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岛和世

妹岛和世
妹岛和世

妹岛和世在同济演讲

妹岛和世:通透飘逸,源于“公园”与相会

“我觉得做建筑需要坚持,不轻易放弃自己的想法。”当这句素朴而有力的话从日本建筑大师妹岛和世口中说出来时,有着一种特别震撼人心的力量——一袭小黑裙下的妹岛女士看起来是那么瘦小,脸上的神情是那么恬淡。

这句话正来自2010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首位女性策展人、本年度普利茨克建筑奖得主妹岛和世在昨日上午的“2010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开幕式上的动人演说。在论坛举行的同济大学,可以容纳3000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而妹岛独特的建筑才华也在她详尽讲述的过往作品中展露无遗。谈及其通透风格的源起,妹岛和世说:“我的设计都是源于‘公园’这个概念,我把它看作一个人与人相聚的场所,我的出发点是人与人的交流和相会。”

妹岛和世简介

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当代日本的知名女建筑师。

1956年出生于日本茨城县。

1981年获日本女子大学硕士学位。

1987年建立妹岛和世个人建筑事务所。

1995年与西泽立卫合作建立SANAA建筑事务所。

2001年任东京KEIO大学教授。

2004年,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以金泽21世纪美术馆赢得了当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

2010年,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一起荣获象征建筑学最高荣誉的普利茨克建筑奖

矿业同盟管理学院,德国埃森

建筑:独一味“通透”

近年来,有一个日本女性的名字在世界建筑界日益风生水起,这就是妹岛和世。这位笑容可掬的女建筑师的作品风格独特,多带有重要的“通透性”。她与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作品,大量地运用玻璃外墙等材质,让建筑感觉轻而且飘浮,被称为“穿透、流动”式的建筑。

金泽21世纪美术馆,这是妹岛第一个拿出来和观众分享的项目,可谓是“通透”的典范之作。美术馆的外观是一个正圆,而在巨大的圆盘上安置有大小、高低不同的立方体和圆柱体。这座美术馆没有正门,所有的面都可以被认为是正面,即四面八方的人都可以进入美术馆,在这里相聚相会。“金泽是一个很小但是很热闹的城市,在设计建造前,金泽市长找过我们,希望我们能够提供一个让市民活动的空间,基于这个考虑,我们就决定把美术馆和交流馆这两个空间结合作为建筑的重点。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最终中标了。”

美术馆的圆形连续透明玻璃外壁,使内外产生了一种通透的感觉,让市民能更多地体验美术馆的空间同时也能感知外面的风景,这种建筑方式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妹岛介绍,“馆内设有多个展览室,在每个展览室中间我们都做了空隙的处理,这和以往的美术馆设计是有很大区别的。首先,这样就可以让参观的人有更多的空间交流,与艺术近距离接触。其次,在隔断的材料上,我使用的全部是透明塑料板,所以还是可以看到一些内部的展览内容,而且这样也可以根据展览的需要拆分布局。”就建筑与城市结合,妹岛解释,“大家看这个建筑的时候,可以透过玻璃看到这个建筑的使用过程,其实这就是一个重新构筑的空间了,一个和城市联合的空间,美术馆前面低的建筑符合人的状态,能和人很好地融合;而后面高的部分又可以整体和城市结合。”

她主持设计的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也同样的通透飘逸且风格强烈,位于曼哈顿的这个七层楼高的建筑,形如不同偏向的盒子堆叠而成,外面裹上一层亮白的外衣,通过银色镀铝

的金属网格,城市街景和星空奇景都可透入其中。妹岛就设计初衷说,“这个建筑当时建的时候处于很不规整的区域,考虑到博物馆本身的随意性,加之客户希望扩大本身的空间,因此我就做了这样一个设计。”对建筑的垂直错位设计,会让建筑内部产生平台和空隙。“这种设计能够使建筑拥有室外平台,也能使采光很好,参观者可以拥有更多的活动空间。”妹岛由内而外地设计这个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按照博物馆的需求,用不同盒子代表不同功能区域,并通过这些盒子的移位来让建筑的内部更加通融和开放,并引入光线。这种对“光”的极简美学的运用,无疑把“通透”表现到了极致。

同样的,妹岛在美国俄亥俄州的托莱多美术馆玻璃展厅的项目,再一次给人们“通透”的震撼。托莱多曾经是美国的玻璃制造业基地,现今绝大多数的玻漓工厂已经关闭。托莱多美术馆玻璃展厅的修建正是为了记忆这段历史,当然也是为了迎合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妹岛说:“展馆内的每一个空间都被透明玻璃围合,玻璃之间的空气层不仅起到了隔离内外空间的作用,也起到了展览空间和室外之间隔热的作用。”展馆的平面来自根据功能设定的直线网格。在房间的连接处使用了弯曲的玻璃。围合房间的玻璃是连续的曲线,角落是圆弧线。游客在其中行进,会流线地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泡状曲线。

风格:另一种“低调”

讲演中,妹岛时不时地用“小”、“普通”这些低调的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建筑。不过,即使再小的空间也能在妹岛的手下散发出巨大的魅力。去年,她在伦敦肯辛顿花园蛇形画廊展区的设计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肯辛顿花园,每年会有3个月时间,让不同的建筑家在内部进行建造设计。妹岛去年被邀,“我设计了一个小亭子,我的想法是在一个大的公园里头做一个小的公园。”妹岛指着投影的照片,笑着说:“整个屋顶是一个怪里怪气的形状,材料是铝板,能在阳光下反射产生出一种特殊的效果。在亭子的一角我设计了可以容纳100多人的报告厅,这个建筑3个月就会被拆掉。整个建筑有高低的幅度,最低的地方可以变成一个桌子。”

妹岛还提到了她近期在东京建的一个小住宅,“那是一个住宅和庭院结合的建筑,我希望让居住的人能既感受居住的舒适也能感受外部空间的内容,比如植物和阳光。我觉得外立面选择比较简洁的方式能有更好的效果。”这个建筑外部看似平坦光滑,内部却百转千回。“日本的建筑都是南北走向的,但是这个建筑内部就是凹凸扭曲的,这样就可以使采光面积大很多,一个房间中有各种方向的开口,这样就可以向各个方向拓展生活空间。”

项目:别一番“风景”

