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小肠置管治疗胃术后胃瘫及吻合口狭窄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胃瘫研究

之 气升降 失调 , 胃失和降 , 胃气上 逆传 导失职 , 加之 脉络 受
损. 气滞血瘀 , 中焦受阻 , 腑气不 通 , 浊气上逆 , 以致 出现腹 部 胀满 、 欲不 振、 食 恶心呕吐等不 同临床症 状。 目前 国内外对 胃肠瘫综合征 的治疗研 究证 明[ : 术治 2手 ] 疗往往无效 ; 长时 间的禁食及肠 外营养可能导致 胃肠道 黏膜 的萎缩 , 道功能 的异常 ; 以 胃瘫治疗 有一般治 疗 : 食 、 肠 所 禁 胃肠 减压 、 高渗盐 洗 胃、 灌肠 ; 纠正水 电解质 平衡 、 补足人 体 生理需要 的氮 、 微量元 素等 ; 医主要是促进 胃动力 , 用的 西 常 甲氧氯 普胺 是多巴胺受体的抑制剂 , 通过迷走神经 和脑 干系 统发挥作用 。同时, 此药也是 5H 4受体激动剂和 5H 3受 -T .T
胃肠道不 同部位 的生 理活动各 自保持相对独立性 、 前后连续
共奏补 益脾 胃、 降逆导滞 、 消痞除满之功 。党参 、 白术具有加
强 胃黏膜屏 障 , 明显增强 胃排 空及小肠推动 功能[7; 6 枳实 、 l
厚 朴对 胃肠 的运动有兴 奋作用 , 可使 胃肠收缩节律 加快嘲 ; 大 黄等药 能显著提高结肠 带平滑肌细胞的电兴奋 性 , 促进其 收缩运动 , 能改善微循环 , 促进 炎症 吸收和水肿消退。针刺 胃
1 资料与方法
注入 05m , . l足三里穴进 针 1 ~ m, . 2c 每穴注入 1 l注意 5 .m, 5
有针感( 酸胀 ) 回抽无血再推药液 , 拔针后平 卧休息 0 , . h若 5 效果不佳 , 可隔 日再注射 1 次。
13 疗效观察及 胃肠功能评定 :观察指标包括置管 时间 、 - 肠
腹部手术后胃瘫的诊治分析

