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语言的任意性与象似性的
你如何看待语言的任意性与象似性的

你如何看待语言的任意性与象似性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互动关系摘要 :语言符号任意性的问题 ,一直是语言学界存在争议的话题。
近年来 ,一些学者因为语言符号同时存在象似性而对任意性原则提出了质疑甚至排斥符号的这种特性。
任意性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性的本体论问题,更是人类文化的本体论问题。
可见,这一论题不但是从古至今人们不断探索的话题,而且在当代语言学、哲学和人类学理论界都是公认的具有极其重要基础性作用的课题。
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语言符号,任意性和象似性内涵的界定,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对这一命题进行初步探索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
关键词 : 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象似性索绪尔认为任意性是一切符号系统的基本原则,支配着整个语言系统是语言的本质特征。
①许多语言学家都从他那里得到启发,无不折射出他的影子,但后来的诸多学者对这一原则提出了质疑,象似性便成为争论的焦点。
大部分的学者对语言任意性的理解是基于索绪尔符号任意性的阐述,而对象似性的理解是基于皮尔斯符号理论中关于象似符(icon)的论述。
索绪尔是符号学(semiology)的创始人,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他虽没有详细阐述符号学以及它的研究方法,但把它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来确立的思想已初见端倪,“我们可以设想有一门研究社会生活中符号生命的科学……我管它叫做符号学”,在索绪尔看来,语言是“一种符号的现象”,“依我看来,语言问题主要是符号的问题”。
1.任意性任意性(Arbitrariness)。
任意性原则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惯例派(代表人亚里士多德),但近代对此作出最明确阐述的是索绪尔。
他指出,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
或者,说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相联结所产生的整①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1-102.体,语言符号是任意的。
各种语言间的差异和不同语言的存在就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的证明。
这就是说,在各种语言中可以用不同的词表达同一概念。
试析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

2007年9月号中旬刊 ○ 文学语符号中却有一种现 象使我们看到任意性虽不能取消, 却有程度的差别: 符 号可能是相对地可以论 证的。”从他所举例子表明 , 词 根显然是任意的, 而由两个词根构成的复合词或一个 词根加一个词缀构成的派生词则并非完全任意的, 而 是有一定理据的。
28
代 同 一 概 念 , 如 : 汉 语 中 的 “天 ”, 在 英 语 中 叫 “sky”, 在 法 语 中 叫 “ciel”, 在 德 语 中 叫 “Himmel”, 在 西 班 牙 语 中 叫“cielo”。这种不 同 的 符 号 形 式 对 应 于 同 一 内 容 的 现 象是无法解释的, 这些最初的符号能指一经产生便经 久不衰, 保持了永远的不可论证性。因此语言中大部分 词是无法论证的, 是没有理据的。所指的任意性表现在 语言中概念不是一一对应这一现象上, 不同的语言对 概念的划分不尽相同, 这种划分是没有理据的, 任意 的。如: 英语可以用uncle表示汉语中的“叔叔”、“舅舅” 等概念, 汉语中的 “山”这一概念 英语却同 时 可 以 用 mountain和hill来表示。从这个意义上讲, 索绪尔的任意 性是绝对的。
性原则的正确性。 另一种意象象似“语音象征”是指相似的发音 往 往
有相似的意义。即某些音或音组虽不足以表示明确的 词义, 但却似乎和某种意义发生模糊的联系, 使我们联 想 到 某 种 意 义 。以 这 种 方 法 造 出 的 词 叫 次 拟 声 词 。如 一 般 认 为gl- 组 合 表 示 与 “发 光 ”有 关 的 意 义 , 如glare、 gleam、glitter、glaze、glance、glimmer、glimpse等等, 但这仅 仅是与gl- 有关的一部分词语, 类似词语如glucose、glo- ry、globe 也 与 gl- 有 关 , 但 并 不 表 达 与 “发 光 ”有 关 的 意 义, 故这种说法有窥斑见豹之嫌。这实际上是人们对已 有的声音形式心理的、主观的感受, 显然夸大 了音义之 间的对应关系。因此, 我们也不能以此来否定语言符号 的任意性。
浅谈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及其辩证关系

浅谈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及其辩证关系作者:白宝焱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06期摘要:随着近几十年来学者对语言本质研究的深入发展,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这一特征受到了认知语言学象似性观点的挑战。
可以说,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时有争论,有关任意性和象似性及二者的关系是语言学界近年来一直探讨的问题。
本文综述有关任意性和象似性的争辩和讨论并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语言符号任意性象似性辩证关系一、引言自索绪尔提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观点以来,许多语言学家都从中受到了有益启发,但后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象似性的观点登上历史舞台,许多学者如许国璋、王寅等对任意性的观点提出了不同见解,有关二者的争论便成为焦点。
