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上课讲义
专题29区域经济发展条件评价综合题答题技巧

专题29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评价综合题答题技巧【第一部分方法指导】题型答题语言汇总1.自然条件应考虑地形、土壤、气候、水源是否有利或不利。
矿产资源数量、质量、分布状况、地域组合等。
如优势条件:××地区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温暖湿润的气候、充足的水源等;××地区优质而丰富的资源、良好的资源配套条件和地域组合状况对经济的发展十分有利。
限制性因素:××地区地形崎岖、土壤贫瘠、热量不足、水资源短缺等。
2.交通运输条件应考虑是否便利或不便利:××地区交通便利,促进经济的发展;××地区交通不便,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3.人力资源应考虑劳动力丰富程度、劳动力素质:××地区劳动力丰富而廉价;××地区劳动力缺乏;劳动力素质高对经济发展直到重要作用。
4.科技水平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科技发达,有利于经济发展,科技落后,限制经济发展。
5.国内外环境、国家政策条件应考虑环境政策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国际环境、优惠的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等。
(4)从产业发展角度,说明富蕴比阿拉山口经济发展潜力更大的理由。
【答案】(4)①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更多,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①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工矿业的发展;①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有利旅游业发展;①新铁路的修建带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①沿线光照强、风力大,利于发展新能源产业。
【详解】(4)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富蕴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更多(9.6万,3.2万平方公里),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因此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旅游业发展;素有“天然矿产博物馆”之称,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促进工矿业的发展;阿富准(阿勒泰一富蕴一准东北)铁路开通运营,可带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富蕴县属大陆性寒温带干旱气候,降水少,晴天多,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风力大,利于发展新能源产业。
第二讲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2.2 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地域经济成长的物质基 础。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影响劳动地域分工的基本 格局。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制约区域产业结构的重 要因素。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直接影响区域空间结构。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直接影响经济区域的类型。
6.社会政治条件与区域经济发展 6.1 社会发育程度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表现出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多 层次的社会形态构成跨时代的不平衡性,这在少数民族 地区尤为明显。 解放后,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先后依靠政 权力量形成大一统的单一化社会形态,但历史上多层次 的社会经济结构使得各民族的历史新起点表现出跨度很 长的不平衡状态,对后来的经济成长影响深远。 云南西北部的独龙族重回深山的例子最为典型。
4.科学技术与区域经济发展 4.1 科学技术与知识经济的内涵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原动力,科技进步是富国之源。 技术进步包括:生产要素质量的变化;劳动者知识、经 验的进展和技能的提高;资源的重新配置与合理利用; 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政策影响;管理水平的提高;资金 利用效率的提高等内涵。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智力资源的占有、 配置,以科技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为重要因 素的经济,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 经济。知识经济具有综合性、集约性、高增值性、高技 术性、可
人口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一定时间内根据不同的质的 规定性来划分与组合人口总体内部的比例关系,又称人 口构成。 人口结构分为:人口的自然结构(性别、年龄);人口 的地域结构(自然地理、行政区域、城乡);人口的社 会经济结构(产业、职业、教育程度、民族、宗教)。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动,不断改变着 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加突出。 性别失调短期内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长期内将影响区 域产业布局以及社会经济结构是否合理。 人口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可以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程度。
高考地理总复习 答题模板14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类

南亚;著名侨乡; 短缺,用地紧 子、轻工制 香港关于建立更
改革开放前沿,外 张,生态环境 造、农业、 紧密经贸关系的
向型经济发达
严峻
轻纺
安排》)、泛珠江
三角洲合作
经济区
优势
劣势
优势产业 发展引擎
环渤海
资源丰富,统一
能源、矿产资源 IT技术、信 京津冀协同发
电网,交通便利,
不足,水源紧张,息产业、农 展、天津滨海
贫瘠、热量不足、水资源短缺等
数量、质量、分 ××地区优质而丰富的资源、良好的资
矿产资源条件 布状况、地域组 源配套条件和地域组合状况对经济的发
合
展十分有利
项目
思考方向
高分术语
××地区交通便利,促进经济的发展
交条件
交通运输便利(不 便利)
/××地区交通不便利,不利于经济的发 展
人力资源 劳动力丰富廉价 ××劳动力丰富而廉价(××劳动力缺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答题模板14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类
【典题体验】
• (2020年北京文综)2020年5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布 《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读图文材料,完成 下列问题。 • 材料一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 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装备制造产业已成为北京经济 技术开发区四大主导产业。
• (4)龙港印刷业已经形成规模,产业结构单一,不利于经 济健康发展;城市土地面积有限,扩大印刷业规模会影响其 他产业用地;不利于经济多元化发展;印刷业污染严重,破 坏生态环境。
• (2)提高工业用地利用率,增加就业岗位,促进产业结构 调整,实现研发、创新和国际交流等功能。
【答题模板】
区域发展的重要性答题思路

