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总规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总规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总规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以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2、性别比:是指族群中雄性(男性)对雌(女性)的比率。“第一性别比”指怀孕时的性别比;“第二性别比”指刚出生婴儿的性别比;“第三性别比”指所有成熟个体(此指出生后至死亡)的性别比。P179

3.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年轻人口减少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而引起的老年人口例相对增长的动态过程。

4、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由于人口迁移而形成的变化量。一定时期内,迁入城市人口与迁出城市人口的

5、城市人口增长:在一定时期内,由出生、死亡和迁入、迁出因素的消失,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增加或减少的现象。

6、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因出生和死亡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城市人口自然增减变化的基本指标,基计算公式为: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本年城市出生人口数-本年城市死亡人口数)÷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

7、城市人口增长率P181 (本年迁入人口数—本年迁出人口数)/年平均人数×1000(%)

8、营国制度

9、卫星城:卫星城市系在大城市附近,并在生产、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受中心城市的吸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或工人镇。它往往是城市集聚区或城市群的外围组成部分。

10、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城邦时期提出。

11、营寨城: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道,通向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者斗兽场或者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P18

1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他们自己的需求能力的发展。

13、城市性质: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的地位和所行使的主要职能。

14、城市职能:城市在区域或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服务等活动中承担的任务和作用。它随着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15、城市总体规划:从本质上看可以说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

16、战略:是与“战役”、“战术”相对而言的概念,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的、长期性的、相对稳定的、决定全局的谋划。

17、城市形态: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

18、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是通过城市主要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表现出来的。

19、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20、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21、建筑密度:是指建筑覆盖率,即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基底面积之和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

22、公交重复系数:指公交线路总长度与公交线网总长度之比

2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24、交通:人和物的运送和流通,它包括各种现代的与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广义来说,信息的传递也可归入交通的范畴。P282

25、城市交通:城市范围内采用各种运输方式运送人和货物的运输活动,以及行人的流动。

26、历史地段保护:对城市中历史地段及其环境的鉴定、保存、维护、整治以及必要的修复和复原的活动。

27、历史文化名城:经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28、旧城改建:对城市旧区进行的调整城市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改善和更新基础设施、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等的建设活动

29、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管理工作的统称。

30、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p581

31、“一书两证”:⑴选址意见书⑵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32、城市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33、城市规划区:对城市建设有发展有影响的地区,包括城市建成区、近郊区、对城市建设发展有影响的外围地带。

35、城市规划编制的两阶段五层次

二阶段——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五层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

36、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通常说的城市用地,即是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尚未开发建设的土地。泛义的城市土地还可包括按照城市规划法所确定的城市规划区内的非建设用地。P57

37、城市结构:城市结构是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是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空间各组成部分的高度概括,是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抽象写照。包括城市用地结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等。

38、城市总体规划纲要P172

39、城市生态平衡:在城市范围内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其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保持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40、容积率: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之和与地块面积的比值。

重点掌握: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加强城市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

1、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协调发展。

①城市用地和空间结构的调整。

②城市产业结构的完善。

③社会结构的演化。

包括社会问题和以人为本。

2、城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协调发展社会服务基础设施和(地下)市政基础设施。

3、城市局部地区与整体布局相结合。

4、城市近期建设和远期控制相结合。

3、城市规划编制阶段层次和编制原则

两阶段五层次:

二阶段——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五层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

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5、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p9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②产业结构中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变化;

③城镇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④城镇化水平高低不仅是建立在第二、三产业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构

6、城市发展战略的条件分析

1 区位(优位):地理优位:三沿(沿江、沿海、沿边)、交通、资源、信息、人才、市场

2 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资源能被人利用的自然条件

3 基础设施条件;

4 社会经济条件;

5 区域城镇分工。

7、联系实际谈谈城市用地与发展方向的选择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和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的影响因素1、自然地形条件。2、.农田保护政策。3、城市对外交通联系的主要方向。4、城市性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8、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综合性政策性地方性长期性和经常性实践性

9、城市人口构成与城市人口的变化。

城市人口的构成:自然构成和社会构成

城市人口的变化: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

10、城市工业布置的基本要求

(1)自身要求:①用地的形状与大小②地形要求③水源要求④能源要求⑤地质要求⑥特殊与其他要求

(2)交通运输要求:①铁路②水路运输③公路运输

④连续运输:铁、水联运;水、公联运;铁、公联运

(3)城市环境的要求:

①减少大气污染

——不要有产生两种起化学变化的气体污染的工厂集中在一块

——气候的影响

——设置防护绿带

②防止废水污染

③防止工业废渣污染

④防止噪声污染

⑤工业区与居住区的位置

11、联系实际,谈谈对城市总体布局的认识(书上第六章p193-241)

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在确定城市性质、规模的情况下,在城市用地选择的基础上,根据经济技术指标,从现状出发,对城市各组成部分进行同意安排、合理布局,核心是城市用地功能布局。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环境综合发展形成的。其影响因素有三个方面:

1.1 国家的政策、经济、社会、技术条件

1.2 城市四周地区的影响

1.3 城市自身的因素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1.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城乡融洽,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

3.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

4.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城市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

1、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协调发展。

①城市用地和空间结构的调整。

②城市产业结构的完善。

③社会结构的演化。包括社会问题和以人为本。

2、城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协调发展社会服务基础设施和(地下)市政基础设施。

3、城市局部地区与整体布局相结合。

4、城市近期建设和远期控制相结合。

城市总体布局的一般步骤:

现状——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用地数量,要求:优先安排对城市影响最大的城市现有要素——综合布局、用地平衡——方案比较

