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辩证中把握隐喻、象征

在辩证中把握隐喻、象征
在辩证中把握隐喻、象征

在辩证中把握隐喻、象征

写作佳苑

2014-07-26 1358

在辩证中把握隐喻、象征

——福建卷作文审题谈

四川省绵竹中学龚志华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

福建卷作文材料,,首先要注意三个意象,一是“空谷”,二是“悬崖峭壁”,和“栈道桥梁”。

这三个意象都具有隐喻义与象征义。

“空谷”,本义是寂静的、空旷的山谷。这里隐喻人迹罕至、难以征服的地方,象征人生遇到的困难、挫折、磨难等。

“悬崖峭壁”,本义指高耸陡峭的山崖、石壁。这里隐喻危险之地,象征危险之事或者危机。

“栈道桥梁”,“栈道”本义指在悬崖峭壁上凿孔、打桩、铺设木板搭成的小路,“桥梁”指桥。在这里隐喻可起连通作用的人或事物,象征通途、希望。

提到“空谷”,有些人想起“悬崖峭壁”,他们想到是危险,想到的是危机,产生的是绝望。一些人想到的是“栈道桥梁”,他们看到的是通途,产生的是希望。

先从单方面作辩证把握。

提到“空谷”,有些人想起“悬崖峭壁”,产生绝望的情绪,是不可取的;但意识到危险、危机、忧患,这却是必要的。人在世途,就应该先想到难处,把危险、危机、忧患纳入思考的范围,考虑周到些、细致些、深入些,具有敬畏之心,为寻求路径与办法先作调研,这是有意义的工作,可方便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相反,如果处于“空谷”样的人生困境,没有危机与忧患意识,反而得意满满,甚或把“悬崖峭壁”当作“栈道”或“桥梁”,那么极有可能失足掉下“悬崖”。这样的悲剧是不应该上演的。

另一方面提到“空谷”,有些人想起“栈道桥梁”,产生希望之心,产生征服的勇气,这是不错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悼以轻心,盲目乐观,因为这样心理,会让我们轻视困难,忘悼危险,反而会带来灾难和灭绝性命运。这是任何人都不想要的结局。

在追梦的路上,各种艰难险阻我们都会遇到,就像横在我们面前的“空谷”一样,是勇往直前,还是退缩不前;是乐观向上,还是悲观退后;是敬畏,直面应对,还是轻视,盲目对待。不能简单的选择,而要作出辩证地思考。情绪、态度、行动,将决定我们的作为与结果。

福建卷容易作二元对立的思考,这样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往往流于肤浅,甚至片面,所以有必要在辩证中把握隐喻与象征,联系社会现实和人生世界,联系自己的感情经历和生活体悟,作全面而深入地把握。

丰富的隐喻与象征——简评南翔《老桂家的鱼》(于爱成)

丰富的隐喻与象征 ——对南翔短篇小说《老桂家的鱼》的一种阐释 于爱成 从短篇小说的基本要求看,南翔短篇小说《老桂家的鱼》深具意味。“鱼”作为贯穿全篇的“穿缀物”紧紧抓住了“人生横断面”和故事关键点,并贯穿始终。正如经典短篇小说往往在这一点上显示出作家的发现力和创作智慧一样,这个作品“浓缩人生悲剧”,在信守篇幅的同时,努力把触角伸展到更加广阔的意义层面,从而在“意味”的有无上同故事以及传统小说有了区分,在严格的空间里寻找到了最大的爆发力。 作品写出了三重象征。也许有人说短篇小说不宜采取象征写法,因为篇幅太短。如布鲁姆所说,“我们必须小心提防所谓的象征,因为在技艺精湛的短篇小说中,往往是没有象征而不是有象征”、“象征对短篇小说来说是危险的,因为长篇小说有足够的世界和时间来自然而然地遮掩象征,但短篇小说必须是较突如其来的,因而处理象征很难不显得唐突”。可见短篇小说里使用象征但又不显得唐突不是容易的事情,却也是难得的事情,不易做到的事情。象征使用的得当,其实反而能够“构成一种根本性的形式”(博尔赫斯语)——所有伟大的短篇小说都必须找到自己的形式,不管是契诃夫式的还是卡夫卡式的。像爱伦坡、霍桑、梅尔维尔等美国传奇小说家,就特别强调写出小说中的象征性和诗意叙事。因为象征性和寓言性的人物事件不需要连篇累牍地描述,反而可以使得写得更简。就《老桂家的鱼》来说,象征和隐喻的使用,第一重,老桂是当代都市的被抛弃者,现代社会的疍民——想上岸而不得;第二重,老桂家打上来翘嘴巴鱼恰恰也正是老桂式健康生命终归被现实榨干成为鱼干的象征,但他却是有尊严的——想自由体面生存而不得;第三重,潘家婶婶是当代都市中的隐士——想做隐士而不得。三重象征,隐喻的正是当代城市底层民众的命运!在城市化和资本挤压下,无望的底层的悲苦人生。这是作品的批判性所在。 作品中的老桂,像是一个提线木偶,被命运之手拨弄,在四大即将耗尽散掉之际,在业风中左右摇摆,踉踉跄跄,溃不成军,拿不成个。这是一具病体,是一堆即将熄灭的余烬,但却又是一个清醒的观察者,叙事者,参与了作者的叙事。老桂是沉默的,通篇没有一句话,只是用表情、动作、眼神、手势来表达感情。作者提醒读者,是因为老桂过于虚弱,而无力说话。其实,这正也是作者的策略,让老桂不发一言,用沉默的苦涩和忧伤,来强化底层的悲哀,当然也是底层的坚强。这个病体正是作者采用的的隐喻,疍民也是隐喻——老桂一家,本来并不是传统水边居民意义上的疍民,不是广东地区传统意义上不被允许上岸而饱受挤压和欺凌的边缘族群的疍民,老桂一家如果说是疍民,其实只是疍民特征的自觉选择水上生活的边缘人,或者可以称之为新疍民。老桂的悲剧,隐喻了一个群体的共同的悲剧和境遇。这个群体甚至很大,无依无靠,自食其力,自生自灭,艰难时世。最终的结局也如老桂,如老桂的家庭。正如老桂家的鱼所象征的。 这条翘嘴巴鱼,其实是作品的文眼,是高度集中化的象征物,是作品的核心穿缀物。叙述者对这条鱼,极具耐心地描写,甚至忍不住从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跳出来,以诗意抒情哲人的语言进行评论。 作品写老桂的一天,连带出了饱满的现实生活背景,繁复的社会形态,绵延

