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大女名医分别是谁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四大女医张小娘子

中国古代四大女医张小娘子

中国古代四大女医张小娘子张小娘子——中国古代四大女名医之一张小娘子,是北宋嘉祐年间的著名民间女医师,为我国古代四大女名医之一,中国古代四大女名医分别为;(晋代鲍姑、汉代义妁、明代谈允贤),张小娘子就是其中一位。

人物介绍宋代有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名叫张小娘子。

据说,在张小娘子年轻的时候,有一天,一位云游郎中路过门前,向她讨杯水喝。

张小娘子见是一位银髯老人,气度不凡,便将他请进屋里,让座沏茶,还热情地招待饭菜。

那位老郎中见她聪明贤慧、手脚勤快,便将开刀和制膏等外科秘方传授给她,还赠她一部秘而不传的《痈疽异方》。

后来,经过不断实践,张小娘子终于成了一位精通外科的女医生。

凡是疮疡痈肿的病人前来求医,经她诊治,无一不见奇效。

—时名声大噪,病人应接不暇。

她又把外科技术传给丈夫,于是,夫妇俩都成了当地名医。

人物生平仁宗皇帝赐名“张小娘子”仁宗皇帝看到后宫妃子们经过张小娘子养颜秘方的调养,各个变得貌美如花,肤如凝脂,白皙嫩滑,不禁龙颜大悦,又见张小娘子年过三十,仍如十八处子,仁宗皇帝遂称张小娘子为“女医圣”,赐名“张小娘子”。

(唐宋年间,不管是否相识,男子称呼年轻貌美一点的女子,一律称为“小娘子”,仁宗皇帝赐名寓意着张小娘子的医术高明,能让女子返老还童,永葆青春美貌之意。

张小娘子是北宋嘉祐年间的著名民间女医师,相传其神奇医术为山中仙人所授,并受赠《痈疽异方》。

其貌美心慧,精通百草,扶危救弱,声名远播朝野,为我国古代四大女医师之一。

得人真传苦钻研精通外科成名医宋代的张小娘是个外科医生,据说是一位银鬓老郎中传给她的医术,还赠给她一部《痈疽异方》,经过不断的钻研与实践,终于成为一名精通外科的女医生。

凡是患有疮疡痈肿的病人来求医,经张小娘诊治后,无一不见奇效。

后来夫妇俩都成了当地的名医。

养颜美肤秘方深得宫中女性喜爱皇帝后宫的嫔妃、皇后听说了这位医术高明的民间奇女子,便将张小娘子召进宫去,向张小娘子讨要养颜美肤的房子,以保肌肤娇润细滑,青春不老。

历数中国古代女名医

历数中国古代女名医

作者简介:于海帅(1978—),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制药技术。

历数中国古代女名医*于海帅(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与环境技术学院,吉林吉林132013)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K826.2文献标识码:A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缚了古代女性在诸多行业的发展,也制约了女性在医药领域的贡献。

即便如此,我国古代还是涌现了一些杰出的女性医者。

通过对中国古代多位女名医的出身、成名之路、行医事迹等进行系统总结,向大家还原了多位古代女名医鲜为人知的精彩人生。

女名医;义妁;鲍姑;谈允贤;曾懿在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医药史上,男性医药学家不胜枚举,而女性医药学家则屈指可数。

有的女名医即使有着高超的医术甚至有作品传世,却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着实让人唏嘘感叹!本文通过核实相关文献资料,将对古代的十余位女名医的行医事迹加以介绍。

1巾帼医家第一人———义妁义妁,汉武帝时河东人,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王范乡姚张村人[1]。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女医生,被誉为巾帼医家第一人。

义妁自幼聪明伶俐,对民间医药十分感兴趣,虚心好学,乐于钻研医术,凡是遇有医生走村串户看病,她总爱跟着学,看医生如何望、闻、问、切。

后来,义妁正式拜当时的长安第一名医郑无空为师,刻苦钻研医术,终学有所成。

因其妙手仁心,被民间誉为女中扁鹊,也有记载说民间将义妁比喻成洁白的白芍花,不仅能为人治病且品德高尚。

随着义妁治病救人的名声越来越大,她的事迹竟被汉武帝知晓,汉武帝经过明察暗访终将她征入宫中,封为女侍医,专门服侍皇太后,经过义妁多年的悉心照料,王太后身体强健,并非常信任义妁。

