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克利

合集下载

保罗.克里

保罗.克里

摘要:保罗•克利是20世纪富有想象力与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之一,其绘画语言常常以抽象的点、线、面为主体,并运用简洁凝练的线条与对比强烈的色彩使得画面具有音乐特质般的律动美感;从他的作品上反映出了“流动的乐曲节奏”、“生动的音乐图像”、“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神秘的生命幻想”;他是一位在色彩与旋律中游走的幻想者,一位能够把内心世界用抽象形式表达得淋漓尽致的大师。

关键词:保罗•克利;线条;色彩;音乐;表现主义1. 背景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绘画艺术在长期的累积发展中衍生了新的要求,随着印象派与立体主义的出现,艺术家们开始寻求新的形式与方法来改革和丰富西方绘画。

而绘画与音乐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西方艺术家与评论家关注的课题,音乐是以声音为媒介来表达艺术家的内在感受和精神过程的艺术,而绘画则是在平面上,绘制出直观可见且具有一定形体、质感和空间感的艺术形象;两者有表象上的不同又有本质上的相同,如何将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是近现代许多艺术家尝试的目标,保罗•克利作为一个画家、音乐家、评论家在其辉煌的艺术生涯中对音乐和绘画的融合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保罗•克利是在色彩与旋律中游走的幻想者,他是开创一种新的现代艺术的杰出代表。

2. 保罗克利简介图1 保罗•克利保罗•克利(Paul Klee,1879~1940)是德国著名表现主义绘画大师,出生于瑞士。

受从事音乐工作双亲的熏陶,克利很小就显露了其过人的艺术才华。

1898年(19岁)克利来到德国的慕尼黑学习绘画,师从著名画家弗兰茨•冯•施托克。

1901年(22岁)他前往意大利学习绘画,七个月后回到了伯尔尼专心于美术创作,这一时期克利创作了一系列具有讽刺意味的版画作品。

1905年(26岁)克利接受了印象派的创作理念,1911年(32岁)克利认识了奥古斯特•马凯和瓦希里•康定斯基,并与弗兰茨•马尔克等人共同结成了小团体“青骑士”,期间抽象绘画先驱者康定斯基给克利的艺术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包豪斯教授 瑞士画家保罗克利概述

包豪斯教授    瑞士画家保罗克利概述



《柠檬收割》
色彩在克利的笔下就如同琴键在音 乐家的手指下一般灵敏,克利一直 致力于将光影和色彩相结合,在其 笔下,色彩反映的是其心灵的感受。 他特别强调明暗对比,把明暗转到 色彩领域,使每一种调子和色彩相 呼应,不是用黑白来表示明暗,而 是代之以色彩关系。也就是说克利 拒绝用光线自身的方式来呈现光影, 而是把光当作色彩的活动,这样在 克利的画面上光感和色感融会在一 起,使人们深切感受到什么是纯粹 的色彩。 《柠檬收割》是一副活力四射的作 品,克利运用简单灵动的随性线条 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了收获的喜悦, 用绚丽的色彩表达了夏天的热情。 图中底色上的大块绿色及黄色的运 用让观者好像看到待收获的柠檬园, 简练的线条勾画出农夫采摘时的喜 悦,画面左下方出现的音乐延长记 号更是形象地表达了时间的直线性。 整幅画面寓意深远,仿佛在告诉人 们,一寸光阴一寸金,一定要把握 好不可逆转的时间。
《节奏的》
《更严谨更自由的节奏》