妹岛的另一个项目——瑞士洛桑的“劳力士学术中心”,是洛桑理工学院的校园大楼。妹岛用波状起伏的屋顶和楼板为学校组成了一种连续的“风景”。“在设计初期,如何把人群引导到中心区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而且我们希望人在移动的过程中会和别人接触。因此,我们采用从中心入口的方式,由中间开始发散到不同的地方,这样就变成现在这个起伏的状态。”妹岛说。在这个汇合、聚合的空间中,学生有了舒适和更多元的交流学习的空间。另外,这个起伏的屋顶下层可以用作小的聚会场所,特别是在天气不好的时候。入口处的咖啡厅,处在人来人往的入口,却有着玻璃阻隔外界的喧闹,这无疑又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讲演会的最后,妹岛和世发布了她在法国的最新项目,位于法国北部朗斯镇的一个废弃的采矿工地。现在正在施工中的这片土地,将出现未来的“罗浮宫博物馆”朗斯分馆

(Louvre-Lens)。妹岛谈到这个项目时,言语间散发出她对这个项目的自豪,“那将会是另一种感觉,我们会大量使用玻璃和铝的材料。”

妹岛和世向在场观众描述着这个博物馆建成后的情况,她说:“展览品的布置将随年代而定,使参观者能够理解时间与雕塑品之间的关系,感受到历史的变化。”

“我的出发点是人与人的交流和相会”

对话

记者:园中的什么给你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

妹岛:下午从东京飞过来,其实在里面没有很多的时间,只是简单地转了一圈看了看,唯一进到里面参观的就是中国馆。我对《清明上河图》100米长卷的印象很深,这应该代表了中国的文化。中国馆内部先坐电梯上去,再步行下来可以看到底部斜面上的人,这种独特的内部设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场馆的外形建筑,因为我都在很远的地方看场馆,不是特别仔细清楚。我觉得英国馆不错,有可爱的造型,还有比较软的地面,设计师很有想象力。另外,西班牙馆的外部都是由藤草编织的,它充分体现了建筑和自然之间的一种过渡。总体我觉得这次会的规模很大,我是按照规定路线走的,所以只是留下一个大致的规划概念。

记者:很多人称今年是“妹岛年”,因为你先获得了普利茨克奖,获奖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妹岛:能拿奖我很惊讶、很开心,获奖后还得到了一枚法国的骑士勋章。我觉得获奖也是一种机遇,机遇在里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包括自己的设计理念、思想方式、建筑建成的时间、评委的欣赏等等。我觉得这是一种机会,也要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不管哪一个,当我听到消息的时候我都很兴奋、很高兴。不过这一年结束后,我觉得还是要回到零,一切要重新开始。

记者:在国际乃至日本建筑界,普遍都是男性建筑师居多,作为为数不多的女性建筑师,你如何看待这个职业?

妹岛:做建筑师,其实对于男人来说也很艰苦。在中国我觉得可能做建筑的机会和任务比在日本多,所以建筑这个行当对日本的建筑师来说,无论男女都更加辛苦。作为女性建筑师,我个人并没有感到很大的不同,只是觉得可能会更有特点一些。

记者:很多人说你的建筑很飘逸,请问你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哪里,设计的出发点是什么?

妹岛:我的设计都是源于“公园”这个概念的,我觉得在这个空间中,会产生很多活动,有年轻人在谈恋爱,有小孩在玩耍,有老人在交流等等。对建筑设计,我是作为一个场所来思考的,把它看作一个人与人相聚的场所,我的出发点是人与人的交流和相会,让建筑进入到人的一种行动中。

记者:当下很多国际建筑师都在中国有建筑项目,你是如何评价这些项目的?

妹岛:其实我来中国的机会不多,记得之前去北京就只有一天时间。我在很远的地方看中国的建筑,我觉得他们的建筑给人的感觉都很气派、很震撼,和杂志里看到的感觉不一样。另外,包括CCTV的大楼、鸟巢在内,我觉得在中国他们会花很多钱去做这样的项目——在

建筑外部都有很多装饰。这些在日本是不可能做的,所以我很羡慕他们。我对中国很有兴趣,很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来中国。前几年在南京做的一个小项目应该是我在中国的第一个项目,这个项目近期就会建成。

记者:此次你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你如何看待论坛在建筑中的作用?

妹岛:这种交流非常有必要,此次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也有很多论坛,我觉得论坛可以起到弥补的作用。你可以和很多人交流,增加看问题的全面性,能够融合更多观念和思想。

记者:除了工作外,你有什么爱好?

妹岛:我很喜欢种花,我在日本的时候每天下班回家都会去浇花,看到花我很开心。但是由于我出差的时间比较多,所以经常要麻烦工作的同事帮我照顾它们。

2010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日本建筑师妹島和世(Sejima Kazuyo)与西泽立卫(Ryue Nishizawa)的新任务,是设计法国的“罗浮宫博物馆”朗斯分馆(Louvre-Lens),并且策划“威尼斯建筑双年展”(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

精心打造“罗浮宫博物馆”朗斯分馆

在法国北部朗斯镇的一个废弃的采矿工地,挤满了头戴安全帽的工人。未来的“罗浮宫博物馆”朗斯分馆(Louvre-Lens)将出现在这里。建筑师妹島和世(Sejima Kazuyo)喝了一口冒着热气的咖啡,手中拿着一包香烟。她问记者要点什么。今天朗斯的气温是摄氏26度,在简易的拖车办公室里也感到很热。但炎热的天气似乎没有影响妹島和世——今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Prize)获得者和下一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的策划者,她正与工作人员低声谈话。

“罗浮宫博物馆”朗斯分馆的建设工作比计划推迟了一年,在这个6月初的下午,妹島和世的工作人员身着贴身衬衣、斜纹花尼短裙和黑色宽松运动外衣,紧张而有序地工作,以

保持建设计划的进度。4台起重机盘旋在土堆和深坑的上方,博物馆的地基正在浇灌混凝土。“罗浮宫博物馆”朗斯分馆投资1.5亿欧元,有5个展览馆,其长度超过500米,预计竣工时间为2012年。但它已经成为有35,000人口的朗斯镇骄傲的缘由。朗斯在竞争中战胜了其他5个城镇,赢得了这个项目。