语言学概论第六章自测题及分析

第六章自测题及分析 一、解释下列名词(20分,每词4分) 1、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是书面上代表语言的符号。 2、拼音文字:拼音文字是用字母记录语言中的音节或音位的文字,文字体系比较简明,一个字的拼写反映出语言中的一个符号的读音。 3、字母:拼音文字的书写单位,一个字母基本上就代表语言中的一个音素;一种文字体系一般只要数十个字母符号。 4、形声字:形声字是运用表意和表音两种方法创造出来的汉字,一部分字符表示字的意义类属,一部分表示字的读音。 5、书面语: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口语的加工形式,比口语规范严谨,是同一种语言不同的风格变体。 二、填空(40分,每空2分) 1、文字突出的作用是打破了有声语言的(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扩大了有声语言的使用范围。 2、文字包括(字形)、(字音)、(字义)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在文字中缺一不可。 3、据考古材料,一般认为文字大约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距今六千年以上。 4、文字的特点要受(所记录的语言)特点的制约。 5、在文字产生以前,人类使用(事物记事)和(图画记事)帮助记忆。 6、从造字方法角度看,文字的发展经历了(表意)、(表意兼表音)和(表音)三个阶段。 7、各种不同体系的意音文字都包含(表意字)、(表音字)和(兼用表意表音两种方法的字)三种不同类型的字形。 8、人类造字的方法主要有(表意)和(表音)两种。 9、汉字的简化和整理异体字,属于文字的(改进)。 10、(书面语)是在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是口语的(加工)形式。 三、辨别正误(20分,每小题2分) 说明:正确的打钩,错误的打叉。

1、现代社会,文字使用十分频繁,比有声语言还重要。(×) 分析说明:在任何社会,文字的作用都不可能超过语言。 2、文字的主要作用是记录了人类的文化。(×) 分析说明:文字的主要作用是记录人类的语言。 3、拼音文字同语音联系紧密,只记录语音。(×) 分析说明:无论是拼音文字还是非拼音文字,记录语言都是既要记录语音,同时又要记录意义。 4、非拼音文字记录意义,不记录语音。(×) 分析说明:非拼音文字同样要记录语音和意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而语言的音义在文字中是统一为一体的。 5、汉字与汉语的特点是相适应的。(√) 分析说明:如果汉字不能适应汉语的需要,可能早就被淘汰了。 6、汉字具有超方言、超时间的特性。(√) 分析说明:汉字是语素文字,与读音联系不紧密,字音可以随方音而异,也不受古今读音变化的影响,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 7、汉字与汉语的音节是对应的,一个字记录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只用一个汉字记录。(×) 分析说明:汉字虽然是代表音节的,一个汉字一般就是一个音节,但不能反过来说一个音节就是一个汉字,汉字与音节之间没有对应关系。 8、日文是音节文字,汉字也是音节文字。(×) 分析说明:日文是音节文字,假名和音节之间有对应关系,汉字不是音节文字。 9、意音文字中的表音字,其实就是拼音文字。(×) 分析说明:意音文字中的表示字音的符号,不能看作拼音文字,因为这些符号不是专门的表音符号,而且往往都不是表示音素的符号。 10、书面语的发展,总是要先于口语发展。(×) 分析说明: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由口语决定,所以书面语的发展总是落后于口语的。 四、问答题(20分,每小题5分)

