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起源和本质的科学解释
第二讲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2、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 (道德的特殊本质)
(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 2 )道德规范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
己开辟道路。
(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的深层本质)
( 1 )道德需要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 关系,调节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完善人的人 格,形成人类特有的实践精神。
天赋论与神启论不同,它不是诉诸外在源自、 神秘的力量,而是求诸人的主观心灵能力。
孟子说,人具有先天的道德良知、 良能,有所谓“四端”,即恻隐、 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 康德认为,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 西,只能是来自人的理性本身的善 良意志。
情感欲望论认为,道德是人的生理和心理需 要的产物,它起源于人的情感和欲望。
“天道”与“宗教情感”
人们可以不信宗教,但不信宗教不一定 就没有宗教情感。
中国人宗教观念的实用主义
中国人对宗教的庸俗态度、宗教偶像不止一个、 宗教仪式的世俗化 道家修炼是为了长生不老;禅宗的修行是为了 “涅磐成佛” 中国人的“信仰”分为三个领域: 第一,宗教界的自我修行。 第二,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寄托。 第三,底层民众的消灾免难。
情。 ——(法)爱尔维修
动物本能论认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 或社会本能的简单延续和复杂化。
在达尔文看来,社会本能 俄国克鲁泡特金认为,越 是导致人类道德产生的最 是高等动物越能把个人利 重要的原因。它表现为以 益和集团利益“一视同 群居为乐,对同类富有同 仁”。人类的伦理情感和 情心,并以各种方式彼此 善恶观念来源于动物的合 协作,相互服务。 群感和母兽爱护幼兽的自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良道德传统
人类道德的发展具有其内在的规 律性,是在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 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的重大意义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也是人立 于社会的重要条件。 礼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故学至乎 礼而止矣,夫 是之谓道德之 极。”
——《荀子·劝学》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诚:言为心声,对内诚于己就是不自欺。 信:恪守诺言,对外信于人就是不欺人。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思 潮。一种是文化复兴主义思潮,另一种是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我们要坚持批 判继承的原则,注意科学辨析,自觉避免 各种错误倾向的影响。
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
第三节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是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 物,是对中国古代优 良道德传统的传承与 升华,是中国革命道 德传统的直接继承和 发展。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
渊》)
孟子: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墨家 :“兼爱”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
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 诈不欺愚” 韩愈《原道》: “博爱之谓仁”。 朱熹:“爱之理,心之德”,并以生释仁。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 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 自己的能动作用。
第二讲 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

三、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观
(一) 、道德与人类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 永远存在下去,是历史的产物,是在一定的历 史阶段产生的。 我们知道,道德是人对道的得,(同学们想象 我们在讲到的概念时那瞪的大大的眼睛),道 德是人的道德,是人的本质属性,没有人无所 谓道德不道德。要回到道德是从什么时候产生 的,首先要回答人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
三、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观
(二) 、道德与社会关系 上面我们说,道德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在有了 人之后才产生的,人的产生出现实道德产生的 必要条件,没有人就不可能有道德。但人的产 生不是道德起源的充分条件,并不是说有了人 马上就有了道德。第一批从动物脱离出来的人, 虽然已不再象动物那样完全靠本能的指导来行 动,但作为正在形成的人,他们仍然在很大的 程度上依赖于自己的本能。他们野处群居,没 有夫妇匹配之合,男女杂游,不媒不聘,没有 伦理可言,乱伦想象普遍存在。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 这一问题的另一种提法是道德有没有明确的 根据或基础,能找到理由说明人应该善良、 做公正的事而不做坏人坏事吗?
1、如果一个人有宗教信仰,那么他就确实有 了他本人的道德的基础,他们认为当且仅当生 活中有上帝,来世或某种宗教时,他们的生存 才有意义、有目的、他们才有理由做到有道德。
2、一个人基于自觉的自身利益能证明,无论 如何,行善一般比作恶要好,创造一个好的世 界和社会一般比创造坏的好。需要说明的是, 并非暗示一个人应该追求自身利益,只是说如 果人人都尽力做好事,做好人而避免和制止坏 事,这就符合每一个人的自身利益。例如,一 个团体内没有任何人杀人、偷窃、说谎、欺诈, 那么该团体的每个成员就都会得益。任何一个 成员都会说:“我做好事不做坏事符合我的自 身利益,因为这样做我就受益,不这样做我就 会被排除团体或受到惩罚。”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人
类
的 意 识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的生存需要不
叁
人
再是社会利益的主要矛盾时,由人们的发展的
需要所引发的矛盾冲突就会成为道德所要调节 的主要内容。 为了调节人们的利益需要,最初便形成了一
的
生
存
与
些最简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以缓和利益的冲
突和矛盾。
发
展
肆
经济关系对道德 的决定作用,是
劳动实践是人的创造 通过劳动实践起
贰
人类自我意 识的形成与 发展是道德 产生的主观 条件。
叁
人的生存与 发展需要是 道德发生的 诱因。
肆
劳动实践是 道德产生的 动因。
德
的 起 源
壹
社
会
关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才会产生道德。
系
贰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 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 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 调节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 得以产生。
性的体现。 作用
动
实 践
践是道德产生的
根本动力。
壹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 的社会意识形式, 归根到底是由经济 基础决定的,是社 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贰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 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 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 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 实践活动。
道
德
的 本 质
道 德
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
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
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 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
行动规范的总和。
道 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 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革命道德相延续,同时也是对人类优秀道德成果
的吸收和借鉴
最后,社会主义道德克服了以往阶级社会道德的片面性 和局限性,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坚持以集体主义
为原则,展现出真实而强大的道义力量
感谢大家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汇报人:XXXXX
日期:XXXX
2023
因此,道德的起源问题,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来认识和把握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请德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动物的本为中不存在真正的德 。劳动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创造了人,社会和社会关系,也创造了道德。劳动在创造人的 同时也形成了人与人的关系。原始的劳动分工与协作,使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扶持 自量不
1 其三,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总是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性
同时,不同阶级之间的道德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之处,反映着道德的普遍性。其四,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
2 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既表现为道德的历史继承性,也表现为道德对社会发展具
有能动的反作用
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作为一种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之间
交往和社会关系,各种利益关 系更为凸显随看社会分工的不 断发展,个人利益,他人利益和 社会利益的界限逐步明要求规 范、协调或制约利益冲突的意 识更为强烈,由此促进了人类 道德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可以 说,道德正是适应社会关系尤 其是利益关系调节的需要而产
生的
人的自我意识是遭德产生的主 观条件。意识是道德产生的思 想认识前提。人只有在社会
3 关系的特殊的行为规范,道德与法律规范、政治规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
论道德的起源及本质

