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最好的继承——刘天华对民族乐器的改造
刘天华的国乐思想及启示

opment of contemporary national music.
Key words: LiuTianhua; Chinese national musical thoughts
Class No. : J607
Document Mark: A
( 责任编辑: 宋瑞斌)
·154·
Abstract: Liu Tianhua is a great composer,a Chinese Erhu performer,an innovator and a musical educator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music . And he has made a great coe national music. What's more,
而他的将音乐普及到一般民众的思想更是难能可贵,对当代社会民族音乐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刘天华; 国乐思想
中图分类号: J607
文献标识码: A
刘天华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伟大的作曲家、革新家、 二胡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他的一生积极为“国乐”的前 途奔走呼号,身体 力 行,创 立“国 乐 改 进 社 ”,创 办“音 乐 杂志”,收集民间音乐,甚至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献出了 生命。
作者简介: 李明明,在读硕士,西北师大音乐学院 2010 级。研究方向: 中国传统音乐。
·153·
第2 期
鸡西大学学报
2013 年
学校停办,差不多失业乃有《闲居吟》……” 除以上所举,先生还利用暑期在家乡组织国乐研究
会,成立国乐改进社,办刊物等方式,积极为改进国乐奋 斗。
三 音乐“要顾及一般民众”的思想 “我希望提倡音乐的先生们,不要尽唱高调,要顾及 一般民众,否则以音乐为贵族们的玩具,岂是艺术家的初 愿”。这便是刘天华先生的平民音乐观。他说,“一国的 音乐教育,并非造就几个专门人才去当教员,去做高等吹 鼓手的,乃是人人必备的养生之具”。这种思想的渊源与 先生在北京工 作 期 间 受 到“平 民 文 学 ”等 思 想 的 影 响 不 无关系。他高瞻远瞩,在那个音乐“奇荒”的年代,选用了 一件连自己的 父 亲 都 呵 斥 的 但 又 可 以 普 及 的“叫 花 子 ” 乐器作为自己改进国乐的乐器,在大多数人对于国乐嗤 之以鼻的时代,他勇敢地撑起改进国乐的大旗,以过人的 智慧改变了国乐的历史。 在改进国乐的乐器的选用上,刘天华选择了二胡这 件平民化的乐器,在创作上,他创作了反映时代呼声的富 有思想性的优秀作品,他还要求打破门户之见,只要是好 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吸收,还倡导学生学习中外优秀音乐。 刘天华平民音乐观在于用音乐唤起普通民众的觉醒,同 时也是他对当时政局一种有力的回击。面对当时社会的 动荡、黑暗,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只有拿起自己的音乐武 器做一有力的反击。在《我对于本社的计划》一文中,他 认为整理国乐的工作应该是政府的事,“我本想写一篇意 见书来讨论这件事,后来一想,现在国内政府如许之多, 可是哪一个 能 注 意 到 这 件 事 的,还 是 少 说 废 话 吧 ”。 由 此,也可以看出他对当时政府的失望,他毅然决然地将改 进国乐进行到底。 四 刘天华的国乐思想引起的思考
弘扬国乐,改革创新——简述20世纪20、30年代的刘天华

内容提要西方音乐的传入,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使我国的民族音乐受到全方位的冲击,但也促使国人对中国音乐的发展道路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本文分六部分,通过对当时时代背景的分析和刘天华初到北京教书时的情况,还原刘天华面临国乐危机时期的所进行的音乐创作和音乐实践活动,其中国乐改进社的成立和社刊《音乐杂志》的出版,反映了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对国乐改革发展的贡献,客观展现了刘天华先生改进国乐的不朽功绩。
关键词刘天华国乐现状国乐改进社《音乐杂志》音乐创作AbstractWestern music introduction, since challenge, also is the opportunity, it causes our country's national music to be under the omni-directional impact, but also urged the people to carry on the earnest ponder to the Chinese music development path.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six parts, through to at that time the time background analysis and Liu Tianhua at the beginning of to the Beijing teaching time situation, returned to original state Liu Tianhua music creation and music practice which carried on fac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crisis time.