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与台湾鹿耳门单口对渡原因探析

合集下载

台湾历史治理机构

台湾历史治理机构

台湾历史治理机构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平定台湾后,关于台湾善后如何处置,由于时人对台湾地位的认识颇有差异,清朝内部出现了所谓弃留问题之争。

康熙皇帝作出了在台湾设治开发的关键决策。

清朝正式把台湾纳入行政治理体系。

政治、经济、文化与大陆一体化进程(一)政治与军事制度清代台湾的行政建置演变可以分为一府三县时期、一府四县三厅时期、二府八县四厅时期、一省三府一直隶州十一县三厅时期。

之后,通过刘铭传的调整,台湾全省形成三府一直隶州十一县三厅的格局。

为了进一步加强管理与控制台湾,康熙帝决定向台湾派遣巡台御史。

雍正朝继承这项制度,并发扬光大。

乾隆朝初年沿袭雍正时期巡台御史制度,随后遂生弊端,乾隆帝对此作出调整。

乾隆五十三年(1788)三月,乾隆帝谕令正式停止御史巡台,确立福建大员将军、督抚与水陆提督轮值巡台制度。

清朝在台湾的军事防卫是班兵制度。

清朝对戍台班兵的挑选、核验、换班及相关违例处罚都有严格的规定。

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戍台班兵缺额不得在台湾募补。

这一条并没有严格执行。

戍台班兵数量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同治七年(1868)达到清代台湾班兵最高数值,随后逐渐裁减。

戍台班兵在台湾驻防有一个重要原则是班兵与当地庄民异籍驻防。

班兵在台湾实际上兼有军事与警察的双重职能。

清中期以后,台湾班兵制度也日趋式微。

中法战争时期,台湾班兵已是穷途末路。

(二)经贸政策清代台湾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稻米与蔗糖是主要的农产品,故有所谓米糖经济之称。

在康熙统一台湾之初,蔗园面积大大超过稻田面积。

从康熙二十四年(1685)至雍正十三年(1735),稻田增长不到一倍,而蔗园增长了两倍多。

“米糖相克”问题没有解决。

乾隆、嘉庆、道光时期是台湾稻作的全盛时期。

随后,台湾农业经济结构遂由米粮生产逐步转变为茶、糖和樟脑生产。

清代台湾的赋税主要是田赋。

清初台湾赋则与内地相比,其赋额重在一倍以上。

雍正九年(1731),福建总督刘世明奏请台湾田园按照内地同安则例征收赋税,直接减少了台湾垦民的负担,有助于推进台湾土地开发的进程,更重要的是,台湾赋则与福建同安则例一致,对于闽台一体化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智慧树知到海洋文明期末考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海洋文明期末考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海洋文明》2019期末考试答案1【判断题】(2.5分)国际上对中国应管辖的海域面积不存在争议。

A扎对2【判断题】(2.5分)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与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基本重合。

BB.对3【判断题】(2.5分)《瀛涯胜览》是记录了郑和下西洋过程的重要文献。

BC.对4【判断题】(2.5分)橹的应用可以帮助船只更好地利用风力前行。

AA.错5【判断题】(2.5分)以南海为中心是塞尔登地图的特点之一。

AA.错6【判断题】(2.5分)《马来纪年》记录了中国公主汉丽宝远嫁马六甲苏丹的历史事实。

A A.错7【判断题】(2.5分)伊丽莎白时期英国对海盗活动持严厉打击态度。

BB.错8【判断题】(2.5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基于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

B C.对9【判断题】(2.5分)澳门的外文名称Macao是以妈祖命名的。

BD.对10【判断题】(2.5分)花生、辣椒、玉米等都是通过哥伦布大交换传入中国的美洲物产。

A扎对11【判断题】(2. 5分)郑和下西洋是一次朝贡贸易活动,经济利益不是其首要目的。

A 扎对12【判断题】(2.5分)东盟国家是中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合作伙伴。

BB.对13【判断题】(2.5分)妇女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是自梳女群体出现的原因之一。

