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污染及防治

合集下载

医院的放射性污染管理制度

医院的放射性污染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医院放射性污染管理,保障患者、医护人员及公众的身体健康,预防环境污染,根据《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放射性污染源产生、运输、使用、储存、处置等环节,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放射性污染的产生。

2. 安全第一,严格管理:严格执行放射性污染管理制度,确保放射性污染安全、有效控制。

3. 全员参与,责任到人:全体医护人员应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参与放射性污染管理工作,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三、放射性污染源管理1. 医院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采购、使用放射性药品和放射性同位素。

2. 放射性药品和放射性同位素的使用、储存、运输、处置等环节,应严格执行相关操作规程。

3. 医院应设立专门场所用于放射性药品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储存,并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

4. 医院应定期对放射性药品和放射性同位素进行检测,确保其质量符合国家规定。

四、放射性污染防护措施1. 医院应设立放射性污染防护区域,对放射性污染源进行隔离。

2. 医院应配备放射性污染防护设施,如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等。

3. 医院应定期对放射性污染防护设施进行检查、维修,确保其正常使用。

4. 医院应加强对放射性污染防护设施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防护能力。

五、放射性污染事故处理1. 医院应建立健全放射性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明确事故处理流程。

2. 发生放射性污染事故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蔓延。

3. 医院应组织事故调查,分析事故原因,提出整改措施。

4. 医院应向相关部门报告放射性污染事故,接受调查和处理。

六、监督管理1. 医院应设立放射性污染管理办公室,负责放射性污染管理工作。

2. 医院应定期对放射性污染管理情况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 医院应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放射性污染管理工作。

七、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医院放射性污染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放射性污染的危害和防治

放射性污染的危害和防治

放射性污染的危害和防治一、放射性污染的种类:1)、核武器试验的沉降物(在大气层进行核试验的情况下,核弹爆炸的瞬间,由炽热蒸汽和气体形成大球(即蘑菇云)携带着弹壳、碎片、地面物和放射性烟云上升,随着与空气的混合,辐射热逐渐损失,温度渐趋降低,于是气态物凝聚成微粒或附着在其它的尘粒上,最后沉降到地面。

2)、核燃料循环的“三废”排放原子能工业的中心问题是核燃料的产生、使用与回收、核燃料循环的各个阶段均会产生“三废”,能对周围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

3)、医疗照射引起的放射性污染目前,由于辐射在医学上的广泛应用,已使医用射线源成为主要的环境人工污染源。

4)、其它各方面来源的放射性污染其它辐射污染来源可归纳为两类:一工业、医疗、军队、核舰艇,或研究用的放射源,因运输事故、遗失、偷窃、误用,以及废物处理等失去控制而对居民造成大剂量照射或污染环境;二是一般居民消费用品,包括含有天然或人工放射性核素的产品,如放射性发光表盘、夜光表以及彩色电视机产生的照射,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很低,但也有研究的必要。

二、放射性对人体的危害在大剂量的照射下,放射性对人体和动物存在着某种损害作用。

如在400rad 的照射下,受照射的人有5%死亡;若照射650rad,则人100%死亡。

照射剂量在150rad以下,死亡率为零,但并非无损害作用,住往需经20年以后,一些症状才会表现出来。

放射性也能损伤遗传物质,主要在于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使一代甚至几代受害。

放射性对生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放射性损伤有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

如果人在短时间内受到大剂量的X射线、γ射线和中子的全身照射,就会产生急性损伤。

轻者有脱毛、感染等症状。

当剂量更大时,出现腹泻、呕吐等肠胃损伤。

在极高的剂量照射下,发生中枢神经损伤至直死亡。

中枢神经症状主要有无力、怠倦、无欲、虚脱、昏睡等,严重时全身肌肉震颤而引起癫痫样痉挛。

细胞分裂旺盛的小肠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很高,如果受到照射,上皮细胞分裂受到抑制,很快会引起淋巴组织破坏。

放射性物质的环境污染与防治措施

放射性物质的环境污染与防治措施

放射性物质的环境污染与防治措施一、放射性物质的环境污染放射性物质是指具有放射性活性的物质。

它们可以放出电子、中子、伽马射线等粒子或辐射,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放射性物质的环境污染必须高度重视。