二、有关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的争辩二十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语言符号任意性这一重要概念。
他把任意性称作语言符号性质的第一原则即任意性原则,具体来说,语言符号是不可论证的,即对现实中跟它没有任何自然联系的所指来说是完全任意的。
所谓任意,是指语言符号的声音与语言符号的意义之间不存在相互对应的理据。
后来他又将任意性分为绝对任意和相对任意两类用以区分简单语言符号内部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和复杂语言符号内部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
这一原则自问世后就受到了语言学界广泛的关注和认同。
此外,索绪尔还认识到这项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普遍性,他认为“在事实上来说的话,一个社会它所能够接受的任何的一种表达手段,其实原则上都是,以集体的习惯又或者还可以这样说,是以约定俗成为基础的”[1]。
为了更好地解释任意性,索绪尔以法语为例,“姊妹”的观念在法语里同用来做它的能指的S一6一r(soeur)这一串声音之间没有任何内在关系,因为它也可以用任何别的声音表示。
语言间的差别和不同语言种类的存在都是最好的证明。
正是在任意性这一点上,索绪尔指出,语言符号与象征不同,因为后者永远也不会是完全任意的。
但是,索绪尔认为,尽管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但这种任意的关系并不能由个人随心所欲自行决定,他需要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并得到时间的检验因而得到固定。
象似性辩证说优于任意性支配说

象似性辩证说优于任意性支配说一、概述在语言学领域中,关于语言符号的本质和特性,长期以来存在着诸多争议和探讨。
象似性辩证说与任意性支配说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观点,各自拥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解释力。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倾向于支持象似性辩证说,认为其相较于任意性支配说具有更为优越的解释力和适用性。
任意性支配说,作为传统语言学的一种核心观点,主张语言符号与其所指代的概念或事物之间并无必然联系,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不可论证的。
这一观点在解释语言的某些现象时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充分揭示语言符号背后的认知理据和规律。
象似性辩证说则强调语言符号与其所指代的概念或事物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或象似性。
这种象似性不仅体现在语言符号的形式上,更体现在其背后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上。
象似性辩证说认为,语言是人们在对现实世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认知加工而形成的,是主客观互动的结果。
语言符号与所指代的概念或事物之间存在一种可论证的、有理据的象似性关系。
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象似性辩证说与任意性支配说之间的差异和优劣。
通过对比分析两种观点的理论基础、解释力以及适用范围等方面的内容,我们将揭示象似性辩证说在语言学研究中的优势地位。
我们也将对两种观点进行辩证看待,认识到它们各自在不同语言层面和语境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1. 介绍象似性与任意性在语言学中的地位与争议在语言学领域,象似性与任意性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
这两种观点在语言学中各有其独特的地位,但它们的对立与争议,为语言学研究带来了丰富的视角和思考。
任意性原则,由著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他认为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没有必然的联系。
这种观点认为,语言符号的选择和使用主要基于社会的约定俗成,而非客观世界的直接反映。
索绪尔的理论在语言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重要基石。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象似性理论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试论语言的任意性和象似性

试论语言的任意性和象似性姓名:李微学号:120114001037 班级:英语11-2摘要:语言符号的语言任意性和象似性关系问题是语言学的一大核心问题,其实质在于探讨语言形式与它所表示的意义之间的关系。
对于语言符号任意性和象似性的争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出现了“唯名论”和“为实论”两个派别分歧。
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索绪尔提出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并将其视为统治整个语言系统的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原则。
然而,皮尔斯则指出了与此相反的语言符号象似性原则,认为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非任意性的,有理可据的。
