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浅析

合集下载

最终需求变动对中国增加值率的影响

最终需求变动对中国增加值率的影响

DOI:10.13546/ki.tjyjc.2020.23.019「盔济实oT}最终需求变动对中国増加值率的影响霍经纬,田成诗(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辽宁大连H6021)摘要:文章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基于最终需求角度对1997—2017年中国增加值率变化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国民经济对消费需求依存度减弱,而对投资和出口需求依存度增加,抑制了中国总体增加值率的提升。

由三驾马车驱动的经济增加值率的同时下降,导致了中国总体增加值率的进一步降低,而由投资需求诱发的增加值率的下降对总体增加值率造成了最不利的影响。

投资需求驱动的经济增长主要在增加值率较低的第二产业,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与创新驱动战略的推进,以及投资方向与投资结构的转型优化,投资需求诱发增加值率逐渐得到改善,将会极大地促进增加值率的提升。

关键词:最终需求;增加值率;非竞争型投入产出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487(2020)23-0085-050引言1理论模型与数据来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然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伴随的却是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迫切需要从综合角度提升经济,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而增加值率是从总体上度量一个经济体投入产出效益的综合指标,能更好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进行度量叫增加值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其变化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学者从产业结构M、专业化分工叭技术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少有学者从最终需求角度对中国增加值率的变化做出更为直接的解释。

实际上,消费、投资、出口作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三架马车”,通过各产业部门间技术经济联系和产业波及效应,对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生产诱发作用,进而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叫最终需求驱动效应的调整和变化,给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动力的源泉,同时也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质量提出了挑战“叫鉴于此,本文从最终需求角度出发,将影响增加值率变动的因素进行分解,深入分析最终需求驱动效应的调整对中国总体增加值率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论文--中国总需求结构分析

宏观经济学论文--中国总需求结构分析

宏观经济学论文——我国经济总需求结构分析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姓名:***日期:2012年12月12日一、我国总需求结构分析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总需求由居民消费有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消费和净出口组成,即国民经济核算等式:GDP=C+I+G(X-M)。

其中GDP意味国内生产总值,C为居民消费,I为投资支出,G为政府消费,X-M为商品和劳务净出口。

投资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于它的两个功能:短期内投资需求是总需求的组成部分,投资增加使总产出增加;长期内投资的结果是资本存量的增加,即生产能力的增加,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之和组成国内最终消费。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增加使总产出增加;二是消费(如教育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对人力资本的创造,以及政府提供的生产性公共增加,为长期经济增长提供生产要素,从而推动了经济增长。

进出口对于弥补国内需求不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被公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因为全球化的资源流动主导着经济发展。

一、我国总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一)1990-2010年我国总需求结构变动趋势分析图1给出了历年来我国总需求总额的变动趋势。

从中可以看出近20年来的总需求水平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2000)总需求水平持续增长,但增长水平较低,且总需求总额一直在十万亿元以内;第二阶段(2001-2010)总需求水平保持着高速的增长水平,在短短的几年中迅速突破二十万亿,三十万亿,由原来的稳健增长转向了快速增长的轨道。

总需求10000050000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图1 1990-2010年我国总需求变化趋势(二)1990-2010年我国总需求结构四要素表1 1990-2010年总需求构成要素具体情况单位:亿元数据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1)》表2 四个因素各自在总需求中所占比例消费-0.100.10.2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图2 1990-2010年各因素占总需求的比例变化结合表1、表2和图2得出:1、净出口在整个总需求中所占比例最小;2、政府支出在整个总需求中处于较平稳状态,波动浮度最小;3.消费和投资的比重在整个总需求中所占比例最重,二者比例相差不大,均成波浪形状变化。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与转换展望_基于最终需求角度的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与转换展望_基于最终需求角度的分析
中间使用 国内产品 中间投入 进口产品 中间投入 增加值 总投入 Ad X Am X V X
( 进口) 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 ①
最终使用 消费 Fd c Fm c 资本形成 Fd in Fm in 出口 EX 合计 Fd Fm 国内总产出 及进口 X M
V 和 X 分别表示国内增加值和总产出向量, A d X 和 A m X 代表生产过程中国内产品和 在上表中,
* 刘瑞翔, 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院, 邮政编码: 211815 , 电子信箱: ruixiangliu@ yahoo. com. cn ; 安同良, 南 京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电
子信箱: atliang@ nju. edu. cn 。 本文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 大 招 标 项 目 ( 10 zd&020 ) 、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71003054 ) 以 及 南 “985 工程 ” 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 改革型项目( NJU985FW01 ) 基金的资助 。 非常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宝贵建议, 但文责自负 。
刘瑞翔 、 安同良: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与转换展望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与转换展望
— — — 基于最终需求角度的分析 刘瑞翔 安同良
*
内容提要: 基于最终需求视角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 可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模 式转变提供新的思路 。 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 的 投 入 产 出 数 据, 使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 型, 对 1987 —2007 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因进行了系统分 析 。 结 果 表 明: ( 1 ) 包 括 消 费 、 投资及出口在内的最终需求对于我国经济的 拉 动 效 果 呈 现 下 降 趋 势, 当前经济的生产诱 发效果重心主要在工业部门, 且迅速地从轻工业向重工业转移; ( 2 ) 1987 —2007 年间中国 经济的依存结构发生了本质变化, 经 历 了 从“内 需 依 存 型 ” 向“出 口 导 向 型 ” 转 变; ( 3 ) 中 国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最终需求的拉动, 但动力来源结构在此期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 最后, 本文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相关建议 。 关键词: 最终需求 经济增长 投入产出 诱发依存结构

