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考古金银器

合集下载

金昭银辉——从出土文物看宋代金银器之美

金昭银辉——从出土文物看宋代金银器之美

考古资料表明,在古埃及发现了距今7000年的黄金制品,这是世界上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人工黄金制品。

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发现的距今6000年左右的银器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银器。

随后,希腊、罗马、波斯、萨珊朝等都开始了对金银器的使用。

金银器在我国的使用历史也很悠久,据考古发现,中国对金器的使用可以早到商代,在河南殷墟发现的有金箔制品,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则发现有黄金面具、金杖等。

对银制品的使用最迟在东周时期。

随后,金银器在经历了秦汉时期的繁荣发展后,又融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文化交流所带来的异域风情,最终形成了唐代绚丽多姿、成熟健康、优雅活泼的独立风格,并成为一代盛世的标志。

到了宋朝,金银器的使用较之唐代更加普及,使用人群更加广泛。

这和宋代生产力的发展及其整个社会的富庶有直接关系。

据历史学家研究表明,在中国历史上,宋代人民的富裕程度应该排在首位。

宋真宗时宰相王旦说:“京城资产百万者甚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

”吴箕在《常谈》中写道:“《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载富者,固曰甚盛,然求之近代,似不足道。

樊嘉以五千万为天下高赀。

五千万钱在今日言之,才五万贯尔。

中人之家,钱以五万缗计之者多甚,何足传之于史?”汉代能入史册的巨富所达到的财富,在宋代还不如众多平常中产之家所拥有的财富。

在唐代的贫眼所惊之华丽器物,在宋代已是百姓寻常之物。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道:“唐人作富贵诗,多纪其奉养器服之盛,乃贫眼所惊耳。

如贯休《富贵金 昭 银 辉——从出土文物看宋代金银器之美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郭 强图1 宋莲花形银执壶及菱口银温碗 四川省彭州市西大街出土曲》云:‘刻成筝柱雁相挨。

’此下里鬻弹者皆有之,何足道哉!又韦楚老《蚊诗》云:‘十幅红绡围夜玉。

’十幅红绡为帐,方不及四五尺,不知如何伸脚?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

”宋人嘲笑唐人贫眼没见过世面,那是因为宋代民间财富比前代所取得的跨越式进步。

金银器的制作与使用,是宋朝社会富庶繁华的重要标志之一。

宋元金银首饰研究

宋元金银首饰研究

宋元金银首饰研究汇报人:默涵目录一、宋元金银器发展情况二、宋元首饰的类型与样式三、宋元金银首饰给现代设计的启示一、宋元金银器发展情况宋代的金银器甚为发达,城市有专门的店铺。

《梦梁录》记载当时的首都“自五间楼北,至官巷南街,两行多是金银盐纱引交易铺,前列金银器皿及现钱,谓之‘看垛钱’,此钱被准榷货贷务算清盐钞引,并诸作打钑炉鞲,纷纭无数。

