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参考]《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清黄元吉原著(蒋门马校注本)

合集下载

黄元吉乐育堂语录

黄元吉乐育堂语录

黄元吉乐育堂语录黄元吉乐育堂语录乐育堂语录卷三(二十六段)一自古师尊传道,鲜有如吾今日之单传直指,必抉至十分透彻,不留一线余蕴者。

是岂前圣之不能传哉?亦由时势之各异耳。

迄今人心陷溺,世道浇漓,大道之微存者几希,世教之坏,危于累卵,其沉溺于记诵词章者无论矣,即有笃志圣学,身体力行,直至三五年之久不得真乐,甚有讲学,皓首茫然而不知其底蕴、尝其旨趣者,虽由习染既深,锢蔽日久,后天气质之性、物欲之情竟视为固然,而要皆由于教养之大坏,不得其真际有以致之也。

或曰,四书五经之解,诸子百家之注,迩来汗牛充栋,较前代为过焉,乌得谓教之无术?府厅州县之学校,党庠术序之师承,当时遍满天下,较古昔犹多焉,何谓养之无所?呜呼,是不知道之所以然,虽读尽五车,无益也;不明教之所从来,虽讲席万座,何裨焉?故言愈多而道愈晦,师愈繁而教愈纷矣。

夫以其无承道之人,影响之谈,依稀之论,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俗云:“要知前途三叉路,到此须问过来人。

”知不真者,虽多言而何益?行不至者,纵明示而皆非。

以故世衰道微,上下皆驰于名利之场,鲜有知仁义之德是吾人真乐地者。

嗟乎,道之不行,由于道之不明,亦因道之不明,愈见道之不行。

吾师目击心伤,不忍大道废驰以至于此极也,所以此次所传,必如老吏断狱,不穷究到底而不已。

诸子幸遇其际,其前缘前根已结之有夙矣。

虽然,不闻吾教诲,得吾提撕,纵诸子夙根未坏,灵性尚存,三五十年亦不能洞彻本原,返还性天也。

倘若功未积,德未累,即日夜讲论直至终身之久,亦无豁然贯通了道成真之一候。

故吾师传道,必以立功立德为首务,否则,魔障难消,修持多阻,不知者反以吾道为非真。

吾师此山设教,其得吾真传者仅有数人,人才之难如此!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吾深信其语矣。

如尔数人,个个皆有根缘,人人皆重德行,所以其言易入。

若非诸子数人,吾教终成画饼。

某生心力俱疲,已得三昧真火,但候功圆行满,炉火纯青,方能跳出迷津,直超彼岸。

某生再加猛烹急炼,亦必丹成有象,其乐无穷,回视声色货利与夫恩之乡,皆孽网情罗,了无足系其心者,此为得道之真验。

乐育堂语录白话

乐育堂语录白话

乐育堂语录白话乐育堂语录白话《乐育堂语录》卷一树立大志阳生之道迷途知返修炼水火明心见性炼心归真以虚养虚矢志寻窍太空无知进火采药调息用火久坐有禅运神周身舍财近道玉液炼己玄牝之门安炉立鼎四大火候采取烹炼阳火阴符防火伤丹后天之气先天之气真灵之知性命双修铅汞相投精气辩证元神作主炼剑铸镜阴阳太极《乐育堂语录》卷二知难而进戒怒守拙炼心伏气炼魔除垢有无之用泥丸烹炼乾卦天机内外丹田返本还原人定止观真意戊己执天之行听息法机生精炼精真铅凡铅两重天地内药外药灵神服气……《乐育堂语录》卷三《乐育堂语录》卷四前言:乍听《乐育堂语录》书名,会让人觉得是一般劝善之类书籍,这也正是此书以前少被人注意的原因所在。

