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部编版(2016)七年级历史上册

合集下载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9课《秦统一中国》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9课《秦统一中国》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 教材分析本课《秦统一中国》是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秦国在秦始皇的统治下,通过兼并六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并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教材从秦国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等方面入手,详细阐述了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以及他巩固统一的措施,如修建长城、修建灵渠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对于秦统一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理解统一的过程,感受统一的影响。

同时,学生对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理解这些措施的作用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知道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2.难点:秦国统一中国的过程,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的作用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合作探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的作用和意义。

3.实例讲解:以长城和灵渠为例,讲解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具体实施和作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秦统一中国的相关图片、地图、资料等。

3.视频: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相关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秦国统一中国的相关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引发学生对秦国统一中国的兴趣。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案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基本情况;知道秦开创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并建立一套官僚体制;掌握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搜集、整理资料,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阅读地图、史料等,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列表,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归纳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作为一名中学生有责任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教学重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秦巩固统一措施的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李白《古风》诗句。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古风》中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决浮云的人物是何许人呢?是的,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秦始皇雄才大略,一生创造了很多宏伟、彪炳千秋的伟绩。

二、新课讲授:(一)秦灭六国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秦为什么能统一六国?提示:(1)由于商鞅变法,经济、军事得到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2)有一个雄心勃勃的君主—嬴政;(3)有贤人辅助,如李斯、吕不韦等;(4)计谋正确,远交近攻,六国不团结,容易被各个击破;(5)秦统一六国,顺应民心,人民渴望统一。

2.多媒体展示地图,简要介绍秦灭六国的过程。

3.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归纳秦灭六国后建立的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和历史地们。

4.合作探究:秦灭六国有什么意义?提示:(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秦的统一,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大业后,在政治上是如何巩固统一的?提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第9课 秦统一中国-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9课  秦统一中国-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9课秦统一中国-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秦朝的建立背景和历史意义;2.理解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方法;3.掌握秦朝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1.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方法;2.秦朝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内容及流程1. 秦朝的建立背景和历史意义(15分钟)1.引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简要介绍了解秦朝的重要性;2.概括秦朝建立的背景;3.分析秦朝建立的历史意义。

2.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方法(40分钟)1.讲解秦代诸侯国的疆土和政治制度,引出分裂不利于整体发展,为统一奠定思想基础;2.讲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包括赵国、魏国、韩国、楚国、燕国、齐国六国;3.讲解秦始皇实现统一的主要方法,包括“焚书坑儒”、“统一文字”、“修建长城”等;4.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分组进行讨论并进行课堂展示。

3. 秦朝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主要特点(60分钟)1.讲解秦朝政治体制,包括三公九卿、郡县制等内容;2.讲解秦朝经济,包括钱币制度、收缴农民私人资产等内容;3.讲解秦朝文化,包括律法、书法等方面;4.组织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秦朝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四、教学方法1.任务型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学习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方法;2.探究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秦朝的制度和文化。

五、教学资源1.课本:《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多媒体设备,PPT课件。

六、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对秦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掌握程度;2.写作评价: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撰写100字左右的感想。

七、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上的练习;2.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关于秦朝的历史意义的短文(100字左右)。

八、黑板设计1.秦朝的建立背景和历史意义;2.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方法;3.秦朝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主要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016部编版)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016部编版)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教学设计

第9课 秦统一中国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秦灭六国结束割据分裂局面,开创并巩固中华统一的崭新局面。

本课所涉及的内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本课内容以统一为核心,按照实现统一、巩固并强化统一的思路,将有关事件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多彩的、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二、课程标准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秦朝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了解秦朝的疆域四至和秦长城、灵渠。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归纳“秦完成统一的条件”、“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历史挂图、绘制秦朝疆域四至示意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综合分析和时空概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和“千古一帝”的讨论,使学生充分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巨大,秦朝的影响深远。

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秦的统一及其作用 难点:焚书坑儒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兵马俑、万里长城、秦始皇的图片及雕像,配合古筝音乐《平沙落雁》教师:图片中是描述那位英雄人物以及他的功绩? 学生:秦始皇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你所知道的秦始皇。

归纳小结,引入课题,剖析课题。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第一篇章:六合一统,彰显霸气教师:秦王嬴政为什么能够“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呢?展示:“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秦)李斯教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学生: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疆土不断扩大,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由来吗?学生:长平之战,秦国名将白起活埋赵国降卒40万,赵国的壮丁几乎在此役中死尽。

