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8学时)

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8学时)
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8学时)

《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开课学期:2012/2013第一学期开课专业:理工、医学类专业

总学时/实验学时: 16学时/8学时实验室名称:

一、课程简介

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是为大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逐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增强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掌握信息检索与利用的技能,提高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增强自学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实验的地位、作用和目的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方法课,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实践环节的安排尤为重要,通过实验性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巩固其在课堂上所学书本知识,加深对《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检索方法、技巧的理解,了解数据库的选择、熟悉检索途径,掌握检索策略的制定方法,并结合实际实际检索课题的文献检索,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效率。

本课程实验教学目的:

(1)熟悉文献检索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术、检索策略的制定方法;

(2)掌握国内常用中文数据库的特征、检索方法及技巧。熟悉论文、图书、专利等常用文献类型的检索入口及利用要求;掌握并实践课题检索策略的制定、修改及完善,追求最佳检索效果;

(3)了解各外文数据库的特点及作用,熟悉并掌握各检索系统的特点和功能;

(4)掌握优化检索结果的技巧,学会利用数据库提供的主题词索引、机构索引等工具来准确定位检索词,熟练掌握数据库中摘要和全文的下载方法。

三、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实验方式主要是通过上机实际检索,培养学生实际运用各种检索工具和方法查找文献信息资源的能力,不要求硬背各种检索工具的具体细节,但要求掌握各种检索工具的共性和个性,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课前由学生预习实验内容,上机时先由教师讲解每次实验的要求,难点及目的,学生按教师的要求逐个项目的进行操作和问题解决,教师个别辅导与集体辅导相结合。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大纲及指导书中列出的实验步骤,认真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真实地记录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与过程。为达到圆满完成实验任务,需要学生提前熟悉相关背景知识或者预做。

四、报告与考核

每个实验项目都必须根据实验情况写出实验报告,内容包括:⑴实验目的;⑵实验原理和步骤;⑶实验内容及数据记录;⑷实验结论与实验体会。本实验课占本门课程成绩的10%,具体由实验平时考核及每次实验成绩构成。

五、设备及器材材料配置

每人一组配备网络机房的微机1台。

六、实验指导书及主要参考书

自编。

七、实验项目与内容提要

本课程实验8学时,分4次进行,具体如下:

撰写人:(签名)审定人:(签名)参与讨论人:

实验项目1

二、实验目的

(1)了解图书、期刊信息资源、相关数据库的概况及其馆藏的情况;

(2)掌握相关图书、期刊数据库的检索技术与检索方法;

(3) 掌握检索结果的处理;

(4) 掌握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的方法。

三、实验的软硬件环境要求

硬件环境要求:

计算机一台,带Windows操作系统,能够连接Internet网。

使用的软件名称、版本号以及模块:

学校图书馆购置的数据库检索系统。

四、知识准备

(1)熟悉文献检索的基本技术、基本原理及方法,了解检索策略的制定技巧;

(2)掌握国内常用中文数据库的特征、检索方法及技巧。

(3)熟悉论文、图书等常用文献类型的检索入口及利用要求;

(4)熟练掌握数据库中摘要和全文的下载方法。

五、实验材料和原始数据

实际检索课题见BB平台:作业布置—学生所属专业检索课题。

六、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

利用学校图书馆购买的中文数据库、电子图书,选择一个实际检索课题,通过文献检索获取命中文献的题录信息,并著录相关文献3篇。

七、实验步骤和内容

检索课题:蛋白和核酸在电化学检测中的信号放大策略研究

(一)CNKI期刊论文检索:

分析:该课题的主要检索词为蛋白、核酸、电化学、信号、放大。

制定检索策略:(蛋白+核酸)*电化学*信号*放大,检索途径为“篇名”,专辑选择“工程科技Ⅰ辑”,检索方式为“高级检索”,根据此策略上机预检索,命中文献为0。如图1-1

(图1-1)

调整检索策略,检索途径改为“主题”,命中文献2篇,如图1-2.

(图1-2)

阅读命中文献摘要,与检索课题相关性不高,需进一步调整检索策略。调整后的检索策略如图1-3.

(图1-3)

命中文献仍为0。取消“放大”,进一步调整检索策略,如图1-4

(图1-4)

命中文献为23篇。因检索途径为主题,命中文献中有部分文献与检索课题无关,需再次调整检索策略,如图1-5

(图1-5)

检索策略(检索式):(题名=中英文扩展(蛋白) 或者题名=中英文扩展(核酸) ) 并且题名=中英文扩展(电化学) 并且主题=中英文扩展(信号)

检索结果:命中8篇文献。

命中文献清单:

[1]刘刚,万莹,邹子英,任淑贞,樊春海. 脱氧核糖核酸分子设计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J]. 分析化学,2011,v.3907:953-962.

[2]郑静,林莉,程圭芳,王安宝,谭雪莲,何品刚,方禹之. 基于核酸适配体和纳米材料的凝血酶蛋白特异性识别电化学生物传感器[J]. 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6,06:485-492.

[3]王国涛,贾丽萍,赵倩,陶绪泉,贾文丽,崔慧,王怀生. CdTe/CdS量子点在Nafion/羟基磷灰石膜上的电化学发光及其应用于肌红蛋白的高灵敏检测[J]. 传感技术学报,2011,v.2409:1242-1247.

[4]杨清娟,许丹科,姜雄平,何为,刘志红,王艳,马立人. 磁珠表面核酸探针的固定及电化学方法检测[J]. 分析化学,2002,01:56-58.

[5]刘盛辉,何品刚,方禹之. 在石墨电极上脱氧核糖核酸与米托蒽醌嵌入作用的电化学研究[J]. 分析化学,1996,11:

[6]韩金土,黄克靖,王兰,杨豪. 血红蛋白在TiO_2-石墨烯/离子液体/壳聚糖纳米复合膜修饰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J]. 化学通报,2012,v.7504:330-334.