12、港口选址与规划原则

港口在城市中的布置

港口四个环节:航运、装卸、库存和集疏

(1)港口的组成及一般技术性要求

①分类:——按运输对象分:客、货

——按地点:河、海等港

——按修建形式:顺岸式挖入式

②组成:陆上部分:码头、作业区

水域部分:航运、码头前水域、锚地

(2)港口选择的基本要求

①与总体规划布局相协调

②自然要求不淤、不冻、、风小、水深、冲刷、地质地貌

③建设工程小

④有陆域面积

⑤一定的水深与足够的岸线长度

⑥水陆联运

13、谈谈从《雅典宪章》到《马丘比丘宪章》的规划思想转变

1.从理性主义向社会文化主义的转变。

2.从空间功能分割到城市系统整合思维方式的改变。

3.从终极静态的思维观向过程循环的思维观的改变。

4.从精英规划观到公众规划观的改变。

14、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①以人为主体②具有高度人工化环境③大开放的系统④高度综合的复合生态系统⑤脆弱的生态系统

15、城市总体布局主要模式及其优缺点p264-281

组团式布局城市群形式布局

16、谈谈对中国城镇化道路与城市建设发展方针的认识

中国的国情与城镇化之路:

①中国国情:农业大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比重大、资源总量较大但人均资源不足。

②中国的城镇化之路:

第一: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第二:走中国特色的小城镇发展道路。

第三: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方针:

①1980年提出:严格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②1986年提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③2002年提出: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

17、工业用地在城市中的布局形式

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方式。根据生产的卫生类别、货运量及用地规模分为:远离城区的工业、城市边缘的工业、市内和居住区内的工业 3 种布置情况。

18、仓储用地布置的原则

①高、平、便于排水②地下水不高、防潮③交通方便④利于建设,方便经营,集中布置

⑤节约用地,但要留有余地⑥沿河布置时,留出生活岸线⑦环保要求

19、联系实际谈谈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

区位:

资本:本部分所指的资本是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西方发展经济学认为,[4]生产投入三要素(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中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不会成为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而物资资本的多寡及其形成的快慢,则是束缚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技术:城市的形成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等三个具有明显特征的技术时代。这说明,城市本身的发展速度和竞争力与其本身拥有的吸收、创新、转化科学技术的能力有很强的相关性。

20、城市发展目标及其内容

城市发展目标是指在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中所拟定的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应达到的目的和指标。

21、工业在城市中布局的一般原则

①足够的用地②方便的交通③减少污染④协作配套

22、现代交通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并举例说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趋势与特点:1.交通工具的高速、大型、远程化

2.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结合

3.城市内外交通的延续与相互渗透

4.高速干道系统、城市街道系统以及步行系统的分离

5.城市交通组织的立体化

6.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组织

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布局的影响:

1.促进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①交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②城市化的动力

③城市大多位于水陆交通枢纽

④经济部门之一

2.影响城市的规模

3.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①影响工业、仓库、居住区的布局

②影响城市发展用地的选择

③影响城市的道路系统

了解:

1、总体规划各阶段主要内容。

2、城市组成结构。

城市人口、城市土地、城市产业、城市社会组织、城市设施、城市环境

3、城市A用地的分类(到中类)。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指行政、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服务设施用地,其核心内涵在于必须控制以保障满足民生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

分为9个中类:行政办公用地、文化设施用地、教育科研用地、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社会福利设施用地、文物古迹用地、外事用地、宗教设施用地。

4、B用设施用地分类(到中类)。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指各类商业、商务、娱乐康体等设施用地,其核心内涵是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商业服务设施,但是不一定完全由市场经营,政府如有必要亦可独立投资或合资建设(如剧院、音乐厅等机构)。

分为5个中类:商业设施用地、商务设施用地、娱乐康体用地、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其他服务设施用地。

5、城市土地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P57

6、城市交通就运输对象而言分为客运交通和货运交通两类。

7、物流仓储用地分类(到中类)。

按其对居住和公共环境的干扰污染程度分为:“一类物流仓储用地”(对居住和公共环境基本无干扰、污染和安全隐患);“二类物流仓储用地”(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一定干扰、污染和安全隐患);“三类物流仓储用地”(存放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的专用仓库用地)

8、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五大类。

9、我国城乡规划编制体系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组成。

10、城市道路系统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

11、城市排水体制分为:合流制与分流制。

12、城市用地空间管制中用地分为:已建区、适建区、限建区和禁建区。

13、城镇体系的演化和发展阶段分为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后期至后工业化阶段。

14、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经历了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三个阶段。

15、唐长安城居住采用坊里制,元大都三套方城分别是:内城、皇城、宫城。

16、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可分为大气环境保护规划、水环境保护规划、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17、城市规模一般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部分。

18、近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包括托马斯-莫尔提出的“乌托邦”,康帕内拉提出的“太阳城”,罗伯特-欧文提出德尔“新协和村”、傅利叶提出的“法郎吉”。

19、按照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可将公路分为高速公路、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公路

20、城市总体规划附件包括规划说明、专题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

21、城市用地空间管制中用地分为:已建区、适建区、限建区和禁建区。

22、对外交通按运输方式分为: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

23、城市道路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比率为8 %~15%,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率为20%~32%,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率为15%~25%,绿地占8%~15%.四大类用地60%—75%。