放射性物质主要来源于核能工业、放射性医疗、科研单位和自然环境。

其中,核能工业是放射性物质的主要来源。

核能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放射性核素,如放射性碘、氡、铯、锶等。

这些物质可能会发生泄露或事故,导致环境污染。

二、放射性物质的环境防治措施为了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放射性物质的环境污染。

1.加强监测和控制放射性物质的环境污染需要通过监测系统来实现及时发现和控制。

应建立全面、准确、及时的放射性监测网络,对可能泄漏的地点进行24小时监测,确保污染源能够及时被发现,加强对放射性物质的定期监测和评估,严格控制污染物质的排放规律。

2.控制污染源核能工业是放射性物质的主要来源。

为了控制污染源,必须严格管理核能工业企业,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资格认证,并建立一整套核安全制度和规范。

开展定期的核安全检查和审核工作,确保设备运行的安全可靠,遵守妥善处理放射性废物的相关规定。

3.加强处理和处置尽管我们已经控制了污染源,但是一旦放射性物质泄漏,必须迅速采取措施防止污染扩散。

对于以旧换新的旧设备,需要加强维护和管理,避免由于松散的组件导致漏气和泄漏。

对于事故造成的放射性废物,需要采取专业的处理与处置方法。

4.宣传教育与技术交流专业的宣传教育工作对于保护环境和增强公众意识尤其重要。

要加强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工作,推广放射性物质的环境防治技术,提高社会群众关注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结语近年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人们心态日益浮躁,而经济建设需求、社会变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增大了走向协作与合作的必要性。

在应对放射性物质的环境污染时,需要加强多边、区域和国际间的合作,共同制定环境保护计划和技术标准。

多措并举,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控和预警机制,保障人类和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

装修施工防治放射性污染方案

装修施工防治放射性污染方案

装修施工防治放射性污染方案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装修施工中可能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确保施工
过程中的安全及环保,特制定以下方案:
一、施工前准备工作
1. 确认装修工程所在区域是否存在放射性污染源,进行放射性检测,并按照检测结果确定后续施工方案;
2. 对施工人员进行放射性防护培训,确保他们了解并遵守相关防护
规定;
3. 准备好必要的防护设备,包括防护服、口罩、手套等,并保证其
有效性及完好度。

二、施工期间防治放射性污染
1. 严格遵守施工计划,减少施工过程中对区域的扰动,避免污染物
扩散;
2. 使用封闭式施工方法,控制粉尘、废料等对空气造成的污染;
3. 建立施工现场监测系统,定期对空气、水源等进行监测,并及时
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4. 严格控制施工废弃物的处理方式,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处理,防止
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三、施工后清理工作
1. 施工结束后,对施工区域进行全面清理,保证没有留下任何放射性污染物;
2. 对施工区域进行再次检测,确保放射性污染物已经清除干净;
3. 对施工设备、防护装备等进行清洁消毒,保存好备用;
4. 将施工记录归档,留存相关证据,以备将来查验。

通过以上装修施工防治放射性污染的方案,可以有效保障装修工程的安全进行,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确保大家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希望各位施工单位和工作人员认真执行,并不断提高防治放射性污染的意识和能力,共同营造一个清洁、安全的施工环境。

预防放射性污染的措施

预防放射性污染的措施

预防放射性污染的措施放射性污染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它对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预防放射性污染,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下面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分别介绍一些预防放射性污染的措施。

一、加强监测与预警为了及时发现和应对放射性污染事件,必须加强监测和预警工作。

这包括建立良好的监测系统和预警机制,提高监测设备和技术水平,加强监测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此外,还需要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沟通和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减小放射性污染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二、加强源头管理预防放射性污染最有效的措施是加强源头管理。

这包括加强核电站、医院、实验室、工厂等放射性物质管理,建立健全的放射性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定期检查放射性设备和材料的安全状况。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放射性废弃物的处理,避免其对环境造成污染。

三、加强应急响应能力即使做到了充分的预防和源头管理,放射性污染事件仍有可能发生。

因此,加强应急响应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包括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机制,制定专项预案和措施,开展演练和实训,加强应急物资和设备的储备和配备。

同时,还需要加强应急响应的组织和协调,确保应急行动的快速有效。

四、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公众的参与和支持是预防放射性污染的重要保障。

因此,必须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放射性污染的认识和理解,普及相关知识和技能,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此外,还应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支持和配合相关机构和部门的监测、预警、应急和源头管理工作。

总之,预防放射性污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只有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小放射性污染对我们生存环境和健康的危害。

