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和使用母语
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障碍分析

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障碍分析合作市藏族小学赵冬梅关键词:母语汉语英语怕错教学环境社会因素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从事英语教学十多年来,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藏族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一直是困扰我心中的难题,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这些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存在很多障碍、一.不会正确处理母语(藏语),第二语言(汉语)和外语(英语)三者之间的关系。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已近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母语,并开始习惯于用母语思维,吸收新事物,理解新问题。
然而在二十一世纪的教学环境下,这些学生在学习英语之前又要熟练不熟练地习得汉语。
再说,近年来甘南州百分之九十五的英语教师在翻译法教学环节上都用汉语,因而这些学生在学英语的过程中,自然会用母语的经验和已学得的汉语知识去比较和判断英语的学习。
学习英语的一个音,词或句子自然总是理想到汉语的音,词或句子,用汉语来替换英语。
为了记住一些单词;有些学生会把“lesson one”会标上“烂铁碗”,把“geography”会标上“鸡狗一起飞”来帮助记忆;学习句子时有些学生会说出或写出汉语式的英语句子I am teacher(我是老师),I against you (我反对你)。
因此汉语成了学习英语的严重障碍,所以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大脑要经过母语到汉语再到英语的思维过程,(因为大多数藏族学生汉语不过关),英语老师要培养他们听,说,读,写运用英语的能力就会感到相当困难。
同等条件下,他们的成绩要远远落后于其它学生。
那么,作为课任老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处理好上述问题呢?1.尽量使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多使用英语,如讲解,练习,测试,奖励,评价,布置作业等都尽量使用英语,尽量避免用汉语。
特别在初级阶段,每节课堂会听说一两句课堂用语,并坚持使用,就可以逐步做到课堂上不用其它语言。
2.用英语解释英语,再配上直观手段(如实物,图片,手势语,表情和课文情境等),就能进一步启发这些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
论英语教学中的母语使用

学者和外语教师对母语在外语教学 中的实 际运用持一种完
引 言
全否定的偏激态度 。因此 , 一些英语教师不顾 教学对象 , 不
管学生外语水平高低 ,机械地照搬 国外 的直接教学法 和听
理常走排斥或依赖两种极端 。外语课 堂中母 语使 用的问题
历来为中学 教师所关注 。 一方面 , 由于受到交际教学法 和以
语言学 习的关键是可理解性的信息输入 。 然而 , 并非任何一
种信息输入都能促进人们 的语 言学 习。 例如 , 读书 、 看报 、 听
录音 、 看电视 、 不管用哪种语言 , 都属于“ 信息输入” 但如果 。 把一个没学过英语 的人关在一 间屋子 里 ,让他 整天听英语 录音磁带 。无论多久 , 最终他也无法 明白这段 录音 的意思 。
实, 在外语教 学 中, 母语 与外语 应该相辅相成 , 教师只要 正确 处理二者的关 系, 充分利 用学生的母语优 势 , 有所控制地使 用母 语, 就能最 大限度发挥母语在 外语教学 中的作 用, 而提 高外语教学的效果。 从 本文通过对中学英语课 堂 中母语使 用情 况和原 因的讨论和分析 , 讨 了母语 的迁移作用在外语教学 中的影响 , 探 并得 出结论 : 中学教 师应走 出母语使 用的误 区, 有效控制和
一
、
母语在外语学 习中的影响
英语解释 。反之 , 在英语水平较低 的初 中班级 中, 教师用 英 语解释不 了或学生不能明白时 , 教师可以借助母语 。因为如
果教师使用 图片 ,肢体语言 或面部表情解 释时就很 容易给
浅谈中职英语课堂如何正确处理母语和英语的关系

教育教学浅谈中职英语课堂如何正确处理母语和英语的关系詹碧芳(福建省税务学校,福建莆田351100)睛耍1为了更好弛j脚新大纲,培养学生的英话语言应用能力,本文就如何正确处理母话和英语的关系,谈诙看法。
鹾键词英语;母语;关系中职英语教学新大纲确定了中职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迸—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
那么,中职英语的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如何正确处理母语和英语的关系oJf i7有的教学法提倡完全忘记母语,直接用外语思维;有的人认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主要起负迁移作用,因而要尽量排除母语的中介作用。
然而事实上,要求一个已经掌握母语的人在学>-09卜语的过程中完全忘记母语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没有必要,因为母语在外语学习中还有正迁移作用。
母语在外语教学中具有两重,性}o一方面,当母语的语音、结构、功能、语用、文化背景中有与外语完全相同或大体相当的部分时,这些母语与外语的”共同因素”不会引起交际障碍,学生可以直接“借用“,这样有助于他们学习外语,此时母语对外语学习起积极促进的正迁移作用。
另一方面,当母语与外语存在相异的部分自觉地用它们来直接代替外语中他们自认为相应而实则不同的那部分,这些母语与外语的”相异因素”干扰了学生的外语学习,起若消极制约的负迁移作用。
母语对外语教学同时起正迁移和负迁移作用,而且母语的这种两重性是客观存在而无法回避的。
外语教师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在许多情况下可以预见其负迁移作用,并且在—定程度上加以预防,将其所起负迁移作用将至最低限度。
一、尽量使用英语。
英语教学中,尽量使用英语,控制使用汉语,是英语教学目的所决定的。
中职英语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实践证明,只有在教学中加强英语实践,多使用英语,让学生大量接触英语,并沉浸在使用英语的氛围中,才能有效地排除母语的干扰,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
高职考高一语文综合小练习