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improvement society establishment and society publication "Music Magazine" the publication, had reflected national musician Mr. Liu Tianhua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reform development contribution, unfolded Mr. Liu Tianhua to improv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objectively the immortal merit.Key wordLiu Tianhua;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present situ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improvement society;the "Music Magazine";Music creation一、序言《光明行》是刘天华于1931年春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作品振奋人心,旋律明快,节奏富于坚定与弹性。
论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

论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刘天华是中国二胡界的巨匠之一,他对于二胡艺术的贡献不仅在于技艺的精湛,更在于他对于二胡音乐的创新和推广。
首先,刘天华对二胡技艺的精进无疑是不可忽视的。
他从小便开始学习二胡,并在师父的指导下苦练技艺。
在他的努力下,他不仅能够演奏各种难度的曲目,而且在技艺上也有了极大的突破。
他开始将二胡演奏和声乐结合,用二胡模拟人声,从而创造出了全新的表现力。
他的演奏还有一种不同寻常的柔美,音色细腻,清晰明了,表现力强烈。
这可以说是刘天华在技艺上的巨大贡献,他将二胡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其次,在创新方面,刘天华对中国二胡音乐的发展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他的音乐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元素,同时也借鉴了西方的音乐元素,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
他的音乐不仅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度和精髓,更融合了多种风格,如民谣、爵士乐等,同时,他还大胆尝试将东西方音乐的元素融合起来,并且以二胡为主角演绎,让外国观众叹为观止,令人耳目一新。
此外,他还尝试在多种音乐形式中加入二胡的演奏,包括管弦乐和合唱,从而让二胡这种传统乐器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为二胡音乐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刘天华对二胡的推广也是不言而喻的。
他的音乐不仅在国内备受推崇,更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他多次出访海外,为中国文化和二胡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还在国内举办了一系列的音乐会和公开课,向人们介绍了二胡的魅力,向年轻音乐爱好者传授技艺和心得,激励更多人参与到二胡的学习和推广中来。
纵观整个二胡艺术界,刘天华的贡献可谓卓越。
他在技艺上的精进、音乐的创新和推广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推动了中国二胡音乐的发展和国际化推广。
他的成就和精神精益求精,不断创新,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标杆,展示了中国文化和二胡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发展是最好的继承——刘天华对民族乐器的改造

发展是最好的继承——刘天华对民族乐器的改造“发展”是事物从出生开始的一个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是指一种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一、刘天华生平简介刘天华,江苏江阴人,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中,童年的他热爱音乐,从小擅长吹笛子,他在中学时期,参加学校的军乐团,开始接触西洋乐器。
后来学习管弦乐钢琴小提琴,钻研理论知识,后来,剧社解散。
当他经过乐器店铺发现店里摆着各式各样的西洋乐器,而民族乐器却异常缺少,只有一两件当作陪衬,显得十分寒战,他感觉十分悲凉并怅然而去。