福建省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福建省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表 的数据 ,重新构建 2 0 1 0年 8部 门投入产 出表 。建 立基 于直接 消耗 系数 的投入产 出交叉模 型 ,对最终消费对经济增 长的拉 动作用进行总量和结构方面的深入分析 ,并结合 福建省实际情况进行解剖研 究。 【 关键词 ]最终消 费;经济增长 ;投入产 出交叉模型 ; [ 中图分类号 ]F 1 2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8— 4 9 4 0 ( 2 0 1 3 ) 0 1— 0 0 4 0— 0 6
量与 去 向排列成 纵 横交错 的棋 盘式 平衡 表 ] 。 ( 一) 投 入 产 出表 行 列平衡 关 系
式 中 ,X= ( x 。 x L x ) 为 总产 出的 列 向
量 ,Y= ( Y 。 Y L Y ) 为最终使用列 向量 。 经过简单 的矩 阵运算 ,可得到总产 出与最终产出
作者简介 : 廖倩 ( 1 9 8 8 一) , 女 ,湖南长沙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 :统计 数量 分析 与应用 ;王慧红 ( 1 9 6 5 一) ,女 ,福
建泉州人 ,副教授 。研究方向 :应用统计 ;朱 丽达 ( 1 9 8 8一) ,女 ,湖南 长沙人 ,硕士研究 生。研 究方 向:金融 与证券统计分析 。
来 量化 消费对 经 济 的影 响 ,总 而言之 是仁 者见 仁 ,智 者见智 。 那 么最 终消 费 到 底对 经 济 增 长 的影 响有 多 大 呢? 以福 建 省 为 例 ,它拉 动福 建 省 的 地 区 G D P增 长 幅度 是多少 ?这 种影 响具 体到 各产 品部 门结构 如 何 ?消 费
改 写成矩 阵 形式 ,得 到 引入直 接 消耗 系数 矩 阵 A 的列 数 学模 型 : 可得 到 总投 入与 最初 投入 的关 系式 :

西藏三大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西藏三大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西藏三大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囝王乃霞摘要: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通常被称为“三驾马车”。

“三驾马车”对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区和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有所不同。

近年来,西藏依靠投资拉动,尤其是依靠中央直接投资。

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

党的十七大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消费拉动不足的现状,强调“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西藏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结构调整和选择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西藏近年来内需和外需结构变化以及面临的机遇。

提出当前扩大三大需求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西藏;三大需求;经济增长一、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经济增长是指—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是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之一。

但如何实现增长,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在现代的开放经济中,一国(区域)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来推动。

关于消费与经济增长,凯恩斯认为,形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所构成的总需求不足,以致无法实现充分就业。

而消费需求不足是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也会增加消费,但消费的增加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的作用,人们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来增加消费。

即消费需求不足会抑制增长的观点。

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看,投资率呈现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并趋于相对稳定的变动过程,近似一条平缓。

倒u”型的曲线(或称为“马鞍型”曲线);消费率变动过程则呈现与投资率相反的平缓的“u”型曲线(或称为。

倒马鞍型”曲线)。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1960年在其著名的<经济成长阶段>一书中,提出了经济增长阶段理论,首次将各国经济增长过程概括为六个阶段,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消费、储蓄、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不同的。

而罗斯托和钱纳里的观点更多地考虑了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强调消费与经济增长是一种动态的阶段性相互推进关系。