克利热爱音乐与歌剧,在他的 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感受到凝 固的音乐美感。克利将音乐的 许多元素转化成具象的符号, 用这些符号在有限的画面上为 我们展示出画家无限的、充满 热情的心灵世界。 在克利的绘画语言中,拉长变 形的五线谱音符一直是一个其 主要的表现符号,从《红色背 心》中我们可以看到,克利运 用简洁的、变形的五线谱符号, 通过夸张的漫画表现手段把一 位绅士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画面 上。鲜活的黄色调运用,给人 以生动童趣的感受,令观者不 由得产生发自内心的微笑,带 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享受,展现 了克利自由纯真的内心世界。
个人生平
1920年(41岁)克利在慕尼黑举 办了大规模的个人画展,并撰写了 题为《创作信条的自白》一文,阐 述了自己的艺术理论。同年末,德 国包豪斯设计学院邀请克利任教, 在包豪斯的教学活动中,克利对艺 术的目的和手段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并于1925年(46岁)出版了总结 其教学和创作经验的著作《教学笔 记》,时至今日,该书仍成为美术 及艺术设计教育家们权威性的参考 书籍。到了20世纪30年代,纳粹 主义充斥了全德国,为免遭其迫害, 克利被迫辗转流亡于意大利、法国 等地。

保罗克利水彩画色彩语言探析

保罗克利水彩画色彩语言探析

保罗-克利水彩画色彩语言探析□周晨阳胡芸迪摘要:保罗•克利是20世纪最富诗意的艺术家之一,其水彩作品通透细腻,色调柔和明快,富有乐曲的韵律美。

他作品中对比色与同类色的搭配、复调音乐元素的运用以及对儿童绘画趣味的借鉴,形成了独特的色彩语言。

保罗•克利拥有以简驭繁的能力,能够将复杂的表象概括为基本形式,尝试一切可能的色彩效果,让人们充分感受到色彩语言的魅力。

关键词:保罗•克利色彩理性化保罗•克利于1879年出生于瑞士伯尔尼附近,是20世纪上半叶最具诗意与创造精神的艺术家之一。

他曾应格罗皮乌斯之邀,任教于包豪斯装饰与工业艺术学院和杜赛尔多夫美院。

阿纳森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中说:“克利是2。

世纪变化最多,最难理解和才华横溢的人杰之一。

”19有些人认为他的作品像个谜题,因为人们很难把其作品归于某一种艺术流派,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或是超现实主义的影子。

然而,在保罗•克利的水彩画中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浪漫又神秘、明亮又和谐、带有音乐氛围的色彩。

他的作品色彩语言极为丰富,充满了艺术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在对几何形色域的布局、对比色和同类色的搭配、音乐性元素的运用以及对儿童绘画趣味的借鉴上。

一、几何形色域的布局保罗•克利最早在慕尼黑学习素描与绘画,后来前往意大利罗马,在欣赏了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和文艺复兴艺术之后,受到一定影响。

克利在康定斯基的画中看到了纯粹以线条、色彩和抽象形式构成一幅画的可能性。

乔治•布拉克和巴勃罗•毕加索的作品更加坚定了他向抽象绘画发展的决心。

克利认为,所有复杂的有机形态都源于最基本的形态,客观世界中的公园、城市、人体、植物等,都可以根据规律简化、梳理成几何形状,被赋予新的意义。

克利的作品总是严谨而细致地把不同的色谱与几何图形对应并结合起来,线条只是他划定不同调子或色彩领域的界线。

在作品《果》(图1)中,他将松果的结构几何化,用线勾画出逐层增大的四边形和圆形,一层层添加棕色的淡彩,使色域逐层变深,并用背景的深绿色衬托出松果的结构。

诗意的线——保罗·克利艺术中的线条语言

诗意的线——保罗·克利艺术中的线条语言

诗意的线——保罗-克利艺术中的线条语言□胡旭端摘要:线条可作为点的延伸、面的定义,也是空间、色彩的向导,更是画面心理、视觉平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保罗•克利笔下,线条是流动的、富有诗意的。

在保罗•克利心中,线条是他的灵魂,有了灵魂,即可描绘自己心中的画面,将不可见变为可见。

艺术家不是一架精密的仪器,其受到的训练不仅仅是记录客观事物的表面。

保罗•克利绘画中的线条不仅存在于画面中,而且对于各领域的研究也有着一定的启发。

在当代设计中提取保罗•克利的灵魂因素,可以用诗意的线描绘人们不可见的艺术。

关键词:线条保罗克利艺术线条语言保罗•克利是德国籍的瑞士裔画家。

克利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在伯尔尼长大。

克利之所以选择绘画,是因为他相信通过努力可以让自己的绘画不断发展。

克利早期曾前往慕尼黑求学,为其艺术生涯奠定了基础。

1920至1930年,克利任教于包豪斯学院,对世界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克利后期患上 皮肤硬化症,于1940年6月29日心脏病发作,在瑞士的洛迦诺逝世,年仅61岁。