关键词:语言符号,任意性象似性语言系统能指所指Abstract:Language arbitrariness and iconicity’s relationship problem of Language sign is a core problem in Linguistics. Its essence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nguistic form and what it means. The arbitrariness and iconicity debate can be traced back to ancient Greece; As early as in ancient Greece, it appears the "nominalism" and "real" two factions differences. Saussure put forward the principle of arbitrariness of linguistic signs and it is considered to rule the whole language system of the first and the most important principle in linguistic course. However, Pearce pointed out that the opposite of linguistic iconicity principle; He believes that the signifier and signified relationship is non arbitrariness, justified.Key word:Language sign Arbitrariness Iconicity L anguage system Signifier Signified.引言语言符号是任意的,还是有理据的?这个问题是西方语言学思想史中长期争论但尚未解决的问题。
(原)语言的特性——任意性,象似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题:怎么样看到语言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理据性)?(一)二者是涉及到语言符号音义关系的性质。
我们知道,语言是音义的结合体,而音义的结合有两条基本原则:约定性和理据性。
约定性比较简单,现在一般都尊奉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论断,意思是语言符号音与义的联系由社会约定,相互之间的结合没有自然的,固定的道理。
音义结合的理据性的意思是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的性质,特点决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意义是可以说出来的,因而是有理据的。
(二)语言的任意性比较简单,在这里我主要想说说语言的理据性以及任意性和理据性之间的关系。
起初,人们对于理据性的态度是否定的,其原因:第一是受西方语言学家的音义关系的约定性理论的影响,这里主要是鸦片战争以后的西学东渐,中国语言学受西方语言学的影响(外部原因)。
二是由于语言经过了千百万年的变化,音义结合和的初始原因早已磨损消失,后来的人们无法得其要领(内部原因)。
第三,人们往往认为,如果语言是有理据的,是由其本质决定的,那么世界上的语言就会是一个样子,如“用两条腿走路,会说话,能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就不会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表示方法。
支持理据性:第一,我国古代关于理据性问题(也就是名实之争)有很多探讨。
《老子》认为“名生于道,名实同生同在”,董仲舒认为“名生于真,非真弗以为名”,等都说的是名实之间本质的或可论证的联系,这种名实观在伦理道德和政治思想上的反映就是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
当然,严格说,名实关系和音义关系并不完全等同,但二者没有实质的差异,因为“名”本身是音义的结合,“义”是“实”的反映和转化,所谓的名实的理据性就是音实的理据性或者说就是音义的理据性。
第二,汉语中的形声字是音义有理据性的反映。
例子在书上面,自己补上。
!!第三,关于上述第三点,支持理据性的学者认为,事物是立体的,具有多种多样的特征,一个语言社团从哪一个角度,抓住什么样的特征去认识和命名,同样需要约定;角度不同抓住的特征不一样,而这些不同的特征成为了不同语言命名的根据,正因为这样,不同的语言才会用不同的音去命名相同的事物,形成不同的语言符号。
语言任意性与像似性之辩

语言任意性与像似性之辩摘要:语言像似论者反对语言任意性,反对能指与所指之间的非必然联系。
本文分别从词层面和句层面入手,重新考查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发现像似性不构成对任意性的挑战。
而且,像似论者常犯如下错误:偷换概念,将理据性等同于像似性;扩大能指与所指的外延。
关键词:任意性;像似性;理据;外延一、问题的提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将语言系统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独立出来研究,让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而被称为语言学之父。
既然语言系统不再由语言之外的世界决定,语言符号的价值与功能只能由该单位与其它单位的关系所决定,正所谓“关系决定价值,结构决定功能[1]”。
就一个具体的语言符号而言,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是“音响形象(sound image)”和“概念(concept)”相结合的产物,分别称作“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
能指与所指分别指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两方面,都不直接与外界相连——两者都是心理实体,一体两面——与柏拉图的理(eidea)式(morphee)之分不谋而合。
问题是,能指和所指之间有无必然联系?索绪尔及其后继者坚持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任意性(arbitrariness),认为两者之间并无必然联系;许多功能语言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则认为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着像似性(iconicity),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非任意。