最终义妁被汉武帝册封为西汉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医。

2最早的妇产科专职女医———淳于衍淳于衍,复姓淳于,名衍,字少夫,为汉宣帝时期宫廷女医,善于治疗妇科经产诸疾,是我国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妇产科专职女医。

所谓医者仁心,医生应该以治病救人为天职,但《汉书》有三处提及淳于衍,即《宣帝纪》《霍光传》与《孝宣许皇后传》,都比较清楚的说明了她就是谋杀许平君皇后的凶手[2]。

古代著名女医知多少

古代著名女医知多少

古代著名女医知多少作者: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5年第03期据文献记载,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数位具一定医术和名望的女医家。

如:义佝:西汉宫廷女医家,不但精通医理而且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有名的女医学家。

淳于衍:西汉宫廷医家,擅长妇产科。

鲍姑:晋代女医家,是炼丹家、医学家葛洪的妻子,有“鲍仙姑”之美称。

蔡寻真、李腾空:唐代民间女医家,前者为唐侍郎蔡某之女,后者系唐宰相李林甫之女。

两人同在庐山一带行医。

胡谙:唐代女医家,对脏腑理论很有研究,撰有《胡谙方》二卷,编绘《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一卷。

冯氏:宋代女医家,是郭敬仲之母,治病多见奇效。

因她为太后治病有功,被宋高宗晋封为“安国夫人”。

汪夫人:宋代宫廷女医家,她“知书善医,精妇人病,显于时,掌内府药院事”。

张小娘子:宋代女医家,精通外科,治疗疮疡诸病多有奇效。

杨谈:明代女医家,擅长妇科,撰有《女医杂言》。

陆氏:明代宫廷女医家,原在民间行医,精通方脉。

彭氏:明代宫廷女医家,经御医会试后入宫,专为太后治病,颇得太后喜爱。

吴氏、毛氏:明代民间女医家。

吴氏系郭琬(医家)之母,毛氏为郭琬之妻,郭琬之父亦医,扬名当时。

韩医妇:明代民间女医家,她怜悯穷人,贫苦百姓对其极为信任和喜爱。

她“以医术游四方,治病多奇险”。

周佑、周喜:明代女本草学家,为两姐妹,她俩用彩绢绘有《本草图谱》一书。

顾德华:字鬓云,清代女医家,乃吴县一带妇科名医,著有《花韵楼医案》一卷。

叶荫:清代女医家,她爱好幼儿保健及护理,著有《保赤金科》一书。

孙西台:清代女医家,字言言,在中医理论上,有相当的造诣,著有《书星楼医案》一书。

曾懿:清代女医家,擅治瘟病,因药有独到之处,自制诸方,配合巧妙,撰有《医学篇》二卷。

中国古代的著名女中医,你能数出几个?

中国古代的著名女中医,你能数出几个?
有一天,外村抬来一个久治不愈的腹胀病人。义妁取出几根针在他的下腹和大腿扎了几针,并为病人熬服汤药。3天后,病人腹胀消退,不久痊愈。此后,义妁的医名便传开了。
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年老多病,汉武帝听说义妁医术高超,便诏她入宫,封为王太后的侍医。入宫后,她果然将王太后的病治好了。据《史记》记载,王太后因为喜爱义妁,奏请汉武帝封其弟义纵为中郎,补为上党郡令。
经过不断实践,张小娘子终于成为一位精通外科的女医生,凡是疮疡痈肿的患者前来求医,经她诊治无一不见奇效。张小娘子一时声名大噪。她又把外科技术传给丈夫,夫妇俩都成了当地的名医。
西汉义妁,河东(今山西省复县)人,她是我国正史所载最早的女名医。民间传说义妁从小就对药草有兴趣,十几岁上山采药,捣烂后给乡亲们敷治外伤。遇有大夫走村串户,她总爱跟着学,看大夫们怎样望、闻、问、切,竖起耳朵,听大夫讲解医理,并虚心求教。日积月累,她学到了许多医药知识,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清代曾懿,字伯渊,又名朗秋。清咸丰二年出生于四川华阳县(今属成都市)一个官绅家庭。当时有许多百姓因为医治无效而丧生。曾懿怜惜乡民的无辜,更痛恨庸医,于是废寝忘食地苦读家藏医药典籍,对于精辟的论述和严谨的方剂,都一一摘录并悉心钻研。晚清西风东渐,不少守旧者对西方医学知识一味反对。曾懿却广收博采,加以运用。她常告诉病人要“节劳以保脑力”,“时吸新鲜空气以保肺”。
鲍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施灸家。她很可能参与创作了葛洪的《肘后方》,尤其是其中对艾灸经验的总结。鲍姑以治赘瘤与赘疣闻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当地盛产的红脚艾进行灸治,取得显著疗效。“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粤秀山三元宫历史大略记》石碑刻载:鲍姑“有赘艾(即红脚艾),藉井泉及红艾为医方,活人无算。”
清代顾德华,又名里云,江苏吴县人,生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她是吴县一带的妇科名医,女患者经她诊治,都很钦佩敬仰她。顾德华著有《花韵楼医案》一卷,共载病案29个,多数为危重病例。医案论治透彻,立方平善,均为经验之案,为女医中所罕见。同县张玉田收藏了该书的抄本,1921年绍兴裘吉生将其抄本辑入《珍本医书集成》,使《花韵楼医案》得以流传至今。