”入宋后,女子戴冠已颇为风行,角冠、团冠、觯肩冠,形形色色,品类繁多,而作为一种殊荣,此际又有命妇的冠帔之赐,为后世所艳称的“风带霞帔”,便开始出现在这一时代。

女子金银首饰的式样以及插戴方式的变化,与戴冠的风气原是密切相关。

多局限于室的生活方式,也是促进首饰发达的原因之一。

此前始终未曾兴盛的耳环、戒指、手镯、项链、佩件,等等,于是一并发扬光大起来。

宋元明金银首饰遂与社会风俗相依傍,不断推出新式,形成新的格局。

相比于前朝,宋元是民间手工业十分发达的时代,金银器制作也是如此。

每当是一家一户集中求购,通常是聘请银匠到家里来专门打造。

作为金银首饰,一桩大宗的需要,便是嫁娶。

元代的金银首饰中的装饰题材常用到,瓜瓞、石榴、荔枝、桃实、牡丹、莲花、桃花、菊花、蜜蜂、蝴蝶、孔雀、鸳鸯等,都带着祝福喜庆的气氛,似乎也预示着它的用途。

众所周知,成批打制的金银首饰是集中在嫁女时节。

二、宋元首饰的类型与样式一、钗与簪折股钗传统的折股钗是宋元时代最普通也是今之考古发现中最常见的样式。

钗梁或光素无纹,或打出铺号、制作者,又或成色、重量等。

前者如彭泽易氏夫人墓所出,后者如郊区龙潭南宋墓所出,均为银钗。

宋的典型样式是在钗梁装饰花卉纹或竹叶纹竹节纹,后者如德安桃源周氏墓、县宋墓所出金钗和银鎏金钗,前者即如硕入墓出土的这一对。

钗梁的花卉纹是用“落”(行业读作lao)的办法錾出来,即用錾子把地子“落”下去,使花纹凸显。

折股钗主要用作挽发,时称“关头”使用的时候常常要使它形成一个弧度,而一支在侧,一支在前挽住头顶的高髻;又或者前面一枚梳子把头发拢紧,侧面一支折股钗挽髻,前者见于平阳金墓砖雕,后者见于登封王上村金墓壁画。

金色江南——淡雅精致的宋元金银器

金色江南——淡雅精致的宋元金银器

金色江南——淡雅精致的宋元金银器唐晚期开始,随着南方金银制造业的的崛起,金银器开始步入民间,宋代开始,金银器走向世俗化、商品化。

有宋一代,国人审美趋于清雅脱俗,「郁郁乎文哉」的文化盛景体现于各行各业。

北宋银鎏金净瓶南京秦淮区宝塔顶宋长干寺地宫出土南京市博物馆藏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取向直接影响了当时金银器的风格,此时的金银器具有典雅、自然的艺术风格,形体小巧,清秀雅致,胎体纤薄,纹饰淡雅。

目前所知的考古发掘中,大宗宋代金银器的考古发现基本都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流域,从中可以想象当时江南一带金银制造业的繁荣景象。

北宋银鎏金麟凤纹香薰南京秦淮区宝塔顶宋长干寺地宫出土南京市博物馆藏南宋银釦金梅纹花口盏南京秦淮区宝塔顶宋长干寺地宫出土南京市博物馆藏南京南宋张同之墓出土的银釦金梅纹花口盏,正可作此期金银器之代表,器作曲瓣花口造型,盏心压印梅花纹一朵,五曲内壁分别錾刻折枝梅花。

曲瓣花口造型是宋代金银容器较常见的形制,是延袭自唐代曲瓣式器型。

元代作为规模甚大的大一统国家,国力比之两宋更为雄厚,金银制造业更是盛极一时。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说,元代金银制造业呈现南盛北衰之局面,囿因元代继承了南宋时长江下游地区金银业大盛之格局。

此时的金银器手工作坊集中于苏皖一带,而于苏州吴县吕师孟墓、苏州张士诚母曹氏墓出土的大批金银器堪称元代金银器之精品。

元“闻宣造”如意云纹金盘苏州吴县吕师孟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元代金银器风格也大体继承宋代洗练写实、质朴淡雅的风格,但也有新奇精巧,纹饰繁丽者。

大师名器的出现亦是元代金银器的鲜明特点,如闻宣、朱碧山、谢君余、谢君和等,皆可谓冠绝一时。

元“闻宣造”缠枝花卉云纹金盏苏州吴县吕师孟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苏州吴县吕师孟墓出土的「闻宣造」缠枝花卉云纹金盏与「闻宣造」如意云纹金盘,是一副盏与盘,造型皆作四合如意,取「事事如意」之美意。

錾工精细,花纹继承唐宋盛行的缠枝花,有石榴、宝相花卉等,形成繁华如锦、果实累累的装饰风格。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在中国古代,文物的价值与历史价值不可忽视。