区域发展的重要性答题思路
(一)分析区域发展的条件。
(1)把握两个方向
①有利条件;
②不利条件。
(2)抓住两个角度。
①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
②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商业等。
(3)学会一个迁移。
利用教材中的相似区域,进行知识迁移。
如水土流失问题迁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和治理措施;传统工业区的整治迁移鲁尔区;资源调配迁移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流域开发迁移长江流域的开发整治;水库的功能迁移三峡水库的相关知识等。
(4)充分利用材料信息。
提职材料信息,把材料中涉及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分别提职,对应自然条件各要素和社会经济条件各要素,合理选择答题要点。
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必须都要认真阅读,特别是图片材料信息容易忽略,读图时要以图例为突破点,找全相关信息。
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思路

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思路一、方法讲解1.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思路2.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及评价术语(1)自然条件(3)交通条件(6)其他条件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京津冀彼此相接,联系紧密。
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但必须先解决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城镇体系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
材料二下表为京津冀产业结构状况对比表(2013年),下图为河北和京津人均GDP对比图。
(1)运用材料,比较河北和北京的经济发展差异。
(2)张家口和承德是河北贫困县集中分布的地区的典型代表,有人说是“限制开发”的结果,请从区域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说明“限制开发”的原因。
(3)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加强区域联系的角度,说明河北和京津应分别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主要从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来分析。
就区域发展阶段来说,北京市处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河北处于工业化阶段;从经济发展水平来讲,北京市人均GDP 较高,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水平较高;河北人均GDP较低,增长慢,经济水平低,发展速度慢;北京市的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的比重较低;河北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的比重较高。
第(2)题,从地理位置上分析,张家口和承德位于京津的西部和北部,冬季风从西北方向吹来,是冬季风的上风向;多山区,是河流的上游,若这些地区大规模工业开发会影响到京津的河流水质和空气质量,所以几十年来一直“限制开发”工业。
第(3)题,根据河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环境特征,河北应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承接产业转移做准备;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加快交通的建设;积极的承接京津的工业等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强与京津的经济联系。
根据北京市的地理环境特征,京津地区应该分散城市职能,减少区域行政壁垒,为区域经济发展扫除障碍。
2021届湘教版地理课件-规范答题模板系列13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类题目,多以非选择题、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在分析区域自 然环境的基础上,主要考查两方面的内容: (1)阐释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模板构建] 1.自然条件
1991年和2008年R河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
年份
1991 2008
水田
48.08 41.8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旱地
14.47 9.89
林地
18.72 17.27
草地
0.34 0.04
园地
0.21 0.03
城镇
9.65 23.91
陆地 水域 7.963 6.35
未利 滩涂
用地 0.35 0.22 0.63 0.01
关键词
答题思路
优势条件:××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 地形、土壤、气候、水 润、水源充足等
源、有利、不利 限制性因素:××地区地形崎岖、土壤贫瘠、热量不足 、水资源短缺等
2.矿产资源条件
关键词
答题思路
数量、质量、分布状况 ××地区优质而丰富的资源、良好的资源配套条件和地域
、地域组合
组合状况对经济的发展十分有利
××地区科技发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限制)
××地区科技落后,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6.其他因素
关键词
答题思路
政策、市场、 国际环境、 区域位置
优惠的政策(政府的支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距市场近(远);市场 广阔(狭小);国际环境有利(不利);区域位置优越等
[典例] 如图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 的社会经济原因。
高中地理 第章 区域经济发展(结)讲解

区域经济发展【知识网络构建】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一般应按以下步骤进行:(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
(2)综合考虑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
(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我国出口创汇农业基地之一。
该地区水热条件配合良好,作物、蔬菜、瓜果产量高;邻近港澳台地区,市场广阔;水运、铁路和航空等交通方便;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等。
2.分析我国某些区域特色农业形成的条件一个区域的农业,必须依托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而发展。
在诸多因素中,还有主导性因素,这是促使其形成特色农业的关键。
花生产基地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需求量大海南岛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丰富,能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需求量大昆明花卉种植业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适合发展多种花卉品种国内城市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促进工业化。
4.我国城市化的不同模式城市化模式城市化主要推动力具体过程特点珠江三角洲模式工业化在外资推动下工业化与城市化不断发展苏南模式工业化大城市经济向外扩散,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推动了城市化发展温州模式工业化由于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带来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东北模式工业化随着资源的开发,产生劳动力职能变化和促进工业发展云南德宏模式边贸发展由于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到这里务工、经商,推动了区域城市化的发展问题原因或表现产业升级面临困境①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开放范围扩大,长江三角洲地区崛起;②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不及长江三角洲地区;③外商投资区位选择转向扩大市场规模,迁往其他地区;④南岭阻隔,国内腹地范围较小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①城市人口、数量迅增,城市规模急胀;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严重滞后,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缺少分工合作,竞争力下降;③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等问题,“城中村”现象比较普遍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①大气污染日益加剧,已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②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③噪声扰民;④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⑤森林面积减少,吸引力下降,后劲不足。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课件