当然,应该说,这是常人知识僵狭所导致的错误,并不是书名本身有什么不当。

《乐育堂语录》是一部丹经著作,是清朝道成年问(1841-1860年)黄元吉先生为门下弟-子在“乐育堂”讲解的丹法,其间经历十余年。

后来,弟-子们将其语录汇编成册,分为四卷,取名《乐育堂语录》。

中国道教历代之丹经,可谓汗牛充栋。

其中门派林立,各有各的说法,且几乎尽是隐语譬词,让一般缺乏明师指导的求道者往往一生陷入无可奈何、抱憾终生的迷茫之中。

《乐育堂语录》可谓是历代丹经中罕见的通俗著作。

然而,它的真正价值决不仅仅是通俗而已,而在于明示大道真传,并且将丹道修炼付诸于学者社会生活实践当中,不回避现实生活,不尚空谈,立竿乃能见影。

这可以说才是它真正的不凡价值。

近代道教仙学的开拓者、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陈撄宁先生(1880-1969年),曾对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等丹经著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他认为,陈希夷、邵康节、黄元吉一派的丹法乃为修道的上乘法门。

例如,“玄关一窍”,是历来丹家不传之秘,而且道家旁门甚多,对“玄关一窍”又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不知“玄关一窍”,修道难得登堂入室;错认“玄关一窍”,又会使人误人歧途。

可《乐育堂语录》则对“玄关一窍”针指明示,一言中的。

所以陈撄宁先生认为:“学者能将(此派)玄窍之理论一一贯通,玄窍之工夫般般实验,何患不能缩天地于壶中,运阴阳于掌中。

乐育堂语录

乐育堂语录

乐育堂语录*导读:黄元吉先生语录序《语录》一书,黄元吉先生于乐育堂传授心法,原未敢轻泄之书也。

今胡为而公之于世耶?盖以运际黄元吉先生语录序《语录》一书,黄元吉先生于乐育堂传授心法,原未敢轻泄之书也。

今胡为而公之于世耶?盖以运际下元,人心奸险已极,世道沉沦愈深,不有人焉出而讲正本清源之学,大道之晦不知伊于胡厎。

先生自丰城应运而来,设帐于兹十有余载,每于注《醒心经》、《求心经》、《道德经》之余,辄与及门讲究性命双修之理、天人一贯之原,无一不阐发尽致,意欲造就人材,上为往圣承道统,下为后学肇心传,又何忧至道之不明哉?虽孔孟诸书亦赅性命之学,然隐而不发,读者无由会悟也。

惟此《语录》,理极精深,语却明显,步步引人入胜。

修真之士,若得此以为梯航,不难直造上乘,以遂吾师普度之意。

每篇再三告戒,反复叮咛,足见苦口婆心。

其有录诸友之过者,非不讳也,盖以人同此病,对勘而当思自新;其有录诸友之善者,非自夸也,盖以人皆可为,返观而自怀精进。

且此《语录》无所不言,亦无所不赅。

言命工者,见此而得其关窍;讲性学者,见此而知所操存;谈因果报应者,见此而知重内轻外,修德行仁;其有裨于人心风俗,非浅鲜也。

但所教弟子多人,来学早迟不一,其间请问多同,所答遂不无重复之语。

阅者须会其意,勿拘执其词,庶有得于身心;若在笔墨字句间讲究,失之远矣。

或曰:此书天机毕露,未可轻传。

岂知剥极必复,穷极必返,斯亦气运之常,无足怪也。

况此时不急讲明,将来运转上元,又谁为圣贤扶道脉乎?予等纂集《语录》,非好事也,不得已也。

伏冀继起有人,同阐三教大道,庶不负吾师金针尽度之意也。

兹值书成,公诸天下后世,各宜珍重,勿以其易得而忽之也。

是为序。

乐育堂弟子等顿首谨序序一予笥中旧有《乐育堂语录节本》,以为寻常劝世文,初不甚厝意。

有请印流通者,姑许俟异日考订,犹淡漠置之也。

壬申夏,柳君云亭自蜀归,得原本二册,求予审定者再,亦因丛脞,未汲汲从事。

已而至同德堂,见曲君月川案上有此书,且告予曰甚善。

《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清黄元吉原著[蒋门马校注本]

《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清黄元吉原著[蒋门马校注本]

《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清·黄元吉原著(蒋门马校注本)总序东汉桓帝时,张陵创立道教,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致道成仙为终极追求目标。

千百年来,道教徒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创造出了一系列修道成仙的方法,这就是道教的外丹修炼和内丹修炼。