隐喻和象征_弗罗斯特诗歌的两大特色_英文_

M et aphor and Sy mbolis m:Two Typi cal Features of Frost’s Poetry3 CHEN Yan1,L I S i-hong2 (1.Yunnan Vocati onal College of Tr op ical Cr op s,Pu’er665000,China; 2.I nternati onal College of Honghe University,Mengzi661100,China) Abstract:W ith its see m ingly si m p licity and a mbiguity in language but rich i m p licati ons in thinking,Fr ost’s poetry often p r oduces a rewarding and lasting i m p ressi on on the readers.The authors hold that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his poetry are metaphor and sy mbolis m, and his fa mous typ ical poe m s reveal p r ofound phil os ophical ideas that are Fr ost’s inter p retati on of life and existence aswell as the relati on2 shi p bet w een man and nature. Key words:Robert Fr ost;metaphor;sy mbolis m;phil os ophical connotati on 中图分类号:I7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28(2008)01-0068-04 Robert Fr ost(1874-1963)is one of the greatest po2 ets in the20th century American literature.Four ti m es of the Pulitzer Prize winner,Fr ost received honors fr o m f orty -f our instituti ons,and beca me the nati on’s unofficial Poet Laureate and in1961recited his poe m“The Gift Outright”at the inaugurati on of President John F.Ken2 nedy,a rare case in American hist ory. Fr ost is often co mpared with Words worth and E mer2 s on in s o me as pects.Words worth may have influenced Fr ost in many as pectswhile E mers on’s influence is large2 ly the concep t of“nature-as-sy mbol”.And in s ome degree,Fr ost’s life experience als o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his poetic creati on,and is hel pful t o f or m his own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H isworks often set in rural Ne w England.Natural surr oundings give hi m much ins p irati on and trigger his i m aginati on.On the surface,Fr ost’s po2 etry is si m p le and easy t o understand,but Fr ost hi m self refused t o be considered as a nature poet.“I’m not a nature poet,”he once declared,“there is al w ays s o me2 thing else in my poetry.”[1]86H is work is often“decep2 tively si m p le”,and can be read very often on many lev2 els.H is poetry is rich in connotati ons and many poe m s suggest a deeper meaning.And although most of his po2 e m s often contain p r of ound phil os ophical ideas,they are not didactic.A good understanding of Fr ost’s clever use of metaphor and sy mbols can shed much light on his rich phil os ophical thinking. I M et aphor and Sy m bolis m Metaphor is s o i m portant in poetry that poetry has al m ost beco me the art of metaphors,as the Spanish es2 sayist and phil os opher Jose O rtega Y Gasset says that “Poetry has beco me the higher algebra of meta2 phor.”[2]360“Metaphor is a figure of s peech in which the quality of one is transferred ont o another.”[2]361Fr ost ar2 gued,“Thought was dependent upon figurative language, not as mere decorati on but as the basis of concep tualiza2 ti on”[3]4.He thought about the nature of metaphor.“Metaphor is the whole of poetry.”[3]115“Poetry is si m p ly made of metaphor…Every poe m is a ne w metaphor inside or it is nothing”.[3]115Such are the burdens Robert Fr ost p laced both upon metaphor and on hi m self as a poet.He went even farther in his clai m ing that metaphor is the whole of thinking,and that,theref ore,t o be educated by poetry is t o be taught t o think.[3]115Metaphor as a poetic device is hel pful t o exp ress the the me of a poe m and re2 veal the phil os ophical i m p licati ons of a poe m. Sy mbolis m is a literary move ment that ar ose in France in the last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that greatly influenced many writers,particularly poets,of the t w entieth century.Hol m an defines sy mbolis m as the f ol2 l o wing,“in its br oad sense,sy mbolis m is the use of one object t o suggest another,or in literature,the p ractice of rep resenting objects or ideas by sy mbols or giving things a sy mbolic(ass ociated)character and meaning.”[4]118 A s a literary technique,sy mbolis m can be defined 第6卷 第1期2008年2月 红河学院学报 Jounal of Honghe University Vol.6 No.1 Feb.2008 3收稿日期:2007-09-27 第一作者:陈燕(1978-),女,云南普洱人,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教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文学。

图形设计中的形与意

图形设计中的形与意 一、图形设计的“意” “意”,本文单指对于图形语言的意义,即由视觉形象的形式或状态而传递出的信息。意义是哲学认识论、逻辑学、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图形学等学科共同研究和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意义泛指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意义是认识主体用自己的大脑去认识对象,得到了反映主体、认识、对象的认识形态,然后用特定的符号所表达的东西。尹定邦教授在《图形与意义》一书中指出,图形与意义的结合有四种方式。第一是由意义去创造图形,即根据意义的特点和表达意义的要求寻找和运用合适的形式和形象,使之成为意义的载体;第二是用图形去吸引意义,即设计者通过赋有创意的图形,产生引人注目的魅力,从而吸引观者,在其直觉中、认识里或运用后产生意义;第三是观赏者把自己的知识、经验、好恶等投射到图形上,其意义因人而异产生不同的差异;第四是图形在使用的过程中得到认识、肯定和认同。总结归纳这四种结合方式说明,前两种是从设计者角度阐述的,着重强调如何使图形产生意义,即“创意”(创意是创造意识或创新意识的简称,是指对现实存在事物的理解以及认知,所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抽象思维和行为潜能。);后两种是从图形观赏者和运用角度分析的,所指为意义如何产生与产生怎样的意义,即“表意”与“释意”。由此可见,图形和意义是一种相互依存、共同传达与综合认知的关系。“形”可表“意”,“意”是对“形”的认知。意义的最终阐释是从信息传达到信息接受的过程。视觉传达设计的实质内涵是把传达看成是传达者有意识地影响他人的劝服行为过程,也就是传达者设法将自己的意义加以表达,并影响受传者领会和接受意义的过程。 二、“形”和“意”的转化 图形作为一种视觉传达的语言,其本质功能是传达信息。图形是否能有效而准确地传达信息的关键就在于意义的表达和理解。“形”和