高职考高一语文综合小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读书社的同学搜集到以下文字资料,有同学对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有疑惑。
下列对字音字形解说正确的一项是()有教养的人待人处事绝不会自吹自擂....、居高自傲,有教养的人不会让别人难勘,他们懂得恪守..时间,他们态度和蔼、谈吐文雅。
有教养的人既使..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也会表现出充分的尊重,就像一句名言所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悍卫..你说话的权利。
”有教养的人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A.“自吹自擂”的“擂”读“lěi”,“难勘”应写作“难堪”B.“恪守”的“恪”读“gè”,“和蔼”应写作“和霭”。
C.“既使”应写作“即使”,“誓死”的“誓”读“sì”。
D.“悍卫”应写作“捍卫”,“驷马难追”的“驷”读“s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沸沸扬扬....。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B.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法布尔《绿色蝈蝈》)C.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了。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D.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3.下列选项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游钟山后,诗句有“峰多巧降日,江远欲浮天”。
王安石读罢,谦称“老夫平生所作诗,无此二句”。
B.越开放,越发展;越发展,越需要进一步开放。
中国的对外开放,既有量的增长,更有质的提升。
C.数字化是指将信息以数字编码形式进行储存、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技术途径。
(文字、图片、信号等)D.一个丢了碗的人,在世间如何行走呢?碗是一种差事、一种奉献、一种责任。
4.下列句子没有..重复的一项是()A.爷爷经常向我讲起他小时候过去的辛酸的往事。
B.同学困难的时候,小丽总是第一个最先给予帮助。
新课标解读(7):英语教育中的思维品质解析与培养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
学习和使用语言要借助思维,同时,学习和使用语言又能够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
学习和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可以丰富思维方式,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英语教育界人士广泛认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很多活动能够促进学习者思维能力的发展。
作为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它是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水平和特点。
思维品质既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思维能力,也不同于语言能力中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是与英语学习紧密相关。
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
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
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思维与语言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及联系”间接概括的反映,是以感知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智力活动,对感知信息进行加工,并以储存于记忆中的知识为媒介,探索和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
人们认识世界也是从感觉和知觉开始,并从众多信息中将有用的信息筛检过滤,储存到记忆系统,继而形成表象和概念。
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之一是思维。
人类具有深刻、复杂的思维能力,其主要原因是人类具有非常系统、完善的语言符号。
思维与语言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中提到:“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二者互为依存,二者是同时产生的。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由一套音义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组成,但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言结构系统。
英语和汉语在语言结构上有非常大的差异。
在词法上,英语属于“综合型”语言,汉语是“分析型”语言。
例如:汉语没有词的形态变化,通常是通过词的叠加来表达某个意思,而英语是通过附加成分(前缀、后缀)或词根的语音变化来改变词义。
英语教学中适当使用母语必要性

浅谈英语教学中适当使用母语的必要性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化的步伐的前进,目前英语教学研究仍然是我国中教育中的一个大课题,外语教学是指教授和学习母语以外的语言的人类活动。
无论学习者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学习目的语,他们或多或少地利用已有的母语知识来学习认知第二语言。
任何一种外语教学都是在学习者已经掌握了母语的前提下进行的。
由此国外语言学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便开始了研究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这一课题。
如认知语言学理论、语言习得理论等语言学理论也涉及了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问题。
对于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两种极端的观点:一是英语教学必须依靠母语进行;二十英语教学中要尽量避免母语的使用。
对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本文将以另外的角度探讨英语教学中适当使用母语的必要性。
关键词:英语教学;母语【中图分类号】g642引言英语教学中,无论是单词、短语、句子或是语法的学习,都无法避开母语的影响。
母语在二语习得中产生两种影响,一种是促进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叫做”正迁移”;另外一种则是阻碍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叫做”负迁移”。
因此,英语教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要正确处理”正迁移”与”负迁移”两者之间的关系,全面客观地看待母语在英语教学中所带来的两种影响,恰当的使用母语是非常重要的。
一母语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在传统的语言学中,大家一致认为母语在外语习得中只能起到阻碍的消极作用,但是近几年的二语习得研究结果指出这样的观点具有片面性,在二语习得中,母语或多或少存在着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著名语言学家schumann(1979)指出在外语习得过程中,母语与外语在结构上的相同或相似性可以加速学习者对某些结构的习得。
ellis(1994)认为母语作为一种已经获得的非常稳定的知识和习惯,当它和目的语类似的时候,母语可以加快目的语的学习过程。
由此可见,母语对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量的研究表明:在第二语言的认知处理过程中,二语习得者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依靠母语的语言思维习惯对第二语言进行相应的处理。
外语教学法流派

