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正方体棱长练习题教学文稿

长方体正方体棱长练习题教学文稿

长方体正方体棱长练习题

姓名:

1.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3分米,高4分米,求它的所有棱长的和。

2.用钢筋做一个长和宽都是

3.5分米,高是10厘米的长方体框架,需多少分米的钢筋?

3.一个长方体的长是15厘米,宽是12厘米,棱长总和是148厘米,求它的高。

4.两根同样长的铁丝焊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长7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求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

5.一根铁丝,如果做成一个正方体框架模型,棱长8厘米;如果改做成一个长10厘米,宽9厘米的长方体框架模型,求高是多少?

6、某车间为制作一种长4米、宽2米、高3米的长方体铁架,需要把长10米的钢筋截成符合要求的短钢筋。做成这样的一个铁架,至少需要长10米的钢筋多少根?

7、小兰有一个长75厘米的铁丝做一个长7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这根铁丝够长吗?

8、用彩带捆扎下面的礼盒,需要多少厘米的彩带?(彩带结长15厘米)

9、一个长方体的高是16分米,底面是周长为32分米的正方形,这个长方体的棱长和是多少分米?

15、用一根72分米才的彩条围成一个正方体框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

长方体与正方体(一).教师版

对于小学几何而言,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既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又可以具 体考查学生在公式应用中处理相关数据的能力,所以,很多重要考试都很重视对立体图形的考查. 如右图,长方体共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 c b a H G F E D C B A ①在六个面中,两个对面是全等的,即三组对面两两全等. (叠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②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是: 长方体的表面积:2()S ab bc ca =++长方体; 长方体的体积:V abc =长方体. ③正方体是各棱相等的长方体,它是长方体的特例,它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 如果它的棱长为a ,那么:26S a =正方体,3V a =正方体. 板块一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 【例 1】 右图中共有多少个面?多少条棱? 左面 【考点】长方体与正方体 【难度】1星 【题型】解答 【解析】 如右图所示,可以分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向看这个立体图形.前、后看各有1个面,左 面看有1个面,右面看有2个面,上面看有2个面,下面看有1个面.所以共有1112218+++++=(个) 面.前后方向的棱有6条,左右方向的棱有6条,上下方向的棱也有6条,所以共有棱 66618++=(条). 【答案】8个面,18条棱 例题精讲 长方体与正方体(一)

【巩固】右图中共有多少个面?多少条棱? 【考点】长方体与正方体【难度】1星【题型】解答 【解析】9个面,21条棱. 【答案】9个面,21条棱 【例2】如右图,在一个棱长为10的立方体上截取一个长为8,宽为3,高为2的小长方体,那么新的几何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考点】长方体与正方体【难度】2星【题型】解答 【解析】我们从三个方向(前后、左右、上下)考虑,新几何体的表面积仍为原立方体的表面积:10?10?6=600.【答案】600 【巩固】在一个棱长为50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在它的八个角上各挖去一个棱长为5厘米的小正方体,问剩下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是多少? 【考点】长方体与正方体【难度】2星【题型】解答 【解析】对于和长方体相关的立体图形表面积,一般从上下、左右、前后3个方向考虑.变化前后的表面积不变:50?50?6=15000(平方厘米). 【答案】15000 【例3】如右图,有一个边长是5的立方体,如果它的左上方截去一个边分别是5,3,2的长方体,那么它的表面积减少了多少? 【考点】长方体与正方体【难度】2星【题型】解答 【解析】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为5?5?6=150.现在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减少了前后两个面中的部分面,它们的面积为(3?2)?2=12,所以减少的面积就是12. 【答案】12 【例4】如图,有一个边长是5的立方体,如果它的左上方截去一个边分别是5,3,2的长方体,那么它的表面积减少了百分之几? 【考点】长方体与正方体【难度】2星【题型】解答 【关键词】奥林匹克,初赛,10题

