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引力模型_来自中国的实证与启示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巴基斯坦FTA贸易效应研究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巴基斯坦FTA贸易效应研究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FTA)的签署对两国贸易和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基于引力模型对中国-巴基斯坦FTA的贸易效应进行研究。
引力模型认为,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流量取决于其经济规模和距离。
换句话说,贸易的规模会随着参与贸易的国家的经济增长而增加,同时距离越近,贸易流量也会增加。
根据引力模型,我们可以预测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的贸易流量。
中国和巴基斯坦的经济规模是中国在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而巴基斯坦也是南亚地区的经济大国。
这意味着两国之间存在巨大的贸易潜力。
中国-巴基斯坦FTA的签署消除了双边贸易壁垒,促进了两国之间的贸易。
根据引力模型,我们可以预测,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的贸易流量将会大幅增长。
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地理距离相对较远,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两国的贸易。
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有着良好的交通和运输网络,包括铁路和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降低了贸易成本,促进了两国之间的贸易。
根据引力模型,我们可以预测,随着交通和运输网络的改善,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的贸易流量将进一步增加。
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在农产品、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存在着互补性。
中国具有强大的制造业和劳动力优势,而巴基斯坦则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廉价劳动力。
FTA的签署将促进两国关键产业的合作,增加双边贸易。
据引力模型,我们可以预测,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的贸易流量将在这些领域增加。
基于引力模型,可以预测中国-巴基斯坦FTA的签署将对两国贸易和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签署FTA消除了贸易壁垒,促进了双边贸易和投资。
两国之间的经济规模和互补性也将促进贸易流量的增加。
随着交通和运输网络的改善,以及在关键领域的合作加强,两国之间的贸易流量将进一步增加。
这将进一步推动两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研究——基于引力模型实证分析.doc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研究一一基于引力模型实证分析彭景文章采用20022015年,屮国与世界上173个国家的农产品出门相关数据,运用加入固定效应的引力模型来分析影响区域贸易协议签订的因素以及测算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给中国带来的贸易效应。
这解决了传统引力模型估计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分析结果表明,CAFTA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增长主要来自贸易创造。
关键词:CAFTA;农产品贸易;引力模型;W定效应;贸易效应;基金: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经济学院创新基金资助一、引言在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经验,己经证实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实现井同繁荣与发展的成功之路。
到2015年底,地区或双边层次的自由贸易协议(FTA)己达299个,区域经济组织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來,随着对外开放的领域在不断拓展,开放程度不断深化,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与周边相邻国家和地区逐渐形成了国际区域合作的新局面,其中区域贸易合作占非常重耍的地位,而最具代表性的区域贸易合作组织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
早在2000年11月,我国就提出建立CAFTA的设想,但直到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屮国 ---- 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才正式开始了自贸区的建设。