BC.对14【判断题】(2.5分)华人大规模移居东南亚主要在明清时期。

BD.对15【判断题】(2.5分)英国伊丽莎白时期,拥有私掠许可证的海盗可以进行合法的掠夺活动。

A 扎对16【判断题】(2.5分)清代闽台对渡中,所有民间船只均可以自由往来于两岸。

A扎错17【判断题】(2.5分)国家对私人出海贸易的大加鼓励是元代海洋贸易兴盛的重要原因。

BB.错18【判断题】(2.5分)中华文明提供了游牧文明、农业文明、以及海洋文明的不同典范。

AA.对19【判断题】(2.5分)“陶瓷之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别称。

A扎对20【判断题】(2.5分)郑和下西洋每次均经过马六甲海峡。

23《郑成功收复台湾》解析

23《郑成功收复台湾》解析

把荆棘丛生 的荒凉地开辟 出来,这可以 说是功在千秋 的伟业;把荷 兰鬼子从台湾 驱逐出境,真 可谓是同一代 人中的大英雄!
对联赞颂了郑成 功的历史功绩.
小组合作,探究文本:
郑成功是如何收复台 湾的呢?他为什么能取得 这场战斗的胜利?
原因一:准备充分,满怀信心。 • “后来,郑成功成为统率千军万马的将领,
水分蒸发快等优越的晒盐条件。
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 台湾(1624年)
荷兰侵略台湾
162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又派马尔登·宋克率战舰 “热兰遮”号窜达澎湖。明朝福建巡抚南居益派兵2000 人攻打澎湖。在中国军队的攻击下,荷军约1000人大部 龟缩于妈宫澳,一部分固守凤柜尾城,企图顽抗。为全 歼敌军,福建省巡抚大量增兵打败荷兰侵略军,恢复澎 湖。侵略军头目高文律等12人被活捉,其残兵败将仓皇 逃往台湾南部。
总结方法: 你能总结一下写好一个场面的注意事项吗? 总的来说,写一个场面时一般要做到以下几
点: 第一,要写好场面中的各个人物。写时,要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描写。 第二,既要勾画出场面的整体情况,又要着
力描写其中一些最精彩的镜头,以突出场面的激 烈。
第三,还要穿插描写战斗时所处的环境,以 烘托出气氛。
② 派 兵 猛 攻 赤 嵌 城 , 切 断 水 源
③ 采 用 围 困 , 强 攻 台 湾 城 。
盘踞(jù)在台湾城的敌军妄 图长期顽抗,等待救援。郑成功 决定采取长期围困的办法逼敌军 投降。在围困八个月之后,郑成 功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荷兰 侵略军粮尽水绝,走投无路,只 好举起白旗投降。1662年初, 敌军头目被迫来到我军大营,签 字投降。在我军将士潮水般的欢 呼声中,荷兰侵略者垂头丧气地 离开侵占三十八年之久的台湾。

海峡两岸的古代对渡

海峡两岸的古代对渡

海峡两岸的古代对渡据史书记载清朝时台湾与大陆之间先后开辟了多个对渡港口。

最早通航的港口是台湾鹿耳门港与大陆厦门港。

1683年施琅率福建水师攻入鹿耳门港 (1684)清政府即下令开通鹿耳门港与厦门港之间的海上航运。

至1784年、l792年清政府又先后开放鹿耳门港、淡水港与石狮蚶江港对渡通商。

1824年时又开放海丰港与蚶江港通航。

称为“泉州总口”的蚶江港成为大陆与台湾通商贸易的什刹海在北京鼓楼的西南方,宽阔的水面,面种着高大的柳树、槐树、杨树,风景好极啦。

什刹海夏天可以划船,冬天可以滑冰。

解放后,政府又把什刹海彻底挖了下子,又在岸边上建立了水泥栏杆,把古老的什刹海打扮得更美丽了。

中心码头。

闽台海上通航历史悠久明末清初更是呈现出“舳舻相望络绎小青为救出白娘子,再度进山修炼,几年后赶回杭州,寻法海和尚报仇。

他们交战天夜,小青毁掉雷峰塔,救出白娘子,又和白娘子起将法海和尚打下西湖。

法海金律写了副药方,说:"这是位异人的秘传之方,专门用来医治破伤的。

"无处躲藏,钻进了螃蟹的肚脐,小青念咒语将它定在里面,使它永远不能出来。

于途”的通航盛况。

1874年福州人沈葆桢以钦差船政大臣兼钦差南洋通商大臣的身份赴台湾提出全面开放台湾地主见他来还粮,就变了脸,问他道:"你的高粱种上没出,怎么有粮还我!"的交通到光绪年间付诸实施。