小学数学试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测试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测试题 班级--------------姓名---------------等级-------------- 一、填空题 1.长方体或正方体中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正方体是特殊的(),它六个面都是()。 2.长方体中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3.长方体上(下)面的面积是由()和()相乘得到的,前后两个面的面积是由()和()相乘得到。 4.计量长度要用()单位,计量面积要用()单位,计量体积要用()单位。 5.一个长方体长4分米,宽2分米,高2.5分米,它最大的一个的面积是()平方分米,表面积是()平方分米,体积是()立方分米。 6.一根长228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厘米,它的一个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7.长方体的长是10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3厘米,这个长方体棱长之和是()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8.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24平方厘米,它的棱长是()。 9.把三个棱长是2分米的正方体,粘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是(),体积是()。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2.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与其一条棱长的乘积,就是这个正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它的体积就扩大8倍。() 4.长方体的六个面中,也可能有四个面是正方形。() 5.一个正方体的一面的周长是12厘米,它的表面积是54平方厘米。() 6.把三个棱长是2厘米的正方体木块胶合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8平方厘米。() 三、选择题。 1、表示一木块大小的单位可以是()。 ①米②平方米③立方米④千克 2、一个汽油桶最多可以装80升汽油,我们就说汽油桶的()是80升。 ①重量②容积③xx④体积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增加2分米,它的表面积就增加()。 ①24平方分米②144平方分米③264平方分米④8平方分米4、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则表面积就增加()。 ①2倍②4倍③8倍④16倍 5、一根长方体木料,它的底面积是10平方厘米,把它截成3段,表面积增加了()。①20平方厘米②30平方厘米③40平方厘米④60平方厘米 四、应用题。 1、正方体形状玻璃鱼缸(无盖)的棱长是50厘米,做一个这样的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玻璃? 2、一个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容器内装满沙土,把这些沙土全部倒入长2米、宽0.8米的长方体容器内,沙土有多高? 3、一个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它的底面周长和高都是6分米,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2.理解长方体各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4.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长、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图上这些是什么图形?学生说。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都是平面图形,而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都是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请你说说你带来的物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3.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形?(高楼、衣柜、冰箱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的,魔方这种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认识长方体立体图。 1.出示一个长方体。提问:从不同角度观察,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最多只能同时看到3个面。 (这就是长方体的直观图,看不到的面我们用虚线表示。)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长方体上这种平平的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面。(板书:面) (2)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两个面相交的这条线,我们叫它叫做棱。(板书:棱) (3)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活动一: 知道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我们一起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演示) 这些面有什么特征?(演示)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演示)长方体共有12条棱。 棱的长度有什么特点?(演示)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演示) 活动二: 拿出做好的长方体的框架。思考: (1)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后,把左右方向的棱叫做长,把前后方向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高。 实际上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把底面中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 (2)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 12条棱可以分成4组长、宽、高。 (3)练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具体内容和教学建议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具体内容和教学建议 编写意图 (1)本小节主要教学认识长 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长 方体、正方体形状的建筑物和生活 用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很多物 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为进一步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 征作准备。 (3)接下来,首先由实物图 抽象出几何直观图,并介绍长方体 的各部分名称:面、棱、顶点。“面” 采用直观认识的方式。“棱”与“顶 点”则分别用描述进行定义:棱是 指面和面相交的线段;顶点是指棱 和棱的交点。 (4)例l重点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物品,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数一数等方式引导学生从面、棱、顶点三个角度去观察、分析,在学生观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初步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建议 (1)关注已有知识经验,突出重点。 学生在前面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通过实物或模型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对它们的明显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如: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在生活中也积累了大量关于长方体、正方体的直观经验。教学中,应激活经验,回顾特点,了解起点。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概括长方体、正方体有关面、棱和顶点的特点。特别是,为了后面进一步的学习,将“棱”的研究作为教学重点。 (2)设计有利于特征探索和空间观念培养的材料与活动。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长方体的盒子和一个长方体的框架。首先,为学生提供大小

