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心区土地开发强度研究——以南京老城区为例
土地经营方式和城市空间发展研究以南京市为例的中期报告

土地经营方式和城市空间发展研究以南京市为例的中期报告一、引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土地经营方式直接关系到城市空间的发展和土地利用的效益。
本文以南京市为例,对土地经营方式与城市空间发展进行研究。
通过分析南京市的土地经营方式和城市空间发展现状,探讨其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措施,以期对南京市及其他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二、南京市土地经营方式现状1. 农业用地的整合与集约化南京市农业用地较为分散,土地资源利用不均衡。
农业用地整合和集约化是解决南京市土地利用问题的重要举措。
通过土地整合和划拨,将分散的农业用地进行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城市用地的合理配置南京市城市用地的合理配置是推动城市空间发展的关键。
合理划定城市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的界限,保障城市的功能和生态的平衡发展。
此外,还应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监管和管理,避免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
3. 土地经营主体的多样化南京市土地经营主体以政府为主导。
然而,单一的土地经营主体可能导致土地利用的单一性和不合理性。
应鼓励多元化的土地经营主体的参与,引入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垄断,推动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
三、南京市城市空间发展现状1. 城市扩展与区域规划南京市近年来城市扩展迅速,区域规划的调整和实施成为关键问题。
要根据城市发展需要,科学规划城市发展边界,合理控制城市扩张的速度和规模,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城市功能分区与交通布局南京市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和交通布局的合理安排对城市空间的发展至关重要。
应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和人口规模,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区,并完善城市交通体系,提高交通网络的密度和效能,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3. 城市更新与遗产保护南京市城市更新与历史遗产保护的平衡也是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问题。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建筑,保持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强度分区约束下的居住容积率赋值方法研究——以长沙市为例

96 | 城市研究作者简介陈群元长沙市城市规划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博士,****************蒋 伟湖南中规设计院有限公司副院长,高级工程师,硕士Research on the Residential Floor Area Ratio Assignment Method under the Constraint of Density Zoning: A Case Study of Changsha强度分区约束下的居住容积率赋值方法研究——以长沙市为例陈群元 蒋 伟 CHEN Qunyuan, JIANG Wei传统容积率赋值方法主观性较强,具有很大程度的片面性。
首先分析长沙市现行容积率确定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基于容积率强度分区,推算各强度分区的居住平均容积率。
进而选取交通、服务、环境等多方面影响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容积率影响因子及其权重,构建居住用地容积率影响因子模型和计算方法,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求得各地块综合得分。
最后以长沙滨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运用此方法为各居住地块容积率赋值,并与原控制容积率进行对比,评估其合理性。
The traditional FAR assignment method is highly subjective and has a large degree of one-sidedness. First, it analyzes the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termin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current floor area ratio in Changsha City, and calculates the average residential floor area ratio of density zoning. By selecting traffic, service, environment and other influencing factors, this paper uses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determine the floor area ratio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ir weights from a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constructing an influencing factor model and calculation method and using GIS spatial analysis to obtain the comprehensive score of each block. Finally, taking th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of Changsha Binjiang New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method is used to assign the floor area ratio of each residential plot and compare it with the original value to evaluate its rationality.