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医

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医

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医No.1 中医医祖——扁鹊人物简介: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

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

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

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

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河北省《博野县志》载:其墓在博野芦村,毁于大跃进时期。

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开山鼻祖,世人敬他为神医,从司马迁的不朽之作《史记》及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可以看到扁鹊既真实又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扁鹊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

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

据《汉书.艺文志》载,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但均已失佚。

No.2 中医医圣——张仲景人物简介: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中国东汉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被后世尊为“医圣”,甚至有庙供奉香火。

No.3 外科鼻祖——华佗人物简介:华佗(约145-208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字元化,一名旉,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张机)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

古代四大奇书分别是什么与四大名著有什么区别

古代四大奇书分别是什么与四大名著有什么区别

古代四大奇书分别是什么与四大名著有什么区别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是指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叶桂、孙思邈、钱乙、宋慈、李时珍、葛洪。

那么关于古代十大女名医又分别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古代四大奇书分别是什么与四大名著有什么区别明代四大奇书是指《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金瓶梅》,并称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奇书"。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红楼梦》(作者:曹雪芹) 三国演义诞生于明初,由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和有关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写成的。

全书始于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展现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风云画卷。

《演义》的结构以蜀汉矛盾为中心,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来展开情节,既保证了前后发展的一贯性,又富于曲折和变化,于清晰明朗的脉络间,构成了一个古典小说中少见的,既宏伟又严密的结构。

《演义》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鲜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

在描写人物时,《演义》所运用的夸张、烘托、对比等手法,显示出作者极高的艺术造诣。

小说的语言通俗、简练、明快,很有特点。

现阶段所见的《三国演义》是由清代毛纶、毛宗纲父子仿效金圣叹删改《水浒传》的作法,假托得《三国演义》古本,对罗贯中原著进行删改,并在章回之间夹写批语,题为"圣叹外书"、"声山别集",又伪作金圣叹序冠于卷首,名为第一才子书。

此即120回本,它取代旧本广为流行。

毛宗岗本《三国演义》在情节上变动很大,不仅有增删,还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与原著比较,尊刘抑曹的正统观念和天命思想明显加强,在表现技巧、文字修饰方面也有提高。

水浒传创作于明初,作者施耐庵。

同《三国演义》一样,它也是在民间故事和话本、戏曲基础上创作而成的。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表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杆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

中国古代十大女医:清朝曾懿

中国古代十大女医:清朝曾懿

中国古代十大女医:清朝曾懿[导读]我国古代历代出现不少医术精湛的女名医。

义妁、鲍姑、张小娘子、谈允贤、曾懿、淳于衍、胡愔、邢氏、蒋氏、方氏十位被称为中国古代十大女医。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前四位,现在介绍第五位曾懿。

