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实验:类与对象1

合集下载

第五章 类图和对象图(UML)

第五章 类图和对象图(UML)


size
:integer
=(100)
9
第 五 章 类 图 和 对 象 图
5.1 类的定义
说明:
3、属性还有取值范围。类型表示该属性的种类。 它可以是基本数据类型,例如整数、实数、布尔 型和枚举型等,也可以是用户自定义的类型。一 般它由所涉及的程序设计语言确定必须为其指定 数据类型。当一个类的属性被完整定义后,它的 任何一个对象的状态都由这些属性的特性值所决 定。
20
第 五 章 类 图 和 对 象 图
5.2 类之间的关系
1、关联
关联是一种结构关系,它指明一个事物的对象与 另一个事物的对象间的联系 例如,一个人为一家公司工作,一家公司有许多办 公室。我们就认为人和公司、公司和办公室之间 存在某种语义上的联系。在分析设计的类图模型 中,则在对应人类和公司类、公司类和办公室类 之间建立关联关系
改变的因素:1.一个类向另一个类发送消息。 2.一个类是另一个类的数据成员类型 3.一个类是另一个类的操作的参数类型 注:如果两个类之间有关联,那么这两个类就有依赖关 系,但是我们一般不标出依赖关系。
37
第 五 章 类 图 和 对 象 图
5.2 类之间的关系
3、泛化(generalization)关系
泛化关系:定义了一般元素和特殊元素之间的分类关系。 也就是一种继承关系。继承是在现有类的基础上定义和 实现一个新类的技术,刻画了类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被 继承的类称为父类或超类,继承的类称为子类。 表示形式:用空心三角箭头实心线表示
25
第 五 章 类 图 和 对 象 图
5.2 类之间的关系
1、关联
角色:当一个类处于关联的某一端时,该类就在 这个关系中扮演着一个特定的角色。角色就是关 联关系中一个类对另一个类所表现的职责

护理学研究,知识点讲义,第五章 护理研究设计

护理学研究,知识点讲义,第五章  护理研究设计

第五章护理研究设计学习目标掌握1.实验性研究、类实验性研究、非实验性研究的基本概念2.自身对照、组间对照、配对对照的概念3.量性研究的类型4.质性研究的特点5.总体、样本、抽样、概率抽样、非概率抽样的概念6.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概念7.偏倚的主要类型8.选择性偏倚、信息型偏倚和混杂性偏倚的概念第一节概述一、基本概念(6个名词术语)1、研究设计:制定的总体规划、具体方法和实施方案。

包括有计划地收集、归纳、分析资料,最后回答问题,突显研究目的。

设计中要注意:排除干扰因素,降低误差。

理想的研究设计是使研究结果有说服力。

2、干预:对研究对象人为实施的干预措施;3、设立对照(也叫控制):“对照”是将条件相同、诊断方法一致的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实验组),实验组接受与对照组不一样的干预,最后将两组结果进行比较。

目的:排除与研究无关的干扰因素(外变量)的影响;4、随机化:随机取样(随机选择样本)和随机分组(将样本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实验组);5、盲法:不知道研究对象分组的前提下进行指标观察、数据收集、结论判断。

目的是减少研究者和受试者的主观影响;6、预实验:可行性研究。

是在正式开始研究工作前进行小规模的试验。

目的是检查课题设计是否切合实际,有没有要修正的地方;二、研究设计的分类分三类:(一)量性研究与质性研究(二)实验研究、类试验研究和非实验研究(三)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一)量性研究与质性研究1、量性研究(定量研究)通过观察指标获得数据,通过数字或其它量化方法来说明研究结果的方法。

采用量表、问卷等量化工具。

2、质性研究(定性研究)通过资料、观察、记录、分析进行本质研究,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具体内容在本章第三节中讲。

(二)实验研究、类试验研究和非实验研究在量性研究中常采用的三种方式。

1、实验研究(干预性研究):采用随机分组、设立对照、控制和干预因素的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设计都必须具备干预、设立对照组、随机取样和随机分组三个内容。