24、《城乡规划法》于2008年1月1日实施,《城市规划法》于2000年4月1日实施。

25、简述城市设计的五要素。

界面、路径、节点、场地、路标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些内容

按照规划南京将形成“中心城—新城—新市镇”三级城镇体系,其中中心城由主城,东山、仙林和江北3个副城构成。新城包括龙潭新城、汤山新城、禄口新城、板桥新城、滨江新城、桥林新城、永阳新城、淳溪新城。新市镇则是指建制镇和街道所在地的集中建设地区。 都市区将形成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新城(地区)中心组成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其中城市中心由“新街口—河西—南站地区”共同构成,承载南京区域中心城市服务职能。三个副城的设置,规划形成江北(浦口)、东山和仙林三个城市副中心,江北将“相对独立发展”。江宁规划的城市中心是在目前的凤凰港一带。仙林新市区,目前是集中主要精力在发展大学城片区,而预留的城市中心是百水桥一带。江北新城的城市中心,则不是在珠江镇,而是位于石佛寺一带,这是江北新城的一个滨江城市中心 【南京构建城际交通圈,两小时通达长三角中心城市】南京交通将构建以“2133、3155”为畅达目标,“2133”是指长三角中心城市2小时内通达;南京都市圈1小时通达;都市区通勤交通3刻钟(45分钟)通达;主城内30分钟通达。“3155”是指城市任意一点驱车15分钟上快速路、高速公路,市域所有规划村(或集中居民点)15分钟内能通达国省干线公路网;城市居民步行5分钟内可达公交、地铁车站。【将建成16条过江通道、16条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道路上,南京将规划形成“井字三环、轴向放射、组团快联”的城市快速路系统。同时将规划有16条过江通道,建成16条城市轨道交通线。 【南京规划提升公共服务】[仙林江北江宁都有三级医院] [步行8分钟到社区中心][打造30处地区商贸中心][9大片区集中供热] 南京在文化设施上建立五级文化设施体系,及市级文化设施集聚区、市级文化设施副中心、地区(新城)级文化设施中心、社区(新市镇)级文化设施中心、基层社区(村)级文化设施中心。 教育设施上,将把幼儿园服务半径控制在250米足有,小学服务半径控制在500米左右,初中服务半径控制在1000米左右。 医疗卫生方面,将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同时在仙林和江北两个副城中心各建一所三级医院,河西将增设一所三级医院,江宁也将扩建一家三级医院。实现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覆盖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辐射的功能。在保障设施方面也将全面发展。 主城划分5大片区重点发展服务业。产业布局上,现代服务业主要在主城发展,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贸商务、信息服务、软件研发、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 主城将形成四大服务产业聚集区,分别是老城服务业集聚区,河西服务业集聚区,南部新城服务业集聚区,北部新城服务业集聚区。 主城外结合副城和新城,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精细化工、钢铁、航空物流以及高新技术等产业,并规划引导形成十二个先进制造业板块。 1、南京的城市性质与定位是什么 南京的城市性质被定位为“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三角承东启西的重要中心城市”;

城市总体规划,控规,祥规的区别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或各项物质要素)的总体部署。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概念规划(Concept Planning) 在国外比较常见,它不是规划层次系列中的某一层次,而是在任何一个层次均可进行概念规划。但是,由于概念规划侧重于发展方向和各学科的综合平衡,而不是作出详细的规划设计,因此多出现于城市的、社区的或局部地带的层面和规划范围 控制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全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修建性详细规划site plan 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概念规划 概念规划(Concept Planning) 在国外比较常见,它不是规划层次系列中的某一层次,而是在任何一个层次均可进行概念规划。但是,由于概念规划侧重于发展方向和各学科的综合平衡,而不是作出详细的规划设计,因此多出现于城市的、社区的或局部地带的层面和规划范围。 概念规划强调对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进行简化,区分轻重缓急,注重长远效益和整体效益,对城市发展中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中、专题的研究。如从国家、区域的角度对城市的定位、发展方向等进行探讨,从经济、社会与环境的角度提出城市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和发展战略等,以适应城市迅速发展变化和决策的要求. 概念规划的编制要求更灵活和富有弹性. 修建性详细规划可以由有关单位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条件,委托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编制。 修建性详细规划需收集的基础资料,除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资料外,还应增加:

江苏(南京)-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

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2007) 南京市人民政府令 第256号 《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已经2007年2月26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7年8月1日起施行。 市长蒋宏坤 二○○七年三月十五日 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扩建、改建各项建设工程,必须遵守《条例》和本细则。 第三条南京市规划局是本市城市规划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 区、县规划管理部门按照《条例》及本细则规定的权限负责本区、县范围内的城市规 划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合做好城市规划的监督、检查工作。 第四条市规划管理部门可以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在其职权范围内委托区、县规划管理部门或者其他行政机关实施规划许可。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制定 第五条市规划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对城市规划进行动态调整或者修订。 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或者修订后,相关城镇的总体规划应当进行相应的调整或者修订。 调整或者修订由原组织编制部门负责。调整或者修订后的总体规划应当按照原报批程序报批。 城市总体规划调整、修订后或者必须对分区规划进行调整、修订的,市规划管理部门 应当组织对分区规划进行相应的调整或者修订。分区规划调整的内容应当报市人民政府备案。修订后的分区规划应当按照原报批程序报批。 第六条市区、县域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分别由市、县规划管理部门组织编制,报市、县人民政府审批。 控制性详细规划分为总则和执行细则。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调整或者修订由原组织编制部门负责。其中,对总则的强制性内容 进行修订的,按照原报批程序报批;对总则的非强制性内容以及执行细则进行调整的,由规划管理部门审批。总则的强制性内容由市人民政府确定。

城市规划制图标准

城市规划制图标准 总则 1.0. 1 为规范城市规划的制图,提高城市规划制图的质量,正确表达城市规划图的信息,制定本标准。 1.0. 2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可参照使用。 1.0. 3 本标准未规定的内容,可参照其他专业标准的制图规定执行,也可由制图者在本标准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但不得与本标准中的内容相矛盾。 1.0. 4 城市规划图纸,应完整、准确、清晰、美观。 1.0. 5 城市规划制图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一般规定 2.1 图纸分类和应包括的内容 2.1.1 城市规划图纸可分为现状图、规划图、分析图三类、 2.1.2 城市规划的现状图应是记录规划工作起始的城市状态的图纸,并应包括城市用地现状图与各专项现状图。 2.1.3 城市规划的规划图应是反映规划意图和城市规划各阶段规划状态的图纸。 2.1.4 本《标准》不对分析图的制图做出规定。 2.1.5 城市总体规划图应有图题、图界、指北针、风象玫瑰、比例、比例尺、规划期限、图例、署名、编制日期、图标等。 2.2 图题 2.2.1 图题应是各类城市规划图的标题。城市规划图纸应书写图题。 2.2.2 有图标的城市规划图,应填写图标内的图名并应书写图题。 2.2.3 图题的内容应包括:项目名称(主题)、图名(副题)。副题的字号宜小于主题的字号。 2.2.4 图题宜横写,不应遮盖图纸中现状与规划的实质内容。位置应选在图纸的上方正中,图纸的左上侧或右上侧。不应放在图纸内容的中间或图纸内容的下方。 2.3 图界 2.3.1 图界应是城市规划图的幅面内应涵盖的用地范围。所有城市规划的现状图和规划图,都应涵盖规划用地的全部范围、周邻用地的直接关联范围和该城市规划图按规定应包含的规划内容的范围。 2.3.2 当用一副图完整地标出全部规划图图界内的内容有困难时,可将突至图边外部的内容标明连接符号后,把连接符号以外的内容移至图边以内的适当位置上。移入图边以内部分的内容、方位、比例应与原图保持一致,并不得压占规划或现状的主要内容。 2.3.3 必要时,可绘制一张缩小比例的规划用地关系图,然后再将规划用地的自然分片、行政分片或规划分片按各自相对完整的要求,分别绘制在放大的分片图内。 2.3.4 城市总体规划图的图界,应包括城市总体规划用地的全部范围。可做到城市规划区的全部范围。 2.3.5 城市分区规划图、详细规划图的图界,应至少包括规划用地及其以外50m内相邻地块的用地范围。 2.4 指北针与风象玫瑰 2.4.1 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和现状图,应标绘指北针和风象玫瑰图。城市详细规划图可不标绘风象玫瑰图。 2.4.2 指北针与风象玫瑰图可一起标绘,指北针也可单独标绘。 2.4.3 组合型城市的规划图纸上应标绘城市各组合部分的风象玫瑰图,各组合部分的风象玫瑰图应绘制在其所代表的图幅上,也可在其下方用文字标明该风象玫瑰图的适用地。 2.4.4 指北针的标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的有关规定。