曾懿,又叫伯渊,是四川华阳人。

她生于清朝道光十七年,相当于公元1837年。

当时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样的环境中,曾懿接受了进化论和改善主义思想。

她以为国家要进步的话,必须家庭“保康强”,国家“强种族”,而行医正合此道。

于是曾懿在医人医国的思想引导下,穷究医理,著书立说,对中国医药事业作出了贡献。

曾懿画像(图片来源于网络)著有《古欢室丛书》曾懿的思惟和学识首要反映在她的著作《古欢室丛书》中。

这部丛书由《女学篇》、《医学篇》、《诗词篇》三个首要部分组成。

《医学篇》誊写成于光绪三十二年,相称于公元1906年。

当时曾懿已经54岁了。

《医学篇》一共有两册,是木刻本。

上册共4卷。

第一卷有脉论、舌色论、温病、伤风,伤寒病论等,第二卷为温病传入中焦治法,第三卷为温病传入下焦治法,第四卷为伤寒治法。

下册也有4卷。

第一卷为杂病,第二卷为妇科,第三卷为小儿科,第四卷为外科。

曾四次得温病《温病条辨》指导转危为安曾懿曾得过四次温病,全赖有名温病医家吴鞠通的理论引导方转危为安。

因此,她很是祟拜吴鞠通的《温病条辨》。

在她自己的著作中很多处都提到吴鞠通的学说和医方。

经由39年的吃苦研讨,曾懿对伤寒和温病的病证及其治法有了很是深刻的领会,于是选了些精华写了下来,这就成了《医学篇》的主要内容。

研制配方亲自试药曾懿每每自己配制方药,用药很是精当,配合很是奇妙,有的经她亲自试药。

比如她32岁时,曾得了阴症喉痹,很是伤害,她将上桂心、炮姜、甘草各1.5克,放入茶碗中,用开水冲入,又将有药的茶碗隔水蒸后,将茶碗中的药含上一口,逐渐咽下,总算脱离了伤害。

愈后她就用这个方子治好了不少病人。

留心观察善于发现曾懿很是重视偶然间的见闻和听闻。

中国古代四大女医是谁

中国古代四大女医是谁

中国古代四大女医是谁中国古代四大女医分别是晋代的鲍姑、西汉的义妁、宋代的张小娘子、明朝的谈允贤。

鲍姑是晋代著名炼丹术家、精通灸法,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

义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女医生,被誉为巾帼医家第一人。

张小娘子,汴京( 河南开封)人,是北宋著名女医生。

谈允贤出生于医学世家,其祖父曾任南京刑部郎中,是当地的名医,其祖母对医药也十分精通。

秉承家学,从十来岁时即“昼夜不辍”地攻读各种医学典籍、著作有《女医杂言》一书传于世。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义妁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义妁,是西汉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一位女神医,人们将她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女名医之首。

其余三位女名医分别是鲍姑、张小娘子以及《女医明妃传》中女主的历史原型谈允贤。

汉武帝是一位重视人才的皇帝,据说他听闻义妁不但医术好,而且还长得貌美如花以后,便下令召义妁进宫,成为了他的专用御医。

义妁到底来自哪里?她的医术到底是怎样学来的?她的医术到底怎样呢?后世之人将义妁尊为“女扁鹊”,可见义妁的医术的确非常高明,这一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义妁身为女子,怎么能够学到这一身精湛的医术呢?女子只需在家相夫教子,这是古人的想法,却不是困住美女神医义妁的束缚。

从小,义妁就表现得很不一样。

在历史上,也是从西汉这一时期开始,才逐渐有女子行医的事例的。

义妁的家乡在河东,由于对草药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所以她常常外出,上山采集药草。

当地的许多村民,都当过义妁的“实验者”。

不过,义妁在医术方面好像非常有天赋,经她医治的病人,都能痊愈恢复,十分神奇。

渐渐地,人们就传开了,义妁成为了民众心目中的女神医。

不过,只会医治小病外伤这些还不够啊,毕竟是人命悠关的工作,还是要严肃对待的。

义妁也不全是靠自学而成的,她还经常虚心求教于遇到的有“执照”的正牌郎中们。

由于义妁态度积极,又极有天赋,往往一学就会,所以大家也都很乐意教给她医学方面的知识。

义妁也从郎中们那里学到了很多正统规范的医药药理知识,加上她丰富的临床经验,医术突飞猛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十大女名医分别是谁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古代十大女名医分别是谁》的内容,具体内容: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是指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叶桂、孙思邈、钱乙、宋慈、李时珍、葛洪。