5第五章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ppt.Convertor

5第五章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ppt.Convertor

第五章: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第五章: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桑代克试误学习理论第二节巴甫洛夫条件作用理论第三节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桑代克试误学习理论一、桑代克其人以及其学习理论的理论背景(一)桑代克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动物心理学的鼻祖,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创建了教育心理学。

(二)理论背景1达尔文进化论影响2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联想和习惯的机制来解释心理活动。

二、桑代克所做的经典实验三、桑代克的学习观(一)学习的过程:试误说桑代克认为学习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建立的。

(二)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联结说1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2情境与反应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情境是引起反应的原因,而反应则是由情境引起的结果。

四、学习律(一)主律1准备律:只有当有机体准备接受某种事物的时候,这种事物才能够成为令人满意的事物。

2效果律:情境与某反应间联结因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因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3练习律:指一个联结的应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使用律),不经常使用其力量会减弱(失用律)。

(二)对主律的修正1准备律应该与效果律结合在一起,准备律构成了效果律的一部分。

2效果律中将惩罚的作用取消。

3练习律取消,纳入到效果律中。

(三)副律1多重反应律:某一反应不能导致令人满意的结果时,将进行另外的反应,直到有一种反应最终导致满意的结果为止。

2心向或意向(定势律):学习者自身条件影响联结的形成。

3选择反应律:对情境中的某些因素进行选择性反应。

4类化反应律:在新情境中出现与最类似情境中的反应。

5联结转移律:逐渐的变化情境中的刺激,直至使反应与新情境形成联结。

五、评论(一)贡献1.首创动物的学习实验研究,影响后来者的研究范式;2.首次提出了系统的学习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学习定律和原则;3.打破了理智与本能、人类与动物的二元论,将动物学习研究方法用于人类学习者;4.在运动技能学习和社会行为的学习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完整版)软件工程 第五章 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

(完整版)软件工程 第五章 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

第五章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方法的核心是利用面向对象的概念和方法为软件需求建造模型。

它包含面向对象风格的图形语言机制和用于指导需求分析的面向对象方法学。

面向对象的思想最初起源于 20世纪 60年代中期的仿真程序设计语言Simula67。

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Smalltalk 语言及其程序设计环境对面向对象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诞生并迅速成熟的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统一建模语言)是面向对象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UML 统一了面向对象建模的基本概念、术语和表示方法,不仅为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提供了丰富的表达手段,而且也为软件开发人员提供了互相交流、分享经验的共用语言。

本章首先介绍面向对象的主要概念和思想。

在概述了UML的全貌之后,以“家庭保安系统”为实例,介绍与需求分析相关的部分 UML语言机制以及基于UML的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方法和过程。

第一节面向对象的概念与思想一、面向对象的概念关于“面向对象”,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Coad和 Yourdon给出了一个定义:“面向对象 = 对象 + 类 + 继承 + 消息通信”。

如果一个软件系统是使用这样4个概念设计和实现的,则认为这个软件系统是面向对象的。

一个面向对象的程序的每一成分应是对象,计算是通过新的对象的建立和对象之间的消息通信来执行的。

1.对象(object)一般意义来讲,对象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一个事物。

可以是物理的,如一个家具或桌子,如图 5-1-1所示,可以是概念上的,如一个开发项目。

对象是构成现实世界的一个独立的单位,具有自己的静态特征(用数据描述)和动态特征(行为或具有的功能)。

例如:人的特征:姓名、性别、年龄等,行为:衣、食、住、行等。

图 5-1-1 对象的定义(1)对象、属性、操作、消息定义对象可以定义为系统中用来描述客观事物的一个实体,它是构成系统的一个基本单位,由一组属性和一组对属性进行操作的服务组成。

