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评审办法和附表
(交通运输)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评审办法精编

5分
(主编)
2.5分
(参和)
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期刊目录见附件)
3千字
5分
2.5分
独著论文被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等国际核心期刊收录
1千字
10分
/
执笔编写经评审通过的国家级工法
/
5分
2.5分
执笔编写经评审通过的省部级工法
/
2.5分
1.3分
第九条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壹)申报人员均应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且取得4个考试科目(模块)合格证书。
(二)符合下列条件之壹者可免试
1.取得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含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科学教育、软件工程、计算机器件及设备、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下同)大学专科及之上学历者。
6.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著)等复印件(最多不超过8篇、册)及《论文分值表》;
7.如获得专业技术成果奖励或荣誉称号,应提供有关证书的复印件(获集体奖的排名或担任职务等相关证明);
8.破格申报者,应有推荐单位出具的破格评审报告(1份);
9.需答辩者,应有《申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答辩登记表》(表样见附件1,1份);
第二章评审条件
第四条基本条件
(壹)热爱祖国,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在任高级工程师期间,技术干部定期考核均达到称职之上,至少有壹年为“优秀”。
(三)具有大学本科及之上学历,担任高级工程师工作满5年(申报人工程技术类大专毕业后,续读的其他专业如经济类本科学历不列入工程技术专业范畴)。
(二)对所从事的专业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在本地区、本系统同行专家中有较高知名度,为本专业学术带头人。
公司教授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办法

公司教授级(正高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办法1 基本要求1.1 教授级(正高级)、高级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紧紧围绕公司创新发展目标,服务人才成长,服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1.2 教授级(正高级)、高级任职资格评审工作坚持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坚持标准,严格程序,对参评人作出公平公正、准确客观的评价。
1.3 本办法适用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权公司开展的教授级(正高级)、高级任职资格评审工作。
2 评审程序2.1 公司总部评审的教授级(正高级)、高级任职资格,按照个人申报、单位审核、直属单位推荐公示、高级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高评会)办公室审查、专业组初评、高评会评审、发文公布的程序进行。
2.2 公司授权直属单位评审的高级任职资格,可按照个人申报、基层单位审核、推荐公示、高评会办公室审查、专业组初评、高评会评审、结果报批、发文公布的程序进行。
3 个人申报和单位审核推荐3.1 符合公司教授级(正高级)、高级任职资格评审条件人员向单位提出参评申请,并按要求提交申报材料。
3.2 单位根据评审条件,审核申报人资格和申报材料的完整性、规范性、时效性、真实性、准确性,召开评审推荐会议,评议确定推荐参评人选,明确推荐意见。
3.3 单位按规定对申报材料进行公示,内容包括学历、资历、外语水平、工作经历、业绩、成果、论文专著等。
公示时间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的报高评会办公室审核。
3.4 高评会办公室对申报材料的完整性、规范性、时效性等进行审查,指导有关单位和个人完善材料。
4 专业组初评4.1 论文评阅。
高评会办公室将参评论文分送专业组专家,背靠背匿名方式评阅并提出评阅结论,对评阅结论为C档或不具备申报任职资格水平要求的论文应注明理由。
4.2 综合答辩。
4.2.1 专业组抽取不少于30%的参评人,采用现场或远程视频方式进行综合答辩,破格申报应参加综合答辩。
4.2.2 答辩按参评人陈述、专家提问和参评人作答、专业组合议确定答辩结论的程序进行。
2023年教授级高工申报条件

申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需要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1. 学历要求:申请人应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且专业方向为工程技术类;
2. 工作年限:申请人在取得高级工程师职称后,应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累计满8年;
3. 论文发表:申请人在取得高级工程师职称后,应在国内核心期刊或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过一定数量的工程技术类论文满足了基本条件后,申请人还需要通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评审。
评审条件包括:
1. 学术水平:申请人的学术水平应在所从事的工程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研究成果;
2. 科研成果:申请人在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期间,应取得过重要的科研成果,如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专利等;
3. 专业技能:申请人的专业技能应得到广泛认可,在工程技术领域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教育教学经历:申请人应具有高校或科研机构的教学或科研经历,能够承担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讲授任务。