克利兼具画家、音乐家、诗人和理论家的身份,探索真理是他一生中坚持不懈的动力。

他往往将精神性的东西放在首位。

克利到达拿波利时,认为当时的德国画家汉斯•丰•马雷的壁画“非常接近我的心灵”他勤奋地师从自然,渴望获得原始的印象和经验,他认为,那些从自然而来的作品能够使自己放松身心。

在克利的画中,线条是流动的、富有诗意的。

笔者看到,克利的线条,正如他在慕尼黑看到印象主义画家原作“深深地为其激荡的线条而震撼”①。

这些线条来自心灵,而非源自造化。

克利笔下的线条不仅对当时画坛产生了影响,而且对当下的各个艺术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保罗•克利对于线条的定义线是点的延伸、面的定义。

克利在包豪斯学校任教时,其在课上是这样描述的:主动画出一条线,并且没有目的地让它自由地移动时,移动体是一个点,不断向前挪进。

可见,线条虽在纸上作为连续性的形态呈现,但究其本质,可视为由无数个点不断移动构成的视觉延续,因此,线条是一种点的延伸。

包豪斯教授 瑞士画家保罗克利

包豪斯教授    瑞士画家保罗克利

《节奏的》
《更严谨更自由的节奏》


克利热爱音乐与歌剧,在他的 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感受到凝 固的音乐美感。克利将音乐的 许多元素转化成具象的符号, 用这些符号在有限的画面上为 我们展示出画家无限的、充满 热情的心灵世界。 在克利的绘画语言中,拉长变 形的五线谱音符一直是一个其 主要的表现符号,从《红色背 心》中我们可以看到,克利运 用简洁的、变形的五线谱符号, 通过夸张的漫画表现手段把一 位绅士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画面 上。鲜活的黄色调运用,给人 以生动童趣的感受,令观者不 由得产生发自内心的微笑,带 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享受,展现 了克利自由纯真的内心世界。

这幅《鱼的魔术》以黑色 为背景,凸显出来的不同 的生命,都在演绎着不同 的造型和生长形象,正中 有一张带有钟表的网正在 展开,但是鱼儿们还是怡 然自得地游着;克利一生 深深迷恋着那些充满幻想 的绘画。时间,对世界上 的任何生命都是那么的公 平,但是每一个生命都依 然活在自己的意识中,当 他们清醒的时候已经是壮 志难酬的晚年。克利不也 是以黑色背景来体现出他 对时间飞速流逝的沉重内 心。
《死亡与火焰》
结语
• 克利的绘画特点具有音乐灵动的韵律感与强烈的节奏感,他将音乐与绘画巧 妙地糅合在一起,构筑了其独特的、生动的音乐图像。他的作品看似天真质 朴,实际上所包含的内涵意义是复杂而深刻的,克利并不简单地描绘外部世 界,他一直致力于将外部客观世界与自己的内心幻想世界相结合,进而表现 出其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克利善于运用不同的手法、特殊的符号与大胆的 用色,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对生命及生死的深刻认知。 保罗•克利是一位在色彩与旋律中游走的幻想者,一位能够把内心世界用抽象 形式表达得淋漓尽致的大师。他的艺术风格简朴自然,巧稚而不失雕琢。特 别是他对音乐的领悟能力促使他把对音乐的感受化作了他画笔下的不朽之作, 使我们真切感受到音乐与绘画原来是这样的接近,二者之间的艺术通感被画 家轻而易举的造就和点破了。克利用其敏锐的直觉与丰富的内心体验,将表 现主义艺术推向了顶峰。

