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
浅析司马迁生平之于《史记》创作的影响司马迁史记全文

浅析司马迁生平之于《史记》创作的影响司马迁史记全文司马迁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人之典范。
观其一生,不论为官、做人抑或写文,始终坚守自由精神与独立人格。
或许正因其才华与精神相辅相成、知识与人格交相辉映,才成就了他的宏篇巨著《史记》。
本文从司马迁生平着手,就其生平之于《史记》创作的影响进行浅析。
一、家庭出身之于《史记》创作的影响据司马迁所说,司马氏在虞夏和周朝均担任史官。
西汉时期出生的司马迁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指在家乡干农活。
后来父亲司马谈在长安做了太史令,司马迁随父来到长安,可谓家境良好。
司马迁在父亲的影响和指导下刻苦攻读,“年十岁则诵古文”,并研习《左传》、《国语》等各类史籍,培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拜访过多位名师,曾向古文经学家孔安国请教《沿书》,向今文经学学者董仲舒请教公羊《春秋》。
做上太史令后更是借工作之机遍览皇家图书馆收藏的大量文史资料。
其丰富的学习与阅读经历,为其后来的《史记》创作打下了基础。
司马迁家族世代为史官,其任务就是记载帝王圣贤之言行,以及搜集整理天下之遗文古事,还有通过叙事论人为统治者提供借鉴资料。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就有志整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想撰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书巨著。
他当上太史令后,搜集和阅读了大量史料,为修史做好大量准备工作。
然而由于其年事已高,要独修一部史著谈何容易,另外从时间、精力和才学各方面都已力不从心,故此他寄厚望于儿子司马迁,望他能实现这一人生宏愿。
虽然司马谈最终也未能完成夙愿而憾恨而卒。
然而其学术思想对司马迁的深远影响却是巨大的。
二、漫游经历之于《史记》创作的影响司马谈寄希望于司马迁后,加大了对其培养力度。
先让其“读万卷书”,接下来让其“行万里路”。
在他的鼓励下,20岁的司马迁就踏上了为期两年的全国漫游之旅。
后来证明这次漫游成为了司马迁《史记》创作的一次实地考察。
漫游途中,司马迁深入一线,亲自采――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使《史记》更具真实性和科学性。
此外,这次漫游还体现了《史记》的实录精神。
历史人物司马迁描述他的事迹并写出司马迁的经历对你的启示要求400字

历史人物司马迁描述他的事迹并写出司马迁的经历对你的启示要求400字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6年)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的一生经历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用坚韧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最终完成了巨大的成就,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司马迁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对历史和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非常勤奋努力。
然而,在他成年后,家族遭到政治斗争的牵连,他被迫离开家园,在异地生活了十多年。
这段经历给了他深刻的痛苦和锻炼,但也锻造了他坚强的毅力和胆识。
司马迁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他的巨著《史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为了完成这部巨著,他花了整整二十余年的时间进行研究和撰写。
他深入各地寻找史料,与各种人相处,甚至冒着被人监视和骚扰的风险。
他以自己的刻苦钻研和卓越才华,将几千年的历史有条不紊地记录下来,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司马迁坚持了他内心的热爱和追求,他没有因逆境而放弃,相反,他不断努力,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他的遭遇和经历启示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放弃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的毅力和坚守也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告诉我们成功需要付出努力和耐心。
同时,司马迁的《史记》也告诉我们历史的重要性。
他的巨著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变迁,还具有很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
历史是人类的镜子,能够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我们要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学习和研究历史,从中提炼经验教训,为我们自己和社会的进步提供指导。
总之,司马迁的经历和成就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他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他的《史记》向我们展示了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告诉我们不要忘记过去、学习历史。
