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肌酸钠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
磷酸肌酸钠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
2 8・ 04
广东医学
பைடு நூலகம்
2 1 年 8月 第 3 01 2卷第 1 5期
Gu n d n dc l o ra A g 0 1 V 1 2 o 5 a g o gMeia u n l u .2 1 , o.3 ,N .1 J
磷 酸肌酸钠联合 大剂量维 生素 c治疗小儿病毒 性心肌 炎临床疗效确切 , 无 明显 不 良反应 , 且 值得 临床 推广
【 关键词 】 病毒性 心肌 炎 ; 磷酸肌酸钠 ;维生素 c
病毒性心 肌炎 ( i l ycrisV 是病 毒感染 v a m oadt , M) r i 所 引起 的一 种儿科 心血管 系统 比较 常见 的疾 病 , 易并 发心源性休克 、 心力 衰竭 、 心律失 常等严重并发症 。而 临床上对该 病并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 常以休息、 营养心 肌、 改善心肌代谢 、 抗病毒 、 制免疫 反应 等综合性治疗 抑 手段 为主” , 本文采用 磷酸肌酸钠联 合大剂量维生素 c
14 2 心 电 图疗 效 标 准 参 照 卫 生 部 心 血 管 系 统 药 . .
12 方法 .
对 照组予常规综合治疗 : 卧床休息 、 吸氧 、
营养 心肌 , 予静 脉 注 射 能 量 合 剂 辅 酶 A 10单 位 、 T 0 AP
2 g l6二磷酸果糖 10~ 5 ( g・ ) 口服 0m 及 , 0 2 0m k d ,
13 观察指标 .
治疗过程 中, 动态观察 临床症状 和体
蛋 白 T cn ) ( T T 阳性 。确 诊依 据 : 具备 临床 诊 断依 据 2 项可 临床诊 断为心 肌炎 , 发病 同时或发病前 1 ~3周有 病毒感染证据可支持诊 断。具备病原学 确诊依据 之一
大剂量磷酸肌酸钠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效果及对心功能指标、炎症指标的影响

Mod Diagn Treat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Apr32(8)大剂量磷酸肌酸钠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效果及对心功能指标、炎症指标的影响马永涛(开封市儿童医院急诊科,河南开封475000)摘要:目的研究大剂量磷酸肌酸钠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及对心功能、炎症指标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3例,研究组患儿使用大剂量磷酸肌酸钠(1.5g)治疗,对照组常规剂量磷酸肌酸钠(1.0g)治疗。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室短轴缩短率(FS)及等心功能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与白细胞介素-8(IL-8)等炎症因子的变化,比较两组患儿治疗中心律失常、肝肾损害等不良反应。
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3.94%)高于对照组(75.76%)(P<0.05)。
治疗前,两组患儿LVEF、FS 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LVEF、FS均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前,两组患儿TNF-α、IL-6与IL-8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TNF-α、IL-6与IL-8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均无肝肾功能损害表现,对照组患儿出现心率失常、血压异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大剂量磷酸肌酸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可改善其心功能指标,减低炎性反应,提高临床治疗效率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大剂量;磷酸肌酸钠;儿童;病毒性心肌炎中图分类号:R72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11 ̄8174(2021)08 ̄1288 ̄02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是由柯萨奇病毒B、肠道病毒、腺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流感等病毒的直接侵袭作用导致患儿机体出现自身免疫反应,主要侵犯患儿心脏,可引起心肌细胞病变或坏死,本病一般以夏季多见,死亡率高达8%[1,2]。
磷酸肌酸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观察

磷酸肌酸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观察。
方法将病毒性心肌炎7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仅应用常规治疗;另l组(35例)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磷酸肌酸钠。
观察临床症状在两组治疗后、CK MB和心电图的变化。
结果对照组劣于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CK MB和心电图的恢复。
结论可以提高临床疗效的是磷酸肌酸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关键词】磷酸肌酸钠;病毒性心肌炎1资料与方法11一般情况在我院收治的小儿急性VMC患者70例在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期间,都符合昆明小儿心血管会议修订的VMC诊断标准,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根据其治疗方案。
其中治疗组35例,女17例,年龄范围是2个月至13岁;男性18例,年龄范围是1个月至14岁。
对照组35例,女18例,年龄范围是2个月至13岁,男17例,年龄范围是2个月至12岁。
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性别、年龄、病情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差异。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400~1000 mg/(kg·d)和维生素C100~200 mg/kg11~15 d。
治疗。
治疗组给予磷酸肌酸钠(哈尔滨博莱制药有限公司)治疗30 mg/(kg·d)、复方丹参注射液400~1000 mg/(kg·d)、维生素C100~200 mg/kgl1~15 d治疗;详细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检查结果以及症状、体征的变化。
2结果21两组疗效比较对照组显效18例(5054%),有效6例(1668%),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022%。
治疗组显效25例(722%),有效9例(222%),无效1例,总有效率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22两组心肌酶恢复比较对照组正常19例(5426%),异常16例(4574%);治疗组正常26例(778%),异常9例(222%)。
差异有统学意义在两组患儿心肌酶恢复正常率比较。
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观察