在申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准备材料:申请人需要提前准备好各项申请材料,包括学历证书、工作证明、论文发表等,确保材料齐全、真实有效
2. 报名流程:申请人需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报名,并按照要求提交相关材料;
3. 面试注意事项:申请人需要参加面试环节,应提前了解
面试流程和注意事项,做好充分准备。
教授级高工的评审条件

教授级高工的评审条件适用于从事应用工程技术岗位工作,具备高级工程师资格的在职在岗工程技术人员1、精通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把握本专业国内最新技术发展趋势,熟悉相关专业国内外的科技发展动态要求1:中国建筑业协会会员要求2:执业资格证书要求3:学术交流活动2、根据国家和省科技发展需要,确定本专业研究方向,提出具有重大技术价值(或学术意义)或开创性的研究问题,承担完成国家或省(部)级重大工程技术或研究项目,解决关键性技术问题或重大疑难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或重大科技成果,或进行科技成果的开发、推广,取得显着效益,发表高水平论着要求1:征集集团公司科技立项要求2:与高校导师、子分公司合作3、学术造诣深,有较高知名度,是本专业学术技术带头人,有指导本专业高级技术人员工作的能力要求1:加强学术、组织和沟通能力4、熟练运用一门外语获取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要求1:英文文献阅读计划5、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学术作风正派要求1:和谐,奋斗教授级高工的基本要求一、思想政治条件要求:任职期间考核称职以上二、学历、资历要求:取得高级工程师资格后,受聘高级工程师职务5年以上;如取3年以上,要求任职期间业绩显着,贡献突出,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国家或省(部)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2、获国家或省批准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称号(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获有显着经济效益的技术发明专利2项以上(发明人)。
三、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条件任职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两项:1、作为本专业技术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或省部级重大工程项目,技术攻关项目或研究项目1项以上,或大型项目2项以上,解决了关键性的技术问题2、作为本专业技术负责人,主持完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或新产品开发工作,解决了关键性的技术问题或重大疑难问题,取得显着效益3、具有培养本专业中级以上专业人才的能力,曾指导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工作,效果显着四、业绩成果条件任职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国家科技成果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奖励证书为准、下同)2、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二等奖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3、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三等奖或市(厅)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均排前3名)4、获国家级工程类技术成果奖项的主要完成人(以获奖证书和有关证明材料为准,下同);或省级工程类技术成果奖项一、二等奖的主要完成人5、作为本专业技术负责人,主持完成的重大工程技术项目或研究成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国家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6、作为本专业技术负责人,主持完成的重大工程技术项目或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在全国或全省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取得显着效益7、在承担科研项目或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取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产生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或获得有较大价值并取得显着效益的技术发明专利1项(发明人)五、论文、着作条件任职期间公开发表、出版本专业或相近专业高水平学术论文、着作,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出版专着1部(第一作者)2、出版着作1部(主要编着者)及在省级以上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篇以上(第一作者)3、在国家级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篇以上(第一作者);或省级刊物发表论文3篇以上(第一作者)4、在国家级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篇以上(第一作者),以及申请并公开有较大价值的发明专利1项(发明人)说明:1、以上,均含本级或本数量2、重大科技成果:对国家或地区科技发展有较大影响的科技成果3、科技成果奖:国家级奖包括科学技术奖、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包括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等;市(厅)级奖包括科技进步奖等。
国有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评审办法

国有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评审办法一、背景简介国有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是企业技术水平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是企业拥有高级技术能力、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技术骨干。
