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

在最初的批评文章中,有的批评家把这种创作 倾向称为现实主义的“回归”。这期间出现的名 称还有“后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 “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小说派”等。而“新 写实小说”的概念使用最为广泛。
新写实小说之“新”
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改变了小说 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写实 小说的革新意义在于体现出一种中国文学过 去少有的生存意识。
(2)先锋小说的一些特质也被新写实小说所吸 纳。 首先,一些由“先锋”转向“新写实”的作家 在写实的大框架中,探究写实的多种“新”的可 能,力图产生新的效果。 其次,有些新写实作家虽然没有写过先锋小说, 但他们受过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因而作品中表 现出与先锋文学的亲缘关系。 再次,由于对作品观照和解读的眼光不同,即 便是从最具“生活流”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现 代主义”因素。
1989年:《一点正经也没有》《玩的就是 心跳》(获89年度最好的小说)《千万别 把我当人看》 1990年后:《你不是一个俗人》《动物凶 猛》《我是你爸爸》
王朔是一种文化现象
王朔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 (1)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 (2)大众文化兴起;
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是都市工业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 的特殊产物,是大众消费社会中通过印刷媒介 和电子媒介等大众传播媒介所承载、传递的文 化产品。 大众文化的功能特征是:娱乐、消费、通 俗。 (大众文艺是指通过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 等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所大量复印、供大众阅读、 消闲、欣赏需求的各种文艺制品的总和。如畅 销书、通俗小说等。)
程,由纯情幼稚的“少女式”叙事,转而关注普通 市民的日常生活,细致入微地展示普通人生活中的 卑微、琐屑、烦恼和无奈。主要作品除了“人生三 部曲”,还有《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汉口, 永远的浪漫》等,行文平实细琐,轻浅唠叨,构成 了池莉在艺术上的基本特色和主要标志。 三是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延续至今的都市言情期。 这时的池莉不再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底层市民的生
新写实小说

池莉
1987年发表的《烦恼人生》,是被批评
家用来阐述“新写实小说”特征的主要 文本之一。这篇小说与此后发表的《不 谈爱情》、《太阳出世》,被称为“新 写实三部曲”(或“人生三部曲”)。 她以关切、认同的态度,来描述俗世形 态的生活,写普通人(主要是武汉市民) 的婚姻、家庭等日常生活状况。
34
36
池莉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
80年代初期的学步期。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的成名期。
从9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都市言情期。
37
叶兆言(1957-),南京市人,
祖父为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 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 后获文学硕士学位。出版的小 说集有:《艳歌》、《夜泊秦 淮》、《枣树的故事》、《路 边的月亮》、《绿色陷井》、 《采红菱》等。
6
“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
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 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 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 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 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 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 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 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 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 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虚证》:郭普云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23
