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合理恰当运用古诗词,提升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合理恰当运用古诗词,提升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古诗词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描绘的内容,包括社会生活、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与历史之间的联系也比较紧密。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古诗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在历史新课中导入古诗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相关历史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传授知识,它必须由传授者与接受者双边配合才能完成。
对预定的教学内容来说,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而影响这个质量水平的一条无形却又有力的杠杆就是情感因素。
历史教师不仅要科学准确地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首先,要对学生抱有爱心。
马克思说过:“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
”在此前提下教育学生,学生才乐意接受,教育方能获得成功。
其次,要尊重学生。
著名教育家爱默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这种尊重就在于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个性的“完全平等的人”,而不仅仅是被管理的对象。
没有尊重,教育就难以深入人心、取得应有的质量效果。
七年级的历史教学内容,大多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与事,教材的语言相对比较乏味、枯燥,所涉及历史事件的性质、影响、意义等内容比较模糊,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
在我国古诗词中,有许多是取材于历史,形象生动,且意境优美。
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会积累一定的诗词知识,有一定的理解、鉴赏能力。
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相关的古诗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沉闷的课堂气氛更为活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在新课中导入相关的古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七年级历史教材上册中的“三国鼎立”这一历史事件,教师可将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一部分导入课堂教学内容中,通过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相关历史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最新 唐诗在初中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运用-精品

唐诗在初中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运用一、唐诗在初中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俗语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历史最大的乐趣就是探索历史的真实性。
从启蒙时候起,学生无时无刻都在接触着历史,听着长辈讲着以前的传说和故事,或从电视里看着各类各样的历史题材的影视,而对于历史课堂教学来说,加入学生熟悉的诗词能够更快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例如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反映出唐代边关战事的频繁和残酷,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描写了边塞景物的雄奇壮观和军旅生活的英武豪放;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富于诗情画意,反映了当时田园诗歌的兴盛等。
这些唐诗和历史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学生见到熟悉的诗词也能调动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
2.有利于强化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唐诗本身产生于唐代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段,是当时环境、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繁荣的产物,其诗本身具备丰富的历史信息。
例如杜牧所作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繁荣发展的情况;白居易有诗: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来赞美长安城布局整齐,街道宽阔,城市繁华。
还有杜甫的“三吏”“三别”用叙事的手法直接描述安史之乱时各地动乱的现象,揭露了战地附近难民的痛苦生活,批判了统治阶级严酷的兵役措施。
这些极具时代特点的诗句,能够帮助强化初中生对于这段历史的理解,对于重要事件的记忆更加有逻辑性,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更高。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初中中国古代史教学中适当的引进诗词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例如从杜甫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可以提取出开元年间农业发展,社会安定的现象。
再比如郑畋《马嵬坡》中的“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虽然表面知识描写唐玄宗在马嵬坡被迫赐死杨贵妃来平复军心之事,但是由于郑畋身居宰相之位,更多的是对玄宗颇有同情体谅之意,并未单一地对玄宗荒淫误国的事实作出批评。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诗词引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诗词引用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而历史诗词正是其中最生动、最有力的载体之一。
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历史诗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引用历史诗词,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选择适合的历史诗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用历史诗词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适合的历史诗词。
例如,在讲述古代中国的文化时,可以选择《诗经》、《楚辞》等经典作品中的诗句;在讲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可以选择《史记》等史书中的经典段落;在讲述近代中国的革命历程时,可以选择毛泽东诗词等经典作品。
同时,教师应注重诗词的代表性、教育性和艺术性,确保所选诗词能够生动地展现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二、合理安排引用时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用历史诗词的时机非常重要。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合理安排引用时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通过引用诗词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述某个历史事件时,可以通过引用相关诗词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事件;在总结课时,可以通过引用诗词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和理解。
同时,教师应注重诗词的衔接性和连贯性,确保引用诗词能够与教学内容和目标紧密结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分析诗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挖掘历史信息,加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例如,在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该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在引用毛泽东诗词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该诗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革命精神。
