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黑人文学中黑人身份解析
黑人文学的身份认同与种族问题

黑人文学的身份认同与种族问题引言黑人文学是指由黑人作者创作的文学作品,它涉及到黑人群体的体验、文化、历史和身份认同等课题。
在黑人文学中,身份认同和种族问题是一个核心主题,通过探讨黑人个体及其社区在多元化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展现了种族和文化背景对于身份形成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身份认同A. 个体层面在黑人文学中,有许多作家试图探索个体如何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
他们描述了遭受歧视和压制的经历,并通过真实情感抒发表达了对种族认同的肯定。
例如,《彩云国物语》中,作者美津子以她个人的角度描绘了一个由黑人女性主导的社区,反映了她对美国黑人社群强烈的归属感。
B. 社群层面同时,许多作家也试图探索整个黑人社区的集体身份认同。
他们围绕着历史事件、传统价值观和共享经验等方面展开叙述。
比如,《飘》中,作者描述了南方种植园黑人社区的生活,反映了他们对祖辈在奴隶制度下的斗争与牺牲的敬意。
种族问题A. 制度化种族主义黑人文学中反映了长期以来种族问题所带来的社会不公平和制度化种族主义。
作家们以剖析社会结构、审视种族隔离和歧视为手段,呼吁对抗种族歧视和不平等。
如《曼德拉传》中,作者生动地描述了纳尔逊·曼德拉领导反对南非种族隔离政权的斗争,并揭示了这个时代黑人所面临的挑战。
B. 多元文化主义另一方面,黑人文学也探讨了多元文化主义与共存的可能性,强调通过理解和接纳不同文化与身份背景来消除种族问题。
比如,《千禧年三部曲》系列中,作者通过展示黑人、白人、亚裔等不同群体之间复杂而又脆弱的关系,表达了建立包容性社会所面临的挑战。
结论通过身份认同与种族问题的探讨,黑人文学作品不仅鲜明地展示了黑人个体和社区的独特经历和价值观,而且为推动种族平等和多元文化之间的对话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给我们提供了机会去理解、尊重和重塑身份认同,成为建设一个更公正、更包容的社会的源泉。
杜波依斯“双重意识”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

心 人物 。他 的许 多著 作 都反 映 了黑人 的生活 i n , L , 理 的 双 重意 识 ’ 的观 念 和他 的美 国黑人 在 美 国生活
等 诸 多方 面 的现 实 问题 。在 其最 著名 的 《 黑人 的灵 在面 纱后 面 的形 象化 的 比喻 ,给予 了美 国黑人 被迫
魂》 ( 1 9 0 3 )一 书 中杜波 依 斯深 入探 讨 了美 国黑人 生活 在危 机 下做 出反应 的美 国黑人 艺术 家 打开 了新 的 “ 双 重 意识 ”问题 ,从 此 以后 这个 概念 就 不 断被 的表现 世 界 。” 黑人作 家 们 引用 ,它 生动 地 表现 了美 国黑人 心理 的
生 ”,具 有 “ 双 重意 识 ”。这层 面 纱遮 蔽 了全世 界 在 黑人 灵魂 的深 处 产 生一种 无 可排 解 的 自卑情 结和 有 色 人种 的 真 实 面 貌 , 他 希 望 以 此 书 揭 开 这 层 面 劣等 民族 的痛苦 ,从而 使被 扭 曲的黑人 的心灵 陷入
[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一 O 1 — 0 7
皿
波 依斯 ( w . E . B . D u B o i S )是美 国历 史 上 纱 , 向 白人 和世 界展 示真 实 的 黑人 生活 , 同时他 也 著名 的 黑人作 家 、历 史学家 、思想 家和 社 希 望 去解 释这 层 面纱 是 如何扭 曲 了黑人 与 白人相 互
会 活 动 家 , 也 是 黑 人 民权 运 动 史 上 的 中 观察 的方 式 。阿 诺德 ・朗蒲 塞德 曾说 : “ 杜 波依 斯
一
、
“ 双 重 意 识 " 的概 念
此 ,黑人 们 切身 地感 受 和体 验 到 了种族 歧 视及 其罪
试析美国文学中的黑人角色

试析美国文学中的黑人角色美国文学中的黑人角色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因为它反映了美国社会不同阶层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文学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方面,美国文学中的黑人角色往往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对待;通过这些角色的塑造,可以看出黑人在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为了争取自己的权利所做出的奋斗。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美国文学中的黑人角色,并试图解析黑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和形象。
美国文学中的黑人角色往往呈现出一种“受害者”的形象。
自从黑人在美国被奴役和歧视的历史开始,黑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就多种多样,但普遍的共同点是他们往往身处于社会的边缘,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对待。
哈林·雷诺兹的《黑人在美国》一书中就反映了黑人在美国历史上曾经承受的苦难和痛苦,以及种族主义和歧视对他们造成的伤害。
在小说《逃跑的奴隶》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黑人在奴隶制度下所受到的不公正对待和残酷的剥削,揭露了奴隶制度对黑人造成的精神和身体上的伤害。
