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克利艺术创作的儿童画特征

合集下载

保罗·克利:红气球与音乐的色彩

保罗·克利:红气球与音乐的色彩

保罗·克利:红气球与音乐的色彩作者:森獴来源:《新青年》2018年第04期我几乎是第一眼就爱上保罗·克利的这幅传世名作《红气球》,在黄、灰、蓝的天幕中,一团红色如太阳般的气球处于画作的中轴线,它那么可爱,朝气蓬勃,充满了童趣。

而作为红气球的依托,周围的房子如同我们童年时期所熟悉的跳格子的游戏一般,呈几何形态,它们又像是七巧板,由五颜六色的三角形、正方形和梯形组成,与红色的气球共同组建成了一个仿佛被雾霭围绕着的神秘的童话国度。

这个童话国度并不精致,它甚至有些粗糙,像是孩子的笔触,它在一张比《蒙娜丽莎》还要小巧的粉底子纱布上作画。

保罗·克利从不拘泥于画作的形式,这是他打破传统、标新立异的精神所在,这幅画是他用粉笔在纱布上作底,再用油彩作画。

就像是一张方手帕或是一条色彩缤纷的丝巾,纱布的纹理清晰可见,为这幅画增加了诸多的装饰感。

这幅画中有保罗·克利画作中常见的一些要素,譬如圆形,气球即圆形,画家本人的其他画作中也常见这种圆形——太阳是他的最爱。

红色的圆形散发着温暖。

其次,是飞行,飞行主题也是画家放飞童趣翅膀的主要寄托,他迷恋飞行。

红色的气球升空,气球本身的红被画家涂得很厚,画家在它周围附着了一层黑色,将它的轮廓衬托得更具立体感。

第三,是幾何抽象。

这幅画中的房子极尽抽象,当形状走入了极简,色彩和比例就成为了画家灵魂的写照,是画家天才灵感的呈现。

最后,是恐怖感。

显然,这幅画是画家用一种精妙和谐的模仿儿童的笔触所作,然而画作四周却被黑色的迷雾所包围,仿佛黑暗随时可能会吞没那些色彩斑斓的色块房子。

在这些色块房子之中,有两个黑色的方形,从色彩上来看,它让这个画面重心更稳,它们与红色的气球组成了极富设计感的三角形。

但是当我们企图去探究画作背后的含义,这两个黑色的方块又像是两个黑洞洞的窟窿,是两扇楼宇上的窗户,另一个世界的入口——画作中有人在窥视画作外,上升的气球的自由无非是一种假象,是被监视的“自由”。

包豪斯教授 瑞士画家保罗克利概述

包豪斯教授    瑞士画家保罗克利概述



《柠檬收割》
色彩在克利的笔下就如同琴键在音 乐家的手指下一般灵敏,克利一直 致力于将光影和色彩相结合,在其 笔下,色彩反映的是其心灵的感受。 他特别强调明暗对比,把明暗转到 色彩领域,使每一种调子和色彩相 呼应,不是用黑白来表示明暗,而 是代之以色彩关系。也就是说克利 拒绝用光线自身的方式来呈现光影, 而是把光当作色彩的活动,这样在 克利的画面上光感和色感融会在一 起,使人们深切感受到什么是纯粹 的色彩。 《柠檬收割》是一副活力四射的作 品,克利运用简单灵动的随性线条 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了收获的喜悦, 用绚丽的色彩表达了夏天的热情。 图中底色上的大块绿色及黄色的运 用让观者好像看到待收获的柠檬园, 简练的线条勾画出农夫采摘时的喜 悦,画面左下方出现的音乐延长记 号更是形象地表达了时间的直线性。 整幅画面寓意深远,仿佛在告诉人 们,一寸光阴一寸金,一定要把握 好不可逆转的时间。
《节奏的》
《更严谨更自由的节奏》