试谈南京总体城市规划

南京总体城市规划 指导思想: 1、立足宏观战略的思考; 2、体现区域发展的思路; 3、坚持空间布局规划与经济发展协同的理念; 4、表达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宗旨; 5、妥善处理好弹性和刚性的关系; 6、妥善处理好长远与近期、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规划范围和期限: 现行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10年(近期200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现行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南京都市圈—主城,本次规划调整对此没有修改。市域以及主城范围也没有改变,仅对南京都市圈作局部调整:鉴于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把以南京为核心的宁镇扬地区称为“南京都市圈”,本次规划调整把现行总体规划中的“南京都市圈”改称“都市发展区”。都市发展区范围根据乡镇行政区划撤并,以乡镇为完整单位作了局部调整。 南京城市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南京市位于北纬33゜31′,东经118゜47′,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热冬冷,春秋短暂,雨量集中,历年平均气温16゜C,主导风向夏半年为西南风,冬半年为东北风。

南京地处我国东西水运大动脉长江与南北陆运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交汇点,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南京境内绵亘着宁镇山脉西段,城东钟山若长龙蟠绕,城西石头山似猛虎雄据,故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说。万里长江自西向南滚滚而来,折向东去;秦淮、金川两河蜿蜒城中;玄武、莫愁两湖依偎东西山水之间,气势雄浑而景色秀美。 二、城市性质 南京是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 南京为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继承古都历史精华,创造融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城市特色。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也是该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要保证省级管理职能的顺利行使,并形成省内最发达的金融、贸易、信息中心和科教文化对外交往中心。 南京作为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和长江三角洲西部枢纽城市,要充分发挥沿江、近海的优势,增强跨省域的辐射功能和吸引力。 三、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 ?全市总人口2010年为680万左右,远景按1000万人口预留,城镇人口2010年为520万左右,远景按870万左右预留。 ?都市发展区总人口2010年为530万左右,远景按800万左右预留。都市发展区城镇人口2010年为450万左右,远景按740万左右预留。 ?主城人口2010年控制在300万以内,远景下降到260万以内。 2、用地规模 主城城市建设用地为24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2010年为81平方米,远景为93平方米。新市区、新城和重点镇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左右安排。 四、主城功能布局特征 主城布局以河流、铁路、城墙等为自然边界。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片区。以明城墙围合的主体中片(旧城)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强调环境品质的提升和历史文化特色的体现;东、西、南、北四片区要在继续保持原区特色的同时,加强设施配套和功能完善,形成居住就业相对平衡,配套设施相对完善的综合性片区。 西片是主城的重要新区,具有以商务、体育、文化等功能为主的新城区的中心功能;居住与新业相协调的中高档居住区的功能;以滨江风貌为特色的主城西部休闲游览功能。

(完整版)控制性详细规划必须包含哪些内容呢

控制性详细规划必须包含哪些内容呢? 1、用地性质 2、用地地块划分 3、适建性、兼容性确定 4、各级道路红线位置、控制点、标高 5、市政设施配套情况,定位 6、与图则配套的地方规定。 7、每个地块内的建筑控制,包含一般经济指标、出入口位置、建筑限高(城市天际线)、建筑色彩规定等。 估计还有更多,随着逐步深入学习,将持续更新。 总之,我们应该明确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内容、分区规划的内容、以及各个专项规划的编制情况,针对各自所在地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控制性详细规划必须包含的内容,确保编制的控规能适用于规划局日常的规划管理工作。 另外,我们必须研究的就是控规的编制单元确定,如何能在能在管理中进行弹性调整。因为我国没有类似美国的开发权转让制度,而国土管理部门片面强调土地节约原则及鼓励向空中要地的做法加剧了对控规的侵害,因此如何科学地公平公正的做好弹性管理变得尤为重要,如何才能对编制单元内的建筑容量、环境容量、人口容量、公建设施配套等做好平衡,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是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以规划的综合性研究为基础,以数据控制和图纸控制为手段,以规划设计与管理相结合的法规为形式,对城市用地建设和设施建设实施控制性的管理,把规划研究、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结合在一起的规划方法。控规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件和附件。图件由图纸和图则两部分组成,规划说明、基础资料和研究报告收入附件。