企业需要不断优化评审管理机制,提升评审工作的专业性、公正性和公开性,进一步加强对人才队伍的管理,推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评审制度的完善和规范。
二、评审条件及程序(一)评审条件1.符合国家和公司有关规定和要求。
2.企业及科技工作有较高的贡献或突出技术成果,或在国内外技术领域有很高的声誉。
3.具有高级专业职务或技术等级,或者经公司同级别以上组织考核符合高级职务或技术等级条件。
4.工作年限达到19年以上,其中至少7年任教授级岗位或从事高级技术工作。
5.能够熟练运用所属学科领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评审程序1.企业按照需要及时组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评审,采用实名制投票的方式进行评审。
具体评审时间、地点和流程由企业内部自行制定和管理。
2.评审结果以投票结果和专家评审结果为基础确定。
3.评审结果对外公示。
三、专家评审评审专家由企业自行组织,主要包括公司的技术管理人员、同级别以上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型企业附属的研究机构等单位的高级工程师、教授级人才等。
四、评审内容1.个人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专业技术职称、技术职务等基本情况。
2.工作经历:列举主要的工作单位,工作时间、职务、工作内容等。
3.技术水平:列举主要研究方向、科研项目、成果、获得的荣誉和奖励等。
4.工作成绩:列举在企业及行业领域技术创新和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5.个人自评:对个人的技术水平、工作成绩、学术贡献、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自评。
五、评审结果及管理评审结果以票数多少或投票结果与专家评审结果相同为准。
评审结果应及时通知评审人员,并做好保密工作。
评审结果公示后,应对评审结果及时反馈,根据评审结果调整相关工作。
教授级工程师评审流程

教授级工程师评审流程那咱就开始唠唠教授级工程师评审这事儿。
一、评审的基本条件。
这教授级工程师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评的。
你得先有一定的学历基础,一般来说得是本科或者研究生学历,而且这个学历得是相关专业的哦。
就像你要是想评建筑方面的教授级工程师,那你学个历史专业肯定是不行的呀。
然后呢,工作年限也很重要。
你得在工程领域摸爬滚打好些年,积累足够的经验。
比如说,本科毕业的话,可能得工作个十几年才有资格去参评,研究生毕业呢,也得工作个好些年,具体的年限每个地区或者行业可能会有点小差异。
再就是你得有工程师或者高级工程师的职称。
这就像是升级打怪一样,你得先过了前面的关卡,才能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发。
而且在工作期间,你得有一定数量的成果。
这成果可丰富了,可以是你主持的工程项目,这个项目得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不能是那种小打小闹的。
比如说,你要是在建筑行业,盖了个地标性的大楼,那这就是很厉害的成果。
也可以是你发表的论文,可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得在专业的期刊上发表,而且论文的内容得有深度,得能体现你在工程领域的见解和技术水平。
二、评审材料的准备。
说到这评审材料啊,那可得好好准备。
首先是你的个人简历,这简历可不能写得干巴巴的,得把你的工作经历、取得的成果都生动地写出来。
比如说你在某个项目里遇到了什么大难题,你是怎么解决的,像讲故事一样写出来,这样评审的人一看就觉得你很厉害。
然后就是你的成果证明材料。
刚刚说的工程项目,你得有相关的合同啊、验收报告之类的,这些材料就是你成果的有力证据。
发表的论文那就更不用说了,期刊的封面、目录、论文正文都得复印好。
还有你可能获得的专利,专利证书也得准备齐全。
另外呢,你可能还需要一些推荐信。
这推荐信最好是找行业内比较有名望的人来写,比如你的前辈或者是合作过的知名专家。
推荐信里要写清楚他们为什么推荐你,你的优势在哪里。
三、评审的申报过程。
准备好材料后,就到申报环节啦。
一般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指定的网站或者机构去提交你的申报材料。
中国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评审办法和附表

中国教授级⾼级⼯程师评审办法和附表教授级⾼级⼯程师评审办法和附表第⼀章总则第⼀条为落实⼈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加强⾼层次核⼼⼈才队伍建设,勉励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取得优异成绩、做出突出贡献、掌握⾼新技术知识、具有较⾼学术⽔平的⼯程技术⼈员,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条经评审的教授级⾼级⼯程师,统⼀颁发证书,可享受正⾼级职称⼈员待遇。
第三条本办法适⽤于从事港⼝、航道(疏浚)、公路、桥梁、铁路、隧道、⽔利⽔电、民航机场、房屋建筑、市政公⽤、机电安装等⼯程专业及与之配套的⼯程机械、⼯程船舶专业及装备制造、计算机应⽤、安全⽣产等专业的施⼯、勘察、设计、咨询、监理、科研、⼯贸等业务的⼯程技术⼈员和⼯程管理⼈员。
第⼆章评审条件第四条基本条件(⼀)热爱祖国,热爱本职⼯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在任⾼级⼯程师期间,技术⼲部定期考核均达到称职以上,⾄少有⼀年为“优秀”。
(三)具有⼤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担任⾼级⼯程师⼯作满5年(申报⼈⼯程技术类⼤专毕业后,续读的其他专业如经济类本科学历不列⼊⼯程技术专业范畴)。
(四)相近专业(或专业不⼀致)⼈员申报,要求任⾼⼯期间从事所申报专业的时间⾄少4年。
(五)1970年⾄1976年期间⼊学的普通⾼等学校毕业⽣,若专业技术⼯作业绩突出,经单位评议组答辩,被认为达到申报教授级⾼⼯要求的专业理论⽔平,可以按⼤学本科学历申报。
第五条专业⽔平条件(⼀)具有系统、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跟踪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前沿的能⼒。
(⼆)对所从事的专业有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在本地区、本系统同⾏专家中有较⾼知名度,为本专业学术带头⼈。
(三)全⾯掌握本专业有关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技术规程等。