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观察作者:王小勇齐睿睿李安民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第22期【摘要】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76例病毒性心肌炎住院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磷酸肌酸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指标变化。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63.9%),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关键词】磷酸肌酸;病毒性心肌炎;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是小儿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之一,随着风湿热和传染性疾病的控制,目前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呈增加趋势。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似“感冒”样表现,重者很快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目前临床尚缺乏有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理想手段,营养心肌及改善心肌代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治疗措施。
我科采用磷酸肌酸钠注射液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进行治疗和观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我科收治的7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均符合第7版《实用儿科学》制定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1]。
其中男38例,女38例。
年龄3~10岁。
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6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比较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2 方法两组均给予同样的常规治疗:卧床休息、抗病毒、抗心律失常、大剂量维生素C 营养心肌、改善心肌供血等综合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磷酸肌酸钠注射液1 g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 静脉滴注,1次/d,2~3周为1个疗程。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记录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每周描记心电图,查心肌酶谱。
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
1.3 疗效评定标准[2]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心电图正常或大致正常,X线复查心脏大小正常、搏动正常,心肌酶恢复正常。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缓解,心电图、心脏X线及心肌酶有不同程度恢复。
磷酸肌酸钠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疗效观察

磷酸肌酸钠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疗效观察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科常见病,本文应用磷酸肌酸钠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病毒性心肌炎患儿80例,男40例,女40例,年龄8个月~14岁,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1]。
其中8个月~3岁10例,3~8岁45例,8~13岁25例。
按住院先后顺序分成两组,治疗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对照组40例,男20例,女20例。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①先天性心脏病;②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结核性心包炎、结缔组织病和代谢性疾病的心肌损害、扩张型心肌病、川崎病等引起的继发性心肌损害。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常规治疗方法(卧床休息、抗病毒治疗、抗心律失常、能量合剂、钾镁极化液等)相同。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给予磷酸肌酸钠20~50mg/(kg·日)静滴,1次/日,疗程14天;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0.5ml/(kg·日)静滴,1次/日,疗程14天。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治疗疗程结束后主要症状消失或大部分消失,体征、心电图、心肌酶及肌钙蛋白正常或接近正常;②有效:治疗疗程结束后主要症状部分消失,体征、心电图、心肌酶谱明显改善,肌钙蛋白接近正常;③无效:治疗疗程结束后病情无明显改善。
心电图疗效:心律失常或ST-T改变恢复50%以上为有效,50%以下为无效。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采用X2检验。
结果治疗组40例中显效26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对照组40例中显效17例,有效1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等检查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讨论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科常见病,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常见致病病毒为柯萨奇病毒,其次为埃可病毒。
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心肌炎的效果观察

