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戏曲表演中的程式化
戏曲艺术的“程式”化表演

戏曲艺术的“程式”化表演“程式”化表演是中国戏曲艺术反映生活,塑造人物的一种独特而又鲜明并且极富表现力的演艺风格和艺术手段。
它的表现特点和话剧、歌舞、杂技等艺术门类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戏曲“程式”化的表演不是把生活本来的面貌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而是通过模拟的手段对生活中的自然形态按照美的原则,进行艺术的提炼和再加工,并经过严格地精选和装饰,把生活中自然化的东西提炼成为一种风格化、标准化的表演动作,使自然化的东西音乐化、舞蹈化、规范化、节奏化、写意化。
并通过精彩而逼真的表演,让观众相信这些客观环境的存在,恰恰不在于强调舞台环境的固定和真实。
众所周知,戏曲程式化表演的主要特征是虚拟化和艺术化,重虚而轻实,以虚衬实、以隐见显,以求虚实相生之妙虽然说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是虚拟的、夸张的,但是也不能在舞台上为所欲为地任意活动。
它必须要受到一定的制约。
因为一切“程式”表演动作都必须要在有节律的规范之中。
戏曲演员在舞台上使用程式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和强调的是要根据不同的剧中人物,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情感正确理解,准确而恰如其分地使用不同的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表演程式。
只有这样,才能使程式起到烘托剧情,渲染气氛,塑造人物,丰满形象的作用。
才能使演员、行当、剧中人物、表演程式有机地结合,和谐统一,达到完美的演出效果。
坚决反对不顾剧情,不顾人物,盲目不加选择地去随意使用程式,更不能被固定的程式捆死。
因为程式也应当根据不同人物的情感、环境的变化而随时变化的。
有人认为戏曲就是程式化的艺术,我觉得这种看法是不够全面的。
戏曲程式化,并不意味着程式就是一种没有生气的“公式”化的东西,它是中国历代从事戏曲表演的艺术家们为了塑造出丰满、富有生命力的舞台艺术形象,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从生活的实际出发,精选出那些适合于舞台表演的动作,再经过艺术的加工、锤炼而创造出的一整套特定的表演行为规范,以此用来准确、恰当地表达所塑造人物的行为意图和思想感情。
浅谈戏曲表演艺术的“程式化”

浅谈戏曲表演艺术的“程式化”作者:洪雷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年第04期摘要:中国戏曲艺术具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色,是可以在舞台上把典型的内容,固定在一定的程式之中,而又非常灵活地、集中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就是“程式化”的意义。
关键词:戏曲;表演;程式化中图分类号:J8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1-0140-02一、前言戏曲表演“程式化”是在充分认识其规律性之后才得以形成的科学的表演方法,它可以沟通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理解。
例如一个上场,都是那几步走上,都要整冠、捋髯、投袖,都要走到台前,念个引子或定场诗,这个程式是中国戏曲特有的,因为有不同的情节、因为是不同的人物,又因为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处境,就需要演员运用适当的“法”来规定动作,表现人物,表现剧情。
民族戲曲的表演精髓用之不竭、取之不尽,最终是要看怎么用,是把它用死了,还是把它激活,更能发挥它的冲击力,更能感染观众。
二、角色、服饰、道具、舞台的“程式化”舞台的陈设、装饰,守旧、桌椅,都是典型的环境;开场前的音乐“打通”,最后的“唔嘟嘟”“唢呐”收尾,是典型的开锣收场音乐;上、下场,整冠,投袖,捋髯,哭笑,逃跑,上、下马,开、关门,表演的一切形式,都是一种典型的程式。
(一)生、旦、净、末、丑最突出的是剧中人物的分类,生、旦、净、丑是戏曲艺术对于人物的典型分类,具体到各行之中,又有一些典型的区分。