这些作品都反映了在美国的文学中,黑人往往扮演着受害者的角色,他们所经历的苦难和痛苦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主题。
美国文学中的黑人角色也展现出了一种“奋斗者”的形象。
尽管黑人在美国历史上经历了种种不公正对待和歧视,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奋起反抗。
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我的逃亡叙事》就描绘了他从奴隶身份到自由身份的过程,以及他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和挣扎。
在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主人公汤姆·哈里斯以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和对正义的执着追求,成为了一位社会变革的领导者和旗帜人物。
这些作品反映了在美国文学中,黑人往往扮演着奋斗者的角色,他们为了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尊严,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美国文学中的黑人角色还展现出了一种“领袖”的形象。
在美国历史上,有许多黑人领袖为了争取黑人的平等权利和社会地位,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这些黑人领袖有的是政治家、有的是社会活动家,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为了黑人社区的领袖和代表人物。
试析美国文学中的黑人角色

试析美国文学中的黑人角色【摘要】美国文学中的黑人角色是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元素。
本文试析了黑人角色在美国文学中的形象及其重要性。
从黑人奴隶的形象与身份认同,到民权运动中的黑人形象,再到黑人女性角色的演变和社会现实主义描写,以及黑人英雄与反英雄形象,都展现出黑人角色在文学作品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分析黑人角色对美国文学的贡献,以及其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性和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美国文学发展中黑人角色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黑人角色的形象不仅反映了文学作品的多元性,也传递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信息。
研究和探讨美国文学中的黑人角色是十分有益的。
【关键词】美国文学,黑人角色,形象,奴隶,身份认同,民权运动,黑人女性,社会现实主义,英雄,反英雄,贡献,现实反映,影响。
1. 引言1.1 美国文学中的黑人角色的重要性美国文学中的黑人角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更是代表着一个特定群体的声音和形象。
黑人角色在文学作品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意义,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黑人角色的叙述与表现,作家们不仅展现了黑人社区的生活和挣扎,也探索了种族、阶级、性别等议题。
黑人角色的形象在美国文学中具有多样性,既有被奴役和歧视的黑人奴隶形象,也有参与民权运动和争取平等权利的黑人形象。
黑人女性角色在文学作品中的演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她们的形象展现了黑人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在社会现实主义文学中,黑人角色常常被描绘为生活在贫困和艰难环境中的普通人,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了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而黑人英雄与反英雄形象则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黑人的力量与脆弱,在探讨身份认同和自我觉醒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2 黑人角色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在美国文学中,黑人角色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被塑造和展现。
从黑人奴隶到民权运动中的英雄,从黑人女性到社会现实主义的描写,黑人角色在美国文学中扮演了多种多样的形象。
文学与黑人文化作品中的黑人身份与文化认同

文学与黑人文化作品中的黑人身份与文化认同在文学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到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其中黑人身份与文化认同在许多黑人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黑人身份与文化认同与黑人文化作品的创作息息相关,它们共同构成了黑人文学中独特发展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黑人文学与黑人身份认同的关系以及黑人文化作品中黑人身份的表达与认同展开论述。