CAFTA的建设按照既定的时间表,共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启动阶段:2002~2010年,从2002年11 双方签署以CAFTA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开始,到2010年1月1H,中国对东盟有93%的产品贸易实现零关税;2.全面建成自贸区阶段:201广2015年,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緬甸四国在内的东盟成员国与中国贸易的绝大部分产品的关税为零,与此同时,双方也实现了更为广泛深入的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和投资市场;3.巩固阶段:2016年至今,自由区功能不断优化升级。
中印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_基于引力模型的计量分析

次,第二次,第六次,这三次显示税率调整前后 200 个交易日内, 上证 A 股收益率方差存在显著差异,即拒绝原假设,从而表明股 市波动存在明显的变化。 而在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七次以 及第八次,Levene 检验表明方差相等检验的结果不显著,表明股 市波动不明显。
说明: 表中的 ** 表示符合 5%的显著性水平,*** 表示符合 1%的 显 著 性 水 平
根据拟和的结果,可以得到经验方程:
公 式 (7)可 以 写 成
(8) 公 式 (8)表 明 了 各 变 量 的 弹 性 值 :若 其 它 条 件 不 变 的 话 ,中 国 的 GDP 每增加 1%,那么印度出口中国贸易值将要增加 4.203%; 印度的 GDP 每 增 加 1%,印 度 出 口 中 国 贸 易 值 将 要 增 加 1.38%; 中国 人 均 GDP 增 加 1%, 印 度 出 口 中 国 贸 易 值 减 少 0.764%;印 度人均 GDP 增 加 1%,印 度 出 口 中 国 贸 易 值 将 要 减 少 0.48%;其 余变量的情况也同样可以据此推导出来. 五、回归分析结果的解释 1.论中国出口 印 度 ,还 是 印 度 出 口 中 国 ,两 个 模 型 的 拟 和 度 都 很 高 ,超 过 了 90%,超 出 了 本 文 的 设 想 ,说 明 本 模 型 能 较 好 的 说明中印两国的贸易基本情况。 2.以上两个模型中,中国 GDP 的弹性系数比印度 GDP 的 弹 性系数大的多,说明中印双边贸易受中国经济总量影响较大,而 受印度经济总量影响较小。 3.无 论 在 中 国 出 口 印 度 模 型 中 ,还 是 印 度 出 口 中 国 的 模 型 中 ,贸 易 额 都 与 中 印 两 国 的 人 均 GDP 成 负 相 关 ,这 与 本 文 的 设 想截然不同。 从附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印 两 国 人 均 GDP 差 距 不 大 。 产 业内贸易理论认为:“两国相近的收入水平代表了相近的需求结 构,相似的需求结构代表了较大的贸易机会。 ”这一理论适于发 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 但对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却缺乏解释 力。 正如模型回归结果所显示的,中印两国相近的需求结构非但 没有创造贸易机会, 反而还阻碍了双边贸易。 从总的需求结构 看,发达国家间的相互需求集中在生活消费品,而发展中国家则 不然。 发展中国家肩负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进口首先是为满 足生产需要。 中国与印度都处于经济复兴时期,两国相近的人均 国民收入一方面代表了相似的进口需求结构, 而这种需求都不 能从与对方的贸易中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相近的国民收入也代 表了相近的出口结构, 使得两国在美国、 欧洲市场上存在着竞 争。 4.中 国 出 口 印 度 的 模 型 回 归 结 果 中 ,中 国 对 印 度 的 出 口 额 与 印度进口自由度成很强的负相关。 也就是说印度进口自由度增 加的同时,会减少中国对印度的出口额。 印度改革后,不断开放 国内市场,进口量逐年涨幅很大,使得印度的进口自由度逐年递 增。 印度进口自由度的增加并不能说明印度进口对任何国家都 一视同仁。 由于印度对我国出口商品一定的歧视性, 就造成了中国出 口额与印度进口自由度成负相关的结果。 5.印 度 出 口 中 国 的 模 型 回 归 结 果 中 ,印 度 对 中 国 的 出 口 额 与 印度出口自由度成负相关。 也就是说印度出口自由度增加的同 时,会减少印度对中国的出口额。 6.本 模 型 虽 然 拟 和 度 较 高 ,但 显 然 有 一 些 影 响 中 印 贸 易 的 因 素没有被引入模型中,其中主要是无法量化的双边历史、政治及 社会因素。 一直以来,中印边界的领土争端、中国西藏问题是制 约两国关系的直接诱因,某种程度上成为双边关系的晴雨表,印 度对中巴友好关系耿耿于怀,并将中国视为潜在竞争对手,这些 深层的因素妨碍了中印贸易的发展。 此外,根据国际贸易实践,
引力模型在中国与东盟贸易中的实证分析

★单文婷、杨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l五o▲II▲-,ACI,IC ICOIOMIC曩■VII胃
万方数据
互六侄厮■l
对方国家的经济规模和收入水平正相关,与地理上的 距离负相关。盛斌和廖明中(2004)运用引力模型检 验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贸易量决定因素,从总量 和部门两个层次就中国对4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 潜力进行了估算[71。林玲、王炎(2004)用贸易引力 模型对中国双边贸易进行实证检验,指出GDP、空间 距离和国土面积是影响中国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变量 【8】。骆许蓓(2003)重点讨论了引力模型中的距离因 素。他认为传统的”直线距离”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引力 模型中的”排斥力”问题,进而引入了“调整距离”[91。
了潜在的需求能力,双边的距离(运输成本)则构成
了两国之间的贸易阻力因素【1】。
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X“=A(Yi Yj)/D,.