外丹是以天然的药物和金石为基础,通过烧炼,制成可以服食成仙的丹药。

内丹是以人体为鼎炉,通过人体内精、炁、神的转化,脱质而成仙。

修炼二者的结合,即内功和外行。

道教修炼的根本是清静身心,以老子《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为圭臬。

称一念不起谓之清,灵台无物谓之静。

道教清静功夫强调的是少私寡欲,不喜不悲,不怒不恨,不嫉不妒,心正自明。

首先是事来则应,事去不留;不是没有思想意念,完全无知,与人事脱离;是“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而“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谜”。

在至清至静境界的作用下,人自身体内能产生反应,促进心理生理调节,引导体内平衡纯净,生理升化。

说明清静还是一切修炼方法的基础。

道教清静修持要求的就是清静寡欲,是“上善若水”,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样,澄心绝虑,少私寡欲,不为尘染。

道教的修炼“内丹术”,每一步都是在身心清静的状态下去磨炼,每一次练功都是按无为——有为——无为的自然法则循序渐进地操练。

要以正至静,以静至明,以明至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从而合道存真,这是内功行印证。

同时,道教修炼还强调外行,就是要济世度人、慈心于物、积功累德,这样才能度己度人,得神仙之护佑、神灵之感召。

所以道教徒将一生的修炼历程概括为修道立德或修道养德。

外丹与内丹虽然起源时间相距不远,但受当时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在唐末以前外丹修炼一直都十分盛行。

后来内丹修炼逐渐兴盛起来。

内丹派首先兴起的是钟吕派,不久便发展有南派、北派、中派、东派、西派、伍柳派、三丰派、千峰派、女丹派等,修炼的丹经主要有《钟吕传道集》、《悟真篇》、《灵宝毕法》、《入药镜》、《五篇灵文》、《大丹直指》、《道窍谈》、《金丹大要》、《张三丰大极炼丹秘诀》、《性命圭旨》、《伍柳仙宗》、《性命法诀明指》、《孙不二女丹次第诗》等,可谓是门派林立、卷帙浩繁。

黄元吉《道德经注释》

黄元吉《道德经注释》

道德经注释黄元吉注释目录例言(摘要)黄元吉自序第一章众妙之门第二章功成弗居第三章不见可欲第四章和光同尘第五章不知守中第六章谷神不死第七章天长地久第八章上善若水第九章功成身退第十章专气致柔第十一章无之为用第十二章去彼取此第十三章宠辱若惊第十四章无象之象第十五章微妙玄通第十六章虚极静笃第十七章功成身遂第十八章大道废第十九章少私寡欲第二十章独异于人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第二十二章全而归之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第二十四章跂者不立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第二十七章常善救人第二十八章常德不离第二十九章去奢去泰第三十章故善者果第三十一章恬淡为上第三十二章知止不殆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第三十四章终不为大第三十五章往而无害第三十六章国之利器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第三十九章以贱为本第四十章有生于无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第四十二章损之而益第四十三章无为之益第四十四章多藏厚亡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第四十七章不为而成第四十八章为道日损第四十九章圣无常心第五十章生生之厚第五十一章尊道贵德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第五十三章行于大道第五十四章修之于身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第五十六章为天下贵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第五十八章祸兮福倚第五十九章长生久视第六十章两不相伤第六十一章大者宜下第六十二章为天下贵第六十三章终不为大第六十四章无为无执第六十五章善为道者第六十六章为百谷王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第六十八章不争之德第六十九章哀者胜矣第七十章被褐怀玉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第七十三章不召自来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第七十五章贤于贵生第七十六章柔弱处上第七十七章为而不恃第七十八章受国之垢第七十九章常与人善人第八十章小国寡民第八十一章为而不争《道德经精义》例言(摘要)按:《道德经注释》曾于1970年在台湾易名为《道德经精义》出版。