一、黑人文学与黑人身份认同的关系黑人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流派,对黑人身份的探索和认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黑人文学中,黑人的身份与种族属性常常被置于关注的焦点,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学形式,黑人作者通过描绘黑人的生活、经历、困境与追求,展现和探索黑人的身份认同。
黑人文学通过讲述黑人的故事和表达黑人的情感,使黑人群体能够看到自己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被真实而全面地呈现。
这种身份的认同不仅仅是作者对自身身份的思考,更是为了让读者认同和理解黑人的身份并反思种族歧视和不平等。
二、黑人文化作品中黑人身份的表达与认同在黑人文化作品中,黑人身份的表达与认同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描绘黑人的生活经历、文化传承以及对种族歧视的反抗,黑人文学作品呈现了黑人身份在文化中的独特性与坚守。
作家通过描绘黑人人物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在展示,深入探索了黑人身份与文化认同的复杂性。
在这些作品中,黑人身份常常与黑人文化紧密相连,通过对黑人文化的描绘和表达来强调黑人身份的自豪与重要性。
黑人文学作品中,黑人身份的认同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描绘黑人的习俗、音乐、舞蹈、美食等文化元素,黑人文学作品传递了黑人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通过这些作品,人们能够更加了解和认同黑人身份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三、黑人文学与黑人身份认同的重要意义黑人文学与黑人身份认同的关系在文学界和社会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黑人文学作品通过对黑人身份的表达与认同,帮助黑人群体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身的身份与文化。
这对于黑人社群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杜波依斯黑人文学

杜波依斯黑人文学
杜波依斯是一位美国黑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黑
人文学之父”。
他在20世纪初期为黑人权利和平等发声,他的作品深刻地影响了黑人文学和美国文化。
杜波依斯的代表作包括《黑人的灵魂》(The Souls of Black Folk)和《黑人的奖赏》(The Gift of Black Folk)。
在这些作品中,他探讨了黑人的身份认同、种族问题以及
黑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
他的作品既批判性地分析了白
人对待黑人的不公正行为,又鼓励黑人民众努力争取平等
权利。
杜波依斯的作品着重强调了黑人的教育和经济独立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经济上的独立,黑人才能真
正获得平等地位和尊重。
他提倡黑人民众自力更生,通过
良好的教育和良好的工作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尽管杜波依斯的作品受到了赞赏,但他的观点也引起了争议。
一些人认为他在黑人问题上过于妥协,缺乏对种族不公的直接抗议。
然而,无论如何,杜波依斯的作品依然被认为是黑人文学的重要里程碑,对现代黑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白色的国家黑色的心灵_论美国文学与文化中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_张立新

白色的国家黑色的心灵)))论美国文学与文化中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张立新内容提要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black cultural identity dilemma)是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它表现了生活在以盎格鲁-萨克逊白人种族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中黑人对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迷惘。
因此,它不仅是一种生理特征的认同,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内涵。
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不仅导致了美国黑人个人人性的压抑、心理扭曲和畸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美国社会内部美国白人与黑人社会、文化冲突的重要根源。
黑人对于自身文化身份的困惑、怀疑和追求成为研究美国文学与文化的重要线索。
关键词黑人文化身份认同困惑文学文化文化身份认同问题是全球后殖民语境中文化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
关于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不同的学者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荷兰学者瑞恩#赛格斯指出:/某一特定的族群和民族的文化身份只是部分地由那个民族的身份决定的,因为文化身份是一个较民族身份更加广泛的概念。