在这个博物馆的内部,来自巴黎“罗浮宫博物馆”的收藏品,将作为这个博物馆的永久性收藏品的一部分进行展出。一个半永久性的展览馆——“临时展出馆”(Gallery du Temps,)将展出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世界历史——从公元前4,000年到19世纪。与巴黎的罗浮宫按地区(例如近东、东方或非洲)分别展出不同,这里的展览品将混合展出,以表现更全面的、更少“以欧洲中心的”观点的历史。

54岁的妹岛和世向记者描述这个博物馆建成后的情况。她说:“展览品的布置将随年代而定,使参观者能够理解时间与雕塑品之间的关系,并且想象,‘我是它的一部分’。”

妹岛和世以东京为基地,每个月乘飞机来到朗斯。妹岛和世在当代日本建筑的导师——伊东丰雄(Toyo Ito)的建筑事务所开始她的职业生涯。6年后,在1988年,她离开了伊东丰雄的事务所,最终和西泽立卫(Ryue Nishizawa)建立了SANAA建筑事务所。他们共同获得了今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SANAA建筑事务所善于设计开放的、似乎没有重量的建筑,这种建筑的内部外部之间有一种“激进的关系”。过去的10年中,SANAA建筑事务所增强了在国际上的地位。SANAA建筑事务所著名的作品包括日本金泽的大量使用玻璃的“21世纪当代艺术博物馆”(21st Centur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在纽约的粗犷,然而活泼的“新当代博物馆”和去为伦敦设计的雅致、蜿蜒的临时展出馆。妹岛和世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她的事务所的Alumni、包括纽约So-Il建筑事务所的弗罗里安-爱登伯格(Florian Idenburg)和东京的石上纯也(Junya Ishigami),都是下一代建筑师中的杰出成员。

日本长野的O-Museum博物馆外观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工程师和咨询师突然拜访这个工地上的临时办公室。妹岛和世会说她知道的一点法语:“您好(Bonjour!)”。有时她的电话铃声响起,她会用日语应答:“Moshi, moshi!”在这儿,至少可以说3种语言,包括英语。实际上,妹岛和世仅能用日语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她的明亮的眼睛和灵活的手指更能帮助她与别人交流。这儿的主要语言是建筑。为了说明空间和它的系统的潜力,妹岛和世将她的头向墙壁倾斜,仿佛在倾听。然后她伸出她的手,仿佛去感觉某些看不见的东西。她说:“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它是看不见的。结构类型是造成一些人们能感觉到的体验。也是空间之间的关系:空间就在旁边,你不能看见,但你能感觉到。”

这种对空间及它对人们的影响的很强的识别力——即使看不见,是她设计的作品的特点。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最近公开了他们迄今为止最大的项目——瑞士洛桑的“劳力士学术中心”(Rolex Learning Center)。这是洛桑理工学院(Ecole Polytechnique)的校园大楼,包括图书馆、办公室和用餐区。以波状起伏的屋顶和楼板,组成了一种连续的“风景”。

妹岛和世把这种设计模式比做一个公园。她说:“在公园里,有不同种类的人,有老人和小孩。他们在一起,但他们的目的是不同的。一些喜欢独处,一些人喜欢运动。许多不同的事情发生在同一个空间,并且这个空间允许它们发生。它对每一个人开放。但在一定程度上,你也能定义你自己的空间。这是一种非常开放的空间。”

日本长野的O-Museum博物馆(1999)内部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第一个妇女策划者

去年秋天,当妹岛和世被邀请去策划“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时,一个“当代建筑双年展调查”从8月29日至11月21日进行。她犹豫不决。她说,在考虑了大约10天之后,她终于接受了。她说:“我认为,可能再也得不到这种邀请。”她是这个双年展的第一个妇女策划者。她也是在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之后,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第二个妇女。妹岛和世与以前的双年展策划者不同,她是一个开业建师,而不是一个建筑理论家。

她为这个双年展确定的主题是“人们相会在建筑”(People Meet in Architecture)。回到了建筑的最基本的要求。而不是将建筑与技术、新的形式或政治联系在一起。它的集中点是,建筑仅作为事件、人和社会的“容器”。简言之,就是将建筑作为“背景”而不是“前景”。在进行研究和工作室访问3个月之后,妹岛和世和她的办公室选择了46个参与者,参加在威尼斯的“造船厂”(Arsenale)举行的双年展的主要准备工作。“造船厂”是一幢长而深广的建筑物,是威尼斯人造船的地方。

日本金泽的“21世纪当代艺术博物馆”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是杰出的工程师和艺术家的展示。他们中有建筑师塞利斯-温-埃文斯(Cerith Wyn Evans)、艺术家托马斯-德曼德(Thomas Demand)和珍妮特-卡迪夫(Janet Cardiff)。妹岛和世说:“我认为,更多的人能够更好地自我体验。最后,每一个人都能获得他们自己的展览形象。”

在威尼斯,她着手除去“造船厂”的黑色棉布内衬,以让自然光线进入。展览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获得一个空间,展出他们希望展出的东西。妹岛和世说,建筑展览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不能展出实际的建筑物。所以,这次展出的目的是展示一系列的单独空间,而不是通常的微型建筑模型。

5月份,妹岛和世在威尼斯测试了“造船厂”上空的云层。她在一个小团体的帮助下,乘飞机穿过产生水气的云层。云层迅速下降。她说:“这表明,环境是非常敏感的。我们能够迅速地监测它。”

如果有人还不相信空间的魔力。这次双年展希望说服最后的无神论者。妹岛和世说:“真实空间对于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打造那样的空间。媒体、移动电话技术和电脑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但空间仍然是存在的。这就是我从事建筑设计的兴趣所在。”

2009年7月,日本建筑师妹島和世与西泽立卫在伦敦“蛇形艺廊”(Serpentine Gallery)公布他们设计的临时展出馆(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