保罗·克利

保罗·克利
节奏的克利运用简单的黑白灰三色搭配不规则的矩形几何图案富有节奏感的水平及垂直色带的安排让观者无论选定哪一种颜色视线怎样跟着它走其结果都是清晰明朗的节奏韵律之感黑白两色的强烈对比会让我们想起了白天与黑夜的落差让人们反思宇宙之间的不期而遇和适应生活的节奏以及生活中不可预知的变帕尔纳苏斯山克利用点彩的方法来完成这幅巨作用轻快透明的色调来表现整幅作品
<穹顶>
《红色背心》
《甘苦之岛》
克利在画面上用轻快的亮色调做底色,即浅绿、浅蓝、淡红为主 色调使整幅画面显得轻松柔软,又用纯黑的线条来分隔画面,正中间 苍白的人脸与底色产生强烈对比,显示了克利内心对现实世界的美好 留恋与生命终将终结的无奈对立心态,我们从作品的命名与内容都可 以看到当时克利内心世界的重重矛盾。
保罗· 克利(Paul Klee)
1911年
生平绍
• 保罗•克利(Paul Klee,1879~1940)是德国著名表现主义绘画大 师,出生于瑞士。受从事音乐工作双亲的熏陶,克利很小就显露了其 过人的艺术才华。1898年(19岁)克利来到德国的慕尼黑学习绘画, 师从著名画家弗兰茨•冯•施托克。1901年(22岁)他前往意大利学习 绘画,七个月后回到了伯尔尼专心于美术创作,这一时期克利创作了 一系列具有讽刺意味的版画作品。1905年(26岁)克利接受了印象 派的创作理念,1911年(32岁)克利认识了奥古斯特•马凯和瓦希里• 康定斯基,并与弗兰茨•马尔克等人共同结成了小团体“青骑士”, 期间抽象绘画先驱者康定斯基给克利的艺术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1912年(33岁)克利参加了在慕尼黑举办的第二届“青骑士画展”, 接受了立体主义的绘画理论,同年结识罗伯特•德劳内,德劳内“如 诗如乐的”绘画引导他走上了对音乐与绘画如何完美结合的探寻之路。 1914年(35岁)突尼斯之旅让克利从色彩抑制之中解放出来,北非 的强烈阳光和绚丽色彩给克利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他进行了一系列生 动的水彩画风景写生,在这些作品中犹如儿童画中所表现的形体一样, 风景对象被其简单化,这一经历成了克利绘画创作的转折点。

保罗·克利的诗意色彩——一片只属于想象的空间

保罗·克利的诗意色彩——一片只属于想象的空间
力的 作 品 就 是 《 天 使 》 新 天 使 为 德籍 瑞 士犹 新 。《 太 艺术 家保 罗 ・克利 ( a lKle 于 12 P u e ) 9 0创作完 成 , 12 年 ,本 雅 明购 得 ,一直 收藏 至 1 4 91 9 0年 ,于 西班
感 的敏 感 ,似乎 一 直伴 随 着这 个 富有 童 心 的大 男孩 。 l2 年 之 后 ,克 利 在 包豪 斯 任 教 ,他 对 色彩 投 入 了 90 全部 精 力 ,并 以 复调 音 乐 、色 彩 和 声 以 及乐 谱 等 术 语 来 表达 ,齐 声 歌 唱 、三 个 声 部 这 些 词语 频 繁 出现 在他 的授 课和 教学 笔记 中。其作 品 ( e e d o ( gn f L t eN l) h i) e 更直观 的体 现 出克利 本人 对于音 乐 的喜 爱 , 尼 罗河 上 的 船 只 和 船 夫 们甚 至 河 里 的 水 草 ,都 由五 线谱 中 的音 符 构 成 ,十 分 形 象 的将 音 乐与 绘 画融 为 体。
声音 的能 量 产 生 出 来 的 ,这 种 单 纯 的 声音 与 这 种 声
音 的 简单 的震 动 波 形 是 一 致 的 ,对 这 种 波形 ,可 以 通 过 一 种 无 限 延 长 的规 则 曲线 再 现 出 来 。在 实 际 生
世 纪 特 立 独 行 的 艺 术家 —— 保 罗 ・克 利 ,作 为 一 个 高 产 而 艳惊 四座 的 艺 术 家 ,他 用 灵 魂 捆 绑 了 本雅 明 的 心 灵 ,不 仅 仅 因 为 他 利 的 创作 中读 出他 超 凡于 那个 时


