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的程式化.
戏曲艺术的“程式”化表演

戏曲艺术的“程式”化表演“程式”化表演是中国戏曲艺术反映生活,塑造人物的一种独特而又鲜明并且极富表现力的演艺风格和艺术手段。
它的表现特点和话剧、歌舞、杂技等艺术门类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戏曲“程式”化的表演不是把生活本来的面貌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而是通过模拟的手段对生活中的自然形态按照美的原则,进行艺术的提炼和再加工,并经过严格地精选和装饰,把生活中自然化的东西提炼成为一种风格化、标准化的表演动作,使自然化的东西音乐化、舞蹈化、规范化、节奏化、写意化。
并通过精彩而逼真的表演,让观众相信这些客观环境的存在,恰恰不在于强调舞台环境的固定和真实。
众所周知,戏曲程式化表演的主要特征是虚拟化和艺术化,重虚而轻实,以虚衬实、以隐见显,以求虚实相生之妙虽然说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是虚拟的、夸张的,但是也不能在舞台上为所欲为地任意活动。
它必须要受到一定的制约。
因为一切“程式”表演动作都必须要在有节律的规范之中。
戏曲演员在舞台上使用程式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和强调的是要根据不同的剧中人物,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情感正确理解,准确而恰如其分地使用不同的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表演程式。
只有这样,才能使程式起到烘托剧情,渲染气氛,塑造人物,丰满形象的作用。
才能使演员、行当、剧中人物、表演程式有机地结合,和谐统一,达到完美的演出效果。
坚决反对不顾剧情,不顾人物,盲目不加选择地去随意使用程式,更不能被固定的程式捆死。
因为程式也应当根据不同人物的情感、环境的变化而随时变化的。
有人认为戏曲就是程式化的艺术,我觉得这种看法是不够全面的。
戏曲程式化,并不意味着程式就是一种没有生气的“公式”化的东西,它是中国历代从事戏曲表演的艺术家们为了塑造出丰满、富有生命力的舞台艺术形象,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从生活的实际出发,精选出那些适合于舞台表演的动作,再经过艺术的加工、锤炼而创造出的一整套特定的表演行为规范,以此用来准确、恰当地表达所塑造人物的行为意图和思想感情。
浅谈戏曲表演艺术的“程式化”

浅谈戏曲表演艺术的“程式化”作者:洪雷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年第04期摘要:中国戏曲艺术具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色,是可以在舞台上把典型的内容,固定在一定的程式之中,而又非常灵活地、集中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就是“程式化”的意义。
关键词:戏曲;表演;程式化中图分类号:J8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1-0140-02一、前言戏曲表演“程式化”是在充分认识其规律性之后才得以形成的科学的表演方法,它可以沟通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理解。
例如一个上场,都是那几步走上,都要整冠、捋髯、投袖,都要走到台前,念个引子或定场诗,这个程式是中国戏曲特有的,因为有不同的情节、因为是不同的人物,又因为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处境,就需要演员运用适当的“法”来规定动作,表现人物,表现剧情。
民族戲曲的表演精髓用之不竭、取之不尽,最终是要看怎么用,是把它用死了,还是把它激活,更能发挥它的冲击力,更能感染观众。
二、角色、服饰、道具、舞台的“程式化”舞台的陈设、装饰,守旧、桌椅,都是典型的环境;开场前的音乐“打通”,最后的“唔嘟嘟”“唢呐”收尾,是典型的开锣收场音乐;上、下场,整冠,投袖,捋髯,哭笑,逃跑,上、下马,开、关门,表演的一切形式,都是一种典型的程式。
(一)生、旦、净、末、丑最突出的是剧中人物的分类,生、旦、净、丑是戏曲艺术对于人物的典型分类,具体到各行之中,又有一些典型的区分。
例如生行,有武生、须生,更有所谓唱工老生、衰派老生、武老生;旦行里有青衣、花旦、刀马旦、彩旦、老旦;净行有铜锤花脸、武花脸、架子花脸、大花脸;丑行有方巾丑、三花脸、武丑、丑婆子等等。
虽然可以分得很细致,但总归被集中在生旦净丑之中。
在现代戏曲中,“末’,化在了生行之中,在生、旦、净、丑四个行当中,生为行当之首。
戏曲界的前辈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把古代、近代以至现代人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职业都分归了行当。
戏曲的程式化.

