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一)【推荐下载】
浅谈胶州秧歌的动态特征

浅谈胶州秧歌的动态特征(转)10-03-01 15:05 发表于:《瀚舞纪舞蹈健身时尚会所》分类:未分类我们国家有着历史悠久的乐舞文化,特别是各个民族的民间舞蹈,更是源远流长。
其风格各异.特色.有着各民族的代表和象征,构成了中华民族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山东秧歌是华夏民族雨雾文化史上公认的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
在我们国民间舞蹈中占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山东秧歌具有突出的地域性,从分布情况看,以鲁西、鲁北和胶东半岛流传最盛.据统计表明,山东省不同种类的秧歌约有30多种,秧歌的总体风格相对统一.到目前为止,活跃在齐鲁大地上的秧歌最主要的有海阳秧歌、鼓子秧歌和胶州秧歌,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
然而最具有女性妩媚柔韧富有含蓄之美的是胶州秧歌。
一、简述胶州秧歌及动作来源1、简述胶州秧歌胶州秧歌是流传于山东胶县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俗称“跑秧歌”。
以胶县县城附近东小吨、南旺、丘东等村最为盛行。
舞蹈表演的开场时先跑秧歌大场,并且做些翻扑的技巧,然后再开始演些农村小戏,扮演人物中领头的是“膏药客”,与一般秧歌基本相同,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歌舞形式。
胶州秧歌到今天为止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民间有这样的谚语:“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在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着老命瞅瞅”。
胶州秧歌其动律复杂,韵律浓郁,表现手法独到以舒展大方,热情灵巧的艺术风格著称。
胶州秧歌舞蹈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舞姿机巧空灵,柔韧而佯狂,女子的那种“三弯九动十八态”和“三道弯”的动态特征,将舞蹈的情感、景象、意境交融于一体,对于“以曲线为美”的意识的张扬与表现手法,又对于女子的直爽和柔媚性格的美化和再现,正使得胶州秧歌舞蹈披上了一层古老而又神秘的面纱,胶州秧歌又以“抬重、落轻、走飘”的步态动律风格,使得人们在恰似烟云飘散中,回味着百太生活。
胶州秧歌一般多是采用比较程式化的集体的歌舞形式,在表演方面通常是角色与角色之间的配合严谨有致,很正统式的。
它的舞蹈动作很爽直粗矿,也正表现出了北方人的那种豪放的性格。
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作者:新闻中心文章来源:市委宣传部点击数:61 更新时间:2006-2-16一、胶州秧歌的历史渊源胶州秧歌、又称为“地秧歌”,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但它既不同于山东“鼓子秧歌”的粗犷豪迈,也不同于山东“海阳秧歌”的欢快奔放,而是以独树一帜的“三弯九动十八态”的风格特征点缀着我国民族文化的百花园,对北方民间舞蹈以及中国民间舞蹈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原在宋、明年间,地处黄海胶州湾西北岸的胶州市,曾是北方五大外贸港口之一,是当时著名的重要商埠,四通八达的交通,繁荣的经济发展,必然促进南北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相传当时有外地而来的马姓、赵姓两户人家在胶州市东小屯村定居,他们用唱民间民俗小调加舞的表演的这种艺术形式,走乡串户进行表演,以此来维持生计,久之便逐渐形成了胶州秧歌雏形,后经几代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完善,至清乾隆年间已初步形成一套比较固定的表演程式和音乐曲牌,并出现了秧歌队的组织者“秧歌爷”,“秧歌爷”每年定期以“安锅”的形式培训学员,排演秧歌,由此而产生了以口传身授为半职业的秧歌教师,使胶州秧歌得以传承与规范发展,是地地道道的师承秧歌。
据史记查清的已有代传人,每代传人都有着不同的贡献,不断丰富了舞蹈语汇和风格,逐渐完善了胶州秧歌的表演程式。
到清咸丰年间,已形成了一种独立完善,有着旺盛生命力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
清咸丰年一位进士,全国著名文人宋观炜,幼年在胶州观看胶州秧歌后,写诗形容曰:“击琅赓歌乐有秋,太平时节共嬉游。
而今变作风流剧,更有谁将旧谱求。
”他为所见到的胶州秧歌中所登场的人物从服装、道具、舞姿都写诗做了细腻、生动、逼真地描绘。