一、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也叫翻译法(Translation Method)、阅读法(Reading Method)、古典法(Classical Method)。
翻译法最早是在欧洲用来教授古典语言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外语教学方法,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中期开始被用来教授现代语言。
翻译法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模仿范文进行写作的能力。
其突出的特点是:教师用母语授课,授课重点是讲解与分析句子成分和语音、词汇变化与语法规则。
翻译法历史悠久,其优点是:1. 学生语法概念清晰;2. 阅读能力较强,尤其是遇到长而难的句子时通过分析句子结构便能意思;3. 有助于培养翻译能力和写作能力。
翻译法的缺点是:1. 忽视口语教学,学生的语音语调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力;2.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容易失去兴趣。
二、直接法(Direct Method)直接法心理法(Psychological Method)、口语法(Oral Method)、改良法(Reformed Method)。
针对翻译法不能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缺点,直接法于19世纪末在欧洲产生。
它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直接学习、直接理解和直接应用。
其主要特点是:不允许使用母语,用动作和图画等直观手段解释词义和句子。
直接法流行甚广,其优点是:1. 采用各种直观教具,广泛运用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用外语思维的能力;2. 强调直接学习和直接应用,注重语言实践练习,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3. 重视口语和语音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其缺点是:1. 排斥母语,使学生对一些抽象和复杂的概念难以理解;2. 没有明晰的语法解释,导致学生说出的话语法错误较多。
三、听说法(Audiolingualism, Audiolingual Method)听说法于20世纪40至60年代盛行于美国。
二战爆发后,美国需要派大量的士兵出国作战,士兵们需要掌握所去国家的语言,政府临时抽调外语教学法和语言学专家以及有经验的外语教师,成立了外语训练中心,研究外语速成教学方法,以六至八个月为一期,培训士兵,其训练方法就是听和说,听说法就这样产生了。
如何正确使用英语课堂用语

