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原因。
2. 使学生掌握地壳运动、气候、水文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壳运动:板块构造学说、地震和火山喷发。
2. 气候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3. 水文作用:河流侵蚀、河流沉积、湖泊和地下水的影响。
4.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壳运动、气候作用和水文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难点:板块构造学说、侵蚀和沉积作用的具体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
2. 结合地理模型,直观地演示地壳运动、气候作用和水文作用的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地表形态变化的理解。
4. 案例分析,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多样性。
2. 地壳运动:介绍板块构造学说,讲解地震和火山喷发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气候作用:讲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的过程。
4. 水文作用:讲解河流侵蚀、河流沉积、湖泊和地下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析人类活动如何改变地表形态,如工程建设、土地开发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壳运动、气候作用和水文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和人文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小组研究:分组研究地壳运动、气候作用和水文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析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地区,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城市扩张、水库建设等。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教案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1.1 背景介绍:1.1.1 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通过对地表形态的探讨,使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1.1.3 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地表形态演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知识点讲解2.1 地表形态的分类:2.1.1 平原:地势低平,海拔较低,地面平坦辽阔。
2.1.2 山地:地势高耸,海拔较高,坡度陡峻。
2.1.3 丘陵:地势起伏,相对高度不大,坡度较缓。
2.2 地表形态的塑造力量:2.2.1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地球内部的能量作用。
2.2.2 外力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地球外部的能量作用。
2.3 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2.3.1 地壳运动:地壳的变动引起地表的高低起伏变化。
2.3.2 侵蚀作用:水流、风力等外力对地表的侵蚀,逐渐削减山地、丘陵等地貌。
2.3.3 沉积作用:水流、风力等外力将携带的物质沉积在平原、河谷等地貌,逐渐形成新的地表形态。
三、教学内容3.1 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3.1.1 平原:例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介绍其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等。
3.1.2 山地: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等,介绍其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等。
3.1.3 丘陵:例如江南丘陵、辽东丘陵等,介绍其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等。
3.2 地表形态的塑造力量及作用:3.2.1 内力作用:介绍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2.2 外力作用:介绍风化作用、侵蚀作用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3 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及实例:3.3.1 地壳运动:介绍板块构造学说,以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为例,解释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3.2 侵蚀作用:以黄河流域为例,解释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3.3 沉积作用:以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为例,解释沉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掌握常见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典型地貌。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图像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常见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典型地貌。
2、教学难点(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2)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实践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演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壮观的地表形态图片,如高山、峡谷、平原、沙丘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表形态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二)讲授新课1、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讲解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2)地壳运动①水平运动通过动画演示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②垂直运动结合实例,让学生明白垂直运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3)岩浆活动介绍岩浆活动的形式,如岩浆的侵入和喷出,以及岩浆活动形成的火山地貌。
(4)变质作用简单讲解变质作用的概念和形成的变质岩。
2、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强调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
(2)表现形式①风化作用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风化作用的类型,如风蚀、水蚀、冰蚀等,以及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②侵蚀作用分别讲解风蚀、水蚀、冰川侵蚀和海浪侵蚀等侵蚀作用的特点和形成的地貌,如风蚀蘑菇、峡谷、冰川 U 形谷、海蚀崖等。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一地理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一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如何形成的。
2.掌握地质作用的概念,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质作用的概念,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教学难点:地质作用的具体表现,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表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形态。
(2)提问: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力量在塑造地表形态?2.探究地质作用的概念(1)讲解地质作用的概念:地质作用是指地球表层及其内部的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组成、结构和能量分布产生影响的全部过程。
(2)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地质作用的表现。
3.学习内力作用(1)讲解内力作用的概念:内力作用是指地球内部的热能、重力能和地球旋转能等能量对地表形态产生的影响。
(2)展示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实例,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3)引导学生分析内力作用的特点和作用过程。
4.学习外力作用(1)讲解外力作用的概念: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受到的太阳辐射能、地球重力能和生物能等能量对地表形态产生的影响。
(2)展示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实例,如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
(3)引导学生分析外力作用的特点和作用过程。
5.对比分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6.巩固提升(1)布置课后作业:观察学校附近的地质现象,分析其形成原因。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实例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地质作用的概念,掌握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和变化,掌握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构成2.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 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分析5.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表形态的构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分析,以及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地表形态的构成,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基本组成。
3. 讲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析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
4. 讲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析风化、侵蚀、沉积、固结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
5. 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实际中的表现。
6. 探讨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
8.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地表形态的构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规律。
2. 实例分析:教师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如地震、火山、风化侵蚀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使学生掌握地壳运动、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等地表形态形成的主要因素。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
1.2 教学内容地表形态的定义与分类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侵蚀和沉积作用在地表形态形成中的作用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表形态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地表形态变化的理解。
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
1.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地表形态变化的理解程度。
考察学生对地壳运动、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等地表形态形成因素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地壳运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使学生掌握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地壳运动的概念与分类地壳运动的原因与动力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实例分析:地壳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变化2.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壳运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理解。