放射性污染的研究进展与防治策略

放射性污染的研究进展与防治策略

放射性污染的研究进展与防治策略放射性污染是一种全球性问题,它会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

近年来,随着放射性污染的日益严重,科学家们开始加强研究,探索防治策略。

本文将对放射性污染的研究进展与防治策略进行探讨。

一、放射性污染的定义及来源放射性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或自然活动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对环境或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

常见来源包括核反应堆事故、核武器试验、医疗废弃物、矿产及加工等。

放射性污染会导致人体组织、器官和细胞发生变化,并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如癌症、生殖不育、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等。

二、放射性污染的研究现状在放射性污染的研究方面,国际社会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从多个角度对其影响进行了探讨。

以下是一些研究领域的进展情况: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放射性物质的散播和沉积,对于土壤、植物和动物等生态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研究表明,放射性物质可以累积在土壤和植物中,使得整个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2.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放射性物质可以致癌,对人类免疫系统产生抑制作用等。

此外,放射线对人类造成损害的方式还有辐射皮炎、辐射性角膜炎、辐射性白内障等。

3.放射性污染的精细气象学:根据核爆炸、核事故或核污染源的释放时间、位置、方式以及气象条件等信息,建立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输送和扩散模型。

该领域的研究结果常常被用于化验和应急响应等方面。

三、放射性污染的防治策略针对放射性污染的危害和研究现状,许多国家已开始探讨如何加强防治措施,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以下是一些可能有效的策略:1.开展国际合作:放射性污染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各国应当加强合作,分享信息,共同应对。

2.加强监测:建立可靠有效的放射性污染监测体系,加强对污染源、食品农产品以及水、土壤污染状况的监控,及早发现并控制污染扩散。

3.污染治理:对于已经发生的污染,要采取合适的污染治理措施,清除和减缓污染物质的危害。

4.加强科学研究:加强放射性污染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探索前沿技术和改进措施,促进预防和控制污染。

放射性污染防治措施方案

放射性污染防治措施方案

放射性污染防治措施方案1. 引言本方案旨在提供一套有效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措施,以保护环境和人民的健康。

通过合理的防治措施的实施,可以降低放射性污染的影响,并减少潜在的风险。

2. 放射性污染防治措施2.1 监测和评估建立完善的放射性污染监测系统,对环境和人群进行定期的辐射监测和评估。

及时掌握污染情况,以便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2.2 污染源控制- 加强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储存管理,确保废物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 采取合适的技术措施减少放射性物质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泄漏和排放。

2.3 污染清理和修复对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土壤、水源等环境进行有效的清理和修复工作,以恢复受损区域的环境质量。

2.4 人员防护- 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培训,确保从事放射性物质接触的人员的安全。

- 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体检和辐射剂量监测,保障其健康安全。

2.5 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和相关从业人员的放射性污染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其对放射性污染防治的认识和意识。

3. 监督与评估3.1 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放射性污染防治措施的监督和检查,确保措施的有效执行和持续改进。

3.2 评估与反馈定期进行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的评估和反馈,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防治措施,以提高防治效果。

4. 总结本方案提供了一套全面且系统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措施,旨在保护环境和人民的健康。

通过有效的监测、污染源控制、清理和修复、人员防护以及宣传教育等措施的实施,将降低放射性污染的风险,并保障公众的安全与健康。

监督与评估机制将确保措施的有效执行和持续改进,从而更好地实现放射性污染的预防和控制。

环境放射性污染评价与治理技术研究

环境放射性污染评价与治理技术研究

环境放射性污染评价与治理技术研究第一章环境放射性污染简介近年来,随着工业和科技的发展,环境放射性污染日趋严重。

放射性污染对环境和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环境放射性污染的评价与治理已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深入研究环境放射性污染评价与治理技术。

第二章环境放射性污染评价技术2.1 评价指标环境放射性污染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环境中放射性物质浓度、空气质量、土壤污染、水污染等。

通过测定这些参数,可以对环境放射性污染的程度进行评估。

此外,根据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2.2 评价方法环境放射性污染评价方法包括现场调查、实验室分析和数学模拟。

其中,现场调查是最为直观的评价方法;实验室分析是一种可靠性较高的方法,可以准确地测定污染物质的种类和浓度;数学模拟是利用计算机程序对环境污染的传输和变化进行模拟。

第三章环境放射性污染治理技术3.1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动植物等生物防治污染的方法。