2008年《城乡规划法》实施,将控规纳入法定规划,城市和镇都必须编制控规,经依法批准的控规具有法定效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划拨和出让均应该符合控规要求;未确定规划条件的地块,不得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依法批准的控规既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规划许可、实施规划管理的依据,也是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的依据。控规既能控制市场开发行为,避免市场失效,也能控制行政行为,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行使。 但是,控规理论自身还不够完善,编制水平各地差距较大,编制方式也不尽相同。《城乡规划法》要求控规全覆盖,实际操作中有一次全覆盖、分区分期编制、根据出让情况临时编制小地块控规等多种。一次性全覆盖统观全局、整体性好,各项配套设施能够全盘考虑,但也有研究不足、针对性不强、编制粗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等缺点。根据项目情况编制小地块控规优缺点正好相反,针对性强但缺乏全局观念,三大设施难以配套到位。以上两种方法对大城市弊端尤为突出。分区分期编制控规综合了上述方法的优点,既能纵观全局,也加强了各区域的针对性研究,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既考虑控规的普适性,也考虑针对性,强调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全国编制控规较好的城市均采用分区分期编制方法,如北京市中心城共1088平方公里,划分成33个片区(平均约30平方公里)、300个街区(平均约3平方公里)、3万多个地块(3公顷左右)。各分区一次编制,逐步深化,分期审批,定期评估并进行动态维护,不断将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到城市规划及建设上来。 就合肥市而言,控规编制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2004年)以《城市规划法》实施为标志。《城市规划法》自1990年实施后,合肥市即启动了控规的编制工作。初期,主要结合道路改造和建设,编制道路两侧地区的控规,如马鞍山路地区控规等。中期,结合城市改造成片地区编制控规,如南七地区控规等。后期,即2000年以后,主要针对新区建设编制控规,如政务文化新区控规、望湖城地区控规等。

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定

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定 报审稿) 南京市规划局 2005 年5 月

1. 总则 1.0.1 根据建设部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要求,依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结合南京城市发展和规划实际,制定该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定。在南京市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要求。 1.0.2 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以满足规划管理需求为导向、突出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全面整合已有各项规划成果,形成指导规划实施管理的全覆盖的基本图则,实现“规划落地”和“一张图管理” 1.0.3 为保障规划可操作性,合理解决规划弹性与刚性,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分总则和分则两部分,总则为重要强制性控制内容;分则是具体技术图则。 规划采取分级审批和分级调整的办法,由市政府负责总则的审批,市规划局负责分则的审批,规划调整也按照分级审批的原则在相应的权限内进行。 1.0.4 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六线” 控制、公共设施用地和市政基础设施用地控制、高度控制、特色塑造特定意图区范围及控制引导。 1.0.5 为突出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实现规划区的全覆盖。为实现全覆盖并保证片区规划的无缝衔接,根据南京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划定了规划编制单元(以下简称“规划单元”),作为研究和开展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空间单位。 规划单元边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涉及的相邻规划单元边界应同时 作调整并备案。规划单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划分为“规划次单元” ,次单元应是规划单元的子单元。 规划编制单元的划分详见《南京市城市规划地域划分及编码规则》。 1.0.6 为提高规划设计质量和提高规划可操作性,除专家参与规划的讨论审查之外,还应更广泛更深入地引入地区政府、市民及其他社会团体等的参与。

城市规划分析图四步走

分析图四步走 Ⅰ如何做好区位分析? 区位分析是对设计项目所在的地域、文化、环境等等因素的了解与认知,是所有项目设计开始前的准备工作。回想起这几年做的大量区位分析图,似乎从不知所云到人云亦云再到“因为所以”的分析方法。 最基本的区位分析大概有以下这些东西: 1. 城市区位 显而易见,城市区位既是分析项目所处的城市在这美丽的地球上的位置,通过对城市地域的研究可以确定所在城市的位置、所属地区、人文环境、气候条件、城市规模和与城市之间的距离等信息。 城市区位分析大到国际、国家级小到省、市、区级,可根据项目的区域影响大小进行分析,对于旅游类、文化、交通类项目的帮助比较大。 2. 基地位置 基地周边情况的分析,一般常见的有使用现状的全景照片或者分析周边建筑的关系,另外基地的红线、控制线、退线等。 3. 城市肌理 分析城市与基地之间的轴线关系、公共空间、密度、朝向、间距、布局、风格等。 4. 可达性(交通)分析 分析城市的的街道路网,基地的出入口、交通的灵活性。以及城市交通的交叉口、平行道口和立体交通等,乃至铁路、航线等。 5. 区位优势与限制 分析区域独特的资源与优势,以及不利条件等,有些公司称为“SWOT”分析(不准确,请自行百度“SWOT分析法”)。 6. 区位景观环境 分析噪音环境、公园绿地系统、地标设施、视线分析等。 7.特殊分析图 根据项目的功能、结构等进行的分析……(以下省略1万字)

Ⅱ怎么画规划理念构思图 分析图虽不是项目的重点,却是吸引点,前期理念构思图尤甚,虽没必要投入太多精力,但应做精做巧。构思有一个主要的足矣,大量理念同时出动反而削弱了核心。即便需要若干延伸性的理念去分别支撑结构、路网、重点片区等,也不宜突破主体构思。 下面说正题,我把参与的每一个文本中的前期构思理念图分两类:原则表述和方案构思,先分类介绍,接着分别展开。一.理念构思图的特点是什么? 1.原则表述类 此类构思图,也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模式图。顾名思义,是运用抽象的图元组合表达原则性、基础性的构思。有时在方案介绍前期,我们会列举诸如生态优先、水绿交融等等的短语,作为一个引子来说明:“恩,这些我们都考虑到了。”这些“箴言”朗朗上口,实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实话。然而,我们依然需要这些来充当方案介绍前的一句客套话,毕竟空间规划翻来覆去就那么些车轱辘话,而规划策略又是文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把它们转化为漂亮的图形,效果显然会比加粗斜线放大N号要好;另外,但凡你有幸画了一幅(组)自己比较满意且反馈较好的模式图,留作储备,以后需要时拿出来略加修改,完全可以继续使用。 下图是一组体现“绿脉织网,借山引水,多元塑心”的模式图,是不是觉得它们有种随遇而安的美德? 2.方案构思类 这一类理念图,与实际方案的关系比较大,往往能反映出空间结构、路网、绿地系统等具体设计内容。因此,它们往往是在方案做完后反推出来的……不管你承不承认,有时设计人员的逆向思维,可真了不敌。此类理念图,应该将形态落实在实际基地(规划范围)上了,但没有必要完全依照后期的方案分析深度来做,因为在逻辑上,这时候你还不知道方案是啥样呢。我以为这一类图最重要的就是把方案中的亮点,以抽象的形式展现出来,不要完全展现方案,否则前戏太多后边就没劲儿了。 例如,方案里做了贯穿基地的蜿蜒的绿道链接基地周边的优势元素,在理念构思中,也许直白简练的透明绿带叠加在基地底图上,就足够了(如左图来自SMAQ公司Campus设计);如果方案中有等级分明的开敞空间,选择在基地中放一个大圆,周边围若干形态不同的点,通过直线连接,即可表现这种系统性(如右图)。 二.原则表述类 1.选择图元 画模式图前首先确定选择哪种基本图形作为构图元素,原则是简单明了。不同的图形可以抽象表现不同类别的理念,例如