2.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的理解程度。
考察学生对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认识。
第三章:风化作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使学生掌握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风化作用的概念与分类风化作用的原因与动力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实例分析:风化作用造成的地表形态变化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风化作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理解。
3.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的理解程度。
考察学生对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认识。
第四章:侵蚀作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侵蚀作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范本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和变化,掌握地壳运动、气候、流水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构成2.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 气候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5.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壳运动、气候、流水等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气候、流水等因素相互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表形态变化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掌握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地表形态的构成,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基本特点。
3. 分析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引导学生观察地壳运动产生的地表形态变化。
4. 讲解气候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气候作用在地表形态上的表现。
5. 分析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流水作用产生的地表形态变化。
6. 总结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观察身边的地表形态变化,分析其原因。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2. 重点关注学生对地表形态构成、地壳运动、气候、流水等因素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地理素养。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地表形态变化,加深对地表形态形成原因的理解。
2. 开展课外阅读,介绍地表形态研究的前沿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举办地理知识竞赛或地表形态主题展览,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运用能力。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和特点;掌握地壳运动、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分析不同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改造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探究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地表形态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提高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表形态的构成和特点;地壳运动、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不同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改造作用。
2.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和机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高中地理》相关章节;参考资料、案例、图片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如ArcGIS、QGIS等)。
2. 教学设施:投影仪、计算机、投影屏幕等;地图、地球仪等教具;实验器材、模型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发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形态的构成和特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使用教材和参考资料,详细讲解地表形态的构成和特点;阐述地壳运动、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析不同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改造作用,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3.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和机制;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促进师生互动;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地表形态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4. 练习:提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理解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使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4.通过使用三大类岩石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升学生图解分析水平。
1.通过搜集资料、观察图像、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过程,使学生亲自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协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点】
1.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
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初中就学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人们用“沧海桑田”来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大,或者变化快。
地理当中我们一般指的是海陆的变迁。
古人很早就理解到了这种海陆的变化进而形成了美丽的传说。
现代科考发现的“高山上面的海洋生物化石”“海底森林遗迹”也证明了这种传说是有事实根据的。
[问题]:那么是怎样的一种力量导致了地表形态发生改变?P69
[学生]:内力和外力作用
[总结过渡]:我们把这两种自然界中存有的导致地表形态出现改变的内外力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是如何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外力作用概述
[承转过渡]:地质作用因为能量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一、二两小节,回答问题:①内、外力作用的能量各来自什么?②内、外力作用各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③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何不同呢?
[学生] :①内力作用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热能;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②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主要表现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③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缓。
两种作用同时实行,结果相互影响。
[承转过渡]:虽然内力作用对改变地表形态起着重要的影响,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都对地表的改变起重要作用,而且这种改变速度有快有慢。
我们具体来看下内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
[分析案例] “基拉韦厄火山的大爆发、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变质作用”图片
[ [总结]内力作用的速度有快慢之分,内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有主次之分,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过渡]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能够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它们的运动形式、对地表的影响是怎样的?
1.地壳的水平运动
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挤压巨大的山脉例:喜马拉雅山
水平运动张裂海洋或裂谷例:东非大裂谷
2.地壳的垂直运动
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隆起山岭、高地例:华山、庐山垂直运动
凹陷谷地、盆地例: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洋底
[过渡]地壳的垂直运动引起的地表的“沉沉浮浮”,那不勒斯海边的大理石柱比较直观地告诉了我们。
[活动题]答案:⑴下沉运动。
判定依据:大理石柱被火山灰覆盖的部分看不见了,位于海平面以下。
⑵上升运动。
判定依据:大理石柱上被火山灰覆盖的部分和海洋生物钻孔的痕迹露出海平面。
⑶说明了地壳运动有循环往复的特点。
[教师讲述] 在地壳运动运动中,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同时存有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但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
就世界规模来说,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过渡]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貌的基本格局,但是外力作用也一刻没有停止过,如果我们把地表形态比作一件雕塑作品的话,“内力作用”仅仅对它实行粗加工,还需要“外力作用”来对它精雕细琢,那么外力作用又是怎样来实行这项工作的呢?
三、外力作用
外力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1.风化作用
[分析讲解] 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容易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很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的产物停留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
[讲述、过渡] 在水、风、冰川等侵蚀作用,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原地就形成了侵蚀地貌。
同学们想一想,风化侵蚀作用的产物到哪里去了呢?
3.搬运作用
[讲述、过渡]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由高处到低处,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
因为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没有形成具体的地貌形态。
4.堆积作用
[总结],归纳四种外力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
[活动题]答案:⑴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因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⑵沙漠地区风力较大,风携带沙子对地表的岩石打磨,形成了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过渡]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有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问题]请大家读教材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思考
1. 三大类岩石的各自形成原因。
2. 各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师(总结):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一刻不停地实行着,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仅仅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在一段时期内留在地表的痕迹而已。
因些在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地壳的演化。
【板书设计】
垂直运动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