该书序言称:“黄注”尤为精辟,确乎言玄机,字字精义,故名曰“注释”,毋宁名曰“精义”之为得也,因易名重刊,以期普渡云云。

乐育堂语录

乐育堂语录

乐育堂语录乐育堂语录乐育堂之名,是乐得英才而教育之地,语录是平时对弟-子们讲解之记录。

先生主张中派丹道,清静修为,援儒入道,援道入仙,非显非密,亦显亦密。

其澈始澈终之功-法,即守「中」一字。

中则无过不及,不用后升前降,不讲开阖,而是「中黄直透」。

指此「中」字,在身亦中,在心亦中,在天地亦中。

释曰:「不思善不思恶,正凭幺时,那个是自己本来面目。

」是禅家之“中”。

儒曰:「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

」是儒家之“中”。

道曰:「念头不起处谓之中。

」是道家之“中”,为修道一贯之工夫,如炼精化气,养神还虚合道,皆于此「中」字可得。

此书朴实言道,深入浅出,直截了当,阅后即能自悟,实自修悟道之不朽名著,应视作修仙修圣之不二法门。

先生自丰城至西蜀,设帐于乐育堂十有余载,先后入门弟-子数千人。

尝于注释心经与道德经之余,即与门人讲授性命双修之理,天人一贯之道,无不阐发尽致。

目的在造就人材,普渡世人。

此语录言理极精深,语意至明显,引人入胜,人皆可为,是以修真之士,得此梯航,不难悟道。

先生尝谓修道者,应性命双修,是以言命功者,见此而得其关窍;讲性学者,见此而知操存;谈因果报应者,见此而知重内轻外;修德行仁,其有益于人心风俗,实非浅鲜。

《乐育堂语录》是一部丹经著述。

它是清朝道咸年间,即约公元1841年到1860年之间,黄元吉先生为门下弟-子在“乐育堂”讲解丹法,其间经历十余年,后来弟-子们将其语录汇辑成篇,分为四卷,取名曰《乐育堂语录》。

中国道教历代之丹经,可谓是汗牛充栋。

其间门派林立,各有各的说法,且几乎尽是隐语譬词,让一般缺乏明师指示的求道者,往往一生陷入无可奈何、抱憾终身的迷茫之中。

《乐育堂语录》可谓是历代丹经中罕见的通俗著述。

然而,它的真正价值决不仅仅是通俗而已,而在于明示大道真传。

并且将丹道修炼付诸学者社会实践当中,不回避现实生活,不尚空谈,立竿乃能见影。

这可以说才是真正的不凡价值。

近代道教仙学的开拓者、原中中道教协会会长陈撄宁先生(18801969),曾对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等丹经著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黄元吉祖师《道德经讲义》第一章

黄元吉祖师《道德经讲义》第一章

黄元吉祖师《道德经讲义》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黄元吉祖师讲义:朱子云:“道犹路也,人之所共同也”。

其实生天生地生人之理,故谓之道。

天地未判之前,此道悬于太空;天地即辟之后,此道寄诸天壤。

是道也,何道也?先天地而长存,后天地而不敝,生于天地之先,混于虚无之内,无可见、无可闻。

故太上云:以言乎道,费而隐,实无可道;所可道者。

皆道之发见耳,非真常之道。

以言乎名,虚而无物,实无可名;所可言者,皆道之糟粕耳,非真常之名也。

人不知道,盍观之《诗》乎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道不可有言矣。

又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道不可无称矣。

须知至无之内,有至有者存;至虚之中,有至实者在。

道真不可以方言也。

太上慈悲度世,广为说法,曰:鸿蒙未兆之先,原是浑浑沦沦,绝无半点形象,虽曰无名,而天地人物咸育其中,此所以为天地之始也。

及其静之即久,炁机一动,则有可名,而氤氤氲氲,一段太和元炁,流行宇宙,养育群生,此所以为万物之母也。

始者,天地未开之前,一团元炁在抱也;母者,天地即辟之后,一炁化生万物是也。

学人下手之初,别无他术,惟有一心端坐,万念悉捐,垂帘观照。

心之下,肾之上,仿佛有个虚无窟子。

神神相照,息息相归,任其一往一来,但以神炁两者凝注中宫为主。

不顷刻间,神炁打成一片矣。

于是听其混混沌沌,不起一明觉心。

久之恍恍惚惚,入于无何有之乡焉。

斯时也,不知神之入炁,炁之归神,浑然一无人无我、何天何地景象,而又非昏聩也,若使昏聩,适成枯木死灰。

修士至此,当灭动心,莫灭照心。

唯是智而若愚,慧而不用。

于无知无觉之际,忽然一觉而动,即太极开基。

须知此一觉中自自然然,不由感附,才是我本来真觉。

道家为之玄关妙窍,只在一呼一吸之间。

其吸而入也,为阴、为静、为无;其呼而出也,则为阳、为动、为有。

即此一息之微,亦有妙窍。

人欲修成正觉,惟此一觉而动之时,有个实实在在、的的确确、无念虑、无渣滓一个本来人在。

《乐育堂语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乐育堂语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乐育堂语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乐育堂语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道教天元丹法内炼著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清·黄元吉原著(蒋门马校注本)总序东汉桓帝时,张陵创立道教,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致道成仙为终极追求目标。