克利热爱音乐与歌剧,在他的 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感受到凝 固的音乐美感。克利将音乐的 许多元素转化成具象的符号, 用这些符号在有限的画面上为 我们展示出画家无限的、充满 热情的心灵世界。 在克利的绘画语言中,拉长变 形的五线谱音符一直是一个其 主要的表现符号,从《红色背 心》中我们可以看到,克利运 用简洁的、变形的五线谱符号, 通过夸张的漫画表现手段把一 位绅士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画面 上。鲜活的黄色调运用,给人 以生动童趣的感受,令观者不 由得产生发自内心的微笑,带 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享受,展现 了克利自由纯真的内心世界。
个人生平
1920年(41岁)克利在慕尼黑举 办了大规模的个人画展,并撰写了 题为《创作信条的自白》一文,阐 述了自己的艺术理论。同年末,德 国包豪斯设计学院邀请克利任教, 在包豪斯的教学活动中,克利对艺 术的目的和手段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并于1925年(46岁)出版了总结 其教学和创作经验的著作《教学笔 记》,时至今日,该书仍成为美术 及艺术设计教育家们权威性的参考 书籍。到了20世纪30年代,纳粹 主义充斥了全德国,为免遭其迫害, 克利被迫辗转流亡于意大利、法国 等地。

大班幼儿在美工区线描画中创造力发展的观察研究

大班幼儿在美工区线描画中创造力发展的观察研究

大班幼儿在美工区线描画中创造力发展的观察研究一、观察缘起儿童线描画是用单线单色去描绘物体进行绘画创作的一种儿童美术绘画方式,也是儿童最基本、最容易表现的一种绘画形式。

德国艺术家保罗·克利曾经有一句名言“用一根线条去散步”,表达了画家的细腻情感,同时也道出了丰富的线条留给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

上个学期本班进行过许多关于线描画的艺术活动,比如玉米、面条、动物等等,通过观察发现线描画深受幼儿本班幼儿的喜爱。

绘画活动是幼儿表现自己的一种天真语言,它与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因此教师要运用积极、有效的策略,培养幼儿对于线描画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使他们善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二、观察目的观察研究目的1. 通过观察,掌握幼儿绘画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循序渐进的把复杂、深奥的点、线、面知识内化为最常见、常用、浅显易懂的内容,形式多样的线描画教学活动。

2. 探寻提升大班幼儿在美工区中提高线描画创造力的策略,帮助幼儿运用线描画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三、观察对象与内容(一)观察对象大一班全体幼儿(二)观察记录方法轶事描述记录法、照片记录法、图片故事记录法四、观察分析与原因解读镜头一:到了区域活动的时间,几位幼儿进入了美工区,因为早上进行了建构活动,幼儿对世界的建筑有了极大的兴趣,一坐下来就开始商量自己想画什么,小乔说:“我画过线描的建筑,老师说我画的好,我再画一次吧!”钱怀远听了,也说:“o!我知道了!线描画很简单的。

”“那我们一起画线描画吧!”于是几个小朋友拿好了材料,开始画画。

可是刚开始画就遇到了难题,画什么建筑呢?几位小朋友没了想法,一下子没动笔,这时候,李长远说:“我有个好办法!”他去图书区拿来了建筑的图片,“你们选选吧要画什么!”“李长远,你太厉害了吧!”“这样我们就知道怎么画了!”几位小朋友夸了起来,于是大家选了自己喜欢的照片,观察了建筑的形状、颜色,将建筑用线描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保罗克利水彩画色彩语言探析

保罗克利水彩画色彩语言探析

保罗-克利水彩画色彩语言探析□周晨阳胡芸迪摘要:保罗•克利是20世纪最富诗意的艺术家之一,其水彩作品通透细腻,色调柔和明快,富有乐曲的韵律美。

他作品中对比色与同类色的搭配、复调音乐元素的运用以及对儿童绘画趣味的借鉴,形成了独特的色彩语言。

保罗•克利拥有以简驭繁的能力,能够将复杂的表象概括为基本形式,尝试一切可能的色彩效果,让人们充分感受到色彩语言的魅力。

关键词:保罗•克利色彩理性化保罗•克利于1879年出生于瑞士伯尔尼附近,是20世纪上半叶最具诗意与创造精神的艺术家之一。

他曾应格罗皮乌斯之邀,任教于包豪斯装饰与工业艺术学院和杜赛尔多夫美院。

阿纳森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中说:“克利是2。

世纪变化最多,最难理解和才华横溢的人杰之一。

”19有些人认为他的作品像个谜题,因为人们很难把其作品归于某一种艺术流派,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或是超现实主义的影子。

然而,在保罗•克利的水彩画中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浪漫又神秘、明亮又和谐、带有音乐氛围的色彩。

他的作品色彩语言极为丰富,充满了艺术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在对几何形色域的布局、对比色和同类色的搭配、音乐性元素的运用以及对儿童绘画趣味的借鉴上。