艺术特色
1.对人类生存现实及其困境的深切关注 2.运用精神分析方法来探讨人物心理
3.把温情的悲悯和苦涩的幽默糅为一体
24
刘震云
中短篇小说集《塔铺》、《一地鸡毛》、
《官场》,和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 《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另 出版有《刘震云文集》。 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他的《塔铺》、 《一地鸡毛》、《单位》、《官场》、《官 人》等,侧重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或者说 在社会结构中人的处境。他对于“单位”这 一特殊的当代社会机制,以及这一机制对人 所产生的规约,作了具有发现性质的描述。
新写实小说

2、方方《风景》(1987)
▲残酷还原生存本相——以死者 视角展示生者的生存景观 “我宁静地看着我的哥哥姐姐 们……在困厄中挣扎和在彼此间 殴斗……我对他们那个世界由衷 感到不寒而栗。”
▲不回避粗鄙丑陋的生存景象描 写,不对生存态度和方式进行价 值评判。
七哥 人下人 人上人 二哥: 为摆脱困境而死
1、刘震云《一地鸡毛》(1991)
▲《单位》(公共空间):理想抱负、青
春个性……在单调乏味、沉闷压抑的 日常工作中委顿、流逝、磨损。 ▲《一地鸡毛》(私人空间):人生意义、 生活热情……在琐碎庸俗、烦恼厌倦 的日常生活中消解、减退、麻木。 ▲小林的梦(精神空间):上面盖着一堆 鸡毛,下面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
【3】关于“性”
◆对于“三恋”和“三垛”中大量充斥着的性描写, 曾招来尖锐的批评。如果按照一惯指导我们文学创 作和批评的“认识论”去审视这些性描写,必然就 会因为这些性描写孤立于社会环境、现实关系和道 德力量而指责作品的失真或缺乏典型意义。 ◆由于中国女性历来受到更为残酷的礼教束缚和人 性压抑,在屈辱的生存环境和非人的命运摆布中, 形成中国女性卑贱的奴仆心态和畸形的性爱意识, 因而在两性关系中,“女为男用”“传宗接代”就 成了女性身份的定义
(三) 对丑的展示及批判之凌厉
大转变始于1986年。
《他有什么病》
《鱼饵》《横过马路》 《日
子》 ◆早期优雅的语言形成她的风格,但渐渐粗 糙,凌厉,最后转向尖刻、恶毒。 ◆以歇斯底里的情绪发泄。狠狠的控诉方式 挖掘人心陷入贪婪、卑污的根源。
(四)大音希声——《无字》
◆《无字》对20年前震撼文坛的成名作《爱,
名词解释新写实小说

名词解释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的一种文学流派,它在文学创作中注重对社会生活进行真实、深入的观察和描写,强调对于人物形象的真实而细腻的刻画,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与此同时,新写实小说也常常以一种探索性的态度去挖掘和表现人物心理、思想以及他们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选择和命运。
新写实小说在创作形式上突破了传统写实小说的局限,尝试从更多元的维度来呈现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它不拘泥于叙事的线性结构,常常运用多重叙述、多角度观察和意识流的手法,试图以更加宽广的视野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真实和有机的社会图景。
同时,新写实小说也常常注重对语言的创新运用,力求通过语言的纯熟运用来传达故事和人物的复杂性。
在主题选择上,新写实小说注重对于当代社会中的重大问题和矛盾的揭示和反思。
它关注社会中的底层人群,常常以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困境为切入点,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人类的困境。
同时,新写实小说也常常关注和反思人类的精神境界和道德观念在当代社会中的窘迫和失落。
新写实小说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学创作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新的写作思路和创作范式。
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对于现实和社会的框限,使文学在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反思和表达中更加立足于现实生活,具备更高度的价值。
总之,新写实小说是一种注重对社会生活进行观察和描写的文学流派,它以真实和深入的刻画为特点,通过多样化的创作形式和主题选择来展现当代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并且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众文学之二 新写实小说

五、新写实小说的局限与走向
局限