我们应该以司马迁为榜样,不断追求梦想,努力向前,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对你的启示 作文

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对你的启示作文提到司马迁,那可真是一位让人又敬又怜的人物。
他出生在一个史官世家,打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满肚子的学问,一心想着要把历史的真相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
司马迁年轻的时候,那可是游历了不少地方。
他可不是去游山玩水的,而是去实地考察,收集各种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
他走过山川大地,看过风土人情,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每到一个地方,他就像个好奇的孩子,眼睛瞪得大大的,耳朵竖得高高的,生怕错过任何一点有用的信息。
比如说,他去了齐鲁大地,在那里感受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他到了楚汉相争的战场,想象着当年金戈铁马、硝烟弥漫的场景。
他详细地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这些经历为他后来撰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司马迁子承父业,当上了太史令。
本以为能顺风顺水地实现自己的抱负,可命运这玩意儿,有时候就是爱开玩笑。
李陵之祸,让司马迁的人生来了个大转弯。
李陵战败投降匈奴,汉武帝大怒,满朝文武都在指责李陵的罪过。
可司马迁却站出来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这下可捅了马蜂窝。
汉武帝一怒之下,就把司马迁给关进了大牢,还判了个宫刑。
那宫刑,可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啊!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不仅是身体上的折磨,更是精神上的巨大打击。
司马迁当时的心情,咱真是难以想象。
他可能无数次在黑夜里独自哭泣,质问老天为啥对他这么不公。
但司马迁没有被打倒,真的没有!他咬着牙,忍着痛,硬是挺了过来。
他心里想着:“我还有未完成的使命,我要写的还没写完呢!”就凭着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司马迁在狱中继续着他的创作。
那牢房里的条件,咱都能猜到有多差。
又阴暗又潮湿,吃的喝的也不好。
可司马迁根本不在乎这些,他的心思全在他的书上。
他拿着那支笔,一笔一划地写着,仿佛那不是笔,而是他的武器,是他对抗命运的法宝。
终于,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司马迁完成了这部伟大的著作。
这部书,那可真是了不起!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
司马迁用他那生动的笔触,把一个个历史人物写得活灵活现,把一段段历史故事讲得精彩纷呈。
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素材

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的素材有:
1.身陷牢狱: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而触怒了汉武帝,被判处宫刑,这
是一种极其残忍的刑罚。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写《史记》的决心。
2.忍辱负重:司马迁在遭受屈辱和痛苦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写《史
记》。
他不仅承受了身体上的痛苦,还要承受精神上的打击。
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真理的追求。
3.勤奋努力:司马迁在写《史记》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收集和实地考察,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他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和创作,最终完成了这部不朽的历史巨著。
4.追求真理: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始终坚持追求真理。
他不仅
记录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还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具有思想意义。
司马迁知识点总结初中

司马迁知识点总结初中一、司马迁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1. 司马迁的生平司马迁出生在一个学者世家,自幼聪颖好学。
曾经师从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贾谊学习史学和文学知识。
因其家族曾受牵连被害,司马迁自少年时代开始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较真学习,以报世家仇恨,并著有《报任安书》。
