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临床常见并发症,有导致肺栓塞的致命危险,本期我们请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脊柱脊髓神经功能重建科护士长贾彦梅为大家介绍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和护理。

一、概述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 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的一种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

造成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有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三种。脊髓损伤、骨科手术等卧床后会在上述高危因素作用下发生血栓栓塞症。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脊髓损伤患者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卧床、肢体瘫痪是静脉血栓高危因素。在未采取任何预防措施的情况下,脊髓损伤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高达81%,有文献甚至报道发生率高达100%。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DVT形成的高发期是术后24小时内,故预防应尽早进行。深静脉血栓形成之后,只有少部分血栓局限于发生部位或自行消失,大部分会扩展至整个肢体深静脉主干,可引起静脉炎后综合征、水肿、压迫性溃疡、深静脉血栓复发甚至肺动脉栓塞,肺动脉栓塞引起心律失常、缺氧而迅速死亡。因此,应充分重视静脉血栓的风险性。

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致的整个下肢肿胀

二、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分型

静脉血栓分为中央型、周围型、混合型。

中央型:腘静脉以上的深静脉血栓。如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等。左侧多见,表现为臀部以下肿胀,下肢腹股沟及患侧腹壁浅静脉怒张,皮肤温度升高,神经功能正常者深静脉走向压痛。此型极易发生血栓脱落而导致肺栓塞,严重威胁病人生命。

周围型:也称小腿静脉丛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后,因血栓局限,

多数症状较轻,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小腿疼痛和轻度肿胀,活动受限。症状与血栓形成时间一致。此型会发生Homan征:神经功能正常者足背屈时牵拉腓肠肌引起疼痛;脊髓损伤患者则疼痛缺乏。

混合型:即全下肢深静脉及肌肉静脉丛均有血栓形成,可以由周围型扩展而来,开始症状较轻未引起注意,以后肿胀平面逐渐上升,直至全下肢水肿始被发现。

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

三、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

静脉血栓的预防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按照血栓发生的程度可采取一般性预防、机械性预防和药物性预防;三种预防措施可单独应用,也可联合应用。

一般性预防措施

(1)提高防治意识,对患者和陪护人员进行宣教。

(2)手术操作规范,减少静脉内膜损伤。

(3)正确使用止血带。

(4)术后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

(5)围手术期适度补液,避免血液浓缩。避免在下肢过多穿刺和输液。

(6)卧床期间应定时变化体位,抬高患侧肢体,避免膝下垫枕及过度屈髋。

(7)卧床期间未固定的肢体和瘫痪肢体应进行主动或被动运动,以改善血液循环。

机械性预防措施

(1)瘫痪肢体穿戴逐级加压弹力袜。

(2)腓肠肌按摩,间歇充气加压泵,足底静脉泵治疗。

除了皮肤清洁处理之外,逐级加压弹力袜需要全天候地穿戴

药物性预防措施

脊髓损伤后急性期卧床期间多用低分子量肝素预防,一般可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

血栓预防期间的注意事项

(1)机械性预防有以下疾病患者要注意: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或下肢严重水肿、下肢DVT形成、肺栓塞发生或血栓(性)静脉炎;下肢血管严重动脉硬化或狭窄、其他缺血性血管病(糖尿病性等)及下肢严重畸形等慎用;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穿梯度压力弹力袜预防血栓的患者不适用于下肢局部异常(如皮炎、坏疽、近期接受皮肤移植手术)。

应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但是如果已经形成血栓就需要停用了

(2)药物治疗静脉血栓应注意: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DVT形成的高发期是术后24小时内,故预防应尽早进行。

骨科大手术后初级血小板血栓形成稳定血凝块的时间约为8小时,故越早进行药物预防出血的风险也越高。因此,确定DVT形成的药物预防开始时间应当慎重权衡风险与收益。

骨科大手术后凝血过程持续激活可达4周,术后DVT形成的危险性可持续3个月。

对施行全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的患者,药物预防时间最少10-14天,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建议延长至35天。

各种抗凝药物作用机制、分子质量、单位、剂量等存在差异,且每种药物均有其各自的使用原则、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应用时需参照说明书。