第05章 类图及对象图

第05章 类图及对象图

26
实体类通过事件流和交互图发现, 实体类通过事件流和交互图发现, 采用目 事件流和交互图发现 标领域术语命名. 标领域术语命名. 通常实体类对应数据库中的表, 属性对 通常实体类对应数据库中的表, 其属性对 应表的字段 字段, 应表的字段, 但实体类与数据库中的表不一定 是一一对应关系. 是一一对应关系.
23
借书处理类图
24
通过用例图可以确定需要的边界类, 每个Actor/User 通过用例图可以确定需要的边界类, 每个Actor/User case对至少需要一个边界类 对至少需要一个边界类. case对至少需要一个边界类.
但并不是每个 case都需 Actor/Use case都需 要生成惟一边界类, 要生成惟一边界类, 多个actor actor启动同一 多个actor启动同一 case可以使用同 use case可以使用同 一边界类. 一边界类.
初始值][{特性}] [可见性]属性名[:类型][‘[ ’多重性[次序]‘]’][=初始值][{特性}] 可见性]属性名[:类型][ 多重性[次序] ][=初始值][{特性 [:类型
该属性对外部实体的显现程度. 该属性对外部实体的显现程度. 可见public : + 可见public 受限protected: 受限protected: # 私有private 私有private : -
13

问题: 问题:
1、指出下面属性名的含义。 、指出下面属性名的含义。
+studentName:String=“李明” 李明” 李明 #studentBirthDay:Date=1999-10-21 -price:float=12.01{R/W}
14
5.1.3 类的操作

第5章 调节对象的特性及实验测定

第5章 调节对象的特性及实验测定
∆µ1

1 t ∆h K T t
H(s) K = µ1 (s) Ts + 1

1 µ1(s) = s
K 1 H(s) = ⋅ Ts +1 s
t − T
时域表达式 ∆h = K(1 − e ) ∆µ1
又称一阶惯性特性或单容特性 又称一阶惯性特性或单容特性
对象的特性参数K、T反映了对象的物理本质。 对象的特性参数 、 反映了对象的物理本质。 反映了对象的物理本质 因为工艺过程就是能量或物质的交换过程, 因为工艺过程就是能量或物质的交换过程,在 此过程中,肯定存在能量的储存和阻力 能量的储存和阻力。 此过程中,肯定存在能量的储存和阻力。 反映对象存储能量的能力。 (1)容量系数 )容量系数——反映对象存储能量的能力。 反映对象存储能量的能力 如水槽面积A, 的大小。 如水槽面积 ,它影响时间常数 T 的大小。 T = ARS (2)阻力系数 )阻力系数——反映对象对物料或能量传递 反映对象对物料或能量传递 的阻力。 的阻力。 如阀门阻力系数 RS ,它影响放大系数 K 的大 小。 K =K R
∆h
K t T
并不是所有被控过程都具有自衡特性。 并不是所有被控过程都具有自衡特性 。同样的 单容水槽如果出水用泵抽出,则成为无自衡特性。 单容水槽如果出水用泵抽出,则成为无自衡特性。
单容无自衡特性 若阀门1突然开大 增大, 不变化。 若阀门 突然开大∆µ1 , 则Q1增大,Q2不变化。 突然开大
被控对象
干扰f 干扰 + 给定值
e 控制器
- 被控量 实测值
执行器
被控对象
变送器
5.1被控过程数学模型的作用与要求 被控过程数学模型的作用与要求 被控对象大都是生产中的工艺设备, 被控对象大都是生产中的工艺设备,它是控制系 统的重要环节。无论是设计、还是操作控制系统, 统的重要环节。无论是设计、还是操作控制系统,都 需要了解被控对象的特性。 需要了解被控对象的特性。 在经典控制理论中,被控对象的特性一般用单输 在经典控制理论中, 输出的数学模型描述。最常用的是传递函数。 入、输出的数学模型描述。最常用的是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是指用拉氏变换式表示的对象特性。 传递函数是指用拉氏变换式表示的对象特性。 X c (s) X r (s)

