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写作教程 - 立意

合集下载

怎么写绝句

怎么写绝句

怎么写绝句一、怎样写?绝句只有四句,共20字或28字,不能像律诗那样,可以从多方面铺叙,但是它有简短、轻灵,较为易写的特点。

作者灵感一来,可以挥笔成章,无须考虑严格的对仗。

不过,要写好绝句,也必须抒发真情实感和掌握写作技巧。

写绝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是:⒈要一件事一个物、一处景,从头说到底,说深说透,切忌面面俱到。

因此,写事要小中见大,以少总多;写物要不即不离,托物言志;写景要典型形象,景中藏情。

例如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十二年。

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

”诗人在此20字中,极为浓缩、概括地勾勒出一个宫女悲惨的一生,来反映几千年来封建社会里千千万万个宫女的不幸命运,启人深思。

这样写法符合于“小中见大”的写法。

又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第一句写近景,第二句写较远的景,第三句写更远的景,第四句写较近的景。

一句一景,一景一画,都用来表现草堂的春色和诗人的陶然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

⒉在布局上,开头不仅要开门见山,而且要贴题切入;中间两句要承接自然,转得巧妙;结尾是全诗的精魂所在,可以决定全诗的优劣,所以应大力经营,或画龙点睛,或含蓄蕴藉,或用墨如泼,以使全诗生辉。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此诗前三句皆一般,惟末句出奇制胜,寓意深远,成了千古名句。

⒊在语言上要下大工夫,认真推敲,使其简炼、形象、自然、贴切、流畅;使其有内涵,有动势,有韵味;使其以一当十而不晦涩,新颖洒脱而不俗浅。

同时,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赋、比、兴三者恰当地配合运用,多种句式恰当地配合运用。

具有时代精神的词语。

用在当今的格律中,已是理所当然的了。

二、怎样改?古往今来,严肃的诗人写诗,大多经过精心思考,字斟句酌认真修改后,才定稿的。

因为经过反复修改,才能使诗的境界得到进一步提高;才能从众多的表现手法中,找到最合适的表现手法。

[原创]唐诗写作教程(绝句,律诗)一

[原创]唐诗写作教程(绝句,律诗)一

唐诗写作教程(绝句,律诗)一唐诗写作教程(绝句,律诗为主)前言: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诗是中国文学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汉字最具魅力的表现形式。

从小到大,我们耳濡目染;大街小巷,妇孺皆知。

自有唐一代,更以诗文取仕,只要识字,必会作诗!唐诗空前发展,如日中天,并在古体诗的基础上形成近体诗。

以致后来历朝历代的文人政客,哪怕虽无建树,亦能有诗文流传后世。

唐诗魅力所在,不言而喻。

读了那么多年诗,我想我们应该学会写诗。

继承前人的风采。

我愿和大家分享下唐诗是怎样写成的!这是本人的自学心得,想学写唐诗的人可以参考下(本人亦自学,不足之处请见谅)外号:唐诗大名:近体诗别名:格律诗唐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只要明白近体诗的做法,古体诗自然就会明白!近体诗是唐人在古体诗的基础上创建的一种格律诗(主讲绝句和律诗),何为格律?格:体格,律:规律。

所以近体诗在平仄,押韵,对粘,对仗,字数,禁忌等都有严格要求。

物质形态:按字数:五言,七言按叫法:绝句(四句),律诗(八句)经过排列组合: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做法讲解(五言为基,扩为七言,绝句为根本)举五言绝句为例: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即平,上(读赏)、去、入,其中平声为平;上、去、入为仄。

平声又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分别是现在普通话的一声和二声;上声即普通话的三声(大部分);去声为普通话的四声(大部分),入声为部分普通话的一、二声和四声(比较容易混),所以当你感觉很多诗没押韵的时候,请查《平水韵》提示:古时普通话并没有如今那么普及!一般一句诗句可分双音步(即双音节)“平平”,“仄仄”和一个单音节“平”或“仄”组成,平或仄叫音,由音组成步,由步组成句。

按诗句的开头为双音节(必须,但以偶数字为主),单双音节相间的原则,五言绝句诗的首句有四种形式:(也是诗句本身的组合形式)仄仄-平平-仄例:白日依山尽仄仄-仄-平平例:北斗七星高平平-仄仄-平例:花明绮陌春平平-平-仄仄例:鸣筝金粟柱这四种是在理想状态下,但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诗句并非完全一致!注:诗的格律虽然严谨,但非一成不变。