(四)具有指导⾼级⼯程师(或硕⼠研究⽣)的能⼒和⽔平;具有培养本专业专门技术⼈才的能⼒。
第六条⼯作业绩条件任⾼级⼯程师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主持过1项或为主承担过2项国家级⼤型⼯程项⽬,圆满完成任务,并获得国家级⼯程类技术成果奖1项及以上,或国家级科技成果⼆等奖1项或三等奖2项及以上。
印发《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工程系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评审办法》.doc

关于印发《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工程系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评审办法》的通知发文单位: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文号:程职改[2004]002号发布日期:2004-3-1执行日期:2004-3-1生效日期:1900-1-1总公司所属各单位:现将《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工程系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评审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OO四年三月一日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工程系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评审办法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表彰和鼓励在铁路建设和施工生产中,成绩优异、贡献突出、具有很高技术水平或学术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促进总公司专家队伍和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决定在总公司范围内开展工程系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评审工作。
一、评审范围本评审办法适用于从事铁道、桥梁、站场、房建、公路、市政、通信、电力、计算机、机械、隧道等专业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
二、申报条件申报评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在任高级工程师期间,技术干部定期考核均达到良好以上,至少有一年为优秀。
应具有理工科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从事高级工程师工作五年及以上。
三、评审条件评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时,在工作经历、能力、业绩和成果方面的基本要求如下:(一)必备条件1、主持过国家、省部级、总公司下达的重点科研项目,其成果通过鉴定或省部级、总公司组织的专家评审,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作为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主持过大型或国家、省部级重点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技术改造,且技术含量高,工艺先进,质量优秀;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过国家、省部级下达的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产品关键技术获得实用新型国家专利。
2、掌握本专业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具有开拓新研究领域和解决设计、施工、制造中的重大技术难题的能力和经历。
3、任高级工程师以来,在国家级刊物上或一级学会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两篇以上;或有正式出版的专著、译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评审办法和附表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落实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加强高层次核心人才队伍建设,勉励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取得优异成绩、做出突出贡献、掌握高新技术知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经评审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统一颁发证书,可享受正高级职称人员待遇。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从事港口、航道(疏浚)、公路、桥梁、铁路、隧道、水利水电、民航机场、房屋建筑、市政公用、机电安装等工程专业及与之配套的工程机械、工程船舶专业及装备制造、计算机应用、安全生产等专业的施工、勘察、设计、咨询、监理、科研、工贸等业务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
第二章评审条件第四条基本条件(一)热爱祖国,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在任高级工程师期间,技术干部定期考核均达到称职以上,至少有一年为“优秀”。
(三)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担任高级工程师工作满5年(申报人工程技术类大专毕业后,续读的其他专业如经济类本科学历不列入工程技术专业范畴)。
(四)相近专业(或专业不一致)人员申报,要求任高工期间从事所申报专业的时间至少4年。
(五)1970年至1976年期间入学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若专业技术工作业绩突出,经单位评议组答辩,被认为达到申报教授级高工要求的专业理论水平,可以按大学本科学历申报。
第五条专业水平条件(一)具有系统、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跟踪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前沿的能力。
(二)对所从事的专业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在本地区、本系统同行专家中有较高知名度,为本专业学术带头人。