二、语言任意观与像似观的交锋认知语言学家王寅教授曾指出,汉语在字层面、词层面和句层面上的像似性情况十分突出[2]。
为了弄清楚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弄清楚任意性与像似性之间的分歧,本文将分别词层面和句层面上展开讨论。
(一)词层面的交锋像似论者常用拟声词来反驳任意性。
比如,“妈”这一概念在很多语言中都有相似的发音,如汉语“ma”,英语“mom”。
理由是刚出生的孩子常常由妈妈喂养,而孩子一张嘴最容易发的音就是“ma”,所以“妈”这一实体自然就被赋予“ma”这一发音。
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和任意性

语言任意性的意思是说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 之间没有自然的、本质的联系,而是一种约定 俗成的关系。
所指:概念 能指:音响形象 “父亲”的观念(所指)与“father”这个音响 形象(能指)之间是任意的,没有任何自然联 系
研究者们认为,语言符号除了任意性以外还具 有高度的象似性。 所谓象似性(或理据性),通常是指语言的能 指和所指之间, 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一种必然联系, 即两者之间的结合是可以论证的, 是有理据 的
19世纪末美国语言学家皮尔斯提出象似性这 一概念, 映象符(image) 拟象符(diagram) 隐喻符(metaphor)
象似性的体现: 1.语音的象似 2.词形的象似 3.句法结构的象似
1.语音象似性,又叫音义象似性,指语音与 它所代表的意义之间存在理据性。 象声词 :flop(重物落地声)、jingle(叮当声) 流水的哗哗声、乒乓 语音象似: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诗词 中字母词的语音象征和音义联觉现象。 男性:masculine、man、mal 女性:feminine、woman、female
任意说的反驳: 1.拟声和语音象征只是语言的局部现象 2.语言符号内部组合关系的理据性建立在符号 任意性的基础之上 3.理据丢失说经不起推敲
象似性虽然存在于语言,但它不是语言的根本 属性,与任意性相比,它是第二性的。 任意性是语言的基根本属性,象似性是对语言 本质认识的深入和发展, “语言符号既有任意性,又有象似性,这两者 间的关系是并存的,甚至是互动的” 语言的任意性和象似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以互补的方式存在。
质疑任意说的象似性观点: 1.语言中存在拟声和语音象征(sl象征“滑”) 现象,说明语言是有理据的 2.象似性广泛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数量多, 范围广,完全可以压倒任意性。(符合词、派 生词、句法等) 3.语言本来是有理据的,但是渐渐丢失在历史 的长河中,语言学家的任务是找回失去的理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如何看待语言的任意性与象似性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互动关系摘要 :语言符号任意性的问题 ,一直是语言学界存在争议的话题。
近年来 ,一些学者因为语言符号同时存在象似性而对任意性原则提出了质疑甚至排斥符号的这种特性。
任意性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性的本体论问题,更是人类文化的本体论问题。
可见,这一论题不但是从古至今人们不断探索的话题,而且在当代语言学、哲学和人类学理论界都是公认的具有极其重要基础性作用的课题。
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语言符号,任意性和象似性内涵的界定,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对这一命题进行初步探索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
关键词 : 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象似性索绪尔认为任意性是一切符号系统的基本原则,支配着整个语言系统是语言的本质特征。
①许多语言学家都从他那里得到启发,无不折射出他的影子,但后来的诸多学者对这一原则提出了质疑,象似性便成为争论的焦点。
大部分的学者对语言任意性的理解是基于索绪尔符号任意性的阐述,而对象似性的理解是基于皮尔斯符号理论中关于象似符(icon)的论述。
索绪尔是符号学(semiology)的创始人,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他虽没有详细阐述符号学以及它的研究方法,但把它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来确立的思想已初见端倪,“我们可以设想有一门研究社会生活中符号生命的科学……我管它叫做符号学”,在索绪尔看来,语言是“一种符号的现象”,“依我看来,语言问题主要是符号的问题”。
1.任意性任意性(Arbitrariness)。
任意性原则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惯例派(代表人亚里士多德),但近代对此作出最明确阐述的是索绪尔。
他指出,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
或者,说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相联结所产生的整①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1-102.体,语言符号是任意的。
各种语言间的差异和不同语言的存在就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的证明。
这就是说,在各种语言中可以用不同的词表达同一概念。
索绪尔还把语言与其他制度相比来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他认为,其他人文在不同程度上都以事物的自然联系为基础,它们在所采取的手段和所追求的目标有一种必不可少的适应。
甚至服装的流行样式也不是完全任意的,因为服装式样不能超过身体形态所规定的条件。