其中,金银器是古代文物中的珍品,而四龙四凤铜方案座则是金银器中的佼佼者。

今天,我们来一探这一文物的秘密。

四龙四凤铜方案座是一件古代金银器,雕刻有四个龙和四个凤。

它是中国宋代时期的工艺品,也是中国古代金银器中的代表作之一。

这件文物重约11.5公斤,高26厘米,直径23厘米。

四龙四凤铜方案座的制作非常精细。

在底座上,有四条龙身蜿蜒而上,尽显雕刻师的技艺。

龙的头部和身体的鳞片都被雕刻得非常具有艺术性,尤其是龙的头部,非常神秘且富有动态感。

另外,在四条龙之间和其周围,雕刻有四只凤,羽毛摇曳,显得十分灵动。

除了雕刻工艺精湛之外,四龙四凤铜方案座的金银颜色也十分华丽。

整件文物金银光芒照耀下,饰面纹饰非常生动,充满了艺术气息。

四龙四凤铜方案座除了材质和工艺精湛之外,它的历史背景也十分的丰富。

四龙四凤铜方案座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当时的皇家文官士族礼仪。

在宋代时期,礼仪是非常严格的,皇家的文官和士族都要穿着正装参加各种场合的仪式。

在皇家婚礼、册封、宫廷宴会等场合,龙与凤成为必不可少的装饰元素。

而四龙四凤铜方案座的设计中则恰恰融入了四只龙和四只凤,生动地诠释了宋代时期的文化和历史。

人们还发现,四龙四凤铜方案座上的饰面纹饰设计十分丰富,蕴含了历史文化元素。

底座上的纹饰以云纹和祥云纹为主,代表了亲和力和和平;四龙和四凤身上的花纹则主要是瓜子纹和鱼鳞纹,寓意福寿;而四龙和四凤的鳞片上则有和田玉、壹仟锭等文字和花翎,寓意着富贵和荣耀。

整体看来,四龙四凤铜方案座是一件兼具实用性与艺术价值的工艺品。

然而,四龙四凤铜方案座的现状并不乐观。

由于多年的流转和盗掘,四龙四凤铜方案座被分割成若干部分。

目前,这件文物在国内外文物市场都非常受欢迎,售价非常高,一些私人收藏家更是不惜花费巨资购买。

为了保护和维护这件中国古代文物,我们需要加强文物保护意识和文物保护力度。

只有这样,才能给这些文物留下更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及留给后代更多的历史印记和文物审美。

宋代金银器铭文

宋代金银器铭文

宋代金银器铭文
宋代金银器铭文通常出现在金银器的器物上,主要用来标明制造工匠、商家、制造地等信息。

这些铭文通常以錾刻、压印、刻划等方式留在器物上,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在宋代金银器中,铭文的出现非常普遍。

例如,在彭州宋代金银器窖藏中,有近250件器物上有铭记,占这批金银器的七成,表明当时的分工已经很细,一个作坊只打造一种或少数几种金银物品。

同时,很多金银器上都标明了成色和重量,如“袁家十分”、“注子一付重叁拾壹两”等,可见古时人们对质量的追求与现代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宋代金银器铭文的内容非常丰富,除了制造信息外,还有许多商号、店铺的标记和广告宣传等。

这些铭文不仅为我们了解宋代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同时也为我们鉴定和欣赏宋代金银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总的来说,宋代金银器铭文是研究宋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对于我们了解宋代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
重要的意义。

宋元时期具有金银器造型风格特征的龙泉青瓷茶(酒)具考察(上)

宋元时期具有金银器造型风格特征的龙泉青瓷茶(酒)具考察(上)

宋元时期具有金银器造型风格特征的龙泉青瓷茶(酒)具考察(上)扬之水在《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一书中,根据南宋人编撰的《碎金》所列的各种金银器日用器皿的介绍,以及宋人诗词、笔记中的相关描述,再结合各地博物馆收藏的纪年文物实物的考订,分别从款式与工艺角度入手,将宋元金银器分为:台盏、盘盏、散盏、酒船、槎杯、屈卮、酒注、玉壶春瓶、马盂、马杓、果盘等。

为了便于我们全面系统地考察调查宋元时期龙泉窑生产烧制的具有同时代金银器风格造型特征的青瓷产品,不妨以此为线索,展开对珍藏于各地博物馆、民间收藏家中的经典代表性作品以及公开出版物出版的相关资料进行调查考察与比较研究。

(一)台盏台盏是放置茶盏的托盘与茶盏的合称。

置茶盏的茶台亦称茶托,茶托的名称出现时间较早。

据唐人李匡乂的《资暇集》所记载,这种“茶托子始建中(780—783)蜀相崔宁之女”。

唐人李匡乂《资暇录》卷下《茶托子》条载:“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抚啜而杯倾,乃以蜡环碟子之中,其杯遂定。

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

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

人人为便,用于世。

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

”建中为唐德宗年号,崔宁是当时的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府尹。

但就目前出土资料所见,瓷质的茶台与茶盏配套组合的茶具(酒具)的发明权并非如唐人李匡乂的《资暇集》所称为建中蜀相崔宁之女。

茶台与茶盏相配成套使用,早在东西两晋与南北朝时期就较为流行。

就这类器物的出土实物而言,常见的台盏器型以圆盘形、饼足或圈足多见。

为了固定茶盏,一般均在茶托中心做成圆形凹槽,也有的在盘中心凸起一周柱状托圈以置茶盏,亦见有盏托与盏连成一体的出土实物。

就我国南方青瓷窑口而言,越窑、瓯窑、德清窑、婺州窑等均有大量烧制。

口径13.9、盏托高6.6、盏高6.9、口径14.9厘米,底径9.3厘米,1953年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基出土。