例如生行,有武生、须生,更有所谓唱工老生、衰派老生、武老生;旦行里有青衣、花旦、刀马旦、彩旦、老旦;净行有铜锤花脸、武花脸、架子花脸、大花脸;丑行有方巾丑、三花脸、武丑、丑婆子等等。
虽然可以分得很细致,但总归被集中在生旦净丑之中。
在现代戏曲中,“末’,化在了生行之中,在生、旦、净、丑四个行当中,生为行当之首。
戏曲界的前辈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把古代、近代以至现代人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职业都分归了行当。
浅析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

浅析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以传统剧目为基础,利用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塑造出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表达出深刻的人文情感和社会意蕴。
其中,程式是戏曲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旦角表演带来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和变化形式。
本文将对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进行浅析。
一、戏曲程式是什么戏曲程式是戏曲表演中的一种唱腔形式,是根据编导者的意图进行的、在唱腔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变化的一种组曲,其基本特点是重视流畅性、连贯性和变化性。
程式的演唱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和功底,最能体现出演员的艺术素养和功力。
1. 塑造人物形象在旦角表演中,程式可以通过不同的调子、节奏和音高的调整,对人物的形象特征进行刻画,如快速连续的高音表现出的是女性柔弱的一面,而沉稳平和的中音则表现的是旦角人物的稳重和内敛。
2. 表现角色性格戏曲程式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小节间的衔接、音调的突然转换、左右转换等手法,来表现角色的性格特点,如一个坚毅有为的女性可以表现出刚劲有力的调子,而一个性格娇柔、含蓄内敛的女性则可以用温柔婉转、缓慢柔美的旋律来表现。
3. 增强戏曲表演效果戏曲表演需要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和身临其境的感觉,而程式的使用可以帮助演员更好地掌握旦角角色的精髓,刻画更逼真的性格形象,从而增强戏曲表演的艺术效果。
三、戏曲程式的种类及特点1. 说腔程式:在说唱中穿插旋律,有明显的旋律性特点。
2. 三板程式:起于明代,是一种衔接多个小戏段的程式形式,常用于繁忙的戏曲片头或结尾。
3. 连台程式:在等待换台时,表演者进行的一种连贯表演,可以表现多个角色的不同状态或故事情节,有难度也更具挑战性。
四、结语戏曲程式不仅给戏曲表演增添了一份灵动和变化,同时也承载了旦角表演艺术特色的精华。
演员可以通过程式的运用,更加准确、精准地表达人物形象与角色性格,让观众更加体验到戏曲表演带给人的艺术魅力和情感共鸣。
戏曲的程式化.

戏曲艺术的程式化
五、中国戏曲中有各种角 色行当。行当从内容上说 ,它是戏曲人物艺术化、 规范化的形象类型。从形 式上说,又是有着性格色 彩的表演程式的分类系统 。这种表演体制是戏曲的 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创造上 的集中反映。 角色行当有生、旦、净、 丑几个主要类型。各个行 当都有各自的形象内涵和 一套不同的程式和规制。
戏曲艺术的程式化
戏曲艺术的程式化
一、中国戏曲是最讲究程式的艺术。
所谓程式就是表演艺术的规格化。戏曲 舞台上所表现的一切,都是程式化的: 唱、念、做、打,服饰、化妆、道具都 有规定的程式。 口、眼、身、手、步都有规范,锣鼓有 锣鼓经,唱腔有曲牌和板式,化妆有脸 谱,剧本创作有章法等等。
戏曲艺术的程式化
梅兰芳《贵妃醉酒》
在《贵妃醉酒》中,梅兰芳塑造的杨贵妃 形象,打破了青衣和花旦表演的界限,兼 有二者特点并吸收了刀马旦表演的特点, 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行当叫做“花衫”, 即强调唱念做打并重的旦行。这是梅兰芳 对京剧旦角的一个创新。