台湾与福建之间航运规模最大的当属“台运石玉柱差点儿再次昏死过去,他不知道自己昏过去的这段时间发王敦跟下属谈了好久的话,忽然想起自己背后的床上还睡着王允之,大为惊恐,赶忙奔去,掀开帐子查看。

不看也罢,看不禁释然大笑,捂着鼻孔,自言自语地说:"简直像头醉酒的小死猪!难闻死了,难闻死了。

" 生了什么事情,新娘子竟会悬梁自尽!这时,生性胆小的他害怕官府会怀疑是他害死了新娘子,于是咬牙:既然人已经死了,不如趁天还没亮偷偷埋了。

主意打定,石玉柱将新娘年度的浴佛节又来到了。

蚶江鹿港对渡碑浅析

蚶江鹿港对渡碑浅析

蚶江鹿港对渡碑浅析作者:吴娜莉来源:《神州》2012年第38期【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235-01蚶江鹿港对渡碑即《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记》,位于石狮市蚶江镇原蚶江海防官署遗址。

因碑文明确记载“蚶江为泉州总口,与台湾之鹿仔港对渡”而被称为“蚶江鹿港对渡碑”。

它是清代蚶江与鹿港对渡的重要实物见证,也是全国唯一记载闽台对渡历史的碑刻,极具历史价值,1996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蚶江地处泉州湾,唐、宋时期对外贸易非常兴盛,清代成为闽台通商贸易往来的重要港口。

乾隆四十九年(1984年),清廷正式开放石狮蚶江作为“泉州总口”,与鹿港对渡,成为闽台关系史上一件划时代大事。

当年,蚶江一带的商人采用“连财对号”的经营形式,即闽台两地的对口商号,按股集资,对口配运经销,年终一并结算,计算盈利,按股分红。

这种原始的股份合作跨地区联营方式,见证了石狮海商灵活的经营理念和强烈的商品意识,成为闽台民间贸易兴盛繁荣的重要标志。

《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记》在追溯蚶江鹿港正式开放对渡之前的情形时提到“揽载商越,弊窦滋焉。

岁甲辰(乾隆四十八年),当事者条其利弊上诸朝,议设正口”。

碑记中所提“当事者”乃时任福州将军永德。

永德,乾隆初年以笔帖入仕,乾隆十七年任刑部主事,三十年累官浙江布政使,三十四年至三十八年间历任江苏、河南、湖南、广西巡抚。

三十九年署正蓝旗蒙古副都统、四十年任福州将军、四十七年署福建陆路提督、四十九年署理两广总督。

[1]在福建任内,永德最值得称道的便是能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地提立“蚶江鹿港设正口对渡”的建议。