容积率;控制性详细规划;赋值方法;长沙floor area ratio;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 assignment method; Changsha文章编号 1673-8985(2022)04-0096-06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1982/j.supr.20220416摘 要Abstract 关 键 词Key words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当前重要的法定规划之一,其法定地位由200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确定。
基于山水老城区建筑高度控制策略的探讨——以南京江浦老城控制性

基于山水老城区建筑高度控制策略的探讨——以南京江浦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作者:李金遥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7年第11期1、研究背景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手段,然而常规的对于地块建筑高度的控制方法与山水老城的需求差距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是现有控规中对老城地区“无形遗产”保护的广度与深度认识不够;二是现有控规对建筑高度的管控内容与形式单,对“山水”老城区不适用;三是现有控规中单地块高强度的开发模式加剧了老城空间特质的丧失。
2、南京江浦老城概况江浦老城位于江北新区总体规划中的核心区;浦口区政府所在地,是浦口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内自然、文化资源独特。
江浦老城历史悠久,且是江北新区为数不多的两个老城之。
护城河仍保存完好,5条大街仍然是城市的主要繁华街道。
文物保护单位市级2处、区级5处,其它历史资源5处。
3、江浦老城高度控制需求3 1现实的保护需求,江浦老城区本身现状建筑高度控制较好,基本都控制在24米以下。
江浦老城所处的大环境,背山面水的“无形遗产”,促使规划需要在“地形地貌、河流水系、视觉联系”等方面予以考虑,保护老城与凤凰山、求雨山之间的关系、老城与老山之间关系,将江浦老城的无形遗产与物质遗产共同保护。
3 2规划要求,在《南京江北新区总体规划( 2015-2030)》及上版控详中,对本地区均提出24米的控制要求。
尤其是上版控详,还提出了“山地景观塑造”的控制要求,一个地块“一刀切”的高度控制不但没有塑造山地景观,恰恰相反,使原有的山地景观夷为平地。
4、传统建筑高度控制方法的不适用本规划在规划初期对凤凰山、求雨山等山体周边的建筑高度也采取“相对高度控制”的方法,而且为保护其特色控制较其它地块更为严格,绝对不允许突破24米。
但后期在做城市设计过程中发现,这种一个地块“一刀切”的高度控制的方法不但没有保护山水空间特色,还造成很多问题,因此,后期在与城市设计多次的对接沟通之后,我们提出了建筑高度“指标双控”的控制策略。
城市紧凑性测度指标研究及典型城市分析——以南京、苏州建设用地紧凑度为例

收稿日期:2012-07;修订日期:2012-12.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项目(KZCX2-EW-315)。 作者简介:燕月(1988-),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影响。E-mail: yanyuejn@ 通讯作者:陈爽(1968-),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生态与人居环境等研究。E-mail: schens@
度体系,需明确紧凑性指标反映的实际意义与适用 范围,深入研究量化指标的筛选。本文对国内外研 究中常见的紧凑性指标进行梳理和分类归纳,分析 不同类型指标的紧凑性内涵和适用性,并采用典型 城市实际数据,试图揭示部分复杂指标的有效性及 适应范围。研究成果可用于城市空间集约利用规 划与管理,对阻止城市无序蔓延有重要意义。
此类指标度量与评价城市紧凑性不断强化的 发展趋势。从土地扩展方式来看,“填充式”新增用 地比重可以衡量城市的紧凑式发展程度(刘纪远 等, 2003);从土地配置合理性来看,城市用地增长 率/城市人口增长率、资本存量增量/建成区面积增 量等指标可表征城市土地使用速度同社会经济发 展速度是否一致(Liu et al, 2010; 刘登娥等, 2012; 杨 永春等, 2009),若城市土地消耗过快则不符合紧凑 发展要求。 2.7 指标适用性与指标筛选
5期
燕月 等:城市紧凑性测度指标研究及典型城市分析
735
质空间的功能布局以及空间组织关系对紧凑性的 影响;而过程类指标区别于对特定状态的量化,测 度城市紧凑性向良性转变的动态趋势。其中结构 类指标,着重关注异质空间组织形式,是近年来的 研究热点,测度原理与方法来源广泛,参数复杂,已 开展有关指标适用性与指标筛选的深入研究。而 功能和过程类指标研究,由于数据获取困难,实证 和方法的研究进展都相对滞后,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和方向。
市政基础设施容量约束下的建成区土地开发强度研究

市政基础设施容量约束下的建成区土地开发强度研究2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00摘要: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快速转型期,城镇化也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化。
鉴于此,“二次城市化”对于老城建成区功能景观的综合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在建成区改造规划中用地指标控制的影响因素往往错综复杂,本文选取市政基础设施对用地强度影响机制分析,运用AHP模型综合评价,最后提出强度控制指标及相关对策。
关键词:建成区;开发强度;指标控制;市政设施;层次分析法1 引言建成区概念的理解较为广泛,它具备城市功能性、城市空间性、设施齐备性、建设延续性和发展动态性等特征[1]。
建成区更新改造涉及市政“资源”性设施支撑能力制约,改造涉及用地功能布局调整和开发强度的提高等变化,而建成区空间发展制约使得城市空间承载力具有一定限度[2],因此旧城改造不能盲目加大开发强度,应根据市政综合承载力制定合理的指标策略。