生命的隐喻与象征

生命的隐喻与象征 ——游淤《蜉蝣》略谈 走进小说《蜉蝣》,我们就走进了一五彩缤纷的感觉世界。在这感觉世界里,意象纷呈,有奇特而美丽的日光桥,怪涎的细猪么,一弓一蹦的蜉蝣……当然,还有那个神密兮兮的小乌子,一个如同蜉蝣一般的生命。我们心里不由会涌起一丝苦涩,一丝尖痛:这蜉蝣不正隐喻象征了我们的生命吗? 剥开游淤为《蜉蝣》制作的怪涎而神密的外壳,我们看见的是一个古老而年轻,普遍而永恒的主题:吃。与阿城在《棋王》中细致地具体地写吃的感受不同的是,《蜉蝣》中激荡着冲撞着的是一种吃的欲望。这欲望非常强烈并以一种百折不挠的力量折磨着小乌子,与折磨着我们——虽然《蜉蝣》中没有具体的年代标记。这既让人悲悯,又让人照见了自己的卑微可怜。令人赞叹的是,游淤在《蜉蝣》中表现了一种较高的技巧,把这些作了一个非常恰当而美丽的包装,使人感到唯有这样的艺术手法才能表现这样的主题。细腻奇特的感觉,潜意识的闪动,白日梦似的幻觉,还有那弥漫全篇的神密气氛,这一切不但构成了一个漂亮的文本,而且深刻地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本质。小乌子沉落河底,蜉蝣在水面上飘飞,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不正隐喻象征了生命的渺小吗?我们不过是“飘飘何扎似,天地一蜉蝣”罢了。 《蜉蝣》非常出色的另一点是它的语言富有文学性。从文本上,我们发现到处是奇异而灵动的比喻句。它非常准确贴切地表达了人物那种子特异的感觉,闪动的潜意识与内心疯狂的欲望。美妙奇丽的句子随处可见。如:“他听见他的喊叫形同大肉块滚进油锅子般滋滋直冒烟……”;“他已注意到他那头头发正在一根一根往上蓬松开来,好像生长的野草,他甚至听得见它们毕毕剥剥的生长速度比风还快捷……”;“他仿佛看到了大片大片的声流自他的胸脯里和嘴巴里犹如粗壮有力的猪脚一般纷纷沓沓地猛蹿了出去……”枚不胜举。游淤似乎拿着放大镜冷静地把人物的感觉放大并且故意让它们缓慢流淌,打通五官的感觉把它们串联在一起从而制造了妙不可言的效果。在选用词语及一些场景描写方面,他也有刻意的追求。有些词看起来很怪异,不合常理,细细推敲却令人拍案叫绝,把那神韵与一些难以言传的东西表达了出来了。当然,由于他刻意求新求异(或许是要表达一种特殊的感受吧),有些词也生造得莫名其妙,如水肉肉、水乎乎等。这些使打磨得光滑精致的文本时不时蹦出几个毛刺,令人不舒服。 《蜉蝣》最为可贵的是表现了一种艺术探索精神,而且对现代派小说的把握是比较准确、平稳的。但从整体而言,这篇小说读后使人感到前后不平衡,有虎头蛇尾之感,内在的节奏显得缓慢沉滞。在对小乌子的潜意识描写中每次都牵扯上肉或幻觉猪么,这虽然可以加深主题,突出小乌子那欲望的强烈疯狂,但就此也带来了副作用,给人一种生硬单调失真的感觉。

魔幻现实主义外衣下的隐喻和象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d5038867.html, 魔幻现实主义外衣下的隐喻和象征 作者:袁晓东 来源:《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9年第06期 玉石·钻石——关于东西文化的联想 《西游记》第一章:石猴问世。众所周知:地势坤,厚德载物,大地才是众生之母。在这里,石头,成了生命的起源。这使我想起了《紅楼梦》,宝玉是衔玉而生的,同辈人皆为“玉”字辈(贾琏、贾珍、贾环等),更有那“金玉良缘”“木石前盟”之说。中国人对玉石有一种特别的情感,换言之,是一种玉石文化。古有“比德”之说,玉者,美德之喻也,凡从玉之字,皆美好之谓。玉,质地当然是很坚硬的,但它的棱角只藏在内核,其品质可以借一“润”字来表达:色泽是光润的,手感是温润的,外形是圆润的。这折射出的其实是中国人的审美取向。西方人也是爱“石”的,他们爱的是钻石。钻石质地坚硬、外观璀璨,是高贵的象征,具有外显的价值。由是观之,中国人追求的是坚韧,西方人追求的是刚强。这种民族差异,便是从书法工具上也可窥得一斑:中国人用的是毛笔,西方人用的是钢笔,前者强调韧性,后者强调刚性。其他器物——如筷子、刀叉,其他文化符号如太极图、十字架,都可以约略捉摸到文化的分野。外国人也许会奇怪:软软的毛笔,能够演变出千变万化的字体;简单的竹筷,可以如此灵活地驾驭;朴素的太极图,蕴藏着无穷的天地玄机。但,这就是中国人:以简驭繁,以柔克刚;这就是中国文化:阴阳和合,化生万物。 孙悟空·小燕子——关于自由的悖论 由孙悟空的“紧箍咒”,不由得想起关于“自由”的话题。许多人把“自由”理解为“由自”:由着自己。这就是所谓的“任性”了。盖所任之性者,有善恶之分,凡“率性而为”之士,多不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因此,所任之性,恶,是占了上风的。所以,把“自由”化为“由自”,此路不通。于是,“紧箍咒”应运而生。不妨将其看作自由的对立面——禁锢的象征。除心魔者,得大自在。《西游记》末尾,孙悟空曾请求师父除去紧箍咒,观音提醒他紧箍咒早就自动消除了。一个成佛之人,禁忌已失去了任何意义。尘世众生也是如此,一个一贯遵纪守法的人,何尝时时感到法律的存在?我常常想:孙悟空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吴承恩为什么要创造他?为什么古今中外有那么多人赞赏他、推崇他?原因很简单:闹天宫、闯冥府,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是自由的化身。吴承恩写孙悟空,写于“英俊沉下僚”的明代,孙悟空,道出了苛政下知识分子心灵的呼声。人们喜欢孙悟空,乃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禁锢、羁绊,孙悟空,实际上是另一个意义上的自己,是彼岸的自己、理想的自己。还记得《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吗?以“神话—原型”文学批评理论,我觉得“小燕子”这个形象其实是对应了《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的。 父性·母性——关于教育的真谛