0所以/通常人们把文化身份看作是某一特定的文化特有的、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0。
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是由共同的宗教信仰、历史经验、语言、民族血统、地理、经济环境等因素共同形成,其特性比起政治、经济结构更不容易改变。
全球文明不仅没有发生趋同,反而日益分裂为相互冲突的七大文明或八大文明,文化方面的差异是冲突的基本根源。
文化身份认同问题也是以斯皮瓦克和巴巴为代表的一批新崛起的后殖民理论家所关心的问题。
斯皮瓦克(Gayatri Spivak)和巴巴(Homi B habha)认为,/身份是一种主体间的,演现性的行动,它拒绝公众与私人、心理和社会的分界。
它并非是给予意识的一种-自我.而是自我通过其他领域)))语言、社会制度、无意识)))进入意识的。
¹文化身份在某种程度上,同时具有固有的/特征0和理论上的/建构0之双重含义,也就是说,人们通常把文化身份看作是某一特定的文化所特有的、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
试析美国文学中的黑人角色

试析美国文学中的黑人角色美国文学中的黑人角色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被用来探讨种族、阶级和身份等议题。
从奴隶制度时期到现代社会,黑人角色的形象一直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对美国文学中的黑人角色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国文学作品中的种族关系和社会现实。
在美国文学中,黑人角色的形象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文学作品。
在奴隶制度时期,黑人角色常常被描绘为受压迫的奴隶,他们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被用来表达对奴隶制度的抨击和反思。
哈里特·比彻·斯托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黑人角色汤姆叔叔就是一个典型的奴隶形象,他勇敢、善良,但最终却遭受了不公正的命运。
这种形象的刻画在当时对奴隶制度的批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黑人角色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20世纪初期,黑人文学开始兴起,黑人作家开始以更加客观和深刻的角度来刻画黑人角色。
杜布瓦·崔特的《人们又怎样活》中的黑人角色奥克斯·伯克是一个典型的黑人形象,他在文学作品中被塑造成了一个勇敢、坚韧和自尊的形象,展现了黑人自我解放和自我救赎的努力。
在20世纪中叶,美国民权运动的兴起对黑人角色的塑造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文学作品中的黑人角色开始被刻画成为享有平等权利的自由人,他们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被用来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种族歧视的谴责。
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角色米尔克曼是一个充满了愤怒和抗争精神的形象,他在文学作品中被用来表达对种族压迫的反抗和抗争。
这种形象的刻画在当时对民权运动的推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当代,随着美国社会的多元化和种族关系的复杂化,文学作品中的黑人角色的形象也呈现出了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艾丽斯·沃克的《紫色红》中的黑人角色塞利·阿尔伯特就是一个典型的黑人形象,她在文学作品中被刻画成了一个自信、独立和坚强的形象,展现了黑人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自我价值和尊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黑人文学中的黑人身份解析摘要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在反映作家“双重意识”的同时,也在传达他们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思考。
本文对美国黑人文学中的黑人身份进行解析,指出自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黑人作家们的创作及其创作出来的主人公们渐渐走出了“双重意识”的误区,观念上已经变成“我是美国人,又是黑人”的倾向,并以这个为定位开始人生奋斗。
而作家的双重意识,形象生动地再现了美国黑人的文化心理。
关键词:美国黑人小说“双重意识”建构文化身份倾向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在《黑人的奋斗》中,杜波伊斯第一次使用了“双重意识形态”这个概念。
这个概念存在三个层次的含义:1、在黑人的形象总是以反派被定义的时候,黑人该怎么寻求自我;2、美国黑人处于社会底层,他们被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要如何面对自己是美国人这一事实。
3、其身为“非洲人”与“美国人”的身份定位产生的心理冲突。
“双重意识形态”反映了美国黑人的一个主要问题,这个问题在黑人的奋斗史中始终困惑着他们,在建构美国黑人身份的历程中,成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其内里的矛盾和苦难、追求和抗争,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供作家们探寻、定义黑人的阶层身份。