参考文献
[ 1 ] 全 国第 四届脑 血管 病学术 会议 . 各类脑 血 管病诊 断要 点及脑 卒 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 1 9 9 5)中华神经科 杂志 , 1 9 9 6, 2 9 ( 6 ) : 3 7 9 . [ 2 ] 段云 , 李宝英 , 周瑞新 , 等. 依达拉奉注射 液治疗急性 脑梗死 6 o 例疗效观察. 中 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 2 0 0 6, 9 ( 5 ) : 7 7 1 . [ 3 ] 李强.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 的临床观察 . 中华 现代 临床 医
费用 中 , 除 了胞磷胆 碱 和依 达 拉奉 二者 不 同之外 , 其他 用药
磷 酸 肌 酸钠 治 疗 小 儿 心 肌 炎 的效 果 观 察
林琳
【 摘要 】 目的 探讨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心肌炎 的效果观察体 会 。方法
选 择本 院儿科患儿 1 4 0
例, 年龄 3~1 O岁 , 全部符合第 7版实用儿科学心肌炎 的诊 断标准 。在实 验过程 中, 随机抽 取 2 5名男孩
Q 生鱼 筮 !鲞筮
C h i n J M o d D r u g A p p l , J u n 2 0 1 3 。 V o 1 . 7 . N o . 1 1
・
11 5・
次, 连续应用 1 4 d ; 同时给予血栓通注射 液 5 0 0 m g加入生 理 盐水 2 5 0 m l 中静脉滴注 ; 口服 阿司匹林 肠溶 片 , 每 次服用 7 5 m g , 1 O c / d ; 根据 患者脑水肿 、 合并 糖尿病 高血压 及其 他慢性 病给予相应对症处 理。同时给予相应康复治疗 。
一
统计学 软件下实施统计学分析 , 率 的比较采 卡方检验 , P<
磷酸肌酸钠与果糖二磷酸钠治疗小儿心肌炎的效果观察

磷酸肌酸钠与果糖二磷酸钠治疗小儿心肌炎的效果观察小儿心肌炎是指儿童发生心肌炎症所导致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心脏扩大、心率加快、呼吸困难、发热等。
治疗小儿心肌炎的方法很多,其中磷酸肌酸钠与果糖二磷酸钠被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这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
一、磷酸肌酸钠磷酸肌酸钠是一种能提高肌肉力量、增强疲劳耐力的物质。
在小儿心肌炎的治疗中,磷酸肌酸钠能够增强心肌的收缩力,改善心脏的功能。
具体的治疗方法是,将磷酸肌酸钠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输送到体内,一般每天1-2次,剂量为20-30mg/kg。
磷酸肌酸钠的治疗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减轻心血管负荷:当心肌呈现出疲劳、弱化的状态时,就会导致心血管负荷过大,使心脏负荷加重,从而影响小儿的健康。
使用磷酸肌酸钠可以改善心肌功能,减轻心血管负荷,使心脏负荷得到缓解。
3. 提升身体抵抗力:使用磷酸肌酸钠可以增加小儿身体内的抗氧化物质含量,从而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减少疾病发生率。
二、果糖二磷酸钠1. 降低炎症反应:果糖二磷酸钠在小儿心肌炎的治疗中,能够起到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从而减轻小儿的炎症症状和不适感。
3. 疗效持久:果糖二磷酸钠的治疗作用能够长久持续,从而减少重复治疗的次数和频率,方便小儿的治疗和管理。
三、综合比较总的来说,磷酸肌酸钠与果糖二磷酸钠的治疗机制和治疗效果都十分相似。
但是,磷酸肌酸钠主要作用于心肌力量的恢复和身体的抵抗力提升,而果糖二磷酸钠则主要作用于心肌的收缩力增强和炎症反应的抑制。
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需要说明的是,磷酸肌酸钠与果糖二磷酸钠虽然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并不能完全治愈小儿心肌炎。
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营养摄入和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和心理紧张等情况的发生,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磷酸肌酸钠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效果评价