一、几何形色域的布局保罗•克利最早在慕尼黑学习素描与绘画,后来前往意大利罗马,在欣赏了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和文艺复兴艺术之后,受到一定影响。

克利在康定斯基的画中看到了纯粹以线条、色彩和抽象形式构成一幅画的可能性。

乔治•布拉克和巴勃罗•毕加索的作品更加坚定了他向抽象绘画发展的决心。

克利认为,所有复杂的有机形态都源于最基本的形态,客观世界中的公园、城市、人体、植物等,都可以根据规律简化、梳理成几何形状,被赋予新的意义。

克利的作品总是严谨而细致地把不同的色谱与几何图形对应并结合起来,线条只是他划定不同调子或色彩领域的界线。

在作品《果》(图1)中,他将松果的结构几何化,用线勾画出逐层增大的四边形和圆形,一层层添加棕色的淡彩,使色域逐层变深,并用背景的深绿色衬托出松果的结构。

诗意的线——保罗·克利艺术中的线条语言

诗意的线——保罗·克利艺术中的线条语言

诗意的线——保罗-克利艺术中的线条语言□胡旭端摘要:线条可作为点的延伸、面的定义,也是空间、色彩的向导,更是画面心理、视觉平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保罗•克利笔下,线条是流动的、富有诗意的。

在保罗•克利心中,线条是他的灵魂,有了灵魂,即可描绘自己心中的画面,将不可见变为可见。

艺术家不是一架精密的仪器,其受到的训练不仅仅是记录客观事物的表面。

保罗•克利绘画中的线条不仅存在于画面中,而且对于各领域的研究也有着一定的启发。

在当代设计中提取保罗•克利的灵魂因素,可以用诗意的线描绘人们不可见的艺术。

关键词:线条保罗克利艺术线条语言保罗•克利是德国籍的瑞士裔画家。

克利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在伯尔尼长大。

克利之所以选择绘画,是因为他相信通过努力可以让自己的绘画不断发展。

克利早期曾前往慕尼黑求学,为其艺术生涯奠定了基础。

1920至1930年,克利任教于包豪斯学院,对世界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克利后期患上 皮肤硬化症,于1940年6月29日心脏病发作,在瑞士的洛迦诺逝世,年仅61岁。

克利兼具画家、音乐家、诗人和理论家的身份,探索真理是他一生中坚持不懈的动力。

他往往将精神性的东西放在首位。

克利到达拿波利时,认为当时的德国画家汉斯•丰•马雷的壁画“非常接近我的心灵”他勤奋地师从自然,渴望获得原始的印象和经验,他认为,那些从自然而来的作品能够使自己放松身心。

在克利的画中,线条是流动的、富有诗意的。

笔者看到,克利的线条,正如他在慕尼黑看到印象主义画家原作“深深地为其激荡的线条而震撼”①。

这些线条来自心灵,而非源自造化。

克利笔下的线条不仅对当时画坛产生了影响,而且对当下的各个艺术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保罗•克利对于线条的定义线是点的延伸、面的定义。

克利在包豪斯学校任教时,其在课上是这样描述的:主动画出一条线,并且没有目的地让它自由地移动时,移动体是一个点,不断向前挪进。

可见,线条虽在纸上作为连续性的形态呈现,但究其本质,可视为由无数个点不断移动构成的视觉延续,因此,线条是一种点的延伸。

牵着一根线条去散步

牵着一根线条去散步

牵着一根线条去散步-----线描篇法国艺术家保罗克利曾说:“画画就是牵着一根线条去散步。

”一句话道出了画画的清闲、轻松与随意。

艺术家画画如此,儿童作画亦然。

其实,儿童一开始做画都是以线条为表现对象的,因而线描表现容易被儿童所接受。

笔迹最关键的是变现而不是工整,儿童线描画不是要求儿童用工整的线条去表现物体的精确形象,而是通过线描画的训练培养儿童对线的敏感性,用富有个性的线条去表达物体的形象特征与个性感受。

就儿童线描作品本身而言,画面中流露除的自然、天真、原始、淳朴的稚拙美感,同样具有较大的审美价值。

从美术的角度来看,线描是提高儿童造型能力的重要方式,能培养儿童拥有一双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的眼睛,认识美的大脑,创造美的双手。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它还可以提高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创造力与耐心细致的表现力灯,让儿童的眼、手、脑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无论今后是否从事艺术行业,这些能力都是受用终生的,因此它被称为人的基本素质之一。