戏曲艺术的程式化
五、中国戏曲中有各种角 色行当。行当从内容上说 ,它是戏曲人物艺术化、 规范化的形象类型。从形 式上说,又是有着性格色 彩的表演程式的分类系统 。这种表演体制是戏曲的 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创造上 的集中反映。 角色行当有生、旦、净、 丑几个主要类型。各个行 当都有各自的形象内涵和 一套不同的程式和规制。
戏曲艺术的程式化
戏曲艺术的程式化
一、中国戏曲是最讲究程式的艺术。
所谓程式就是表演艺术的规格化。戏曲 舞台上所表现的一切,都是程式化的: 唱、念、做、打,服饰、化妆、道具都 有规定的程式。 口、眼、身、手、步都有规范,锣鼓有 锣鼓经,唱腔有曲牌和板式,化妆有脸 谱,剧本创作有章法等等。
戏曲艺术的程式化
梅兰芳《贵妃醉酒》
在《贵妃醉酒》中,梅兰芳塑造的杨贵妃 形象,打破了青衣和花旦表演的界限,兼 有二者特点并吸收了刀马旦表演的特点, 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行当叫做“花衫”, 即强调唱念做打并重的旦行。这是梅兰芳 对京剧旦角的一个创新。
戏曲艺术的程式化
四、 中国戏曲的脸谱,舍 弃了人的外貌上的细 节差异,在抓住了各 种人的共性特征的基 础上,加以放大、夸 张、美饰,进而制定 出一整套的勾脸的规 范,形象效果非常明 显。
二、演员根据人物性格和 规定情景的要求,把若干 程式按一定的生活逻辑和 舞台逻辑组合起来,才能 表达出具体的思想情感, 塑造出完整的舞台形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 戏曲表演程式是供人 效法并进行形象塑造 的出发点,将一切表 现形式都进行高度的 提炼和有序的凝聚, 并将其沉浸在这规范 化的性格之中,这是 中国戏曲所特有的特 征和风格。
戏曲的程式化,节奏化和歌舞化

要学会欣赏戏曲,就必须要学会体味戏曲的节奏,明白
的武打表演,这段戏中,没有唱腔,通篇都是由演员的身段 为什么会快,为什么会慢,为什么这里婉转动人,余音袅
表演进行叙述,这武生身材颀长,扮相英俊,做工扎实,让 袅,身为戏曲从业人员或者喜欢戏曲的爱好者来说,这都是
人不忍移目。我自认为看得认真,到了接下来的答题环节才 基本功底和欣赏的重要环节。其实戏曲比现代的歌曲更能表
人人都能随口哼出几句颇有味道的戏曲。这些戏曲将中国悠 台词,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是固定好的,合乎行内
久的历史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是一门韵味无穷的艺术。 “规矩”。程式化是演员长期摸索钻研的结晶要想对程式化动
一、戏曲的程式化
作进行完美展现,需要日积月累扎实刻苦的训练。
(一)戏曲程式化的必要性
程式化是对生活经验的高度概括一方面,生活经验是必
倍觉惭愧——就着这段表演,主持人给选手念出了一个题目: 达情感,里面所蕴含的是丰富的情感与符合中国人审美的表
剧中武戏演员总共拍了自己多少下?当时怀疑自己听错了题 达方式。
目,因为我以为会考察选手对演出剧目、剧中角色的了解,
试想一下:《文昭关》“一轮明月照窗前”、《碰碑》“叹杨
直到电视上的屏幕同步显示了这一问题,才确信是问的“拍 家秉忠心大宋扶保”、《女起解》“崇老伯他说是冤枉能辩”、《荒
如西皮原板、二黄慢板、引子、定场诗、开门、关门、 单的“拖长音”,都是有严格的板式要求的。快板,慢板,
上马、下马、整冠、理髯等都有固定的程式。复杂的表演程 二六,流水这些板式节奏的抑扬顿挫都是戏曲的底蕴与内涵。
式有起霸、趟马、走边、龙套调度、武打套路等。
(二)节奏的美感
《中国戏曲大会》上在第二场中间部分,展示了一段精彩
戏曲的程式化,节奏化和歌舞化

戏曲的程式化,节奏化和歌舞化作者:汪涛来源:《艺术大观》2019年第03期摘要:戏曲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多种文化形式的冲击。
在不断的融合和碰撞中形成了新的发展。
一些对戏曲不甚了解的人会认为中国戏曲受到时间、空间的局限,表现力可能不如电影、电视剧之类。
戏曲其实是写意性的艺术,它的写意性是通过虚拟化的表演来体现的,戏曲的特点也是虚拟化表演的一部分。
其节奏化,程式化以及歌舞化特点都是戏曲写意性的表现。
本文将就戏曲的这三大特点进行详细解说和论述。