(三)全面掌握本专业有关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技术规程等。
(四)具有指导高级工程师(或硕士研究生)的能力和水平;具有培养本专业专门技术人才的能力。
第六条工作业绩条件任高级工程师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一)主持过1项或为主承担过2项国家级大型工程项目,圆满完成任务,并获得国家级工程类技术成果奖1项及以上,或国家级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或三等奖2项及以上。
(二)主持过2项或为主承担过3项省部级大型工程项目,圆满完成任务,并获得省部级工程类技术成果奖2项及以上,或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及以上或二等奖2项及以上或三等奖3项及以上,或中交股份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及以上或二等奖2项及以上或三等奖3项及以上。
(三)主持或参加起草编制国家级行业技术标准、规程(规范)、规划2项及以上,或省部级行业技术标准、规程(规范)、规划3项及以上,并正式公布实施。
(四)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1项及以上国家发明专利或3项及以上与本专业相关的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或5项及以上外观设计专利,实施后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供相应证明)。
第七条论著和论文要求任高级工程师期间,有以下与从事专业相关的体现学术、技术水平的论著或论文等,并在下表中合计达10分的论文分值。
第八条外语要求申报人员均应取得全国职称外语等级考试理工类A级考试合格证书,或考试成绩达到60分(50周岁及以上可降到50分)。
公派出国(学习、进修、讲学)连续一年及以上可免试。
申报高工时已取得理工A级考试合格成绩(证书),成绩(证书)有效。
第九条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一)申报人员均应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并取得4个考试科目(模块)合格证书。
(二)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免试1.取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含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科学教育、软件工程、计算机器件及设备、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下同)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者。
2.取得博士学位者。
3.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初级及以上级别资格证书者。
4.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时已按规定参加计算机考试并取得四个模块考试合格证书者。
5.年满50周岁者。
(三)取得硕士学位者只需取得1个考试科目(模块)的合格证书。
第三章破格评审第十条对不具备规定学历、资历,但成绩显著、业绩突出,任高级工程师职务期间有3次考核为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经答辩委员会答辩,不受学历、资历申报条件的限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破格申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任高级工程师期间,获国家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及以上奖励的主要完成人,或二等奖2项的主持人。
(二)任高级工程师期间,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的主要完成人(其中1项为主持人)。
(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第一、二层次人选、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第四章答辩第十一条答辩对象(一)1970年至1976年入学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
(二)所学专业与申报专业不一致或不相近的人员。
(三)申请破格评审的人员。
第十二条答辩程序及要求对于需要答辩的人员,所在单位应组织有关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对其进行考核。
专家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由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指定,人数必须在3人及以上,并确定负责人。
答辩时由专家根据答辩人所从事的工程技术工作,提出3个及以上与本专业有关的技术问题,答辩委员会根据答辩人的答辩情况写出综合评价意见,填写《申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答辩情况登记表》(附件1),并由负责人签字。
答辩时,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应有人员参加。
第五章申报材料第十三条申报材料(一)申报人应提供以下材料1.《推荐评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人员综合情况简表》(表样见附件2);2.《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表》(一式2份);3.《专业技术工作总结》;4.本人学历证书、高级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证书的复印件;5.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统一考试合格证书》复印件;6.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著)等复印件(最多不超过8篇、册)及《论文分值表》;7.如获得专业技术成果奖励或荣誉称号,应提供有关证书的复印件(获集体奖的排名或担任职务等相关证明);8.破格申报者,应有推荐单位出具的破格评审报告(1份);9.需答辩者,应有《申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答辩登记表》(表样见附件1,1份);10.其它必要支持性材料复印件。
