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克利简介

合集下载

保罗.克里

保罗.克里

摘要:保罗•克利是20世纪富有想象力与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之一,其绘画语言常常以抽象的点、线、面为主体,并运用简洁凝练的线条与对比强烈的色彩使得画面具有音乐特质般的律动美感;从他的作品上反映出了“流动的乐曲节奏”、“生动的音乐图像”、“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神秘的生命幻想”;他是一位在色彩与旋律中游走的幻想者,一位能够把内心世界用抽象形式表达得淋漓尽致的大师。

关键词:保罗•克利;线条;色彩;音乐;表现主义1. 背景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绘画艺术在长期的累积发展中衍生了新的要求,随着印象派与立体主义的出现,艺术家们开始寻求新的形式与方法来改革和丰富西方绘画。

而绘画与音乐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西方艺术家与评论家关注的课题,音乐是以声音为媒介来表达艺术家的内在感受和精神过程的艺术,而绘画则是在平面上,绘制出直观可见且具有一定形体、质感和空间感的艺术形象;两者有表象上的不同又有本质上的相同,如何将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是近现代许多艺术家尝试的目标,保罗•克利作为一个画家、音乐家、评论家在其辉煌的艺术生涯中对音乐和绘画的融合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保罗•克利是在色彩与旋律中游走的幻想者,他是开创一种新的现代艺术的杰出代表。

2. 保罗克利简介图1 保罗•克利保罗•克利(Paul Klee,1879~1940)是德国著名表现主义绘画大师,出生于瑞士。

受从事音乐工作双亲的熏陶,克利很小就显露了其过人的艺术才华。

1898年(19岁)克利来到德国的慕尼黑学习绘画,师从著名画家弗兰茨•冯•施托克。

1901年(22岁)他前往意大利学习绘画,七个月后回到了伯尔尼专心于美术创作,这一时期克利创作了一系列具有讽刺意味的版画作品。

1905年(26岁)克利接受了印象派的创作理念,1911年(32岁)克利认识了奥古斯特•马凯和瓦希里•康定斯基,并与弗兰茨•马尔克等人共同结成了小团体“青骑士”,期间抽象绘画先驱者康定斯基给克利的艺术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包豪斯教授 瑞士画家保罗克利概述

包豪斯教授    瑞士画家保罗克利概述



《柠檬收割》
色彩在克利的笔下就如同琴键在音 乐家的手指下一般灵敏,克利一直 致力于将光影和色彩相结合,在其 笔下,色彩反映的是其心灵的感受。 他特别强调明暗对比,把明暗转到 色彩领域,使每一种调子和色彩相 呼应,不是用黑白来表示明暗,而 是代之以色彩关系。也就是说克利 拒绝用光线自身的方式来呈现光影, 而是把光当作色彩的活动,这样在 克利的画面上光感和色感融会在一 起,使人们深切感受到什么是纯粹 的色彩。 《柠檬收割》是一副活力四射的作 品,克利运用简单灵动的随性线条 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了收获的喜悦, 用绚丽的色彩表达了夏天的热情。 图中底色上的大块绿色及黄色的运 用让观者好像看到待收获的柠檬园, 简练的线条勾画出农夫采摘时的喜 悦,画面左下方出现的音乐延长记 号更是形象地表达了时间的直线性。 整幅画面寓意深远,仿佛在告诉人 们,一寸光阴一寸金,一定要把握 好不可逆转的时间。
《节奏的》
《更严谨更自由的节奏》


克利热爱音乐与歌剧,在他的 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感受到凝 固的音乐美感。克利将音乐的 许多元素转化成具象的符号, 用这些符号在有限的画面上为 我们展示出画家无限的、充满 热情的心灵世界。 在克利的绘画语言中,拉长变 形的五线谱音符一直是一个其 主要的表现符号,从《红色背 心》中我们可以看到,克利运 用简洁的、变形的五线谱符号, 通过夸张的漫画表现手段把一 位绅士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画面 上。鲜活的黄色调运用,给人 以生动童趣的感受,令观者不 由得产生发自内心的微笑,带 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享受,展现 了克利自由纯真的内心世界。
个人生平
1920年(41岁)克利在慕尼黑举 办了大规模的个人画展,并撰写了 题为《创作信条的自白》一文,阐 述了自己的艺术理论。同年末,德 国包豪斯设计学院邀请克利任教, 在包豪斯的教学活动中,克利对艺 术的目的和手段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并于1925年(46岁)出版了总结 其教学和创作经验的著作《教学笔 记》,时至今日,该书仍成为美术 及艺术设计教育家们权威性的参考 书籍。到了20世纪30年代,纳粹 主义充斥了全德国,为免遭其迫害, 克利被迫辗转流亡于意大利、法国 等地。

