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土地开发强度的几个因素

合集下载

确定土地开发强度的几个因素

确定土地开发强度的几个因素

确定土地开发强度的几个因素土地使用强度控制,实际上是对开发容量的控制。

因而,在土地使用性质细分后,这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中必须解决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特别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开发容量至关重要。

它不仅与土地的投入产出和开发收益直接相关,而且与公众利益,与三个效益的统一息息相关。

影响土地开发强度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用地性质不同性质的用地,有不同的使用要求和特点,从建筑单体到群体组合,从空间环境到整体风貌,均呈现出差异,因而开发强度亦不相同。

②城市土地级差由于各建设用地所处区位不同,其交通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环境条件出现差距,从而产生土地级差。

如中心区、旧城区、商业区、沿街地块的地价与居住区及工业区的地价相差很大,对建设用地的使用性质、地块划分大小、容积率高低、投入产的实际收益等产生了直接影响。

这就决定地块的土地使用强度的研究,应根据其区位和级差地租的区别进行综合确定。

地块的土地使用强度制定是否合理,在经济上是否可行,需要进行房地产开发的经济分析。

③建造方式和形体规划设计不同的建造方式和形体规划设计能得出多种开发强度的方案,如低层低密度,低层高密度、多层行列式、多层围合式、自由式、高层低密度、高层高密度、这些均对土地开发强度产生重大影响。

④城市设计要求将规划对城市整体面貌、重点地段、文物古迹、视线走廊等的宏观城市设计构想,通过其具体的控制原则、控制指标与控制要求等来进行体现,应该落实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多种控制性要求和土地使用强度指标上。

⑤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容量为避免环境拥挤、交通混乱、容量失控等问题,需要以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容量指标来控制地块的开发建设强度,既要避免过度开发,也要防止利用不充分的情况出现。

土地开发强度控制

土地开发强度控制

第1条土地开发强度控制
土地开发强度的控制主要通过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两项指标来控制。

公共设施用地:容积率一般控制在1.0以下,建筑密度控制在30%以内。

住宅用地:住宅用地主要为低层住宅和多层住宅用地,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均统一安排以适应市场和管理需要,容积率控制在0.5-1.2之间,建筑密度一般不超过35%。

小学和幼儿园的建筑应按地方教委的有关规定。

小学容积率不超过0.8,建筑密度按25%控制;幼儿园容积率不超过0.6,建筑密度按25%控制。

第2条高度控制
临街建筑高度,一般不宜超过道路红线与建筑退让红线距离之和的1.2倍。

居民住宅建筑,以低层和多层为主。

低层一般2~3层,高度控制在10米以内;多层以6层建筑为主,高度控制在24米以内。

公共建筑,以低层建筑为主,控制高度一般不超过15米。

第3条建筑后退
(1)一般规定
沿建筑基地边界和沿道路以及电力线路影响范围的建筑物,其退红线距离除必须符合消防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外,还应不小于本规划的各地块控制指标要求。

(2)建筑后退道路红线
沿道路两侧新建、改建的建筑物,其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应视道路红线的宽度、道路性质以及交叉口视距三角形和平曲线路段会车视距来确定。

道路红线外有绿化隔离带,按绿化隔离带外侧控制。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土地开发强度控制探讨_以_南宁市茅桥_东沟岭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_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土地开发强度控制探讨_以_南宁市茅桥_东沟岭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_

超过 40%的区域占总区域的 1/12 。
高层建筑的建设分布情况与容
积率的分布情况较为类似。在 1992
年至 2005 年所有报建的 766 幢高层
建筑中,青秀区的高层建筑占 60%,
其次是兴宁区和西乡塘区,分别占到
12.4%和 11%,而江南的高层建筑
仅约占 5%。
从报批的地块经济指标及报建
的建筑分布看,中心城区的空间分
[Abstract] This paper proposes solutions for controlling development intensity at three different scales. At the macro level, demand and supply analyses and master plan information about land use and population should be used to provide a prediction about the general amount of required building space. At an intermediate scale, each land unit should be evaluated based on its unique loc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Regulatory plans should play a major role in controlling development intensity at the micro level. [Key words] Development intensity control, Regulatory plan, Nanning city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开发强度评估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开发强度评估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开发强度评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规划成为了当代城市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开发强度评估是一种评价城市土地利用程度和效果的方法,它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背景和意义、开发强度评估的方法和指标以及评估结果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背景和意义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的过程。

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城市发展的需要之间存在着矛盾。

因此,通过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而开发强度评估则是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对土地利用的程度和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二、开发强度评估的方法和指标开发强度评估是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情况进行量化分析,得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大小。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遥感影像解译、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和统计学方法等。

在评估过程中,需要选取一些合适的指标来衡量土地利用的程度和效果。

常用的指标包括建筑覆盖率、绿地率、水体面积比例、人口密度等。

这些指标可以客观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的情况,为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三、评估结果的应用开发强度评估的结果可以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首先,评估结果可以揭示土地利用的状况和问题,为规划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例如,如果评估结果显示某个区域的开发强度过高,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减少开发强度。

其次,评估结果可以为城市规划的监测和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定期进行开发强度评估,可以及时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为城市规划的调整和改进提供参考。

最后,评估结果还可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指导。

通过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可以保护土地资源,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开发强度评估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方法,它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国土开发强度

国土开发强度

国土开发强度国土空间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发展对空间的需求增大,尤其是许多大中城市面临着城市空间的外向快速扩展以及城市内部空间的频繁重组。