符号、意义与传播

符号、意义与传播 一、符号是人类的表征 1、符号、语言与意识、思想 2、符号为人类所独创和独有 二、符号与意义 1、意义性质与表意过程 2、外延意义与内蕴意义 外延意义:指语言符号体系中所固有的与客观事物有代表性关系的意义。 内蕴意义:人们在运用语言符号时所表达的与客观事物无直接联系的评价性意义。 德弗勒认为媒介对人类语言和意义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下列四方面: 立意功能、引申功能、替代功能、稳定功能。 三、编码 (一)科学编码。如:学科代码、邮政编码、汉字输入法编码、条形码等(二)艺术编码。如乐谱等。 第二节符号的特性、功能与易读性 一、符号的特性 1、任意性 2、约定性 3、组合性 4、传授性 5、跨越性 二、符号的功能 1、指代功能 2、表义功能 3、自律功能 4、显示功能 5、认识功能 6、交流功能 三、易读性与易读标准 大众传媒要将信息传播给尽可能多的受众,就必须使编码尽可能地明白易懂,让人能轻松快捷的译码。 “一篇提出足以使全世界震动的重要论断的社论,如果写成只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才看得懂,那么,它将失去88%的读者。”([美]赛弗林和坦卡特:《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9页) 不仅大众传播的文本要简明易读,组织传播的文本也要如此。1998年6月1日,美国总统克林顿正式向政府官员提出要求:在官方文件中也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以方便美国公民阅读。克林顿说:“运用简明语言,可以一目了然地告诉人们政府在做什么、要求做什么及提供什么服务。简明语言可以使政府和私人机构节省时间、精力和费用。” 简明易读也是受众的普遍要求。国外的“简明英语运动”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1979年,英国民众在议会广场举行集会,要求政府和大众媒介改变繁琐难懂的文体。此后,“简明英语运动”渐渐波及世界上的其他英语国家,每年一度的“简明英语奖”定期在英国颁发。我国进行的白话文运动、汉字改革、改字简化运动,实际上也是一种“简明汉语运动”。 易读性研究,最终是站在人本的立场上为你的传播对象考虑,最终是为了提高传播效果、为传播者自己考虑。 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决定着文本的易懂或难懂呢?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它在多大程度上易懂或难懂呢?西方传播学界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在大众传播特别是新闻传播中,其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字词的形式 多用常见的字词,忌用冷僻的字词;尽可能选用实体动词、及物动词,尽量少用形容词和介词,有部分成语、诗化的词和高度文学性的词也要少用或不用,尽量使用普通词汇,避免使用行话或专业词汇,以减轻受众的“词汇负担”。若要对易读性进行测量,则需统计出全篇“忌用”或“少用”的字词数,再除以全篇的字数,得数越大,其易读性越差。

在辩证中把握隐喻、象征

在辩证中把握隐喻、象征 写作佳苑 2014-07-26 1358 在辩证中把握隐喻、象征 ——福建卷作文审题谈 四川省绵竹中学龚志华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 福建卷作文材料,,首先要注意三个意象,一是“空谷”,二是“悬崖峭壁”,和“栈道桥梁”。 这三个意象都具有隐喻义与象征义。 “空谷”,本义是寂静的、空旷的山谷。这里隐喻人迹罕至、难以征服的地方,象征人生遇到的困难、挫折、磨难等。 “悬崖峭壁”,本义指高耸陡峭的山崖、石壁。这里隐喻危险之地,象征危险之事或者危机。 “栈道桥梁”,“栈道”本义指在悬崖峭壁上凿孔、打桩、铺设木板搭成的小路,“桥梁”指桥。在这里隐喻可起连通作用的人或事物,象征通途、希望。

提到“空谷”,有些人想起“悬崖峭壁”,他们想到是危险,想到的是危机,产生的是绝望。一些人想到的是“栈道桥梁”,他们看到的是通途,产生的是希望。 先从单方面作辩证把握。 提到“空谷”,有些人想起“悬崖峭壁”,产生绝望的情绪,是不可取的;但意识到危险、危机、忧患,这却是必要的。人在世途,就应该先想到难处,把危险、危机、忧患纳入思考的范围,考虑周到些、细致些、深入些,具有敬畏之心,为寻求路径与办法先作调研,这是有意义的工作,可方便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相反,如果处于“空谷”样的人生困境,没有危机与忧患意识,反而得意满满,甚或把“悬崖峭壁”当作“栈道”或“桥梁”,那么极有可能失足掉下“悬崖”。这样的悲剧是不应该上演的。 另一方面提到“空谷”,有些人想起“栈道桥梁”,产生希望之心,产生征服的勇气,这是不错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悼以轻心,盲目乐观,因为这样心理,会让我们轻视困难,忘悼危险,反而会带来灾难和灭绝性命运。这是任何人都不想要的结局。 在追梦的路上,各种艰难险阻我们都会遇到,就像横在我们面前的“空谷”一样,是勇往直前,还是退缩不前;是乐观向上,还是悲观退后;是敬畏,直面应对,还是轻视,盲目对待。不能简单的选择,而要作出辩证地思考。情绪、态度、行动,将决定我们的作为与结果。 福建卷容易作二元对立的思考,这样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往往流于肤浅,甚至片面,所以有必要在辩证中把握隐喻与象征,联系社会现实和人生世界,联系自己的感情经历和生活体悟,作全面而深入地把握。