java的类和对象 第5章(1)

java的类和对象  第5章(1)
29
例题----方法调用测试
public class CircumferenceTeste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ircle c1 = new Circle(); c1.radius = 50; Circle c2 = new Circle(); c2.radius = 10; double circum1 = c1.circumference(); //调用 double circum2 = c2.circumference(); System.out.println("Circle 1 has circumference " + circum1); System.out.println("Circle 2 has circumference " + circum2);
类的声明(3)
修饰符 可以有多个,用来限定类的使用方式 abstract 指明此类为抽象类,其概念和使用方法将在第6章 介绍。 final 指明此类为终结类,不能用最终类生成子类。
类声明体 数组成员及方法成员 数组成员说明了类的静态属性,而方法成员一般是 对类的静态属性进行一些相应的操作。 初始化体 可以有多个,具体的在5.3节介绍。
21
5.1.2 方法成员的定义及重载
方法成员 定义类的行为 一个对象能够做的事情 我们能够从一个对象取得的信息 可以没有,也可以有多个;一旦在类中声明了方 法,它就成为了类声明的一部分 分为实例方法和类方法
5.1.2 方法成员的定义及重载
声明格式: [访问控制符] [修饰符] 方法返回值类型 方法名([参数表]) { 方法体; }
类的声明——例1(钟表类)