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不适用于严重肾损害患者,可以选择应用普通肝素。

椎管内血肿少见,但后果严重。在行椎管内操作(手术、穿刺、硬膜外置管拔除等)前12 小时、后2-4 小时,使用抗凝药物会增加出

血风险。服用阿哌沙班时,需要在末次给药20-30小时后才能取出硬膜外导管;服用利伐沙班时,需要在末次给药18小时后才能取出硬膜外导管;若使用低分子肝素,应于末次给药18小时后拔管;磺达肝癸钠半衰期较长,不建议在硬膜外麻醉或镇痛前使用。

佩戴心脏起搏器、冠心病需长期服用氯吡格雷(波立维)或阿司匹林的患者,术前7天停用氯吡格雷,术前5天停用阿司匹林,停药期间禁忌应用低分子肝素。

对于使用口服抗凝药预防静脉血栓的患者,需关注术后呕吐症状。

有骨筋膜间室综合征、肝素诱发血小板减少症病史者禁用肝素和低分子肝素。

华法林具有致畸性,孕妇禁用。

四、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辅助检查

常用的辅助检查:血浆D-二聚体、彩色多普勒超声、螺旋CT静脉成像、核磁共振静脉成像、静脉造影等。

五、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护理

(1)急性期绝对卧床10-14天,患肢抬高,高于心脏平面20-30cm。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按摩患肢防止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

(2)一般患肢只做为溶栓药物给药途径,不作其他药物输入。尽可能采用患肢远端浅静脉给药,使药物直接达到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

(3)严禁按摩、推拿患肢,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以免造成腹压突然增高致血栓脱落。

(4)避免碰撞患肢,翻身时动作不宜过大。

(5)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饮食,忌食辛甘肥厚之品,以免增加血液黏度,加重病情。

(6)每班测量大腿周径,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皮肤颜色、温度变化。

测量大腿周径,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皮肤颜色、温度变化

(7)预防并发症:加强口腔皮肤护理,多漱口、多饮水,大便干结者可用开塞露通便,定时翻身,更换体位,防止褥疮发生。

(8)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并发症为肺栓塞,致死率达70%,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及呼吸困难、窒息感、咳嗽、咯血,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进行抢救。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与护理科普小知识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与护理科普小知 识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造成相应的 临床症状和体征的一种疾病。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深 静脉血栓最常发生在腿部静脉,但也可能发生在内脏静脉、大脑静脉和上肢静脉。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本病起病急骤,可因血栓形成或脱落而导致严重后果。急 性期患者多有明显的肿胀和疼痛,常伴有局部发热。亚急性期患者出现不同程度 的全身症状,如恶心、呕吐、头痛、发热等。慢性期患者多因深静脉血栓形成导 致肢体溃疡和组织坏死而需要截肢治疗。 一、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病因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一种多原因疾病,这些病因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互相 存在影响的。 血流缓慢:由于长期卧床、长时间坐着或者久站等因素引起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血液流速减慢。下肢静脉压升高,静脉壁损伤,血液容易在静脉内形成 瘀血凝块,形成血栓。 静脉壁损伤: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血栓脱落会导致肺动脉栓塞,从而引起死亡。 血液高凝状态:由于患者长期服用某些抗凝血药物或使用某些抗凝药物,如 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容易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易发生深静脉血栓 形成。 血管壁损伤:在进行外科手术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血管壁损伤后,使血液不易 从血管内流向外周血管,从而使血流缓慢,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 其他原因:如妊娠、长期口服避孕药、恶性肿瘤等。