[7]陈卓. 血红蛋白于CeO_2/MWNTs/CHIT纳米材料复合膜上的电化学行为[J]. 安徽农业科学,2010,v.38;No.30112:6082-6084.

[8]程志亮,杨帆,黄海珍,杨秀荣. Amplified DNA Detection Sensitivity Using Streptavidin-Biotinylated Protein Complex: Characterization by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J].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2003,10:1344-1348.

可以点击每篇命中文献的题名,查看文献的详细题录信息,如图1-6

(图1-6)

如果觉得需要下载全文的,则点击“Caj下载”或者“Pdf下载”获取全文,如图1-7。

(图1-7)

(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

(三)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四)电子图书(超星、书生之家)

(五)读秀中文学术搜索

维普、万方数据库、电子图书和读秀中文学术搜索的检索,根据上述思路自行完成上机,并将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上。

八、实验结果和总结

根据检索策略(检索式):(题名=中英文扩展(蛋白) 或者题名=中英文扩展(核酸) ) 并且题名=中英文扩展(电化学) 并且主题=中英文扩展(信号),《蛋白和核酸在电化学检

测中的信号放大策略研究》课题在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未见密切相关文献,命中8篇一般相关文献。命中文献结果截图见图1-8

(图1-8)

九、实验成绩评价标准

根据实验时学生的认真态度、完成实验时的完整程度和实验报告的质量进行综合考核。

考核以A、B、C、D、E五档等级制进行评价。

1、优(或A):实验时学生的态度认真,完成实验时过程完整,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完整,字迹端正。

2、良(或B):实验时学生的态度认真,完成实验时过程完整,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较完整,字迹比较端正。

3、中(或C):实验时学生的态度较认真,完成实验时过程较完整,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完整程度一般,字迹端正程度一般。

4、及格(或D):实验时学生的态度一般,完成实验时过程较完整,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不太完整,字迹端正程度一般。

5、不及格(或E):实验时学生的态度不好,完成实验时过程不完整,不能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不完整,字迹潦草。

QSTIA-III型工业全数字交直流调速系统综合实验台

标的一: 电气新能源技术实验室第一批设备采购明细、参数、 技术要求 一、实验室总体建设方案 二、单台光伏发电原理实训装置具体模块配置:

三、实验用电脑配置:CPU Intel 奔腾双核 G3220,内存:2GB,硬盘容量:500GB,光驱:DVD-ROM,显卡:集成显卡,20英寸显示器 四、电气新能源技术实验装置技术要求 1、设备组成 电气新能源技术实验装置主要由光伏装置、追日系统装置、控制装置(含控制器、逆变器)、仪表与负载单元、监控系统等组成,需采用模块式结构,各装置和系统具有独立的功能。 2、各单元技术指标 2.1、光伏跟踪装置 (1)光伏跟踪装置由光伏电池组件、光线传感器、光线传感器控制盒、水平方向和俯仰方向运动机构、微动开关、底座支架等设备与器件组成。系统由安装圆形底盘,减速系统,线路板、XY连接支架、大功率电机、齿轮、200毫米长链条等,整体面积占地小于

1300mm*1000mm。 (2)模拟太阳装置主要由投射灯底座支架等设备与器件组成 装置采用5000:1的减速系统、异步电机、驱动系统、支架系统,模拟太阳系统等组成。异步电机的驱动采用DSPTMS320F2808组成的大功率电机智能驱动系统,主板和驱动板、显示板分离设计,通过大屏幕液晶显示或者数码显示调节参数,工作状态灯信息,采用按钮控制驱动系统的正反控制和速度控制等。485远程控制、底层代码公开,可升级FOC控制等,提供实验指导书。 (3)光伏电池组件的主要参数为:额定功率4*10W。 (4)输出电压17.2V、输出电流1.17A、开路电压21.4V、短路电流1.27A;工作环境温度45℃±2℃。 2.2、实验台要求 (1)实验台外观要求 实验台采用铝合金设计,桌面为防火、防水、耐磨高密度板,结构坚固,造形美观大方;设有吊柜,用于放置工具、存放挂箱及资料等。 (2)电源控制屏 电源控制屏提供单相220V交流电源和380V交流电源、1路0-30V直流稳压电源(5A)、铅酸蓄电池(蓄电池组选用2节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主要参数:容量12V、7Ah、900Ω×2/0.41A的双层瓷盘可调电阻。光源控制模块(控制早、中、晚的光源)。 (3)网孔板及安装模块 提供网孔板、直流仪表模块(电压表、电流表、具有通信接口)、交流仪表模块(电压表、电流表、功率表三合一、具有通信接口)、光照计、直流负载(警示灯、节能灯)、交流负载(白炽灯、风机)、触摸屏、离网逆变器、并网逆变器、物联网监控实训系统、风光互补控制器。 (4)直流仪表参数如下: 具有通信接口、具有手动自动量程、工业级柜装、精度:不低于5位,1000V档位显示格式:999.99(带2个小数点),显示单位:V;100V档位显示:99.999(带3个小数点),显示单位:V;10V档位显示:9.9999(带4个小数点),显示单位:V;5A档位:4999.9(带1个小数点),显示单位:mA;1000mA档位:999.99(带2个小数点),显示单位:mA;100mA 档位:99.999(带3个小数点),显示单位:mA。 (5)交流仪表参数