回到家乡的他,担任小学音乐教师在课余时间走访民间艺人,对二胡琵琶等民乐样样精通的为了深入研究中国传统乐器古琴的演奏方法,又只身前往河南开封学习古琴艺术。
他看到国乐濒临你如此的境地,使得他更加富有使命感的要拯救民族音乐。
对和声的进一步学习。
对而后的乐器改造打下了一定基础。
二、刘天华对民族乐器的改造1.对琵琶的改造。
琵琶被誉为弹拨乐之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西域传入,后由曲项琵琶演变而来,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国人崇洋媚外的态度,使得民族乐器发展垂危,这是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向也产生了分化,分为了重阳派和国粹派两个一派别,随着刘天华,在中西音乐中的学习实践中他发觉了西洋乐器学习中的优点。
他首先找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做琴师,亲自设计方案建立实验工厂,对琵琶二胡进行突破性的改造,他苦思冥想,经过长时间探索,大胆地使用十二平均律,增加了琵琶的品和相,使琵琶能够准确地演奏出半音全音关系的音阶。
2.对二胡的改造。
二胡是我国北方乐器,始于唐代,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民乐家族主要的弓弦乐器之一,虽然二胡历来不受人重视。
但刘天华却视她为珍宝,对二胡有着十分浓重的情感。
中国演奏家(9)二胡刘天华

中国演奏家(9)二胡刘天华刘天华(1895年2月4日—1932年6月8日)原名刘寿椿,江苏省江阴市澄江镇西横街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1912年随兄刘半农去上海,工作于开明剧社,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并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开始接触西洋作曲理论。
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
1932年因猩红热病逝于北京,年仅37岁。
代表作有《光明行》、《良宵》、《空山鸟语》、《歌舞引》、《飞花点翠》等。
个人生平1895年:2月4日生于江苏省江阴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11年:辛亥革命,学校停办之后回到故乡江阴参加“反满青年团”军乐队,吹奏军号。
从此时开始音乐工作。
1912年—1914年(17岁—19岁):赴沪参加沪西开明剧社,任乐队工作。
在这时期学习各种西乐器,举凡管弦乐器、钢琴等,均加学习,尤以铜管乐器多有深造,并对西洋作曲理论有所接触。
1914年:开明剧社解散,解散,返里任教于华墅华澄小学。
开始了他音乐教学的生涯。
1915年(20岁):是年春丧父,复贫病失业,心境恶劣,偶赴市购得二胡一把,每日拉奏,随产生《病中吟》旋律初稿,表达他当时的不得志和内心的抱负。
秋任教常州母校,为母校建立了军乐队与丝竹合奏团,常至民间演出。
1916年(21岁):与殷尚真女士结婚。
被江苏省立五中聘为音乐教员,并在该校组织了丝竹部和军乐部两支乐队。
1917年(22岁):向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学习二胡及琵琶等。
1918年(23岁):夏,从沈肇洲先生学习崇明派琵琶的演奏。
开始创作《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等曲。
1920年(25岁):夏,赴河南学习古琴,沿途还一路寻访民间艺人,采集各处民间音乐。
染癣疥,负病归。
至此,刘天华比较深入地认识到中国传统音乐精致典雅的一面。
在此期间,他对各种传统民间音乐也进一步学习,他常和熟习音乐的好友澈尘和尚探索研究民间音乐及佛教音乐。
1921年(26岁):到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乐队,在江阴组织暑期“国乐研究会”,授《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等曲。
刘天华对二胡艺术发展的主要贡献

刘天华对二胡艺术发展的主要贡献刘天华对二胡艺术发展的主要贡献刘天华(1895一1932)原名刘寿椿,江苏江阴县人。
刘天华是五四时代优秀的民族器乐作曲家、革新家,也是一位教育家。
他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并愿意终身贡献于“国乐改进”的事业。
他短暂的一生始终刻苦顽强地学习,他立志要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同时,不断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技法使之更系统更科学。
正是在这种艺术观的推动下,刘天华对我国的民族音乐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并将中国民间乐器二胡推向了专业化的道路。
一、刘天华的民族器乐艺术观刘天华对民族器乐及其文化艺术发展的科学性和民族特性方面,有着自己极为可贵和独到的见解。
对待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的音乐,他认为:“国乐之在今日,有如沙里面藏着的金,必须淘炼出来,才能有用。
”(《新乐潮》1927.6),对于西洋音乐,如铜管乐、小提琴、钢琴及作曲理论知识等等,他是十分重视的,始终没有间断过学习,但他的态度是很明确的,认为“我们想介绍西乐,以为改进的辅助。