论道德的起源及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
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
进化论: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
感觉欲望论:道德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欲求。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产生有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其客观条件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其主观条件是指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开始意识到这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调整。
二、道德的本质
道德的本质: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一方面,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相应的道德体系的性质,它所体现的利益关系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或多或少地会打上阶级的烙印。
另一方面,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
道德起源和本质的说法

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人类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是人类互相相处的基础。但是,道德的起源和本质一直是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经常探讨的问题。
道德的起源,一般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进化心理学观点,另一种是社会契约论观点。进化心理学观点认为,道德是人类进化的结果,它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而产生的。人类之所以会有道德观念,是因为这种观念可以提高人类的生存率和繁殖率。社会契约论观点则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人们为了共同生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要制定一些共同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就是道德。
不管是哪种观点,都说明了道德的起源是人类自身的需要,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产生的。道德的本质则更深层次地揭示了道德的意义和价值。
道德的本质是什么?道德本质的不同解释,也是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争论的焦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康德的义务论和尼采的意志论。
康德的义务论认为,道德的本质在于人类的义务和责任。他认为,人类具有自由意志,但是人类的自由意志必须遵循一些普遍适用的道德规则。这些规则在人类自由意志的基础上,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得人类社会可以更加和谐。
尼采的意志论则认为,道德的本质在于人类的意志。他认为,人类是通过意志来建立道德,而不是道德来规范人类的意志。尼采认为,道德的本质是人类的意志在自我创造和自我超越中的表现。
这两种观点的差异,反映了道德本质的多样性。道德本质的不同解释,可以看作是对人类道德理解的不同角度和侧重点。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是人类社会中永恒的话题。道德的起源和本质的不同观点,反映了人们对道德的不同理解和认知。无论是哪种观点,都强调了道德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更加关注道德的发展和实践,以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和美好的社会。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知识速记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知识速记
以下是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知识点总结:1、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起源:道德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共同生活和交往,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内在需要。
本质: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们共同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的规范和准则,旨在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2、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功能:道德具有多种功能,如调节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等。
作用:道德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爱国奉献:强调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贡献。
勤劳勇敢:强调勤劳节俭、勇敢顽强、不畏艰难的精神。
自强不息:强调个人不断努力进取、追求进步和成长。
厚德载物: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宽容、仁爱和互助精神。
博大宽和:强调个人心胸开阔、待人宽容、和谐共处的品质。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5、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道德的本质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有几种不同的见解:
(1)把道德的本质归之为人的先天固有善良或邪恶的意志,这是主观唯心主义。
中国的代表性观点有孔子、孟轲“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说”,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恶”的“性恶说”等。
(2)把道德的本质归之为“神的启示”,这是客观唯心主义。
中国的代表人物有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源出于天”之说。
(3)旧唯物主义者反对从神出发,而从人出发,反对神道主义,主张人道主义,认为道德的本质是人性的自然表现,是人的真实的、健康的“本性”,而恶行、罪过只不过是人性的歪曲。
它使道德从虚幻的天国拉回到了世俗的人间,但他们所说的人的本性是抽象的人性,脱离了社会关系的永恒的人性,因而最终与唯心主义殊途同归。
道德的本质是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和反映。
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了道德的历史类型和性质,决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发展迟早会引起道德的相应变化与发展。
道德除了受经济基础决定外,还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这些社会因素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政治、法律、教育、文化、艺术宗教等其他上层建筑,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心理和民族传统习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