永德“条其利弊上诸朝,议设正口”指的是永德在乾隆四十八年所上的《请设鹿港正口疏》。

全文收录于道光《彰化县志》卷十二《艺文志》中。

疏文称:竊閩省泉、漳等府各屬,民間產米無多,大約取給臺灣。

即一切食用所需,亦藉台地商販往來,以資接濟。

从“鹿港郊公置”铁钟看清代泉台的通商贸易

从“鹿港郊公置”铁钟看清代泉台的通商贸易



“ 鹿港郊公置”铁钟铸造于清道光十七 年( 1 8 3 7 ) 。铁钟通高 1 0 0 厘米 ,E l 径 6 4 . 5厘 米 ,重 1 1 0 千克。器身呈覆釜形 ,圆肩 ,葵 口, 上有双龙钮柄 。外部 口沿稍上饰 回弦纹 周, 器身饰两组 弦纹及长方格纹 , 长方格 内铸有阳文楷书 “ 泉郡南关外 浯 江铺塔堂 鹿港 郊公置 ”铭文。另铸有 阳文楷书 “ 美记 号、建源号 、泉记号、振泰号 、裕成号 、胜 裕号 、万泰号 ;振利号 、复吉号 、复升号 、 彝林号、 义发号 、 鳌麟号、 泰源号 ; 盛泰号 、 长春号 、 义美号 、 源瑞号、 振兴号、 金顺号 、 德利号、 宝源号 ; 颖丰号、 锦丰号、 广裕号 、 厚裕号 、 振芳号 、振茂号、德顺号、洽源号 ; 谦泰号、 泰成号 、 合裕号、 滋源号、 合瑞号 、 瑞源号、 瑞泉号 、 资生号; 正利号、 盛源号 、 日升号、 剧I 顷 号、 振益号、 德丰号、 丰裕号 、 盈 丰号”等共 4 6家商号名称 , 末署 “ 道光 十七年岁次丁酉 阳月 日毂旦”。 郊 ,也称 “ 行郊”或 “ 郊行” ,一般 由 十多 家或数 十家经 营同一 贸易业务 或同一 贸易区域的商行组成的商业团体 。 《 台湾省 通志 》日 : “ 所谓行郊 , 行 即商行 , 郊之意 义 比较复杂 ,郊 系由作 同一 地区 贸易之商 贾 ,或同一行业 ,设帮会 、订规约 , 藉 以维 系互相情谊共同利益及谋该项商业 之发展 , 并对某种公共事业尽力扶持 , 或伴仲裁商人 间之纠纷 , 对于商情之困苦 , 则禀请 官衙 门, 使能沟通 , 并且办理有关酬神祭典或地方公 益事 。所以郊之组织 ,实为商会之雏形 ,总 商会则为会馆。 ” 郊行 主要有两类组织形式 : 类 是经 营同一 种或 同一类 货物 商行组 织 而成 的郊行 , 诸 如米郊 、布郊、绸缎郊 、纸 郊 、茶郊 、 药材郊 ;另一类是专 门前往同一 方 向或地 区进行贸易的商号组织的郊行 , 诸 如泉郊 、鹿港郊 、宁郊 、申郊 、厦郊等地。 ① “ 郊行”办事处设会馆 、 公所 ,且大部分 设 置在寺庙 、妈祖宫、王爷庙等公众场所 , 流行于闽南和台湾地区 , 是一种具有明显区

(整理)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整理)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第一章、从古地理学和考古学论大陆与台湾的地缘关系第一节从古地理学论大陆与台湾的整体性一、古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大陆和台湾发现同样的硅质岩和生物群属这一事实说明,古生代晚期台湾和华南的海是互相沟通的。

二、中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中生代的台湾应属于大陆东部的前陆盆地三、新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台湾海峡成为陆地,有陆上河谷侵蚀形成的,这就足以证明,台湾曾是大陆的一部分;此外,从动物化石看,更新世时期大陆与台湾同时存在相似的哺乳动物群。

新生代第四纪时,海水推出台湾海峡,大陆与台湾连成一片大陆,华南的剑齿象、犀牛、古鹿、野牛、野猪等不短从大陆迁徙到台湾的结果。

第二节从考古学看大陆与台湾的统一性一、旧石器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从台南左镇出土的“左镇人”化石来看,其与大陆的山顶洞人属同一时代,应是从大陆经过台湾海峡的陆桥进入台湾的。

台大宋文薰教授经过比较研究,认为台湾、菲律宾等原始文化最为可能的祖籍是中国大陆。

二、新时期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新石器台湾海峡海面上升,但两岸仍保持密切的文化联系。

以绳纹粗陶为代表的台北八里乡大坌坑文化和以印纹细陶为代表的凤鼻头文化和圆山文化均与大陆东南、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很大的一致性。

第二章、从人类学论大陆与台湾的血缘关系第一节从大陆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一、从古文献记载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禹贡》——岛夷《前汉书·地理志》——东鳀《淮南子·说山训》《北堂书钞》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志》——所记载夷州人与大陆古越人风俗相似:1)短发纹身2)凿齿3)猎头4)男就女家,从妻而居5)喜食生鱼6)集会二、从神话传说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从在大陆和台湾都流传着蛇郎君的传说,及大陆古越族和台湾高山族都把“蛇”认作他们的祖先这些情况看来,台湾高山族的先民是从大陆东南沿海迁移去的闽越族。

第二节从大陆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一、台湾土著居民与马来人的关系台湾一部分土著居民,特别是南部和东部的鲁凯族、雅美族、排湾族、卑南族等,其体制、语言和风俗与南洋群岛马来人有许多相同之处。

厦门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定位发展研究

厦门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定位发展研究

厦门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定位发展研究黄国灿(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21)摘要:“一带一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大战略,厦门作为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之一,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厦门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章分析了厦门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战略优势,即拥有历史渊源优势、海外华侨华人资源优势、地缘优势、改革开放经济特区优势,提出厦门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四大”枢纽的定位发展路径:即加快互联互通、拓展经贸合作、加强海洋合作、密切人文交流,以期凸显厦门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中的排头兵和主力军效用。

关键词:厦门;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定位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5684(2016)06-0074-04收稿日期:2016-10-27基金项目: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511312913)。