(式1)
式1中,x。.表示国家i对国家J的出口额;A是
常数项;V,表示国家i的GDP,Y.表示国家j的 GDP;D。表示两国之间的距离,通常用两国首都或经 济中心之间的距离来表示。
当两国同属于、ⅣTO成员国时,由于优惠贸易安 排的贸易创造.相应双边贸易流量会上升
表示由人均收入水平决定的双方需求水平的接 近程度,从而反映所谓的林德效应.即是否有重叠 的代表性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两国的产业内贸 易状况,该值越小说明代表性需求越容易发生重叠. 于是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可能性越大
文化的同源、以及华商的作用能有力的促进两国 的贸易
lnT产仪o+仪11nYiYl+cz21nPCY,PcYj+仅3ln也+u日 (式3)
这也是本文采用的基本引力模型的形式。 目前,引力模型研究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 视,成为世界学术热点研究问题之一。自1962年 Tinbergen首次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以来, 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 展。Carr6re C61ine(2005)使用引力模型来评估区域 贸易协定签订前后的效应,结果显示区域贸易协定实 施后会显著地增加成员国间的贸易额【2】。Egger Peter (2005)根据对截面引力模型的适用性比较了四种不 同的估计方法。其中在许多情况下,Hausman--Taylor 估计法是值得推荐的[31。Hutchinson wimam K (2005)在他修正过的引力模型中引入了叫做”语言距 离”的一种语言上交流困难的度量,从而来决定一种与 英语相差很远的语言是否会影响双边的贸易量【4】。 Montanari Marco(2005)用引力模型来评估欧盟与西 巴尔干国家的贸易潜力,结果显示了它们之间有巨大 的贸易潜力【5】。 近几年,我国学者在应用引力模型研究方面取得 了一些进展,但他们大多注重实证研究而少有理论研 究。金哲松(2000)用最简化的引力模型分析~国与 世界其它国家发展水平和增长率差异、世界市场竞争 程度、地理邻近程度、政治关系及距离对一国贸易流 向和贸易流量的影响[61。中国的出口流向及其规模与
引力模型

三、样本、数据与方法
(一)样本国家范围 本文将就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对世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和发达国家)2001 年的出口贸 易流量进行引力模型的回归测算。其中,选取 25 个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包括中国)及 16 个发达国家作为样本。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德国、荷兰、英国、意大利、法国、澳大 利亚、加拿大、比利时、西班牙、瑞典、芬兰、丹麦、爱尔兰、奥地利;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包括韩国、新加坡、台湾(省)、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印度、越南、墨西哥、菲律宾、 巴西、南非、尼日利亚、埃及、以色列、巴基斯坦、土耳其、阿根廷、哥伦比亚 19 个新兴 市场及俄罗斯、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 5 个转轨经济体。鉴于少数国家之间的贸易 统计数据不可获得,本文的实际观察样本容量为 980 个观测值。 之所以上述贸易模式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出于以下点考虑:第一,所选取的 40 个样本国
表 1 引力模型不同形式的回归结果(总量层次)
常数项 LnYi LnYj Ln(Yi/Popi) Ln(Yj/Popj) Lndij
基本回归方程 (1) -11.28
(-12.50)** 1.02
(19.46)*** 0.89
(20.51)*** 0.12
我国单位物流成本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社会物流费用与货物周转量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单位 货物周转费用 = 社会物流总费用 。货物周转量是指在一
货物周转量 定时期内,由各种运输工具实际完成的货物吨数与运输 距离的乘积,是以重量与距离的复合单位来计算的货物 运输量。运用单位货物周转费用来分析物流对贸易的影 响有一个好处:单位货物周转费用不仅体现了单位物流 成本,还是衡量物流效率的一个综合指标,可以反映我国 物流业的发展状况。
[摘 要] 用单位货物周转费用代表单位物流成本,考察物流对贸易的影响,引入贸易引力模型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改
进,并提出模型的理论假设。通过回归分析和因果关系检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单位货物周转费降低对国际贸易具有明显
的促进作用,证明了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双边货物贸易额与双方的人均收入成正比,与单位货物周转费用成反比 。既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说明 数据来源方面:选取 1991 年—2008 年共 18 年的数 据作为模型的样本数据,数据均来自各年度的《国际统计 年鉴》、《第三产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并做了 如下整理:根据《国际统计年鉴》中各年度的世界人口和 中国人口,算出其他国家的人口数量;经济规模方面,利 用 《国际统计年鉴》 中各年度的世界 GDP 总量和中国 GDP 总量,得出其他国家的 GDP 总量,再根据人口数量 算出中国及其他国家的人均 GDP;利用《第三产业统计年 鉴》中各年度社会物流费用总额及货物周转量,可以计算 出单位货物周转成本;而双边贸易额,即是中国各年度的 货物进出口额,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处理采取以下 方法: 1.价值量数据平减 为了剔除价格变动对价值变量的影响,本文将对价 值量时间序列进行平减处理,所涉及的价值量包括我国 历年货物进出口总额、我国人均 GDP、世上其他国家人均 GDP、以及单位货物周转成本。由于没有统一的平减指数 对所有的价值量进行平减,本文拟采用 GDP 指数作为平 减标准。选用 1991 年为基年,参照《中国统计年鉴》各年 度 GDP 指数,这一指数就是本文采用的平减指数。