千百年来,道教徒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创造出了一系列修道成仙的方法,这就是道教的外丹修炼和内丹修炼。

外丹是以天然的药物和金石为基础,通过烧炼,制成可以服食成仙的丹药。

内丹是以人体为鼎炉,通过人体内精、炁、神的转化,脱质而成仙。

修炼二者的结合,即内功和外行。

道教修炼的根本是清静身心,以老子《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为圭臬。

称一念不起谓之清,灵台无物谓之静。

道教清静功夫强调的是少私寡欲,不喜不悲,不怒不恨,不嫉不妒,心正自明。

首先是事来则应,事去不留;不是没有思想意念,完全无知,与人事脱离;是“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而“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谜”。

在至清至静境界的作用下,人自身体内能产生反应,促进心理生理调节,引导体内平衡纯净,生理升化。

说明清静还是一切修炼方法的基础。

道教清静修持要求的就是清静寡欲,是“上善若水”,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样,澄心绝虑,少私寡欲,不为尘染。

道教的修炼“内丹术”,每一步都是在身心清静的状态下去磨炼,每一次练功都是按无为——有为——无为的自然法则循序渐进地操练。

要以正至静,以静至明,以明至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从而合道存真,这是内功行印证。

同时,道教修炼还强调外行,就是要济世度人、慈心于物、积功累德,这样才能度己度人,得神仙之护佑、神灵之感召。

所以道教徒将一生的修炼历程概括为修道立德或修道养德。

外丹与内丹虽然起源时间相距不远,但受当时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在唐末以前外丹修炼一直都十分盛行。

后来内丹修炼逐渐兴盛起来。

内丹派首先兴起的是钟吕派,不久便发展有南派、北派、中派、东派、西派、伍柳派、三丰派、千峰派、女丹派等,修炼的丹经主要有《钟吕传道集》、《悟真篇》、《灵宝毕法》、《入药镜》、《五篇灵文》、《大丹直指》、《道窍谈》、《金丹大要》、《张三丰大极炼丹秘诀》、《性命圭旨》、《伍柳仙宗》、《性命法诀明指》、《孙不二女丹次第诗》等,可谓是门派林立、卷帙浩繁。

虽然如此,但内丹派功法仍然有规可矩,有蹈可寻,不外乎在“顺逆”、“性命”、“阴阳”、“有无”这四个方面下功夫,进而总结出了炼己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粉碎虚空)的修炼程序,这本身就是一个逆修的过程。

道教认为炼己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做的是命功,属于有为;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做的是性功,属于无为,所以有“性命”与“有无”的说法。

而整个修炼又是一个去除人体阴质,还就纯阳之体的过程,所以又有“阴阳”的说法。

既然如此,内丹修炼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和所处的环境有所不同,因而在方法上也有相应的变化,这也是道教丹道法派林立的缘故。

鉴于此,我们将历史上道教内丹著名法派及其经典收集起来,加以整理研究,希望能对广大道教内丹爱好者有所裨益。

道教丹道修炼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就当代社会而言,一个修炼丹道的人,一定要把忠于家国,孝于双亲,和于友邻作为修道的基础。

正如湖北黄陂木兰山道观的一副对联所言:织杼织声停,为国平寇,替父从军,忠孝劳名飘千古;庙貌庄严在,显化无私,灵威有赫,神仙妙通具千秋。

质而言之,一个人修炼必须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家庭、有益于自身、有益于子孙,这样您才能着手去做功夫。

这也是我们编写这套《中国道教丹道修炼系列丛书》的宗旨所在。

黄信阳20GG年5月序于北京前言黄元吉,名裳,字元吉,一说号元吉,江西省丰城县人,生平不详,清朝时曾在四川富顺乐育堂传授内丹诀法,由门下弟子笔录并编纂成《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道门语要》三书留传于世。