20世纪,美国黑人在法律层面上获得了平等自由,但这在后来被证明是一张空头支票,无法兑现,黑人们依旧无法享有公正的待遇,他们依旧徘徊在社会底层。
美国黑人在这样的境遇里显然无法平静,他们的心理极为复杂:作为美国统一的参与者,他们是美国得以统一的功臣,却遭受不公正的待遇,无法得到允诺的自由和平等。
在为不公正的境遇感到不平之余,他们也感到了困惑。
其中,“我是谁”、“我该是谁”,是美国黑人们尤为困惑的问题。
受困于双重意识,黑人作家们的作品也有着不一样的感情倾向。
在20世纪的美国黑人文坛上,作家的创作都在努力为自身的文化身份正名。
对于这段时间内的作品进行一个全面的回顾和思考,我们可以得出,在美国黑人的文化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几种类型:第一,赋有“融入”的思想,即他们都希望能够被白人所接受,融入他们的世界中;第二,较为重视“黑人性”,比较强调自己本族的文化,而且十分在乎自己种族的凝聚力,希望能建立一个有实力与白人世界抗衡的团体;第三,强调他们属于美国人,同时也强调他们是黑人民族。
一“融入”问题1改善不公正待遇。
虽然美国黑人在法律层面已经获得与白人一样的权利,但从一定程度上说,黑人依旧很难融进白人主流社会,并且在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还是落后于白人。
而美国黑人们的愤怒皆起源于此。
黑人作家的民族自尊让他们担负了巨大的使命,背负起民族责任,他们以自己的创作来表达黑人的生活境遇,传达黑人获得公平自由的心声,对黑人们在美国社会里不被接纳的悲惨命运表示不满;同时,也对白人发出警告。
如现实主义大师理查·赖特描写下层黑人艰辛苦难的生活,希望能够唤起黑人的觉醒。
在他的作品《土生子》中,主人公别格曾经拥有当飞行员的理想。
然而,在现实的大山面前,他摇头无奈,不知如何应对,他哀叹,他自嘲。
最后,因为对白人的极端恐惧,他失手犯下谋杀罪。
在毁尸灭迹后,他在逃跑途中杀害了自己的女友。
可以说,是现实的无望让别格滋长出暴力的扭曲心态,他残暴的行为来自于自身的贫穷和社会对他的不公正待遇,他极端行为的背后实际上存在着社会悲哀的根源。
作者给小说取名“土生子”,是用富有暗示的手法表明别格是美国社会的畸形产物。
实际上,“抗议小说”的本质就是抗议,小说《土生子》在表达愤怒、进行声讨之余,更多的是希望白人可以良心发现,带有浓厚的融入“基调”。
2因为难以“融入”,黑人因而深陷痛苦和矛盾中。
在这一时期,有的作家在揭示美国社会上存在的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时,萌生了“融入情结”,这是对抗议的呼应。
黑人女作家内拉·拉森是个混血儿,写过两部著名的小说。
在其创作的小说《流沙》中,她描写了黑白混血儿们试图以主流社会的价值为取向,以有一天进入白人主流社会作为自己的梦想。
《流沙》的女主人公黑尔加·克兰被设定为混血姑娘,夹在两个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她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挣扎在现实的困惑里,努力寻梦,最后沉入痛苦里头,无以救赎,甘心地认命。
3在黑人文学作品中,基督教信仰是常见的话题,宗教信仰里头暗含的“融入之情”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美国黑人们。
在北美殖民者、美国早期奴隶主长期的灌输下,黑人形成了对基督教的信仰。
当然这也和黑人们现实追求无望,从而转向寻找精神寄托有关。
他们虔诚地信奉着基督教,接受白人的宗教观。
在《土生子》里,作家就将别格的母亲塑造成一个基督教徒。
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当现实带给她痛苦的时候,她就用祷告来逃避,认为祷告可以帮助自己。
二关于“黑人性”美国的黑人作家们始终以找寻自身的文化身份为己任,始终思考着两个问题,即:“我是谁”、“我应该是谁”。
在他们心中既有愤怒、抗议,也有充满激情的思想,有解决方式的途径。
在20世纪,极力推崇“黑人性”是美国黑人作家在创作中存在的一种鲜明倾向。
美国黑人小说在反映作家“双重意识”的同时,也在传达他们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思考。
在自己的作品中,这类作家发扬了黑人民间传说、口头文学的传统,思考黑人传统和美国黑人文学之间的关系,彰显美国黑人的身份,描绘黑人具有特色的民俗。
在这一时期,黑人作家将注意力放在民间的传说上,并极力收集美国民间的传说,从中寻找创作素材,将建构自己的身份和凸显民族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种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在这些作家的努力之下,这种思想成为了一类文学传统,并且延续了下来,成为了美国黑人文学的一道亮丽风景。
例如,美国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在描述黑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以及他们的精神层面时,运用了大量原滋原味的黑人英语;此外,她在作品中还引入了许多在黑人中广为流传的一些故事,并尽可能地站在他们的角度和立场来阐述事情的发生,在文中也十分尊重黑人们所拥护的宗教信仰。
在当时,有许多的黑人作家选择以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手法进行创作,以此来表达他们对于自己文化的一种推崇和拥护,而赫斯顿并没有像其他的黑人作家选择相同的方式来创造自己的作品,而是运用了独特的方式来述说种族歧视。