最终需求对山东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最终需求对山东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当经济 总量 达到 一定水 平 , 源消 耗 日趋 增 加 时 , 资 经
固定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项构成 ; 货物和服务净
出 口是 出 口的货 物 和 服 务 与 进 口的货 物 与 服 务 之
差 。根 据 这种 分类 , 山东省 19 9 1—20 0 5年 的最 终需 求 构成 如 表 1 示 。 所 ( )最终 消 费额越 来越 大 , 最终 消费 额 比重 一 但 越来 越小
19 年 以来 , 91 山东 地 区生产 总值 均 以两 位 数 的
增长速度向前发展 , 9 — 05 1 1 20 年平均经济增长率 9
为 1 . %, 中 19 34 其 93年 高 达 2 . %。从 经 济 总 量 04 看 , 东 地 区生 产 总 值 在 20 山 0 2年 已超 过 1万 亿 大 关 , 示 了 山东 经 济增 长的 强劲势 头 。通 常 , 们在 显 人
济 增长就 会受 到 资 源 的极 大 制 约 , 因此 人 们 更 应 该
注 意从需求 角 度 的 分 析 , 而充 分 发 挥 市 场 在 资 源 从 配置方 面 的作 用 。生 产 的 产 品 只有 满 足 社 会 的需
要 , 不至 于产 生产 品生 产 的浪费 , 而保 证经 济增 才 从
义增 长为 9 2 倍 , 终 消费 的增 长 比地 区生 产总 值 .3 最
过 了江 苏 , 占据 了全 国的第 2位 , 仅次 于广 东 。如 何 建设 大 而强 、 富而美 的社 会 主义新 山东 , 们选 择从 我
[ 作者简介] 张东光 (9 6 )男 , 16 一 , 山东 寿光人 , 山东 经济学 院统 计与数学 学院教 授。主要研究 方 向 : 国民经济 核算与分

经济发展的社会需求分析如何理解社会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发展的社会需求分析如何理解社会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发展的社会需求分析如何理解社会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

经济增长不仅仅是一国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更应该是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事业的发展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

而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之一就是要理解和满足社会需求。

本文将从如何理解社会需求以及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理解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是指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对物质和非物质方面提出的需求和期望。

社会需求既包括生产性需求,也包括消费性需求。

生产性需求是指生产各种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各种资源,而消费性需求则是指人们对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和文化产品的需要。

1. 物质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物质需求逐渐得到了提升。

人们对食品、衣着、住房、交通等物质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

此外,还出现了对环境保护、健康食品等高品质的物质需求。

满足物质需求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的动力,促进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的增加。

2. 非物质需求与物质需求相对应,人们对于文化娱乐、教育、医疗等非物质需求的追求也日益增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及文化享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满足非物质需求能够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繁荣。

二、社会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社会需求对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满足社会需求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并带来经济增长。

1. 促进产业升级社会需求的提高需要不断发展和升级的产业来满足。

例如,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促使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智能科技、健康食品等行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因此,社会需求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推动经济增长。

2. 促进科技创新社会需求不仅要求产业升级,还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持。

满足人们对高质量、高效率产品的需求需要不断推动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够增强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

例如,在信息科技领域的创新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推动了互联网、移动支付等新兴行业的崛起。

总需求曲线移动的经济学意义

总需求曲线移动的经济学意义

总需求曲线移动的经济学意义在宏观经济学中,总需求曲线(Aggregate Demand Curve)是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不同价格水平下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对货物和服务的需求总量。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反映了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

1.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定义与原因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向右移动和向左移动。

向右移动表示在相同价格水平下,经济主体对产品和服务的总需求量增加;向左移动则相反,表示总需求量减少。

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国民收入的增加: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国民收入提高时,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也会相应增加,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 利率水平的变化:低利率水平有助于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提高总需求;高利率则抑制投资和消费,导致总需求下降。

- 汇率变动:本币汇率的升值或贬值会影响出口和进口的成本,进而影响国内的总需求。

升值有利于进口,贬值则有利于出口,总需求相应变动。

- 政府政策:政府通过调整支出和税收政策来影响总需求。

扩张性政策(如增加政府支出、减税)会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紧缩性政策(如减少政府支出、加税)则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2.总需求曲线移动对经济指标的影响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对以下经济指标产生影响:- 价格水平: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意味着在相同货币供应量下,需求量增加,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价格上涨;向左移动则相反,需求量减少,可能引发通货紧缩。

- 产出水平:总需求曲线移动会直接影响实际产出。

向右移动表示产出增加,经济繁荣;向左移动则表示产出减少,经济衰退。

- 失业率: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时,企业投资和消费增加,有助于降低失业率;向左移动则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

3.总需求曲线移动的经济学意义与应用总需求曲线移动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分析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通过观察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可以了解导致需求变化的原因,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来调控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经同意
请勿转载统计分析
第128期
淮安市统计局2012年12月18日淮安步入人口老龄化的分析和对策
淮安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显示:淮安人口总量中,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数量为713890人,占总人口的14.87%;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498689人,占总人口的10.39%。

根据国际老龄化社会通常划分法标准: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就属于人口老龄化社会。