为我们了解胶州秧歌的兴盛和发展,找到了极有力的依据,它的艺术魅力,在三百多年前已被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二、秧歌的风格特征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以它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三弯九动十八态”动律,形成了具有韧性与曲线美的“三道弯”外在形态,动作细腻迷人,柔美流畅,注重形体传情,着重刻画人物内在心态,在我国民间舞蹈中,体态的“三道弯”也不乏少见,但它既不同于动作平稳,柔弱无骨的傣族民舞的三道弯,也区别于轻巧玲珑,潇洒利落的安徽花鼓灯的三道弯,胶州秧歌所呈现的“三道弯”,是在人体舞蹈的过程中,由胸、胯、膝三个部位而形成,而这三个部位每个部位在动作运行时,上部(胸)以舔、抖、推,中部(胯)以提、沉、移,下部(膝)以蹍、、曲九种不同的运行方式,通过头(颈)、胸、腰、胯、膝、臂、肩、手、脚九个部位,在同一拍节奏中,呈现出不同的体态,表现出胶州秧歌“三道弯”体态形成时而产生的上下左右不同的十八个优美姿态,使舞姿有着一种浓烈的柔美流畅感,舞蹈体态倍感婀娜多姿。
胶州大秧歌的起源、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舞蹈论文-艺术论文

胶州大秧歌的起源、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舞蹈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地域文化胶州市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部,胶州湾西畔,跨胶济铁路东端。
悠悠的胶河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胶州儿女,也培育了胶州人民勤劳智慧和多才多艺、心灵手巧的技能。
胶州秧歌被收入文化部编制的《中国民间舞蹈集成》中;胶州八角鼓被列为山东重点曲艺之一;胶州鱼鼓、胶州大鼓也都以自己的特点来维持其青春艺术。
另外,如年画、剪纸、工艺方面的史家炉,在胶州工艺美术史上都占有一定的位置。
这些古老的民间文化,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胶州人民为幸福而努力,为富足而耕耘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金胶州的盛誉名副其实。
二、胶州大秧歌的起源相传清朝初期,由马姓、赵姓二户外地逃荒来到胶州东小屯定居,依靠卖包烟(一种加工的土烟)为生。
之后,由于天灾兵祸,马、赵二姓两户人家弃家流浪关东。
传他们两家人当中有老头、老婆、儿子、儿媳妇、孙女共三代人。
在逃荒的路上,一开始他们沿途乞讨,后来改为唱门子,再后来由老头背腰鼓,儿子舞打狗棍,老婆背翠花包,儿媳和孙女则以团扇彩巾作为简单道具,边舞边唱民歌小调,慢慢逐渐地形成了一些简单的舞蹈程式和具有胶州地方色彩的小调。
三、胶州大秧歌的历史地位胶州大秧歌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
又名地秧歌跑秧歌,民间称三道弯扭断腰,建国后,为了与其他地区的秧歌相区分,因主要活跃在胶州市郊范围内而统称为胶州大秧歌。
与海阳秧歌商河鼓子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
他既不同于鼓子秧歌的粗犷豪迈,气势磅礴,也不同于红火热烈,欢快奔放的海阳秧歌,胶州秧歌是以欢快风趣的舞蹈开始,以民风民俗的小戏为体,贯穿全场,因此我们称它为小戏秧歌。
1995年,胶州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秧歌)之乡。
四、胶州大秧歌的艺术特征(一)音乐特点胶州秧歌不仅有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的上演剧目,它还有较固定的表达一定感情和人物的音乐曲牌,这些曲牌和上演剧目一样,有的是秧歌小戏中专用曲牌,有的是吸收了其他姐妹艺术的音乐,像得胜令水浪吟小白马等曲牌,常用在秧歌开场的舞蹈上,藉此烘托舞蹈气氛。
论述胶州秧歌艺术特色文档(1)

论述胶州秧歌的艺术特色①演员选拔上: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如增加人数必须是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的组织领导者,负责全队的事务,俗称"秧歌爷"。
还有一人由秧歌队的教练或老演员来充任,叫"伞头"。
伞头必须具有眼明手快、头脑灵活、口齿伶俐的能力,在演出前念些顺口溜或说些吉祥话,语言必须风趣幽默。
除此之外,秧歌队还要有3至5人的教练,专管训练演员并兼做演员。
秧歌的角色分为"翠花"、"扇女"、"小嫚"、"鼓子"、"棒槌"5种,一般每种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单数。
②表演形式上:分为大场与小戏两部分。
跑大场与一般秧歌相同,小戏则专门演小戏,两者除服饰相同外,没有内在联系。
从前述安锅组班,到扮演的人物、人物关系以及服饰等方面,可以看到它属于由秧歌向小戏和现代戏曲发展的过渡形式。