此秘色茶盏为圆口,深直腹,下承圈足。

盏托外形如豆,盘口外翻,束腰,下承高圈足,外撇。

宋朝的金银器制作

宋朝的金银器制作

宋朝的金银器制作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其文化艺术繁荣昌盛,其中金银器制作更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宋朝的金银器制作技艺卓越,以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著称。

本文将介绍宋朝金银器制作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代表作品。

一、历史背景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对于金银器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

同时,宋朝统治者重视文化艺术的发展,提倡礼仪之道,进一步推动了金银器制作的繁荣。

因此,宋朝成为了中国金银器制作发展的重要阶段。

二、制作工艺宋朝金银器制作工艺主要包括:造型设计、制胎、浮雕、填塑、鎏金和镀银等环节。

首先,造型设计是金银器制作的重要环节,设计师根据不同的用途和需求,创作出具有美感和实用性的金银器形状。

其次,制胎是通过将金银材料锤打成坯体,然后进行加工和修饰。

接下来,浮雕和填塑是为了提升金银器的艺术价值,雕刻出纹饰和图案,增加装饰效果。

最后,鎏金和镀银是为了使金银器表面更加光亮和耐用。

三、代表作品宋代的金银器制作中涌现了许多经典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富春山居图金盒”和“谢道韫款金瓶”。

这些作品都是由卓越的匠人通过精湛的工艺和创造力制作而成。

富春山居图金盒是一件流传至今的宋代金器精品。

它是由宋代金器大师谢道韫亲手制作的,盒子的正面以贵族庄园的山水景色为主题进行浮雕,细腻而生动。

整个金盒体积小巧玲珑,也是当时贵族收藏品的佳作之一。

谢道韫款金瓶则是以贵族女子为主要受众对象的金银器。

金瓶底部刻有谢道韫的款识,显示了它的制作者。

该金瓶制作精美细致,通体饰以纹饰和花卉图案,瓶盖上还雕刻有温柔美丽的贵族女子形象,展现了宋代金银器制作的高超技艺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不仅如此,宋代还出现了许多其他类型的金银器,如家庭用具、宫廷用品和祭祀器具等。

这些金银器制作精良,形式多样,充分展现了宋朝金银器制作的辉煌成就。

总之,宋朝金银器制作是中国金银器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宋朝金银器的作品及介绍

宋朝金银器的作品及介绍

宋朝金银器的作品及介绍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其金银器作品在艺术
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宋朝的金银器主要分为两大类:器皿和饰品。