旧城控规土地开发强度的制定往往受基础设施承载力的限制,指标不能随意给定,需要给定市政设施影响因子并分析其支撑上限就显得很重要。
本文以旧城改造控规为例,选取市政基础设施作为开发强度影响因子来分析,通过建立AHP模型对市政基础设施做出综合评价并提出与之相适宜的土地开发强度指标,为规划编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2 相关研究与技术框架建立2.1 相关研究综述及总结顾荣官认为应当首先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整体综合评价,建立复杂系统层次模型分析提出综合评价质量指标,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决策依据[3]。
黄涛从工程基础设施承载力分析,将电力、给水、排水、燃气和道路交通等供应设施容量进行量化来推导地块容积率区间[4]。
周珂认为应构建基础设施资源承载力制约的主动规划方法,提出规划建设的最大合理容量[5]。
韩政提出市政综合评价作为强度指标修正方法,从而确定地块容积率[6]。
本文认为建成区改造中市政设施对开发强度的影响应从以下方面考虑:(1)了解建成区区位、现状建设和改造模式;(2)厘清现状市政设施建设情况及供应系统容量;(3)研究控规土地开发强度机制。
密度分区对开发强度控制实施效果评价研究——以我国南方某大城市为例

施 效 果 的 评 价 ( 大 道 等 1 9 陆 9 9;施 源
2 0 。本 文通 过 对 我 国 南方 某 大城 市 2 0 — 0 2) 0 1
2 0 年 间报批 的 1 2 居住 区项 目的开发 强度与 04 个 8 有关规范的规定进行对 比和统 计 从而对该市密
c n r l n a lr e i o t i a I f d u o to a g rc t i S u h Ch n . ti s o t i y n n t a h fe to e st o i g o e e o m e t h tt e e f c fd n i z n n n d v l p y n
i tn i s n ta f e t e a x e t d Co p r d n e st i o s e ci se p c e . m a e y v wi h r c ie n Ho g Ko g i e a n s t e t t e p a t s i n n , t x mi e h h c
2 我 国南方某大城市 密度分区制度介绍
本文考察的南方某大城市 自18 年 开始 建立 8 9 密度分 区制度 后通过1 9 年 、2 0 年 的有关规 4 9 05 范性文件进一步延续和 发展 了该 制度 。
1 引言
《 乡规划法》实施后 控 制性详细规划成 城
为城市规 划依 法行政 的主要依 据。有关控制性详
密 度分 区对 开发 强度控 制实施效果评价研 究木
— —
以我国南方某大城市为例
EF ECT E AL TI F v UA ON 0F URB AN DENSI Y Z T ONI NG VEL ON DE OPMENT I ENSI Y NT T CONTROL A : CASE S TUDY OF A ARGE CI OUTH CHI L TY I S N NA
高强度开发下的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特征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强度开发下的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特征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南京市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之一,历经了几千年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迹,其中古城内的空间形态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
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高强度的城市化和建设活动对南京古城的空间形态和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对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的特征,分析城市化和建设对南京古城的影响,为保护和维护南京古城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的内容本文将分析南京古城的历史背景和演变历程,探讨南京古城的空间形态特征,重点研究以下问题:(1) 南京古城的历史演变与空间结构特征通过对南京古城的历史演变和空间结构的分析,揭示其空间形态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2) 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特征探讨南京古城内路网、建筑布局、场院空间等方面的特征,剖析南京古城空间内的文化价值。
(3) 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的高强度开发对比分析通过对南京古城多个时期的发展历史和大量的实地调研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在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的冲突之中,分析和探究南京古城的高强度开发所造成的空间形态变化。
(4)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的保护和优化在探究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保护和优化南京古城的方案与建议。
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 文献调查法:收集大量关于南京古城的历史、文化、地理等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
(2) 实地调研法:对南京古城内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南京古城的空间结构特征,数据采集。
(3) 统计分析法: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揭示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的特征与规律。
(4) 专家咨询法:请代表性专家咨询,了解南京古城在保护和发展上的局面和趋势,获取宝贵建议。