”对于当前新文化的发展,刘天华先生总结为:“一国的文化,也断然不是些抄袭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反过来说.也不是死守老法固执已见就可以算数的,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及到进步这两个字。
”刘天华先生正是用这个科学的论断,指导了他一生的教学、创作过程。
他说:“在这样音乐奇荒的中国,又适值民穷财尽的时候,不论哪种乐器,哪种音乐,只要能给人们精神上些少的安慰,能表现人们一些艺术的思想,都是可贵的。
……所以,我希望提倡音乐的先生们不要尽唱高调,要顾及一般民众。
否则,音乐为贵族的玩具,岂是艺术家的初愿。
”因此,他把自己“国乐改进”的志向,首先寄予二胡这种较能普及于民众的乐器。
二、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1.对二胡及其技法的改革二胡也称胡琴或南胡,由胡琴发展而成。
二胡一类弦乐器起源很早,远在千年以前的唐代,就有一种“奚琴”,其是当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奚族的乐器,算二胡的前身。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试题库及答案1、我国清代戏曲的四大声腔有哪些?答:昆腔、高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2、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代表性曲艺音乐品种有哪些?各举一例答:北方的鼓词(山东大鼓,京韵大鼓),南方的弹词(苏州弹词)3、什么叫“学堂乐歌”?答:自1904年左右开始,在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上教习的歌曲(1903年,张之洞首先将音乐课作为课程在新学堂中施行)。
这些歌曲的曲调太多来自欧洲和日本的歌曲(包括一些艺术歌曲),由一些留学欧日回国的学人填上具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内涵的新词而成。
代表曲目有《何日醒》(夏颂莱编词)《中国男儿》《十八省地理历史歌》《黄河》《扬子江》等。
4、创作和教习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哪些?答:沈心工(重点了解)曾志泯,李叔同(重点了解),高寿田,冯亚雄等5、学堂乐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中的意义?答:1学堂乐歌是欧洲音乐文化大规模传入中国的开端,也是中国新民族主义文化在音乐领域的萌芽,2学堂乐歌为中国“新音乐”的诞生和发展开启了源头;3为后来我国的军歌,工农革命歌曲和群众歌曲体裁的发展开了先河;4为欧洲音乐文化的知识和技能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5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音乐家。
6、歌曲《满江红》(岳飞词)的来历?答:1925年,“五卅运动”中杨萌浏将元代诗人萨都喇作词的《金陵怀古》一曲,填上岳飞的《满江红》词而成,这首歌曲从1920年代下半叶以来,在我国传唱甚广。
7、从20世纪以来的“新民歌”看民歌的传承演变规律。
答:民歌在传承中,其曲调的变化比较缓慢,但歌词总是在满足现实需要的动机作用下随时处于变化之中,如《五更调》《孟姜女》《苏武牧羊》等,以及30-40年代的“红区民歌”和“解放区民歌”等都体现这一规律。
8、我国第一所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是?答:上海国力音乐专科学校,成立于1927年,这所学校的建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音乐的开始。
9、“五四”时期中国文化界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主流价值判断是什么?答:(P53-P54)欧洲音乐中心“以西为师”和“西化”;中国音乐“落后”和“不科学”。
刘天华与“国乐改进”活动

刘天华与“国乐改进”活动作者:颜春英来源:《艺海》2008年第04期刘天华是我国二胡学派的奠基人,为实现“国乐改进”而奋斗终身,从民族器乐二胡着手,知难而进,从不为苦难所危惧,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在音乐教育和近代音乐文化发展中赢得了一席不容忽视的地位,奠定了二胡的发展基础和方向。
一、在艰难困苦中坚信自己刘天华出生于江苏江阴,家庭情况十分窘困。
但是贫苦的童年生活还是没有抹杀掉他的音乐天赋,像大多数的音乐家一样,他的音乐启蒙非常早,苏南地区向来都有“丝竹音乐之乡”之称,街坊邻里操办红白喜事的时候请一些民间艺人来演奏,浓厚的音乐气氛,良好的传统氛围,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从小酷爱音乐的刘天华。
刘天华的命运可谓是一波三折,起起伏伏。
很难得的一个机会,他加入了“开明剧社”的乐队里的工作,1912年至1914年一直在剧社活动,这是一个新兴的戏剧团体,所演的许多剧目都带有反帝反封建或讽刺节假腐朽生活方式的色彩,地方当局大为不满,因此1914年被下令解散了。
生活的困苦又围绕着刘天华,原本以为可以好好发展,美好的希望再次破灭。
生活虽然艰苦,但是人生的信念仍然未变,酷爱音乐的他从未放弃过学习的机会,只要是自己不会的,他都会寻根问底,且对人非常尊敬。