环境生物学-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科学。 2)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3)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 4)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 5)生物运转: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6)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是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7)生物积累: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噬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以至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8)生物放大: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及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放大。 9)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 10)生物测试:指系统的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11)毒性:是指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1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13)最小有作用剂量:是指能使机体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14)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染毒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动物所引起的毒性试验。其目的是在短期内了解该物质的毒性大小和特点,并为进一步开展其他毒性试验提供设计依据。 15)亚慢性毒性试验:是在相当于生物周期1-30——1-20时间内使动物每日或反复多次受试物的毒性试验。其目的是为进一步对受试物的主要毒作用、靶器官和最大无作用剂量或中毒阈剂量作出评估。 16)慢性毒性试验:是指以低剂量外来化合物,长期与实验动物接触,观察其对试验动物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实验。通过慢性毒性试验,可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为制定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和最高容许浓度提供毒理学依据。17)蓄积毒性试验:低于中毒阈剂量的外来化合物,反复多次的与机体持续接触,经一定时间后使机体出现明显的中毒表现,即为蓄积毒性试验。 18)BOD:是指在20摄氏度条件下,微生物好氧分解水样(废水或受污染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产品改良设计课程实验研究_0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产品改良设计课程实验 研究 [摘要]本文为《工业产品再设计》课程设计了一套基于人机工程学原理的产品改良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原理是运用人体生理结构反形与目标产品形态进行合成,得出新的产品造型。实验运用逆向工程技术与Morphing设计方法得出产品形态设计结果。本实验已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教学反馈证明学生容易掌握实验方法,且结论与设计效果良好。 [关键词]逆向工程;人机工程学;改良设计;实验 [DOI]10.13939/https://www.360docs.net/doc/6e18039150.html,ki.zgsc.2015.20.251 为了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很多企业不断改良产品设计,推出新产品。因此,产品改良设计的原理与方法是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工业产品再设计》课程即是针对如何改进现有产品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1]人机工程学是工业设计中重要的辅助手段。[2]在工业设计领域,人机工程学为衡量产品使用舒适度提供了参考和评价标准。而在人机工程学应用于工业设计实践方面,Shenchang Eric Chen提出形态混合迁变的方法,即可以运用人体尺度数据与产品数据合成新产品造型。本文所介绍的实验方案,运用逆向工程[1][3]的方法:首先用油泥、发泡泡沫等材料

制作人体生理构造反形,再利用shape averaging[3](Morphing)法对人体反形与产品形态进行混合迁变,得出新的产品形态。本文列举两例自行车把改良设计实验。 1 实验1 本实验运用手掌持握反形(有手指凹陷)与目标车把合成新的车把造型,目的在于改良和优化现有车把与手掌生理结构的吻合度。使用带有手指凹陷构造的手掌持握反形,可以得出持握稳定的车把设计结果。 (1)利用油泥手工制作手掌持握反形(有手指凹陷),并利用数字化三维扫描仪和Stereo 3D获取其三维数据(图1)。 (2)利用数字化三维扫描仪获取目标车把(图2)三维数据。 (3)分别抽离等量的手掌持握反形(有手指凹陷)与目标车把的截面轮廓线。 (4)将两组截面轮廓线置于同一坐标系,并缩放调整位置与尺度。 (5)将两组轮廓线进行混合运算,并采取不同的Morphing比例,选择最佳混合迁变结果,其加权比例为3∶7;图4左侧为目标车把局部截面轮廓线,右侧为油泥手掌持握反形(有手指凹陷)局部截面轮廓线,红色为所选最佳结果。 (6)以步骤(5)中的结果,创建新曲面,生成最终

交直流调速实验指导书

交直流调速实验指导书 王兵编写 肖伸平审核 湖南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2008年8月

目录 实验一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各主要单元的调试1实验二电压单闭环不可逆直流调速系统调试4实验三带电流截止负反馈的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调试8实验四电压、电流双闭环不可逆直流调速系统调试12实验五转速、电流双闭环不可逆直流调速系统调试16实验六模拟式直流调速装置514C实验21实验七数字式直流调速装置6RA70实验23实验八交流调速装置MM420实验27实验九矢量控制交流调速装置(CUVC)单机实验32十附件35 THWPGZ-2型网络型高级维修电工技能实训智能考核装置简介35

实验一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各主要单元的调试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直流调速系统各主要单元部件的工作原理。 (2) 掌握直流调速系统各主要单元部件的调试步骤和方法。 二、实验所需挂件及附件 三、实验内容 (1)调节器Ⅰ的调试 (2)调节器Ⅱ的调试 (3)反号器的调试 (4)零电平检测的调试 (5)转矩极性鉴别的调试 (6)逻辑控制的调试 四、实验方法 (1)“调节器Ⅰ”的调试 ①调零 将PMT-04中“调节器Ⅰ”所有输入端接地,再将比例增益调节电位器RP1顺时针旋到底,用导线将“5”、“6”两端短接,使“调节器Ⅰ”成为P (比例)调节器。调节面板上的调零电位器RP2,用万用表的毫伏档测量调节器Ⅰ“7”端的输出,使调节器的输出电压尽可能接近于零。 ②调整输出正、负限幅值 把“5”、“6” 两端短接线去掉,此时调节器Ⅰ成为PI (比例积分)调节器,然后将给定输出端接到调节器Ⅰ的“3”端,当加一定的正给定时,调整负限幅电位器RP4,观察输出负电压的变化,当调节器输入端加负给定时,调整正限幅电位器RP3,观察调节器输出正电压的变化。 ③测定输入输出特性 再将反馈网络中的电容短接(将“5”、“6”端短接),使调节器Ⅰ为P(比例)调节器,在调节器的输入端分别逐渐加入正、负电压,测出相应的输出电压,直至输出限幅,并画出曲线。

安全人机工程学实验指导书

安全人机工程学实验指导书 安全人机工程学 验指导湖南工学院20XX年3月 实验六深度知觉测定实验八记忆广度测量实验 实验九动作速度测定实验 实验七手指灵活性、手腕动觉方位能力测定实验六深度知觉测定实验目的 深度知觉测试是测试人的视觉在深度上的视锐程度,通 过测试可以了解双眼对距离或深度的视觉误差,也可以比较双眼和单眼在辨别深度中的差异。 实验仪器简介 采用EP503A深度知觉测试仪。主要技术指标: 1比较刺激移动速度分快慢二档: 快档50mm/s慢档25mm/s 2比较刺激移动方向可逆。±200mm 3比较刺激移动范围:400mm 4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的横向距离为55mm 5工作电压