城市总体规划标准

城市总体规划标准 城市总体规划指综合性的城市规划。是确定一个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制订城市中各类建设的总体布局的全面环境安排的城市规划。总体规划还包括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制订该市远、近期目标及其实施步骤和措施等工作。 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十四条至第十七条的规定,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⑴设市城市应当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包括: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确定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调整现有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发展的城镇;原则确定区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等设施的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的建议: ⑵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并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⑶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 ⑷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车站、铁路枢纽、港口、机场等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的走向、断面、主要交叉口形式,确定主要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容量; ⑸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气、供热、消防、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⑹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 ⑺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⑻确定城市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 ⑼根据城市防灾要求,提出人防建设、抗震防灾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 ⑽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 ⑾确定旧区改建、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改善旧城区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和措施;

城市规划总图制图标准

总图制图标准 GB/T 50103-2001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2002年3月1日 关于发布《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等六项国家标准的通知 建标[2001]220号 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一九九八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1998]244号)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对《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等六项标准进行修订,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01、《总图制图标准》GB/T 50103—2001、《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2001、《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01、《给水排水制图标准》GB/T 50106—2001和《暖通空调制图标准》GB/T 50114—2001为国家标准,自2002年3月1日起施行。原《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J 1—86、《总图制图标准》GBJ 103—87、《建筑制图标准》GBJ 104—87、《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J 105—87、《给水排水制图标准》GBJ 106—87和《暖通空调制图标准》GBJ 114—88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负责具体解释工作,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二○○一年十一月一日 前言 根据建设部建标[1998]244号文件《关于印发一九九八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下达的任务,本标准编制组对《总图制图标准》(GBJ 103—87)进行了修编。编制组首先参照1990年收集到的反馈意见提出征求意见稿,面向全国广泛征求意见,随后提出了送审稿,再经函审和专家审查通过,使之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本标准的修编目的是: 一、与1990年以来发布实施的《技术制图》中相关的国家标准(包括ISOT C/10的相关标准)在技术内容上协调一致。

城市规划总规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 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以及 行政管辖的意义。 10、 希波丹姆模式: 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城邦时期提出。 11、 营寨城: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道,通向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者斗兽场或者官 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 P18 12、 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他们自己的需求能力的发展。 13、 城市性质: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的地位和所行使的主要职能。 14、 城市职能:城市在区域或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服务等活动中承担的任务和作用。它随着社会、经济和自 然条件的 变化而变化。 15、 城市总体规划:从本质上看可以说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 16、 战略:是与“战役”、“战术”相对而言的概念,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的、长期性的、相对稳定的、决定全局的谋 划。 17、 城市形态: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 18、 城市总体布局: 是城市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是通过城市主要用地组成的不 同形态表 现出来的。 等的建设活动 2、性别比: 儿的性别比; 老龄化: 3. 4、 是指族群中雄性(男性)对雌(女性)的比率。 第一性别比”指怀孕时的性别比; 第二性别比”指刚出生婴 第三性别比”指所有成熟个体(此指出生后至死亡)的性别比。 P179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年轻人口减少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而引起的老年人口例相对增长的动态过程。 是指由于人口迁移而形成的变化量。一定时期内,迁入城市人口与迁出城市人口的 5、 6、 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 城市人口增长: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在一定时期内,由出生、死亡和迁入、迁出因素的消失,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增加或减少的现象。 一年内城市人口因出生和死亡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 基计算公式为:城市 人口自然 X 1000( %0 均总人口数之比。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城市人口自然增减变化的基本指标, 增长率=(本年城市出生人口数 -本年城市死亡人口数) -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 7、 城市人口增长率 P181 (本年迁入人口数一本年迁出人口数 )/年平均人数X 1000 8、 营国制度 9、 卫星城:卫星城市系在大城市附近,并在生产、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受中心城市的吸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或工 人镇。它 往往是城市集聚区或城市群的外围组成部分。 19、 20、 21、 22、 23、 24 、 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建筑密度:是指建筑覆盖率,即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基底面积之和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 公交重复系数:指公交线路总长度与公交线网总长度之比 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交通:人和物的运送和流通,它包括各种现代的与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广义来说,信息的传递也可归入交通的范 P 282 25、 26、 27、 城市交通:城市范围内采用各种运输方式运送人和货物的运输活动,以及行人的流动。 历史地段保护: 对城市中历史地段及其环境的鉴定、保存、维护、整治以及必要的修复和复原的活动。 历史文化名城: 经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旧城改 建:对城市旧区进行的调整城市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改善和更新基础设施、保护城市历史风貌

南京市地块城市设计图则技术标准(试行)