任意性是就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相互关系来说的,即音、义的结合是由现实现象的性质决定的,还是由社会约定的?就是说,它们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现在一般的看法是: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约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人们说不出道理,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
比方说“人”,汉语说rén,英语说person,或man和woman,相互间的语音差别很大,但它们所表达的意义一样,说明不同的音可以表达相同的意义;同样,相同或相似的音在不同的语言中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如ai,汉语中表达的是哀、爱、矮……,在英语中表达的是“我”(I);英语的bye-bye (再见)与汉语的拜拜、排排等的语音相似。
人们根据诸如此类的现象得出结论,认为什么样的音和什么样的义相结合构成语言符号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简称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一般的语言学著作都用荀子的“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的“约定俗成”四字来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
荀子的约定俗成说出了语言符号的本质:第一,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完全是任意的。
第二,用什么样的声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什么样的意义用什么样的语音表达,是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并共同遵守的。
任意性是构成语言符号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
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就语言起源时的情况来说的,指最初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客观事物现象这个意义内容是任意的,不是说人们可以对语义内容作随意解释。
2.像似性像似性(Iconicity)指的是感知的现实的形式与语言成分及结构的相似性。
换言之,它是指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或者说,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有着非任意、有理据、可论证的一面。
像似性的观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然派,但明确、全面地论述像似性的是哲学家皮尔斯。
他给像似性的定义是:“由于与某物相似而代表某物的符号就是像似符号”。
这种符号具有所指对象的某些特点与所指对象的特性相似因而在人的头脑中激起类比或相似的感觉。
他举的例子包括肖像、图画、照片、象形文字、隐喻、图表、逻辑符号、甚至代数公式等。
这些符号可以概括为3种:第一种是图象,最简单、直接的像似性符号;第二类是图表,一种建立在标志符号和社会契约关系上的相似性;第三类是建立在两个象征法符号所指对象之间的相似性上的隐喻,强调喻体和本体的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目前的研究,像似性可以具体分为距离像似性、数量像似性、顺序像似性、标记像似性、话题像似性、句式像似性等6类)。
3.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争论的几个主要问题(一)对“任意性”理解的分歧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联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语言符号是一种两面的心理实体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叫做符号我们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
”②从索绪尔的论述可知,他所指的语言符号是心理现象,是共时语言系统内的、内在于语言系统中的、独立于其他诸如社会文化背景等的符号。
对于索绪尔把语言符号看成心理现象,许多持任意观的学者也不赞成。
石安石③和索振羽④都认为语言符号就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
持象似观的学者大多根据“任意性”的通常意义,认为任意性指的是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间的结合没有任何联系,如许国璋。
⑤但持任意观的学者认为,作为术语的“任意性”的定义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涵义,它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综合以上分析指的任意性有以下特征:共时的、语言内在的、音义间的、无自然的联系。
(二)对“象似性”理解的分歧美国哲学家珀斯把“象似符”定义为“与所指在某种方式上相似于它某种②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1-102.③石安石.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可论证性[J].语文研究,1989(4):1—8.④索振羽.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是正确的[J].语言文字应用,1995(2):73-76.⑤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27,36-37.形式的符号”。
⑥但在使用过程中,象似性所指的范围有所扩大。
王寅认为象似性是“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相似的现象。