戏曲艺术的程式化
四、 中国戏曲的脸谱,舍 弃了人的外貌上的细 节差异,在抓住了各 种人的共性特征的基 础上,加以放大、夸 张、美饰,进而制定 出一整套的勾脸的规 范,形象效果非常明 显。
二、演员根据人物性格和 规定情景的要求,把若干 程式按一定的生活逻辑和 舞台逻辑组合起来,才能 表达出具体的思想情感, 塑造出完整的舞台形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 戏曲表演程式是供人 效法并进行形象塑造 的出发点,将一切表 现形式都进行高度的 提炼和有序的凝聚, 并将其沉浸在这规范 化的性格之中,这是 中国戏曲所特有的特 征和风格。
谈戏曲程式

谈戏曲程式作为戏曲艺术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戏曲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也是戏曲表演形式的基础。
在戏曲舞台上,要把那么多个具有个性的艺术手段协调起来,达到形式上的统一,没有一定的程式是不行的。
只要大幕一拉开,整个表演就是在程式化中进行的,它主要表现为戏曲综合体中各种艺术手段的严格规范和组织,具有节奏鲜明、色调强烈的特点。
它又是按照中国人民传统的美学观念,对生活中的语言、动作、感情等表现形式进行加工和美化的结果,具有凝练、夸张、写意传神、抒情状物的特点。
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不与拘泥于对生活表现的模拟,而力求从本质即精神实质上来表现生活内容和人物性格。
在戏曲舞台上,程式无处不在。
凡剧本形式,角色行当,音乐唱腔,服装化妆,环境装置等无不有所渗透。
服装方面如礻莽、靠、褶子、头盔、水袖、朝靴等,主要源用南明、清社会服饰,一般说来,粉红礻莽、靠宜少男少女穿戴,如周瑜、傅三娘等;而皇帝一定穿九龙黄袍,皇妃娘娘一定戴凤冠:大家闺秀穿秀披,小家碧玉穿袄、裤、裙等等。
所以圈中人有“宁穿破,不穿错”的不成文规定。
又如化妆的程式脸谱,最早源于中国上古先民原始图腾崇拜的巫师面具,它大胆地突破了生活的原型,却绝不是各种油彩的随意涂抹,它的色彩往往具有一定的寓意。
一般说红色表示忠诚,如关羽等;黑色表示爽直等,如尉迟恭等;白色表示奸诈,如曹操等。
各种构脸(正脸、歪脸、哭脸等),也刻画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具有鲜明的美学态度,或褒或贬,或抑或扬,决不是纯形式的无生命的符号。
而角色体制更有一套相当于角色总谱的称谓―“行当”。
戏曲艺术里的“行当”,是对中国古代生活中各种人物的自然和社会属性的概括,一般分为生、旦、净、末、丑等五种。
每行当中又可以按照年龄、职业、风度的不同作出更细的分类,如“生行”可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小生行”又包括了“官生”,如《玉堂春》里王金龙等;“穷生”,如《评雪辨踪》里的吕蒙正:“瓴尾生”,如《群英会》时的周瑜等,“风流小生”,如《探监》里的王金龙,《偷诗》里的潘必正等。
浅谈戏曲表演的程式化

王 杨 ( 河 北省 河北梆 子剧 院 河北石 家庄 0 5 0 0 0 0)
摘要 :中国戏曲是一 门运 用唱、念 、做 、打 多种 艺术表 现手段, 的表 演要 求 。 其 一 ,灵活 而 多变 、恰 当而准 确地 运 用程 式 。程 式虽 具 有一 来创造舞 台形 象的艺术。一直以来就具有程式化 的特征 ,而戏 曲也 因 具有 了程式化的特征 ,显现 出了别样 的魅 力。鉴 于此 ,本文从戏 曲程 定 的规 范性 ,但 又 决不 是凝 固的模 式 ,因 戏 曲 内容 、题 材 或人 物 式化的含义谈起 ,对戏曲表演程 式化 的基本特点和要 求进行 了具体分 的不 同,程 式不 仅 可 以做各 种 不 同的 组合 ,而 且 同一种 组 合 方式 析 ,并在此基础上 ,就其创新与突破做一探 究,以期加 深大众 对戏 曲 或 同一 程式 也可 以依 据 需要 做 各种 变化 处 理 ,如 同是 一个 曲牌 , 可 以做 高低 、快 慢 、强 弱各 种 处理 , 同是 一个 “ 对 刀 枪 ”, 虽然 表演程式化的认识 与了解 ,帮助表演者更好地演绎戏曲。
关键词 :戏 曲艺术 ;程式化 ;含 义;基本特 点;要 求;创新 与 都是 “ 幺二 三 ” “ 漫头 ” “ 过 河 ”… …但 是有 的打 得 紧而 火爆 ,
突破
有 的打 得华 而不 实 ,有 的打 得 “ 稳 ”,有 的打 得 “ 狠 ” ,我们 应