该技术具有环保、高效、低成本等优点,适用于土壤、水体等环境的污染治理。

3.2 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化学物质杀死污染源,或者通过化学反应将污染物质转化成无毒物质的方法。

该技术适用于油污、重金属等化学类污染治理。

3.3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是指通过物力作用净化环境的方法。

例如,利用土壤渗透、氧化、紫外线等方式清除污染物质。

该技术适用于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

第四章环境放射性污染治理实例4.1 日本青森、岩手等地土壤污染治理日本青森、岩手等地的土壤污染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的核实验和事故所导致。

为了治理污染,日本对土壤进行了大面积的生物修复,通过释放或注入微生物,加速自然界中的生物循环,加速有机废弃物质被分解成有利的物质,解决了土壤中放射性核素的污染问题。

4.2 美国夏威夷考艾岛污染治理美国夏威夷考艾岛是太平洋核试验场附近的一座小岛,全岛90%以上的土地均为格陵兰岩石,因此容易受到核辐射的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射性污染及防治
放射性污染及防治
2011-02-26 17:49
地球上存在着各种天然射线的辐射,有的来自宇宙射线,有的存在于土壤中、岩石中、水中和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

这些称为本地辐射,人类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进化发展的,它们对人类不构成危害。

近几十年以来,由于核技术的发展,随着放射性物质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放射性污染事故频频发生。

1.放射性污染的来源
核工业产生的废弃物;核试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2.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放射性物质释放的辐射能被牺牲体吸收以后,会导致生物细胞的损伤。

这种损伤既有瞬间发生的,也有长期的损伤。

人体对放射性辐射最敏感的组织是骨髓、淋巴系统以及肠道内壁。

大剂量辐射造成的伤害可使人发生急性伤害。

核爆炸或核反应堆发生意外事故,其产生的辐射可使人在几小时或几天内引起死亡。

放射性核物质排入环境后,由于大气扩散和水流输送不断在自然界迁移,可造成对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动物、植物受到污染后,放射性物质在生物体中富集,其体内的浓度可达到周围环境的10万倍。

放射性物质可以通过空气、食品、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使人受到伤害。

这种伤害直接作用于人体细胞内部,而且持续的时间长。

一般放射性物质在人体的持续作用的时间按6个半衰期时间计算长达50年左右。

此外,放射性污染看不见,摸不到,早期很难察觉。

人一旦受到污染,无法隔离。

即使受到小计量的辐射污染,也会造成不良后果。

放射性污染的长期后果是可诱发肿瘤、白血病和遗传障碍等疾病。

3.放射性污染的防治
主要应着重于预防,控制污染源。

一旦发生,要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核工业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可靠的设备,将安全运行放在首位,杜绝核物质泄漏事故。

核工业产生的各种废弃物要经过净化处理,达到无害标准后排放。

对放射性强的废物要放置在封闭的专门场所,并禁止人进入。

生活中的放射性污染也不容忽视。

居室中的一种放射性污染主要来源于氡气。

高剂量的氡可导致肺癌、白血病和呼吸道疾病,氡已经成为仅次于吸烟的第二大致辞肺癌的因素。

氡很多藏在花岗岩等岩石中,地层深处的氡也可以通过
地裂缝和地下水钻到地面上来。

室内的氡96%来自地基,4%来自放射性建筑材料。

为了防治氡气污染,居室应保证良好的通风,还应堵塞地板和各种管道的缝隙。

盖房子或装修时要慎用花岗岩一类的能产生氡气的建材,最好选用大理石和人造花岗岩。

有些建筑材料在生产的过程中,使用了含有放射性元素的矿物,如煤渣和矿渣,导致建筑的墙体含有超量的核辐射物质。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的发生,对新建筑物应进行放射性检测。

在使用核技术的医院和科研单位,必须加强放射物质的保管,严禁遗失,更要防止被偷盗。

以免扩散到社会上,导致严重的后果。

警钟长鸣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
1986年4月26日,欧洲乌克兰地区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泄漏事故,一反应堆机房爆炸,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扩散到空中。

事故发生后,前苏联政府封锁消息。

直到几天后,放射性烟尘随着云层飘落到西欧各国上空,被仪器测量出来,这一事件才被世人所知。

在这一事件中共有31人死亡,13万人被疏散,损失30亿美元。

事件发生后,遭受放射性污染的居民中数千人患了各种疾病,一批儿童变成终生残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