(二)推荐单位应提供以下材料1.单位综合推荐报告(1份);2.《推荐评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人员基本情况一览表》(表样见附件3,1份)。
(三)申报材料要求1.上述材料应按顺序填写材料目录,并贴在个人申报材料袋封面上,有关证件的复印件应由推荐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审核盖章。
2.送审材料,包括申报者工程技术成就、贡献的介绍和评价等,必须准确、真实,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对于弄虚作假、虚报谎报材料的人员,一经查实,取消其参加评审资格;已经评审通过的人员,评审结果无效,收回证书,并取消其下两个年度的申报资格。
第六章其它要求第十四条名额控制每年度申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人数比例,应控制在本单位现职高级工程师总数(含原评审的成绩优异高级工程师)的10%以内,设计、科研单位控制在12%以内。
第十五条评审程序按照中交股份《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实施办法》规定的高级工程师评审程序执行。
第七章附则第十六条体现申报人工作业绩的各类奖项界定如下(一)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系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星火奖”及相当级别的奖励;(二)省级科技成果奖系指省级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省级科学技术奖、星火奖及相当级别的奖励;(三)部级科技成果奖系指199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颁布以前取得的科学技术进步奖及相当级别的奖励。
(四)2002年以来中国公路学会、中国航海学会、中国铁道学会等颁发的科学技术奖,以及中交股份科技进步奖可视同部级科技进步奖。
(五)国家级工程类技术成果奖主要包括国优工程奖、詹天佑奖、鲁班奖、茅以升奖、梁思成奖、优秀设计奖、优秀勘察奖、优秀咨询等奖项(无排名的,单位提供排名文件备案)。
(六)省部级工程类成果奖主要包括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中国铁道工程建设协会、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公路勘察设计协会等单位及中交股份颁发的优质工程、优秀设计、优秀勘察、优秀咨询等奖项。
(七)申报人获得的上述奖项之外的其它奖项,需由颁奖单位和主管部门提供所获奖项级别的证明,或其他支持性材料。
(八)申报人所获得的不同工程项目、不同类别的同一级别的奖项,可以叠加使用,但所获奖项必须是专业技术类奖项,其它荣誉奖项如“先进个人”等不属于此范畴;所获奖项的时间认定以获奖证书或批复文件所列的日期为准;所获奖项的级别以文件或证书所盖印章为准。
(九)海外项目的获奖等级视同国内同级别的奖项。
(十)申报人主要负责的工程项目如果出现安全、质量问题,不能作为申报内容参与评审。
第十七条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系指所获奖项的等级额定获奖人员(无额定获奖人员排序的项目,由各推荐单位提供8人以内的排序名单,名单需单位发文,中交股份存档)。
各类奖励以正式文件、证书为准。
第十八条生产科研中的“主持人”系指项目的经理、主管生产或科研的副经理、总工程师及科技开发部门主要负责人。
第十九条“主持”系指科研课题或工程项目的总体设计、论证、组织和指导者,并承担其中主要工作(以项目计划任务书或文件为依据)。
附件: 1.申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答辩登记表2.推荐评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人员综合情况简表3.推荐评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人员基本情况一览表4.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5. 申报教授级高工论文分值表6.高职称评审常用核心期刊目录附件1:申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答辩情况登记表附件2:推荐评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人员综合情况简表注:本表一律用A4纸复印或打印,每人一式22份,由申请人填写,所在单位人事(职改)部门审核盖地区:编号: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单位:姓名:申评专业:申评级别:申评专业组: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填表时间:年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制基本情况- 1 -工作经历- 2 -培训学习情况(包括参加专业学习、培训、国内外进修等)- 3 -任职后主要专业技术工作业绩登记- 4 -著作、论文及重要技术报告登记- 5 -本人专业技术工作述评(限1000字)- 6 -任现职期间历年考核登记考核鉴定(综合)- 7 -考试成绩及答辩情况-8 -本年度及任职期满考核意见-9 -单位推荐意见- 10 -评审审批意见- 11 -附件3:推荐评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人员基本情况一览表附件5:职称评审常用核心期刊目录一、工业经济1.中国工业经济2.管理世界3.经济管理4.经济研究5.改革6.外国经济与管理7.经济问题探索8.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9.企业管理 10.中国建材 11.中国电业 12.建筑经济 13中国地质矿产经济(改名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14.企业活力15.集团经济研究 16.管理现代化 17.经营与管理18.国有资产管理 19.工业技术经济20.铁道经济研究 21.交通企业管理二、公路运输1.汽车工程2.中国公路学报3.汽车技术4.公路5.桥梁建设6.公路交通科技7. 现代隧道技术8.世界桥梁9.世界汽车 10.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11.中外公路12.隧道建设三、水路运输1.中国造船2.船舶工程3.船舶力学4.水运工程5.造船技术6.船海工程7.舰船科学技术8.中国港湾建设9.港工技术10.中国航海11、水道港口(ISSN 1005-8443,CODE SGHAA5)四、铁路运输1、铁道学报2、铁道车辆3、中国铁道科学 4铁道运输与经济 5、内燃机车6、中国铁路7、铁道建筑 8、铁道工程学报 9、路基工程五、综合性交通运输1.