关键字:戏曲;程式;节奏;歌舞化前言作为中国四大国粹之一的戏曲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戏曲起源于中国,在中国经历了近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系统的艺术种类。
中国的大街小巷都有戏曲的咿呀之声,几乎人人都能随口哼出几句颇有味道的戏曲。
这些戏曲将中国悠久的历史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是一门韵味无穷的艺术。
一、戏曲的程式化(一)戏曲程式化的必要性戏曲毕竟是一门表演艺术,作品创作出来后,必须要拿到舞台上,接受观众的检验。
所以,再好的创作都会受到表演环境的影响,尤其在中国古代,戏曲演出只能在广场、寺庙、草台或院坝等地方进行,甚至是在闹市中演出,观众的嘈杂声、小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很容易淹没演员的声音。
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艺术家们只好一方面努力适应环境,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地进行演唱、表演技巧方面的探讨。
经过长期摸索,艺术家们发现只有制造出火爆的舞台效果才能在嘈杂的环境中突出戏曲表演。
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高亢悠扬的唱腔配以敲击有力的锣鼓,镶金绣银的戏衣衬着勾红抹绿的脸谱,火爆激烈的武打结合如浪花翻滚的长髯。
(二)表演程式概述表演程式是戏曲先辈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根据戏曲舞台的表演要求,对生活中自然形态的语言和动作进行提炼、加工、概括、美化、变形、装饰、美化,从而形成有规律可循的以"唱、念、做、打"为载体、高度综合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如西皮原板、二黄慢板、引子、定场诗、开门、关门、上马、下马、整冠、理髯等都有固定的程式。
戏曲程式

【戏曲程式】戏曲表演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艺术及技术上的格律和规范。
它把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提炼加工,使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化妆、服装等都形成规范化的表演法式,使生活的形态音乐化、舞蹈化、规范化。
如表演中的关门、行船、跑马等,都有基本固定的格式。
它比生活中的自然形态更富有表现力,更具形式美,程式又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有所丰富、变化和发展。
【压轴】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
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
优伶】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表演为业的艺人之统称。
一般认为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
演奏音乐的艺人称“伶人”。
宋元以来,常称戏曲演员作优伶。
【行当】传统戏曲角色的类别。
近代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总分行方法。
每个行当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为老生、小生等。
各剧种在分支的层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简之别。
【生】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演男性人物。
生行初见于宋元南戏,后除元杂剧外,历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是剧中主要人物。