如何正确使用英语课堂用语作者:陈霁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4期摘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教学的媒介。
教师不仅用它来传授知识,还用它来组织教学。
因此,教师的英语课堂用语是否恰当、准确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
本文论述了英语作为课堂用语的重要意义,探讨了使用英语课堂用语时应注意的问题和应遵循的原则,并着重分析了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堂上,应如何正确处理英语和汉语的关系。
关键词:英语;课堂用语;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4-0-02一、英语作为课堂用语的意义如果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用英语来组织教学并将英语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英语就替代普通话成为教学用语。
在这种情况下,英语既是组织教学的工具,其本身又是教学的内容(例如,教师说open your books at page…这句话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内容)。
英语作为课堂用语对于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这门语言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英语是作为外语来学的,因此从总体上说,英语学习是缺乏语言习得环境的。
作为语言教师,应当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英语学习更接近语言习得,或促进语言习得。
所以,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有助于营造一个逼真的说英语的氛围,从而帮助学生专注于学习和使用这门语言。
首先,当教师在课堂上用英语作指令、讲解、提问、互动和评价时,学生不得不认真聆听以期迅速做出判断、理解和回应。
这将帮助他们从一开始就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的运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尽量避免通过母语的翻译,为将来灵活自如地运用英语打好扎实的语感基础。
其次,当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的英语指令、见解、提问和评价做出判断、理解和回应时,说明他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
对学生而言,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更有成效,因为它能将单词和短语与行动、物体、想法、及任务明确而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Gardner, 2005: 1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处理和使用母语,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中国学生生活在中国人说汉语的圈子中,终日被汉语的氛围包围着,他们已经习惯了母语,对于他们来说,英语是第二语言,所以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很自然地要受到母语的影响,无论是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因此,正确处理母语和英语在学习中的关系成了英语教学的一个关键。
正确恰当地利用母语,科学合理地处理母语与英语的关系,将十分有助于发挥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做好一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以英语为主,恰当适量地使用母语
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从开始到结束的各个环节中,凡是能使用英语的地方都要尽可能使用英语。
诸如开始上课时与学生的打招呼、对学生的提问、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对课本内容的讲解等,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很多英语用法。
经常运用英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会在教师的这种潜移默化的输入过程中得到提高。
对于教学过程中的某些难点或重点词汇和概念的教学,在使用英语讲解时学生不能或难以理解时,可以恰当地使用母语进行对比解释。
尤其是针对那些意义比较抽象的词汇、复杂的句子和难以理解的语法,用母语解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事半功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比如,在让学生理解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区别时,如果我们用英语去解释可能费时,学生还难以听懂。
我们不妨换种方式,结合英语用汉语来解释。
如对于限制性定语从句,给出学生一个句子She is a woman..她是一位女性,英语中的she就说明了性别,所以此句是废话,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个词woman加以限定,即加上一个定语从句who loves me very much.就成了一个限制性定语从句She is a woman who loves me very much,这个句子就正确了,学生很快就能理解了。
对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同样给出学生一个句子She is my wife.她是我的妻子,这个句子本来就是对的,不需要添加什么了。
但是如果还想表达对妻子的评价,我们可以再补充说明,如She is my wife, who loves me very much. 这个句子就叫做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由此可见,限制性定语从句中从句与先行词关系密切,是对先行词进行修饰或确定,如果去掉了,就会出现句子错误或表达不清楚;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从句与先行词关系不密切,只是对先行词作一种附加说明,如果去掉,句意依然完整并合乎逻辑。
这样讲解,就容易使学生明白。
当然,随着学生的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英语教学的深入,教学过程就应当尽可能利用英语进行解释,少用或基本不用母语。
2.利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和对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初级阶段,学生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母语和英语进行对比,并且倾向于利用母语来学习英语,这就为英语学习产生了障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母语和英语进行针对性的比较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确定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这是排除母语干扰,使学生合理利用母语,克服母语的影响,养成用英语思维的有效方法。
如在语音方面,我们可以进行汉英对比:我们知道,英语中的元音有长、短之分,而汉语则没有。
在词汇方面,汉英两种语言差异很大,它们的语义及词在句子中的功能也存在差异,比如名词,英语中名词有数和格的变化,而汉语则没有,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复数名词后别忘了加“s”等复数表达形式。
又如,“校长办公室”,汉语没有所有格,而英语则应在名词后加“’s”来表示所有关系,即the headmaster’s office。
动词,汉语没有人称、数、时态、语态的变化形式,而英语中时时处处都必须注意这些变化。
英语中有助动词,用于帮助实义动词等构成时态、语态、否定、疑问等形式,而汉语没有与它相当的词。
英语中的动词一般有现在式、过去式、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等形式,汉语动词没有这些形态变化。
形容词,英语中形容词有“级”的变化,而汉语形容词本身没有“级”的变化。
英语中的形容词可以用作定语、表语、状语、宾语补足语,但不能用作谓语。
如汉语形容词谓语句翻译成英语,一般都要加动词be,而英语形容词表语句被翻译成汉语,就不一定要将be翻译出来。
如The story is exciting. (故事令人激动)。
代词,汉语中代词没有格的变化,而英语中代词有主格、宾格、所有格等变化。
另外,汉语中没有物主代词这个概念,而英语中却经常遇到如Would you mind my using your computer?(你介意我用你的计算机吗?)句中的“my”的用法,中国学生就很不习惯,经常犯错。
由此可见,只有通过对比比较,学生才能用正确的英语进行思维,摆脱母语的负迁移影响。
3.加强母语和英语在文化背景方面之间的差异对比,提高学生对两种文化的认识
我们知道,任何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它们各自代表了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表达方式。
语言是以文化为灵魂的,文化也是以语言为依托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
英语教学是在母语的环境下进行的,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差异性,若单从语言的表层去理解,就会如雾里看花,造成各种各样的理解偏差。
如看到“to pull one’s leg”我们就很有可能在头脑中形成“拖后腿”这一概念。
但是,它的真正意思是“开玩笑”(to jokes on s omebody)。
而汉语的拖后腿,在英语里应该是“to hold back”。
所以,仅从语言的表面理解而忽视了语言的文化背景,就会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常常会闹出笑话来。
再如,在英语中dog(狗)是西方人喜爱的动物他们往往把“狗”作为“忠实、友好、可爱”的代名词,比如“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个人都会有得意的时候。
“You are my dog.”你是我的好朋友。
但在母语中的“狗”则带有贬义的意思,如走狗、狗胆包天、狗仗人势等等。
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增加文化的导入,加强母语和英语文化背景之间差异的对比,能使学习者加深对英语的理解和掌握。
而作为英语教学者,我们更应该自觉增强对母语文化背景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扩大对英语文化背景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加深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更深层认识,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在英语教学中对母语和英语关系进行必要的和合理的处理。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正确、恰当地使用母语,使学生在对比中学习,用英语思考和实践,英语学习就会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