因为新写实悬置人生理想,停止生命意义终 极价值的追求,使人陷落在一种虚无、阴暗的境 地,感受不到生活意义与价值。 新写实小说的生活流的叙事,较为琐碎—让 人怀疑文学终究是什么? 新写实小说家的纯客观的审美态度的导向是 审美,而是审丑,实质是让读者的审美视野、审 美趣味下移。
现实主义经典化特点
是不断选择,不断排斥的过程 是革命与政治理念不断放大,被泛化到文艺批评 理论的过程
是文学样板不断推出、引用、模仿、复制的过程
泛政治意识形态化的语言构型,体现了特定权力
关系
现实主义经典化的作用
在革命现实主义原则下,文学价值不 在文学本身而在于政治。政治介入现实 主义,使现实主义本身政治化了,也把 现实主义表现的生活政治化了。
过程
这是指在诸多艺术创作方法中,现实主义被
认为最具典范性的;在现实主义诸形态中,革命 现实主义被认为最能为某一主体群体发挥某些可
望和被指望功能的,最足以发挥和体现该功能的
作品再被当作典范、样板而选择出来,标举出来, 被理论批评家不断评论、阐释、引用,被其他作 家不断学习、借鉴、模仿,于是就有了一种生存 的直接有利条件,使得这一类艺术形态在文化方
四、新写实小说的价值
(一)对“现实主义经典化”的反拨
1. 现实主义经典化的含义
2. 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经典化过程、特点及作用
3. “写实”与“现实”的来源
4. 新写实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的区别
(二)除幻、还原
1.现实主义经典化的含义 经典:指特别出色的为某一社会主体群体发挥
某些可望和被指望功能的事物或人工的制品,在那
新写实小说名词解释

新写实小说名词解释新写实小说(New Realistic Fiction)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重要流派,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作为当代文学的重要发展方向,新写实小说以传统社会化大生活为背景,以尖锐的社会批判与深入的人性探索为特点,揭示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的种种问题与矛盾。
下面就新写实小说常见的几个名词进行解释。
1. 写实主义(Realism):写实主义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思想方法和创作方法,主张对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进行客观、准确、深入的描写,力求使作品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和人类内心世界。
新写实小说沿袭了写实主义的传统,通过真实的描写手法使作品更加贴近读者生活的现实。
2. 创伤记忆(Traumatic Memory):创伤记忆是新写实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作品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和矛盾,让读者重新回忆起个人和社会的创伤性经验。
新写实小说常将个人故事与社会事件相联系,使读者能够通过叙述中的个体经历来理解和体验社会的创伤。
3. 文化记忆(Cultural Memory):文化记忆指的是新写实小说对历史事件和社会文化现象的记忆和再现。
通过对历史的回溯和对文化的探索,新写实小说试图重新审视过去,呈现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冲突。
文化记忆成为新写实小说重要的创作主题,使作品具有较强的历史意识和文化批判。
4. 伦理关怀(Ethical Concern):伦理关怀是新写实小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伦理问题。
新写实小说通过对社会问题和个体遭遇的描写,探讨人性的善恶、正义与道德,对社会现象和道德困境进行批判与思考。
伦理关怀使新写实小说具有了一种道德担当和社会责任感。
5. 历史批判(Historical Critique):历史批判是新写实小说中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进行的深入剖析和批判。
新写实小说常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和分析,对历史的记忆和再现进行剖析,揭示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对历史进行思考和评价。
6. 地方叙事(Regional Narrative):地方叙事是新写实小说的一种特点,指的是以特定地方为背景进行叙事创作。
新写实小说的名词解释产生背景

新写实小说的名词解释|产生背景新写实小说的名词解释:新写实小说是近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文学倾向,“新写实”现象最早受到评论界比较集中的关注,是1988年秋在无锡举行的“现实主义与先锋派”研讨会上。
新写实小说既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
在社会转型时期,和“先锋小说”同时或稍后出现的就是“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出现的社会文化原因是多方面的。