从杜甫的《绝句》谈诗词写作技巧

从杜甫的《绝句》谈诗词写作技巧

从杜甫的《绝句》谈诗词写作技巧从杜甫的《绝句》谈诗词写作技巧吴文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时代需要好诗。

诗词出精品,必须掌握诗词的写作技巧。

下面以杜甫的《绝句》为例,粗浅地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对仗工整绝句,截句,从平仄对仗而论,绝句截取律诗的四句而来。

(1)截取首联和尾联,两联皆不对仗。

(2)截取律诗的首联和颔联,第一联不对仗,第二联对仗。

(3)截取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两联皆对仗。

(4)截取律诗的颈联和尾联,第一联对仗,第二联不对仗。

杜甫的《绝句》属于第三种两联皆对仗。

诗中几个动词:鸣、上、含、泊;几个名词:鹂、柳、鹭、天、窗、门、岭、吴;数量词:两个、一行、千秋、万里;方位词:西、东;精准生动,平仄分明,词性相对,结构相同,读来琅琅上口,凸现语言的艺术魅力。

二、节奏变化两联皆对仗,不但它的句式结构要有变化,而且音步节奏也要有变化,如果节奏相同,就显得呆板,如同合掌一样。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声色搭配诗词是优美的作品,能陶冶人们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

看杜甫的《绝句》就像欣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有声有色调动人们多种器官参与,如临其境,诗中有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白雪、水上的船只。

翠色欲流的柳树上黄鹂在鸣叫,蓝蓝的天空中一行白鹭在飞翔,窗户对着西岭千秋皑皑的积雪,门前停着去东吴的万里船。

四、远近结合诗中做到远近结合,视角转换。

一、三句近景,二、四句远景,有高(天)有低(柳、窗),有山(西岭)有水(泊、船),这样空间辽阔,视野开阔,场面恢弘,物象丰富。

这是对偶的一种方法。

五、时空穿插刘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诗的情景离不开时空,因而诗人往往富有历史感与宇宙感,往往时空并提,有时又时空错综;这暗合爱因斯坦“相对论”中“四维时空结合体”的理论。

对仗中一句或一联从时间来写,另一句或一联从空间来写,体现表达内容的变化,让诗更丰满,更有张力。

《怎样写绝句》(二)

《怎样写绝句》(二)

《怎样写绝句》(二)《怎样写绝句》之六六、创作方法我们来了灵感,有了立意,就要动笔写作了。

诗多为偶感而成。

当某一偶然感觉,触发情感,得一佳句,对于初学者可能不会马上就按诗的要求表达出来,怎么办?可以这样,先以五字或七字,把你的感想记下来。

能押韵更好,不能押也可以先不管他。

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多句。

这一步关键是抓住灵感,把它记录下来。

然后,运用联想等手法,将你的感想写成四句。

例如,我写《五言律绝.春梦》时就是这样。

当时在江边散步,看到放风筝,就有了灵感。

根据当时的情景,用手机记下了这样四句:江堤柳丝舞,碧空风筝飞。

乘风相思远,长偎依人旁。

既不合平仄也不押韵。

回家后依照平水韵一一修改。

最后写成了这首五绝。

如:春梦(2011年3月23日)江畔青丝舞,晴空丽鹞扬。

乘风思梦去,长醉玉帏芳。

有一点我要强调一下,就是想象。

想象对于诗词非常重要。

想象就是艺术创作的翅膀,没有这双翅膀就无法在艺术的天空翱翔。

记录下来灵感,也可以利用诗词格律检验工具进行完善。

检验就是对所写诗的格律,进行验正,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做修改。

关于检验我们过去主要是依诗格和韵书,一一对照来验正。

现在多用《诗词吾爱》和《搜韵》这两个诗词检验网站来进行验正,这就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这两检验网站各有其优、缺点。

下面,我就此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是《诗词吾爱》()的优点是检验时在列出你的错误时,还列出了正确的格式以供对照。