第五章 实验设计讲解

第五章 实验设计讲解

优点:能较好控制“成熟”因素、降低历史因素对内部效度的影响,可控
制测验因素的干扰,有时能控制统计回归的因素;
缺点:不能控制与实验处理同时发生的偶发事件的影响,不能排除与自变
量同时出现的附加变量的影响,不易控制测验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多
次施测可能降低或增加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
X
980
A
780
B
C
(二)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1.设计模式 2.数据统计检验 3.
1.设计模式
R1
X
O1
R2
-
O2
注意:独立样本T检验来进行差异判断。
差异?
例:观看暴力电视对攻击行为的影响.
实验组儿童 控制组儿童
看暴力电 视 -
攻击次 数 攻击 次数
差异?
2.数据的统计检验
独立样本平均数的t-检验:?O1 = O2 曼-惠特尼(Mann-Whitney)U-检验 或 中位数检 验(非参数检验)
被试内设计 被试间素与水平
因素:自变量, 可以是刺激变量,也可以是被试变量 水平:因素的特定值称为“水平”或称为“处理”
水平结合
一个因素的某一水平与另一因素的某一水平的结合,成为一个水平结 合,或者一个处理结合 例如:噪声强度两个水平:40分贝(A1)、60分贝(A2); 任务难度两个水平:高(B1)、低(B2) 包含的实验处理有2×2=4
3、三种分配区组被试的方式:
A、一名被试作为一个区组重复接受H种处理,即重复测量设计
B、采用配对法,把在某些特性相同的H个(或H的倍数)被试加 以配对,这时每个配对组为一个区组,H个被试随机分配到H个处 理中 C、区组内的基本单元是一个团体或一个子集,如一个年级为一 个区组,用随机分配的方法给予每个班的实验处理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void main()
{
M P(5),Q(10);
M::f1(P);//调用静态成员函数
M::f1(Q);
}
⑵、Move()函数的作用是什么?
⑶、该类有四个公有成员函数,其中Xcoord()和Ycoord()定义在类体内,而setPoint()和Move()定义在类体外,理解类体内定义和类体外定义的区别。
实验十四构造函数与析构函数
【预习内容】
预习构造函数与析构函数的概念。
【实验目的】
掌握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的特点、功能以及函数的调用方法。
实验十三类和对象定义
【预习内容】
预习C++的类和对象的概念。
【实验目的】
掌握类和对象的概念,熟悉对象中成员概念及访问方法。
【实验内容】
设计点(Tpoint)类的定义程序
参考程序:
将下述关于点类的定义放在TPoint.h文件中。
class TPoint
{
public:
void SetPoint(int x,int y);
p2.Move(1,-2);//p2.X=9 p2.Y=8
cout<<"x1="<<p1.Xcoord()<<"y1="<<p1.Ycoord()<<endl;
cout<<"x2="<<p2.Xcoord()<<"y2="<<p2.Ycoord()<<endl;
}
问题:
⑴、分析该程序的输出结果,理解类与对象的关系。
{
cout<<"x="<<a.x<<",y="<<A::y<<endl;
}
void main()
{
A b;
b.Set(5);
cout<<add(b)<<endl;//友元函数的调用
b.Display();
B c(6,9);//a.x=6,X::y=9;
c.Display();
b.Display();
{return f1.x+1;}
class B
{
public:
B(int i,int j);
void Display();
private:
A a;//A类的对象a作为类B的私有成员
};
int A::y=1;//静态成员必须先赋初值
B::B(int i,int j)
{
a.x=i;
A::y=j;
}
void B::Display()
问题:
⑴、对象p1如何被初始化的?
⑵、改写以上程序通过定义复制构造函数,用对象p1初始化对象p2。
⑶、语句cout<<p2.X;是否正确为什么?
实验十五友元函数与静态成员
【预习内容】
预习友元函数与静态成员的概念。
【实验目的】
1.掌握友元函数的定义、使用方法以及特点。
2.掌握静态成员函数和静态数据成员的功能。
public:
void Set(int i){x=i;}
friend int add(A & f1);//友元函数的声明
void Display()
{
cout<<"x="<<x<<",y="<<y<<endl;
}
private:
int x;
static int y;
};
int add(A & f1)
{
X+=xOffset;
Y+=yOffset;
}
#include<iostream.h>
#include"TPoint.h"
void main()
{
TPoint p1,p2;
p1.SetPoint(3,5);
p2.SetPoint(8,10);//p2.X=8 p2.Y=10
p1.Move(2,1);
【实验内容】
设计具有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对类中的成员进行初始化和空间释放的程序。
参考程序:
class TPoint
{
public:
TPoint(int x,int y){X=x;Y=y;cout<<"constructor called.\n";}//构造函数
~TPoint(){cout<<"destructor called.\n";}//析构函数
private:
int A;
static int B;//静态私有成员
};
int M::B=0;
void M::f1(M m)//在静态成员函数中对不同类型成员的引用方式
{
cout<<"A="<<m.A<<endl;//引用类的非静态成员,用点域法
cout<<"B="<<B<<endl;//引用类的静态成员,直接引用
}
问题:
⑴、分析友元函数add()的定义、调用与成员函数的区别。
⑵、分析友元类B的成员函数如何引用类A的私有成员的?
⑶、根据运行结果分析下列程序中静态成员B值的变化和静态成员函数的引用方式。
#include<iostream.h>
class M
{
public:
M(int a){A=a;B+=a;}
static void f1(M m);//静态公有成员函数声明
int Xcoord(){return X;}
int Ycoord(){return Y;}
void Move(int xOffset,int yOffset);
private:
int X,Y;
};
void TPoint::SetPoint(int x,int y)
{
X=x;
Y=y;
}
void TPoint::Move(int xOffset,int yOffset)
【实验内容】
1.设计类A的友元函数、友元类B,分析程序中友元的作用及对类的封装特性的破坏性,理解友元函数的功能。
2.设计一个含有静态成员、静态成员函数的程序,分析程序结果,理解静态成员(函数)与类和对象的关系。
参考程序:
#include<iostream.h>
class A
{
friend class B;//友元类的声明
int Xcoord(){return X;}
int Ycoord(){return Y;}
priv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te:
int X,Y;
};
#include<iostream.h>
#include"TPoint.h"
void main()
{
TPoint p1(5,7);
cout<<"p1="<<p1.Xcoord()<<","<<p1.Ycoord()<<end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