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共同呈现

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共同呈现——圆的秩序与解构 方振宁文图 事实证明,城市对建筑家的选择非常重要,他对提升这座城市的形象,以及城市的持续性发展有着关键作用。2004年10月竣工的金泽21世纪美术馆,所在地金泽市位于日本西侧,以宁静的园林和古寺而闻名,受中国文化影响而取名的“六兼园”,是日本三大名园之一,金泽市有“小京都”之美誉。然而在离日本的现代文化中心东京有一个多小时飞机行程那么远的地方,决定建一座能够吸引世界目光的当代美术馆,需要有非凡的勇气,特别是在当今日本经济萧条,所有美术馆都进入严冬时代的今天,是让人不寒而懔的话题。然而山田市长同意在金泽市最显要的位置划出了一块地,即以金泽大学原来附属小学所属的基地建造一座当代美术馆,简直是一个巨大的冒险。 有秩序的解构 美术馆是一个非常低矮的圆形建筑,像一个UFO落在金泽市的中心地带,建设共花了4年时间,自从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SANAA中选这个项目,就一直是人们关注和议论的话题,其建筑模型已经多次参加日本和海外国际性展览。 这个在美术馆建筑历史上史无前例的造型,外观是一个直径为112.5米的正圆,而在一个巨大的圆盘上安置有大小、高低不同的立方体和圆柱体,显然是有意识控制整体建筑的高度,对于那些初到者好象遇到一个迷宫,因为面对的不是一个有着美术馆正门,等待来者的通常美术馆建筑,正是这个表里不分,展览室分散结构,所有的面都可以被认为是正面的美术馆,才引来众多的议论和聚集了无数好奇的眼光。

它从本质上解构了我们概念中的美术馆建筑,为了强调超级扁平和超薄的视觉效果,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把在功能上承重;而在视觉上成为障碍的柱子打散,将柱子变成森林。我把这种有秩序的解构称作日本式解构,这是相对于西方解构主义而言。 其实妹岛已经在古河综合公园的饮食设施这个建筑中,成功地首次实验了“柱之森”,在那之后的芝加哥伊利诺理工大学学生中心方案又延续了“柱之森”的美学,金泽21世纪美术馆是这一美学的延长线。圆形美术馆的外壁,是连续的玻璃幕墙,这种极限表皮取消正面的手法,是建筑的全新样式。 圆中方步 由于美术馆位于市中心,建筑家把它设计成像一个公园那样可以自由通过的建筑,所以在东西南北方向设计了四个进出口。建筑家认为,通过建筑把普通观众和现代美术加以链接非常重要,从而把美术馆设计成这个独特的圆形,它的亲和感吸引了众多的来访者,这足以证明金泽市找对了建筑家。 即使进入馆内,由于360度透明开放的玻璃幕墙,室外风景自然融入室内,有着强烈的开放感觉,建筑体的存在感在不知不觉中消失,然而这些是为了让人们更多的感受艺术和城市的关联。从平面上可以清楚的看到,都是大小正方形的布局,只有中间一个圆形展示空间起到聚心的视觉效果,然而有趣的是它是一个偏心的圆。由于展示空间都是由大小正方形构成,所以参观者在美术馆中移动时,并感受不到圆空间的实态,好象圆中行方步。 19个立方体的箱子林立在一个巨大的圆形空间中,像一个巨大的聚落,当观众穿梭在每个相互独立的展示空间中,出现在比通常的美术馆走廊更长和各连结口时,就像一个剧场在走场。初次体验在圆中方步,

妹岛和世生平与设计解析

拍自DOMUS的封面 普利策奖得主妹岛和世9月14日同济演讲 https://www.360docs.net/doc/6d6800889.html,/v_show/id_XMjA2NzI3MTIw.html 中性的包容--妹岛和世和扎哈哈迪德 作者:方振宁

东与西 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还强调文化的地域性,把一些文化现象分为“东与西”似乎有些落伍。但是对于日本的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和英国的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来说,他们的建筑设计风格,在全球化的时代还没有到来之前就形成了,而设计风格的形成显然和东与西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有关。 我写过好几篇关于妹岛和世和扎哈,哈迪德的评论,可是从来没有把她们两放在一篇文章中写,更没有进行过比较性研究,这篇短文就算是一次“快餐”。 在世界建筑的历史上,尤其是近代史上,女性建筑师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左右着国际建筑的方向,或者说引领潮流,妹岛和世和扎哈,哈迪德一东一西,其风格显示为一静一动。 妹岛从她早期的作品开始,就一直显示着静谧,朦胧,超薄,暧昧的特征;而扎哈,哈迪德则是激烈,高速,像狂飙,像海浪一样袭来。那种激情和速度显示着一种强烈的欲望,而身材彪悍,性格鲜明的扎哈,如果她的设计不是那样?那倒让人意外。妹岛瘦弱,安静,不具供人欣赏的体型。这几年的穿着开始时尚,而在此之前她的穿着总和她的建筑设计不搭调。

如果你在扎哈面前提出她是伊拉克建筑师,她会立刻给你纠正说她是住在伦敦的英国人。而妹岛相当的寡言,即使在被迫接受采访时,也是她的搭档西泽立卫比她善言。不过这些都不会影响到外界对她们设计作品的评价。或许会与她们二位的设计风格产生某些联想。 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 静与动 单看设计,我们完全看不到扎哈,哈迪德的女性气质。这种超凡的气质,在她学生时代的习作上就能看到,而外界第一次向她投去吃惊的眼光,可能是上世纪80年代,她在参加香港的一次概念投标设计上得奖开始的。扎哈早期一些受俄罗斯构成主义影响的纸上作品,得益于他的老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的教诲,在20多年之后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展出时,仍然清新无比,那些跃然纸上的激情,如今丝毫未减。我们把她的风格定为中性,那是因为把她和男性气质比较之后发现,他把男性建筑师的设计远远抛在后面。她的处女作诞生在德国和瑞士的边境---维特拉消防署,后因不好用而改成椅子的陈列馆。虽然那件作品并不大,但那是扎哈崛起的象征,而到了中标德国的科技中心时,国际建筑界才感受到她的凶猛。以后她为中东地区设计的