随着艺术的发展,生行又据所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划分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扮演女性人物。
旦的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宋杂剧已有装旦,后历代都有这行脚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划分为许多专行,如正旦、花旦、贴旦、闺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净】俗称“花脸”、“花面”。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一般认为是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
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大开大阖,大都扮演性格刚烈或粗鲁*险的男性人物。
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艺术特点,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的正净、副净、武净等。
【末】传统戏曲脚色行当。
宋杂剧中有副末。
元杂剧的正末是同正旦并重的两个主要角色。
明清时,成为独立行当,常扮社会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并重的中年以上男子。
近代多数剧种末已并入老生行。
【丑】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浅谈戏曲表演的程式化

王 杨 ( 河 北省 河北梆 子剧 院 河北石 家庄 0 5 0 0 0 0)
摘要 :中国戏曲是一 门运 用唱、念 、做 、打 多种 艺术表 现手段, 的表 演要 求 。 其 一 ,灵活 而 多变 、恰 当而准 确地 运 用程 式 。程 式虽 具 有一 来创造舞 台形 象的艺术。一直以来就具有程式化 的特征 ,而戏 曲也 因 具有 了程式化的特征 ,显现 出了别样 的魅 力。鉴 于此 ,本文从戏 曲程 定 的规 范性 ,但 又 决不 是凝 固的模 式 ,因 戏 曲 内容 、题 材 或人 物 式化的含义谈起 ,对戏曲表演程 式化 的基本特点和要 求进行 了具体分 的不 同,程 式不 仅 可 以做各 种 不 同的 组合 ,而 且 同一种 组 合 方式 析 ,并在此基础上 ,就其创新与突破做一探 究,以期加 深大众 对戏 曲 或 同一 程式 也可 以依 据 需要 做 各种 变化 处 理 ,如 同是 一个 曲牌 , 可 以做 高低 、快 慢 、强 弱各 种 处理 , 同是 一个 “ 对 刀 枪 ”, 虽然 表演程式化的认识 与了解 ,帮助表演者更好地演绎戏曲。
关键词 :戏 曲艺术 ;程式化 ;含 义;基本特 点;要 求;创新 与 都是 “ 幺二 三 ” “ 漫头 ” “ 过 河 ”… …但 是有 的打 得 紧而 火爆 ,
突破
有 的打 得华 而不 实 ,有 的打 得 “ 稳 ”,有 的打 得 “ 狠 ” ,我们 应
结合 本 身 的生活 体验 ,依据 剧 本所 规 定的 主体 思想 和 人物 性格 , 戏 曲足 中 国表演 艺术 宝库 中 一颗 闪亮 的 明珠 ,其源 远 流长 、 在适 当 的场 合选 用适 当的程 式 ,使 程 式与 具体 的戏 相 结合 , 从而 博 大精深 ,在历 代无 数 的戏 曲作 者和表 演 艺术 家 的不 断创 新下 , 构成 一 个完 整 的整体 。需要 注 意 的是程 式 的变 化运 用 ,不 是温 无 至今 已形成 集 “ 唱 、念 、做 、打 ”于 一体 的程 式化 表演 体 系 。无 边 际的 ,而 是有 条件 的,要 在 一定 美 学范 畴 内,它 的 变化 限度 是 论 足演 唱 中的板 式 、 曲牌 、锣 经 ,念 白中 的声 调 、韵 味 ,还是 表 框格 不变 或慢 慢地 变 。 其 二 ,与时 俱进 ,弃用 不 合 时宜 的程 式 。当程 式 的生 活依 据 演 中 的身段 、手 式 、步法 以至喜 、怒 、哀 、乐 等感 情 的表现 都 具 有 一定 的程 式 ,而这 种程 式化 即 是它 区别 于其 他 民族 戏剧 艺术 的 或群 众 的审 美观 有所 发 展与 变化 时,某 些程 式 也要 随之 被 抛弃 , 主 要特 点之 … 。下面 笔者 结 合 自己的 教学 经验 ,就 程 式化 这一 我 如表 现 小脚 的跷 功 ,表 现恐 怖 的劈 脸等 ,而应 重新 选用 合 适 的程 国传 统戏 曲独有 的表 演特 点做一 全面 探究 。