三、预期目标和成果本文旨在通过深入了解南京古城的空间形态特征,测评其古代和现代的价值,为南京古城的保护和优化提供参考。
浅谈TOD模式下的老城区更新开发策略——以合肥老城区更新开发为例

浅谈TOD模式下的老城区更新开发策略——以合肥老城区更新开发为例发表时间:2020-10-21T11:42:10.223Z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21期作者:周梦成[导读] 老城区更新开发面对空间有限、用地权属复杂、开发成本高、公共服务配套缺乏,难以聚集人气等困境,传统开发模式缺乏更新开发的动力,周梦成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041【摘要】:老城区更新开发面对空间有限、用地权属复杂、开发成本高、公共服务配套缺乏,难以聚集人气等困境,传统开发模式缺乏更新开发的动力,更难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
优先开发轨道交通站点存量用地,是执行老城区“更新开发”的最佳工具。
轨道交通的站点是人流活动的热点,也是商贸、居住等经济活动的集中区域,其站点串联起来的线路,不仅是人员交通流,也是经济资金流。
让老城区轨道交通系统形成一定规模的自身造血循环,构建慢行+轨道交通出行方式,重点围绕轨道交通提升公共空间品质,打造智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老城区城市新中心,带动产业升级,会有效推动整个老城区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TOD 轨道交通慢行系统城市品质引言我国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城市更新则是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走向内涵式、集约式、精明增长的重要方式。
我国老城区是城市更新重要的承载区,普遍存在环境品质下降,居住环境较差,空间秩序混乱,交通拥堵加剧、社会分化明显,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缺乏等困境。
老城区不同程度的失去了往日的功能和活力,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面对诸多困境,各地一直努力的对老城区进行城市更新开发,但是传统模式下老城更新工作的困难重重,交通发展受空间限制,难以进行根本改变,人气难以聚集,城市活力难以恢复。
用地权属复杂,难以进行系统性规划考虑。
更新开发成本高昂,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发。
本文探析在TOD 模式下,利用老城区轨道交通站点带动和促进城市紧凑发展,降低小汽车出行,鼓励慢行+轨道交通出行,重点围绕轨道交通提升公共空间品质,通过围绕老城城区轨道交通站点,将老城区原有物业进行升级改造,土地进行综合利用,打造智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新中心,带动产业升级,带来公共交通沿线物业的增值,去有效推动整个老城区品质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0·
高度控制有明确规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必须控制历史城区内的建筑高度;对历史风貌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名城应确定更为严格的历史城区的整体建筑高度控制规定;视线通廊内的建筑应以观景点可视范围的视线分析为依据,规定高度控制要求.主要影响因素可归纳为交通区位、商业区位、历史风貌保护区3个方面:商业区位以及历史风貌保护区是现状中既定的影响因素;交通区位随着南京老城区内部地铁的逐步建设出现了变化.结合南京地铁的建设,笔者对南京老城区的开发强度进行探讨研究.
图1南京老城区建筑高度现状图图2南京老城区土地开发强度现状图图3南京老城区内部环境示意图
2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开发强度的导向作用
城市交通不仅关系到车流与人流的畅通(或通达交通),更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1,而城市土地利用是城市交通需求的根源,决定城市交通源、交通方式以及交通量,不同利用性质和开发强度的城市用地,其对交通方式的构成、交通资源配置及可达性要求不同.反过来,不同的交通资源配置、交通承载能力和相对可达性,在一定程度上则会制约城市土地资源的开发强度和利用方式,从而影响到城市发展目标与规划意图的实现.
2.1交通可达性内涵
可达性是指利用一种特定的交通系统从某一给定区位到达活动地点的便利程度,以居民的最短平均出行距离[5J、或最短平均出行时间[6|、或最小平均出行费用作为衡量指标[7|,反映空间实体之间克服距离障碍进行交流的难易程度,表达空间实体之间的疏密关系.
Si=∑So%/∑%,(1)j=1
T产∑ToM妇/∑M玎,(2)』t1j=l
Ci=∑CoM玎/∑M玎.(3)式中:Sl为i区居民最短平均出行距离,Sd为i区到J区出行距离,Mf,为i区到歹区出行量,t为i区居民最短平均出行时间,To为i区到J区出行时间,Ci为i区居民最短平均出行费用,Cff为i区到J区出行费用.Sf,Tf,Ci值越大,表明该区交通可达性越差,反之可达性越好.
2.2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开发强度的导向作用
2.2.1交通可达性影响城市发展模式
交通可达性作为城市空间系统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着城市结构和成长发展.城市发展方向随着交通可达性的高低而变化,可达性好的地区能够吸引城市各项功能向当地集聚,比较倾向于集中的发展模式;反之,如果交通可达性较差,不能承担由于功能集聚所带来的交通压力,则土地利用模式倾向于分散式发展.
·362·
表2步行交通主导下主要空间对象的时间成本值计算
注:比重为根据不同道路等级所形成的不同交通结构所占比例的估值;水域在水面无桥状态下的不通达性,但基于城内河流主要为景观河.且周边道路具有通达性,可以绕行,所以水域时间成本赋值为800;在步行交通主导的情况下。
快速路与主干道视为同一等级。
以主干道采表示.
运用图4评价方法技术路线以及通过表2所计算的不同空
问对象的时间成本值,其中时间成本分级采用步行交通主导条
件下人们出行200,600,1000m所需要的平均时问为4,12,20
min来进行分级.最终运用ARCGIS9.2软件平台,分析得出南京
老城区内地铁站点周边用地的可达性分析图(见图5).从图5
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4min可达的范围主要是地铁站点沿线。
且在地铁站点周边呈团块状分布.整个主城内部在12rain内基
本可达,只有局部很少的地块需要20min才能到达.