妹岛和世作品分析与设计手法解析

? 妹岛和世作品分析与设计手法解析 摘要:通过对2010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日本女建筑师妹岛和世经典作品的分析, 阐释了其独特的灵感来源、设计理念与表现手法。 关键词:妹岛和世;作品分析;设计手法 一.妹岛和世简介: ( 妹岛和世(1956年─﹚是一位近代日本的知名女建筑师,出生于日本茨城县。现任庆应义塾大学理工学部教授。 她在1981年从日本女子大学硕士班毕业之后,就进入了日本名建筑师伊东丰雄的事务所工作,14年后,与西泽立卫成立了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2004年,两人以金泽21世纪美术馆赢得了当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 妹岛和世的建筑风格逐渐的受到世人注目,她与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作品,多带有重要的“穿透性”风格。大量的运用玻璃外墙等材质,让建筑感觉轻而且飘浮。亦有报导称其为“穿透、流动”式的建筑。在SANAA事务所建立的十余年里, 他们陆续在国际性竞标中夺魁, 这使得妹岛逐渐成为世界级的建筑大师, 其作品也因为对于新美学的诠释 和鲜明的实验性而引起了世界建筑界的广泛关注。 二.建筑思想: 妹岛和世遵循的原则应该是空间概念,她的概念源自于日本传统的审美意识:消隐,她的理解是拒绝明确的空间秩序,即拒绝空间与功能的明确对应。注意她是拒绝明确,追求模糊,而非拒绝对应与秩序。她设计的金泽21世纪美术馆就能很好体现她的原则:低矮的圆形建筑,360度透明开放的玻璃幕墙,将室内外和室内空间边界模糊化,而被使用者理解成穿透、流动。 1.形式的不确定性: 正确地说法应该是视觉上的不确定性。在伊东丰雄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建筑的轻型材料的使用,从而造成建筑的轻盈感或者说漂浮性。 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处理,没有伊东丰雄那样,用材料的“形式”来营造轻盈的气氛。他们的建筑形式反而是笨拙的方形、圆形或方形和园形组合而成的。他们的建筑外在体量(形式)透出了一种拙朴,但是他们建筑的材料(透明性或半透明性)的使用,应该削弱了形式(体量)的呆板。 ! 2.功能的“不确定性”: 功能的不确定性是库哈斯早在1972年写作《疯狂的纽约》时,就已经意识到。不过后来,库哈斯仅是从宏观层面,对现有的功能单元,打破进行重新组合而已。而妹岛和

_解析_妹岛和世的_森林住宅_

Analysis on the Villa in the Forest Done by Kazuyo Sejima “解析”妹岛和世的“森林住宅” 摘要:本文通过对“森林住宅”进行文字与图示分析,从若干视角“解析”了建筑的合理性与建筑师的设计意图,猜想出种种结果与意图的联系,这 个过程就像一个建筑的生成游戏。针对分析不热衷著述和理论表达的建筑师的作品,似乎提供了另一种分析的方法和可能性,猜想的结果或许与原作相去甚远,但它就像一个游戏一样刺激着我对建筑的种种探索。关键词:森林住宅 装置 生成 游戏 李丽妹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硕士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建筑师 一、关于建筑师 妹岛和世是日本女建筑师,1956年出生于日本茨城县,1981年获日本女子大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妹岛和世在伊东丰雄建筑事务所工作了六年后,创建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 妹岛和世是一位非常理性的建筑师,她的工作往往从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入手,并花大量时间制作和研究工作模型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最后使建筑呈现出一种整体简洁的效果。人们往往会惊讶于用这种极其理性、繁重的工作方式如何最后形成了她作品中那种纤细、敏感、柔弱的氛围之美。 二、关于森林住宅 森林住宅是妹岛和世的早期作品,1994年完成。住宅位于日本的千野市,建于一片森林里。建筑用地面积为1260平方米,占地面积为15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98.84平方米,分两层,主要用作居住,艺术工作室及展览室。(图1) 1.环境分析 住宅位于一片森林中,此森林均质且缺乏方向感,但有很好的自然环境和景观。建筑用地很大(1260平方米),建筑师却选择了一种体块集中的建筑体量,占地面积仅为156平方米,约占建筑用地面积的1/8,尽可能保留了用地的原有环境和肌理。森林 地面有一定的坡度,住宅建造在坡上,建筑处于基地深处,一条 图3 图2

最新妹岛和世作品分析与设计手法解析

妹岛和世作品分析与设计手法解析 摘要:通过对2010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日本女建筑师妹岛和世经典作品的分析, 阐释了其独特的灵感来源、设计理念与表现手法。 关键词:妹岛和世;作品分析;设计手法 一.妹岛和世简介: 妹岛和世(1956年─﹚是一位近代日本的知名女建筑师,出生于日本茨城县。现任庆应义塾大学理工学部教授。 她在1981年从日本女子大学硕士班毕业之后,就进入了日本名建筑师伊东丰雄的事务所工作,14年后,与西泽立卫成立了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2004年,两人以金泽21世纪美术馆赢得了当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 妹岛和世的建筑风格逐渐的受到世人注目,她与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作品,多带有重要的“穿透性”风格。大量的运用玻璃外墙等材质,让建筑感觉轻而且飘浮。亦有报导称其为“穿透、流动”式的建筑。在SANAA事务所建立的十余年里, 他们陆续在国际性竞标中夺魁, 这使得妹岛逐渐成为世界级的建筑大师, 其作品也因为对于新美学的诠释 和鲜明的实验性而引起了世界建筑界的广泛关注。 二.建筑思想: 妹岛和世遵循的原则应该是空间概念,她的概念源自于日本传统的审美意识:消隐,她的理解是拒绝明确的空间秩序,即拒绝空间与功能的明确对应。注意她是拒绝明确,追求模糊,而非拒绝对应与秩序。她设计的金泽21世纪美术馆就能很好体现她的原则:低矮的圆形建筑,360度透明开放的玻璃幕墙,将室内外和室内空间边界模糊化,而被使用者理解成穿透、流动。 1.形式的不确定性: 正确地说法应该是视觉上的不确定性。在伊东丰雄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建筑的轻型材料的使用,从而造成建筑的轻盈感或者说漂浮性。 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处理,没有伊东丰雄那样,用材料的“形式”来营造轻盈的气氛。他们的建筑形式反而是笨拙的方形、圆形或方形和园形组合而成的。他们的建筑外在体量(形式)透出了一种拙朴,但是他们建筑的材料(透明性或半透明性)的使用,应该削弱了形式(体量)的呆板。 2.功能的“不确定性”: 功能的不确定性是库哈斯早在1972年写作《疯狂的纽约》时,就已经意识到。不过后来,库哈斯仅是从宏观层面,对现有的功能单元,打破进行重新组合而已。而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在库哈斯的影响下,以及在日本文化作为中介的情况下,他们极其深刻地领悟到时代的脉搏。在某种意义上说,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对功能的“不确定性”的理解,是以日本的禅文化的内心细腻和独特感受作为接受基底,由于库哈斯没有这一层的文化底