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的虎狼之师了。

3.9《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3.9《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课题秦统一中国教学时间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时空观念:知道秦王嬴政灭六国的时间和先后顺序,知道秦朝建立的时间、都城;了解秦朝疆域的四至。

史料实证:掌握秦统一六国的史实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历史解释:认识秦统一中国的条件和影响;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其包含的内容。

家国情怀:认识国家统一重要性,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

重点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秦灭六国的原因和统一中国的意义,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教法议题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启发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 1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教师讲述:1974年,陕西西安临潼西杨村的农民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残片。

后来,考古学家经过勘探和发掘,确定那些残片就是秦始皇陵兵马俑。

出土的陶俑、陶马与真人、真马的大小相似,神态逼真,阵容庞大,展现了秦军的磅礴气势。

那么秦是如何统一中国的?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让我们一起走进第9课《秦统一中国》。

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听教师的讲述。

图片导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讲授新课议题一秦灭六国子议题1.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P52,回答问题: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子议题2:展示图片教师让学生看图并看书,列表回答教师总结并让学生标记:子议题3:教师让学生回答:秦统一有何意义:学生小组看书后讨论并回答: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影响了社会稳定,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经济和军事上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的实力;秦王嬴政的雄才伟略,善于用人(秦王嬴政即位后,积极筹划统一大计)。

学生看书后回答学生抢答: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就是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9课秦统一中国》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情况。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秦的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等。

本课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素材,使他们了解国家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历史故事和人物具有较强的兴趣。

但同时,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引导他们学习。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统一中国的过程,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认识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统一中国的过程,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2.难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教材内容,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引出本课内容:秦统一中国。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等。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如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案)
第九课 秦统一全国 一、秦灭六国 时间、建立者、都城、地位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 板书 经济 文化 交通 军事(民族) 三、疆域四至 西至陇西,东到东海,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古时候都是土路,车轮反复 碾压之后会形成与车轮宽度相 同的两条硬地车道。秦朝制定车 同轨法令。
开凿灵渠 作用: 沟通了湘江和漓江, 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军事上
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长城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 里长城”。
三、秦朝的疆域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带给中华民族的不仅仅是国家的统 一、疆域扩大而产生的安定与荣耀,更是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融合,给人 课堂小结 民心理上带来强烈的认同感与凝聚力。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是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所以,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反对任 何分裂国家的行为。
思考:秦灭六国有什么意义?
学生思考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
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巩固统一
国家统一了,现在威风了。 但是,这么大的国家该怎么 治理呢?
政治上
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1.在中央:
学生勾画相
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 关内容
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 教案
课题 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秦灭六国的原因,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
措施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学习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秦统一中国作用的分析,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是一篇介绍秦朝历史的重要课文。

本课主要围绕秦朝的统一、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及秦朝的灭亡等四个方面进行叙述。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简练,生动有趣,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使他们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秦朝历史的了解相对较为有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对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和百家争鸣的形势有所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秦朝的历史与之前的学习内容进行衔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此外,学生对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等事件可能存在一些误解,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纠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秦朝的历史背景、统一过程、中央集权制度以及秦始皇焚书坑儒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秦始皇和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的统一过程、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

2.教学难点: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2.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白板、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秦朝的版图和统一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争斗,引出秦朝的历史地位。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实现统一,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和因素?”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秦朝的统一过程,重点讲解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学科:历史年级:七年级)第9课单元课题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依据
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全国的过程,了解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
史发展的影响。

2. 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3. 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4.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5.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道教的产生和
佛教的传入。

6. 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
佗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秦疆域图,建立时空观念
部编版《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P12-13
关于第三单元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建议
6
2.观察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图片和绘画,诵读相关诗作,想象商旅的艰辛。

3.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单元重难点重点: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末农民大起义;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与作用;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两汉时期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司马迁与《史记》。

难点: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灭亡的原因;如何评价秦始皇和汉武帝;
两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及取得成就的原因。

部编版《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P9 、P10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创立了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
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

继起的西汉王朝在
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

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
政局较为混乱。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
裂割据状态。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
交流、融合。

此时农业技术不断进步,中医学、天文学、
数学也取得了重要成就。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