作者简介:黄国灿(1990),男,福建龙海人,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经济。

引言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

[1]该倡议分析了中国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新规划、新设想、新蓝图。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助于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构建基础设施网络,实现互联互通,拓展经贸合作,促进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以期未来在经济、文化、科技、海洋等方面协同融合发展。

厦门是我国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更是著名的侨乡,厦门籍的海外华人华侨在东南亚地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历史上,厦门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口岸,众多闽籍华侨华人通过厦门口岸下南洋、谋生计,从此与东南亚沿线国家和地区拥有了源远流长的亲缘、文化、经贸关系。

在新形势下,厦门被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厦门应积极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发展当中,从政策顶层设计出发,从宏观经济发展情况考量,结合自身区位优势,积极打造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排头兵,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心枢纽城市,凸显厦门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中的桥头堡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门与台湾鹿耳门单口对渡原因探析【摘要】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乾隆四十八年(1784年)共100年的时间里,清廷规定,只准许厦门与台湾凤山县安平镇鹿耳门单口对渡。

因此,厦门与鹿耳门独揽陆台往来贸易整整100年。

直到乾隆四十九年开放泉州蚶江与鹿港对渡,才结束陆台间的单口对渡。

本文试通过清初的治台政策、闽台关系及厦门与鹿耳门的港口优势这三大方面来探讨厦门与鹿耳门单口对渡的原因。

【关键词】厦门;鹿耳门;单口对渡;原因1683年,施琅攻克台湾后,台湾被收归在清朝的版图,实现统一。

清廷在台湾设立一府三县,派官管理。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清朝当局规定:“凡商船自厦往台者,有糖船、横洋船之分;有厦防厅给发印单,开载舵工水手姓名年貌并所载货物,于厦之大嶝门,会同武汛照验人货相符,便可启航;由台湾返回厦门时,须经类似之手续,由台防厅查明舵水年貌及货物数目,换给印单,于台之鹿耳门会同武汛点验出口。

”“其所给印单,台、厦两厅彼此汇移查销。

”[1](P8,P18)至此,厦门与鹿耳门成为陆台间唯一的对渡口岸。

直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开放泉州蚶江与鹿港对渡,才结束这一现象。

本文通过对厦门与鹿耳门单口对渡原因的探讨,说明厦门在海峡两岸关系中的突出地位是有其历史缘由的。

一、清初消极的治台政策康熙二十二年,清朝统一台湾后,当时清廷内部对台湾弃留问题展开了一场大争议。

这场争议说明清朝廷并未重视台湾这一地方,因此,虽然最终保留了台湾,但它的治台政策却是消极的。

消极的治台政策是指定单口对渡的重要原因。

关于台湾弃留问题的争论,当时有人认为“海外泥丸,不足为中国加广;裸体文身之番,不足与共守;日费天府金钱于无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

[2](P75)康熙帝也认为“海贼乃疥廯之疾,台湾仍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

”[3](P60-61)以姚启圣和施琅为代表的,反对上述主张,坚持保台。

康熙二十二年农历八月十七日(10月7日),福建总督姚启圣在秘奏中提出:“今幸克取台湾矣,若弃而不守,势必仍做贼巢,旷日持久之后,万一蔓延再如郑贼者,不又大费天心乎?”“况台湾广土众民,户口十数万,岁出钱粮似乎足资一镇一县之用,亦不必多费国帑。

此天之所以为皇上广舆图而大一统也,似未敢轻言弃置也。

”[4](P300-301)靖海侯施琅也向康熙帝上《恭陈台湾弃留疏》,称“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褒数里,山川峻峭,港道纡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力主留台。

[5](卷十,P364、366)正是由于清福建总督姚启圣、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的力争,康熙帝最终改变初衷,决定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保留台湾。

康熙作出此决定,并不是因为他看到开发台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而是看到了台湾重要的战略地位,占据台湾对防备浙、闽、粤沿海“盗贼”与荷兰殖民者有重要意义,施琅、姚启圣也是以此为重点说服康熙皇帝的。