那么关于古代十大女名医又分别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义妁远在2...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是指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叶桂、孙思邈、钱乙、宋慈、李时珍、葛洪。

那么关于古代十大女名医又分别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义妁远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河东地方(今山西省夏县),有一个名叫义妁的女子,她是我国历史上早期著名的女医生。

义妁从小就对药草有兴趣,十几岁就上山采药,捣烂后给乡亲们敷治外伤。

平时只要有郎中路过,她总是虚心请教,日积月累,学到了许多医药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有一次,从外地抬来了一位腹部膨隆的病人,肚子比将要临产的孕妇还大,脐眼突出,身躯瘦得皮包骨头,气息奄奄。

义妁对她仔细诊视后,取出几根银针,在病人的腹部和腿部一连扎了几下,又取出一包药粉撒在病人的脐眼上,用热水浸湿的绢帛裹住,并给病人喂服中药。

几天之后,病人的肿胀竟渐渐消退,不到10天工夫,病人就可以起床活动。

后来,义妁的医术被汉武帝知道了,便将她徵入宫,封为女侍医,专为皇太后治病,深得太后的信任。

二、鲍姑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鲍姑也是-代女名医,其夫葛洪是晋代著名的炼丹家,曾著有《肘后备急方》等医学名著。

由於长期的耳濡目染和家庭影响,给她行医治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她长期跟随丈夫在广东罗浮山炼丹行医,为民治病,施惠於民,故岭南-带民众尊称她为「鲍於姑」。

鲍姑行医采药,足迹遍及广州、南海、惠阳、博罗等地。

她医术精良,一丝不苟,擅长针灸,以专治瘤与疣而闻名。

她采用越秀山脚下满山遍野生长的红脚艾作艾绒进行灸疗治疾,因此,后人称此艾为「鲍姑艾」。

鲍姑死后,岭南人民为纪念她对医学事业的贡献,在广州越秀山下三元宫内修建了鲍姑祠,以志纪念。

三、张小娘子宋代有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名叫张小娘子,她的医术既非祖传,也不是随夫行医所得,那么究竟从何而来呢?据说,在张小娘子年轻的时候,有一天,一位胡人云游郎中路过门前,向她讨杯水喝。

张小娘子见是一位银髯老人,气度不凡,便将他请进屋里,让座沏茶,还热情地招待饭菜。

那位老郎中见她聪明贤慧、手脚勤快,便将开刀和制膏等外科秘方传授给她,还赠她一部秘而不传的《痈疽异方》。

后来,经过不断实践,张小娘子终於成了一位精通外科的女医生。

凡是疮疡痈肿的病人前来求医,经她诊治,无一不见奇效。

-时名声大噪,病人应接不暇。

她又把外科技术传给丈夫,於是,夫妇俩都成了当地名医,由于张小娘子使用的是胡人在大漠秘传的医术,所以后人亦以【张小胡秭】尊称之。

四、谈允贤明代女医谈允贤,江苏无锡人,其祖父曾任南京刑部郎中,是当地的名医,祖母也对医药十分精通。

谈允贤从小就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在祖父母的指导下学习医药知识。

婚后不久,她得气血失调之病,她不仅没有放弃学医,反而把自己的疾病作为研习对象,自己开方配药,终於治好了病。

不久,她祖母卧床不起,临终前将全部秘方和制药工具传授给她。

在封建社会里,一些闺阁千金和富豪眷属,生了妇科之病,由於封建社会礼教的束缚,羞於请男医诊治,因而常常贻误病情。

谈允贤医术精湛,远近闻名,女性患者纷纷前往。

后来,谈允贤成了当地专治妇科病的女医。

50岁时,谈允贤将祖母传授的医术和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写成了一部《女医杂言》,传给后人。