意象与隐喻

意象与隐喻 谢伟民 读鲁迅的《药》,给人印象最深刻最鲜明的,是这篇小说中的三个意象:药、人血馒头和坟。反复琢磨,益觉意味无穷,仿佛把握了进入文本世界和作者内心世界的钥匙。 “药”是阅读时视觉所触的第一个意象。它首先是小说的标题。在文本中,它既是穿线者——通过它,作者把小说中的人物一一介绍给读者,并通过它将小说中出现的人物逐一联系在一起;又是情节发展的目的所指——取药、煎药、服药、谈药。于是,它实际成为文本叙述结构的中心。由是观之,“药”这个意象在《药》的文本结构中,意义至关重大,不可忽略。 那么,“药”的意象具有什么意义?药,通常有二义。一作名词用,是疗病救人的药物;二作动词用,表治疗过程或行为。这里首先要弄清的是,药在鲁迅的笔下与常人有无歧义。观《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父亲的病》,用法与常人并无二致。而在小说文本中,我们亦读到,华老栓寻药是为了救治生命垂危的儿子华小栓(华小栓患的是肺痨,也就是肺结核。)而且,“药”在《药》的运用过程中也是二义兼之。作为“药”的实体的人血馒头是“药”的第一义,作为索取,熬煎,服用的具体过程是“药”的第二义。于是我们便能理解,药,至少在表面意义上,作者使用的是该字的原生意义。并且,它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强身壮阳、延年益寿之滋补药,而是起死回生之救命良药。这正是人类称药为“药”的命意本质所在(《诗·大雅·扳》:“不可救药”)。 药找到了没有?根据作者的描述,华老栓找到了。他是带着一种具有宗教般的敬畏和虔诚感去接受、并以仪式般的隆重去付诸应用的(见小说一、二节华老栓取药、煎药、让小栓服药的描写)。服药的效果如何?作者有如下三段描写: 小栓慢慢的从小屋子走出,两手按了胸口,不住的咳嗽;走到灶下,盛出一碗冷饭,泡上热水,坐下便吃。华大妈跟着他走,轻轻的问道,“小栓,你好些么?——你仍旧只是肚饿?……” 小栓已经吃完饭,吃得满身流汗,头上都冒出蒸气来。 小栓也趁着热闹,拼命咳嗽;…… 从服药的现场行为过程及服药之后的一段时间看,服药过程给了患者以一个强烈的刺激。但这种刺激在患者并非良性的催化,反是恐惧的畏慑。而且药物服下后至少暂时尚未奏效,小栓照咳不误,以致刽子手康大叔顿生恻隐之心,“走上前,拍他肩膀说:‘包好!小栓——你不要这么咳。包好!’”服药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呢?作者在第四节告诉我们,西关外埋葬穷人的丛冢中,又添了“一坐新坟”。华大妈在清明时节为自己的儿子去化纸。 服了救命的药,然而送了命。用药的本意和用药的效果成强烈的反差。从而药这个意象产生了它在小说文本的第一个强大的反讽:药,非救命,而是送命;服药,不是生,而是死。药,于是在其意愿之外,具有了与其旨趣完全相反的隐喻意义。 那么这种被华老栓夫妇以及康大叔、花白胡子奉若神明的灵药是什么呢?由此勾出了小说中的第二个意象:人血馒头。这是由两个事物构成的意象。馒头,一种食粮之谓也。民以食为天,人生自然缺乏不得,这是人延续生命的物质。人血,在小说文本中有二重意义,既是本义词即指人的鲜血,又是喻指人的生命(隐喻)。作者惟恐读者不能理解其隐喻意义,特在一二节两次指明: ……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

文化符号及其象征意义

文化符号及其象征意义 ———论广告文化附加值的表现形式 贺雪飞 【内容摘要】对广告商品所蕴含的各种文化附加价值的传播已成为广告传播的主要内容,而广告中的文化附加值必须借助各种元素、符号才能得以表现,从本质上讲广告文化附加值的表现元素都是一种文化符号元素,它是广告文化附加值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从表现形式的层面,解读广告中不同“话语”类型的文化附加值在表现形式上的诸多特色。 【关键词】广告;文化附加价值;符号表现 今天,广告已经不是一种纯经济现象或纯商业行为,而是与人们的生活、思想、行为紧密相连的社会文化现象,无论是广告的内容、广告的形式,还是广告的传播无不被包容在文化之中。契合着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从有形产品到无形品牌的传播的转移,广告诉求更多强调的不是产品 (服务) 的物质属性,而是产品与人的联系,演绎的是人的情感、欲望和需求,表现的是人的意识和观念等等,即附加在商品实体及其价值之上的文化附加值。在众多广告话语和文本之中,我们所能找到的都是由此而派生、延伸出来的意义群落,它们共同建构起了广告内容文化附加值的“话语”类型,具体包括对价值理念的传播、对人类情感的传递、对生活方式的重塑、对自我价值的追求等①广告对消费者产生强大影响的根本因素在于广告商品所蕴含的文化附加价值,它几乎在所有的购买决策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广告的文化附加值是借助各种表现手段、表现形式、表现符号转化成具体的广告作品的,因此,在表现形式的层面,解读广告文化附加值信息被符号化、具象化、视觉化、听觉化的过程是非常有意义的。广告必须通过一定的文化符号 (画面、文字、音乐等) 来说明“产品”是什么,而消费者对商品的理解和认知也是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解读来实现的。如同广告的文化附加值由多重意义及内涵构成一样,广告文化附加值的表现形式也是由语言、形象、画面、色彩、音乐、场景等多重符号元素组合而成的。这些符号元素作为意义的承载物和象征物,都具有特定的“意义域”,而这种“意义域”是文化所赋予的。根据文化人类学家格尔茨的观点,文化是一个系统,它决定人们的生活并赋予其意义,文