淮安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且人口老龄化趋势特征明显。

一、淮安老龄人口基本状况分析(以下数据来源于淮安市第六次人口普查)
1、老龄人口规模按年龄段分析
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年龄段数量随着年龄段增长而不断减少,且减少幅度不断加大,其中60-64岁人数最多为215201人,100岁以上人数最少为44人。

淮安市老年人口分年龄段数量统计图表
2、老龄人口规模分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且按年龄段增加而降低
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接受不同教育的人口数量状况: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较少,有15146人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的文化教育,占老龄人口的2.12%。

老年人口中大多数人文化程度较低,接受过初中及小学教育的人口数量为463356人,占老龄人口的64.91%,没有上过学的人口有199613人,占老龄人口的27.96%。

淮安市老年人口接受不同教育数量统计图表
85岁以上年龄段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181人,占这一年龄段总人口的0.58%,未上过学的人口有19035人,占同年龄段人口总数的60.68%。

淮安市老年人口分年龄段接受不同教育数量统计表
单位:人
淮安市分县区老年人口数量统计图表
淮安市分县区老年人口数量统计表
县区总人口(人)
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
(人)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
(人)
清河区313265 34250 23371 楚州区984983 162716 109919 淮阴区789747 116443 83499 清浦区330664 43189 30786 开发区216747 16360 11000
涟水县859787 130392 89313
洪泽县326459 53456 37498
盱眙县658759 96798 70953
金湖县321251 60286 42350
合计4801662 713890 498689
二、淮安进入老龄化社会原因
1、主观原因。

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减轻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压力。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对淮安生育率产生较大影响,大幅降低了淮安的生育水平。

2、客观原因。

淮安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卫生事业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使淮安人健康和长寿方面取得惊人的成就,人口寿命大大延长。

三、淮安进入老龄化社会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将会影响淮安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速度,照成劳动力短缺、经济增长缓慢的后果。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定数量和一定质量的劳动人口的稳定供应,特别是淮安这种传统农业地区,经济的发展更依赖于适龄劳动力的供应。

2、淮安人口老龄化意味着税收提供者的减少和享用税收人数的增加,加上人均寿命的延长和人口出生比的下降,势必会对淮安税收收入产生影响,同时人口负担系数提高,降低了
储蓄率,税收及储蓄下降将导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持续下降,从而影响到收入分配。

3、人口老龄化,将增加淮安老年产品、服务和劳务等消费需求,市场机制将引导市场上出现更多的老年人生活用品、医疗产品、保健用品,以及老年大学、老年旅游等产业,这些都将改变淮安目前消费结构。

4、人口老龄化,将对淮安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提出更高的社会保障要求。

人进入老年阶段以后,对于医疗保健和护理的要求远超其他年龄阶段,对保险、税收负担和个人负担的养老保障资金需求就会激增,同时淮安长期以农业为主,广大农村还是基本的家庭养老制度,这部分人员的养老制度保障覆盖,将给淮安财政支出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对策
1、大力发展淮安地区经济,提高政府财政收入,实现“十二五”期间淮安财政收入翻一番。

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提高财政收入才能从根本上满足老人的各种需求。

2、完善淮安现存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淮安现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二元老年保障模式,这种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覆盖面小、资金来源单一、社会化程度低,因此政府在国家养老保障制度的整体改革框架内,针对淮安现实情况,应建立一个公平与效率兼顾、基金来源多渠道、城乡有别的社会养老、家庭养老和社区助老服务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

3、引进民间资本,扶持养老机构发展与普及。

淮安社会养老架构已经形成,农村乡镇一级已建立老人福利院,解决了部分孤寡老人的养老问题,但普及面还需进一步扩大。

另外,民办养老机构还较少,淮安政府需要出台土地划拨、规费减免、贷款贴息、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形成社会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优质化和效益最大化的农村养老体系,化解淮安老龄人口养老难题。

4、引导、鼓励老龄人口二次就业。

淮安市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目前我国退休年龄相对较早,淮安部分退休人员仍有劳动能力,而且统计显示部分老龄人口教育程度较高,如果能把淮安这部分“银色人力资源”的余热发挥出来,老年人蓄积的能量将会成为淮安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动力。

5、调整产业结构,开发老龄产业。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淮安老龄人口数量达到713890人,庞大消费群体必然导致淮安老年消费市场规模急剧扩大。

在调整产业结构时,应重视老龄产业的开发和发展,从而拉动淮安经济发展。

6,加大对老龄人口心理关爱。

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设村居家的老龄人口的服务体系,招募志愿者,深入居家老龄人,特别是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家中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精神关爱服务,同时可以以社区、村落为单位,开展一些
适合老龄人口参加的体育、文化活动,增进老龄人员之间交流沟通,丰富老龄人员的晚年生活。

撰稿人:消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