五、曾懿曾懿,又叫伯渊,是四川华阳人。

她生於清朝道光十七年,相称於公元1837年。

当时正处在平易近族危急空前主要,而变革的呼声日益飞腾的期间。

在这样的环境中,曾懿接管了进化论和改善主义思惟。

她以为国家要闹热的话,必需家庭"保康强",国家"强种族",而行医正合此道。

以是曾懿在医人医国的思惟引导下,穷究医理,著书立说,对中国医药奇迹作出了贡献。

曾懿的思惟和学识主要反映在她的著作《古欢室丛书》中。

这部丛书由《女学篇》、《医学篇》、《诗词篇》三个首要部分组成。

而评论争吵医学的主若是《医学篇》这本书。

该誊写成於光绪三十二年,相称於公元1906年。

当时曾懿已经54岁了。

《医学篇》一共有两册,是木刻本。

上册共4卷。

第一卷有脉论、舌色论、温病、伤风,伤寒病论等,第二卷为温病传入中焦治法,第三卷为温病传入下焦治法,第四卷为伤寒治法。

下册也有4卷。

第一卷为杂病,第二卷为妇科,第三卷为小儿科,第四卷为外科。

曾懿曾得过四次温病,全赖有名温病医家吴鞠通的理论引导方转危为安。

是以,她很是崇拜吴鞠通的《温病条辨》。

在她自己的著作中很多处所都授与吴鞠通的学说和医方。

经由39年的吃苦研讨,曾懿对伤寒和温病的病证及其治法有了很是深刻的领会,以是选了些英华写了下来,这就成了《医学篇》的首要内容。

曾懿每每自己配制方药,用药猴岛很是精当,配合很是奇妙,有的照样亲自经验过。

比如她32岁时,曾得了阴症喉痹,猴岛很是伤害,她将上桂心、炮姜、甘草各1.5克,放入茶碗中,用开水突入,又将有药的茶碗隔水蒸后,将茶碗中的药含上一口,逐渐咽下,总算脱离了伤害。

之后她就用这个方子治好了不少病人。

曾懿十分重视民间经验。

她在院北某地听到一个士兵说,以前他从军到一个地方,得了噎病,能饮不能食,一点办法也没有。

过了数日,他到一个集市游荡,走得口渴,又没有茶水可买。

只见一个小贩,用一大锅煮鸡十几只现卖、这个士兵实在口渴得厉害,就与小贩协商,买了点锅中鸡汁饮以解渴。

不料这鸡汁又浓又鲜,食下即到了下焦,不像从前饮水进食,往往阻於上焦而不入。

於是,此兵就连买几大碗鸡汁饮服。

以后他常用鸡汤煮粥作为主要饮食,胃膈渐开,毛病也慢慢好了。

言者无心,闻者有意。

曾懿听了以后,用心记住,以后凡遇到这类噎膈症,她就用浓鸡汁,略加姜汁治之,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曾懿生活在晚清,时西风东渐,不少守旧者对西方医学知识尚不认识,一味反对。

然曾懿却能广收博采,加以利用。

她常告诉病人要「节劳以保脑力」,「时吸新鲜空气以保肺」,还要加强「运动使血烙(脉)流通」等,尤其是对妇女,她认为「昔者女人,幽囚深闺之中,不能散闷於外,非但中怀郁结不舒,即空气亦不流通,多病之由,职是故也」。

可见,曾懿的思想是较为进步的。

六、淳于衍淳于衍是史上有记载的女侍医,其天资聪慧,在民间行医中积累了很多经验,精於切脉,通晓医药,有人甚至称她是「女中扁鹊」。

不过这个本来可以名垂千古的女御医,却因为利欲熏心而丧失了医德,最终成为在中国御医史上一个让人唾弃的医生。

汉宣帝皇后许平君怀孕,许平君将要分娩时有病。

淳于衍,是大将军霍光的夫人所欢喜的人,她时常入宫为皇后看病。

淳于衍的丈夫赏是掖庭户卫,赏让其淳于衍,请求霍夫人,把他调到安池监去。

淳于衍就直言拜上霍夫人。

霍夫人由此生心,叫左右回避,神秘地对淳于衍说:「你有事相求於我,我也有事相求於你,可以吗?」淳于衍说:「夫人的话,对我有什么不好说的!」霍夫人说:「霍大将军极爱小女霍成君,想让她成为贵人,此事就只有麻烦你了。