据传尚有《玄宗口诀》、《醒心经注》、《求心经注》等书,可惜搜求不到。

黄元吉学际天人,修养工夫又达到“金液还丹”的高深境界,他以精深的学养透彻阐发道的全体大用,将内圣外王之学和千古口口相传的返本还原之法融为一炉,宣泄于《道德经讲义》之中。

《道德经》每章的讲义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以儒学为本并辅以丹道理法以讲解老学,后一部分则几乎纯以丹法诠释经文。

以儒学而论,一“仁”字可以贯之。

仁,修之于己即是“忠”(“中心日忠”,中即合也,使合于“天地之心”,也即自明明德),施之于人即是“恕”(“如心为恕”,推己及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以成己,恕以成人,已立立人,己达达人,正己以正人,无非推己以及人,重在一个“诚”字、一个“感”字(《中庸》25章:“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易经·成卦》:“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其根本在于个人的修养,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推而广之,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家则不同,谓一人之身即一国之象,神犹君,精犹臣,气犹民;知治身,则能治国;内圣外王,其理一贯。

治身之道,元神居中处和,自然精定气足,气血充盈,身得长生;治世之要,君上端拱无为,自然臣安民足,风俗淳美,国得长治;其际返本还原、治国平天下之法,顺行逆施,用文用武,因机而动,随时以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乐育堂语录》是记述黄元吉内丹心法最为详尽的一部书,细细品读,可以想见当时黄元吉随问而答、因机设教、因人而异、因病施治、对症下药、循循善诱的动人情景。

遗憾的是全书内容庞杂又没有条理,只有答案而没有弟子们的问题,看来这是一本指导实践的手册,不是真正亲身实践体验的人,是很难完全理解和融会贯通的。

《道门语要》比较有条理,略有门径可循。

工夫虽从守中入手,讲究采取烹炼之工、运行周天之法,似乎详说命功,然其要仍归于性学,盖以“性无命则不立,离命即不足以见性”,命如刀,性如刀之锋利,欲得锋利之性,宜从磨砺刀刃之命功下手,故知修命仍是为了修性。

尽管黄元吉之书无系统条理,但想看到黄元吉的内丹诀法整理得清清楚楚、有条不紊,恐怕是一个奢望。

陈撄宁的《口诀钩玄录》只完成初集就中止了,因为“道门中之卓识者多不赞成此举,谓为‘泄漏天机于道有损无益’。

”李永霖的《隐仙派丹诀指要》也是粗具条理梗概而已。

内丹学不同于其他学问,贵在明白原理后身心实践。

但各人的身心素质千差万别,效验反应也是五花八门,修养方法当然也因人而异,因此对《黄元吉文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但糟粕与精华全视学者的程度和见识而定,而且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能一概而论。

读者自己去细心参悟,印证自己的身心功夫吧。

整理校注说明一、《道德经讲义》,以上海新学会社藏版为底本,参校萧天石《道德经精义》本、梅自强《颠倒之术》。

各章另加标题,以便查阅。

《藏外道书》所收江起鲲校《道德经讲义》为残缺本,至53章止。

萧天石《道德经精义》实即是江起鲲校本全本,都署名“丰城黄裳元吉著。

后学奉化江起鲲校”,只是书名不同,精义本另增例言和马杰康序,错讹较少。

梅自强《颠倒之术》本,无弟子序和道德经总旨。

二、《乐育堂语录》以成都二仙庵刻五卷本为底本,参校上海古籍出版社五卷本、《道德精华》第六集之五、北京天华馆四卷本(也见《藏外道书》第25册)、中国道教协会内部流通四卷本。

各段依照大意,加上相应的标题。

以上各种版本都有龙腾剑跋。

上海古籍版的《乐育堂语录》与《道藏精华》其实是同一版本,但前者增加了题解,后者增加了萧天石序,前四卷有眉批为泰国赞化官本,第五卷无眉批为成都二仙庵刻本,都有王道源弁言、韩佛果序,都为影印本.版本较早。