为了 数据处理方法的一致,对所有价值变量均采用同样的平 减指数进行平减。 2.资本存量计算方法 由戈登史密斯首创的永续存盘法是目前普遍使用的 测算资本存量的方法。根据永续存盘法,本期的资本存量 等于上一期的资本存量减去折旧,再加上本期投资。其计 算公式是:Kt=Kt-1(1- δt)+It。其中,Kt 是本期资本存量,Kt-1 是上一期资本存量,δt 是本期折旧率,It 是本期资本投资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巴基斯坦FTA贸易效应研究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巴基斯坦FTA贸易效应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与巴基斯坦一直保持着友好的贸易关系,两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FTA)更是在加强双边经贸合作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和巴基斯坦在经济领域的联系日益紧密,双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结构和模式也在不断优化和调整。
对于中国与巴基斯坦FTA的贸易效应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还能为双方未来的贸易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FTA)对双方贸易的影响,进一步分析FTA的实际效果和推动贸易发展的潜力。
通过对FTA实施前后的贸易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揭示出FTA对双方贸易的促进作用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深化中巴经贸合作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参考。
本研究旨在通过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和贸易效应模型的建立,全面评估中国-巴基斯坦FTA对双边贸易的影响机制,为两国政府在未来FTA谈判和贸易政策制定中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结果,探讨FTA的贸易效应和局限性,为中巴双方制定更加有效的贸易政策和合作方案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引力模型是国际贸易理论中一种重要的模型,它基于牛顿引力定律的思想,认为贸易规模取决于国家之间的经济规模和距离。
具体来说,引力模型认为,贸易量与国家的经济规模正相关,即规模越大的国家,其贸易量也会越大;贸易量与国家之间的距离呈负相关关系,即距离越近的国家,其贸易量也会越大。
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在于国际贸易中存在着规模经济和地理距离的影响。
规模经济使得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从而促进贸易增长;而地理距离则会增加交易成本,限制贸易的规模。
引力模型通过分析国家之间的经济规模和地理距离,可以预测贸易量的变化。
在中国-巴基斯坦FTA的影响分析中,引力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双边贸易的潜在规律,指导政府制定更有效的贸易政策。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研究基于引力模型“模式”的实证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研究基于引力模型“模式”的实证分析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自由贸易区作为推动区域内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重要平台,正逐渐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新亮点。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东盟国家共同构建的自由贸易区,其成立不仅对促进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全球贸易格局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进行深入研究,以引力模型为分析框架,探讨自由贸易区成立前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量变化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引力模型作为一种经典的国际贸易流量分析工具,能够较好地解释国家间贸易规模与地理距离、经济规模等变量之间的关系,为分析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
本文首先将对自由贸易区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明确自由贸易区对成员国贸易流量的理论影响。
接着,将基于引力模型构建实证分析框架,选取适当的变量和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进行量化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自由贸易区成立前后的贸易数据,本文旨在揭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成员国贸易流量的实际影响,并探讨其背后的经济逻辑和政策启示。