缺点是对多音字,只是提示,没有注释。

这点一定要注意。

记得我开始写词时写过一首《卜算子.别难》。

这首词原来的最后一句是“见难别亦难”。

检验时提示非常完美。

于是就发到空间。

结果一网友提示说,《卜算子》这个字的格律应是仄。

“难”的仄声是灾难义,你不会因为分别难而殉情吧。

这时才发现这个网检验上有局限。

后来改成了这样。

如:卜算子.别难(2011年1月8日)街冷寂人行,山暗寒鸦断。

欲了斯情不忍割,却比天涯漫。

残月莫得君,盈满奴羞看。

日夜愁思鬓发衰,聚散皆悲叹。

绝句写法的4式和56法

绝句写法的4式和56法

绝句写法的4式和56法
前人总结的绝句写法,共4式,分为56种法则,本头条号将分8篇内容分享给读者,感觉不错的就请转发,看到就是有缘请点个赞吧。

一、绝句的四种格式
(一)并列式。

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诗四句,每句单独表意,各写一景,如四幅图画并挂,又合为一体,分而不散,合而不杂,远、近、高、低,任人所视,各得其妙。

(二)承接式。

如刘禹锡·竹枝词“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此诗首二句各写一景,上说山花,下说江水;第三句承首句,系由”山桃红花”生发出来;第四句承第二句,系由”蜀江春水”生发出来。

四句诗两两并列,对应承接,结构严整,格调清新,颇具民歌特色。

(三)转折式。

如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诗首二句写辞白帝、下江陵,第三句忽然转写猿声,垫一步作转折,然后收合。

第三句转折很妙,使通首精神飞越。

(四)因果式。

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此诗第一与第二句,第三与第四句,互为因果;首两句与三四句,又为因果:即少妇因”不知愁”,故”上翠楼”;因”见柳色”,故”生后悔”(教夫婿觅封侯)。

又因”上翠楼”而”见柳色”,因果关连,结构严谨。

绝句——第五讲:绝句的创作三

绝句——第五讲:绝句的创作三

绝句——第五讲:绝句的创作三第五讲绝句的创作三初写律绝的几个步骤这一节我们学习绝句创作的一些方法和注意事项,初学时,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一是没有灵感。

对于这种情况解决的办法就是,多读经典作品,甚至背下来。

读的过程要仔细揣摩作者毎一字、每一词、每一句、乃至整篇的含义。

弄懂作者描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然后,在生活中做个细心人,去观察身边的景和事,从中寻找灵感。

久而久之,当你遇到了某景某事时,就会产生诗的灵感。

所以“没灵感,就要多读。

”二是不知咋写。

有了诗的灵感,但不知从何入手来写。

这时,就要在读的过程中,仔细揣摩作者对此景此事,怎样地用字、怎样地用词、怎样地炼句,怎样地谋篇来表达的。

所以“不会写,要多读,要多写”。

三是不合格律。

对于这种情况,就是要多练笔,从中掌握和熟练各种律诗的格式。

所以“不合律,要多读,要多写,要熟练”。

下面就写诗的步骤讲三个问题。

一是立意。

就是要搞清楚想写什么,表达什么情感。

当我们看到某个景物或某件事时,就会产生感想。

把这种感想用格律写出来就是律诗。

立意一要正确、鲜明。

所谓正确就是指所确立的主体反映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符合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所谓鲜明,是指所确立的主题能旗帜鲜明地表示爱什么,憎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二要集中、单纯。

所谓集中、单纯就是要集中写一个主题,不能在一个作品里东扯葫芦西扯瓢的,让人家弄不明白你到底要写啥,表达什么情感。

三要深刻、新颖。

所谓深刻是指所确立的主体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及内部规律,能揭示事物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意义。