从金泽21世纪美术馆分析妹岛和世的白色建筑观

从金泽21世纪美术馆分析妹岛和世的白色建筑观 1.白色派建筑 1969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一个建筑展览,在这次展览上出现了5位当时不是很有名气的建筑师,后来被称为“纽约5”的建筑创作组织,他们分别是彼得?艾森曼,迈克尔?格雷夫斯,理查德?迈耶,迈克尔?格雷夫斯和约翰?海杜克。他们的建筑作品以白色为主,因此他们的建筑也被成为白色派建筑。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白色派作为一个组织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但是他们后继者仍然在白色的道路上不断创新与发展。 2.妹岛和世的白色建筑观 1981年妹岛和世进入伊东丰雄的建筑事务所,并在1987年创立了自己的事务所。所以说妹岛和世的创作手法多少受到伊东丰雄影响。伊东丰雄常常表现为一种轻盈飘逸,无重量感,他倾向于使用创新的技术,创作出延展透明的建筑。[1]妹岛和世的作品也深受雷姆?库哈斯的影响,它的导师曾经将他的风格归之为“平面图建筑”。[2]库哈斯的作品往往看似是编码好的程序一样,然后它自己能够运作完成建设施工。 妹岛和世对白色派建筑的继承和发展,以森林住宅为例,这栋住宅位于一片森林中,由于林木的茂密,在这里很难辨别方向和精确的测量地形,因此妹岛在这里选择圆形的平面化处理,以此希望圆形的造型特点去顺应其复杂的地形环境,配以白色的外墙处理,使得这栋住宅与环境达到了和谐共处的效果。通过这栋住宅,妹岛和世无意中附和了白色派代表格雷夫斯的建筑观点,也就是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处理。要说对白色派建筑的发展上面的创新,伊东丰雄对她的影响,更多的是在平面和空间的处理,还有构造方面的创新。 3美术馆的平面处理 美术馆的场地,从宏观上看美术馆包裹在周围矩形体块中间,三面环路为了体现此美术馆走下美术馆类建筑的前沿,首先要和周围的环境形成一定的对比。就像赖特在纽约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一样,虽然说赖特的博物馆与周围的环境很不协调,但或许就是因为它强烈的对比,彰显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圆形还自身具有很强的向心性,民众可以在这个圆形的建筑外围从事各种户外活动,形成一个最为原始的交流活动。这个美术馆虽然说走在了美术馆类建筑的前言,但是同时它又回归了艺术最为原始的状态。另外,日本尚圆传统自古有之,无论是他们的国旗中的红太阳,还是他们对菊花的崇拜,说明圆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有着特殊的感情。而妹岛的21世纪美术馆的平面是一个正圆,所以说这栋建筑首先拉近了其与日本民众的情感。 4美术馆的立面处理 一般来说建筑的平面基本上决定了建筑的立面,但是在这栋美术馆的立面处理上,妹岛和世基于她自己的单元组合方式研究。不仅在美术馆圆形内部矩形的组合多种多样,而且在建筑的立面上也表现一种凹凸变化。因为美术馆一层外围采用了圆形的处理,为了与周围环境取得一定的附和,所以妹岛和世故意把中间的矩形凸出形成二层空间,并且这些凸出的二层根据功能需要采用了不同的高度处理,而且并非所有的矩形都凸出来,有些只是假二层。

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

SANAA呈现出一种新的建筑风格。除了对结构和设计的关注,他们开始把目光周围生活群落,环境和客户的个人需要:细致的研究,直觉的感受构成SANAA的建筑设计,例如,他们设计的私人住宅就摆脱了传统的惯有模式。更准确地说,他们打开了建筑的设计程序,为各种不同情况的需求提供了实际的,灵活多变的设计。非坚实的物质――比如玻璃,就是他们经常采用的材料。他们运用透明的物质构成交错的空间,把人们从对建筑空间的惯有体验和透视观感中解放出来。这些SANAA的基本理念对年轻一代建筑师产生了巨大影响。 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各自独立,又共同组建了SANAA,2004年第九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他们的方案金泽21世纪当代美术馆(twenty-first centur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获金狮奖最佳方案奖。稍后在瑞士Lausanne联邦工科大学(EPEL)学生中心国际指名竞赛中击败了让.努维尔,赫尔佐格和德穆隆,库哈斯,扎哈.哈迪德等获胜,更加引人注目,除了先前完成的金泽21世纪美术馆外,同时进行的大项目还有西班牙的瓦伦西亚近代美术馆扩建项目,这在妹岛和西泽的建筑生涯中也是难得工程,妹岛和世的美学在建筑界视野中日渐浮上。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美学最重要的地方是他们多次试图将普通的公共建筑营造出供认冥想的空间,这也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那种文化精髓流淌在妹岛的血液之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把那种白色,轻盈,透明,超薄等各种手法理解为创造暝想空间的手段。 先谈谈西泽 西泽作品中最令人感兴趣的地方在于建筑师对待空间的态度和考察空间的方式。日本建筑评论家五十岚太郎说,西泽考察空间的方式是很具独创性,他仿佛站在一架变焦相机的背后,不断调整变焦,不断改变放大缩小的倍数,从而观察到别样的,丰富多彩的空间状态。西泽说虽然建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空间以外可能还有更多的东西,但空间对他来说非常重要,这是很明确的。 西泽喜欢的空间是一种开放的,有公共性的空间,与许多人进进出出,有公共性的,交流的空间,比如咖啡馆,露天茶室,人们可以自由的进出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同时,又有私密性的一面,人们聚在一起,同时也在做自己的事情。有看书的有等朋友的人,也有谈话的人,各种各样的私密性同时存在,而整体又是一个公共的开放的空间,他关注的正是这种状态,而不是空间形态,比如解构主义建筑空间,有各种各样的变化,可是与功能,状态,私密性.等没有关系,是一种装饰性的形态,这是西泽不喜欢的。 西泽他自己说大学期间比较喜欢文丘里和库哈斯。首先,文丘里无视历史,同等的看待罗马风建筑,巴罗克建筑,柯布西野和赖特的现代建筑,完全打破了当时的历史。虽然他很重视“历史”。他评价建筑不是从“历史”的角度来判断一个建筑是否重要,而是强调这个建筑对自己是否重要,用自己建立的体统对历史上的建筑进行评价,完全不用“历史”的审美体系,也就是完全无视“历史”。这给他很大的启发。 80年代后期他在大学学习,解构主义刚开始流行,来势汹汹,但他对其没有一点兴趣。1988年解构主义的那个展览,屈米,盖里,艾森曼,OMA,都参加了。他完全倾向于OMA,认为OMA和解构主义有根本的不同。他通过库哈斯感受到了建筑的乐趣,从库哈斯那里重新学习了历史,它认为库哈斯复苏了历史上的建筑运动,库哈斯的实践如“拉维莱特公园落选方案”“法国国家图书馆方案”设计方法论上也给他巨大的冲击。 研究生一年的暑假,他到伊东丰雄事务所联系作临时工,他说当时对伊东也没有特别深入的了解,可能是为伊东立足于考虑“现在”的设计姿态所吸引。伊东从不仿效历史上的已形成的建筑,是一种完全面向现在的姿态,伊东是他第一个面对面接触的建筑师,以前对建筑师的理解都是从杂志,书本得到的,从这个意义上伊东对他的影响非常重要。 伊东用自己的视点去判断东西地好坏,有独立的历史观和独立的人格,伊东通过建筑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世界,这是他给西泽的启发,伊东对已经形成的历史从不去跟从,当然也有跟从的时候,但是那要通过自己的判断,非常的个人主义。