北求天华馆四卷本为果圆居士重刊本,有果圆序、朱鹤亭序,版本较晚,而且眉批与上述版本不同。

道协内邮流通四卷本系据天华馆本重刊,无眉批。

三、《道门语要》,以北京天华馆本(《藏外道书》第26册)为底本,无参校本。

四、道家内丹学的入手功夫,一直是由师傅当面传授给弟子,不写在纸上;黄元吉的书中员有提到,但十分简略。

陈撄宁所撰的《静功疗养法》,对于入手功夫的理论和方法都非常详尽完备,可以弥补没有师傅传授者的缺憾。

青华老人传授给鹤臞子的内丹心法,完全在心性修养上立论,理论精深圆通,并可与黄元吉的丹法互相发明,黄元吉也屡有引用。

因此将《静功疗养法》和《唱道真言》附录于后。

《唱道真言》、《道藏辑要》为底本,参校守一子《道藏精华》录本。

五、各本文字不同的,反复推敲,择善而从;文字讹误的,认真查考以更正;引文与原文不同的,其义可通者尽量保留原貌,或酌情校正;《道德经》原文各章开头均有“太上曰”三字,今删去。

因内丹学重在亲身实践,不在字句上讲究,因此只对有关紧要的作校勘说明,无足轻重的就不作校记。

六、脚注文字有校记、注释和屑批。

注释基本上征引前人著述,或为解释说明。

或为引申发挥。

《乐育堂语录》赞化官本的眉批,与正文内容相关的改为脚注,表明“眉批”,不相关的就附于卷四之后;天华馆本的眉批不多又无甚价值,这里仅选取9条,标明“天华”。

此外尚有若干按语、夹注和附注杂于征文之中。

此书虽经十分认真的校勘,但限于客观条件和校注者的学识水平,未能尽善,不当之处谨请方家不吝指正。

来函请寄:315016浙江省宁波市文教路l号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外语系,或或电子信箱:nirvana@。

本书的整理和校注,历时近两年。

在此过程中,湖北天门张涛、湖南长沙罗凌波做了大部分最初的文字录入工作,台北淡江大学萧进铭提供部分图书资料,天津商学院滕树军提供图书资料、校对部分书稿、共同推敲校勘中的疑难问题,安徽合肥杨济舟于佛家禅宗之学多有教益,浙江桐乡乌镇祁峰于道儒两家之学悉心指导。

此外,胡孚琛教授,系领导赵霞、毛东辉,同事李枫、任波等,妻子陈和平,以及其他友人,也都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均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公元20GG年癸未仲夏宁波蒋门马谨识目录总序黄信阳前言蒋门马道德经讲义萧天石例言马杰康序江起鲲序朱有芬序受业弟子序黄元吉自序道德经总旨第一章有无妙窍第二章美善之称第三章虚心实腹第四章象帝之先第五章橐籥守中第六章谷神玄牝第七章外身无私第八章上善若水第九章功成身退第十章专气致柔第十一章有为利无为用第十二章为腹不为目第十三章大患有身第十四章大道纲纪第十G五章善为士者第十六章致虚守静观复第十七章我自然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第十九章见素抱朴第二十章求食于母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第二十二章曲则全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第二十四章余食赘行第二十G五章道法自然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第二十七章袭明要妙第二十八章知白守黑第二十九章去甚去奢去泰第三十章不以兵强天下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气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第三十三章自胜者强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第三十G五章执大象第三十六章将欲微明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第三十九章得一为本第四十章道之动用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第四十二章冲气为和第四十三章无为之益第四十四章知足知止第四十G五章清静为天下正第四十六章知足常足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第四十八章为道日损第四十九章圣人之心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第五十一章尊道贵德第五十二章知子守母第五十三章惟施是畏第五十四章何以知天下第五十G五章含德之厚第五十六章和光同尘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第五十八章祸福互倚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如啬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一章大者宜为下第六十二章坐进此道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第六十G五章善为道者第六十六章善下不争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第六十八掌配天古之极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第七十章被褐怀玉第七十一章病病不病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第七十G五章无以生为第七十六章柔弱处上第七十七章天道犹张弓第七十八掌正言若反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第八十章小国寡民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注后语《道德经》全文乐育堂语录萧天石序果圆序柳云亭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