结合 本 身 的生活 体验 ,依据 剧 本所 规 定的 主体 思想 和 人物 性格 , 戏 曲足 中 国表演 艺术 宝库 中 一颗 闪亮 的 明珠 ,其源 远 流长 、 在适 当 的场 合选 用适 当的程 式 ,使 程 式与 具体 的戏 相 结合 , 从而 博 大精深 ,在历 代无 数 的戏 曲作 者和表 演 艺术 家 的不 断创 新下 , 构成 一 个完 整 的整体 。需要 注 意 的是程 式 的变 化运 用 ,不 是温 无 至今 已形成 集 “ 唱 、念 、做 、打 ”于 一体 的程 式化 表演 体 系 。无 边 际的 ,而 是有 条件 的,要 在 一定 美 学范 畴 内,它 的 变化 限度 是 论 足演 唱 中的板 式 、 曲牌 、锣 经 ,念 白中 的声 调 、韵 味 ,还是 表 框格 不变 或慢 慢地 变 。 其 二 ,与时 俱进 ,弃用 不 合 时宜 的程 式 。当程 式 的生 活依 据 演 中 的身段 、手 式 、步法 以至喜 、怒 、哀 、乐 等感 情 的表现 都 具 有 一定 的程 式 ,而这 种程 式化 即 是它 区别 于其 他 民族 戏剧 艺术 的 或群 众 的审 美观 有所 发 展与 变化 时,某 些程 式 也要 随之 被 抛弃 , 主 要特 点之 … 。下面 笔者 结 合 自己的 教学 经验 ,就 程 式化 这一 我 如表 现 小脚 的跷 功 ,表 现恐 怖 的劈 脸等 ,而应 重新 选用 合 适 的程 国传 统戏 曲独有 的表 演特 点做一 全面 探究 。
戏曲程式化动作名词解释

戏曲程式化动作名词解释
1.闪身:迅速地移动身体,通常用于跳跃、躲避等动作中。
2. 踏步:以一只脚为支点,另一只脚快速地向前或向后移动。
3. 跃起:双脚同时离地跳起,通常用于表现高兴、惊喜等情绪。
4. 抽身:将身体向后一撤,通常用于躲避攻击。
5. 踩脚:用脚底向对方的脚部用力踩下,作为攻击手段。
6. 旋转:身体或身体的某个部位以一个轴心为中心迅速地转动。
7. 挥手:手臂向某个方向或某个物体快速挥动。
8. 摆手:手臂向左右或前后挥动,用于表现自信、调皮等情绪。
9. 划拳:两只手快速地交叉击打,用于表现打斗、激烈情绪等。
10. 打手:拳头向某个方向或某个物体用力击打。
11. 拍手:双手重重地拍击在一起,通常用于表示赞扬、喜悦等情绪。
12. 摸头:手掌向头部轻轻地摸去,用于表现害羞、无助等情绪。
13. 揖:右手掌心向外,左手掌心向内,右手向上抬起,左手下放,表示尊敬、礼貌等。
14. 敬礼:右手向前抬至额前,掌心向下,表示尊敬、敬意等。
15. 鞠躬:身体向前弯曲并向下一点,用于表示敬意、谢意等。
16. 跺脚:用脚底向地面猛力踩下,通常用于表现愤怒、不满等情绪。
17. 扭腰:身体向左右旋转,腰部为主要转动部位,通常用于表现舞蹈、娇媚等情绪。
18. 飞跃:用力跳起,同时向前或向上飞跃,通常用于表现英勇、豪迈等情绪。
19. 挑脚:用脚尖轻轻地挑起地面,通常用于表现轻盈、优雅等情绪。
20. 挥拳:用拳头向某个方向或某个物体用力击打,通常用于表现打斗、矫健等情绪。
论戏曲艺术的程式化特色

论戏曲艺术的程式化特色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戏剧的代表,而且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戏曲艺术在表现技巧、表演形式和表现主题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色。
其中,程式化特色是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
本文将从程式化的概念、程式化在戏曲中的表现以及程式化的作用三个方面来阐述论戏曲艺术的程式化特色。
首先,程式化是指按照固定的标准和方式完成某种任务或活动。
在戏曲艺术中,程式化就是指表演者所使用的固定动作、语言、音乐、舞蹈和道具等,这些元素的组合和使用都具有一定的模式和规律。
这样的程式化对于戏曲表演者来说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同时也提高了表演者的表演技能,使表演更加细腻、多样化,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戏曲艺术。
其次,程式化在戏曲艺术中表现的形式非常多样。
在戏曲中,程式化主要表现在表演技巧和表演形式两个方面。
首先,在表演技巧方面,例如表情、动作、声音、身段、服装道具等都有一定的程式化。
演员在表演时要按照固定的规律,将这些元素进行组合和运用,使表演更加准确、生动、自然。
例如,在京剧中,演员要根据不同角色的特点和不同情况下的表现方式,运用不同的表情动作,来展示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其次,在表演形式方面,程式化在舞台布置、音乐表演、武打表演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表现。