同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诗词,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多面性。
四、结合其他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用历史诗词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
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论文

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初探摘要: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奇葩瑰宝,在历史教学中,也一直彰显着自己独到的功用,如果教师充分挖掘诗歌与教材的内在联系,不仅能使学生更加理解中国的历史,也能让他们更充分领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更加折服于先贤哲人的政治远见,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同时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应注意“史”与“诗”的区别等。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诗词;运用;作用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42-001诗词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含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细读诗词,我们往往会窥探出其中隐藏的时代特色和社会现实,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 诗词就是历史,“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史诗”, 就印证了这个说法。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就以诗史互证而著称于世,他一方面视诗为史料,借诗考史释史,另一方面又以史释诗,汇古通今。
如果把诗词作为切入点深挖教材,挖掘诗词所蕴涵的史学价值,丰厚教材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为深刻地了解历史。
因此, 探究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让诗词走进中学历史教学的课堂, 已经成为新课程时期改革和创新历史教学的一个很有意义的命题。
近几年来,笔者有意在这方面进行了一番探索,写几点想法,以为引玉之砖。
一、诗词能生动再现史实情境,真切感知历史画面,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生动展示了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华夏叱咤风云、再造乾坤的壮烈之举;“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诚意打动,辅佐刘备父子两代君主,虽然诸葛亮遇到了能够让自己施展才能的明主,可惜此时汉室已式微,复兴汉室已无可能,表达出了诗人对诸葛亮大业未成人先去的无限哀思;“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庆歌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章太炎1904年为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所作的讽联,将慈禧太后40年的血腥罪恶史,一联以概之,跃入学生心中;耳熟能详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诗词都生动再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系列惊天动地、震撼中外的历史事件,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豪迈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对党、对人民军队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诗词在历史讲解中的作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诗词在历史讲解中的作用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粹,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人文、道德等内涵,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诗词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诗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激发学习兴趣历史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比较枯燥,大量的时间和事件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
而诗词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生动、形象、韵律感强等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引入诗词,可以通过吟诵、赏析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深历史理解诗词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通常是以简练、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情感。
通过吟诵诗词,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和影响,更好地把握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历史发展的脉络。
同时,诗词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制度、礼仪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三、拓展历史知识诗词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内涵,还涉及了文学、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在教学中引入诗词,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通过吟诵和分析诗词,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四、培养审美能力诗词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教学中引入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感受美的力量和艺术的魅力。
通过吟诵和分析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语言的美、意境的美和情感的美,从而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诗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诗词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诗词:教师在选择诗词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适合的诗词作品。
既要考虑诗词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又要考虑其与历史知识的关联性。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诗词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诗词分析历史和诗词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诗词是历史与诗词的完美结合,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诗词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通过历史诗词的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本文将对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诗词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历史诗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1.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兴趣历史诗词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通过学习历史诗词,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兴趣。