新写实小说的产生背景:在社会转型时期,和“先锋小说”同时或稍后出现的是“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出现的社会文化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八十年代以来的的社会文化转型使传统的价值观面临严峻的挑战,一大部分作家们感觉到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希望反映这种转变,但[1]又无法把握这种转变。
而在摆脱意识形态控制的文学风尚中,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了对现实社会和生存状况的关注,所以他们在写作中采用了写实主义的手段,却又拒绝含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创作原则,作家自身的角色也就不可能完全回到传统现实主义的位置。
其次,先锋作家抢占了叙事变革、文本实验的风头,其它的作家不能再步其后尘。
而先锋小说远离现实生活,疏离读者,只能有沙龙化的效果。
一部分作家感觉到先锋小说的这种局限,期望克服或者避免这种局限。
所以,新写实小说实现的是双重的悖离,既悖离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又悖离“前卫”、“现代”的先锋小说。
新写实小说家吸收了现实主义面对人生的写作态度,摈弃了居高临下的叙述视角;吸收了先锋小说、后现代主义平面化、零散化的运作手段,摈弃了由无序叙述所带来的远离普通读者的文艺贵族作派。
所以也可以说,新写实小说是采用包含某些现代、后现代因素的写实手段,表现普通人生存状况的小说。
新写实小说的表现形式: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悖离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真实观,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
传统的现实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人们接触到的只是一个现象的世界。
新写实小说

二 与革命现实主义相比较,新写实小说的 变异: 1,“大写的人”——“小写的人” 2,“生活的故事”——“活着的故事” 3,“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零散 化、平面感” 4,“细节真实” ——“真实细节” 5,“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 ——“冷静的 客观主义”
三 代表性作家作品 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 《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 好》; 方方:《风景》、《黑洞》、《落日》 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官 场》、《官人》、《新兵连》 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 叶兆言:《艳歌》;苏童:《离婚指南》。
4、自然悲婉的审美风格
刘震云:“生活是严峻的,那严峻不是 要你去上刀山下火海,上刀山下火海并不 严峻。严峻的是那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的日常生活琐事。”
《一地鸡毛》为我们揭示的生存本相:生 活就是种种无聊小事的任意集合,它以无 休无止的纠缠使每个现实中人都挣脱不得, 并以巨大的销蚀性磨损掉他们个性中的一 切棱角,使他们在昏昏若睡的状态中丧失 了精神上的自觉。
“来自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对 自己所赖以安身立命的人生原则的绝望”。 小林的精神发展轨迹,就是他的精神 世界逐渐抽空、个性逐渐消退的过程。 听任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滑向平庸和 贫瘠,人生的、庸常人生的平实叙写。
家庭内——恋爱、结婚、怀孕、生孩子、 带孩子,经济的拮据、住房的拥挤、菜价 的上涨,小夫妻间的打情骂俏、争争吵 吵 …… 家庭外——上班、下班、打瞌睡、磨洋 工、挤车子、谈妻子,工作的繁忙、奖金 的多少,单位的远近、职位的竞争,同事 之间争风吃醋明争暗斗,领导之间的争权 夺利尔虞我诈 ……
四 新写实小说的主要内容
1、新写实小说大多关注社会中卑微小人物的 卑琐人生,在对他们卑琐人生的描绘中, 突出他们窘困的生存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讲新写实小说下次课阅读文本:莫言《红高粱》、苏童《妻妾成群》。
1980年代中后期社会转型,社会阶层各个成员的文化色调在重组,知识分子的启蒙精神淡化,一部分人认同普通市民立场,这是一个自觉的文化立场的选择,对日常生活采取近距离写实性的扫描。
一、概念新写实的概念出现于1989年第3期《钟山》的新写实主义小说联展。
它是继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之后中国文学出现的又一面旗帜,它以一种放逐理想、解构崇高的“零度写作”,“纯粹客观地对生活本态进行还原”,展现现实的“原生态”,将生活的“原色原汁原味”和盘托出,以求达到展示生活的“毛茸茸”的状态。
在题材上注重对凡俗生活的表现,大量平淡琐碎的生活场景和平庸世俗的小人物构成了新写实小说的主要内容。
代表性作家作品有: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池莉《烦恼人生》、《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方方《风景》、刘恒《狗日的粮食》、《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