③表演内容上:胶州秧歌的表演内容可分为"跑场引人""膏药客打浑""乡土小戏"等。
跑场引人:演出前先打几通锣鼓招徕观众,然后开始跑大场,场面是一般秧歌常用的摆队、十字梅、四门斗、绳子头等。
在台上跑大场时,多由鼓子带队从两面交叉跑出,每种角色两人相遇时要对舞,交错而过时男角还做些翻扑技巧动作,女角则对舞而过。
过场中,演员可以即兴发挥技艺,充分表演。
但舞时从不唱。
场面多少、时间长短、因观众多少而定,人员己满则开始演小戏。
人来不齐,由膏药客插科打浑后,再来一次跑场。
④音乐特点:一般用旋律优美、音调多变、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羽调式的民间吹打乐。
秧歌的音乐与舞蹈动作配合密切,音乐中用来表现秧歌舞蹈"慢做快收"动律的附点八分音符贴切典型,音乐根据舞蹈情绪灵活运用,两者在力度与速度上高度和谐统一。
胶州秧歌的基本动作主要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扭"、"棒花"、"丑鼓八态"等,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跑场队形有"十字梅"、"四门斗"、"两扇门"、"正反挖心"、"大摆队"、"绳子头"等,还有《送闺女》、《三贤》、《小姑贤》、《双推磨》等小戏。
谈胶州秧歌动态的风格特点

谈胶州秧歌动态的风格特点——抻、韧、碾、拧、时间:2009-06-06 16:40来源: 未知作者: 李良慧评论0条我要收藏1944谈胶州秧歌动态的风格特点——抻、韧、碾、拧、谈胶州秧歌动态的风格特点的发展及在舞蹈作品中的体现李良慧(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04级2班)摘要:胶州秧歌在我国自宋朝以来已经有一段相当的历史了,它的体态特征和动律特点十分独特。
本文就主要是围绕胶州秧歌的这一独特之处进行诠释和说明的,通过对舞蹈作品中现代胶州秧歌与传统胶州秧歌的对比和分析,说明我国传统的胶州秧歌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并且要与国际接轨,吸收西方舞蹈的精华之处,从而形成既有民族性,有具有时代性的舞蹈形式。
来满足观众们益增长的审美观。
关键词:胶州秧歌体态特征动律特征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传统历史的文明国家,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无数优秀的文化中,舞蹈就是一颗闪亮的明珠。
中国的舞蹈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在众多的组成形式当中,中国民间舞蹈是最具典型的一个,他以生动形象的艺术形式,丰富淳朴的表现内容,活跃在人们的生产当中,是人民大众非常喜欢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胶州秧歌又是典型中的一朵奇。
(一)胶州秧歌的历史和分类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流行与胶州湾一带的农村,跟海阳秧歌、鼓子秧歌一起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
在宋、明时期,相传有赵、马两户人家在胶州湾一带定居,他们运用唱民间小调加舞蹈的这种艺术形式,挨家挨户的进行表演,来维持生计,这便形成了胶州秧歌的?形。
后来又经过艺人们不断的加工完善,至清朝中期已初步形成一套比较固定的表演程式和音乐曲牌。
胶州秧歌,以女性表演最具特色。
胶州秧歌女性有三种人物,即翠花、扇女和小‘这三个角色的年龄差异、性格不同等在其各自的舞蹈动态中得到体现:翠花身体活动自如,两臂摆动幅度较大,动作舒展、泼辣,显得开朗大方;扇女手中的扇子上下翻飞,体态轻盈如春风拂柳,阿娜多姿;小两臂架肘,如彩蝶飞舞,给人活泼俏丽的动感。
浅谈胶州秧歌的风格特色及成因

浅谈胶州秧歌的风格特色及成因作者:王颖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9期摘要:胶州秧歌是一种流行于山东地区民间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出现在山东省胶州一带,其主要艺术特色是以民族舞蹈和秧歌小戏相结合,这种舞蹈艺术形式一直在民间流行,已经历了百年的历史沉淀,至今仍深受广大劳动人民喜爱。
本文主要就胶州秧歌受到了当地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了独特的风格特色进行论述。
关键词:胶州秧歌;风格特色;形成原因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7-0158-01一、胶州秧歌的形成原因(一)人文环境对胶州秧歌的影响胶州秧歌主要表现的是齐鲁女性淳朴、善良的性格和优良的传统文化底蕴,它在胶州县附近的后屯、南旺、东小屯等村庄最为盛行。
这里的人们性格善良、憨厚淳朴,特别是是广大女性同胞,不仅面容姣好,而且对生活任劳任怨。
她们也像男人们一样参加农业生产活动,耕种作物,在收获的季节收获果实。