”⑦沈家煊认为“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就是语言结构直接映照人的概念结构,而不仅仅是一般的体现概念结构。
”并强调说“语言不是直接反映客观世界,而是有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介于其中。
”⑧《现代语言学词典》(第4版,戴维·克里斯特尔编,沈家煊译)对象似性的解释是:“指符号的物质形式与符号所指实体的特点有密切的对应。
”但持任意观的学者大多根据任意性概念反推,认为语言符号音义间有自然联系才是象似的。
综上所述,指的象似性具有以下特征:共时与历史的、语言内部与外部的、音义、词形、结构的、密切的自然人文联系。
(三)任意性与象似性是否完全对立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产生于不同的哲学背景下,任意性是在强调客观和理性的大的哲学背景下产生的,反映在语言中,就是把语言看作一个自足的、自治的系统。
而象似性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反映在语言中,就是认为语言的各个层面与人的体验以及现实之间存在着诸多象似性,强调语言系统与语言使用者及所处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由于哲学背景的不同,他们对同一概念的理解也截然不同。
持任意观的学者强调应该从语音层面讨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他们强调要从语言内部论证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持象似观的学者则认为应该包括语音、词汇、结构等多个层面来考察,强调从从语言内部和外部论证语言的象似性,比如从所处的社会、文化找证据。
因此,任意性与象似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概念。
魏育邻认为与任意性对立的是自然性⑨,李二占认为是非任意性,包括象似性和理据性⑩。
象似性所指的范围比任意性大得多。
(四)语言符号音义之间是否是完全任意的持任意观的学者认为语言符号任意性在于语言符号音义关系是任意的。
语言符号音义关系是否真是任意的呢?持象似观的部分学者对此展开了研究。
比如杜⑥李二占.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J].语言文字学,2006(4):50—54.⑦王寅.论语言符号的象似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5):4-7.⑧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2—8.⑨魏育邻.如何理解索绪尔的任意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25-28.⑩李二占.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J].语言文字学,2006(4):50—54.文礼、庄和诚、郑立华等对英语字母词的音义关系展开了研究,董为光、延俊荣、辜正坤等对汉语的音义关系的进行了探讨11。
另据统计,2500个最常用字中明显含有圆形特征的汉字约计101个,其中圆唇音的71个,占70%12。
我们曾经用统计的方法考察了多种语言的指示代词、现代汉语单音节反义词的音义关系,发现它们具有统计学上的、倾向性的象似性。
但持任意观的学者认为只有音义之间的自然的联系,才能构成对任意性的致命的反击。
上面所举的语言符号的音义之间并不能证明有自然的联系,因此,他们并不能反驳语言符号是任意的。
4.结语人类的语言丰富多彩,它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发展,成为人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生物学角度而言,人类语言器官是语言的基础,没有语言器官则没有语言。
语言符号仅仅是具体或感觉到的(如何听到的)声音和相应意义的结合体,然而每个人发出的声音无论在音质还是响度等方面并不一样,可是没有影响彼此之间的语言交际。
由此可见,人听不懂,外语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任意的。
语言的习得或或者说语法知识的习得,基本上不熟文化差异和人种差异的影响,也就是说无论人的出生背景如何,在发育之前,都能自然习得在习得场合所使用的母语。
在任何一种语言中,任意性和相似性是相辅相成的,是以互补的方式存在的。
看来,语言到底是相似性还是任意性的东西不是什么人说了算的,而要有提供证据,要言之有理。
11应学凤,李桂明.国内语言符号象似性研究进展[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12):149—151.12陆丙甫,郭中.语言符号理据面面观[J].外国语,2005(6):32-39.参考文献[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1-102.[2]石安石.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可论证性[J].语文研究,1989(4):1—8.[3]索振羽.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是正确的[J].语言文字应用,1995(2):73-76.[4]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27,36-37.[5]李二占.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J].语言文字学,2006(4):50—54.[6]王寅.论语言符号的象似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5):4-7. [7]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2—8.[8]魏育邻.如何理解索绪尔的任意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25-28.[9]应学凤,李桂明.国内语言符号象似性研究进展[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12):149—151.[10]陆丙甫,郭中.语言符号理据面面观[J].外国语,2005(6):3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