因为康熙皇帝深知,海盗自明代以来就祸乱于东南沿海,清朝又花了近37年才最终消灭了郑氏集团,可以说是弹精竭虑、身心俱疲。

如果再犯下战略错误,使台湾再被反清分子或盗贼占据,那大清王朝又将陷入无休止的战争漩涡之中。

于是,康熙皇帝听取了朝臣李霹的意见,最终下定决心据守台湾。

但清统一台湾之初,其治台政策是消极保守的,主要专注于军事占领,防止台湾再次出现反清抗清势力,对于经济开发与社会发展未给予充分关注。

因此,清廷采取消极治台的政策。

在台湾设置之后,清廷连续颁布了许多“上谕”和法令,从各个方面对台湾人民实行严格的限制和防范。

清政府制定了大陆移民渡台若干政策,并颁布施行。

该政策的具体内容为:“欲渡航台湾者,先给原籍地方之照单,经分巡台厦兵备道之稽查,依台湾海防同知之审验,许之;潜渡者处以严罚;渡航台湾者,不准携伴家眷;既渡航者不得招致之;粤地(广东)屡为海盗渊数,以其积习未脱,禁其民之渡台。

”[6](中卷,P409)制定这一政策是为了防止台湾人丁增殖而为反清势力提供人力资源。

同时,清廷不仅限制生铁和铁器输入,也不许台湾人民自由制造铁器,以防止台湾民间藏有武器而让台湾人民具有抗清的能力。

不仅如此,清朝也限制大陆渡台航线,也就是单口对渡政策。

单口对渡政策对于清政府来说,可以有效地防止台湾与大陆之间建立过多的联系而再次成为反清势力的基地,与此同时,单口对渡也有利于清政府对大陆渡台移民及铁器的输入进行严密的稽查。

单口对渡中清廷规定:所有商船只许在厦门至安平鹿耳门间航行。

这里就有了个疑问,清政府为什么指定厦门与鹿耳门对渡呢?本人认为,在清廷实行消极治台政策的大前提下,清廷指定厦门与鹿耳门为唯一对渡港口主要是由闽台早期的历史渊源、两港的港口优势所决定。

二、闽台早期的历史渊源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隔海相望。

闽台关系源远流长。

宋、元之时,澎湖已经隶属泉州府晋江县管辖。

宋人赵汝适的《诸蕃志》写道:“泉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

”[7] (卷上《毗舍耶国》,P38)来自泉州附近的移民除了经营渔、牧之外,也在岛上进行农耕种植。

南宋周必大《文忠集》载:“海中大洲号平湖,邦人就植粟、麦、麻”,[8](卷三,P13)但是他们所收获的常被岛夷毗舍耶夺去。

为了防止毗舍耶的侵扰,乾道七年四月,汪大猷知泉州后,即在澎湖“造屋二百间,遣将分屯,军民皆以为便,不敢犯境”。

[9](P48)这说明宋朝政府已经在澎湖戍兵防守,澎湖在建制上已经归福建晋江县管辖。

元代,澎湖巡检司的设立,使闽台之间的密切关系更进一步。

福建沿海居民移居台湾的人数也有所增加,在《永春岵山陈氏族谱》及《南安丰州陈氏族谱》中,均发现有元代迁台的记载。

[10](P2)明朝以后,福建迁台的移民更多。

据《安平颜氏族谱》记载:“十世龙源,字日盘,……生嘉靖甲午年(1534年),卒失考,葬台湾”。

[11](P155)又惠安东园人庄诗,生嘉靖壬寅年(1542年),因“少遭兵变,与兄赴台湾谋生”。

[12](P3)崇祯元年(1628年),郑芝龙接受明朝政府的招抚后,恰逢福建大旱,便与福建巡抚熊文灿商议,“乃招饥民数万人,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海泊载至台湾,令其苃舍开垦荒地为田”。

[13](1632年3月条,P40)郑芝龙为福建南安石井人,其招揽的饥民多为闽南人。

其子成功在抗清过程中,亦将其部将及家眷移至台湾,据施琅《尽陈所见疏》中估计:“至顺治十八年,郑成功亲带去水陆伪官兵并眷口共计三万有奇”。

[14](P53-54)这些官兵家眷也多为闽南人。

清廷为割断郑氏的物资来源,实行海禁迁界政策,给沿海百姓带来沉重灾难。

许多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许多人因生活所迫不得以只能投靠郑氏集团。

江日昇《台湾外纪》载:“郑成功每与诸将言及五省沿海人民移徙内地之事就谈戏曰:‘吾欲留此数茎发,累及桑梓人民!且以数千里膏腴渔盐之地百万亿生灵,一旦委而弃之,将以为得计乎?……今当驰令各处,收沿海之残民,移我东土,开辟草莱,相助耕种。