保罗克利水彩画色彩语言探析

保罗克利水彩画色彩语言探析

保罗-克利水彩画色彩语言探析□周晨阳胡芸迪摘要:保罗•克利是20世纪最富诗意的艺术家之一,其水彩作品通透细腻,色调柔和明快,富有乐曲的韵律美。

他作品中对比色与同类色的搭配、复调音乐元素的运用以及对儿童绘画趣味的借鉴,形成了独特的色彩语言。

保罗•克利拥有以简驭繁的能力,能够将复杂的表象概括为基本形式,尝试一切可能的色彩效果,让人们充分感受到色彩语言的魅力。

关键词:保罗•克利色彩理性化保罗•克利于1879年出生于瑞士伯尔尼附近,是20世纪上半叶最具诗意与创造精神的艺术家之一。

他曾应格罗皮乌斯之邀,任教于包豪斯装饰与工业艺术学院和杜赛尔多夫美院。

阿纳森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中说:“克利是2。

世纪变化最多,最难理解和才华横溢的人杰之一。

”19有些人认为他的作品像个谜题,因为人们很难把其作品归于某一种艺术流派,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或是超现实主义的影子。

然而,在保罗•克利的水彩画中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浪漫又神秘、明亮又和谐、带有音乐氛围的色彩。

他的作品色彩语言极为丰富,充满了艺术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在对几何形色域的布局、对比色和同类色的搭配、音乐性元素的运用以及对儿童绘画趣味的借鉴上。

一、几何形色域的布局保罗•克利最早在慕尼黑学习素描与绘画,后来前往意大利罗马,在欣赏了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和文艺复兴艺术之后,受到一定影响。

克利在康定斯基的画中看到了纯粹以线条、色彩和抽象形式构成一幅画的可能性。

乔治•布拉克和巴勃罗•毕加索的作品更加坚定了他向抽象绘画发展的决心。

克利认为,所有复杂的有机形态都源于最基本的形态,客观世界中的公园、城市、人体、植物等,都可以根据规律简化、梳理成几何形状,被赋予新的意义。

克利的作品总是严谨而细致地把不同的色谱与几何图形对应并结合起来,线条只是他划定不同调子或色彩领域的界线。

在作品《果》(图1)中,他将松果的结构几何化,用线勾画出逐层增大的四边形和圆形,一层层添加棕色的淡彩,使色域逐层变深,并用背景的深绿色衬托出松果的结构。

诗意的线——保罗·克利艺术中的线条语言

诗意的线——保罗·克利艺术中的线条语言

诗意的线——保罗-克利艺术中的线条语言□胡旭端摘要:线条可作为点的延伸、面的定义,也是空间、色彩的向导,更是画面心理、视觉平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保罗•克利笔下,线条是流动的、富有诗意的。

在保罗•克利心中,线条是他的灵魂,有了灵魂,即可描绘自己心中的画面,将不可见变为可见。

艺术家不是一架精密的仪器,其受到的训练不仅仅是记录客观事物的表面。

保罗•克利绘画中的线条不仅存在于画面中,而且对于各领域的研究也有着一定的启发。

在当代设计中提取保罗•克利的灵魂因素,可以用诗意的线描绘人们不可见的艺术。

关键词:线条保罗克利艺术线条语言保罗•克利是德国籍的瑞士裔画家。

克利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在伯尔尼长大。

克利之所以选择绘画,是因为他相信通过努力可以让自己的绘画不断发展。

克利早期曾前往慕尼黑求学,为其艺术生涯奠定了基础。

1920至1930年,克利任教于包豪斯学院,对世界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克利后期患上 皮肤硬化症,于1940年6月29日心脏病发作,在瑞士的洛迦诺逝世,年仅61岁。

克利兼具画家、音乐家、诗人和理论家的身份,探索真理是他一生中坚持不懈的动力。

他往往将精神性的东西放在首位。

克利到达拿波利时,认为当时的德国画家汉斯•丰•马雷的壁画“非常接近我的心灵”他勤奋地师从自然,渴望获得原始的印象和经验,他认为,那些从自然而来的作品能够使自己放松身心。

在克利的画中,线条是流动的、富有诗意的。

笔者看到,克利的线条,正如他在慕尼黑看到印象主义画家原作“深深地为其激荡的线条而震撼”①。

这些线条来自心灵,而非源自造化。

克利笔下的线条不仅对当时画坛产生了影响,而且对当下的各个艺术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保罗•克利对于线条的定义线是点的延伸、面的定义。