例如,京剧的剧目通常都有固定的布景、音乐和武打动作,演员在表演前都需要熟悉和掌握,以便更好地配合表演,使表演更加生动。
最后,程式化在戏曲艺术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程式化可以提高戏曲表演的规范性和标准化水平,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戏曲艺术。
其次,程式化也可以提高戏曲表演的技巧和艺术性,使表演更加生动、自然。
例如,演员掌握了程式化的技巧,可以更好地展示角色的性格和情感,使观众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最后,程式化还可以传承和保护戏曲文化,使其历久弥新。
在现代社会中,戏曲文化已经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艺术家们应该更加珍视和保护这种传统文化,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曲是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一体的综合艺术。
它是以写意的程式化舞台表现形式,通过演员唱、念、做、打艺术的再现生活。
戏曲表演向来讲究唱、念、做、打,这是戏曲演出公认的基本训练。
其中每一项都有承袭已久的规范表演、程式,程式性作为戏曲表演的显著特征,具有规范性的基本固定格式。
随着时代节奏的加快,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和观众欣赏节奏的加快,在新时代的舞台表演中,古老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表演,已渐为人所厌。
戏曲舞台艺术的发展,当务之急是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如何创新。
我认为,这个创新同样应该包括对戏曲程式化表演的创新与突破。
比如:传统戏曲中有一种分场式叫做“吊场”,上场一亮相,站定后三科袖,整冠、理须,然后一步一步晃到台子上念“引子”,再返回向内一步一步归正中回身坐下,拖沓沉长的程式化表演为观众所不乐。
顺应时代的节奏,必须加以创新,创新的舞台表演,必须继承传统的程序化表演的精髓,还要融入现代表演之个人风格,那么,创新候必将会取得较好的舞台效果。
再此如戏曲程式化表演中对于唱的要求。
几乎每一剧中,每一强调,都有较为严格的程式规范,演员的表演往往囿于固有不变的模式。
这对演员塑造人物的形象是十分不利的。
因为戏曲的演唱是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演员唱腔的程式化。
虽然会再体现剧中人的性格特征和表现戏剧矛盾冲突上有一定的作用,但因循守旧、一成不变的传统唱腔往往会在另一方面起到反作用,这也正式是戏曲产业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形式,循入窘境的原因之一。
因此,戏曲表演程式的创新,要感意思,塑造人物,涉及唱腔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舞台人物,在唱功上下功夫突破陈规,用声韵来表现人物情感,性格变化,使程式化的曲调能够获得新的审美价值,以期求得戏曲表演的创新之势。
程式,广义地说是一种具有艺术表现力的艺术表现手段。
程式性是一切艺术形式共同必备的形式特征之一。
如绘画以平面的二维空间表现立体的三维空间,音乐用被挑选的音组成的音列来描写事物等等,都可以被认为是“程式”。
就戏曲来说,程式把艺术形式纳入一定的标准,成为一种相对定型的有一定准则的行动单元或行动组合就叫“程式”。
戏曲表现形式的程式化则是指戏曲表演体系、音乐体系、舞美体系和编导的艺术构思、统一的运用程式性的艺术处理,以形成完整的、统一的戏曲创作实践,程式化也是在戏曲表演形式范畴的对戏曲综合性的具体的体现。
程式,就戏曲表演来说,是舞台形动的规范化,是塑造舞台形象表演技术的规格化是戏
曲表演技术组织的基本单位——“语汇”,和技术“语汇”的组合手法——“语汇”。
小而至于一举手、一投足、一哭一笑、一句腔,大而至于分行、分场,以及升帐、升堂和起霸、武打等等,无不具有一定的程式,程式是贯穿于各种表演形式中的带有普遍性的一种艺术处理方式。