220V 50HE 工作原理: 1 EP503A深度知觉测试仪结构如图2所示: 图 2 EP503A深度知 觉测试仪结构移动比较刺激,使之与标准刺激三点成一直线,在 实验 过程中,可测出被试者视觉在深度上的差异性。 2遥控键如图3所示: 图3 EP503A深度知觉测试遥控器面板示意 3面板布置如图4所示: 图4 EP503A深度知觉测试面板示意三实 验步骤 1、被试在仪器前,视线与观察窗保持水平,固定头部, 能看到仪器内两根立柱中部。2、以仪器内其中根立柱为 标准刺激,距离被试2米,位置固定。另一根可移动的立柱为变异刺激,被试可以操纵电键前后移动。 3、正式实验时,先主试将变异刺激调至任意位置,然 后要求被试仔细观察仪器内两根立柱,自调整,直至被试认为两根立柱在同一水平线上,离眼睛的距离相等为止。被试 调整后,主试记录两根立柱的实际误差值,填入下表中 4、正式实验时,先进行双眼观察20次,其中:有10吃是变异刺激在前,近到远调整; 有10次是变异刺激在后,远到近调整。顺序和距离随 机安排。

环境生物学(考试)

一、名词解释: 1.优先污染物P26 :在众多的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称之为优先污染物或称为优先控制污染物。 2.污染物的迁移P28: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3.生物污染P59:生物污染是指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 4.环境激素P87:环境中存在一些天然物质或人工合成的环境污染物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这些物质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和人体内分泌功能,导致野生动物繁殖障碍,甚至能诱发人类重大疾病。这些物质被称为环境激素,或外源性雌激素,或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5.生物迁移P29:污染物通过生物的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实现的迁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迁移形式。 6.污染物的转化P34: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称为污染物的转化。 7.生物转化P43:生物转化指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8.生物转运P38: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9.生物浓缩P51: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 10.生物积累P51: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间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11.生物放大P52: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为生物学放大。 12.生物测试P95: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13.半数致死浓度(LC50)P100:指能引起一群动物的50%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14.半数效应浓度(EC50)P101:指引起50%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变化的浓度。通常指非死亡效应。 15.剂量—效应(反应)关系P100: 剂量-效应关系:不同剂量的化学物质在个体或群体中表现来的量效应大小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不同剂量的化学物质与其引起的质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16.生物监测P140: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17.指示生物P157:指示生物是指环境中对某些物质(包括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环境的现状和变化的生物。(不考) \ 18.环境生物技术P306:就是应用于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过程的生物技术体系,包括对环境污染效应的认识、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污染的生物处理技术等。 19.生物强化技术P333:生物强化技术(Bioaugmentation)或生物增强技术就是为了提高废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而向该系统中投加从自然界中筛选的优势种群并通过基因组合技术

人机交互技术实验二熟悉认知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熟悉认知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 专业班级:数字媒体技术 02141401 姓名:罗钧 学号: 2014210xxx 实验日期:

实验二:熟悉认知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人机交互技术的研究内容; (2)熟悉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3)熟悉人机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二、工具/准备工作 需要准备一台带有浏览器,能够访问因特网的计算机。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1.认知学的概念 (1)分析“人机界面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人机界面(Human Machine Interaction,简称HMI),又称用户界面或使用者界面,是人与计算机之间传递、交换信息的媒介和对话接口,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和用户之间进行交互和信息交换的媒介,它实现信息的内部形式与人类可以接受形式之间的转换。凡参与人机信息交流的领域都存在着人机界面。 (2)给出“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它与西方传统哲学也有一定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 认知心理学是最新的心理学分支之一,从1950至1960年代间才发展出来的,到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956年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史上的重要年份。这一年几项心理学研究都体现了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如Chomsky的语言理论和纽厄尔(Alan Newell)和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认知心理学”第一次在出版物出现是在1967年Ulrich Neisser的新书。而唐纳德·布罗德本特于1958年出版的《知觉与传播》一书则为认知心理学取向立下了重要基础。此后,认知心理取向的重点便在唐纳德·布罗德本特所指出的认知的讯息处理模式--一种以心智处理来思考与推理的模式。因此,思考与推理在人类大脑中的运作便像电脑软件在电脑里运作相似。认知心理学理论时常谈到输入、表征、计算或处理,以及输出等概念。 (3)给出“软件心理学”的定义。 软件心理学(software psychology)用实验心理学的技术和认知心理学的概念来进行软件生产的方法,即将心理学和计算机系统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学科。 (4)为什么说“了解并遵循认知心理学的原理是进行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的基础”?请简单阐述之。 人机界面设计,主要用理论来指导设计,了解认知心理学,一方面防止出错,另一方面用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认知心理学,可以使设计者对用户,即使用计算机的人,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也就是说对人的心理基础要有所了解,以提高人机界面设计的水平,

人机工程学实验

实验一:双手调节器 1.实验目的 2.实验介绍和实验思路:双手调节器是一种典型的动作技能操作仪器。它是通过双手的操 作合作完成设定的曲线轨迹的运动,即是右手完成目标的上下移动,左手完成目标的左右移动。以被试完成任务所用的时间及偏离轨迹的次数,作为衡量其多次练习后的进步水平。 3.实验过程:分两项实验 第一种:自变量:同一个人的被实验次数即练习遍数。(每人四次,左右单程各两次)因变量:走完单程过程中个出错次数和时间 双手协调能力测试实验中的被试者完成实验的时间及错误次数数据统计分析如下:

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的练习曲线如下,用练习遍数作横坐标,用完成任务所用时间及出错次数为纵坐标,做出示意图为: 4.实验结论:完成任务所用的时间及每遍练习中的错误次数随着练习遍数的增加总体趋势 偶尔也会错误次数和时间略有增加。 实验二:瞬时记忆 1.实验目的:证实瞬时记忆的现象及其性质。 2.实验(方案一)思路:恒定变量设为1,自变量为设定秒数,因变量为报对码数目。 方案一数据:

根据图表可知,在设定时间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学生答对的图码数目不断减少。 (方案二)实验思路:恒定变量为时间(0.4秒),自变量为图码行数不同,因变量为记忆图码正确数量。 方案二数据:

根据图表可知,当被测试者接收一行图码信息时,思路清晰,记忆较快,当被测试者接收两行图码信息时,记忆速度不如一行图码快。 3.实验总结:1. 在设定时间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学生答对的图码数目不断减少。 2. 瞬间记忆在0.4秒情况下,记忆的合理码数在 3.2—3.5之间。 实验三:记忆广度 1.实验目的:学习测定光简单反应时的程序,比较光简单反应时的个体差异,通过测定闪光融合领率.学习使用阶梯法测定感觉阈限 2. 实验介绍和实验思路: 影响短时记忆广度的因素很多,组块的大小,熟悉性,复杂性等都会影响短时记忆的容量设自变量为计位数,因变量为正确个数,测试正确率: 3.根据数据分析结果: 随着计位数的不断增加,实验者按对的个数不断减少,正确率越来越低, 这说明人的记忆广度有限,所以在适当的记忆时间内,应设计相应的可记忆的内容,严防记忆过载。从另一方面讲了解短时记忆的特点,选择正确的方法加以训练,有助于个人记忆的

环境生物学试验教案

实验一污染物对生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 ——空气中SO2对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 及叶绿素a、b含量比例的影响 [实验目的] (1)掌握植物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2)了解SO2对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实验原理] (1)用丙酮提取叶绿素 (2)叶绿素a、b的最大吸收峰分别位于663nm和645nm,根据Lambert-Beer定律,可得:C a(mg/L)= 12.7D663 - 2.69D645 C b(mg/L)= 22.9D645 - 4.68D663 式中:C a、C a为叶绿素a、b的浓度。将C a与C b相加即得叶绿素总量C T: C T(mg/L)= C a + C b = 20.21A645 + 8.02A663 按下列公式计算叶绿素在叶片中的含量,并计算叶绿素a、b的比例。 mg/g ?? 叶绿素浓度提取液最终体积稀释倍数 叶绿素含量()= 叶片鲜重克数 [实验器材] (1)仪器设备: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研钵;剪刀;50mL棕色容量瓶;小漏斗;玻璃棒;定量滤纸;吸水纸;滴管;2mL移液管;50mL烧杯。 (2)试剂:丙酮,80%丙酮,石英砂,碳酸钙粉。 (3)实验材料:经SO2熏气和未经熏气的植物样品 [实验步骤] (1)分别剪取两种处理植物的叶样,洗净,擦干,除去中脉,称取0.5g,剪碎。 (2)将剪碎的叶样置于研钵中,加少许石英砂和碳酸钙,再加少许丙酮,磨成匀浆。再加15 mL左右丙酮,搅拌,静置3min。 (3)将提取液过滤至50mL棕色容量瓶中,多次洗涤研钵、研棒。 (4)用滴管吸取丙酮,将滤纸上的叶绿素全部洗入容量瓶。用丙酮定容至50mL,摇匀。 (5)分别取2mL叶绿素提取液和2mL80%丙酮于50mL烧杯,混匀,成比色液。

环境生物学考试内容 修复的

绪论 1.三个环境的概念,尤其是“环境科学”中的“科学” 一般工具书中定义的“环境”是指人以外的客观事物,将环境作为一种人以外的客观存在来加以定义,如新华字典中定义为:周围的一切事物。 环境科学术语的“环境”的中心事物是“人”,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定义: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 生态学中“环境”研究的中心事物是“生物”,则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的生命为主体,是“生物生存的环境”,可定义: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2.“环境”具有相对性,在不同的学科中含义不同,主体的改变往往导致环境概念含义的不同。人类是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环境在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同时,人类也在不断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故人类和环境密切联系,相互作用。 3.环境问题:主要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其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与环境矛盾激化的产物。其实质是由于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其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破坏作用,导致人与其生存环境的不协调。 重大环境问题 (1)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覆盖在地球表层,它们能吸收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同时吸收地球发出的长波红外辐射,因而可以像玻璃温室一样使地球保持与积蓄热量,引起地球表面温度上升,发生所谓的“温室效应” 危害::(1)海平面上升(2)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3)加剧洪涝、干旱等气候灾害(4)影响人类健康 (2)臭氧层的破坏:臭氧层的减少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尤其是氯原子能催化抽样的分解,因而打破了臭氧的自然平衡。(到达平流层的氯主要是人们排放的氯氟烷烃CFC和含溴卤代烷烃,如应用在冷冻机、电冰箱及高级电子元件做清洁剂的弗利昂,均对臭氧层产生威胁)危害:1)使皮肤癌和白内障患者增加,损坏人的免疫力,使传染病的发病率增加。(2)破坏生态系统,植物减产,减少动物寿命,水生系统破坏;(3)引起新的环境问题。 (3)酸雨:酸雨是有于大气中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在强光照射下,进行光化学作用,并和水汽结合而形成。主要成分为硫酸和硝酸。这些强酸在雨水中解离,是雨雪的pH下降,一般将小于5.6的雨称为酸雨 危害:酸雨能直接伤害植物,导致农作物明显减产。也能引起土壤性质改变,主要是使土壤酸化,影响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抑制硝化菌、固氮菌等的活动,是有机物的分解、固氮过程减弱,因而土壤肥力降低,生物生产力明显下降。 (4)有毒物质污染:有毒物质是指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有毒害作用的物质排放到环境中而引起的危害。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类:野外调查和试验、实验室试验、模拟研究 4.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要真正实现这种调节必须具备下列条件:掌握自然生态规律,通晓环境变化过程,能预测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运用规律去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 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1.环境污染分类: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污染物性质——生