克利在包豪斯学校任教时,其在课上是这样描述的:主动画出一条线,并且没有目的地让它自由地移动时,移动体是一个点,不断向前挪进。

可见,线条虽在纸上作为连续性的形态呈现,但究其本质,可视为由无数个点不断移动构成的视觉延续,因此,线条是一种点的延伸。

(完整版)表现性色彩 绘画班

(完整版)表现性色彩  绘画班

就有着音乐的天赋,可是他偏偏走上了造型艺术这条路。但是也正是
由于音乐的缘故,阴错阳差造就了保罗·克利艺术创作上的成功。

在他的作品里面观者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出作品中的强烈节奏感。
不管是在物象的色块组织上还是点线的结合上,都是对音乐听觉艺术
的图像解读。

在“野兽派”中色彩已经被游戏得很好,很有视觉的冲击力。但
• 5.作品欣赏
请你通过欣赏表现性绘画作品,思考以下问题——
和再现型绘画相比,表现性绘画中的视觉形象、画面色 彩、画面构成等方面的趣味追求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现代主义的起源——后印象主义绘画
《星夜》,梵高,1889年,油画,74×92厘米,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梵高 《鸢尾花》、《向日葵》
他游离于所有时髦的艺术流派之外, 又与新艺术观念保持着悬紧密的关联 。
《夫妇》
画中人物是以由右向左的倾斜方向 配置。为了取得画面的平衡 ,在左上 方画了一个类似窗户的形体,右缘又 画了一条垂直线,而使画面平分成两 半。
但在线与新郎的衣服接触的地方又 用同类的黑色使衣服同背景浑然一体, 以求得画面的统一。
从整个欧洲美术历程来看,现代派美术思潮是从“印象 派”前后这个时期开始的。确切的说,起源于法国后印象 主义画家塞尚,高更和荷兰画家凡高。
• 3.发展线索
北欧各国的传统艺术(早期日耳曼人的蛮族艺术、中 世纪的哥特艺术、文艺复兴中的鲍茨、勃鲁盖尔等画家的 作品)——第一个表现主义运动(荷兰人凡·高、法国人 劳特累克、奥地利人克里姆特、瑞士人霍德勒和挪威人蒙
对西方现代派美术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接近表现 性绘画语言。
• 2.历史溯源:
所谓西方现代派美术,是指西方国家从二十世纪初发展 起来的现代美术中的某些流派——如野兽派,立体派,未 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 术的统称。“现代派”一词是意味着“非传统的”,区别 于过去的艺术思想;

保罗克利美术馆案例

保罗克利美术馆案例

首层平面
地下层平面

设计理念
抓住“雕塑家的精神”,与地 形和环境取得和谐。于是, 美术馆的外形将采用真是的 山型,尽可能与乡间的环境 融为一体,使群山唤起的美 感和空旷之感得以保留。而 这座美术馆的风格也将于克 利作品的风格协调一致—它 们在本质上都是平静安宁的
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Paul Klee),专 为艺术家保罗· 克利(Paul Klee)而建的一 座博物馆,位于瑞士伯尔尼(Bern, Switzerland)。 保罗· 克利的整个绘画作品中的约百分之四 十收藏于此处。这是一座将自身将成为雕塑 的美术馆,一次对艺术家及其作品的致敬。 这个美术馆的外形取自周围的山丘,他将 把自己全然融入到环境之中。