二、背景1.话语转变国家话语——民间话语公共话语——个人话语1980年代后期,商业主义盛行和传媒行业的兴起,使中国现代文学所张扬的具有精英主义色彩的政治理想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遭遇空前的挑战,从思想文化层面入手来解决民族—国家问题的精英主义理想,在文学领域中不得不被摒弃。
因此,在八九十年代之交,文学实际上面临着一个由国家意识形态话语向民间话语、由公共话语向个人话语转变的问题。
2.王朔现象这一转变的标志性文学事件,就是所谓的“王朔现象”:王朔小说的流行、大规模地进入影视传媒及对于王朔作品的争论。
王朔的现代性特征在于:立足于市民立场来把握社会历史,这为历史批判的精英主义传统划上了一个历史界线。
王朔的小说开启了一个抛弃政治意识形态,进行市民社会日常生活书写的审美旅程和言说方式。
这样的开端未免充满了过犹不及的极端色彩和快意宣泄,它所遭受的种种非议,正是来自于精英主义话语的抵抗。
但是,这种抵抗的无力感也是显而易见的。
1993年由王晓明、陈思和发起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3.人文精神大讨论1993年第6期的《上海文学》发表了王晓明、陈思和等学者的对话录《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一文。
王晓明认为:‚文学的危机已经非常明显,文学杂志纷纷转向,新作品的质量普遍下降,有鉴赏力的读者日益减少,作家和批评家当中发现自己选错行当,于是踊跃‘下海’的人倒越来越多。
‛这次讨论中,参与者批评了当时比较流行的文化,一是王朔的‚痞子文学‛,二是张艺谋电影的商业化倾向,‚公众文化素养的下降,人文精神素质的持续恶化,暴露了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危机‛。
“人文精神大讨论”持续了三年,依然无力抵抗中国人文精神继续“滑坡”的危机。
它显示了在市场经济、商业氛围真正形成以后,知识分子精英意识的尴尬处境:面对活生生的物质利益的强烈诱惑和残酷压迫,80年代知识分子精英意识中的启蒙话语显得是多么苍白!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依然如此:不仅普通民众被淹没在物质利益的海洋中无法自拔,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也无力拒绝来自物质的诱惑和压力,他们几乎完全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义务和责任,而完全认同了现实社会的金钱逻辑。
我们对这样的现实感到不满,但又实实在在地感到无可奈何。
三、小说的特点及不足(一)特点1.还原生活本相,再现平庸生活。
新写实小说的创作特征是还原生活本相,拒绝理想的勾画,摒弃传统现实主义中的强烈政治色彩,瓦解文学的典型意义,不再追问生活有什么意义,强烈地体现人的生存意识。
活着就是为了活着——农村里那些整天蹲在路边看人来人往的老头老太太的生活有什么意义?新写实小说大多以现实社会庸常人生的平实叙写,客观真实地再现作家们经历过、感受过、体验过的现实人生,他们所写的用方方的话来说就是:“其实都是身边的事”。
新写实小说中没有惊心动魄的战争,没有可歌可泣的爱情,没有充满阴谋的政治,也没有阳光灿烂的日子,有的只是司空见惯的日常琐事,如恋爱、结婚、生子,经济的拮据,住房的拥挤,气候的冷暖,菜价的上涨,夫妻间的打打闹闹、争争吵吵,婆媳之间的鸡毛蒜皮、勾心斗角等等,大多都是发生在你我家庭中的琐事。
即使走出家庭,所展示的也还是发生在你我身边的事:上班、下班、工作繁忙,同事之间的争风吃醋、明争暗斗,领导之间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林林总总,无外乎家庭中或单位里的凡人小事。
2.追求零度写作,采取平面叙述。
叙述立场的中立、客观、冷静。
不重情节结构的戏剧化,而重叙事方式的完全生活化;不重情节间的因果逻辑关系,而重生活的“纯态事实”的还原;不重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重生活细节的真实生动,是一种生活流式的故事结构。
新写实小说的叙事方式被人称为平面叙述,它不采用传统小说的由开端、发展,到高潮、结局的结构方式,而是按生活时间的先后流程结构作品,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常是杂乱无序的日常琐事、自然的庸常的生活事件。
3.建构市民社会,使用通俗语言。
新写实小说的题材大多是写城市的市民生活的,刘震云的《单位》、《一地鸡毛》、池莉的《不谈爱情》、《烦恼人生》、《来来往往》、《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方方的《风景》、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这些新写实的名篇都是写市民生活的。
而且不写其它,就写他们的日常人生,通过这些作品,他们为读者建构起了一个八九十年代的市民社会。
在建构这个市民社会时,作家使用的语言不像“十七年”的“大众化”(那时候的大众化更多地是一种农民化),也不像八十年代前期的“精英化”(知识分子的启蒙话语),更多地是一种市民社会的小市民话语。
(二)不足1.外延过大导致概念空洞。
众多个性迥异的作家都被归入“新写实小说”名下。
2.情感的零度忽视了叙述者的暴露。
新写实小说推崇“情感的零度”,即不让叙述者的情感介入故事,干扰读者的判断。