二、在不断学习中充实自己刘天华的学习态度是不能不提的,无论是学习民族乐器还是学习西洋乐器,他的付出都是常人所想像不到的。
他曾向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梅、沈肇洲学习二胡、琵琶。
即使到了北大,作为一个大学的二胡、琵琶老师,不管什么原因,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也从来没有片面地学习过音乐,只要是对改进国乐有用的音乐,他都会不顾一切地向别人学习。
所以在北大工作期间,他一面坚持进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传授工作,另一方面则积极地接触西方音乐。
“吾学西乐正是为了将来更好地整理民族音乐”。
正是这种目标,才使得他不断勤奋,天生的灵感加后天的勤奋,才促成了刘天华在音乐上的成就。
刘天华是最早用科学方法整理研究民间音乐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是最好的继承——刘天华对民族乐器的改造
“发展”是事物从出生开始的一个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是指一种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一、刘天华生平简介
刘天华,江苏江阴人,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中,童年的他热爱音乐,从小擅长吹笛子,他在中学时期,参加学校的军乐团,开始接触西洋乐器。
后来学习管弦乐钢琴小提琴,钻研理论知识,后来,剧社解散。
当他经过乐器店铺发现店里摆着各式各样的西洋乐器,而民族乐器却异常缺少,只有一两件当作陪衬,显得十分寒战,他感觉十分悲凉并怅然而去。
回到家乡的他,担任小学音乐教师在课余时间走访民间艺人,对二胡琵琶等民乐样样精通的为了深入研究中国传统乐器古琴的演奏方法,又只身前往河南开封学习古琴艺术。
他看到国乐濒临你如此的境地,使得他更加富有使命感的要拯救民族音乐。
对和声的进一步学习。
对而后的乐器改造打下了一定基础。
二、刘天华对民族乐器的改造
1.对琵琶的改造。
琵琶被誉为弹拨乐之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西域传入,后由曲项琵琶演变而来,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国人崇洋媚外的态度,使得民族乐器发展垂危,这是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向也产生了分化,分为了重阳派和国粹派两个一派别,随着刘天华,在中西音乐中的学习实践中他发觉了西洋乐器学习中的优点。
他首先找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做琴师,亲自设计方案建立实验工厂,对琵琶二胡进行突破性的改造,他苦思冥想,经过长时间探索,
大胆地使用十二平均律,增加了琵琶的品和相,使琵琶能够准确地演奏出半音全音关系的音阶。
2.对二胡的改造。
二胡是我国北方乐器,始于唐代,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民乐家族主要的弓弦乐器之一,虽然二胡历来不受人重视。
但刘天华却视她为珍宝,对二胡有着十分浓重的情感。
他通过学习小提琴的经验,发现民间二胡的缺陷:二胡琴弦粗细长短各不同,琴弓的长短规格也不尽相同。
选用材料不统一,使二胡音域较窄,音响效果较差。
缺乏表现力,调音的随意性太大,都是根据个人而随意定制的。
刘天华根据实际情况提升二胡的把位,拓宽二胡的音域,使音域到了五个把位,从而增加了二胡的音域宽度,从而增强了二胡的演奏表现力,通过对小提琴的了解,刘天华又挑选了优质的材料来制作二胡琴身,增大了二胡的声响,增加了二胡的音响效果。
三、编创民族器乐曲
民族器乐曲:他还创作了十首二胡曲,《病中吟》,《独弦操》,《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等。
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
他参考西洋乐器,教学经验,注重乐器的基础练习,并编写出了47首二胡练习曲,和十五首琵琶练习曲,他还改变了,琵琶二胡,在过去口传心授的,旧的教学方法。
他还重视二胡的伴奏,对二胡进行的伴奏形式,和独奏形式的创造改变,这增强了二胡的艺术表现力,也为而后二胡的发展,开拓了思路,和新的审美艺术观。
四、刘天华改革思想
刘天华对我国民族音乐创造性的贡献,并不是偶然的。
他在《国乐改进社缘起》中所说:“我国近来最没有长进的学问,要算音乐了,虽然现在也有人在那里学这些人弹琴唱歌,但大多数还是贵族式的。
要说把音乐普及到一般民众,这真是一件,万分渺远的事,而一国的文化,也断然不是抄袭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道路来,然后才能说到进步二字。
”从而大大推进了民族音乐的发展。
结论
“傳统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他们也是很少完美的,传统的存在本身就决定了人们要改变它。
”发展的本身就是在不断的自我否定,扬弃,保留一个时代所需要的优秀文化遗址,并在不断碰撞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先进的事物来为大众服务。
的光明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