中国国土空间辽阔,但适宜开发的面积并不宽裕,人均面积就更少。

中国约60%的国土空间为山地和高原且空气稀薄。

适宜城市化开发的面积中扣除必须保护的耕地和己建设空间,今后可用于城市化开发的面积只占全国陆地国土空间的3倍。

适宜城市化开发的国土面积狭小,决定了我国的城市化可供选择的地域空间极为有限。

如何协调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带来的城市空间需求压力与有限的国土资源之间的矛盾,保障社会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许多工业化国家的实践来看,城市化的空间布局经历了一个“集中—分散—再集中”的过程,表明了当前的国土规划在仍然追求均衡发展的公平诉求的同时,加大了对效率的追求。

城市化的空间布局体现了一个国家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基本导向。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这种导向亦有所差异。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工业化国家为了避免人口在大都市的过度集中以及平衡地区和城乡发展差距,在国土规划和城市规划中往往强调区域均衡性。

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如何决定土地开发强度?1.建筑密度: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建筑密度=建筑首层面积/规划用地面积。

2.容积率:所谓“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容积率是表述地块开发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国土开发强度标准

国土开发强度标准

国土开发强度标准国土开发强度标准是对国家土地资源利用程度的一项评估指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国土资源的稀缺性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制定国土开发强度标准成为保护土地资源、促进高效利用的必要举措。

国土开发强度标准是基于国土资源数量、质量和空间布局等因素制定的,它用以衡量土地利用的密集程度和土地高效利用的程度。

具体来说,国土开发强度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开发强度标准与人口密度有关。

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设定合理的人口密度范围,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人口均衡分布。

例如,城市地区的人口密度可以相对较高,而农村地区的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以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其次,开发强度标准与土地利用类型有关。

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会对土地的开发强度产生影响。

例如,城市建设用地可以相对较高的密度进行规划和利用,而生态保护区、农田和森林等需要限制开发强度,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农业生产。

此外,开发强度标准还与土地利用效率有关。

这涉及到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土地规划和利用应实现土地的多功能利用和综合效益最大化,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例如,城市土地利用应注重高效集约利用,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农业生产用地应注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土地资源浪费。

最后,开发强度标准还与国土资源的保护、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有关。

根据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制定不同类型的土地保护和利用政策,加强对耕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

例如,确保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农业生产的需要相适应,避免过度开发导致水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

总的来说,国土开发强度标准是衡量土地资源利用合理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

标准的合理制定和实施,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国土开发强度标准的实施也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形成合力,推动国土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

农村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指标

农村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指标

农村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指标
农村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用地开发强度指数:指用地开发程度的数量化表现,通常采用建筑面积、地块容积率等指标计算,用来反映农村建设占地利用的程度。

2. 用地利用率:指建筑用地总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即用地利用率=建筑用地面积/用地面积。

用地利用率越高,表示建设用地的质量越高。

3. 绿地率:指在农村建设用地中规定的绿地的比例,反映农村建设用地的生态质量和环保水平。

绿地率越高,表示建设用地环保和生态质量越好。

4. 道路密度:指单位面积内道路长度的比值,反映农村建设用地的交通便利程度。

道路密度越高,表示农村交通越便利。

5. 建筑物密度:指建筑物数量与用地面积之比,反映农村建设用地的建筑物分布密度。

建筑物密度越低,表示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越合理,生活环境越好。

土地要素 两项指标

土地要素 两项指标

土地要素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包含多项指标,其中两项关键指标是土地面积和土地质量。

首先,土地面积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它代表了可用于发展的土地数量,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所需的物质基础。

在某些情况下,土地面积的多少甚至可以决定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

例如,一些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相比,由于拥有更广阔的海洋资源,往往具有更强的经济发展能力。

然而,土地面积也不是越大越好,过大的土地面积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反而影响经济发展。

其次,土地质量也是一个关键指标。

它包括了土壤的肥力、地质结构、气候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土地的产出能力。

优质的土地能够提供更丰富的农产品、矿产资源等,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同时,土地质量也是影响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此外,土地要素还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价值等因素。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土地在不同产业中的分配情况,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能够充分发挥土地的价值,促进经济的发展。

同时,良好的土地管理制度能够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流失。

而土地的价值则直接关系到地方财政收入、农民收入等多方面的问题,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土地要素的两项关键指标——土地面积和土地质量,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潜力。

只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才能充分发挥土地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确定土地开发强度的几个因素
土地使用强度控制,实际上是对开发容量的控制。

因而,在土地使用性质细分后,这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中必须解决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特别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开发容量至关重要。

它不仅与土地的投入产出和开发收益直接相关,而且与公众利益,与三个效益的统一息息相关。

影响土地开发强度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用地性质
不同性质的用地,有不同的使用要求和特点,从建筑单体到群体组合,从空间环境到整体风貌,均呈现出差异,因而开发强度亦不相同。

②城市土地级差
由于各建设用地所处区位不同,其交通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环境条件出现差距,从而产生土地级差。

如中心区、旧城区、商业区、沿街地块的地价与居住区及工业区的地价相差很大,对建设用地的使用性质、地块划分大小、容积率高低、投入产的实际收益等产生了直接影响。

这就决定地块的土地使用强度的研究,应根据其区位和级差地租的区别进行综合确定。

地块的土地使用强度制定是否合理,在经济上是否可行,需要进行房地产开发的经济分析。

③建造方式和形体规划设计
不同的建造方式和形体规划设计能得出多种开发强度的方案,如低层低密度,低层高密度、多层行列式、多层围合式、自由式、高层低密度、高层高密度、这些均对土地开发强度产生重大影响。

④城市设计要求
将规划对城市整体面貌、重点地段、文物古迹、视线走廊等的宏观城市设计构想,通过其具体的控制原则、控制指标与控制要求等来进行体现,应该落实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多种控制性要求和土地使用强度指标上。

⑤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容量
为避免环境拥挤、交通混乱、容量失控等问题,需要以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容量指标来控制地块的开发建设强度,既要避免过度开发,也要防止利用不充分
的情况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