牙 自杀 。能 够 让 本 雅 明 在颠 沛 流 离的 后 半 生 仍 然不 舍 不 弃 ,克 利 作 品 的 神 秘 力量 就 好 比本 雅 明 的 哲学

艺术就是把不可见的事物创造出来宇宙画家:保罗·克利

艺术就是把不可见的事物创造出来宇宙画家:保罗·克利

艺术就是把不可见的事物创造出来宇宙画家:保罗·克利展开全文他始终是个谜。

人们都说,喜欢克利容易,读懂克利很难。

他被誉为二十世纪变化最多、最难以理解和才华横溢的杰出艺术家之一。

保罗·克利(Paul Klee)1879 - 1940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中,保罗·克利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这位集画家、音乐家、诗人、艺术理论家于一身的多面手,以其神秘诡异的绘画和源于实践的艺术理论,为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保罗·克利作品他的那些形式简洁、色彩和谐、充满儿童画趣味、洋溢着音乐律动的作品,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奥的哲理。

尽管天赋异禀,但克利还是花了不少时间去寻找自己的艺术声音。

他研习过以前的大师、印象派、野兽派、毕加索和勃拉克的立体主义作品,但仍有待于确立自己的风格。

康定斯基、德劳内和其他“青骑士”成员给与了他追寻个人视野的信心和鼓励。

1914年他去突尼斯画画,这一经历改变了他和他的艺术。

在北非的阳光打开了他的双眼,他看到了色彩的真正潜力。

此前漫长的个人挣扎就此结束,兴奋的克利宣布:“色彩与我合二为一,我是个画家了。

”他在突尼斯期间创作的水彩画《哈马马特的清真寺》(1914)印证了这一声明。

画的上下两部分以柔和雅致的粉色结合在一起;在画的上半部,天空印衬出突尼斯西北部小镇哈马马特的整齐轮廓线;清真寺的茂密的树木仿佛被淡蓝色天空点亮。

画的下半部分更接近抽象,由粉色与红色组成的虚构的拼接物,点缀着少许紫色和绿色,像一条薄被覆盖在画布上。

保罗·克利作品《哈马马特的清真寺》这样的构图呼应着“青骑士”成员心中的灵性。

上半部表现的是现实生活,它与克利在下半部展示的超凡脱俗的世界相融合:通过色彩来表达内在与外在世界,并将两者结合起来。

与康定斯基一样,克利相信艺术不是为了“再现可见的事物,而是使得(生活)成为可见的事物”。

保罗·克利已然成熟,这幅画清晰地传达了这一信号:随意而孩子气的风格,不切实际的颜色,两者造就的构图竟惊人地成熟,其中不同色调相互衬托、相互抗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保罗·克利绘画的审美艺术特征
摘要:保罗•克利的艺术源于自然之中。

同时他认为,点、线、面、体都不应该只是最后呈现于空间上的效果元素,而应该是在时间中不断增进的过程要素。

在多数情况下,克利的创作都并非先有一个明确的幻想,再拿绘画形式去表现它,而是把视觉形式本身当成建构幻想的材料。

而且克利的绘画特点具有音乐灵动的韵律感与强烈的节奏感。

关键词:抽象创造音乐
保罗•克利(1879—1940)是瑞士画家。

一生大约9000作品,主要是水彩、素描和油画等。

其作品的特点是思路宽阔,想像力极为丰富。

他那自由的幻想,会有意无意让我们回忆起童年时期那些真真假假、朦朦胧胧、想入非非的梦幻景象。

他往往用一根线条去散步。

他作画总是像儿童那样先抹来抹去,任凭手中的画笔随意挥动,如同牵着线条去散步,好像茶余饭后到郊外无拘无束地游荡,偶尔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他这样利用孩提似的烂漫想像,目的是把儿童的天真与成人的老练结合起来,增添绘画的奇异感。