所谓新颖是指所确立的主题是作者的新认识、新感受,能给人以新的启示。

四要积极向上。

所谓积极向上就是作品中不能有任何不健康的因素存在。

二是写作。

我们有了立意,就动笔写作了。

那么,对于初学者可能不会马上就能用格律表达出来,怎么办?可以这样,先每句五字,把你的感想写出来。

能押韵更好,不能押也可以先不管他。

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多句。

皓月谈绝句的立意、构思及写作手法

皓月谈绝句的立意、构思及写作手法
待会我在补充哈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立意:惜别情所选意象--月影江水船三峡
由意象构成的意境--山月高悬,影落江水。孤帆急发的峨眉山的秋夜图。
作者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对于诗的立意要根据自己的喜好.
诗人千千万,诗歌万万千,但不论有多少变化,诗歌仍可以归为不同的类别。而每一类别的诗歌各有其特点,把握了这些特点则有助于更好地鉴赏诗歌。如从古代诗歌表现的内容上可分为边塞诗、田园诗、伤别诗、羁旅诗、写景诗、托物言志诗、咏怀古迹诗等。从古代诗歌抒发的情感上看可以有离愁别绪、建功立业、怀才不遇、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热爱自然等
如是相思
怎样去能在这些物像成为一幅画面去表达
可物是人非
用物像去渲染气氛!
达到一种在心中向往的意境!而在这种意境中!自己反思自己!这样这首诗大概脉络就有了
其实俺码字时!基本喜欢用渲染法
以起承俩句写眼前景
在写眼前景时,可通过静与动的结合!通感的描述
而在转句实写自己虚写心里
合句以情景一致去结句
这里谈到点和染
动静结合以及通感
现在就介绍下这些手法
点染点染,是国画的术语。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面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能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一个上联最佳物像选择是三个
也就是说上下联是用六个物像表达(这个是个人感觉哈)

如何写绝句

如何写绝句

如何写绝句如何写绝句【一】、绝句的起、承、转、合:绝者裁也。

所谓绝句,不过两联,离尾即首,离首即尾,其章法也是起承转合。

通常,起承在一二句,转在第三句,是绝句最为着力之处,结通常要有独特的意义。

一首诗,在确定了主题(立意)并且选择好题材后,就要考虑如何组织安排这些题材来更好地表现主题。

一般要求是,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把题材主次分明,有起有结地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构成一首完整的诗篇。

章法无高下,只要适宜表现主题就为好。

章法无定法,以适宜表现主题为原则,可以用前人的成法,也可以自己创法。

古人论诗的章法,多主起、承、转、合。

起是发端。

承是承接。

转是转换。

合是结束。

一章之内,起结转换皆应随意而发展,不可离题过远以致脱节。

胡震亨《唐音癸签》中说“绝句之法……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

至于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

若于此转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水推舟矣”。

“绝句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

”刘熙载《艺概》云“绝句取径贵深曲,意盖不可尽,以不尽尽之。

”下面一句一句进行分析:一、起承:绝句的第一联,一般都是写实、写景、叙事、议论等。

那么就要求首句起得响亮,首句起:以首句点题为正起。

有明起、暗起、陪起和反起四种。

起者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或比起。

最理想的起句要响亮、突兀、高绝,可是于绝句而言,一般情况下难以办到。

绝句求其自然即可。

还是以“平直叙起为佳”,一般认为,应以适宜表现主题和便于组织成篇为准,不可偏执。

1、点题:点题要尽可能避用题面字。

如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诗中用“朝辞”点题中“早发”。

“白帝城”因没有别称无法避开。

《黄鹤楼送孟浩然至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诗中用“故人”点题中的“孟浩然”,“西辞”点“送”,“下扬州”点“至广陵”。

点题多在第一句,也有在其他句的。

第二句点题的如:孟郊《洛阳晚望》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只见嵩山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立意所谓立意,就是决定这首诗所要表现的情志。

写一首诗首要的不是先考虑它的语言、格律等,而是必须先确定其立意。

立意的高低、深浅、新旧,决定着诗的主题思想的深刻程度。

同一题材,甚至同一具体事物,由于诗作者艺术修养不同,所处的时代不同,生活不同,阅历不同,其结果,就会有不同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效果。

一、立意要高所谓立意要高,就是说立意时,要从思想高度去进行诗作的立意。

这就要求诗人抒写的情思要高雅健康,积极向上。

更要求诗人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强烈的时代精神,来抒写人民的心声,民族的感情。

唐玄宗天宝十一年秋天,杜甫、高适,岑参(cãn shēn)、储光羲、薛据结伴到长安城东南的慈恩寺,登上大雁塔,即景赋诗,除薛据的诗失传以外,其余四人的诗,都流传下来。

诗题相同,诗人们的立意却大不一样。

高适感到官卑职小,壮志难酬,因此,想四处寻游,露出了一点儿牢骚:盛时惭阮步,未宦知周防。

输效独无因,斯焉可游放。

一向具有豪迈精神的岑参,这时却产生了佛理可以参悟,佛家可以崇奉,了悟佛理可以受用无穷,佛道可以相通的消极思想:净理了可悟,胜因夙(sù)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储光羲感觉宇宙空虚,佛法可通,塔势高峻,像人生的路途一样艰危:俯仰宇宙空,庶(shù)随了义归。