二、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表现 起病急,患肢肿胀明显,局部皮肤温度增高,皮温可达40℃以上,并有压痛。 患肢疼痛,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的疼痛不同,一般是由患侧肢体的动脉搏 动减弱或消失所致。 患侧肢体皮肤发红、温度升高。 患肢皮肤溃疡:由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血液瘀滞,静脉压力增高,血栓表面 血管破裂而致血液渗入血管腔内。或由于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所致。 患肢活动障碍: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部分患者出现患肢活动障碍。 呼吸困难:患者常在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出现呼吸困难及咳嗽症状。 休克: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因血流不畅可导致血栓脱落,阻塞肺动脉导致急 性肺栓塞。 三、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 鼓励患者多活动,尤其是下肢活动。如卧床患者,定时翻身,经常按摩受压 部位,促进血液循环;下肢骨折或手术后患者,避免久坐久卧。 指导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避免接触放射线及有害物质。 避免长期服用避孕药。 指导患者卧床期间进行规律的下肢肌肉收缩运动,如踝泵运动。 对于手术后或有下肢血栓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进行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静脉 血栓形成的二级预防措施。抗凝是防止血液凝固的重要措施,抗凝治疗能有效地 阻止或延缓血栓形成。 长期卧床、久坐不动者应经常做深呼吸运动及按摩下肢肌肉。促进血液循环。 饮食方面:多饮水,饮食清淡,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便秘。忌烟酒及 咖啡等刺激性饮料。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以增加血管弹性;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临床常见并发症,有导致肺栓塞的致命危险,本期我们请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脊柱脊髓神经功能重建科护士长贾彦梅为大家介绍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和护理。 一、概述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 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的一种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 造成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有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三种。脊髓损伤、骨科手术等卧床后会在上述高危因素作用下发生血栓栓塞症。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脊髓损伤患者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卧床、肢体瘫痪是静脉血栓高危因素。在未采取任何预防措施的情况下,脊髓损伤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高达81%,有文献甚至报道发生率高达100%。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DVT形成的高发期是术后24小时内,故预防应尽早进行。深静脉血栓形成之后,只有少部分血栓局限于发生部位或自行消失,大部分会扩展至整个肢体深静脉主干,可引起静脉炎后综合征、水肿、压迫性溃疡、深静脉血栓复发甚至肺动脉栓塞,肺动脉栓塞引起心律失常、缺氧而迅速死亡。因此,应充分重视静脉血栓的风险性。 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致的整个下肢肿胀 二、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分型 静脉血栓分为中央型、周围型、混合型。 中央型:腘静脉以上的深静脉血栓。如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等。左侧多见,表现为臀部以下肿胀,下肢腹股沟及患侧腹壁浅静脉怒张,皮肤温度升高,神经功能正常者深静脉走向压痛。此型极易发生血栓脱落而导致肺栓塞,严重威胁病人生命。 周围型:也称小腿静脉丛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后,因血栓局限,

多数症状较轻,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小腿疼痛和轻度肿胀,活动受限。症状与血栓形成时间一致。此型会发生Homan征:神经功能正常者足背屈时牵拉腓肠肌引起疼痛;脊髓损伤患者则疼痛缺乏。 混合型:即全下肢深静脉及肌肉静脉丛均有血栓形成,可以由周围型扩展而来,开始症状较轻未引起注意,以后肿胀平面逐渐上升,直至全下肢水肿始被发现。 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 三、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 静脉血栓的预防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按照血栓发生的程度可采取一般性预防、机械性预防和药物性预防;三种预防措施可单独应用,也可联合应用。 一般性预防措施 (1)提高防治意识,对患者和陪护人员进行宣教。 (2)手术操作规范,减少静脉内膜损伤。 (3)正确使用止血带。 (4)术后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 (5)围手术期适度补液,避免血液浓缩。避免在下肢过多穿刺和输液。 (6)卧床期间应定时变化体位,抬高患侧肢体,避免膝下垫枕及过度屈髋。 (7)卧床期间未固定的肢体和瘫痪肢体应进行主动或被动运动,以改善血液循环。 机械性预防措施 (1)瘫痪肢体穿戴逐级加压弹力袜。 (2)腓肠肌按摩,间歇充气加压泵,足底静脉泵治疗。 除了皮肤清洁处理之外,逐级加压弹力袜需要全天候地穿戴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1、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术中和术后患者适度补液,每日饮水量应达到2000-3000ml,可以稀释血液,增加血容量,可降低血栓的发生率。 3、术后抬高患肢20~30度(略高于心脏水平),做踝关节屈伸、旋转、内外翻运动。 4、按摩下肢肌肉,促进血液循环。 5、避免在膝下垫枕过高,过度曲髋,用过紧腰带和紧身衣物,而影响静脉回流 6、静脉壁损伤也是静脉血栓形成因素,长期静脉输液者应尽量保护静脉,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7、长期卧床及手术病人应告知绝对戒烟,防止烟草中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 8、若突然出现下肢剧烈疼痛,浅静脉曲张伴有发热,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9、对年老、癌症或心脏病患者在胸腔、腹腔或盆腔大于手术后,股骨骨折后,以及产后妇女更为重视。 10、每班测量大腿周径,以膝上10CM为监测位置,相差≥5CM有诊断价值。同时密切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变化,肢体有无进行性肿胀。 11、加强口腔皮肤护理,多漱口、多饮水,大便干结者可用开塞露通便,定时翻身,更换体位,预防并发症发生。