2010年 第三十二届 妹岛和世 Kazuyo Sejima 日本 和 西泽立卫 Ryue Nishizawa 日本

2010年第三十二届妹岛和世 Kazuyo Sejima 日本和西泽立卫Ryue Nishizawa 日本 2010年3月28日,普利兹克奖筹委会公布,获得2010年普利兹克大奖的赢家是:日本SANAA 组合,这是由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两位建筑师组成的工作室。 该小组是两位倡导新风格建筑的建筑师: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创建的。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SANAA呈现出一种新的建筑风格。除了对结构和设计的关注,他们开始把目光转移到周围生活群落、环境和客户的个人需要:细致的研究、直觉的感受构成了SANAA的建筑设计,例如,他们设计的私人住宅就摆脱了传统的惯有模式。更准确的说,他们“打开”了建筑的设计程序,为各种不同情况的需求提供实际的、灵活多变的设计。 非坚实的物质,比如玻璃,就是SANAA经常采用的材料。他们运用透明的物质构成交错的空间,把人们从对建筑空间的惯有体验和透视观感中解放出来。这些SANAA的基本设计理念对年轻一代的建筑设计师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妹岛和世(女) 1956 出生于日本井原1979 毕业于日本女子大学,获学士学位1981 获日本女子大学硕士学位目前在日本东京生活和工作西泽立卫(男) 1966 出生于日本神奈川1988 毕业于日本横滨国立大学,获学士学位1989 获得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的硕士学位目前在日本东京生活和工作个展1998 “妹岛和世+西泽立卫”,GA画廊,日本东京2000 “妹岛和世+西泽立卫的6个方案”,巡展于德国柏林Aedes画廊、荷兰鹿特丹NAI以及西班牙马德里的Ministerio de Fomento 群展1996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意大利威尼斯1999 “非私密的房子”,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纽约2000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意大利威尼斯2001 “帕尔马斯屋顶花园”,荷兰鹿特丹 瑞士劳力士学习中心 大约在一个月以前,由日本的SANAA设计的Rolex学习中心开放了。现在,摄影师Iwan Baan 给我们发来了为3月的Domus杂志而拍摄的相关照片,从这些照片中,我们看到很多令人诧异的倾斜室内构造,一些穿孔的混凝土曲面+玻璃体块建筑。 这个用混凝土建成的房子完全没有厚重的感觉,反而非常轻盈,纯洁的室内空间是自由而纯洁的感觉,像一个流动的梦。设计来自日本的女建筑师妹岛和士(SANNA事务所),她以极为简洁而细腻的设计广受好评。

代代木劳力士学生活动中心解析——妹岛和世

ROLEX LEARNING CENTER Architects SANAA Location Lausnanne, Swizerland INDEX Brief Introduction Ideas & Concepts Vital Statistics Other Project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sign Model of structural System

I. BRIEF INTRODUCTION Architects SANAA Schedule Competition 2004 Construction 2007 – 2009 Opening February 22, 2010 Location Lausnanne, Swizerland Client EPFL (E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 Structural Base Concept SAPS / Sasaki and Partners Structural Engineer B+G Ingenieure Bollinger und Grohmann GmbH Walther Mory Maier Bauingenieure AG BG Ingénieurs Conseils SA Losinger Construction SA Footprint 20,200sqm (166.5m x 121.5m) Floor Area 37,000sqm Number of Floors 1 Basement + 1 Main Cost 110 million chf(800 million RMB)

空旷的运动---妹岛和世作品随想

董豫赣的文章:《空旷的运动》----妹岛和世作品随想 -------------------------------------------------------------------------------- 日期:2003.04.21 今日/总浏览: 1/31 一、空旷 “正是他的空旷使我神往”,弗兰茨说:“人们收起了祭坛、塑像、图画、椅子、地毯和 圣经,在那一刻得到了欢乐和安慰。他们把一切统统丢掉,就像丢掉桌上的剩物。你不能想象海格立斯(即赫拉克勒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的扫帚怎样清扫这个大教堂吗?” ----[捷克]米兰.昆德拉 取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核查梅洛立斯完成的十二项英雄业绩,并无清扫大教堂的记载。他第五项业绩是清扫奥 革阿斯的牛棚。他用的也不是扫帚而是阿尔弗俄斯和佩纳俄斯的河水。昆德拉把弗兰茨的这段话归到“误解小词典”的小标题下。 海格立斯的这次清扫是他十二项业绩中最为轻松的,一天之内他将河水引入牛棚,把千 余头牛经年的污秽冲洗干净。连手都没弄脏,就完成了任务。 密斯则是一块砖一块砖的拆,拆掉外墙,保留了柱;拆掉卧室,保留了床;拆掉餐厅, 保留了桌、椅;拆掉墙的封闭,保留了生活的自由。 1958年,新达达派首脑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在巴黎举办一个“空虚展览会”,器 具被搬得精光,展出的内容是全部涂成白色的画廊。成千上万的人观展过后,阿伯特.卡默(Albert Camvs)写下留言:“唯其空空,最富力量”。 这一年密斯的范斯沃斯住宅已空旷了八年。 弗兰姆普敦断言密斯如此精致的空间具有返祖性时简略了推理。原口秀昭却列举了令人 信服的证据,演绎了从帕拉第奥的古典空间到密斯的匀质空间的全过程。他把路易.康当成反匀质空间的旗手。当康在那张著名的草图中(The plan of a city is like the plan of a house)把房屋里的贮藏间标引到城市成为商店,把走道标引出去成为城市交通......他引入一种细胞分化的逻辑。对它做逆反操作(仍以房子作起点)就很容易消解房屋的隔墙:卧室显出床、餐室现出桌、椅......于是空旷后的空间仅剩密斯经典的家具与器具。架起的地板如台一样静静展开(进一步消解家具就回到弗兰姆普敦的反祖性空间:功能尚未分化的穴居或者巢居的彻底空旷)。 在我,也许是家具导致了密斯与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 1956~ )的关联。 1989年妹岛设计了一件题为“move”的家具(图1),我无法确定它是椅或是别的什么。