南京市地块城市设计图则 技术标准 (试行) 南京市规划局 2013年12月

一、总则 1、为加强和规范我市地块城市设计工作,规范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内容、形式、制图标准等要求,特制定本标准并试行。 2、本标准适用于对《南京市出让地块城市设计工作暂行规定》(宁规字〔2013〕431号)明确的需提出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地块。在规划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地段城市设计)阶段,以及单独编制地块城市设计(已编制的上位规划中尚未明确地块城市设计图则)时,应遵守本规定。 3、本技术标准作为地块规划条件的组成部分,强调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简明有效、便于操作,并能确保建筑设计的灵活性。本图则编制的基本原则包括:(1)合理性原则——图则内容应在满足地块规划条件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和该地段城市设计研究的相关要求。 (2)有效实施原则——突出图则对城市空间秩序的有效控制引导,利于规划管理的具体实施和控制。 (3)可操作性原则——图则制定应因地制宜,图则内容和表达应简单、准确和明晰,便于土地出让和规划管控中各环节的操作。 (4)灵活性原则——图则制定以控制城市空间秩序中不利情况的发生为基本目的,同时为用地布局和建筑设计留出空间。 4、位于城市中心区以及其他一般地区的地块应按照本标准执行;位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风景(名胜)区内的地块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二、内容与要求 1、地块城市设计及其图则是对各层次上位规划和城市设计的落实和表达,是对

地块规划条件的补充和完善,其主要内容是在地块层面对“空间形态、交通流线、地下空间、界面类型、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以及其他方面”提出城市设计的控制和引导要求。具体地块编制本图则应根据该地块所涉及问题的具体情况,在本技术标准所列的地块城市设计内容框架中,选择需要表述的内容提出控制与引导的要求。特殊情况,也可适当增补表述内容。 2、图则的具体要求在“图则说明”中以文字形式归类表述,包含对各大类问题进行综述的“控制引导意图”和对各分项提出要求的具体“说明”两个部分。 3、为体现执行操作中严格程度的差异,图则说明应区分“控制性要求”与“引导性要求”的用词与表述方式。其中,“控制性要求”的表述相对严格,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引导性要求”的表述具有一定弹性,表示允许稍有选择或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图则内容的分类、图则说明的要求、图件的内容与形式等,如表1所示。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专题研究报告 公众意见采纳情况报告 (送审稿)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2009年8月

目录 一、公众参与的工作组织 (1) (一)工作原则 (1) (二)工作阶段 (1) 1、前期阶段 (1) 2、纲要阶段 (2) 3、成果阶段 (2) 二、公众参与的基本概况 (2) (一)前期阶段 (2) 1、工作方案 (2) 2、意见梳理 (3) 3、采纳情况 (4) (二)纲要阶段 (5) 1、社区宣传 (5) 2、问卷调查 (6) 3、社区访谈 (6) 4、采纳情况 (8) (三)成果阶段 (8) 1、工作组织 (8) 2、问卷设计 (9) 3、参与对象 (9) (四)区县部门意见 (10) 1、基本概况 (10) 2、分析采纳 (11) 三、成果草案公众意见梳理和采纳情况 (11) (一)总体评价和认识 (11) (二)公众意见和规划采纳情况 (15)

1、关于城市性质和发展定位 (16) 2、关于市域城镇发展布局 (17) 3、关于城市发展方向和重点 (19) 4、关于产业发展与布局 (20) 5、关于城乡交通规划 (21) 6、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3) 7、关于市政和综合防灾规划 (28) 8、关于公共设施规划 (29) 9、关于绿地与环境景观规划 (30) 10、关于住房规划 (32) 11、关于规划实施政策 (32) 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期阶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纲要阶段............................................ 错误!未定义书签。 成果阶段............................................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城市规划思想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与羁绊—以南京市为例

城市规划思想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与羁绊 ——以南京市为例 城规一班祁建树 n151002112 【摘要】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是城市内部包括地理、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生态等诸多因素、诸多矛盾关系交互作用发展变化的外在表现。本文就南京城市空间布局与发展上若干关系问题,提出了探讨意见。 【关键词】空间布局发展;若干关系; 南京未来5年城市总体新格局:“一核两翼三极四城”:一核:主城;两翼:江北新区和东南科技创新示范带;三极:空港、海港和高铁三个枢纽经济区;四城:东山、仙林、溧水、高淳四个副城。未来5年南京的城市格局将发生重要变化,将形成“一核两翼三极四城”的城镇化格局,江北新区被定位为新南京发展的新龙头,将与“东南科技创新示范带”成为主城的腾飞之翼。 相比于当下正热的江北新区概念,东南科技创新示范带可能让人有点陌生。这是指南京市域东南方向北起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西至雨花软件谷的地区,要形成以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麒麟科技创新园、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软件谷、无线谷、液晶谷、智能电网谷、徐庄软件园、白下高新园区为骨干载体的,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的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域。 江北新区将建设江北大剧院、国际会展中心。在国家级江北新区建设方面,将建设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全面推进新区国际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以浦口、高新-大厂、雄州三大组团为中心,构建沿江城镇发展带。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合理新增学校,新建鼓楼医院江北分院、南医大第四附属医院等医院,做好过江通道免费改革后续工作,规划建设铁路南京北站。推进江北大剧院、城市规划展览馆、国际会展中心等重大公益性项目落地。 根据这一模式进一步提炼出“一疏散、三集中”(即:疏散老城人口、建设向新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大学向大学城集中)、“一城三区”(即:河西新城、仙林新市区、东山新市区、江北新市区)的城市发展战略,通过这几年贯彻实施这一模式和战略,南京扭转了以老城为中心蔓延发展格局,迈出了多心组团、拉开框架跨越式发展关键性的第一步。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空间布局模式及其战略符合南京的实际,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应当继续坚持并进一步深化。 “一疏散”与“三集中” 在“一疏散、三集中”发展战略指导下,南京的发展空间拓展到“一城三区”,老城人口过密的状况得到初步缓解,工业、大学、建设逐步向新城、新区集中,一个“以长江为轴”,“结构多元,间隔分布,多中心,开敞式”的都市发展区格局的雏形已经显现。但是在“一疏散、三集中”推进方面仍有不尽人意之处。其一,人口疏散依托的不是就业与消费场所的发展,而是新区住宅开发,致使城市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开始是河西北部,一个睡城,人们住到河西,工作在老城,带来大量交通拥堵,接着蔓延到江宁、仙林,带来新的交通告急,改善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后来又蔓延到江北,带来大桥更大的交通流。大量的交通需求推动着交通建设,交通的改善又刺激着私家车的剧增,引发更多的远距离购房,形成新一轮循环并引发更大的交通流量。其二,在推进上过于依赖市场机制,缺乏有力的整体调控。每年的十大重点工程大部分仍集中在老城,老城的开发强度和建筑密度不降反升,新区建设点多面广、相对分散、支持力度不足,老城人口疏散相对迟缓且随开发建设速率呈波动状态。这些问题的症结说到底都离不开一个关系─即“一疏散”与“三集中”关系的准确把