但叙述者不可能在文本中完全消失,作者可以删去叙述者的抒情、道德评论、社会理想表述或者人物鉴定,但叙述者仍会在背景描写、人物识别或时间性概述方面留下痕迹。
叙述者的情感可能强烈、可能淡漠,但却不可能成为零度。
比如《单位》里那么多的“其实”。
比如《一地鸡毛》的叙事视角,叙事者站在小林的立场上进行叙述。
3.对生活的还原忽视了语言的中介。
现代语言学认为语言自成系统,不是一面和现实毫厘不爽的镜子。
语言并不是中立的,而是在它被创造出来的那一天起就已经带上了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
一旦语言被创造出来,很大程度上就不是人在说语言,而是语言在控制着人的表达。
中国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俄罗斯的“陌生化”都是这一现象的说明。
《一地鸡毛》中,小林老师坐上公交车离开的时候,小说写道:看着公共汽车开远,老师还在车上微笑着向他招手,车猛地一停一开,老头子身子前后乱晃,仍不忘向他挥手,小林的泪刷刷地涌了出来。
自己小时上学,老师不就是这么笑?等公共汽车开得看不见了,小林一个人往回走,这时感到身上沉重极了,象有座山在身上背着,走不了几步,随时都有被压垮的危险。
叙事学认为叙事包含着某种人为的结构,某种程度的预先制作。
叙事所操持的话语经常携带了种种隐蔽的判断,悄悄地对叙事对象做了改变。
因此,现实纯粹的还原不过是新写实的一个理论神话。
比如《单位》里小林因为可能入党买烧鸡,后来因为搬房子买香肠。
这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叙事吗?4:叙事话语丧失深度而趋于平面。
新写实小说写了大量平淡琐碎的生活场景和操劳庸碌的小人物,在这点上新写实小说继承了关注小人物的文学传统。
现实主义往往通过一个完整的情节呈现小人物之为小人物的独特个性,新写实小说则有意消解小人物的独特个性,使他们成为芸芸众生。
这些人物缺少强烈的自主精神,新写实小说更多揭示的是他们日常生活的现状:琐碎的、凡俗的、安分守己的。
生活世俗化并不等于表现世俗化生活的文学作品也要世俗化。
人们应该在新写实小说中体察到生命的坚韧与顽强,体察到人生的乐趣与满足,但恰恰在这点上,新写实小说的作家们放弃了改造世界的特权,他们又一次接受了传统观念:叙事话语无足轻重,重要的是素材。
不少作家倾向于如实叙述,使小说出现了“流水帐”倾向。
叙事的风格与现实的平庸不谋而合,新写实小说的叙事并未达到一个更高的真实,而是回归到传统的阅读经验,尽可能无阻碍地为读者接受。
四、代表性作家作品新写实小说概念的提出是在1989年,但其代表作品的出现则要早一些。
对新写实小说的讨论,自1989年下半年至1994年末,一直未间断。
目前得到大多数作家、评论家承认的,可以包括在新写实小说里的主要作家有池莉、方方、刘震云、刘恒等。
(一)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来来往往》等。
1.《不谈爱情》——知识分子庄建非与小市民吉玲之间的婚姻故事。
作为一个“地道的汉口小市民”,吉玲最大的愿望就是冲出花楼街,脱离自己那个小市民的家庭。
她希望组建“一个具有现代文明,像外国影片中的那种漂亮整洁的家。
”在这样一种婚恋观念的主导下,她选择了相貌端庄的知识分子庄建非。
在她这里,庄建非是她结婚的对象,是她冲出花楼街、组建现代文明家庭的目标。
爱情倒成了一个次要的似乎也不必提及的因素。
2.《来来往往》——一个男人与四个女人的故事。
文革期间,少年康伟业对文艺宣传队的戴晓蕾情有独钟,也从戴晓蕾那里感受到了情窦初开的美丽。
经人介绍,康伟业认识了军区高干子女段丽娜,虽然康伟业对她并不喜欢,但是在段的软硬兼施和不懈努力下,两人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
改革开放后,康伟业下海创业成功,与公司里的林珠产生了强烈的情感碰撞(电视剧《来来往往》中,濮存昕和许晴把这段感情演绎得丰满而动人心弦),但是他们的感情遭到段丽娜的强烈阻挠,段甚至以死威胁,两人最终劳燕分飞。
但痛苦伤心的康伟业并未回到段丽娜的身边,而是认识了一个粗糙的物质时代塑造起来的物质女孩时雨蓬。
从文化价值上来讲,段丽娜是这部小说中文化价值最大的人物。
她的命运变化很能表现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刚开始的计划经济时代,军队在物质财富上拥有巨大的话语权,段丽娜的父亲又是军队领导,所以,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上,段丽娜都是一个很有地位的人。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人们对权力的敬畏逐渐让位于对金钱的迷恋,再加上段父的逐渐失势,段丽娜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上都变得无足轻重。
但作者的目光聚焦在康伟业与三个女人的浪漫故事上。
段丽娜的形象实际上被弄坏了。
《来来往往》表面上极浪漫,实际上很不浪漫,由追求爱情到爱情幻灭。
康段之间:饱暖思淫欲;康林之间: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康时之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小说仍是一个不谈爱情的主题。
3.总结:池莉几乎所有的创作都与爱情有关。
但回答爱情时都是没有爱情,她用的不是爱情逻辑,而是婚姻逻辑。
婚姻是世俗的概念,爱情是价值层面的话题。
婚姻是知识性的命题,可以言说,爱情是一个信仰性的命题,不可言说。
这是一个很大的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