此外,也有众多的黑人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弘扬自己民族的精神和信仰,显著提高了整个民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也让更多的黑人同胞们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感。
这种黑人作家独特的创作方式形成了20世纪文学历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例如,美国黑人女作家作家艾丽丝·沃克在她的作品《紫色》中,在表现黑人女性反抗男权压迫、争取自我解放、走向独立和完整的同时,还“体现了她对黑人文化精神的强烈归属感”。
而莫里森的作品《所罗门之歌》(1977)、阿历克斯·哈利的作品《根》(1976),也都表达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黑人对于自由的向往,以及他们如何才能追求到自己的自由,重回他们祖先所追求的世界中去。
三美国黑人也是美国人无论是处在社会的底层,还是被多大程度的忽略,美国人中的“非洲裔”的社会地位低下、黑人长期遭受排挤这一不公正的事实,也都不能改变美国黑人首先是美国人这一事实。
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政治与法律的角度都是如此。
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国家的统一(内战的胜利)、美国社会的进步都有美国黑人的贡献在里面,而且这些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美国黑人为美国的独立自主而战,并为之流血牺牲,在历史上和白人们一起经历了美国的诞生和社会的变迁,这已经是许多作家、学者的共识。
20世纪,许多美国黑人作家在表现本民族传统的同时,也将自己种族的传统和美国文化杂糅在一起,将本民族的文化和美国的文化融合在一起,与其他的少数族裔一起为共享美国社会进步成果而奋斗,为平等而抗争,捍卫美国的尊严和建国时的最初精神。
在拉尔夫·埃里森、詹姆斯·鲍德温、艾丽丝·沃克和托尼·莫里森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中,对到底“我是谁”提出了新的思考,出现相比起以往身份寻踪更加宽泛的问题。
从这些作家的创作勾勒可以看到,黑人对于美国和世界的联系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他们关注的已不再仅仅是自己这一族群,目光变得更为开阔,这与黑人们地位的提高有很大的关系。
在对人的思考中,将美国黑人和国家的整体发展联系起来,反映了美国作家对共同面对的问题的思考,这个思考包括了对美国多元化社会的思考。
这反映在埃里森的长篇代表作《无形人》中。
小说《无形人》以一个没有名字,被身边白人忽视的黑人青年的经历作为脉络,凸显了青年在寻找自我中所面临的重重困境。
在作品中,黑人所面对的关于自身境遇及自身定位的问题,被作家们拓展为关于人类的一个普遍问题,在这个世界里,充满了困惑、迷茫、急躁、不安,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人之为人的意义是什么,从表现黑人遭受的不公正、不公平待遇到关心、关注世界上所有生活艰难的人群。
小说的主角陷于迷惘,不停叩问自己是谁,这是对自己种族未来的思考和对过往的总结,即明晰了对自身文化的思考。
当然,这部小说也叙述了黑人在美国、在白人主流社会的定位,即如何定位自身,开始思考自己是美国人、也是黑人这双重的身份。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融入,而是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的标志。
这表明,作家思考的主题开始转向了对美国社会发展的共同努力、一起迎接挑战、共享发展成果的愿望,已经开始了一个种族汇入民族的历史进程,加深了对国家义务和权利的认识。
美国黑人对美国梦的追求,其艰苦大大超过人们的想象,他们不仅仅是要融入主流社会,更要追求自身的发展。
所以,他们在建构的既是美国人的身份,同时也是美国黑人的身份。
在对外的角度来看,美国黑人是美国的公民,他们是美利坚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和美国其他少数族裔一样,但是用肤色和白人区别开来。
在特定时期的美国黑人小说中,可以看出作家和美国黑人在建构文化身份中的不同倾向。
他们在为“双重意识”问题惶惑的同时,也在迎接挑战中不断前进,在不断地思索和实践里头找到了相应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的途径。
作家在小说里,对黑人的文化身份的定位出现了不同的想法,并在创作中付诸实践。
不同的时期,想法不一样;不同的作家里头,想法也大相径庭。
作家有的是同一倾向坚持到底,有的则不然,但最后都由差异走向趋同。
自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黑人作家们的创作及其创作出来的主人公们渐渐走出了“双重意识”的误区,观念上已经变成”我是美国人,又是黑人”的倾向,并以这个为定位开始人生奋斗。
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在反映作家“双重意识”的同时,也在传达他们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思考。
在他们的文学中,我们既可以看到黑人想融入主流社会,但又遇到不公正的待遇的不平;又可以发现,他们弘扬自己的文化,以及他们为真正成为美国一部分的努力。
作家们正是通过双重意识,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美国黑人的文化心理。
参考文献:[1] [美]威·艾·柏·杜波伊斯,维群译:《黑人的灵魂》,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