结合后面的“冷”字来体会,这萧骚恐怕是一种心理作用,因为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

“短发萧骚襟袖冷”,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

但诗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稳泛沧溟空阔”。

不管处境如何,自己是拿得稳的。

沧溟,本指海水,这里指洞庭湖水的浩淼。

这句是说,自己安稳地泛舟于浩淼的洞庭之上,心神没有一点动摇。

不但如此,诗人还有更加雄伟的气魄:“尽挹西江还,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这是全词感情的高潮。

西江,西来的长江。

挹,汲取。

“尽挹西江”,是说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

“细斟北斗”,是说举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

这里暗用了《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桂浆”的意思,诗人的自我形象极其宏伟。

“万象”,天地间的万物。

这几句是设想自己作主人,请万象作宾客,陪伴我纵情豪饮。

一个被谗罢官的人,竟有这样的气派,须是多么的自信才能做到啊!词的最后两句更显出作者艺术手法的高超:“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舷,船边。

扣舷,敲着船舷,也就是打拍子。

苏轼《赤壁赋》:“扣舷而歌之。

”啸,蹙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张孝祥说:“扣舷独啸”,或许有啸咏、啸歌的意思。

“不知今夕何夕”,用苏轼《念奴娇·中秋》的成句:“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张孝祥稍加变化,说自己已经完全沉醉,忘记这是一个什么日子了。

这两句作全词的结尾,收得很经松,很有余味。

从那么博大的形象收拢来,又回到一开头“近中秋”三字所点出的时间上来。

首尾呼应,结束了全词。

张孝祥在南宋前期的词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是伟大词人辛弃疾的先驱。

他为人直率坦荡,气魄豪迈,作词时笔酣兴健,顷刻即成。

他的词风最接近苏东坡的豪放,就拿这首《念奴娇》来说吧,它和苏东坡的《水调歌头》风格就很近似。

《水调歌头》写于中秋之夜,一开头就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将时空观念引入词里,在抒情写景之中含有哲理意味。

末尾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欲打破时间的局限和空间的阻隔,在人间建立起美好的生活。

整首词写得豪放旷达,出神入化。

张孝祥这首《念奴娇》写的是接近中秋的一个夜晚。

他把自己放在澄澈空阔的湖光月色之中,那湖水与月色是透明的,自己的心地肝胆也是透明的,他觉得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

他以主人自居,请万象为宾客,与大自然交朋友,同样豪放旷达,出神入化。

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仿佛是与明月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关于人生的哲理。

张孝祥的《念奴娇》则是将自身化为那月光,化为那湖水,一起飞向理想的澄澈之境。

两首词的写法不同,角度不同,那种豪放的精神与气概,却是很接近的。

黄蓼园评此词说:“写景不能绘情,必少佳致。

此题咏洞庭,若只就洞庭落想,纵写得壮观,亦觉寡味。

此词开首从洞庭说至玉界琼田三万顷,题已说完,即引入扁舟一叶。

以下从舟中人心迹与湖光映带写,隐现离合,不可端倪,镜花水月,是二是一。

自尔神采高骞,兴会洋溢。

”(《蓼园词选》)这首词在情与景的交融上的确有独到之处,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境,昨日与今夕,全都和谐地融会在一起,光明澄澈,给人以美的感受与教育。

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

开篇直说地点与时间,然后写湖面、小舟、月亮、银河。

此时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

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过由于自己坚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

他要用北斗做酒勺,舀尽长江做酒浆痛饮。

全词格调昂奋,一波三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