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
土地利用和 规划
土地的规划和利用 会直接影响到经济、 环境和市场的发展, 需要加强对土地利 用的管理。
工业结构和 就业
经济的发展和就业 机会直接关系到区 域发展的繁荣,需 要优化产业结构和 加大就业力度。
政府投入和 政策
政府投入和政策的 引导能够有效促进 区域发展,需要加 大政府资金和政策 支持。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发展的核心任务和重要保障。
区域发和不足,为未来的发展决策提供基础和支持。
2
评估方法
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结合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
3
跟踪研究
及时了解区域发展动态,对比历史数据和趋势,推动区域发展的优化和升级。
政府间合作与跨国投资
1 政府合作
2 跨国投资
政府间合作是促进区域发展和经济合作的 重要手段之一,增加政策沟通和交流。
与国际接轨并吸引外资,可提升区域的经 济实力和竞争力,加快区域发展进程。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本课件将重点讲解区域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和策略,为您深入了解如何制定 区域发展计划提供帮助。
什么是区域发展
1 定义
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通过规划、建设等手段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的可 持续发展。
2 目的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加强区域竞争力,提高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人口因素
人口流动和分布会 直接影响到区域发 展的社会和经济环 境,需要研究和管 理人口规模和流动。
城市化和城市发展
城市化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 是区域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 引擎和节点。
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和城市化的结合,能 够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市场化 和精准化,促进农村地区的发 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
河南省渑池高中上官书庆(邮编472400)中国地理分区的考查形式多样、角度灵活,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国地理分区命题主要是以非选择题,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考查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描述区域内河流的水文特征、地形特征、气温和降水特征;二是分析区域内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和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三是阐释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四是分析区域内的环境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解题流程]
角度一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或某区域图――→
确定某区域的
地理位置
――→
判断某区域的自
然地理特征
角度二人文地理特征的特点及原因,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或区域图――→
确定某区域的
地理位置
――→
判断某区域的人
文地理特征
―→
分布、
成因
角度三区域环境问题、成因及治理措施,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或某区域图――→
确定某区域的
地理位置
――→
判断
区域环境问题、成因――→
提出可持续发展措施
[典例](2013·山东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 mm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
图Ⅰ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Ⅱ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1)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
(2)指出自贺兰山至黄河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
(3)近年来,宁夏在银川平原打造枸杞特色农产品带。
试推断其依据。
[解析]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1)由“年降水量仅200 mm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的银川平原”获取“该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热量资源充足”的信息。
(2)由“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获取“该地地形、气候差异较大、农产品品质好”的信息。
2.从图中获取信息
答案:(1)阻挡西北方寒冷气流;阻止沙漠入侵;东坡为东南季风迎风坡,增加降水补给。
(2)山区发展林业;山麓发展畜牧业;平原发展种植业;河湖发展渔业。
(3)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优越);枸杞品质好,市场竞争力强;枸杞种植基础好;土地资源能够满足生产规模扩大的需要。
(答出两点即可)
[答题术语]
(1)自然条件
思考方向满分术语
地形、土壤、气候、水源、有利、不利优势条件:××地区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温暖湿润的气候、充足的水源等
限制性因素:××地区地形崎岖、土壤贫瘠、热量不足、水资源短缺等
思考方向满分术语
(3)交通条件
(4)人力资源
(5)科技水平
(6)其他因素
(2016·山东德州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雅鲁藏布江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沿途接纳多条支流,后绕过南迦巴瓦峰转向南流(此段即雅鲁藏布大峡谷),出中国境后称布拉马普特拉河。
干流在拉孜以上为上游,河床海拔在5 200米以上,沼泽和湖沼较多;拉孜到派乡为中游,海拔已降到4 500
米以下,沿岸是西藏农业最发达地区,农产品品质好,被誉为“高原粮仓”;派乡以下为下游河段,谷底海拔从2 800米迅速降至155米。
材料二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分布图。
(1)描述图中1 000 mm年等降水量线所围区域内降水的分布特征,并分析A地降水最多的成因。
(2)分析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高原粮仓”农产品品质极优的条件。
(3)1998年中国科学家完成了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首次徒步穿越考察,考察证实该峡谷是“生物物种宝库”“地质博物馆”,请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采用先总体后局部的方式来描述即可;注意图中孟加拉湾,体现了海陆位置的影响;等降水量线弯曲主要是地形的影响。
第(2)题,农产品品质优,一般从有机质积累多(生长期长、海拔高、光照充足导致光合作用强、昼夜温差大),以及病虫害少、污染少等角度分析。
第(3)题,注意要回答两个问题,生物物种多一般从热量差异大角度分析;“地质博物馆”要分析岩石和地质构造种类多且可见。
答案:(1)分布不均;总体西南多于西北,中间多于西北、东南两侧;A地附近最多。
距海较近;外宽内窄的山谷地形;处于西南季风迎风坡,形成了大量地形雨。
(2)夏季气温不高,作物生长期长;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病虫害较少;环境污染少等。
(3)生物物种宝库的理由:该峡谷水热充足,相对高度大,气候垂直差异显著,生物资源种类多。
地质博物馆的理由:峡谷相对高度大,两侧垂直岩层多;位于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附近),岩石及地质构造种类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