不同的长方形,长度不一的小棒若干,橡皮泥或其他接头若干个。接下来,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的活动过程。在操作前,先思考:“做成一个长方体,对面、棱、顶点这三方面有哪些要求?”“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在讨论的基础上再进行操作。 操作活动后,应选择正例、反例、一般的长方体(六个面是长方形)、特殊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进行反馈。 编写意图 (1)教材利用表格帮助学生梳 理长方体的特征,包括面、棱长和顶 点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概括长方体 的概念: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 的立体图形,并指出特殊情况有两个 相对的面是正方形。进一步概括长方 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 相等。 (2)例2重点研究“棱”的特 征。通过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制作一个 长方体框架的活动,让学生发现长方 体棱的特征:12条棱一般可以分成3 组,每组4条,长度相等;相交于同 一个顶点的3条棱一般情况下长度不 相等。由此引出长、宽、高的概念。 (3)“做一做”让学生用本书附页中的图样制作长方体模型,加深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同时,第(3)题通过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为后面表面积和体积的学习作准备。第(4)题和前面学习的观察物体相呼应,从一个方向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 教学建议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的探索与梳理,同时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3)关注长方体面、棱、顶点之间关系的理解。 大多数学生会探究面、棱、顶点各自的特征,但对这几者的特征把握,往往是表面的,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设计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设计者】郑州航空港区第十六小学王永胜 【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基于标准】 结合生活情景和实物认识长方体。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 教材首先呈现四幅情景图,图中分别有长城、高楼大厦、冰箱、柜子、电视机纸箱。这些情景都与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如,垒长城的砖是长方体,电视机纸箱是正方体等等。教材把这些物体都用红色箭头标示出来,由此引出长方体,让学生了解到长方体和正方体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教材通过例1,从身边实物开始观察,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例中来观察认识长方体。在此基础上观察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使学生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有一些直观的认识。 教材通过例2,教师指导学生用小棒做长方体,认识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 【基于对学情的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1)一年级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学生可以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几何图形。 (2)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能简单归纳出几何图形的特征。 2、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 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 3、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出现的困难: 学生空间观念较差,观察立体图形有困难。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操作比较,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3)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评价任务】

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复习实录

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复习实录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复习实录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 资源!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复习实录课前准备:故事《聪明的小乌龟》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老师要搬新家啦,你们替老师高兴吗?(高兴) 师:可是,我家的小金鱼和小乌龟有了意见。请听小金鱼正着急呢!播放课件:《小金鱼和小乌龟的对话》 小金鱼:小乌龟,小乌龟,怎么办呀,我们的主人要搬家啦!小乌龟:嗨,别急别急,我们的主人有一群既聪明又能干的小帮手,他们一定会帮我们再做一个更漂亮更合适的新家。师:同学们,愿意帮我家的小金鱼和小乌龟再做一个新家吗?(愿意) 师:先请同学们看看小金鱼和小乌龟的家是什么样子的?生:小金鱼的家是长方体,小乌龟的家是正方体。 师: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要想帮小金鱼和小乌龟做一个新家,你认为要应用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那些知识呢? 生:学生自由发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二、实践应用

师:你们会计算吗?(那老师先考考你们) 师:教师课件演示《计算公式》:重点强调计算方法。 动手操作 师:现在请同学们准备帮小金鱼和小乌龟做新家啦! 教师课件出示:《小金鱼和小乌龟的家》请认真观察大屏幕,你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小金鱼的家长为5分米,宽为2分米,高为3分米;小乌龟的家棱长为3分米。 师:如果老师想用玻璃给它们分别做这样一个新家,你们认为第一步先要求出什么? 生:先要求出它们的表面积。(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师:你们能行吗?开始做吧(女生为小金鱼做,男生为小乌龟做) 师:老师还想知道它们的新家分别要占有多大的空间呢?(能行吗) 生:学生独立计算。(男生为小金鱼做,女生为小乌龟做)师:《课件演示》集体订正 三、深化练习 1、小法官 在给小金鱼和小乌龟做新家的过程中,老师听见有这样几种说法,想请同学们来当小法官判断一下。(用手势表示对错,并说明理由)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墨水瓶盒等,课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以前学过什么图形?谁来说说 (学生说) 不错,那谁来说以说它们当中哪些图形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边叙述,边出示幻灯片) 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这些图形中的两个——长方体和正方体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新授 1、老师今天带来了长方体(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展示正方体)。 2、还记得我们以前认识图形的一些方法吗?谁愿意来给老师说说? (学生说: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 我们今天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要看一下你们都用了哪些方法?