电影中的隐喻与象征艺术_以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为例

到抽象的表意过程,具有 而同地在某种意义上淡化于“隐喻与象征” 式,如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尔、费里尼、帕索里尼、 鼻祖, 延伸。 巨大的概括力、 染力。爱森斯坦在 个沉睡、苏醒、 国人民已经觉醒。 让?谷克多、 尼、帕索里尼、 晦、 考。“ 钢琴、几条被宰杀的牲畜、达鲁狗》), 人、海滩上的骡子( 邮递员和大公鸡( (《白日美人》), 安娜》 中,《维里迪安娜》 《最后的晚餐》, 瞎子, 尼轰动国际影坛的影片 的场景设置,

与阐明力。如果说上述雕像的意象旨在古今之间做喻,手法上还带有含蓄之处的话,《雾中风景》中的雕像则模糊了时空背景,其内涵之深,更加令人惶惑。寻父的孩子最终行至海边,海水中出现了奇迹:一只雕像的巨手浮出水面——在直升飞机的牵引下,雕像的巨手缓缓经过城市上空,巨大的断掌与琐屑渺小的城市在同一构图中形成魔幻般的影像奇观,隐喻某种抽象的力量在操纵生活,但这股力量又以自身的缺陷(巨手指示方向的食指缺失)让人感到怀疑。流浪艺人诵读着里尔克《杜依诺哀歌》第一首中的诗句:“如果我呼喊,各级天使中间有谁听得见我?”[2]个体生命无尽的孤独感与不可预期性以影像形式具象地呈现出来。《尤利西斯的凝视》中,曾经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权威的列宁被呈现为巨大而瘫痪的雕像,这堆被肢解的石头,竟穿行整个巴尔干半岛,盲目与荒诞显而易见。影片中的人物——那位导演站在雕像脚边,随船前往已在战火中解体的南斯拉夫。这是一种对意识形态权威的思考与形象性嘲讽。 二、穿黄制服的人 如果说,“破碎的雕像”寄托了安哲罗普洛斯对文明与历史、权势与历史的忧虑与思考,那么“穿黄制服的人”则承载了导演对世界的一种希望,也是导演电影语言诗学探索的表现形式之一。“常有人会问我电影中那些令他们不解的元素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像那些穿黄色衣服的人,我不知道为何这就被称为超现实,我只是把他们当作一种诗的元素,这些是我不能解释也不想解释的。所以当人们问起我那些穿黄色衣服的人的意义时,我回答,黄色是一种颜色。”[3]尽管安哲罗普洛斯拒绝回答“意义”,我们却不能无视“意义”。安哲罗普洛斯生长在一个信仰基督的社会中,受圣像画影响极深。在圣像神学中,每一种颜色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色彩多是人物形象的辨识符号。比如,圣母的披风是深樱桃红色,圣人尼古拉白色的披肩上一定有黑色的十字样式,圣徒彼得被描绘成身着褐色服装,耶稣多半穿着红色的长袖衫外套蓝色的披风……圣像画背景的颜色则多选用金黄色。而且,黄色“有最佳的远距离效果和醒目的近距离效果”[4],足以影响观众的视觉体验。“穿黄制服的人”作为标签似的存在,几乎成为安哲罗普洛斯影片中一个固定的韵脚,使影片产生一种视觉上的节奏感。 “穿黄制服的人”虽与叙事情节无关,却是一种具有精神内核的人文指代,使叙事层面获得一种更为饱满的情绪与意蕴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影片的表现空间与思想深度。《塞瑟岛之旅》中在儿子身边穿梭着穿黄雨衣的人,《雾中风景》穿黄雨衣的人从站台经过,《永恒与一天》中三位穿黄雨衣的人伴着公车 行使,《鹳鸟踟蹰》结尾,穿黄制服的人爬上电 线杆,架起连接的电线。穿黄色制服的人,总以 各种形式重复出现在安哲罗普洛斯的影像世 界中,像是一种提醒和劝慰。世界无论存在多 少地理上的边境和心灵上的隔阂,至少还存在 沟通的可能,这是安哲罗普洛斯对世界的温情 渴望。“穿黄制服的人”这一意象在单个画面、 单部影片中只是人物视线中的一抹风景,但从 整体看,却形成一个相对完整且涵义深厚的隐 喻体系,寄托着导演对世界、人生的参悟和期 望。这种隐喻“以闪电的光芒照亮了叙述,刹那 间夸大了感受的范围。隐喻是影片的情绪—— 涵义上的各个‘纽结’的浓缩物。”[5]正是“穿 黄制服的人”使我们感受到一种视觉上的节奏 感,领悟到一种沟通的可能性。 三、镜子与镜子中的影像 “镜子与镜子中的影像”体现了导演一种 独特的思考方式,并展现了在这种思考方式下 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影片中一些重要人 物的出场往往首先通过镜子显现出来,镜子已 经被从具体事物中剥离并抽象出来,成为一种 接近于真实的、理性世界的隐喻和象征。《塞瑟 岛之旅》中,影片中的导演亚历山大通过镜子 发现了酷似“父亲”的卖花老人,镜中老人蹒跚 的身影,满脸的沧桑激起了亚历山大对父亲心 理上的渴望。卖花老人与影片开始时许多被选 的“父亲”形象截然不同。那些老人虽然在年龄 与相貌上与父亲特征相符,却没有卖花老人写 在脸上与刻在骨子中的沧桑与沉重,正是这一 点,使亚历山大找到了想象中的“父亲”。现实 中寻访不得的形象或是情感,在“镜子”中却有 意外的发现:通过“镜子”,亚历山大找到了“父 亲”;通过“镜子”,安哲罗普洛斯发现了一种更 加接近真实的思考途径。《塞瑟岛之旅》中,“父 亲”在海上的浮筏上等待何去何从,儿子在酒 馆中忧心忡忡。这时,安哲罗普洛斯利用“镜 子”这一道具强化了儿子思想与心理上的负 担。镜子中,一群艺人在唱歌跳舞,“儿子”在独 自吸烟,狂欢与烦闷的对比更加真实地凸显了 “儿子”的真实心境。《永恒与一天》中,阿尔及 利亚的小男孩、军人与老人在镜子中的影像真 实地再现了主人公的心境。小孩害怕军人把自 己押送出境,而老人则在短暂的交往中慢慢对 小孩产生了心理依赖。在镜子中,我们往往更 能够看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镜子中的影像往 往褪去伪装,被还原为一种更为本真的存在。 上面提到的一些意象是安哲罗普洛斯影 片中频繁出现的隐喻与象征载体,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形象或场面也是安哲罗普洛斯整个 隐喻与象征体系的一部分。比如,《猎人》中那 具死了三十年仍然流着鲜血的尸体,《雾中风 景》中在姐弟面前被拖行致死的马,《尤利西斯 的凝视》中那个着急与姐姐见面的老人,…… 这些电影意象生成了独特的造型手段与表意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审美对象,它们的意蕴 远远超过电影语言的隐喻性,而进入到更加深 厚的哲学层次。从导演创作的角度讲,这是一 种超越有限升华到无限的艺术追求过程,从审 美的主体上讲,这是在读解电影过程中超越影 像语言之外的一种“诗学性”阐释。 隐喻与象征的运用使安哲罗普洛斯的影 片产生多层次的阐释空间,增强了电影艺术的 吸引力和感染力。安哲罗普洛斯影片中的隐喻 建立在对社会及人生的深度关注中。“隐喻一 旦失去了广泛的社会概括的远景,而‘粘附在’ 日常的生活情境中,就会流于支离破碎。它的 美学特性是大胆进行巨大概括与极度简洁相 结合。”[6]由于隐喻与象征镜像修辞方式的运 用,安哲罗普洛斯的作品超出了电影的读解范 畴,在文学、社会学、历史、哲学等方面获得了 多元阐释的可能性。 注释 [1](匈)伊芙特著 崔君衍译:《世俗神话:电影的野 性思维》,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版,第140 页。 [2](奥地利)里尔克著 绿原译:《里尔克诗选》,北 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32页。 [6]傅睿邨:《Meeting Mr. Angelopoulos——与安 哲罗普洛斯对话》,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6,第 90页。 [4](德)爱娃?海勒(Eva Heller)著 吴彤译:《色彩的 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 页。 [5] (苏)多宾著 罗慧生、伍刚译:《电影艺术诗学》,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第75页。 [6] (苏)多宾著 罗慧生、伍刚译:《电影艺术诗学》,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第83页。 作者简介 赵春霞,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教师,山东师范大 学电影学硕士,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