12、血栓高危病人,应使用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梯度压力弹力袜等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13、有静脉曲张的患者应该积极治疗静脉曲张。 14.对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倾向而又须手术者,可在术前采用小剂量肝素,口服华法林预防,血栓高危病人术后6小时可以开始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15、小腿静脉血栓的患者,形成时也应尽早处理,以防血栓向股静脉延伸或发生血栓脱落。 16、及时解除各种增加腹压的因素,如腹胀、尿潴留、便秘及腹带包扎过紧等情况,防止肢体发生坏死。如果患者有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及咳血症状应提高患者并发肺栓塞的警惕性。

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及护理

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及护理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一种严重的血液循环疾病,栓塞发生在肺动脉系统 则称为肺栓塞,常见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脱落引起的。静脉血栓栓塞 症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栓塞的部位和大小,严重的情况会导致患者死亡。因此,预防和护理静脉血栓栓塞症非常重要。 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早期活动:长时间的休息和缺乏活动是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 因之一、适当的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液在静脉中滞留。对于不 能长时间活动的患者,应该进行被动运动和按摩。 2.使用外展围鞋:外伤围鞋有助于保持脚趾部位的灵活性,减少深静 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对于长时间卧床或长时间下垂的患者,应该每天根据 医生的要求穿戴围鞋。 3.减少卧床时间:尽量减少长时间卧床,避免下肢长时间处于伸展位。对于需要长时间卧床的患者,应该每天根据医生的要求翻身或下床活动。 4.使用弹性袜:弹性袜可以减少下肢静脉压力,提高血液循环。对于 有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的患者,应该每天根据医生的要求佩戴弹性袜。 5.均衡饮食:饮食中应该包含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饮食过 于油腻和富含脂肪的食物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增加静脉血栓形成 的风险。 护理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病情变化: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下肢 肿胀和疼痛的情况。如果患者出现下肢肿胀、发红、热痛或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2.高位抬腿:对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在卧床期间应将下肢抬高,减少静脉压力,并促进血液循环。 3.按摩:护理人员可以给患者进行下肢按摩,通过按摩可以促进血液 循环,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4.使用药物:根据医生的要求,给予患者抗凝药物,例如肝素、华法 林等。抗凝药物可以阻止血液凝结,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5.教育患者:给患者及其家属讲解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相关知识,包括 预防方法和病情观察的重要性。教育患者和家属如何正确佩戴弹性袜和使 用外展围鞋。 总之,预防和护理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早期活动、使用外伤围鞋、减少卧床时间、使用弹性袜和均衡饮食,可以减少静脉血 栓栓塞症的风险。护理人员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医生的 要求给予适当的护理措施。通过预防和护理,可以降低患者发生静脉血栓 栓塞症和并发症的风险。

vte的预防及护理

vte的预防及护理 简介: 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VTE的预防及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 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本文将详细介绍VTE的预防及护理的标准格式文本。 一、VTE的预防 1. 评估患者风险:根据患者的病史、手术情况、年龄、BMI等因素,评估患者 患VTE的风险。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Caprini评分和Padua评分等。 2. 采取预防措施: a. 非药物预防措施: - 早期行动:鼓励患者在手术后尽早活动,减少床旁时间。 - 弹力袜:对于高危患者,建议使用弹力袜来提供外部压力,促进血液循环。 - 床旁肢体抬高:通过抬高患者的下肢,有助于减少血液滞留在静脉中的可 能性。 b. 药物预防措施: - 肝素:低分子肝素(LMWH)是常用的药物预防VTE的方法之一,可以 通过抑制凝血酶的形成来预防血栓形成。 - 单抗:对于高危患者,可以使用抗凝血酶药物如肥大细胞抗凝血酶来预防VTE的发生。 二、VTE的护理 1. 早期识别和干预:

a. 注意患者的症状:包括肿胀、疼痛、发红和发热等。 b. 进行相关检查:如超声检查、CT扫描等,以确定是否存在DVT或PE。 c. 及时干预:一旦发现VTE,应立即进行抗凝治疗,并采取措施预防血栓的进一步发展。 2. 抗凝治疗: a. 药物治疗: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肝素和LMWH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b. 监测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的凝血指标,如PT、INR等,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3. 疼痛管理: a. 使用疼痛缓解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阿片类药物等,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b. 应用冷敷和热敷:可以通过冷敷和热敷来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4. 伤口护理: a. 定期更换敷料:保持伤口的清洁和干燥,避免感染的发生。 b. 观察伤口情况:注意伤口的颜色、渗出物和肿胀等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 5. 定期复查和随访: a. 进行相关检查:如超声检查、CT扫描等,以评估治疗效果和排除并发症。 b. 提供心理支持:对于VTE患者,他们可能面临一定的心理压力,需要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关怀。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方案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方案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方案 VTE预防与处置方案 第一章院内VTE预防建议 一、院内VTE预防建议的基本原则 院内VTE预防的基本原则是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评估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病史、手术史、肥胖程度、静脉曲张等。评估结果根据患者的风险等级,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 二、院内VTE预防措施介绍 一)基本预防措施

基本预防措施包括床位转换、早期行动、保持水分平衡、使用弹力袜等。这些措施可以减少血液淤积,促进血液循环,降低VTE的发生率。 二)机械预防措施 机械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使用压力袜、间断充气压力装置等。这些措施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机械预防措施并不能完全替代药物预防措施。 三)药物预防措施 药物预防措施包括使用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主要包括华法林、肝素等,可以抑制血液凝结,预防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等,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三、住院患者VTE预防流程 一)手术患者VTE风险评估表(Caprini评分表)

手术患者VTE风险评估表主要用于评估手术患者发生VTE的风险程度。评估结果根据患者的风险等级,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 二)外科住院患者出血危险因素 外科住院患者出血危险因素包括手术方式、手术部位、手术时间等。在制定预防方案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对患者的影响。 三)非手术患者VTE风险评估表(Padua评分表) 非手术患者VTE风险评估表主要用于评估非手术患者发生VTE的风险程度。评估结果根据患者的风险等级,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 四)内科住院患者出血危险因素

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管理流程

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管理流程 预测VTE风险,外科患者采用Caprini风险评估表预测VTE风险。 4.2评估内容包括患者因素、外科因素、内科因素和治疗 相关因素等。 4.3评估结果根据风险等级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 5.VTE的预防措施 5.1非药物预防措施:包括早期活动、加压袜、间歇气压 装置等。 5.2药物预防措施: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 应根据患者的VTE风险等级和手术类型进行选择和应用。 6.预防措施的实施 6.1医务科应制定XXX预防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 责和工作流程。 6.2护理部应对患者进行VTE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 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措施。 6.3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VTE风险等级和手术类型选择 合适的预防措施,并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

6.4护士应对患者进行预防措施的宣教和指导,监测患者 的预防效果和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 7.预防措施的评估和改进 7.1医务科应定期对XXX预防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和改进。 7.2护理部应定期对患者的VTE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的实 施情况进行评估和改进。 7.3临床医生应定期对药物治疗的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评 估和改进。 7.4护士应定期对患者的预防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及时 反馈给临床医生和护理部。 Padua VTE风险评估表是用于评估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风 险的工具。以下是该表的评分细则: 3分:活动性恶性癌症(患者先前有局部或远处转移和/或在近6个月内接受过放疗和/或化疗)。排除无抗肿瘤治疗5 年以上已治愈的恶性肿瘤,但包括新发现的恶性肿瘤。不包含浅表性静脉血栓,但包括新发现的深静脉血栓,如住院期间发生的肌间静脉血栓等。

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措施

一、对接受骨科大手术的患者需常规进行VTE预防,方法包括一般预防、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 (1)一般预防:①手术尽量轻柔,避免静脉内膜损伤; ②规范使用止血带;③术中和术后适当补液,避免血液黏滞; ④围术期进行VTE知识宣教,鼓励患者主被动功能锻炼;⑤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酒、控制血糖及血压等。 (2)物理预防:指通过机械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血液滞留,从而弥补卧床患者;下肢主被动活动不足,进而减少VTE的发生率。主要措施包括四肢循环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足底静脉泵、梯度压力弹力袜等。物理预防常常与药物预防联合使用,但需要注意适应证。充血性心力衰竭、术前彩超提示静脉血栓形成、静脉曲张、血栓性脉管炎和下肢局部情况异常(如皮肤局部缺血、皮炎等)的患者禁止使用。 (3)药物预防:指通过抗凝药物达到降低血液凝固、降低血栓形成的目的。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直接Xa因子抑制剂、间接Xa因子抑制剂等。其中低分子肝素和Xa因子I直接抑制剂应用最为广泛。 1)低分子肝素:由普通肝素解聚制备而成的一类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肝素,较普通肝素具有更大的优势,如不需要进行血液学监测、严重出血并发症较少、可根据体重指数进