妹岛和世建筑欣赏

妹岛和世建筑欣赏 柔软的环 ——卢米埃公园咖啡厅(Lumiere Park) 这是在阿尔梅勒(Almere)市附近,面对人工湖的一个公园中制作的咖啡厅提案,方案的主人是咖啡厅和两名艺术家和他们的工作室,妹岛和西泽来了一个绝妙无比的设计,简洁的就像日本禅宗画家仙崖的水墨简笔画,既在一个若大的白色柔软的环降落在公园中。 这是咖啡厅空间的设计非常空旷和奢侈,坐在这个全通透的空间里,可以任意东张西望,如果回到平面图去看一下,实际设计手法只是画了两个不同弧度和大小的环叠在一起,就是这么简单。 精致――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

妹岛和世的建筑,简约,冷静,精致,暧昧,空间感觉有点象她的老师伊东丰雄。她是继伊东之后对日本新一代建筑师产生深远影响的另一位设计师。她的极简风格,她的磨砂玻璃和女性化的意境使日本传统的现代传释又多了一个版本。 妹岛的成名作是一家制药厂的女子宿舍,这个作品使她在四十多岁时获得了新人奖。但真正使她跻身日本一流建筑师的是一个大学的多媒体中心,她和她的合伙人西泽立卫获得了日本建筑学会的作品奖。 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两位建筑师组成的工作室叫做SANAA。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SANAA呈现出一种新的的建筑风格。除了对结构和设计的关注,他们开始把目光转移到周围生活群落、环境和客户的个人需要:细致的研究、直觉的感受构成了SANAA的建筑设计。而这两个方面似乎正是女性设计师经常关注的领域。例如,他们设计的私人住宅就摆脱了传统的惯有模式。更准确的说,他们“打开”了建筑的设计程序,为各种不同情况的需求提供实际的、灵活多变的设计。 妹岛经常运用透明的物质构成交错的空间,把人们从对建筑空间的惯有体验和**观感中解放出来。她的外墙纯净但是材质丰富,有点象女性的肌肤,有弹性,甚至有些性感。在外墙上她经常使用铝板,打孔的不锈钢板和玻璃。特别是对玻璃的运用有其独到之处,她经常采用透明的,磨砂的,尤其是贴膜玻璃,使人观看外面景物有种陌生,虚幻和变形的意味,有一种

妹岛和世简介(1)

妹岛和世 妹岛和世(罗马拼音:Kazuyo Sejima、日文假名:せじまかずよ;1956年─﹚是一位近代日本的知名女建筑师,出生于日本茨城县。现任庆应义塾大学理工学部教授。目前妹岛和世的建筑风格逐渐受到世人注目,她与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作品,多带有重要的“穿透性”风格。大量的运用玻璃外墙等材质,让建筑感觉轻而且飘浮。亦有报导称其为“穿透、流动”式的建筑。 创作历程 她在1981年从日本女子大学硕士班毕业之后,就进入了日本名建筑师伊东丰雄的事务所工作,14年后,与西泽立卫成立了SANAA 建筑设计事务所。2004年,两人以金泽21世纪美术馆赢得了当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2010年,与西泽立卫一起荣获象征建筑学最高荣誉的普利兹克奖。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 1956年出生于日本茨城县,1981年毕业于日本女子大学的大学院,获硕士学位,然后进入伊东丰雄的建筑事务所,并于1987年创立了自己的事务所。事务所中除她以外的三名所员中,有两位是女性。1988年随着作品千叶县胜浦的周末住宅“栈桥 I”的建成,妹岛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接着在1990年又建成了“栈桥 II”;1991年建成了她的

最著名作品“熊本市再春馆制药女子寮”;1996年与西治立尉(RUYE NISIZAWA)合作了新作国际情报科学艺术工作室。1997年又再次与西治立尉合作了熊野古道美术馆。与此同时,她积极参加各种设计竞赛,1988年鹿岛赏住宅杯竞赛入选( SD REVIEW);1989年获东京都建筑士会住宅建筑特别奖、吉冈奖(新建筑特集、新人奖), BL国际工业设计竞赛二等奖;1990年在日法文化会馆的设计竞赛中获优秀奖;1992年 GID竞赛二等奖、商环境设计竞赛二等奖、 JIA新人奖(日本建筑士会);1994年第一次日本文化艺术助成金奖、94商环境设计奖、94建筑奖。美国 B.BONGAB所著《日本新建筑》一书中列举的日本建筑师中只有两名女性,其中之一就是妹岛和世(另一名是长谷川逸子)。凭着她的努力和才干,她的事务所依靠连续获奖所得的工程维持并发展着,至今已有十年。 敬业精神 妹岛和世对每个作品都很认真,她的成功与她的努力和智慧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妹岛和世作品 她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她每年差不多只做一个工程,用她的话说刚可以维持事务所的开支。正是这种求稳、求精的设计态度,使她在日本这样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站稳脚跟并发展到现在。这一点也许对今天中国的建筑设计者来说是值得借鉴的。妹岛和世被日本评论界称为是从小通过电视和录相等媒体培养出来的一代建筑师,有着特有的与前人决不相同的空间认识。她的作品让人感受到其老师伊东丰雄的影响,妹岛承袭了伊东丰雄的轻快和飘逸,但又更进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