(完整版)视觉传达设计史第五章包豪斯与新的平面设计风格

(完整版)视觉传达设计史第五章包豪斯与新的平面设计风格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Walter Gropius,1883-1969年)
一战前 1907—1910年从事于彼得·贝
伦斯的设计事务所 1911年开创自己的设计事务所 1914年服役军队,参加一战负
伤 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设
计应该为全社会服务,而不是 为少数权贵驱使。——现代主 义设计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
对于纸的各种折叠、弯曲、粘合、造型进行探索,总结出许 多新的方法来,纸造型成为阿尔柏斯基础教育的一个非常显 著的特色。这种对材料的运用充满想象力,是对包豪斯基础 课程内容的重大补充。
1923年8月15日——9月30 包豪斯作品展览 配合德意志制造联盟在魏玛的年会+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 盛况空前:大量各地观众和不少社会名流 展览名称:《艺术与技术,一种新的统一》
利奥尼·费宁格(Lyonel Feininger1871-1956年)
印刷作坊的形式大师
出生于纽约,美国画家。 他的画具有强烈的立体主 义和表现主义的影响,特 别是建筑主题,作品线条 刚毅,黑白分明,形式感 强烈。教授立体主义和未 来主义的绘画形式与思想 课程,研究建筑绘画中的 理性结构,可以成为学生 建筑设计预想图的基础教 育内容。1937年,纳粹主 义兴起后,他返回纽约。
(1949— 1950)
德国西门子 城住宅区
(1929— 1930年)
早期阶段——魏玛时期的包豪斯(1919—1924)
魏玛时期是包豪斯的草创时期,首先,学校一反传统 的“老师”、“学生”的称谓而代之以手工艺行会性质的 “师傅”和“徒弟”,并要求学生进校后要进行半年基础课 训练,然后进入车间学习各种技能,因此,作为师傅的导师, 不仅有传授艺术造型、色彩、绘画与创造内容的“形式导 师”,还有担任技术、手工艺和材料部分教育的“工作室导 师”,二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共同完成教学工作。魏玛时期 的这种教学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包豪斯发展的基础。

〖2021年整理〗《课外拓展保罗·克利简介》优秀教案

〖2021年整理〗《课外拓展保罗·克利简介》优秀教案

保罗·克利简介保罗·克利,1879年12月18日PauKee1879-1940)--最富诗意的造型大师。

出生于瑞士艺术家庭,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瑞士人。

对后来他的艺术生涯奠定基础。

年轻时受到象征主义与年轻派风格的影响,产生一些蚀刻版画,藉以反映出对社会的不满。

后来又受到印象派、立体主义、野兽派和未来派的影响,这时的画风为分解平面几何、色块面分割的画风走向。

后来在192021930年任教于鲍豪斯学院,认识了康丁斯基、费宁格等,被人称为“四青骑士”。

1935年得到皮肤硬化症,1940年6月29日,保罗·克利由于心脏病发作,在瑞士洛迦诺逝世,时年61岁。

1879年12月18日,出生于瑞士伯尔尼的明兴布赫塞。

父亲汉斯·克利是师范学校的音乐教师;母亲依达·马利亚是一所音乐学校的声乐教师。

因而保罗·克利自幼爱好文艺,在中学时代即写过短篇小说,作过诗,并且是业余小提琴手。

1898年,他通过了伯尔尼的文科考试后,到慕尼黑,在海因里希·克尼尔的画室学习绘画。

在画过几幅人体素描之后,克利坚信自己在绘画上具有发展的前景,决心做一名画家。

1900年,他通过了慕尼黑美术学院的入学考试,被编入弗朗茨·冯·施蒂克尔的画室,与瓦西里·康定斯基同学。

这期间,他认识了慕尼黑一位医生的女儿莉莉·斯通普特,她是一位钢琴家,他们对音乐的共同爱好促成了后来的婚姻。

克利早年致力于音乐和视觉艺术。

1900年他考入慕尼黑美术学院,从师弗兰兹·冯斯塔克学习绘画。

1912年克利认识了俄国印象派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之后,克利参加了在慕尼黑举行的先锋派“蓝色骑士”画展。