(完整word版)实验二人体上肢动作特性实验.doc=安全人机工程学=湖南工学院

实验二人体上肢动作特性实验 人体上肢动作特性涉及到灵活性、稳定性及准确性。人体动作的灵活性是指操作时的动作速度与频率。动作速度是指肢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路程;动作频率是指每秒钟或每分钟动作重复的次数。人体动作的准确性可从动作形式(方向和动作量)、速度和力量三个方面考察。这三个方面配合恰当,动作才能与客观要求相符合,才能准确。通过以下实验可了解人体上肢动作的特性以及影响动作灵活性、准确性、稳定性的因素。 实验二-1 手指的灵活性测定 一、实验目的 人体动作的灵活性是指操作时的动作速度与频率。手指灵活性测试可用于测定手指、手、手腕的灵活性,也可测定手和眼的协调能力。 二、实验原理 通过将金属细棒插入实验板的圆孔中所需时间,测试手指动作灵活性以及手眼协调能力。比较手指插棒的运动顺序不同的所需时间验证人体上肢运动特性受影响的因素。 三、实验装置与测试仪器 采用BD-II-601型手指灵活性测试仪(见图2-1),该仪器的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1.实验板圆孔:直径1.6mm,100个,各孔中心距20mm; 2.金属插棒:直径1.5mm,长度20mm,110个; 3.记时:1ms~9 999s,4位数字显示,内藏式整体结构; 4.记时开始与结束可按键,也可以由金属棒插入左上角第1个孔与右上角后1个孔自动进行; 5.实验用镊子:1把。 图2-1 手指灵活性测试仪

图2-2 手指灵活性测试仪面板示意图 四、实验内容 1.金属插棒放入左侧槽中,优势手拿起右侧槽中的镊子; 2.被试用镊子将左侧槽中的金属棒插入实验板的圆孔中,插入顺序分以下四种: ①先插开始位,从上至下,再从下至上,……依次逐列插入,最后插终止位; ②先插开始位,从上至下,再从第2列开始由上至下,……依次逐列插入,最后插终止位; ③先插开始位,从左至右,再从第2行由右边第一个开始至左,……依次逐行插入,最后插终止位; ④先插开始位,从左至右,再从第二行开始由左至右,……依次逐行插入,最后插终止位; 记时会自动开始,到插终止位时结束,并记录插入100个棒所需时间于表2-2; 3.每次重新开始需按“复位”键清零 五、数据整理与分析 1.测量数据 表2-2 手指的灵活性测定数据 顺序 ①②③④ 次数 1 2 3 4 平均时间

电力电子变换和控制技术(2017版)教学大纲

《电力电子变换和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60431007 课程英文名称:Power Electronics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40 实验:上机:0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1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为进入专业课学习做准备的重要必修课程,是培养电力电子技术领域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一门主干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使学生熟悉各种电力电子器件的特性和使用方法;掌握各种电力电子电路(包括AC/DC、DC/DC、DC/AC、AC/AC)的结构、工作原理、控制方法、设计计算方法及实验实训技能;熟悉各种电力电子装置的应用范围及技术经济指标。为发电厂电气部分、交直流调速控制系统、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常用电力电子器件的性能。 2.掌握整流装置的基本原理、控制方法、设计计算等。 3.掌握逆变装置的基本原理、控制方法、设计计算等。 4.掌握PWM控制的基本原理。 5.掌握基本变流装置的调试方法。 6.了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 7.为后续专业课打好基础。 8.了解软开关技术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常用电力电子器件和典型电力变换一般知识,四大类电力变换的结构特点、 性能、控制方法、器件保护、应用等。 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常用电力电子器件的静态和动态特性以及器件参数的定义;掌握整 流电路的结构分析以及整流电路的控制方法,主要指相位控制的整流电路;掌握逆变电路的结构 分析以及逆变电路的控制方法,包括单相电压型逆变电路和单相电流型逆变电路;掌握斩波电路 的结构分析以及斩波电路的控制方法,包括基本降压和升压斩波电路;掌握交流电力控制电路的 结构分析以及交流电力控制电路的控制方法,包括交流调压和交流调功以及交流电子开关;掌握 PWM控制技术;掌握电力电子器件的驱动和保护方法。 3.基本技能:掌握电力变换设计计算、电力变换电路结构设计、器件选型、实验实训技能、 编制技术文件技能等。 (三)实施说明 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解题思路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 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 学能力;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培养学生提高利用标准、规范及手册等 技术资料的能力。讲课要联系实际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本课程主要的先修课程有《电路》、《模拟电 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棒框仪实验报告

棒框仪实验报告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人机工程学 报告书 姓名:董思洋 班级:工业设计10-3班学号: 二零一二年

棒框仪实验指导书 陈亚明编 艺术与设计学院 二0一二年二月

棒框仪实验 一、实验目的 本仪器可测量一个倾斜的框对判断一根棒的垂直性影响的程度。被试的判断受倾斜的框的影响,相当于周围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所以此 本仪器可以通过被试的认知方式来测量人格特性。 二、实验方法 两人一组,正确使用棒框仪进行测量: 1、一个放在平台上的观察筒被试观察面为圆白背景面板上有一个黑色正方形框和黑色棒。棒的倾斜度可由被试通过旋钮调节。 2、主试面有一个半圆形的刻度,圆弧内指针指示框的倾斜度,中央指针指示棒的倾斜度。主试调节面板上旋钮改变框与棒的倾斜度。 3、在平台上有一个水平仪,可通过旋转平台下面的螺丝将平台调整到水平的位置。此棒框仪的优点在于没有电源的条件下可以使用。 三、测量器具 人体形体测量尺350×165×215mm的棒框仪 四、实验内容 (1)将平台调到水平位置。 (2)根据实验的要求,主试将框和棒调到在一定的倾斜度。 (3)要求被试通过观察筒进行观察,并根据自己感觉将棒调整得与地面垂直。(4)从刻度上读出的棒的倾斜度,即记录下误差的度数和方向。 (5)主试调节不同的方框的倾斜度,即不同的场条件下,重复实验。由被试调整出的棒倾斜度总结出框对棒的影响,从而研究被试的场依存性。 五、实验要求 1.每位同学都要参与测量、被测量过程; 2.记录数据以度为单位 3.测量数据要准确,测量精确;