以下是一些宋朝金银器的作品及其介绍:
1. 《六曲银鱼》:这是一件宋代银器器皿,由六条银鱼组成,
每条银鱼都栩栩如生地展现了鱼的形态和动态。

这件作品精湛的雕
刻技巧和细腻的表现力使其成为宋代金银器的代表之一。

2. 《花鸟纹银盘》:这是一件宋代银器器皿,盘面上以花鸟为
主题进行雕刻,花卉和鸟类的形象栩栩如生,细腻的纹饰展示了宋
代金银器的精湛工艺和艺术审美。

3. 《鸳鸯纹金耳杯》:这是一件宋代金器器皿,杯身以鸳鸯为
纹饰,雕刻细腻,形象栩栩如生。

该作品展示了宋代金器的精湛工
艺和对自然界生物的细致观察。

4. 《金镶玉佩》:这是一件宋代金银器饰品,以金丝镶嵌在玉
佩上,形成精美的纹饰图案。

这种金银镶嵌工艺在宋代十分流行,
展示了宋代金银器在装饰上的独特风格和精湛技巧。

5. 《金丝绣花带》:这是一件宋代金银器饰品,采用金丝绣花
的技法,将金丝绣花嵌入绸缎中,形成精美的花卉图案。

这种金银
器饰品展示了宋代金银器在装饰和绣花工艺上的独特魅力。

以上只是一些宋朝金银器的代表作品,宋代金银器以其精湛的
工艺、细腻的纹饰和独特的审美风格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金银器制作和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宋代金银器使用的背景
宋代每年用于制造器皿首饰的金银达十万两以上。
《宋史》卷一百五十二·舆服四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三司言:‘窃惟山泽 之宝,所得至难,倘纵销释,实为虚费,今约天下所用,岁 不下十万两……’。”
《宋史》卷一百五十二·舆服四
“(大中祥符元年)自今金银箔线,贴金、销金、 泥金、蹙金线装贴什器土木玩用之物,并请禁断,非命妇不 得以为首饰。冶工所用器,悉送官。诸州寺观有以金箔饰尊 像者,据申三司,听自赍金银工价,就文思院换给。”。
宋代金银器的特点
魏晋以前我国日用器皿很少见金银器,魏晋南 北朝开始,金银器皿开始增多,但多为异域风格的 舶来品,且多为达官显贵所使用。
唐代前期仍然具有很强的西域风格,比如粟特 式、萨珊式金银器皿,唐代后期金银器的铸造开始 中土化。
到了宋代,金银器的造型和纹饰都彻底摆脱外
来金银器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宋元金银器的风格。
[5]南京市博物馆《江浦黄悦岭南宋张同之夫妇墓》, 《文物》1973年第4期。
[6]福建省博物馆《福州茶园山南宋许峻墓》,《文物》 1995年第10期。
[7]彭州市博物馆等:《成都市彭州宋代金银器窖藏》, 《文物》2000年8期。已经出版报告。
[8]李建军:《福建泰宁窖藏银器》《文物》2000年第 7期。
宋代金银器
宋代金银器出土以四川为最多,其次是福建、江苏、 湖南。窖藏和墓葬都有较多发现。
主要发现有: [1]绵阳市博物馆《绵阳市出土宋代窖藏银器、钱币》, 《四川考古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 [2]沈仲常《四川德阳出土的宋代银器简介》,《文物》 1961年第11期。 [3]肖梦龙、汪青青《江苏漂阳平桥出土宋代银器窖 藏》,《文物》1986年第5期。 [4]王振铺、何圣库《邵武故县发现一批宋代银器》, 《福建文博》1982年第1期。
利瓶银龛等。
银椁金棺
鎏金舍利瓶银龛
(二)制作特点 (1)出现大量艺术水平高的仿生器物,如桃形盏、瓜 形盏。
彭州窖藏出土瓜形金盏 张同之墓出土蕉叶银盏
(2)出现夹层器物。这是仿铜礼器的需要,器类和装饰 也多为仿古形制,簋形盏、鼎炉、蟠螭纹盏。
彭州窖藏出土夹层银盏
照片
线图
(3)出现仿漆器花纹、仿瓷器的作品。
彭州窖藏出土银梅瓶
彭州窖藏出土金盏托
(4)出现风格的成套器物。
(5)出现高凸花工艺。
(6)出现小幅风景画。 福州许峻墓出土画纹银盏
溧阳平桥窖藏出土鎏金银盘
(三)铭文 1、以商号多见,如张壹郎、张十二郎记、汪家造十分、 王家十分、周家打造十分银、庞家造洛阳子昌; 2、齐、董、董宅、吉; 3、绍熙改元; 4、舜字号等铭文。
(一)器型多样 (1)饮食器、酒器为多,有盏、盘、壶、渣斗等。 彭州窖藏出土金同之墓出土银渣斗
(2)佩带装饰和化装用品:钗、簪、盒、耳坠 金钗
童戏金耳坠
(3)宗教用器:普通信徒使用的香炉,也有寺庙供养使用 的。如江苏涟水县妙通塔出土银椁金棺、浙江慧光塔塔基鎏金舍
“(大中祥符)二年,诏申禁熔金以饰器服。” “(大中祥符)七年,禁民间服销金……。” “(大中祥符)八年,诏:"内庭自中宫以下,并不得 销金、贴金、间金、戭金、圈金、解金、剔金、陷金、明金、 泥金、楞金、背影金、盘金、织金、金线捻丝,装著衣服, 并不得以金为饰。”
[9]定县塔基出土一批。文物1980年第5期 [10]浙江瑞安县慧光塔。文物1973年第1期。 [11]连云港阿育王塔。文物1981年第7期
扬之水(赵丽雅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
卷一•宋元金银首饰(中华书局,2010.4) 卷二•明代金银首饰(中华书局,2011.1) 卷三•宋元明金银器皿(中华书局,20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