学生可以通过诗词中的故事、人物、事件等,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从而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同时,历史诗词的优美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历史诗词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还具有优美的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学习历史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学生可以通过诗词中的语言、修辞、意境等,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感受到诗词的美妙和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3.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历史诗词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历史诗词,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学生可以通过诗词了解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提高自己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历史诗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1.精选历史诗词,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精选历史诗词,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历史诗词,既要注重历史内涵,又要注重艺术价值,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同时,还要合理安排历史诗词的教学时间,既要保证教学的效果,又要避免影响其他教学内容的学习。
2.深入挖掘历史诗词中的历史内涵历史诗词是历史的产物,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内涵。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历史诗词中的历史内涵,引导学生通过诗词了解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如何用诗词点燃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如何用诗词点燃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历史课堂教学是学生认识国家历史文化、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而在初中阶段,问答式教学和硬性知识是主流教学方法,无疑会导致学生的过度压力和学习兴趣下降。
为了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让老师更好地教授历史,我们可以尝试用诗词来点燃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情绪和热情。
一、为什么选择诗词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其中尤以诗词为代表。
诗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情感,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文化底蕴等都可以在诗词中找到痕迹。
同时,诗词的优美语言和节奏感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和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
因此,用诗词来点燃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情绪和热情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二、如何用诗词点燃初中历史课堂教学1.引导学生朗读诗词教师可以选择与当天的教学内容相关的古诗文,或在教学中引用相关的诗词。
并引导学生集体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背景,并和课堂上所学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进行比较和探讨。
2.鼓励学生创作诗歌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可以鼓励学生创作与历史相关的诗歌。
例如,让学生为某个历史人物或事件创作诗歌,或者为表达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敬意和思考创作诗歌。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深度和广度,还可以促进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探索诗歌中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诗歌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
例如,在学习太湖诗派时,学生可以通过太湖诗人的诗歌了解当时江南地区的文化氛围和多元文化交流。
又如,在学习唐诗时,学生可以通过古诗文了解唐朝盛极一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这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让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更加具体和深刻。
4.用诗词调整课堂气氛诗词有着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而这种感觉也能够传达给学生。
在紧张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可以选择某些诗歌来调整课堂氛围,以达到放松的效果。
或许,教室中会因此传来悠扬的读诗声,让学生们感受到历史中的文化美和人生情感,进而投入到对历史的思考和探究中。
历史教学中的诗词引入

历史教学中的诗词引入昔阳中学xx摘要:在历史教学中,若引入其中的诗词,极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引导学生通过迅速回忆、联想,能更快地理解相关历史内容,因此要挖掘诗词中的史实,发挥其艺术感染力,宣扬其正确思想观点并最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在具体运用中,则要把握四个适度,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诗词历史教学适度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大量诗词,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放射着不朽的光芒。
有不少诗词,脍炙人口,流传深广,在今天仍然起着表情达意的作用,容易引起普遍的共鸣和美感。
特别是如今的中学生,从小学开始,每册语文课本都选有古典诗词,大抵到高三最后一册,共选有一百余首诗词。
其中无一不是诗词中的精华。
在历史教学中,若引入其中的诗词,极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引导学生通过迅速回忆、联想,能更快地理解相关历史内容,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还要对中学语文课本有较完整、准确的把握,并比较出诗词在语文教学和历史教学中的侧重点,从而能够拾遗补缺,相得益彰,丰富历史教学方法,达到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注意挖掘古代诗词中的xx。
“文史相通”一直是人们的共识,诗词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时的现实反映。
古人用诗词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用诗词吟咏王朝兴替、世事变迁。
因此诗词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情诗意具有“一叶知秋”的功能。
如“诗圣”杜甫的诗因准确生动地刻画了当时社会,被称为“史诗”;陆游、辛弃疾的词也反映了南宋的现实;就是李煜的词,不也是南唐被灭前后的真实写照吗?甚至毛主席的“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也对解放战争后期具有很形象的点睛作用。
可以说,古代诗词中蕴藏着一座历史资料的宝库。
史学研究者首先注意到了这座宝库,利用诗词反映历史的特点,以诗文证史,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途径、新空间。
大史家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便是倡导诗文证史的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含义的隽永,意境的优美,让人悠然心会,叹为观止。
无数诗人通过具体、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多方面地展示了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风尚及历史发展趋势的无比珍贵的“史诗”。
只要我们能够恰到好处地应用,,会取得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诗词;历史教学;学习气氛;思维能力
1.用诗词导入新课,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诗词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节奏和韵律在,利用诗词导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上《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时,我用多媒体展示《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并提问词的作者是谁?学生回答后,我引导:毛泽东诗词是一部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从“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少年立志,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的青年抱负,从“问苍茫大地,谁主