现在请仔细观察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想一想,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我请。。。。。。 (学生说) 3、说的真好,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面、棱、顶点三个部分组成的,那谁来指指长方体的面是哪一个部分? (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拿出你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摸看。 谁来指指长方体的棱是哪一个部分? (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拿出你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摸看。 那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顶点又是指哪一个部分?请同桌互相指指看看。 (同桌互相指顶点) (课件出示) 数学上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平平的部分叫做面,把两个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今天我们就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 首先研究长方体,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讨论要求。 (学生读要求) 现在每排的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分组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写在老师发放的表格中。(教师板书) 好、停,哪个组派一名同学来汇报长方体的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汇报的真棒!你们同意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吗?同意的请举手。看来其他小组也和他们的讨论结果一样。(不同意的小组请把你们的讨论结果跟大家汇报一下) 六个面。 你怎么知道是六个面,用的什么方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鹿泉区大河镇曲寨小学封江彦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它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小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加以说明,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内容,本单元教材包括:(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含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容积和容积单位,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三个内容。本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的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为进一步认识其他立体图形和有关计算打好基础。本课时主要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及体积做准备。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⒈学生学科知识的储备情况: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简单的几何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并且还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基础。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已能从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形状为长、正方体的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材发现长、正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⒊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水平: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发现、探究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数学新课标的要求及对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提升数学思考。 情感目标: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在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概念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教学的重点就是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由于五年级的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所以我采用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 六、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请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放大后的本单元的主题图,请学生观察图中物体的形状跟平面图形一样吗?待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从图中的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同时告诉学生这两个图形的各部分不在一个平面上,它们都是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古城二小王静艳 教学内容:《现代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当前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实施要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重点。课堂教学的设计应依据《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理论依据】 ⒈依据《新课标》理念: 义务阶段的学习学生应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针对“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学生需要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⒉依据“体验式学习”理论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注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环境和活动,让学习者透过个人在实际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觉悟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再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放到实践应用中去检验。由此可以概括,体验学习是一种充分体现主体性、过程性、交往性、反思性,个性化以及建构式特征的学习方式。 ⒊依据“研究性学习”理论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进行的解决问题的自觉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定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以特定的角度和途径让学生联系生活实例,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研究性学习”是重视实际问题解决,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部分的重要教学内容,它们是最简单的几何体。学生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将进一步了解简单几何体的基本特征,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精品教案 一、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第27—29页例1、例2.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与观察比较,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以及有条有理、有根有据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3、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四、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1)、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2)、说一说,生活中的物体有哪些是长方体(正方体)的? 2、原型:长方体模型和正方体模型。

3、探究的问题:(1)、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2)、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3)、正方体有哪些特特征?(4)、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六、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都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出示课件) 2、出示实物: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盒等,请学生选择喜欢的物体,说说是什么形状的? 揭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探究与解决: 1、认识长方体特征 (1)初步感知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实物,并动手摸一摸,认识长方体的面、顶点、棱。 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小组合作,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的方法再次观察实物。通过讨论、交流、概括特征。 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演示动画“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练习(最新整理)