1920211931年期间,克利在包豪斯设计学校教授绘画,后来在杜塞尔多夫学院任教。

1933年希特勒出任国家元首之后,克利受到纳粹的无端攻击。

他们把克利当作堕落的外国人来对待,他离开了德国,前往意大利,后来到了法国,最后在瑞士定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穹顶>
画面上那不规则的色 块,总是体现出一种人们 内心上时有时无的不安的 节奏。色彩的对比与和谐 构成了人们所向往的旋律, 穹顶下那明亮的空间,仿 佛是人们追逐梦想的导航。 画面的下方有两个很不可 思议的“乂”号,这属于 建筑的根基,这个符号代 表着否定的标记,这是对 现实的一种否定或是一种 不认可的表现,这幅画颜 色的色调总是徘徊在温暖 与冰凉的缝合处,或许那 就是克利的一个梦境,从 黑暗的地獄通向温暖的天 堂以至再生。
《死与火》
画面上弥漫着一种 浓厚的凄凉和哀愁的氛围, 充满艺术的感染力。画中 粗重的黑色线条隐藏着一 种不堪负荷的沉重。中间 由符号语言组成的苍白的 人物形象,就像一个骷髅 头一样,让人感受到一种 死亡的预示。画中的色彩 有一种令人压抑的恐怖感。 火红色的背景有一种死亡 的气息,苍白色的人物形 象仿佛是坐在血里的病人, 整个画面色彩的搭配有一 种古墓中壁画的陈腐之气, 各种符号语言也有一种神 秘的色彩和玄学的味道。
1905年(26岁)克利接受了印象派的创作理念,1911年(32 岁)克利认识了奥古斯特•马凯和瓦希里•康定斯基,并与弗兰茨•马 尔克等人共同结成了小团体“青骑士”,期间抽象绘画先驱者康定 斯基给克利的艺术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1912年(33岁)克利参加了在慕尼黑举办的第二届“青骑士 画展”,接受了立体主义的绘画理论,同年结识罗伯特•德劳内,德 劳内“如诗如乐的”绘画引导他走上了对音乐与绘画如何完美结合 的探寻之路。
克利用点彩的方 法来完成这幅巨作, 用轻快透明的色调来 表现整幅作品。赞颂 这神话中众神居住的 神圣山峰。画面的右 上方有一个火红的太 阳,那时光明的所在, 是光明的起源,大地 上的人们对它的崇敬 是那么的强烈,克利 的心中所期盼的就是 现实生活中的万事万 物都能够像火红的太 阳一样,无私,大气, 给大家带来光明。体 现出作者对充满幸福 的人和事的怀念。
1914年(35岁)突尼斯之旅让克利从色彩抑制之中解放出来, 北非的强烈阳光和绚丽色彩给克利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他进行了一 系列生动的水彩画风景写生,在这些作品中犹如儿童画中所表现的 形体一样,风景对象被其简单化,这一经历成了克利绘画创作的转 折点。
1920年(41岁)克利在慕尼黑举办了大规模的个人画展,并 撰写了题为《创作信条的自白》一文,阐述了自己的艺术理论。同 年末,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邀请克利任教,在包豪斯的教学活动中, 克利对艺术的目的和手段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并于1925年(46岁) 出版了总结其教学和创作经验的著作《教学笔记》,时至今日,该 书仍成为美术及艺术设计教育家们权威性的参考书籍。到了20世纪 30年代,纳粹主义充斥了全德国,为免遭其迫害,克利被迫辗转流 亡于意大利、法国等地。1933年底(54岁)克利来到了政治上保持 中立的瑞士,开始专心于绘画创作,这个时期克利的绘画表现更加 大胆,大量地使用简洁的线条和抽象的符号表现其艺术观念。1940 年(60岁)克利因心脏病突发而逝世。
保罗·克利(Paul Klee)
1911年
生平介绍
保罗•克利(Paul Klee,1879~1940)是德国著名表现主义 绘画大师,出生于瑞士。受从事音乐工作双亲的熏陶,克利很小就 显露了其过人的艺术才华。
1898年(19岁)克利来到德国的慕尼黑学习绘画,师从著名 画家弗兰茨•冯•施托克。
1901年(22岁)他前往意大利学习绘画,七个月后回到了伯 尔尼专心于美术创作,这一时期克利创作了一系列具有讽刺意味的 版画作品。
《甘苦之岛》
克利在画面上用轻快的亮色调做底色,即浅绿、浅蓝、淡 红为主色调使整幅画面显得轻松柔软,又用纯黑的线条来分隔 画面,正中间苍白的人脸与底色产生强烈对比,显示了克利内 心对现实世界的美好留恋与生命终将终结的无奈对立心态,我 们从作品的命名与内容都可以看到当时克利内心世界的重重矛 盾。
《帕尔纳苏斯山》
《夜晚的欢庆》
这是一个
欢庆的夜晚, 这也是一个可 怕的画面,在 画面中,黄、 红、黑几个主 色的搭配,锋 利的尖角层次 不一,在克利 的心里,现实 就是这么的让 人怀疑,让人 接近沮丧。克 利使画面的气 氛是那么的神 秘与恐惧。
《鱼的魔术》——神 秘的幻想与童话
这幅以黑色为背 景,凸显出来的不同 的生命,都在演绎着 不同的造型和生长形 象,正中有一张带有 钟表的网正在展开, 但是鱼儿们还是怡然 自得地游着;克利一 生深深迷恋着那些充 满幻想的绘画。时间, 对世界上的任何生命 都是那么的公平,但 是每一个生命都依然 活在自己的意识中, 当他们清醒的时候已 经是壮志难酬的晚年。
保罗·克利当兵
1916
《隐居处》
克利制造出来
了可见的事物,但 是每一个事物都仿 佛是来自于我们生 活的另一方,那个 方向充斥着我们生 活中的恐惧和不安, 在画面中的每一个 事物中都表现的淋将人们带到这个充 满了恐惧得深不可 测的隐居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