通过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贸易自由化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立与发展对区域内的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东盟这一重要经济集团的代表,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在此背景下,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自由贸易区对成员国经济的影响,而且可以为未来区域合作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基于引力模型这一经典的国际贸易分析工具,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量变化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第4期经济经纬 ECONOM I C S URVEY N o.4 2006贸易引力模型:来自中国的实证与启示张 昱,唐志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广东广州510420)摘 要:作者在采用并修正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验证了决定中国双边贸易的主要因素是贸易伙伴的经济规模(GDP总量)、人口、空间距离和贸易政策等,并通过Be ta系数检验证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是影响中国对外贸易最重要的因素;通过贸易潜力分析,说明中国目前应当充分重视国内市场,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同时积极调整贸易结构,改善贸易增长方式。
关键词:贸易引力模型;贸易潜力;B eta系数作者简介:张昱(1971-),女,湖南株洲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院长,经济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唐志芳(1981-),女,湖南安仁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04级研究生。
中国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4-0044-04收稿日期:2006-04-03本文旨在构建一个适当的分析框架来考察我国与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状况,定量估计和分析影响双边贸易的因素,并从总量上测算我国的贸易潜力,从而为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制定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依据。
本文采用 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与30个最大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额及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一、关于贸易引力模型贸易引力模型(Trade Gravity M ode l)是在国际贸易研究中分析双边贸易流量时得到广泛应用的一个模型。
它的基本思想来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认为两国或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额与这两国或地区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者间的空间距离成反比。
模型的基本形式是T ij=AG i G j/D ij其中T ij是双边贸易额,为进出口的总和;G i是国家i的GDP;G j是国家j的GDP;D ij是国家i和国家j的距离; A是比例常数。
尽管表述形式比较简单,但是由于贸易引力模型在解释双边贸易问题上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可以解释很多传统经济理论难以解释的现象,所以自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后,许多学者对该模型进行了扩展性研究,例如L i n ne m ann[5](1966)将人口变量加入引力模型,这些研究使得贸易引力模型在原始模型的基础上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贸易引力模型的形式逐渐趋于完善。
二、中国双边贸易引力模型的建立本文将以过去的学者对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为基础,根据中国双边贸易的实际情况,试图建立反映中国双边贸易的引力模型。
基本的国际贸易引力模型的自然对数形式一般表述为:l n T ij= 0+ 1lnG i G j+ 2lnD ij+ (1-1)式中 0为常数项, 为随机误差项,系数 1和 2反映了T ij对G i G j和D ij的弹性。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同时考虑到中国具有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且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等的基本情况,在模型(1-1)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新的解释变量,并作必要的修正,建立适合中国双边贸易的引力模型。
该模型对模型(1-1)的扩展和修正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除了GDP和距离这两个基本变量外,引入人口作为解释变量。
L i n ne m ann的引力模型包括了人口变量,但有一些学者坚持认为应采用人均GDP来代替人口变量,因为人均GDP除了包含人口规模的基本内涵外,还反映经济发展程度,代表性需求水平和要素禀赋比例等。
作者在分析中试采用人口变量代替人均GDP变量重新进行回归,结果几乎相同(系数相似,符号相反)。
这说明使用人口和人均GDP中的任一变量均不会影响本文回归检验的功效。
所以,本文在该模型中直接采用了人口变量。
2.除人口外,还引入另外两个内生变量∀∀∀国土面积和双边人均GDP之差的绝对值作为解释变量。
前者是考虑到国土面积和空间距离同属于地理因素,因此可以把面积这一因素作为空间距离在国内的延伸。
后者则表示由人均收入水平决定的双方需求水平的接近程度,从而反映所谓的 林德效应,即是否有重叠(o verlappi n g)的代表性需求。
该值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基础,人均收入差距越小说明代表性需求越容易发生重叠,于是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可能性越大。
3.引入贸易政策和 是否发达国家两个虚拟变量。
这里贸易政策泛指国际贸易的制度安排与政策框架,考虑到APEC作为一个环太平洋地区、跨越五大洲21个国家的一致性贸易制度,且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多是APEC成员,所以将 是否是APEC成员作为代表贸易政策的虚拟变量。
另外,用一般判断上 是否发达国家反映伙伴国与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别。