长方体和正方体应用题练习一、填空 1.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有()、()、() ()、()。 2.()叫周长。 3.()叫面积 4.长方形的周长= 字母表示: 5 正方形的周长= 字母表示: 6.三角形的周长= 平行四边形的周长= 梯形的周长= 7.长方形的面积= 字母表示:s= 8正方形的面积= 字母表示:s= 9长方体的表面积= 字母表示:s= 长方体的体积= 字母表示:v= 10.正方体的表面积= 字母表示:s= 11 正方体的体积= 字母表示v= 二、有关计算 棱长: 1、(1)一个长方体的长6 厘米,宽5 厘米,高4 厘米。它的棱长和是多少?(2)长方体的棱长和是60 厘米,长6 厘米,宽5 厘米。高是多少?(3)长方体的棱长和是60 厘米,长6 厘米,高4 厘米。宽是多少?(4)长方体的棱长和是60 厘米,宽5 厘米,高4 厘米。长是多少? 2、(1)正方体的棱长是8 厘米。它的棱长是多少? (2)正方体的棱长和是96 厘米。它的棱长是多少? 3.一个正方体礼盒,棱长为1.5 dm,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接头不计。)

4.用一根长48 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长5 厘米,宽4 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5、一个长方体的长是15 厘米,宽是12 厘米,棱长总和是148 厘米,它的高是多少、? 6 两根同样长的铁丝焊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长 7 厘米,宽5 厘米,高3 厘米,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三、表面积: 1.一个长方体的长8 厘米,宽5 厘米,高3 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无盖玻璃鱼缸,它的底长4dm,宽25cm,高20cm,做这样一个鱼缸至少要玻璃多少平方厘米?(求什么?)3.一个房间的长6 米,宽3.5 米,高3 米,门窗面积是8 平方米。现在要把这个房间的四壁和顶面粉刷水泥,粉刷水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需要水泥4 千克,一共要水泥多少千克? 4.一盒饼干长20 厘米,宽15 厘米,高30 厘米,现在要在它的四周贴上商标纸,这张商标纸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5、挖一个长50 米,宽30 米,深2 米的养鱼池,这个养鱼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6、一个通风管的横截面是边长是0.5 米的正方形,长2.5 米。如果用铁皮做这样的通风管50 只,需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 7、在一节长120 厘米,宽和高都是10 厘米的通风管,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做12 节这样的通风管呢?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实验版数学第十册的内容。教材以学生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彩图为切入点,语言表述不多,给教师留下了充分的创造性地利用教材的机会。教学中可采用观察彩图和实物、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材还注重了知识的整体性,把长方体和正方体放在同一节中呈现,有利于对学生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设计理念: 1、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安全的状态下学习。 2、以活动为主,把学生“学数学”变成为“做数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3、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体验”是学生内心知识的形成过程,它是课堂的灵魂,是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目的之一。 4、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师是“主导者”为“引导者”。 教学目标: 1、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价值。 3、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增强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并对知识进行内化。 4、培养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一兜实物和模型。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的实物及萝卜、小刀。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走在街上,一眼就能认出自己的朋友,这是因为你的朋友有他自己的特征。比如说:我,细高个儿,戴着金丝眼镜,有两颗虎牙,30岁左右。你能不能也给我介绍一位朋友,他与别人不同,可以是你的同学、老师、你不说他的名字,我们也能听出来。 生:他,胖胖的,肩宽腰圆,小眼睛,走起路来一晃一晃的…… 生:…… 师:同学们描述得还真不错,抓住了人的不同特点。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两位新朋友——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 【通过师生对话,可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心理安全的状态下进入学习活动。先以“我”为例来介绍一个人的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要介绍一个人,就要抓住他的特点,而抓住事物的特点,正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关键。】 二、教学过程 ㈠自学教材,初步感知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呢?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课本中的内容采用你自已喜欢的方式读一遍,看能不能找到答案。我提个要求:读完后,你要说说,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会产生什么疑问?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不陌生,理解课本文中的内容对我们这里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成问题,因此我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体地位,同时也很好地运用了教材。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体现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师:你们可以先自己想一想,也可以两人或四人交流一下,课本中讲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有的在想,有的在讨论。) 师:同学们通过看书知道了什么?可以随便说,有什么疑问也可以提。(学生自由发言)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精品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P10的例1、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 【教材简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一课,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系统地研究它们的几何特征还是第一次。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同时也是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计算以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推理等数学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2.在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探索图形经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其数学思考。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长、宽、高的价值,形成长方体、正方体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确定研究视角 1.引入:出示长方体直观图,并在长方体上剥离一个长方形。 2.谈话:比较长方体和长方形有什么不同? 3.过渡:研究长方形时我们研究了它的边和角,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可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引出:面、棱、顶点