3.3基于交通可迭性的老城区开发强度模型
交通可达性驱动着土地价值,影响着城市土地利用.相对来
说.交通可达性好的区位,土地价值高,开发商开发成本高,由此
推动土地高强度的开发及利用.基于此考虑,可按照基地位置的
交通可达性不同,将基地位置分为甲类、乙类、丙类,分别对应不
同的开发强度,甲类地区为高强度开发区、乙类地区为中强度开
发区、丙类地区为低强度开发区.图s地铁站点周边地区交通可达性分析站点周边地区的甲类地区开发强度,通过对国际上一些大城市车站周边用地的功能以及开发容积率进行统计,以期对南京地铁站点周边地区,即甲类地区的开发强度及用地性质进行指引.
通过对国际大城市及日本东京地铁站点周边地块的用地性质及容积率统计(见表3及表4)可以发现19J,地铁站点周边用地的用地性质以商业、商务办公为主,且有少量住宅,容积率一般在4.5以上.南京老城区承担着行政中心、商业中心等职能,由此可以推断南京老城区甲类开发地区容积率在4.0以上.乙类开发地区主要以居住为主,根据《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在2010年保留的居住用地中,中片(老城区片区)占17.14km2,人口112万人.由此假设南京老城区内人口数在2050年维持在112万人。
但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均居住面积有所提高(33m2/人),推算出南京主城区所需的居住建筑总面积为3696万1112,而居住用地为17.14km2,因此估算出居住用地的容积率为2.16.由此确定乙类开发区容积率在2以上.根据地铁站点周边可达性分析,4min可达范围为甲类开发区、12min可达范围为乙类开发区、其他地区为丙类开发区.在开发强度模型构建的过程中,基于路网及地块完整性的考虑,开发强度做了适当调整.具体情况如图6所示.通过对商业区位、历史风貌区的综合考虑,以及对历史风貌区内低强度的开发要求,对开发强度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具体如图7所示.
·363·
表3车站功能组合的多样性及地块窖积率【,1
表4El本东京城市节点等级与地铁车站周围开发强度关系【’】
图6基于交通可达性的开发强度图7基于三因素调整后的开发强度
4结语
基于交通可达性的土地利用强度分类方法,不仅能在宏观上把握城市的整体空间塑造、促进土地的合理
利用,还能在微观层面缓解局部地段的交通压力.考虑到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单由交通可达性所得出的
城市中心区土地开发强度研究——以南京老城区为例
作者:张博, 葛幼松, 顾鸣东, ZHANG Bo, GE Yousong, GU Mingdong
作者单位:张博,葛幼松,ZHANG Bo,GE Yousong(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江苏,南京,210093), 顾鸣东,GU Mingdong(杭州市规划局,拱墅分局,浙江,杭州,310005)
刊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10,34(3)
1.陈卫国地铁车站周边地块合理开发强度之初探--由深圳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详细规划说起[期刊论文]-现代城市研究 2006(08)
2.吴扬;徐建刚;王振波基于GIS技术的扬中市可达性定量研究--以过江通道的建设为例[期刊论文]-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05)
3.张正康;何俊岭基于交通可达性的城市土地利用布局探讨[期刊论文]-规划师 2009(02)
4.过秀成城市集约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关系模式研究 2001
5.汪光焘城市交通与可持续发展 2002
6.郑猛;张晓东依据交通承载力确定土地适宜开发强度--以北京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期刊论文]-城市交通2008(06)
7.杜桓;周娟影响城市交通的土地开发行为分析[期刊论文]-城市交通 2006(04)
8.周素红;杨利军城市开发强度影响下的城市交通[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 2005(02)
9.周炳中;包浩生;彭补拙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强度评价研究[期刊论文]-地理科学 2000(03)
1.陈卫国.CHEN Wei-guo地铁车站周边地块合理开发强度之初探——由深圳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详细规划说起[期刊论文]-现代城市研究2006,21(8)
2.张戈容积率在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控制中的应用研究[学位论文]2006
3.曹晟密度之惑——对上海现行城市开发强度控制体系的思考[会议论文]-2009
4.尧德明.陈玉福.张富刚.王振伟.周文静.YAO De-ming.CHEN Yu-fu.ZHANG Fu-gang.WANG Zhen-wei.ZHOU Wen-jing海南省土地开发强度评价研究[期刊论文]-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
5.夏丽萍.XIA Liping上海市中心城开发强度分区研究[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2008(z1)
6.顾翠红.魏清泉.GU Cui-hong.WEI Qing-quan香港土地开发强度规划控制的方法及其借鉴[期刊论文]-中国土地科学2006,20(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hbsfdxxb20100302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