交通运输工程学报(长安大学主办)六、建筑科学1.岩土工程学报 2.建筑结构学报 3.土木工程学报 4.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5.建筑结构 6.工业建筑 7.中国给水排水 8.岩土力学 9.给水排水 10.施工技术 11.建筑技术 12.世界建筑 13.建筑科学 14.世界地震工程 15.建筑学报 16.混凝土 17.工程勘察 18.城市规划 19.暖通空调20.新型建筑材料 21.空间结构22.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3.建筑机械24.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5.城市规划汇刊七、机械、仪表工业1.机械工程学报2.中国机械工程3.摩擦学学报4.机械科学与技术5.机械设计6.仪器仪表学报7.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8.润滑与密封9.机械传动 10.机床与液压11.工程机械 12.机械设计与研究 13.起重运输机械 14.轴承 15.流体机械 16.光学精密工程 17.制造业自动化 18.机械设计与制造 19.水泵技术 20.液压与气动 21.制造技术与机床 22.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23.压力容器八、一般工业技术:1.复合材料学报 2.无机材料学报 3.材料研究学报 4.功能材料 5.材料导报 6.材料科学与工程 7.摩擦学学报 8.材料工程 9.工程设计(改名为:工程设计学报) 10.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11.振动工程学报 12.应用声学 13.计算力学学报 14.玻璃钢/复合材料 15.材料科学与工艺 16.振动与冲击 17.真空 18.噪声与振动控制 19.低温工程20.计量学报 21.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22.声学技术 23.制冷学报 24.低温与超导 25.包装工程 26.工程图学学报九、地质学1.地质论评2.地质学报3.地球科学4.地学前缘5.岩石学报6.沉积学报7.地球化学8.矿床地质9.地质科学10.第四纪研究 11.地球学报 12.矿物学报 13.地质地球化学 14.地质科技情报 15.地质与勘探 16.现代地质17.中国岩溶18.地球科学进展 19.中国区域地质(并入:中国地质)20.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1.地层学杂志22.古生物学报23.矿物岩石 24.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5.岩石矿物学杂志十、地球物理学1.地震学报2.地震3.地震地质4.中国地震5.空间科学学报6.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7.西北地震学报8.地震研究9.地球物理学进展10.水文十一、测绘学1.测绘学报2.测绘科学3.测绘通报4.地图5.遥感学报6.地壳形变与地震(改名为: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十二、力学1.机械强度2.应用数学和力学 3.计算力学学报 4.力学进展 5.固体力学学报 6.力学与实践 7. 航空学报 8.工程力学 9.爆炸与冲击 10.空气动力学学报11.实验力学 12.工程热物理学报 13.振动工程学报 14.力学季刊 15.振动与冲击 16.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十三、综合性科学技术1.科学通报2.中国科学.A辑,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分成:中国科学.A辑,数学和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天文学)3.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4.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 5.自然科学进展 6.高技术通讯7.应用科学学报8.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十四、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1.计算机学报2.软件学报3.计算机研究与发展4.微电子学与计算机5.计算机科学6.控制理论与应用7.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型学学报8.计算机工程与应用9.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10.控制与决策 11.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12.计算机工程 13.计算机应用 14.信息与控制 15.机器人 16.中国图象图形学报.A版 17.计算机应用研究 18.系统仿真学报 19.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20.遥感学报 21.中文信息学报 22.微计算机信息 23.数据采集与处理 24.微型机与应用 25.传感器技术 26.传感技术学报 28.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9.微型计算机十五、水利工程1.水利学报 2.泥沙研究3.水利水电科技进展4.水利水电技术 5.人民黄河 6.水力发电 7.水科学进展 8.人民长江 9.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0.水力发电学报 11.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12.中国农村水利水电十六、环境科学,安全科学1.环境科学2.中国环境科学3.环境科学学报4.环境化学5.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6.环境科学研究7.环境保护8.环境污染与防治9.环境工程 10.农业环境保护(改名为: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11.化工环保 12.工业水处理 13.海洋环境科学 14.中国环境监测 15.环境科学与技术 16.水处理技术 17.农村生态环境 18.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9.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1.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2.自然灾害学报 23.水资源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