介绍: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设计意图:本课是学生学习立体图形的起始课,研究方法的迁移和积累至关重要,通过唤醒学生研究二维平面图形的研究经验,引导学生自主确定三维立体图形的研究视角。】 二、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1.发现长方体“面”的特征 (1)借助长方体物品,你能发现长方体面有什么特征?你是怎么发现的?(四人小组交流) (2)集体汇报。 (3)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测量、推理等方法,知道了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相对的两个面为正方形时,其余的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2.发现长方体“棱”和“顶点”的特征 (1)同桌两人合作搭一个长方体框架,边操作边思考: ①支架点需要几个?为什么? ②小棒选几种?每种几根?为什么? (2)集体汇报:搭成功的小组介绍成功经验,没搭成功的说说失败的原因,在搭的过程中感悟到了长方体棱有什么特征? (3)小结:通过搭一搭,我们知道了长方体共有12条棱,将12条棱按相对位置进行分类,可分成3组,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长方体有8个顶点。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观察、操作、推理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①出示长方体直观图,想象看不见的三条棱在哪儿? ②想一想,至少保留几条棱,还能想象出长方体原来的样子?追问:这三条棱有什么特点? ③相机教学:长方体相较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变化长方体摆放方向,请学生指长方体的长、宽、高。 ④变化长、宽、高,感受长方体大小的变化。 【设计意图:长、宽、高的认识不能只是停留在字面的机械记忆,通过想象至少保留几条棱还能确定原来长方体的样子和变化长方体的长、宽、高,帮助学生体会长方体长、宽、高的价值,即长、宽、高决定了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精品】五年级奥数培优教程讲义第12讲-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师版)

第12讲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目标 1、能够以基本概念和方法为基础,同时把构成几何图形的诸多条件沟通起来; 2、依赖已经积累的空间观念,观察经过割、补后物体的表面积或体积所发生的变化; 3、求一些不规则的物体体积时,可以通过变形的方法来解决。 知识梳理 一、专题简析 在数学竞赛中,有许多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问题。解答稍复杂的立体图形问题要注意几点: 1、必须以基本概念和方法为基础,同时把构成几何图形的诸多条件沟通起来; 2、依赖已经积累的空间观念,观察经过割、补后物体的表面积或体积所发生的变化; 3、求一些不规则的物体体积时,可以通过变形的方法来解决。 二、常见问题 在长方体、正方体问题中,我们还会常常遇到这样一些情况:把一个物体变形为另一种形状的 物体;把两个物体熔化后铸成一个物体;把一个物体浸入水中,物体在水中会占领一部分的体 积。解答上述问题,必须掌握这样几点: 1、将一个物体变形为另一种形状的物体(不计损耗),体积不变; 2、两个物体熔化成一个物体后,新物体的体积是原来物体体积的和; 3、物体浸入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 解答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拼、切问题,除了要切实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熟悉计算方 法,仔细分析每一步操作后表面几何体积的等比情况外,还必须知道: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沿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切割成两部分,新增加的表面积等于切面面积的两倍。 典例分析 考点一:重合或者挖出立体的面积及体积 例1、一个零件形状大小如下图:算一算,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单位:厘米)