广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

广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 本文介绍广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背景、意义,规划范围,覆盖工作过程以及其他相关的解读。 6月13日下午,市规划局叶浩军副局长在本局主持召开新闻发布会,对2011年6月8日市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广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进行了详细解读。广州各大媒体参加了本次发布会。 一、控规全覆盖的背景、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条例》的颁布实施,明确了控规的法定地位:控规成为土地使用权出让、划拨以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的法定依据。同时,控规也是实施城市总体规划与战略规划的工具,落实城市近期发展重点的手段,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维护城市运营、保障民生的依据,日常规划管理工作依法行政的重要依据与工具。 我市自2000年制订战略规划、2005年《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审批通过之后,在总体规划及战略规划的指引下先后编制了《广州市原中心八区分区规划及控制性规划导则》等控制性详细规划(153个)、村庄规划(639个),并构建完成我市“规划管理一张图平台”。通过制定上述规划,广州市城市发展与建设较好地实现了上层次规划的控制要求,城市骨架基本拉开,各类重大基础设施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工程基本落实,但尚未实现市域范围内控规全覆盖为保障广州市区近期发展要求,保证规划许可的依法行政,根据《2009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我局在《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指导下,结合《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以下简称“战略规划”),启动了我市控规全覆盖工作。控规出台将促进广州城市功能提升和产业升级转型。 二、规划编制范围 根据我市已有和在编控规的情况,确定本次规划的范围是番禺、花都、白云北部、萝岗的控规编制工作,编制范围约为1284平方公里(含范围内的村庄)。本次控规全覆盖完成后,将实现对广州市市辖十区行政区3737平方公里的控规全覆盖。 三、控规全覆盖工作过程 本次规划落实了总体规划、镇总规等上层次法定规划对控规的强制性规定,

城市规划图底关系简述

最新历史版本:图—底理论 对城市设计的图一底理论作出最好诠释的是詹巴蒂斯塔?诺利(Giambattista Nolli)于1748年所绘制的罗马地图。诺利地图将城市表现为一个具有清晰界定的建筑实体与空间虚体的系统(图4-2)。建筑实体所覆盖的范围比室外空间更加密集,从而衬托出公共开敞空间的形态,换句话说,它创造出积极的空间或者“具有物质形态的容器”。罗马的开敞空间被建筑实体勾勒出来,作为连接室内外空间与活动的连续流动的空间,如果没有这些重要的地面建筑覆盖,空间将不可能连续。在诺利地图中室外市民场所是一个积极的空间,比界定它的建筑实体更具有“图形”的意义。与周围建筑实体密切相关的空间才是一个积极的空间实体。这与现代空间的概念正好相反,只有建筑才具有图形意义,是相对独立的实体,而空间则变成不具物质形态的容器。在诺利的概念中,空间就是图形。 图4-2 诺利地图中的图一底关系具有整体连贯性,描绘了街区格局和单体建筑之间的网格关系。主体建筑被门前较大的市民空间和连续建筑群体或具有“细腻肌理”的街区与广场所衬托。因此,“公共”与“私密”的反差使公共建筑(用首层平面表示)从周围的“城市袋形界面”中脱颖而出。 “袋形界面”这个词在城市设计的图一底理论中经常用到,它是明确外部空间虚体的一个建筑实体的空间范畴。袋形界面在技术上是指墙、柱以及其他建筑实体,通常在建筑平面图上以涂黑表示。然而在室外,城市袋形界面是一个支撑结构,它“标志”着空间景观,使建筑融入周围的空间中,在平面上创造一种连续。在空间处理方面,就是将公共领域的设计与单体建筑的设计融合。波士顿的市集中心(Marketplace Center)用诺利的图一底理论表达,是一个很好的当代城市袋形界面的实例。

城市规划与土规的衔接

规划是实现土地优化配置和引导城市建设管理协调发展的关键,指导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的有两个规划,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这两个规划都是以国民经济长期发展规划为依据、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及其空间资源为原则编制的,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两个规划相互脱节的状况由来已久。关于这两个规划的关系,早在1989年底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七条就有明确规定,“城市总体规划应当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江河流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近年来,国家出于强化土地管理、保护和节约土地资源的需要,接连出台了两个重要文件,均涉及到了两个规划要相互协调的问题,即“城市总体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协调,切实保护和节约土地资源”(国发[1996]18号文),“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用地规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发[1997]11号文);可见,国家对于两个规划的工作均高度重视,有关的法规和政策也要求这两个规划相互协调,而这两个规划的有何异同点?主要分歧在哪里?本文对此作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现状比较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在我国起步时间一样,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际运用上,均落后于城市总体规划,其权威性和约束力也不及城市总体规划。 (一)两个规划的成熟程度不一样 土地规划与城市规划均是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全面学习前苏联时期引进来的,两者均经历了40多年的风风雨雨。土地规划在80年代才真正起步,1988年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在1991和1994年,国土局相继发布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和《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试行)》,由于种种原因这次规划进展缓慢;1996年又开始了第二次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国土局又于1997年10月出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规定》和《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试行)》。由于规划依据、方法并不成熟、且涉及的规划层次多,至今土地规划的成熟程度仍然不高。 城市规划虽然也几经波折、不尽完善,但总的来说,理论和实践均较土地规划成熟。尤其是在1978到1988年这十年中,城市规划走过了最富有探索性的十年,理论与实践上均取得了长足进步。1989年12月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城市规划法》,确立城市规划的法律地位, 1991年建设部通过了《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有关城市规划法规和条文的相继出台对于城市规划工作取到了有力的推动和规范化作用。从1980年至今,各地已按照五年一修编的周期,进行过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或修编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