”[15](卷五,P170)这些移居台湾沿海残民大多为闽南人,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为台湾的开发作出重大贡献,闽台间的密切关系更进一步。

闽台关系最密切的是在郑氏时期。

郑成功在未收复台湾之前,占据厦门为其抗清基地。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根据厦门已建立的制度,亦在台湾建立了一套相似的政权机构与管理体制。

因此,台湾早期的政治制度是由郑成功建立的。

1661年,郑成功“以热兰遮城为安平镇,改名王城,建桔柣门,志故土也。

赤嵌城为承天府,总曰东都。

设府一县二,以杨朝栋为承天府尹,祝敬为天兴知县,庄之列为万年知县,澎湖别设安抚司,各戍重兵,以周全斌总督南北诸路”。

[16](卷二《建国纪》,P18)并将在厦门长期实行的乡治和保甲制度移入台湾。

“东宁初建,制度简陋”,当时的谘议参军陈永华便“分都中为东宁、西定、定南、镇北四坊,坊置签首,理庶事。

制鄙为三十四里,里有社,社置乡长;十户为牌,牌有手;十牌有甲,甲有首;十甲有保,保有长;理户籍之事。

”[17](卷二十九《陈永华传》,P399-400)从中可以看出,台湾早期的政治军事制度是经郑成功从厦门移植过去的,这使得厦门与台湾存在密切的政治军事关系。

与此同时,一些不愿归顺清朝的士大夫随之入台。

连横《台湾通史》中称:“延平入台后,士大夫之东渡者盖八百余人”。

[18](P518)这些有识之士到达台湾后,有的从事教育事业;有的从事著述,以诗文的方式,创作了台湾地方史上的第一批文学作品,从而将中华文化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土地上。

其中对台湾文教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当属同安人陈永华。

攻克台湾后,他被授予谘议参军。

他认为,台湾沃野数千里,远滨海外,民风淳朴,若能举才贤以助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养生聚,便能赶上中原地方,于是,他“请建圣庙,立学校。

”郑经采纳了这个建议,“择地宁南坊,二十年春正月成,经行释菜之礼。

三月,为学院,以叶亨为国子助教,聘中土之儒,以教秀士。

各社皆设小学,教之养之,台湾文学始日进。

”圣庙的建立、学校的兴办,台湾从郑氏时期拥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体制。

与此同时,科举制度也在台湾推行。

天兴和万年二州“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

州试有名送院,院试取中,准充入太学,仍按月月课。

三年取中试者,补六官内都事,擢用升转”。

[19](卷六,P192)由此可以看出,台湾的政治、军事、教育、文化是通过厦门移植过去的,郑氏把厦门称为思明州,而在台湾也设立了天兴州和万年州,厦门与台湾就同在郑氏的统治之下,同属一个管辖区。

清廷很自然地看清这一点,利用厦门与台湾存在深厚的渊源,能更为有效地控制台湾,以避免台湾再次成为反清复明的基地,从而维护、巩固自身的统治。

因此,在康熙收复台湾后的第二年(1684年)就设立“台厦兵备道”[20](卷三《经营纪》,P61),同时管理台湾和厦门两个行政区。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厦门与鹿耳门的军事关系。

厦门与鹿耳门的军事地位在明末清初的郑氏抗清事件中崭露头脚。

(1646年)郑芝龙降清,其子郑成功坚持抗清,于1650年攻占金门、厦门两岛作为抗清基地,厦门就此成为郑氏集团的政治中心。

郑成功占据厦门期间,在厦门设立了政权机构,将中左所改为思明州,先后任命郑擎柱、邓会、薛联桂为思明州知州。

永历九年(1655年),“随设六官董理;用潘庚钟为吏官,郑擎柱为礼官,洪旭为户官,陈宝钥为协理礼官,以张光启为兵官,程应璠为刑官,以冯澄世为工官,常寿宁为察言司。

”[21](卷四,P119)设吏、户、礼、兵、刑、工六官,管理人事、财政、典礼、军事、司法、建设等方面的事物,并设协理各一员,左右都事各两员,协助六官工作。

在此基础上,郑成功十分重视军队的建设,开始大规模的练兵。

他在厦门等地设置水操台、演武场和演武池,亲自督导操练。

因此郑氏集团建立了强大的军队力量,连横《台湾通史》记载:“延平开府思明,分陆军十二镇,水师二十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