胶州秧歌的很多舞蹈动作都是来源于她们的朴素的劳动生活中,这些都直接反映出了胶州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生活态度。
齐鲁文化对胶州秧歌的艺术风格特征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山东是孔孟之乡,他们所主张的儒家思想,都在胶州秧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胶州人内敛坦诚、灵活坚韧、实在豪放和粗狂灵活的优良品质,也在秧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胶州秧歌不仅蕴藏着胶州人的性格特色和胶州的历史文化,也是山东人民智慧的结晶,深得全国人民喜爱。
(二)地理环境对胶州秧歌的影响胶州市位于山东半岛,深受齐鲁文化的熏陶,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交通极其便利,经济发展迅速,贯穿胶新、济青高速公路和胶济铁路,成为大商贾的集中之地。
胶州物产丰富,文化灿烂。
早在四千五百多年前,在这里就出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三里河文化。
到唐宋时期,胶州(板桥镇)又是全国五大商埠之一,北方唯一通商口岸。
这些因素都为胶州秧歌的出现和产生提供了优越条件。
浅谈胶州秧歌的发展与特征

Yi Shu Ping Jian浅谈胶州秧歌的发展与特征周轶瑾上饶师范学院摘要:从艺术形式上来说胶州秧歌,属于歌舞剧,其曲牌、行当齐全,形式变化多样,文化内容胶州海运丰富,虽然业内对胶州秧歌的定论尚无,但不能忽视的一点是,该门艺术是围绕文化应运而生,至今仍保留着和胶州海运文化的种种联系。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起源于马店东小屯、南旺,它以“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姿和“抬重落青走飘”的舞蹈风格在海内外非常出名,现在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了。
胶州秧歌盛名国内外,2006年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胶州海运文化胶州秧歌中图分类号:J722.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9-0074-02一、胶州秧歌的历史起源与文化背景据记载,胶州秧歌起源于清咸丰年间。
相传明末清初,胶州有赵姓、马姓两户人家因为生活困难而逃到了关东。
他们两家中有老头、老婆、儿子、儿媳、孙女三代人,在逃荒路上乞讨,为了能够吸引别人,将当地小调配合一种独特的扭动在路边表演。
后面在形式上又有发展,在演员装束和表演分工有了固定的形式,称为“唱门子”,由老头背鼓腰、儿子舞打狗棍、老婆背翠花包,一边跳舞,一边唱民歌小调,胶州秧歌的雏形便应运而生。
胶州秧歌原有72出秧歌小戏剧目,现存35出。
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关方面的专家对胶州秧歌进行了多次探索、整理,并组织学术研讨会来讨论研究,每年定时定期来举办“新春胶州秧歌会”进行推广和宣传。
最近几年,胶州秧歌在全市乃至全国文艺汇演中屡屡斩获大奖,并列入了北京舞蹈学院汉族民间舞蹈女性训练范本。
胶州被称为“中华秧歌之乡”,它有着4500多年的历史,从唐朝起就成为古代重要的通商口岸,也成为孕育胶州秧歌剧的历史长河。
胶州秧歌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享誉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关山东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特别值得要说的是,在当地老艺人们用“重落脚,落脚轻、走路飘,活动起来就像扭断腰一样”来体现胶州秧歌的特点与动律。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分析 舞蹈学音乐学专业

目录摘要及关键词 (1)引言 (1)一、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 (1)二、胶州秧歌的动作特征及成因 (2)(一)胶州秧歌的动作特征 (2)(二)胶州秧歌动作成因 (3)三、《雪中梅》中动作及胶州秧歌的运用分析 (3)(一)舞蹈《雪中梅》的时代及音乐背景 (3)(二)《雪中梅》所表达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4)(三)《雪中梅》中动作及胶州秧歌的运用 (4)结语 (5)参考文献: (6)谢辞 (8)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分析—以舞蹈《雪中梅》为例陈桑妮(德州学院音乐学院山东德州253023)摘要:胶州秧歌是一种地道的农民艺术,它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胶州秧歌在动作上有着非常浓郁的地方色彩,具有山东的典型特征,它展示了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热爱。