后来,司马迁游学历经河东、淮南、荆楚等地,吸收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学才情。
2. 司马迁的主要作品《史记》是司马迁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征服全篇的历史专著,书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的发展,文化交流,政治动态,军事事件,社会风貌等内容,体现了司马迁对史料侦探的追求和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史记一书包含“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部分,涵盖了丰富的历史内容,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司马迁还著有《史记外传》、《史记索隐》等作品,其中《史记外传》为司马迁所著第二部历史书,但未传世,今多从《司马迁集》约140种古代经史集解中整理重现。
《史记索隐》则是对《史记》的补充和批判,对后世学者的研究和解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司马迁的历史地位和其代表性思想1. 司马迁的历史地位司马迁被誉为中国史学的鼻祖,是中国历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所著的《史记》开创了中国历史专著的先河,标志着中国史学从传统寓言历史到真实史料记录的重大转变。
在中国历史文化史上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并且对后世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司马迁的代表性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1)历史上的真实性。
在《史记》中,司马迁强调对历史事实的真实性,正确反映和表达历史事件,避免夸大事实,赞美个人的做法,希望历史是真实的,让后人能够真实地了解历史。
(2)历史的价值观。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历史的价值观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历史具有启示性,可以让人们在历史的镜子,砥砺前行。
同时,他还强调了对历史事件的认真考证,避免了以谣传谬误的历史。
(3)文学的技巧和表达。
司马迁的生平与创作心态

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
犹有斑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者乎?故 其文感愤而伤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 战场,想见项羽之喑噁,高帝之谩骂。龙跳 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俱游而齐呼, 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世家龙 门,念神禹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 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 斩绝峻拔而不可攀跻(ji);讲业齐鲁之都, 睹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 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似乎正人君子之容 貌。”(见《史记评林》P16)
八书: 是有关天文、历法、水利、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记载专章。 司 马 贞 《 史 记 》 卷 23《 礼 书 . 索 隐》:“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 此之《八书》,记国家大体。” 八书是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
世家:主要记载诸侯王大事间而述及历史 上一些著名人物的时事迹。 刘知几《史通》卷二《世家》:“案世家之 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 “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其编次之体,与本纪 不殊,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加以它 称,名为世家。” 世家之义有三:一是记诸侯列国史。二是载 传代家史。三是与《本纪》同体,均编年记 事,因有别于天子等第而别名“世家”。
4、遭遇宫刑----痛苦、自卑、忧愤。 42岁参加制定太初历,
并开始著述《史记》
47岁遭遇李陵事件。
50岁出任中书令。
约53岁著成《史记》。
近60岁去世。
陕西韩城太史公祠
南 开 大 学
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共24分,每小题4分) 1、一人永占 2、诚斋体 3、阳羡派 4、《元曲选》 5、风骚 6、志人小说 二、简答题(共36分,每小题6分) 1、司马迁有哪些经历与《史记》的写作有关? 2、二晏的词风有何异同? 3、白居易的诗歌应当怎样分类? 4、简述元代杂剧的文体特征 5、默写杜甫诗《登高》。 6、简述《红楼梦》的版本系统。 三、论述题(任选二题,共40分,每小题20分) 1、试比较玄言诗与陶渊明诗的异同 2、试论苏轼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3、从成书方式的演变谈明清小说自身的进步