磷酸肌酸钠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效果评价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常见的小儿心脏疾病,常见于病毒感染后。
病毒性心肌炎会导致心肌损伤和功能减退,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目前对于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主要是以控制病毒感染和减轻心肌损伤为主,其中磷酸肌酸钠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作为治疗手段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磷酸肌酸钠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效果进行评价。
磷酸肌酸钠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能量物质,可以增加心肌细胞对氧气的利用率,提高心肌收缩力和心排出量,对心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心肌的损害。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与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和氧化应激有关,因此磷酸肌酸钠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的组合可以通过提高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水平和减轻氧化应激来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有着理论上的合理性。
1.临床观察一项由国内一家儿童医院进行的临床研究显示,采用磷酸肌酸钠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 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效果较好。
在该研究中,共有100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被纳入观察对象,其中50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50例患者采用磷酸肌酸钠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 治疗,治疗周期为14天。
结果显示,治疗组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缓解时间明显缩短,心功能恢复速度较快,心肌酶及心肌肌钙蛋白的水平也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心电图改善心电图是评价病毒性心肌炎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另一项研究显示,采用磷酸肌酸钠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后,心电图改善明显。
结果显示,治疗后患儿的心电图异常改善率达到80%,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
心电图的改善表明心肌损害得到缓解,心功能得到改善,这对于患儿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1.疗效明显磷酸肌酸钠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水平,减轻氧化应激对心肌的损害,加快心肌损伤的修复,有着明显的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磷酸肌酸钠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15-10-23T11:19:11.96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5期作者:李永福[导读] 黑龙江省逊克农场医院 164423 磷酸肌酸钠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黑龙江省逊克农场医院 164423 摘要: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磷酸肌酸钠治疗,对照组给予1,6-二磷酸果糖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CK-MB、cTnI和B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磷酸肌酸钠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磷酸肌酸钠;疗效[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reatine phosphate sodium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viral myocarditis.Methods:select the hospital in 2012 January ~ 2014 January admitted patients with viral myocarditis in 60 cases,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sodium phosphocreatine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1,6- two phosphate fructose treatment,after 2 courses of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of curative effect.Results: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the total efficiency i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0.05);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treatment CK-MB,cTnI and BNP levels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before treatment(P<0.05);the occurrenc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no adverse reaction.Conclusion:the creatine phosphate sodium in treating acute viral myocarditis significant effect,and high safety,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acute viral myocarditis;phosphocreatine;curative effect 病毒性心肌炎属于感染性心肌疾病,在病毒流行感染期较易发病,并多见于青少年和儿童,尤以<6岁青少年最为常见。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且无特效疗法,临床一般给予抗病毒、营养心肌和调节免疫等治疗,本院近年来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观察其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60例,均经实验室检查、病毒学检查以及心电图等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且诊断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中相关标准[1],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且均属于疾病急性期,同时排除中毒性心肌炎、心包炎、肝炎、先天性心脏病及由其他心脏病引起的继发性心肌损害。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15岁,平均(7.9±2.1)岁,病程2~10 d,平均(4.2±1.7)d;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3~13岁,平均(7.2±2.2)岁,病程2~8 d,平均(4.1±1.2)d。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绝对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荷、积极抗病毒治疗、营养心肌以及调节免疫等治疗,有心律失常紊乱的患者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对症支持治疗。
实验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磷酸肌酸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45399)治疗,1 g/d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1,6-二磷酸果糖(国药准字H10950021)治疗,10 g/d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d。
两组患者均2周为1个疗程,观察周期为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肌酶肌酸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以及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并加强观察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临床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或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缓解,临床各项指标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以及临床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或恶化[1]。
2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CK-MB、cTnI和B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并成为严重危害儿童的常见病。
疾病发展过程中广泛的心肌细胞坏死和间质单核细胞浸润可通过白细胞介素以及肿瘤坏死因子等产生抗心肌抗体,致使心肌细胞变性、溶解,甚至坏死,并可累及心脏的传导系统,严重者可导致心力衰竭等,严重影响患者预后[2],因此早期保护心肌,促使损伤心肌的恢复是病毒性心肌炎治疗的关键[3]。
在心肌代谢中,内源性磷酸肌酸钠是一种重要的、直接的功能物质,广泛分布于身体各部分,尤以心肌中的含量最高。
内源性磷酸肌酸钠的含量有限,因此外源性磷酸肌酸钠的补充尤为重要。
磷酸肌酸钠注射液在进入人体后以磷酸肌酸的形式存在,并通过开发合成通路和减少分解的作用,保持肌纤维膜免受缺血损害,从而发挥心肌保护的作用。
在本研究中,对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钠治疗的实验组和加用1,6-二磷酸果糖治疗的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的CK-MB、cTnI和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cTnI是一种高灵敏、高特异性反映心肌损害的有效标志物,对其的测定有利于疗效的判定。
1,6-二磷酸果糖是临床中传统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药物,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随着临床应用发现其仅是作为糖酵解的一个中间产物,并且需要通过无氧代谢间接发挥作用,而磷酸肌酸分子中存在高能量磷酸键,可使ADP直接转化为ATP,直接给予机体能量,并可即刻发生,因此其与1,6-二磷酸果糖比较,具有更加直接、高效的特点,可利于心肌功能的快速恢复,从而起到保护心肌、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
综上所述,磷酸肌酸钠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效果显著,可快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心肌损害,避免病情迁延,提高临床治愈率,改善预后,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心血管学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2):15.
[2]唐静,周红.磷酸肌酸钠在心肌炎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7):23-24.
[3]郑百红,许忠,徐晓恒,等.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9):4294-4295.
[4]赵晓辉,赵桂枝.磷酸肌酸钠对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10):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