胶州秧歌这种自发的情绪发泄、表现形式,成为农民艺术的代表。
今天,胶州秧歌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位观众。
它已从原先的广场进一步走入教室,并已升华到舞台。
它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也适应了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本课题以舞蹈《雪中梅》为例,系统的针对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问题展开研究,以期推动我国东北地区的劳动人民在辛勤劳作的过程中,自编自演的胶州秧歌艺术形式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雪中梅》;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引言胶州秧歌有着很强的当地的艺术特色,反映了山东百姓对于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生命的热爱,用一句话来形容胶州秧歌的风格就是,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像扭腰。
舞者们还将其概括为脚拧、扭腰等,这种动态特征形成的关键是脚底的灵活性,鞋跟的扭动要非常的灵活。
在对胶州秧歌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胶州秧歌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和风格,在现实生活中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在胶州地区有着较高的普及性,深受胶州地区民众的热爱,拥有众多的追求爱好者。
一、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胶州秧歌有很多个分支,如果按照风格划分的话,主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平原型,一类是沿海型,平原型主要有鼓子秧歌,沿海型则有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一)
1.引言
胶州秧歌流行于山东胶州一带,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有着浓郁的
地方文化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俗称
“扭断腰”、“三道弯”。
胶州秧歌是我国舞蹈文化的宝贵财富,是胶州人
引以自豪的艺术品牌。
胶州秧歌传承发展了多年,近年来对其起源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对于
胶州秧歌“乞讨卖唱”的起源,研究人员提出质疑,研究者认为,胶州秧
歌从艺术形式看,不仅包括舞蹈和歌唱还包括戏剧,认为不可能靠不足百户的小村庄就形成一个如此复杂的地方剧种。
有关胶州秧歌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原生态元素并进行科学地文化解读。
胶州秧歌以舞蹈表演为主,而小戏表演减少甚至消失,笔者认为尤其要整理探究过去脍炙人口而现在几乎失传的小戏剧目,更有着积极的传承和现实意义。
2.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动态风格特征
2.1 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
胶州秧歌有两种表现形式: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
小调秧歌是舞蹈部
分,小戏秧歌原有72出剧本,但都是口头创作,目前已整理出10余出,大部分失传。
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都有“6个行当”的划分。
胶州秧歌的
“六个行当”包括:膏药客,翠花、扇女、小嫚、棒槌、鼓子。
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假如增加人数必须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
二人负责全队的事务组织领导,俗称“秧歌爷”。
还有一名“伞头”,秧歌
的角色分为“翠花”、“扇女”、“小嫚”、“鼓子”、“棒槌”5种,一般每种
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单数。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