行剂量调整。缺点是皮下注射,对于出院患者不太方便。 2)直接Xa因子抑制剂:是近几年最新推出的抗凝药物,具有给药方便、治疗窗宽、剂量固1定、并发症少、无需血液学监测等优点。 3)普通肝素和华法林:目前较少使用。治疗期间需要血液学监测,根据APTT和INR调整剂量,出血并发症相对较高。 【药物预防注意事项】:①药物使用时间:术前使用药物预防的患者,需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在术前停药,预防术中出血,如低分子肝素的停药时间为术前12〜24小时,阿司匹林的停药时间为术前7天;②对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需注意药物剂量,部分抗凝药物不适用于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如低分子肝素;③单一使用抗凝药物,避免联合使用;④对于使用腰麻或腰硬联合麻醉的患者,需注意抗凝药物的使用时间,避免并发椎管内血肿。 二、髋膝关节置换手术的VTE预防策略 髋膝关节置换手术是骨科手术中最早被指出需;要进行规范化VTE预防的手术之一。目前针对髄膝关节置换手术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规范化VTE预防策略,包括上述提到的一般预防、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关节置换的目标人群是中老年患者,同时常常合并有内科疾病,根据VTE的危险因素分

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预防和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预防和护理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所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 深静脉血栓塞形成(DVT) 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所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 肺运动血栓栓塞症(PE) 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肺循环功能障碍性疾病。 DVT、PE是同一种疾病VET在不同部位、不同阶段两种临床表现形式 DVT形成的机制 静脉血流滞缓 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了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如患者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而其可能是DVT的首要因素

静脉壁的损伤 化学性损伤 机械性损伤 感染性损伤 血液高凝状态 是引起静脉血栓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可引起高凝状和血小板黏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二者的抑制剂水平均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而开放性创伤患者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止血,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两个主要原因。 常常是2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而造成DVT A中央型:血栓局限于髂股静脉,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和局部沿静脉行程的压痛,可有静脉曲张。 B周围型:血栓局限于小腿深静脉丛,表现为小腿肿胀疼痛和压痛,Homans征(+),即将足背屈使腓肠肌紧张时,可激发疼痛。 C混合型:血栓弥漫于整条患肢深静脉系统,表现为患肢明显肿胀、疼痛和压痛,沿股静脉行程可扪及条索状肿块,病人行走较困难。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预防与健康宣 教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预防与健康宣 教 静脉血栓栓塞症,英文缩写VTE,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出现异常凝结,导致 静脉管腔出现局部堵塞或者是完全堵塞的血栓栓塞性疾病,是临床患者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如何预防 1、基本预防 患者术后应尽早下床活动,禁止吸烟喝酒,每天多喝水,控制好血糖和降低高血脂。如果患者下肢未形成血栓可做被动运动或者是主动运动,麻醉未醒或不能自主活动的患者应给予按摩和进行被动踝泵运动,从足部到大腿的顺序进行按摩,每次按摩 10~30 分钟,每次 6~8 组。待患者麻醉作用消失后,嘱自主进行 踝泵运动,次数和时间与上述按摩一致。患者也可做足踝关节内外翻、旋转动作,如果病情恢复较好还可进行膝关节屈伸运动。其踝泵运动的主要原因是患者长时间卧床,下肢血液流淌缓慢容易形成血栓,踝泵运动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可有效预防静脉血栓。所以医务人员应与患者家属进行充分沟通,让家属也能够掌握预防运动方法,可辅助患者进行运动。