概念隐喻意义在图片中的传递

概念隐喻意义在图片中的传递 孙启耀杨珺 (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哈尔滨150001 )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概念隐喻的经验基础及其普遍性,进而对非语言现象---图片中的概念隐喻作了分析解释。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很多非语言现象中概念隐喻得以发挥。这也证明了人类思维的确是隐喻性的。概念隐喻意义不仅以语言的方式传递,而且在非语言现象—图片中也有概念隐喻意义传递的现象。 关键词:概念隐喻;图片;传递 1.引言 随着近几年来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有关从认知角度对隐喻,转喻进行再研究的文章俯拾即是。如果说前些年隐喻类文章大多围绕隐喻理论方面进行分析的话,而在最近两三年,隐喻研究趋向于研究隐喻和其他理论等结合。范文芳(2007;朱永生(2006 )等在语法隐喻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廖美珍(2007 )研究了语篇隐喻,刘乃实(2007 )把隐喻和计算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蓝纯(2003)对空间隐喻进行了研究,汪少华分别对伦理概念(2007)和时间概念(2006)中的隐喻分析研究;张祝祥(2007 )对颜色隐喻加以论述,陈家旭(2007 )分析了情感隐喻。以上对隐喻的研究属于语言层面,而对非语言层面的概念隐喻意义的研究还不多见。我们发现一些非语言现象诸如艺术、广告、宣传画中隐喻的研究还未见有论述,本文拟从概念隐喻入手,对图片中所包含的概念隐喻意义进行初步的探析。 2.概念隐喻理论 传统观点认为隐喻是语言在词汇层次上的修饰,是两个相似物体之间的比喻。然而,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形成的认知方式。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不但渗透于语言中,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人们的普通概念系统本质上都是隐喻的。这样的隐喻即为概念隐喻或隐喻概念(1980:3)。概念隐喻涉及两个基本要素:源域和目标域。人们倾向于用比较具体的概念(源域概念)来理解抽象的思想或概念(即目标域),从而形成隐喻理解。然而,以往有关概念隐喻的讨论都是以语言材料为基础的。人们对非语言现象中概念隐喻意义的的传递与理解是否与语言中隐喻的理解是一致的?本文试图寻找以上问题的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