克利把绘画或者创作活动看作是不可思议的体验,在这体验中,艺术家在得到启发的时刻,把内心的幻想和对外部世界的体验结合起来,以表现本质的真实。

绘画大师克利的作品决不是孩子气般天真的涂抹,其线条、造型、色彩看似无意、随性,其实都是经过高度凝练的。

他的看似无意识的布局、散漫的的用线、幼稚简约的形态都是长期有意识的探索、总结的结晶。

这自由的发挥、童真的情趣是一种新的境界。

克利的绘画不是对自然直接的间接的模仿,而是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后获得的心灵感受,通过他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出来这正是我们在授课中必须特别向孩子们强调并用心引导的地方。

克利有一套系统的艺术思想。

从表面上看,他的艺术风格变化多端,牵涉到20世纪形式自律性探索的每一个侧面。

他接触过从点彩派、新艺术运动、立体主义,到康定斯基、至上主义和荷兰风格派的所有形式,但从不为哪一种形式所束缚;他总是在实验形式的简化能力,但却不像马列维奇和蒙德里安那样为简化而简化,甚至也不像康定斯基那样为取得情感效果而煞费苦心地进行抽象。

克利的艺术扎根于自然之中。

这不仅是为其提供素材的那种自然,更重要的是一种自然品质;就像树木生长和四季运转,是一种变化、一个过程,是从一个部分到另一个部分的迁延和繁殖。

他认为,点、线、面、体都不应该只是最后呈现于空间上的效果元素,而应该是在时间中不断增进的过程要素。

但在多数情况下,克利的创作都并非先有一个明确的幻想,再拿绘画形式去表现它,而是把视觉形式本身当成建构幻想的材料。

马拉美说,诗歌不是用思想和情感写成的,而是用“词语”写成的。

我们在克利这里所看到的正是这种情况。

幻想随形式的显现一道成熟,“词语”变成了体验的一部分、思想的一部分。

有一段时间,他的作画过程就真的是这样,任由画笔带领自己,让形象自动呈现。

最后,才在这些直觉的成果中引申出标题。

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
自动主义的创作方式。

还没等到超现实主义者来提倡,克利就提前付诸实施了。

在他的画中,线条成了一种行动,色彩成了一种活力,而不是刻意“抽象”的成果。

克利曾经这样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他说:“艺术并不描绘可见的东西,而是把不可见的东西创造出来。

以前人们描绘事物,描绘那些在地球上可以看到的事物,它们是人们乐意看的或曾经乐意看到的。

这种事物与整个世界相比只是些孤立的例子,而真实隐藏在大多数事物之中,应该努力从偶然现象中求得本质。

”这段话表达出克利注重表现形式与内在本质的统一,他始终坚持以自己的方式独立地观察自然、表现自我。

所以,克利不一味地对外部世界进行模仿,即使是描绘外部世界,也是在他自由创造的独特表现形式中得以转化,以另一种面目出现在他的画里。

同时,克利对绘画中的基本元素:点、线、面也做了深入而有趣的探索。

点在时间上的运动形成线,而线在时间上的运动形成面,面的运动则构成空间中的体积,他一直试图利用点、线、面来建立起时空关系,研究如何在一个平面中通过颜色的对比搭配来营造空间的动态感。

他善于把对立矛盾的事物统一起来,创作出一幅幅有诗情乐章的和谐画面。

在克利创作的成熟期,他运用简洁凝练的线条与对比强烈的色彩,以回归童心的纯粹与质朴,将内心世界中蕴藏的精神能量以直觉的形式解放出来,表达出人的自在感悟与真实的情感世界。