环境生物学实验指导-11环科

环境生物学实验指导 专业:环境科学 时间:二零零九年九月

环境生物学实验指导 一、课程简介 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关系,生物在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修复中的作用以及环境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与转化规律,生物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等有关基本知识。系统地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课程实验目的和要求: 1 、目的:通过实践操作,印证和巩固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环境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学会实地观察的技术,培养进行科学工作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实验室的基本仪器设备,掌握环境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并能够客观地对实验进行观察、描述、比较、分析和综合。 三、考试(考核)方式: 以考核方式进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每个实验并提交报告,并用百分制记分,然后求平均分 = 总分 / 实验次数。其实验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 30% 。实验内容在课程考试中占 30% 。 四:主要仪器: 光学显微镜(含有关配件)50 台,超净工作台4台,高压蒸气灭菌锅2只,烘箱、恒温培养箱各3台,电炉 10 只,酒精灯、载玻片、接种环(针)、培养皿、试管、移液管、锥形瓶等若干。 五、主要参考书目: [1] 孔繁翔,环境生物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 王家玲,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程树培,环境生物技术实验指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实验一有毒物质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或急性毒性实验(4学时) 农药是一类特殊化学品。农药引起的环境污染和对生物的影响日益突出。在施用过程中,仅有1 %左右的农药作用于靶生物,其余的或残留于土壤,或通过间接途径进入水环境,从而影响土壤生物和水生生物。水环境中的农药可通过食物链途径逐级浓缩,从而导致对水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可最终危害人类健康。农药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是农药的生态风险评价和管理的重要参数。 一、实验目的和内容 百草枯、草甘膦、敌杀死和乐果是目前我国广泛施用的除草剂和高效杀虫剂。本实验采用急性毒性实验来研究农药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 实验动物:体长约5~8cm的鲫鱼; 实验药品:草甘膦 实验仪器:塑料桶(容量约﹥10L);容量瓶(100ml);移液管;烧杯(250ml); 三、实验方法步骤 (一)急性毒性试验的一般程序 1.急性试验剂量分组 (1)先查阅文献,找出与受试化学物结构与理化性质近似的化合物的毒性资料,并以其相同生物种类和相同染毒途径得出LD50(LC50)值作为受试物的预期毒性中值。 (2)以此LD50(LC50)为待测化合物的中间剂量组,再上下以3倍之差的剂量各推1~2个剂量组做预试验,求出生物全活、全死剂量。 (3)在预试验的全活全死剂量之间设5~6个剂量组,一般的各组间距按1.2~1.5等比级数设计。 2.选用适宜的染毒方式染毒,观察两周内的死亡情况。 3.症状观察:LD50值并不能充分说明受试化合物的急性毒性,因此应详细观察实验动物接触不同剂量外源化合物后的中毒症状、发生和发展过程及规律,死亡前症状特点、死亡时间等。一般常见的中毒症状有兴奋现象、抑制现象。 4.剖检死亡和濒死动物及部分存活动物,做大体病理解剖检查。 5.计算LD50(LC50),及其标准法。通常采用寇氏法和几率单位法。 6.根据所得结果,按相关急性毒性分级标准,评定其毒性大小,如急性毒性作用带愈小,则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就愈大,反之,则愈小;LD50值愈小,毒性愈大。 (二)本实验方法步骤 1、农药的配制:母液稀释法(二次稀释法) 即先用少量的水把农药稀释,配成母液,再用大量的水把母液稀释成所需浓度。这样配出的药液高效又稳定! 2、剂量分组 按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标准方法进行。每种农药设6~7 个试验浓度组,并同时设一对照组。每组

环境生物学复习试题1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5个,10分) 光化学烟雾: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叫做光化学烟雾。 氧化应激(OS)是指体内氧化与抗氧化作用失衡,倾向于氧化,导致中性粒细胞炎性浸润,蛋白酶分泌增加,产生大量氧化中间产物。氧化应激是由自由基(活性氧自由基(ROS)和活性氮自由基RNS)在体内产生的一种负面作用,并被认为是导致组织损伤、衰老和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共代谢作用:只有在初级能源物质存在时微生物才能进行有机物的生物降解过程。 硝化作用:是好氧条件下在无机化能硝化细菌作用下氨被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 生物转化:指污染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 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并形成一些分解产物或衍生物的代谢变化过程。 氧垂曲线:在河流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这种氧化分解作用,水体溶解氧发生变化,随着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溶解氧由高到低,再到原来溶解氧水平,可绘制成一条溶解氧下降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 固定化酶:通过物理吸附法或化学键合法将水溶性酶和固态的不溶性载体相结合,使酶变成不溶与水但仍保催化活性的衍生物。 BOD5 每日容许摄入量(ADI)最高容许浓度(MAC)PM2.5 混合功能氧化(MFO)相Ⅰ反应相Ⅱ反应污泥负荷(Ls)污泥沉降比(SV) 二、填空(每空1分,共约40分) 1.土壤中,硫酸盐在硫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下,将硫酸盐还原成硫化氢。 2.污染物经完整皮肤吸收,脂/水分配系数接近的化合物最容易经皮肤吸收。 3.微宇宙法是研究污染物在生物、、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水平上的生物效应的一种方法。标准化水生微宙的实验容器为L。 4.大肠菌群是较好的水质粪便污染的指示菌,其检验方法有和两种。 5.MFO代谢有机化合物,转化成低毒易溶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但有的则变成高毒甚至致癌物。 6.劣质磷肥,除含大量重金属外,三氯乙醛的含量也很高;氯乙醛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迅速转为,其毒性大于三氯乙醛。 7.排泄主要途径是,随尿排出;其次是经通过消化道,随粪便排出,挥发性化学物还可经呼吸道,随呼出气排出。 8.对于能发生生物浓缩的外源性物质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 难以生物降解(2) 具有亲脂性。 9.铅被机体吸收后90%沉积在骨骼中;有机氯农药蓄积在脂肪组织中。 10.生物对环境的污染效应有①病原微生物的危害,能使人动物及植物致病;②水体富营养化;③污染生物的代谢产物,使其他生物中毒,食品污染等。 11.评价微生物污染状况的指标可用细菌总数和链球菌总数;测定大气污染的细菌总数的方法有:沉降平皿法;吸收管法;撞击平皿法;滤膜法。 12.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A和B分别引起某动物15%和40%的死亡率,经A和B同时作用于100只活的动物,若A和B具有独立作用,那么将死亡只;若A和B具有相加作用,那么将死亡只。 13.为了探明环境污染物对机体是否有蓄积毒作用,致畸、致突变、致癌等作用,随着毒理