司马迁面对人生灾难的故事

司马迁面对人生灾难的故事司马迁是我国古代历史著名的史学家,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他的著作《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是后人学习古代历史的重要依据之一。
然而,他能够写出这样的历史大作,并不是他一生都顺风顺水的,他也曾经历了一番人生大劫难。
下面,我将从他的人生故事中,来探讨他是如何经历人生灾难的。
一、父亲被杀的悲剧经历司马迁,他的父亲司马睚在他年幼的时候就被宦官赵高陷害杀害,全家陷入了无尽的悲痛之中。
对于司马迁来说,父亲的离世意味着他失去了亲人的关爱和呵护,也让他对人生产生了无尽的迷惘和不安。
在此时,他选择了深刻地反思人生,思考劫难带来的启示和警醒,保持心态平衡,让自己走出了阴影。
二、流放的爱国经历司马迁由于“直言无讳”,曾多次得罪朝廷,被贬谪到边疆生活。
这时候,他选择了在艰苦的流放生活中,用心学习,弘扬爱国守志的精神。
他克服了各种困难,仍旧坚守自己的信仰,努力发掘史籍,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历史资料。
在这段经历中,他体验到了磨难,也学会了勇敢和坚定,从而更加坚信自己的学术价值。
三、危机面前的冷静和坚强作为历史学家,司马迁经历了很多较量和危机,但他总能保持心态平和、冷静分析和应对危机。
比如,当他在《报任安书》中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大胆表达自己的决心,却引来刽子手的恼怒,他并没有逃避,而是目光坚定地面对死亡威胁,最终在危机面前坚强而果敢。
他的一生虽然充满波折、挫折,但他“教化无方、鼓舞人心”,塑造了不朽的英雄形象。
四、终其一生,坚持自己的理念司马迁一生的追求,就是编纂一部正确客观的历史经典。
虽然在创作《史记》的道路上,他也遭受了无数的阻挠和压力,但他坚持自己的理念,坚信自己的学术价值,终其一生,保持了最初的初心。
他在波澜壮阔的人生中,以优秀的文化素养、卓越的学术成就、坚毅的人生态度、男儿的胸襟,书写下壮美的人生篇章,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总之,司马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要经历各种困难、不幸和磨难,这是人生中无法避免的历程。
司马迁人生经历给我们的启示

司马迁人生经历给我们的启示司马迁,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吧?他可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响当当的人物。
说到他,大家脑袋里肯定会想起《史记》——对,就是那个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代的伟大历史著作。
你想想,写一部书,居然能把几千年的历史都给塞进去,那得多牛啊!不过,今天我们不光说他的伟大,更重要的是,司马迁的一生给我们带来的那些启示,嗯,就是那种让我们想想就觉得“真香”的道理。
先说说司马迁的童年吧,简直就是一个苦逼的小孩。
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个历史学者,做的工作就是为当时的汉朝编写史书,听起来是不是很高大上?但问题是,他的家庭并不富裕,而且那个年代的社会动荡不安,家庭背景很难靠得住。
司马迁小时候也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家里有电脑、手机可以天天玩,书本也不那么容易找到。
可见,这个孩子从小就是在压力和困难中成长的。
可是呢,这个孩子却超有才!从小学习力MAX,跟很多大家比,根本就不落下。
你看,司马迁不仅读书厉害,还动手写了不少东西。
这些年头,他就像个小小的学者,积累着他的“能量”,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要为历史写点东西。
后来司马迁长大了,经历了人生的剧变,真的是大起大落啊!你看,先是父亲去世,他就接过了父亲的工作,开始参与汉朝的历史编纂。
这本来是个光荣的职位,可惜不久后,他因为替李广利辩护,得罪了权臣,结果被判刑受辱。
我觉得司马迁可能是个“理想主义者”吧,天生自带“正义感”,为了一件事挺身而出,结果他倒霉了。
想象一下,那时他可能正在安慰自己说:“唉,我这么坚持自己的原则,肯定会有好结果的。
”结果呢?被打了一顿,甚至被判阉割,这可是相当让人心疼的。
这一事件,真的是把他的生活带上了一个非常低谷的地方。
要是换做一般人,估计就认命了,心灰意冷,消沉一辈子。
但是,司马迁却没有那样做!你说他能不伤心吗?当然能!如果是我,可能也会觉得人生从此没希望了吧?不过,司马迁却没有屈服,他痛苦了一段时间之后,反而下定决心,要坚持自己的人生信念。
他在痛苦中反思、在困境中打磨自己,决定继续完成父亲的遗愿——编写《史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史记》的影响摘要:司马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他的鸿篇巨著《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
然而司马迁命运坎坷,遭际悲悯,但他却以坚贞不屈的毅力同命运挑战,最终完成了名垂千古的史学巨著《史记》。
本文将试从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即其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博览群书与漫游经历,以及从立志不朽到发愤著书等四个方面来浅析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史记》的影响。