2、物理预防 根据医嘱使用抗血栓弹力袜或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每次 30 分钟,每天 2~ 4 次。使用弹力时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①弹力袜最佳穿戴时间为早上起床,晚上睡觉时脱下,每天必须保证弹力袜穿戴 8 小时以上。②如果是在较为干燥的季节,患者要预防脚后部位皮肤皲裂,否则会对弹力袜造成损伤,同时,穿戴前检查鞋内是否存在异物、是否平整,否则会对弹力袜造成损伤。③不能用女性弹力袜替代医用弹力袜,因为医用弹力袜有治疗压力,并且部位不同所产生的压力也不同,如果盲目替代会影响最终的穿戴效果。④穿戴弹力袜时如果发现疼痛情况并无改善,且腿部受到的压迫明显,可能是因为弹力袜压力过大,可联系护士或者是医生更换弹力袜。⑤弹力袜的要定期进行清洗,清洗时要使用温水,保证水温不超过40℃,切忌机洗或者是用力拧绞。⑥洗净后不要拧干,可用手挤出多余水分,或者是用毛巾吸干,平整放置于阴凉处晾干。 3、药物预防 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服用抗凝药物,但是由于抗凝药物作用机制的影响的,每种药物都存在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患者服用药物前需要详细说明。使用抗凝药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不良出血反应,如牙龈出血、粪便带血等,如果服用药物后出现不良出血反应,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避免情况进一步加重。若患者存在肾功能、肝功能损伤,应对药物用量进行调整,个别药物不适用于严重肾损害患者,如低分子肝,可选择应用普通肝素。椎内血管血肿较为少见,但是如果发生可能会对患者产生严重影响,椎管内手术、穿刺等操作之前,如果使用抗凝药物会增加患者出血概率。

VTE防治及护理

VTE防治及护理 VTE是指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是一种由于 静脉内形成血栓而导致血栓栓塞的疾病。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两种情况。 VTE的预防及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防止血栓的形成和进一步的栓塞。下面将介绍VTE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及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VTE的预防: 1.早期行动:在长时间坐或卧床之后,及时活动双下肢,避免长时间 的静止不动。 2.弹力袜:对于高危患者,如老年人、手术患者等,可以佩戴弹力袜,有助于促进静脉血液循环。 3.抬腿休息:在坐长时间之后,应该抬腿休息,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 4.饮食调理:饮食要均衡,避免高脂、高盐的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的 蔬菜和水果。 5.饮水:保持适量的饮水,避免血液黏稠。 二、VTE的治疗: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VTE的首选治疗方法,主要用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等来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和扩散。 2.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通过神经肌肉电刺激来改善血液循环,减 少血栓的形成。

3.牵引治疗:对于DVT患者,可采用牵引治疗,帮助血栓溶解。 4.手术治疗:对于PE患者,如果病情较重,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溶栓术或导管取栓术。 三、护理中的注意事项: 1.定期检查:对于高危人群或已经发生VTE的患者,要定期进行检查,如超声检查、CT、D-二聚体检测等,以及观察病情的变化。 2.保持舒适:提供舒适的环境和床位,避免长时间的卧床,帮助患者 改善血液循环。 3.体位转换:帮助患者进行体位转换,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体位,以 防止血液淤积。 4.观察异常: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如呼吸困难、咳嗽、胸痛等症状,及时报告医生。 5.药物管理:对于正在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护士需要掌握药物的使 用方法和剂量,同时监测药物的效果和副作用。 6.宣教指导:对于患者和家属,进行相关宣教指导,如注意休息、均 衡饮食、药物的正确使用等。 总结: VTE的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可以通过早期行动和合理的药物治疗来 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展。在护理过程中,要重视患者的观察和药物管理, 同时做好宣教指导工作,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和管理VTE疾病。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 一、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1、手术后如病情允许,建议抬高下肢20~30°(略高于心脏水平),鼓励患者 早期功能锻炼,指导督促病人定时做下肢的主动或被动运动,如足背屈、膝踝关节的伸屈、举腿等活动(每日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5分钟)。 昏迷或意识不清的患者,由护士给予由足跟起自下而上做下肢腿部比目鱼肌、腓肠肌挤压运动,使其沿静脉血流方向形成压力梯度,不少于3次/天,每次不少于5分钟,可加速下肢静脉的回流。病情允许时早期下床活动。2、在确定无血栓形成的前提下,可利用肢体被动装置改善术后肢体血流淤滞, 如循序减压弹力袜(GEC)、患肢间断气囊压迫(IPC)。其作用是阻止深静脉扩张,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增加静脉血液流速。 3、保持大便通畅,因80%DVT发生在左下肢,与乙状结肠宿便有关。 4、保持心情舒畅,手术后心情不佳,可引起交感、迷走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 缩功能失调。 5、鼓励患者深呼吸或有效咳嗽,以加速血液回流。 二、防止静脉内膜损伤: 1、提高静脉穿刺技能,穿刺时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减轻对局部和远段血 管的损害。 2、减少和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因为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一 般情况下,没有上肢损伤,不在下肢穿刺。 3、长期静脉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可采用留置针,以减少静脉多次穿刺。 4、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如必须注射各种刺激性强的药物 及高渗溶液时,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反复输注。 5、持续静脉滴注不要超过48小时,如发现局部炎性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液,重 建静脉通道,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害。 6、造影剂使用注意事项:为避免高浓度碘液滞留激惹静脉内膜引起血栓性静脉 炎,甚至皮肤坏死,造影成功后注意先松止血带再注人20毫升肝素盐水,抬高患肢按摩3~5次后方可拔出静脉穿刺针。造影结束后将患肢抬高24