两个变量均设置为DAM I变量,即如果答案是 是则赋值1, 否则赋值0。
4.由于该模型的出口国固定为中国,且所选用的仅为截面数据,因此中国的GDP、人口和面积都是常量,对回归结果没有影响,因此只需考虑贸易伙伴的GDP、人口和面积。
通过这些扩展和修正,在模型(1-1)的基础上,建立适合中国双边贸易的模型为l n T j= 0+ 1l n G j+ 2l n D j+ 3lnP j+ 4lnS j+ 5lnII T+ 6APEC+ 7DC+ (1-2)式中T j指中国与贸易伙伴j国的双边贸易额(进出口总额);G j,P j和S j分别指j国的GDP,人口和面积,;D j 指中国与j国之间的空间距离;II T指中国与j国的人均GDP之差的绝对值;APEC和DC分别反映贸易伙伴国是否为APEC成员和发达国家。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模型只是在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的,该模型中的解释变量是否具有显著性,是否能够解释中国的双边贸易,还需要具体的实证检验。
三、数据处理及实证检验由于涉及较多国家的数据,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2003年中国与30个最大贸易伙伴的截面数据进行引力模型的回归测算,其结果将表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决定方程。
这30个贸易伙伴地处世界各地,而且中国和这30个最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贸易额占中国贸易进出口总额的将近90%,基本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
1.双边贸易的影响因子:多元线形回归分析运用计量软件Ev ie w s3.1对所得数据#依据模型(2)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
首次回归结果如下: l n T j=14.31+0.71l n G j-0.54l n D j-0.08l n P j-0.10l n S j+0.02lnII T+0.83APEC-0.32DC(7.91) (3.12) (-2.46) (-0.38) (-1.43) (0.15) (3.38) (-1.00)R2=0.810 F=13.416 DW=2.092(1-3)从以上结果来看,尽管总体拟合优度良好,但变量l n P j,l n S j,l n II T和DC的t统计量的绝对值太小,所以不能通过严格的t检验。
也就是说,人口、面积、人均收入水平相似度和经济发展阶段差异这四个变量并不是显著变量。
在(1-3)的基础上依次剔除lnII T和l n S j,得到方程:l n T j=15.36+0.79l n G j-0.72l n D j-0.24l n P j+0.74APEC-0.42DC(9.29) (6.08) (-4.02) (-2.50) (3.15) (-1.36)R2=0.793 F=18.335 DW=1.908(1-4)结果发现,由于人均收入水平相似度与人口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因此随着前者的剔除,后者的t检验值由原来的不显著变得显著了。
在(1-4)的基础上继续剔除DC得l n T j=15.99+0.66l n G j-0.76l n D j-0.18l n P j+0.80APEC(9.80) (7.10) (-4.21) (-2.07) (3.40)P值=(0.0000)(0.0000)(0.0003)(0.0491)(0.0023)R2=0.776 F=21.710 DW=2.030(1-5)ARCHL M(1)=0.11 ARC HLM(2)=045L M(1)=0.27 L M(2)=0.61 W hite(有交叉项)=15.96(0.25)表1 各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l nT l nG l nD l nP A Pln T1.0000000.514086-0.4515580.1703310.508990l nG0.5140861.0000000.2871790.448559-0.094862l nD-0.4515580.2871791.0000000.040435-0.501062lnP0.1703310.4485590.0404351.0000000.160011AP0.508990-0.094862-0.5010620.1600111.000000从表1各项统计检验指标来看,各参数估计值都显著不为零,方程的拟合优度较好,F检验显著,不存在自相关、异方差。
此外,表1中各变量的相关系数绝对值的最大值为0.514<R2(0.776),可以判断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2.各影响因子的相对地位:B eta系数分析在计量模型中,我们需要搞清各个解释变量的相对重要性,或者比较因变量对各个解释变量的敏感性。
由于偏回归系数与变量的原有单位都有直接的联系,彼此不能直接比较,因此可以将偏回归系数转换为Beta 系数。
B eta系数是按照解释变量的标准差与因变量的标准差之比对估计的斜率系数进行调整得到的、与测定变量的单位无关的无量纲值,可以用于直接比较,以确定计量模型中解释变量的相对重要性。
转换公式如下:^j=^jS x jS y=^∃(X ji-X j)2∃(Y i-Y)2(j=1,2,%,k;i=1,2,%,n)计算得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重要性结果如下:Beta(G j)=0.11,B eta(D j)=0.25,B eta(P j)=0.03,Beta(APEC)=0.34对上述结果中最小的Beta(Pj)作标准化处理,取值为1,则相应地B eta(G j)=3.67,Beta(D j)=8.33,Beta (APEC)=11.33。
这说明在中国双边贸易引力模型的影响因子中,按照影响的重要性排序,有APEC>D j> G j>Pj。
APEC成员国地位对双边贸易影响程度最高,是人口因素对双边贸易影响程度的11.33倍;其次是空间距离,是人口因素对双边贸易影响程度的8.33倍;再次是GDP水平,是人口因素对双边贸易影响程度的3.67倍。
四、主要结论经由上述分析,我们揭示出一些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未能涉及和解释的贸易现象:1.决定中国双边贸易模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贸易政策因素、贸易伙伴国的与中国的空间距离、经济规模(GDP总量)和人口因素这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将国际贸易主要归结于各国资源禀赋和比较成本差异的结论并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