如何创作儿童画教学总结儿童画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对于儿童画初学者来说掌握儿童画入门技巧是十分重要的,如何才能得到儿童画学习得要领?本文为您做了如下介绍。

儿童(ertong)画创作不仅使儿童(ertong)具备完美的智能结构,获得美化生活的能力,而且让儿童有机会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他们的生活、愿望、观点、想象和恐惧。

我在指导儿童画创作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儿童创作中的常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一、儿童看到画题,却不知如何去画,怎么办?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好几个,比如说:1、孩子本身没有类似经历。

2、孩子关于此类画题从来想过或者思考不全面。

3、孩子的思路有好几个,但一下子决定不了采用哪一个为好。

4、孩子可能是年龄稍长,由于逻辑的强大作用,以及对绘画的评价角度有了变化。

(或者说是“眼高手低”)造成这种局画。

而作为儿童的指导者或家长,在“一下子还画不出来”的孩子面前时,千万不要着急。

尹少淳---关于儿童美术的几个问题

尹少淳---关于儿童美术的几个问题

尹少淳---关于儿童美术的几个问题中国美术教学网德国学者克尔胜斯代纳(KerschenSteiner)花了七年的时间,在察看了58000余名儿童绘画的发展,研究了30万张儿童画后,提出了儿童绘画发展的理论,将儿童绘画发展分为:1.实验前期(涂鸦期);2.定型图式期;3.线与形色期;4.平面画期;5.立体画期。

我们比较熟悉的英国学者赫伯·里德(H,Read)在其名著《通过艺术的教育》中介绍了另一位学者博特(C,Burt)的分期,具体是:1.错画期(分为无目的的画、有目的的画、模仿的画和局部错画四个阶段);2.画线期;3.图形的象征主义期;4.图形的写实主义期;5.视觉写实主义期(包括平面期、立体期);6.抑制期;7.艺术的复苏期。

美国美术教育学者罗,曝菲德(V,Ie慨砍衄)也提出了自己的分期理论:1.涂鸦期;2.前图式期;3.图式期;4.写实萌发期;5.伪自然主义期;6.青春期危机。

上述分期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涂鸦期、图式期和写实期三个阶段,区别只在于分期上有的具体,有的概括,具体的年龄和时间长短也不尽相同。

概括地说,儿童绘画的发展总体趋势体现在:1.由单纯的动觉快感到动觉、视觉协调,进而达到对精神形象发生兴趣;2.由概括的图式把握,发细、客观的写实再现。

当然,上述分期理论和有关趋势描述,实际上是建立在一个理论假设上,即儿童必须生活在一种以西方焦点透视体系为参照的范围内。

不同文化中的主流造型艺术会显示不同的特征,并且必然会对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人(包括儿童)所认同的视觉形象形成极大的干预和影响。

研究表明,一些没有受到西方造型和空间观念影响的土著社会,即便是其成人美术也不可能形成对西方焦点体系的认同感,其儿童美术自然也不符合上述分期的特征。

此外,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西方焦点体系的造型和空间观作为唯一主流的影响力似乎发生了消解,不同国家和地域的儿童美术发展也可能更趋多样。

除了文化的影响之外,儿童的个性气质也会导致一些儿童的美术发展可能不会遵循上述分期理论。

小学线描课堂学生联想思维的激发与研究

小学线描课堂学生联想思维的激发与研究

小学线描课堂学生联想思维的激发与研究摘要:儿童线描不同于我们所了解的一般线描,它更多的不是要求描绘生活中或自然环境中真实存在的事物,而是用儿童的眼睛、双手去描绘的属于他们世界的各式各样奇特有趣的造型表现。

本文从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现这三方面联想的运用着手,通过发挥孩子们丰富的联想,更好地表现出富有创意的儿童线描。

关键词:儿童线描联想造型能力线描创作一、前言“老师,我没有什么可以画了,想不出来了。

”这几句话经常在我的线描课上响起。

一只笔一块橡皮,构成了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线描绘画。

为何孩子们会频繁地在线描课上提出这样的问题和疑惑?难道是真的没有什么可以画了?还是说孩子们的绘画水平太低了?答案是肯定的。

那问题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思考,我发现孩子们没什么可画,其关键在于他们想象力的缺乏,只有拓宽他们的联想能力,孩子们才能源源不断地画出美丽而有创意的线描作品。