克利绘画的一贯主题是许多文学、歌剧作品与现实生活的综合题材,其中还大量充斥着许多宗教符号,绘画语言以抽象的点、线、面为主体,用灵动的线条和明亮的色彩突显出音乐的流动感,这是克利绘画主要的艺术特征。

克利的作品有多种形式。

既有对几何要素的运用,又有流动的、线性的图画,还有全然是生物形象的安排。

但所有作品都是有机的而非几何的。

哪怕立体主义的结构、数学的精密,也贯穿着内在的有机性。

在《怪物,请随着我悦耳的歌声起舞吧!》(1922)《红气球》(1922)《唠叨的机器》《鱼的循环》(1926)《在帕耳那索斯山上》一类作品中,文学的幻想被演化为视觉的回忆;音乐化的色彩,浮动着对生命与死的默想。

而《六条流线》(1929)一类作品却好似为几何构成通上了感性的电流。

这件作品那横与竖的矩形排列,其致密感,完全不是图形的密度,而是有机体的绵密。

克利以艺术家的老练,触摸了儿童、原始人和疯子的幻想。

他的人物,就像一些飘飘欲醉的精灵;他的线条,就像儿童在纸上的涂鸦;他的空间,就像疯人所看到的那样含混不清。

可是,我们却能在这些画中感受到整体的优雅,感受到富有层次感的透脱。

微妙的光线和柔婉的色彩,赋予了它们以不可言喻的和谐。

《在帕耳那索斯山上》是以建筑式的结构画下的幻想风景。

几何结构与点彩派的色彩直接溶入童真的梦幻。

在画中,除了似屋非屋的山墙、门、太阳之外,没有其他可以跟现实相联系的东西。

可是,那充满画面的色点和拦腰横过画面的锐利的亮光,却如童年的爆竹绽放于记忆的夜空。

它们游弋和闪烁着,与山墙、门户、太阳这些往昔岁月的片断遥相呼应,把人带到遥远的地方,感受到回忆中的忧伤和亲切。

画面以色场为背景,并使用了黑色线条来限定空间,但却表现了毫无拘束的想象力和将几何形式变化为有机结构的神奇魔术。

就这样,克利用心中的激情和宗教般的感悟,溶解了外部世界的表象。

在可见的真实与不可见的真实之间,在“小周天”与“大周天”之间,他的艺术流淌着冥然无声的电流,触动着我们内心基本的敏感。

唐朝诗人王维被后人赞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给把画中的境界由诗句中表达出来,非有极大的文学才华,是不容易做到的。

诗是无形之画,画室无声之诗,能给把诗一般的情景在画面上表现出来,也是得要有相当的艺术修养和清新的思想才可以做到。

西方作曲家苟白克(Arnold Schoenberg 1874-1951)曾经说道有关于音乐与绘画的看法,他说明音乐与绘画的关系如下:
“色彩就是乐谱,而眼睛是乐槌;心事钢琴的琴弦,艺术家的画笔,就是弹拨琴键的双手,在缤纷的色彩中产生震动人类灵魂的乐曲。


保罗•克利的作品,应当是最符合上述两句话写照的。

克利的绘画特点具有音乐灵动的韵律感与强烈的节奏感,他将音乐与绘画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构筑了其独特的、生动的音乐图像。

他的作品看似天真质朴,实际上所包含的内涵意义是复杂而深刻的,克利并不简单地描绘外部世界,他一直致力于将外部客观世界与自己的内心幻想世界相结合,进而表现出其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

克利善于运用不同的手法、特殊的符号与大胆的用色,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对生命及生死的深刻认知。

保罗•克利是一位在色彩与旋律中游走的幻想者,一位能够把内心世界用抽象形式表达得淋漓尽致的大师。

他的艺术风格简朴自然,巧稚而不事雕琢。

特别是他对音乐的领悟能力促使他把对音乐的感受化作了他画笔下的不朽之作,使我们真切感受到音乐与绘画原来是这样的接近,二者之间的艺术通感被画家轻而易举的造就和点破了。

克利用其敏锐的直觉与丰富的内心体验,将表现主义艺术推向了顶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