」淳于衍说:「如何动手呢?」霍夫人说:「妇女生育大事,九死一生,今日皇后正要分娩,可乘机下毒药死,这样成君就可以当皇后了。

如果事成,你我姊妹富贵同享。

」淳于衍说:「药很多,且医生要先尝,那怎好下手呢?」霍夫人说:「这就看大你的本事了。

霍将军是摄政天下,谁敢说个不字。

缓急相护,只怕你不愿鼎力相助罢了!」淳于衍沉思之后说:「愿意尽力。

」就捣附子药,带入长定宫。

许平君分娩后,淳于衍取附子并合大医大丸送许平君饮服,不多久许平君说:「我头晕脑胀得厉害!药中不会有毒吧?」淳于衍说:「没有。

」许平君更加气促,很快就死去了。

淳于衍出宫,向霍夫人回报,霍夫人对她表示慰劳,但未敢进行重谢。

后来有人控告诸医对皇后的护理失职,都逮捕入狱,要他们交代罪行。

霍夫人十分害怕,就将详情告诉霍光,并对霍光说:「事情已经到了这等地步,就不要让法吏拷问淳于衍了!」霍光不胜惊愕,默然不应,其后奏明汉宣帝,签署对淳于衍免予问罪之令七、胡愔胡愔,号见素子,又称见素女或见素女子,居太白山 (位於陕西郡县南)。

据胡愔撰《黄庭内景五藏六腑补泻图序》,后题大中二年戊辰岁(公元八四八年)述,则胡愔为晚唐人。

胡愔的著作,《唐志》著录《黄庭内景经》一卷。

宋《崇文总目》医书类著录《黄庭内景五藏六腑图》一卷,道书类著录《黄庭外景图》一卷,均为女子胡愔撰。

《总目》又著录《黄庭内景图》一卷,余锡鬯云: 「《唐志》、《通志》并作胡愔撰,考医书类三有《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一卷,亦胡愔所撰,或是一书」,但《宋志》著录胡愔撰《黄庭内景五藏六腑图》一卷,又有《黄庭内景图》一卷,似为二本书,或同一著作的两种抄本。

《宋志》著录胡愔的著作还有:《黄庭外景图》一卷、《补泻内景方》三卷。

又,见素子《洞仙传》十卷,此见素子疑为另一人。

今所见胡愔的著作有:《黄庭内景五藏六府图》一卷,收入明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修真十书》卷五十四;《黄庭内景五藏六腑图说》一卷,见收於《道书全集》;正统《道藏》洞玄部灵图类国字号还收有《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一卷。

《黄庭内景五藏六腑图》与《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二著,论旨相同,但文字互有出入。

二篇前均有序文,大意相契,亦略有文字差异。

前本先后言肺、心、肝、脾、胆诸脏,分析各脏的次第为:一、图说,明某脏之生理解剖位置、形状、重量、功能等,二、修养法,言以气、津、思等方式调和各脏;三、相病法,诊断脏腑病症;四、治病方,对症下药,各有处方;五、吐纳法,以气调理肝、脾、肾、胆四脏,六、忌食法,分时节禁忌食物,如肾病「十月勿食椒」等;七,导引法,劳动肢体,旨在活动筋脉,去诸脏积聚风邪之气。

《黄庭经》是道教养生学的基本经典,南北朝时已具广泛的影响。

但因《黄庭经》行文隐晦,所以南北朝只在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上层士人中流传。

唐初,梁丘子白履忠首注《黄庭》,对《黄庭》养生学的普及,有一定的影响。

但白履忠之注,仍依《黄庭》次第,虽有些名辞诠释,但仍难免滞涩。

有唐一代,《黄庭》学日益昌盛,诸说滋起,胡愔《补泻图序》云:诸氏纂修,异端斯起,遂使后学之辈,罕得其门。

差之毫厘,谬逾千里。

所谓异端,大概是指从神秘主义角度解释《黄庭》之义。

胡愔堪称晚唐独树一帜的《黄庭》学专家,她研究《黄庭经》的主要特点,是涤除其中神秘的因素,纯粹从医学的角度出发,清晰明白,不杂繁术。

其道可学而得,其术可修而就。

凡研究《黄庭经》及道教养生术者,不可忽略。

因其著多言医道,非笔者所善,不敢妄说是非,且存而不论。

八、邢氏在周密的《齐东野语》卷十八中,记载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女医邢氏。

她是南宋绍熙年间人,当时的阁门官韩平原要出差,邀请她来为自己诊脉,看自己的身体能否顺利地完成这次旅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