因此,我认为在线描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联想思维是画好线描创作的关键。

二、对儿童线描内涵的理解儿童线描画与成人线描画有所区别,以它的游戏性、随意性、象征性和装饰性成为其主要特点。

德国艺术家保罗·克利曾经有一句名言,“用一根线条去散步”,道出了线条的本质在于它的情感意味,即表达画家的精微感觉和细腻的情绪,同时也道出了丰富的线条留给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

既然是创作,那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何为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家在创作的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讲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化为艺术作品。

线描是绘画艺术创作的范畴之一,儿童线描就是学生艺术创作的开始。

三、线描课堂学生联想思维培养的策略绘画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逻辑上,这一过程可以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阶段;而在实践中,三个阶段构成了一个连续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1.把体验引向生活,让艺术更为灵动一切源于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保罗·克利艺术创作的儿童画特征摘要:本文通过对儿童绘画较为全面客观地梳理和分析,进而对保罗·克利艺术创作的儿童画特征进行探讨。

让保罗·克利鲜艳亮丽的色彩、平面化的构图、强烈趣味性的造型带给观者别有一番情趣的体会和精神震颤。

关键词:保罗·克利;儿童绘画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095-01
出生于瑞士的天才画家保罗·克利,是二十世纪变化最多、最难以理解和才华横溢的杰出艺术家之一。

克利的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

尤其是他那具有儿童天真的涂鸦绘画形式却表现出“讽刺性”“戏剧性”和“隐喻性”的表现风格,具有深刻的哲学意味。

这种儿童画般的表现手法不仅给观者提供了更多的解读方式,而且也是克利心路历程中对自然以及生命最真实体会的记录方式之一。

野兽派代表人物马蒂斯认为“能够不带偏见地观看事物的这种努力,需要勇气这类东西,这种勇气对于要像头一次看东西时那样看每一事物的美术家来说是根本的。

他应该像他是孩子时那样去观察生活,假如他丧失了这种能力,他就不可能用独创的方式(也就是说,用个人的方式)去表现自我。

”①保罗·克利却以了无痕迹的实现了回归童心的艺术实践,他的艺术成就日益引起普遍关注,同时也奠定了他在现代绘画艺术上相当独特的地位。

一、儿童画
童年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发展阶段,而儿童画是人类在童年时期留下的具有无意识特征的痕迹,它代表着人类对整个世界的初体验,呈现着人性的本质状态和存在的理想状态。

康定斯基认为“儿童除了描摹外观的能力之外,还有力量使永久的内在真理处在它最有力地得以表现的形式中,儿童有一种巨大的无意识力量,它在此表达自身,并且使儿童的作品达到与成人一样高(甚至更高)的水平。

②不然看出,康定斯基把童年意识看作是艺术创作中最高的意识形态。

而儿童画中表露出的令人惊艳的艺术形式却是与儿童自身特有的知觉和思维结构是息息相关的。

(一)儿童的视知觉特征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实验发现,初生儿与成人的视知觉有很大差异。

成人能够确定物象的位置,而初生儿眼中的物象却总是处于变动和连续的状态中。

只有到初生儿六个月大了之后才逐渐学会判断“物”与空间、时间、原因、结果等相关关系。

儿童期的儿童处于视知觉和思维结构发展阶段,一般来说,在这一阶段恒常和非恒常知觉的发育还没有达到完全统一的状态。

例如:儿童画蛋糕,总是圆形,而不是圆柱体。

儿童以天真无邪的淳朴之心、纯真自由的人生态度和感性原始的思维方式有别于成人的思维特征和意识形态。

套用卢梭的话:“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取代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
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③
(二)儿童画受到艺术界重视的原因及其对艺术家们的影响
儿童画开始被现代艺术家们所关注,与西方19世纪后半叶兴起的美术史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着重大关联。

当时的艺术思潮是非常活跃、多样的,他们主张“绘画不作自然的奴仆”,强调“绘画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等观念,其实质就是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

艺术家们在寻找个性自由的欲念中,对于艺术的表达方式则希望有新的语言去抒发他们的主观感觉。

于是,现代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对原始艺术、民间艺术、和儿童艺术等逐渐关注起来,这实质上是艺术家们在寻找自我的精神家园。

二、保罗·克利艺术创作的儿童画特征
儿童画所具有的稚拙和超逻辑性的独特艺术魅力总是深深的打动人心。

他们从自我角度出发来看待周围的一切,不仅给予它们生命,而且还赋予它们情感和意识。

儿童画与克利艺术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两者都是在自己直观感受的支配下进行的非学院派的艺术。