戏曲程式化动作名词解释

戏曲程式化动作名词解释
1.闪身:迅速地移动身体,通常用于跳跃、躲避等动作中。
2. 踏步:以一只脚为支点,另一只脚快速地向前或向后移动。
3. 跃起:双脚同时离地跳起,通常用于表现高兴、惊喜等情绪。
4. 抽身:将身体向后一撤,通常用于躲避攻击。
5. 踩脚:用脚底向对方的脚部用力踩下,作为攻击手段。
6. 旋转:身体或身体的某个部位以一个轴心为中心迅速地转动。
7. 挥手:手臂向某个方向或某个物体快速挥动。
8. 摆手:手臂向左右或前后挥动,用于表现自信、调皮等情绪。
9. 划拳:两只手快速地交叉击打,用于表现打斗、激烈情绪等。
10. 打手:拳头向某个方向或某个物体用力击打。
11. 拍手:双手重重地拍击在一起,通常用于表示赞扬、喜悦等情绪。
12. 摸头:手掌向头部轻轻地摸去,用于表现害羞、无助等情绪。
13. 揖:右手掌心向外,左手掌心向内,右手向上抬起,左手下放,表示尊敬、礼貌等。
14. 敬礼:右手向前抬至额前,掌心向下,表示尊敬、敬意等。
15. 鞠躬:身体向前弯曲并向下一点,用于表示敬意、谢意等。
16. 跺脚:用脚底向地面猛力踩下,通常用于表现愤怒、不满等情绪。
17. 扭腰:身体向左右旋转,腰部为主要转动部位,通常用于表现舞蹈、娇媚等情绪。
18. 飞跃:用力跳起,同时向前或向上飞跃,通常用于表现英勇、豪迈等情绪。
19. 挑脚:用脚尖轻轻地挑起地面,通常用于表现轻盈、优雅等情绪。
20. 挥拳:用拳头向某个方向或某个物体用力击打,通常用于表现打斗、矫健等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曲艺术的程式化
思考题: 1、分析中国戏曲角色行当与人物性格塑造。 2、就你了解的戏曲作品,列举戏中人物的角色行当。
二、演员根据人物性格和 规定情景的要求,把若干 程式按一定的生活逻辑和 舞台逻辑组合起来,才能 表达出具体的思想情感, 塑造出完整的舞台形象,
三、 戏曲表演程式是供人 效法并进行形象塑造 的出发点,将一切表 现形式都进行高度的 提炼和有序的凝聚, 并将其沉浸在这规范 化的性格之中,这是 中国戏曲所特有的特 征和风格。
梅兰芳《贵妃醉酒》
在《贵妃醉酒》中,梅兰芳塑造的杨贵妃 形象,打破了青衣和花旦表演的界限,兼 有二者特点并吸收了刀马旦表演的特点, 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行当叫做“花衫”, 即强调唱念做打并重的旦行。这是梅兰芳 对京剧旦角的一个创新。
戏曲艺术的程式化
四、 中国戏曲的脸谱,舍 弃了人的外貌上的细 节差异,在抓住了各 种人的共性特征的基 础上,加以放大、夸 张、美饰,进而制定 出一整套的勾脸的规 范,形象效果非常明 显。
戏曲艺一、中国戏曲是最讲究程式的艺术。
所谓程式就是表演艺术的规格化。戏曲 舞台上所表现的一切,都是程式化的: 唱、念、做、打,服饰、化妆、道具都 有规定的程式。 口、眼、身、手、步都有规范,锣鼓有 锣鼓经,唱腔有曲牌和板式,化妆有脸 谱,剧本创作有章法等等。
戏曲艺术的程式化
戏曲艺术的程式化
五、中国戏曲中有各种角 色行当。行当从内容上说 ,它是戏曲人物艺术化、 规范化的形象类型。从形 式上说,又是有着性格色 彩的表演程式的分类系统 。这种表演体制是戏曲的 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创造上 的集中反映。 角色行当有生、旦、净、 丑几个主要类型。各个行 当都有各自的形象内涵和 一套不同的程式和规制。
戏曲艺术的程式化
六、 唱、做、念、打——戏曲 艺术的表现手段
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我们称之为 “四功五法”。 四功就是“唱、做、念、打”, 是戏曲表演艺术的基本形式。 五法是口、手、眼、身、步, 这是构成四功的最基本的技术。 要掌握唱、念的技巧,就要讲 究口法,要掌握做、打的技巧 就要讲究手法、眼法、身法、 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