岚(lán)另非大厦,久居亦已危。

杜甫则迥(jiǒng)异于他的同伴们。

他赞美塔势如何“跨苍穹”,逼近云霄。

更可贵的是他对国事的深切关注,对沉迷酒色的唐玄宗含蓄讽刺。

秦山忽破碎,泾(jīng)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yú)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yàn)昆仑丘。

他感到秦山“破碎”,昆仑“日晏”,危机四伏,深刻地表现出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由此可见立意之高低,总是与诗人的思想感情成正比的。

二、立意要深所谓立意要深,就是说立意时,对主题的发掘要深入题材,不能只作表面描写。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小见大,具有丰富的内涵,深刻的思想,浓郁的诗意及高超的艺术性。

如:菊花唐代诗人元稹(zhěn)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画菊宋代郑思肖万木摇落百花死,正色与秋争光明。

背时独立抱寂寞,心香贞烈透寥廓(liáo kuî)。

题菊花唐末黄巢飒飒(sà)西风满院栽,蕊(ruǐ)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从诗的情感来看元稹的诗比较平淡,促于一般化,而郑思肖,黄巢的诗见解更为深刻,情感更为深厚。

三、立意要新所谓立意要新,就是说立意时,要不落俗套,别具一格。

要表现独特观点,对相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见解。

大凡写秋,多为悲秋的情调。

但刘禹锡的《秋词》却与众不同,颇有新意。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jì liáo),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此诗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他虽被贬,却不悲观消沉,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这首诗不落俗套,别具一格,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留下了美好印象,这就是立意要新的效果。

四、立意要精所谓立意要精,就是指立意要单纯集中,不可复杂多意。

要做到一诗一意,防止“二意两出”。

一首诗,只能有一个主题,一个中心,才能集中全诗文字把主题鲜明、突出地表现出来。

如果一首诗中同时出现忧国忧民、孤高傲世、怀古忧思、思乡怀人等多种立意,这就让人头晕目眩,无所适从。

这就要求立意时,必须选取和提炼最能反映生活本质、最富有特征的事物,抓住由此激发出来的强烈的感情。

以王维《渭城曲》为例:渭城曲(唐代诗人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jiàn)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一概舍去,只用了二十八个字,就集中和概括地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

这首诗是对一较为复杂事件进行集中、概括而达到精炼、生动。

抒发了作者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

五、捕捉灵感我们常说意在笔先,但由于诗词篇幅短小,往往借景物表达,抒写情意,所以创作的思绪常要受到一景一物一事的触发,然后再推敲命意,施词布采。

因此,捕捉灵感又常在立意之前。

谢榛(zhēn)《四溟(míng)诗话》卷四云:“作诗有相因之法,出于偶然。

因所见而得句,转其思而为文。

先作而后命题,乃笔下之权衡也。

一夕读《道德经》:‘大巧若拙。

“巧’、‘拙’二字触其心思,遂成《自拙叹》云:‘出门何所营,萧条掩柴荆。

”本来写诗与读《道德经》似无关涉,但其中的某些语言信息,一旦“触其心思”,顿生诗思,因之成篇。

这种在创作中经常出现的“神秘”现象,就是通常所说的灵感。

所谓“灵感”,原是一个宗教用语,本义为“神的启示”。

后引进文学创作中,专指突然爆发出来的一种豁然贯通,文思如涌的创作现象。

诗词写作中的灵感与比兴手法中的“兴”很有关系。

“兴”的本义就是启发、感发的意思。

只是在诗歌的比兴中,“兴”仅为一种表现手法。

如果从产生创作激情、创作冲动的角度去思考,那么“兴”,实际上是一种创作的际遇,一种时机,一种阶段,是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在具体的创作运思中,有时诗思受到外物的触发,突有所感,忽然贯通,从而产生创作的激情。

比如杜甫诗云:“东阁官梅动诗兴。

”(《和裴迪》)“感激时将晚,苍茫兴有神。

”(《上韦左相》)李白是一个极富灵感的诗人,贾至与李白同游洞庭,称李白:“轻舟落日兴不尽,三湘五湖意何长。

”(《泛洞庭湖》)另一位诗人任华的《寄李白》云:“或醉中操纸,或兴来走笔。

”李白自己也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江上吟》)这里的“兴”,都体现了诗人勃发爽利的创作精神风貌,都是指创作的灵感。