2014电力拖动实验指导书(数字)

实验一单闭环数字PID直流调速系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数字调节器原理及应用。 2、学习数字调节器的操作及参数设置。 3、利用数字调节器设计闭环系统。 二、实验线路及原理 为了提高直流调速系统的动静态性能指标,可以采用闭环系统。图1-1所示的是速度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原理图。在转速反馈的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中,将反映转速变化情况的测速发电机的电压信号经过速度变换器后接至数字调节器的输入端,与速度给定相比较,数字调节器的输出用来控制整流桥的触发装置,从而构成速度反馈系统。 -220V 三、实验内容 1、交直流调速实验台的调试; 2、基本控制单元调试; 3、移相控制电压Uct不变时的直流电动机开环特性的测定; 4、转速反馈的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四、实验设备 1、交直流调速实验台 2、J PDL04实验箱 3、J PDL05实验箱 4、J PDL08实验箱

5、J PDJ32直流电动机

6、J PDJ34直流发电机 7、J PDJ37实验箱 8、J PDJ47-1电机导轨、测速编码器 9、示波器、万用表 五、注意事项 1、系统开环运行时,不能突加给定电压而起动电机,应逐渐增加给定电压,避免电流冲击; 2、通电实验时,可先用电阻作为整流桥的负载,待电路正常后,再换接电动机负载; 3、在连接反馈信号时,给定信号的极性必须与反馈信号的极性相反。 4、在进行直流电机联线时一定要注意先给电动机的励磁加上直流电源,然后再给电枢逐渐 加上电源,以免造成“飞车”。 六、实验步骤 1、直流电机开环外特性的测定 ⑴按图1-2主电路接线(注意给电动机和发电机加励磁电压) ,将JPDJ37上的滑动变阻器全部左旋到最大,将JPDL08挂箱上的偏移电压调节旋钮Rp左旋到底。检查无误后打开实验台左侧总电源开关(现在切勿按下启动按钮) ,打开电压表、电流表电源开关,观察 各指示灯与电压表指示是否正常。 图1-2王电路图 (2) 电源控制屏交流电源输出切换到“直流调速”。JPDL08 “触发电路脉冲指示”应显示“宽 脉冲”。 (3) 将JPDL08挂箱上的Ulf端接地,将正组触发脉冲的六个开关向上拨至“接通”, (4) 按下启动按钮,调节JPDL08挂箱上的偏移电压调节旋钮Rp (约3-4圈),使电机启动升速;一直到转速900转左右。记录第一组数据于表1-1,逐渐调节A1 A2电阻值,记录相应数据,直到电流Id接近0.5A,记录数据于表1-1中。 直流电机 励磁电源 切琏之间討可调电阻

(完整word版)安全人机工程学综合实验指导书20131

《安全人机工程学》实验指导书 杨轶芙编 实验学时:6学时

目录 实验一手指灵活性测试 ................................................................... - 1 -实验二动觉方位辨别能力的测定 ..................................................... - 3 -实验三暗适应测试实验 ..................................................................... - 5 -实验四明度适应测试 ......................................................................... - 8 -实验五选择、简单反应时测定实验............................................... - 10 -实验六听觉实验 ............................................................................... - 15 -实验七动作稳定性测试 ................................................................... - 22 -

实验一手指灵活性测试 『实验目的』 测定手指、手、手腕灵活性以及手眼协调能力。 『实验仪器』 采用EP707A型手指灵活性测试仪。 该仪器的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1、手指灵活性测试100孔 2、指尖灵活性测试M6、M5、M4、 M3螺栓各25个 3、计时范围0~9999.99秒 4、电源电压220V 50HZ 5、消耗功率10W 6、外形尺寸505×310×48 7、重量3.5千克(净重) 『实验内容』 (一)手指灵活性测试(插孔插板) 1、使用者接上电源打开电源开关,此时计时器即全部显示为0000. 00。然后插上手指灵活性插板(有100个φ 1.6mm 孔),按复位按键被试即可进行测试。 2、被试用优势手拿住镊子钳住φ1.5针,插入开始位,计时器开始计时 3、依次用镊子(从左至右,从上至下)钳住φ1.5针插满100个孔,最后插终止位,计时会自动结束,记录下插入100个棒所需要的时间; 4、每次重新开始需按“复位”键清零。 (二)指尖灵活性测试 1、使用者接上电源打开电源开关,此时计时器即全部显示为0000. 00。然后插上指尖灵活性插板(M6、M5、M4、M3螺栓各25个),按复位按键被试即可进行测试。 2、当被试用优势手放入起始点第一个M6垫圈起,计时器开始计时,然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