两者都有年轻的、排除理性的、凭直觉感性地抒发内心感情、充满激情和想像力、将生活与艺术相结合的特点。

(一)保罗·克利儿童画特征产生的背景原因
首先,保罗·克利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洗礼。

他在作品中注重对外在事物单纯化追求和对传统透视规则的抛弃,同时克利的画风也受益于所交往的现代主义画派朋友康定斯基、费宁格等。

其次,巴黎以及突尼斯等地给予了保罗·克利重大启发。

1905年,在巴黎的克利为印象派大师雷诺阿所折服,之后又接触到凡·高、塞尚等大师们的作品。

1914年,拥有强烈阳光和绚丽色彩的北非给克利带来了强烈震撼,在突尼斯旅游期间克利从色彩抑制之中被解放出来了,在此他进行了一系列生动的水彩画写生。

最后,保罗·克利的创作是将其多年的人生体验与儿童般纯真的天性融合而成的心灵史。

当然,用儿童的词汇语言展现克利的内心世界仅仅是其艺术手段中的一部分。

和谐的形式与色彩完全来源于他心灵深处对生命的体会以及对宇宙精神的领悟。

他找到了能够表达自己感情的语言。

(二)保罗·克利艺术创作的儿童画特征
1、鲜艳亮丽的色彩
儿童画的色彩带有很强的稚拙味和特征性。

那是因为儿童对于色彩的认识是单纯的,他们很少会注意到生活中丰富的多层次的灰色调,红色中的冷暖色调从来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儿童在绘画中经常在色彩未经调合的情况下,大胆地使用对比色,用纯度较高的原色取得画面响亮的效果。

克利一生致力于将光影与色彩的相结合,他认为色彩是用以反映内心的感受,绘画中,他特别强调明暗的对比,把明暗转换到色彩领域,克利拒绝用光线自身的方式来呈现光影,而是把光当做是色彩的活动,这样克利画面上光感与色感混合在一起,令人们切身地感觉到什么是纯粹的色彩。

在某种意
义上与儿童画中的色彩达到吻合。

2、平面化的构图
在儿童绘画中我们会经常发现,儿童的作画往往都是不受对象限制的,总是带着非常强烈的主观性,他们总是能够将物象简化或抽象成象征性的符号或图像,而这种抽象的象征性图像都可以与现代画派中的抽象主义相媲美。

而克利在绘画过程中,常常将自己的意识有意识的释放出来以看穿儿童开放的世界。

克利的艺术特色是把儿童艺术的幼稚素描和透视引入抽象的绘画,以及与色彩的组合,保留儿童素描中线的特色。

以此形成了装饰意味隆重且带有神秘特色的二维度画面。

3、强烈趣味性的造型
儿童作画时呈现出随意性大,对比强烈、夸张等特点,他们常常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无拘无束地将画面中的物象进行散点或是有序式的奇异组合。

而被誉为本世纪最为神秘的宇宙画家保罗·克利,在绘画中没有哪个艺术家会像他一样,将整个宇宙作为他的题材,并选其丰富及统一的一面来描绘。

克利是一个既浪漫又神秘的人,他把艺术创作活动的过程看作是不可思议的体验,在这种体验中,艺术家在得到启发的同时,也把内心的幻想和对外部世界的体验结合起来,以表现本质的真实。

他的画面中总是充斥着别样的意味,耐人寻味且意义深长。

三、结语
保罗·克利在作画过程中总是像儿童那样随意涂抹,任凭手中的画笔随意挥动,如同牵着线条去散步般,如同茶余饭后无拘无束地游荡。

然而绘画大师克利的作品决不是孩子气般天真的涂抹,克利作品中的线条、造型、色彩看似无意、随性,其实都是经过高度凝练的,是他长期有意识的探索、总结的结晶,这自由的发挥、童真的情趣是一种新的境界。

儿童心理作为人类社会中最为固执和直接的感受,是人类精神领域中最理想的境界,艺术返朴归真,象儿童般发自心灵深处涌动的创作激情,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创作的源泉。

在如此浮夸的当今社会,艺术家们如何找寻自我的创作源泉,创造出更多的精神财富,还是值得人们继续去考究。

注释:
①毕加索著.常宁生译.现代艺术大师论艺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l7.
②罗伯特,戈德沃特著.殷泓译.现代艺术中的原始主义[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117.
③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