【解析】(1)可以把零件沿虚线分成两部分来求它的体积,左边的长方体体积是10×4×2=80(立方厘米),右边的长方体的体积是10×(6-2)×2=80(立方厘米),整个零件的体积 是80×2=160(立方厘米); (2)求这个零件的表面积,看起来比较复杂,其实,朝上的两个面的面积和正好与朝下的一 个面的面积相等;朝右的两个面的面积和正好与朝左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因此,此零件的表 面积就是(10×6+10×4+2×2)×2=232(平方厘米)。 例2、有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零件,中间挖去一个正方体的孔(如图),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和表 面积吗?(单位:厘米) 【解析】(1)先求出长方体的体积,8×5×6=240(立方厘米),由于挖去了一个孔,所以体 积减少了2×2×2=8(立方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240-8=232(立方厘米); (2)长方体完整的表面积是(8×5+8×6+6×5)×2=236(平方厘米),但由于挖去了一个孔,它的表面积减少了一个(2×2)平方厘米的面,同时又增加了凹进去的5个(2×2)平方厘米的面,因此,这个零件的表面积是236+2×2×4=252(平方厘米)。 例3、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拼成了一个新的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的长方 体的表面积增加了50平方厘米。原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定州市西坂小学陈英茹 教学内容: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34-35页。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人人 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得到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 和发展。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 1.积极了解儿童的现有经验 2.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 (1)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2)倡导在“触摸”中学习数学 (3)倡导自主讨论、交流 3.让数学走进生活 设计思路: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为今后学习长方体、

正方体的表面积作好铺垫。因此,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理解它们内在规律及联系是非常重要的。本课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空间观念的。在认识长方体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学习迁移,自主讨论正方体的特征,再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异同,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最后用学到的新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2. 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特征,开发学生智能。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摆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长方体、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学对象分析: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与教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

小学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培优

长方体和正方体》培优训练题 一、填空: 1、一个正方体的底面周长是 2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 ( ) 平方厘米,体积是 ( ) 立方厘米。 2、将三个棱长是 4 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 )立方厘米,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 3、把一个棱长 10 厘米的正方体,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这两个长方体的 体积之和是 ( ) 立方厘米,表面积之和是 ( ) 平方厘米。 4、把一个长 6 厘米,宽 5 厘米,高 4 厘米的长方体木块锯成两个小长方体,表 面积至少增加 ( ) 平方厘米,至多增加 ( ) 平方厘米。 5、把一个横截面的边长为 5厘米,长为 2米的木料锯成 4 段后,表面积比原来 增加了 ( ) 平方厘米。 6、把一个长 16厘米,宽 6厘米,高 8 厘米的大长方体切成两个小长方体,这两 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最大是( )平方厘米。 7、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 24 平方分米,把它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 每个 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8、一个长 2 米的长方体钢材 截成三段,表面积比原来增加 2.4 平方分米,这根 钢材原来的体积是 ( ) 。 9、一个长方体,如果长减少 2 厘米,就成为一个正方体,这时,正方体的表面 积是 96 平方厘米,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 10、一个长方体,如果高减少 3 厘米,就成为一个正方体。这时表 面积比原来减 少了 96 平方厘米。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11、一种正方体的棱长是 5厘米,用 4 个这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 方体的表面积可能是 ( ) 平方厘米,也可能是 ( ) 平方厘米。 12、将一个表面涂有红色的长方体分割成若干个体积为 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其中一点红色都没有的小正方体只有 3 块。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 )立 方厘米。 二、解决问题: 1、把 110厘米长的铁丝焊成一个长方体框架,长是宽的 2 倍,宽是高的 1.5 倍,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蓄水池,长 12米,宽 8米,高4米,如果将四壁和地面用 4平方 分米的正方形瓷砖贴上,需要多少块? 3、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 11厘米、6 厘米、 4厘米,如果高增加 3 厘米,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4、一个正方体木块,表面积是 30平方分米,如果把它据成大小一样的 8 个小正 方体木块,每个小木块的表面积是多少? 5、要做一个正方形管口周长是 28厘米,长 2 米的通气管子 10 根,至少需要 铁皮多少平方米? )。 )。 大长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行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掌握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重点难点】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难点是体积和表面积两个概念的建立。 【教学指导】 1.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情境引入。通过对一些建筑物、生活用品形状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表面积、体积和容积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空间观念的培养应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空间位置关系,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在体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感受到物体所占的空间,不同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从而深刻地理解体积的含义。通过用小正方体来摆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来观察、猜测、归纳、推理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11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6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