沉浮”的豪情壮志,到“数风流人物,还看贪今朝”的英雄气概,毛泽东诗词记录着中国革命的足迹,也记录着中国共产党成长的历程,今天,我们就通过对毛泽东的诗词来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2.借助诗词,了解历史
诗词的产生与社会生活有着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大量的现实主义诗作,为研究历史提供了旁证材料,往往被称为“活的历史”。
如《古代中国的农业》,我们可引入《悯农二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让学生理解在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农业人口中,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两个基本阶级,农民没有土地,是被剥削阶级,所受压迫非常严重,即使在繁荣的唐代依然发生农民因饥饿而死的情形。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可引用元稹《估客乐》中的“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则行。
出门求伙伴,入户辞父兄。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
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
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
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
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
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并设问:该诗中的哪些诗句表现了唐代商人商旅往来频繁、无所不至的情形?反映了商人什么特点?这样学生通过阅读诗歌就能了解到唐朝时商业发展的
概况。
3.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历史知识学习
高中历史教材语言的生动性不够,理论性较强,很难引起学生的
兴趣。
引进诗词教学可以增强历史课的美感。
在讲授台湾人民反对割台斗争这一问题时,可用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来表达台湾人民在得知台湾被割让后的悲愤。
上讲授《红军长征》时,可以用毛泽东的诗歌《七律.长征》来渲染课堂气氛。
让学生齐声朗读《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然后提问:“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如此艰难险阻,红军什么能够战胜它?从这首诗中体现了怎样的长征精神?长征
的胜利又有哪些历史意义?”从而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在上《“一国两制”及其伟大实践》两岸关系新进展时,我让学生看视频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通过朗读学生体会到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
教学实践证明,将诗歌引入历史课堂,实现文史结合,既可以增加历史课堂的美感,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强化历史知识的学习。
4.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
如上《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一课时,讲到李白、杜甫和白居易各自的诗歌特点。
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他们的诗歌特点,可以将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石壕吏》和白居易的《新乐府.红线毯》投影出来,然后让学生阅读、比较,从中找出三位诗人的诗歌各自艺术特色: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特点是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杜甫现实主义诗人,诗的特点是深沉忧郁、忧国忧民、语言深厚;白居易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现实,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宋词的两大派别--豪放派和婉约派。
苏轼是豪放派的创始者和主要代表,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主要代表。
豪放派和婉约派在词的风格上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学生可能不太明白。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问题,笔者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李清照的《声声慢》投影出来,然后让学生阅读这两首词,找出它们在词的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通过对比很快就得出答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风豪迈奔放,李清照的《声声慢》词风委婉含蓄。
这样,学生不仅理解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区别,而且从情感上体验了它们的不同。
如讲科举制,可通过引入诗句:“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
”“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
”让学生体会科举制的影响。
5.有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主张通过学习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屈原那忧国伤时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爱国诗人陆游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的“国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敢因祸福避趋之。
”的爱国主义情感,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崇高人格的写照,课堂上通过介绍这些诗文可以对学生健全品格的形成,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毛泽东的“少年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何处青山不埋人”抒发了立志求学报效国家的赤子之情、“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奋斗精神、“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6.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古典诗歌用极具风格的逻辑结构组织排列极简单、极鲜明的事实,表达最深刻的思想或最强烈的情感,古典诗歌引入教学有利于
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如上《宋明理学》朱熹与陆九渊心学的分歧在哪里?我通过课件打出两人的诗,用欣赏诗作,来品味其人。
材料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材料二“墟墓兴衰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滴到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陆九渊
材料三朱熹:敌机来了,他会教弟子爬到书架上翻查飞机种类、性能以及防空方法。
陆九渊:应该让弟子们闭目静坐,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不为机声所慑。
问题:①朱熹的这首诗你一定很熟悉,现在你能站在理学的角度再欣赏它一次吗?②读陆九渊的诗,你能从中找出“变”与“不变”的是什么?③朱熹和陆九渊求理的途径各是什么?
通过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理解朱熹求理的途径是格物致知,陆九渊求理的途径是“发明本心”,也就是注重内心的体验和反省。
陆九渊不仅诗中颂“心”、治学依“心”、求理问“心”,他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也是一个“心”字:“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顺利解决了这节课的难点问题。
为了使所引诗词在运用上达到最佳效果,引入诗歌要顾及到中学生的程度,学生现阶段的知识积累、能力结构,要注意所引诗词的做到精要、简明,但切忌断章取义。
引入教学的古典诗歌必须有较高的思想性,在思想上必须是能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社会的黑暗,
抨击社会的罪恶和不公平,颂扬革命精神和英雄事迹,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