程式,又是中国戏曲为表现生活所采取的一种艺术处理的手段,它源于客观生活,在一定的思想的指导下对生活动作、生活音响进行剖析、选择、抽出其中独特的部分,再进行装饰、美化与加工,使之具有一定规范化、统一性,既是生活真实的再现,又比自然状态中的生活更准确、更鲜明、更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程式虽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但又决不是凝固的技术的模式、导演、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结合本身的生活体验,依据剧本所规定的主体思想和人物性格,在适当的场合选用适当的程式使程式与具体的戏相结合构成一完整的整体,是戏曲舞台实践的一大特色,因戏曲内容、题材或人物的不同,象词汇之于文学作品,程式不仅可以作种种不同的组合,而且同一种组合方式或同一程式也可以依据需要作种种的变化处理,如:同是一个曲牌,可以作高低快慢强弱种种处理,同是一个“对刀枪”,虽然都是“幺二三”、“漫头”、“过河”,……但是有打得紧而火爆,有的打得华而不实,有的打得“稳”,有的打得“狠”,它们反映角色的特定的心情,要求是完全不一样的,如豫剧《樊梨花》中的樊梨花和豫剧《梁红玉》的梁红玉,同样都是刀马旦,而且扮相也差不多,她们都戴七星额子,插翎子、扎大靠,樊梨花是一个青春少女,阵前碰到了一位如意郎君,双方发生了一段爱情故事,所以从程式动作和内心表演上要表现她的天真活泼。
而梁红玉是一位抗击外寇保家卫国的统兵大元帅,她的年龄和身份都跟樊梨花不同,不但要刻画她的忠诚、英勇、足智多谋,更重要的是体现出她的稳重、老练。
她们都有掏翎子的程式动作,樊梨花动作敏捷,显出她的年轻活泼,而梁红玉是掏得慢些动作沉着,表现她的稳如泰山,才能符合这位女元帅的身份。
单一的程式如果把它孤立起来看,它只是某种具体技术性和符号性的材料,可是用在戏的适当的场合,成为戏的有机部分,加上演员依据具有的人物具体的情绪进行了不同的加工,它即成为有灵魂的艺术手段。
灵活而多变,恰当而准确地运用程式,是戏曲舞台创作实践的又一基本规律。
程式的变化运用,这种变化又不是温无边际的,而是有条件的,在一定美学范畴内的变,它的变化限度是框格不变或慢慢地变。
这是条件之一,如豫剧:它的程式动作相对其它剧种来说,幅度大、刚劲有力,像基本功中的飞脚、偏腿、连三腿、圈旋子、串蹦子,在舞台上满台生风,使观众赞不绝口,将帅出场的大开门、小开门,趟马的动作都有线条粗,幅度大的特色,圆场这一程式动作用在花脸身上,架山膀,五指炸开,里合外推,身往前倾,拉扎捋髯,整个场面步伐豪迈,摇摆有力,武扎粗放,虎虎有生。
一些绝技,如“大变脸、小变脸、喷火”等等,动作惊险,气势火爆,很能产生“壮美”的审美效应。
豫剧的行当体制,表演技法,风格特点,是在不断变化的。
但是,它的基本神韵,基本特色一直未变,保持着粗狂磅礴的阳刚之美。
第二,当程式的生活依据或群众的审美观有所发展与变化时,某些程式也必随之被抛弃,如表现小脚的跷功,表现恐怖的劈脸,分尸以及污秽猥亵的动作等,都为现实生活所淘汰。
第三,在一定的框架限制下,唱腔由调用音的高低繁间、身段动作的大小远近等等,皆可因人而异,因情而异,因事而异,即要做到形象的准确、深刻、鲜明、生动,而又须在活用、化用程式的范围内进行,更须保持剧种的特有风格和特点,这样才能为群众所接受、喜爱与
流传。
如豫剧,它的动作不像京剧、昆曲那样高度程式化,更接近生活原型,它讲究自然流畅,忌讳造作呆板,能让观众看到更多的生活气息,像《拷红》中,老夫人命红娘“叫那个禽兽前来见我”,红娘有一个很不情愿的顿步下场,这种“顿步”可以在乡村姑娘既不情愿,又不得不去办某种事情时的步态中经常看到。
《花打朝》中程七奶的坐席吃鱼,就是既有艺术的夸张又具有生活的原生态,筷子和酒杯都是实的,鱼是虚的,表演者一手挽袖,一手拿筷,先做了个按鱼尾的动作,再用两根筷子反复把鱼肉戳松,一摆头,从左至右把鱼肉吸进口中,大口嚼起来,坐在旁边的秦、罗二夫人故意问话,程七奶奶一边回答,一边嚼鱼肉,同时两手不停摆动,示意秦、罗二夫人别再问话,右手手指慢慢伸入口中,猛地往外一拔,掏出鱼刺,整套动作生动逼真,很有生活气息。
豫剧的表演艺术很注意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实际动作中找寻素材,稍加改造即纳入表演中。
因为其程式动作不像某些剧种那样高度规范,那样远离生活本象。
所以,被演员们纳入的近似生活原生态的动作与其整个程式系统很容易和谐统一。
程式,概括地说,它是一种形式上和技术上的规范,是前人艺术上创造的经验和积累,是形成戏曲这一艺术形式和风格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立一定的准式以为法就叫做“程式”,它是在戏曲美学思想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