关键词:司马迁人生经历《史记》影响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其《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通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2],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现从司马迁独特的人生经历,分析其对创作《史记》的影响。
一、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司马迁,字子长,“迁生龙门”[3]。
龙门,山名,横跨在黄河两岸,东段在山西河津县北,西段在陕西韩城县北约五十里。
黄河穿越龙门,“两岸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曰龙门”。
传说每年暮春总有成千条鲤鱼游聚龙门山下,跳跃龙门,跳上去的就成龙升天,这就是“鱼跃龙门”的传说。
这种传说给人们的想象增添了驰骋的翅膀,使龙门成为身上之地,其名悠久,载于《尚书.禹贡》〔4〕。
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就诞生在这样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地方。
司马迁的童年生活是在家乡度过的,他“耕牧河山之阳”〔5〕,少年生活常与农夫牧童为伴,在饱览故乡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乡土文化培育了司马迁的豪迈灵秀之气,牧耕生活也练就了司马迁强健的体魄,正是这样不平凡的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影响了司马迁日后对《史记》的创作。
二、家学渊源和转益多师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学者,他多方求教,“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6〕”。
司马谈知识广博,他虽为太史令,但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太史公自序》收录了他的《论六家要指》一文,文中分析了先秦到汉初六个主要学术流派的得失,精辟深刻。
司马谈在学术观点上的兼容并包而又崇尚道家的倾向,对司马迁后来创作《史记》有直接的影响,不仅如此,他还指导司马迁广博地学习百家之学,特别是把儒家放在首位。
司马迁在京师拜了两个儒学大师为老师,一个是今文学大师董仲舒,向他学习《公羊春秋》,接受大一统思想,另一个是古文学大师孔安国,司马迁长期向他学习《古文尚书》。
《史记》中多出征引,司马迁在这样的家学和师承熏陶下成长为一个博学的历史学家,是无可厚非的。
三、博览群书和漫游经历司马迁在史官家庭中长大,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自幼就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据《太史公自序》的陈述:“年十岁则诵古文”。
古文即先秦所使用,而当时汉代通行的是隶书,读来实属不易,这也为司马迁从小就打下坚实的古文基础。
而到了后来,他又担任太史令,他利用工作上的方便翻阅由国家收藏的各种文献资料。
从《史记》提供的线索来看,司马迁阅读的范围十分广泛,上至古老的有关三代的典籍,下至西汉盛世司马相如等人的辞赋,他都有涉猎,至于诸子百家的著作,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的史料,乃至朝廷的公文档案,都是他的阅读对象。
不但如此,司马迁对于上述文献不是浮光掠影式地浏览,而是认真地鉴别真伪,比较异同。
比如,对于九州山川的记载,他认为《尚书..禹贡》是可靠的,而对于《山海经》等书则是不可信的。
司马迁读过鲁恭王坏孔子宅所发现的古文,认为其中关于孔子弟子的记载基本合乎事实。
司马迁还在阅读文献的工程中主动与古人沟通,读其书,识其人,做到知人论世。
他不止一次地废书而叹,并且产生了为书的作者立传的冲动。
从小博览群书为司马迁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而大量的漫游经历更为司马迁以后创作《史记》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素材。
司马迁20岁时便有过漫游经历,据《史记》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司马迁年轻时好奇心很强,喜欢对历史真相追根求源,所以他在游览韩信故里时,听当地人讲:“韩信自幼便有鲲鹏之志”虽家境贫寒,但在他母亲死后,他却把已故母亲安葬在一块又高又宽的旷野上,预示着自己将来封侯拜爵时的发达。
于是司马迁亲自考察了韩信母亲的墓地,那里果然地势开阔,旁可置万家,证实了传说的可信。
后来,创作《史记》时,他便把这些事记入了《淮阴侯列传》。
从江淮往南,便登上了庐山,司马迁在庐山考察一番后,又到了浙江绍兴县南的会稽山。
据说大禹曾在此大会天下诸侯计功行赏,因此故而名曰“会稽”,禹大会诸侯不久,便去世了,于是葬在此地。
山上有个洞,传说大禹曾经进过此洞,因而叫做禹穴。
禹的后代越王勾践,也曾在会稽山卧薪尝胆,励志图兴,终于血洗前仇。
司马迁上了会稽山,探了禹穴,访问了当地人民,后来写《史记》的时候采用了这些素材。
在漫游过程中,司马迁流露出对传统文化及其深厚的感情。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袛回留之,不能去云”〔7〕。
司马迁在齐鲁体会孔子教化的遗风,他甚至对孔子生前用过的衣冠、车书等物件都心生向往与敬仰。
这种经历和情感,使他日后创作中,把孔子当做唯一可以印证的权威。
长途的漫游使司马迁直接感受到各地民风习俗的差异,加深了对某些历史记者的理解,置身齐地领略到民性阔达,有大国之风。
过薛地所见暴桀子弟,而邹鲁多缙绅之士,两者截然不同。
司马迁任职后,曾出使西南,远到昆明。