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预防和护理(完整版)

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预防和护理(完整版) 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亚洲骨科大手术患者具有很高的DVT发生率;骨科大手术患者(包括髄、膝置换,髓部骨折手术)均为VTE极高危人群; 骨科大手术患者必需常规预防DVT。 静脉血栓栓塞症(VET ) 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所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 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 深静脉血栓塞形成(DVT ) 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所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 肺运动血栓栓塞症(PE ) 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肺循坏功能障碍性疾病。 DVT、PE是同一种疾病VET在不同部位、不同阶段两种临床表现形式 静脉血流滞缓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了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如患者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

流滞缓,而其可能是DVT的首要因素 静脉壁的损伤 化学性损伤 机械性损伤 感染性损伤 血液高凝状态 是引起静脉血栓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可引起高凝状和血小板黏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二者的抑制剂水平均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而开放性创伤患者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止血,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两个主要原因。 常常是2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而造成DVT A中央型:血栓局限于骼股静脉,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和局部沿静脉行程的压痛,可有静脉曲张。 B周围型:血栓局限于小腿深静脉丛,表现为小腿肿胀疼痛和压痛,Homans征(+ ),即将足背屈使腓肠肌紧张时,可激发疼痛。 C混合型:血栓弥漫于整条患肢深静脉系统,表现为患肢明显肿胀、疼痛

vte的预防及护理

vte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是全球性的医疗保健问题。早期识别VTE高危患者,及时进行预防,可以娴熟减少医院内VTE的发生。 XXX血栓与血管专项基金专家委员会再次组织国内相关学科专家对2012年《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管理建议》进行了更新,形成新的《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与管理建议》。 以下为新版管理建议中关于医院内患者VTE评估和管理内容。 医院内患者VTE风险评估 1.住院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因素 (1)患者因素:卧床≥72h、既往VTE病史、高龄、脱水、肥胖[体质指数(BMI)>30kg/m2]、遗传性或获得性易栓症、妊娠及分娩等; (2)外科因素:手术、创伤、烧烫伤、各种有创操作等;

(3)内科因素:恶性肿瘤、危重疾病、脑卒中、肾病综 合征、骨髓增殖性疾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静脉曲张、炎性肠病等; (4)医治相关因素:肿瘤化疗或放疗、中心静脉置管、介入医治、雌激素或孕激素替代医治、促红细胞天生素、机器通气、足部静脉输液等。 2. VTE风险评估 建议在每例患者入院时举行VTE风险评估,特别是VTE 高风险科室的住院患者。 对手术患者建议采用Caprini评分量表(表1),对非手 术患者建议采用Padua评分量表(表2)。 医院内患者出血风险评估 鉴于抗凝预防本身潜在的出血并发症,应对所有需要预防 的住院患者进行出血风险和其他可能影响预防的因素评估。评 估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表3,4)。 1.患者因素 年岁≥75岁;凝血功用停滞;血小板<50×XXX等。

2.基础疾病 活动性出血,如未控制的消化性溃疡、出血性疾病或出血等;既往颅内出血史或其他大出血史;末控制的高血压,收缩 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1mmHg=0.133ka);可 能导致严重出血的颅内疾病,如急性脑卒中(3个月内),严重颅脑或急性脊髓损伤;糖尿病;恶性肿瘤;严重的肾功能衰 竭或肝功能衰竭等。 3.合并用药 正在使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或溶栓药物等。 4.侵入性操作 接受手术、腰穿和硬膜外麻醉之前4h和以后12h等。 医院内VTE的临床识别与处理原则 需根据患者有无XXX的风险因素、临床表现进行综合临 床评估。 对临床高度疑诊VTE的患者,如果没有抗凝禁忌证,出血风险评估若无出血风险,在等待搜检确诊的同时,便可开始抗凝医治,包孕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或磺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