宋代诗人杨万里对“兴”作了这样的解释:“我无意于作是诗,而是物、是事适然触乎我,我之意亦适然感乎是物、是事,触先焉,感随焉,而是诗出焉……斯之谓兴。

”(《答建康府大军库监门徐达书》)心中原无意作诗,然而因外物的触发,诗句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

由此可见灵感的感发、兴发在写诗中十分重要,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灵感对诗思的触动具有突发性。

南朝袁嘏(gǔ)曾说:“诗有生气,须捉着,不尔便飞去。

”由于灵感的到来具有突发性、偶然性、随机性的特点,所以诗人非常注意捕捉灵感到来的瞬间。

由于诗歌的短小性和抒发性,心灵一经触发,精神倍爽,妙语如珠而出,创作即成完篇,所以灵感有时的确对诗词的创作有着决定性意义。

二是,灵感对诗思的触发有着顿悟性。

当代的灵感研究表明,灵感产生是以精思和苦思为前提的。

在写诗时,诗人对引起诗思的灵感,首先得益于他高度专注的创作状态,及充分的想象力和观察力。

没有艰苦的思绪高度专注的投入,天上是不会掉下灵感的。

锺嵘在《诗品》中提到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名句,就是苦思之后,豁然贯通的结果。

“谢康乐每对惠连,辄(zhã)得佳语。

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wù mâi)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

故尝云:‘此语神助,非我语也。

”古代诗人不乏有梦中得句的故事,然而梦中想诗,必是日有苦思,方才夜有所梦。

当人高度专注的于某一方面时,那么偶然的、平时看是极平常的事物,都会成为触发思想亮点的火花。

三是,灵感的产生是需要条件性的。

它与平时生活和艺术的积累有关。

灵感虽然得之于顷刻之间,但如果没有平时生活和艺术的积累,那么你再苦思也毫无用处。

作为外在的灵感需与内在的诗人素养相呼应,才能产生文思如涌,豁然贯通的现象。

顿悟,只是点燃思想的火炬,是否能燃成一片,则还需要诗人内因的呼应。

这个内因,就是平时生活和创作经验的积累。

我们了解灵感产生的特点及条件,那么在写诗实践中,如何怎样才能自觉地去捕捉灵感呢?古人在这方面也有比较全面的阐述和经验。

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在他的《诗格》中很具体地总结道:诗有三格:一日生思。

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

二日感思。

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

三日取思。

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

”在这里,诗人实际上指出了激活灵感的三种途径。

第一种方法是“生思”,就是写不出时不要硬写,可暂且先放一下,让神思得到休息,养精蓄锐,在偶然中获得创作的灵感。

第二种方法是“感思”,就是在写诗时,吟诵前人的名作佳句或相关题目之诗,以引发灵感。

第三种方法是“取思”,就是诗人以积极的创作心态,从大自然和社会人生中去获取诗思的感发。

总之,灵感现象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在写诗中起着突然触发、豁然有悟的作用。

诗词创作是艺术修养与才智学养的综合运用,是灵感巧思、谋篇安排和运思表达等一系列精神活动。

所以,诗词创作只有加强“积学”、“酌理”、“研阅”、“驯致”等方面素质的培养,灵感才会频频地扣动诗人的心弦。

第二讲作业一、简述立意的“四要”。

(30分)答:一、立意要高;二、立意要深;三、立意要新;四、立意要精。

二、简述灵感的三个特点。

(30分)答:一是,灵感对诗思的触动具有突发性。

二是,灵感对诗思的触发有着顿悟性。

第三,灵感的产生是需要条件性的。

三、简述捕捉灵感的三种方法。

(40)答:第一种方法是“生思”,就是写不出时不要硬写,可暂且先放一下,让神思得到休息,养精蓄锐,在偶然中获得创作的灵感。

第二种方法是“感思”,就是在写诗时,吟诵前人的名作佳句或相关题目之诗,以引发灵感。

第三种方法是“取思”,就是诗人以积极的创作心态,从大自然和社会人生中去获取诗思的感发。

四、写一首绝句(古绝或律绝)。

要求:1、使用平水韵或中华新韵(十四韵);使用中华新韵(十四韵)请在题目后标注“新韵”两字。

2、立意上尽可能做到“四要”;3、在诗的题目前,标明“古绝或律绝”,如:“五言律绝.题目”。

(此题不计分。

但要给简短的评语。

1、看格律;2、立意;3、看表达。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