又侍从武帝东达碣石,见到了大海,西至崆峒(今甘肃平凉),搜集黄帝的传说,到过北部边塞,登上了秦时所筑的长城,还参加了武帝带领群臣负薪塞河的活动。
司马迁在广阔的地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大大地拓展了他的视野,为《史记》的写作搜集了很多新鲜的材料,他在游览过程中的中真切体验和亲身感受后来也一并写入书中。
此外,司马迁在漫游和任职期间,有机会接触到各个阶层的人物,从他们那里得到许多历史和知识。
周霸向他讲述过关于项羽的传说,公孙秀功向他提起过荆轲刺秦王的具体情节,朱建之子和他评议过陆贾其人,至于卫青不肯招贤荐士的情况,则是苏武之父苏建向他介绍的。
除此之外,樊哙之孙樊他广向他谈起过汉初几位开国功臣发迹的故事,贾谊之孙贾嘉和司马有书信来往,冯唐的儿子冯遂和他是至交。
另外,司马迁还亲眼见过名将李广、大侠郭解,并和李广之孙李陵同朝为官。
这些都进一步丰富了《史记》的材料来源,加深了对某些历史人物的印象和理解,从而使《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更加准确,惟妙惟肖,富有生活气息。
司马迁的游历,并不是游山玩水,也不是走马观花的看一遍,而是从祖国各地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民间传闻中吸取了丰富的精神营养,为将来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功底。
事实证明《史记》能够名扬千古,至今不朽,绝大部分要归功于司马迁年轻时踏遍祖国大地的壮游经历。
四、从立志不朽到发愤著书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可惜壮志未酬身先死。
最令司马谈抱憾终生的便是未能完成修史一事,于是,他寄希望于儿子司马迁身上,他勉励司马迁完成自己未竟事业。
他死前拉着司马迁的手泣不成声,殷切的说道:“余死,汝必为太史。
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司马迁俯首流涕,向父亲表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8〕。
司马迁在与父亲生死诀别之际接受了修史的嘱托,立志写《史记》。
三年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太元初年,他在参与制定太初历以后,就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称为《史记》的写作。
然而,正当“草创未就”时,突然飞来横祸,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护,但其主要用意并不是在为李陵辩护,而是站在历史学家的立场上讲明事实真相,一方面是宽解汉武帝的心,另一方面是希望武帝能公正地对待将士的成败,但这却刺痛了汉武帝的心病,他翻脸认不认,讲司马迁囚禁起来。
天汉三年,武帝误听传言,说李陵替匈奴练兵,结果把李陵满门抄斩,司马迁也因此受到牵连,受了腐形,而他平时的亲友却无人肯替他说话,这使他看到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更看出了一些专制主义的弊端,他的立场随即发生重大转变。
司马迁在受尽酷吏之后,认识到了“以求亲媚于主上”的思想是“大谬不然”的,从而发扬了批判精神,同情人民苦难,揭露专制主义的黑暗。
这场灾祸,或许对司马迁个人来说是一场悲剧,但对《史记》的完成却是一个动力,一个新起点,这对于加害于司马迁的人来说是始料未及的。
在司马迁看来受腐刑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奇耻大辱,“祸莫憯于欲利,悲莫丑于辱先,而垢莫大于宫刑”〔9〕。
司马迁多次想到自杀,但是《史记》还没完成,父亲的遗愿还没实现。
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经过异常痛苦的思想斗争后,最后决定活下来,并不是因为贪生怕死,而是为了更崇高的人生目标——完成那草创未就的历史巨著。
司马迁用忍受奇耻大辱的巨大代价,换回了可以继续著书立说的宝贵时间和生命。
太始元年,汉武帝大赦天下,司马迁重获自由,被委用为中书令。
中书令是皇帝的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他认为这是一种无法忍受的侮辱,但为了完成《史记》的创作,他还是忍辱负重,怀着悲愤的心情,以自己的血和泪默默地撰写《史记》。
经过一场生死考验,他的性格更深沉,思想更成熟,眼光更锐利。
他将自己的才华、学识以及对社会、历史特别是西汉王朝深刻而透彻的认识,全部都凝于笔端。
他的文思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
个人悲剧未能把他的使命葬送,相反却成了激励他加速创作的催化剂和磨刀石。
经过长达七年的忍辱著书,一部长达130卷的史学巨著《史记》终于完成了,司马迁的人生价值实现了,他的痛苦,他的愤懑不平,他的爱憎荣辱,他的思想学说,他的人格操守,他的全部精神,都融入这部体大精深的巨著之中。
《史记》之所以能到今天还传唱不朽,最主要得益于司马迁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他的整个人生经历影响了《史记》的创作,《史记》的字字句句都是司马迁用血和泪写成的。
参考文献:[1] 杨波.史记品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61.[2] [9]司马迁.报任安书.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84:[3] [5] [6] [8]司马迁.史记.长沙:岳麓出版社,1988:941-955.[4] 张大可.史记研究.北京:商务出版社,2011:6 .[7] 司马迁.史记.长沙:岳麓出版社,1988:408-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