瘫 患 者 的 潜 在 危 险 因 素 、 床 表 现 、 断方 法 、 疗 手 段 进 行 回 顾 性 分 析 。 结 果 胃镜 、 消 化 道 造 影 临 诊 治 上 及 核 素 胃排 空试 验 是 诊 断 本 病 有 价 值 的 方 法 , 保 守 治 疗 后 胃 肠 动 力 一 般 -  ̄ 术 后 5周 内恢 复 正 常 。 经 , j - 结 论 采 用 促 动 力 药物 的保 守 支 持 治 疗是 治 疗 腹 部 术 后 胃瘫 的有 效 手段 , 避 免 再 手 术 。 应
维普资讯
壹壹堕
堂 堂塑 zo 年第 2 卷第 2 期 07 8 4
腹 部 手 术 后 胃瘫 的诊 治 分 析
郑 志 刚 林 正 清
【 要】 目的 摘 探 讨 腹 部 术 后 胃瘫 的 可 能 危 险 因素 、 断 及 治 疗 方 法 。方 法 诊 对 1 腹部 术后 胃 6例
膳 食 调节 外 , 以应用 药物 、 可 针灸 、 中药 等 综 合 治疗 。
P S发 生 后 , 常 小肠 和结 直 肠 的功 能不 受 影 响 , C 通 所
以 , 以通过 空肠 营养 管进 行 肠 内 营养 支 持 , 可 但要 注 意营 养制 剂 的配 方 。药物 治 疗 主要 采 用 促 目前 , 临 床 上在 术 后发 生率 有增 多 的趋 势 , 治 愈 较 困难 , 且 我 们 有 以下 几点 体 会 : ) 1 胃排 空 延 迟 受 迷 走 神 经 通 路
1 1 一般 资料 男 1 . 2例 , 4例 , 龄 2 ~ 7 女 年 1 8岁 ( 均 5. 平 3 5岁 ) 。手 术 类 型 : 种 类 型 的 胃 切 除 、 各 胃
空肠 吻 合 术 1 3例 , 肠 癌 根 治 术 后 2例 , 肠 癌 结 直 Mi l 术术 后 1例 , 组 1 e手 本 6例患 者 均经 保守 治疗 治 愈 , 1 再手术 , 愈时间最长 5 无 例 治 8天 , 短 4天 , 最
引起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因、 手术时机 、 一肠重建方式 、 胃 手术时间、 中出血量 ; 术 ③术后 因 素: 自控镇痛泵应用 、 补液量 、 术后开始行肠 内营养 的时间。
1 统 计 学 处 理 . 3
采 用 E C L . 立 数 据 库 , 用 S S 1. 计 软 件 , 行 X E 80建 采 PS3 0统 先
21 年 9 00 月第 4 卷第 2 期 8 6
・
临床 研究 ・
弓起胃 切除 I 大部 术后胃 综合征 瘫 相关因 床分 素临 析
梁 力
( 浙江省余姚市第二人 民医院外科 , 浙江余姚 35 0 ) 14 0 【 摘要】目的 探讨引起 胃大部切 除术后 胃瘫综合征( G ) P S 的危险因素及 预防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 6 0例 胃大部切除术患 2 者 的临床资料 ,以 P S作为观察组 ,未发生 P S作为对照组 ,对两组 的患者 因素 、手术因素、术后 因素采用先单因素及 G G Lgt oii sc回归分析。 结果 6 0 胃大部切除术患者共发生 P S5 2例 G 0例 (.6 ,单 因素检验 l 8 %) 0 0个变量是 P S G 形成 的因素 ( <O0 )而与性别 、 P .5 , 手术 原因无关 ( >0 5 ,o sc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 , O P . )L g t 0 i i 按 R值 的大小依次为 幽门梗 阻 、 一 B Ⅱ式 、 合并其他基础疾病 、 存在不 良心理反应 。 结论 P S发生率较高 , 多种 因素作用 的结果 , G 是 应妥善处理幽 门梗 阻 ; 避免毕 Ⅱ 式手术 , 选择采用毕 I 胃肠 重建方式 ; 式 积极治疗合并疾病 ; 加强心理支持 。 [ 关键词】胃瘫综合征 ; 危险因素 ; 预防对策
【 图分 类号 】 6 66 中 R 5 .1 【 献标 识 码 ] 【 章编 号 】 6 3 9 0 (0 0 2 — 1 0 文 A 文 17 — 7 12 1 )6 1- 2
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16例分析

进行分析 。结果 :6 l 例患者手术后 l 4 2~ 5天恢 复 胃动力并痊愈 出院 。结论 : 胃镜、 上消 化道造影是诊 断本病 有价值 的方
法, 胃 经 管减压 、 加强营养支持、 维持水 电解质平衡 、 胃肠蠕动的药物及 中医等非手术治疗 , 瘫均治愈 , 促进 胃 疗效满意。
11 对象 本组患者共 1 例 , l 例 , 4例 , . 6 男 2 女 年龄 4 ~ 0岁 , l7 平均 5 5岁。1 6例 P s患者 的原发疾病 : c
胃溃疡 2例 , 胃癌 1 , 7 % ; 0例 占 5 门脉 高 压 症 l例 , 胰 头癌 1例 , 重症胰 腺 炎 1例 , 囊 切 除 、 总 管 探 查 T 胆 胆 管引流 1例 , 2 % 。并 发 应 急 性 溃 疡 l例 。1 占 5 6例
l , 3例 其表现为 胃扩张 , 胃内有大量潴 留物 , 蠕动弱 , 胃黏膜充血水肿 , 镜可通过吻合 口及幽门。 胃 治疗方法 : 治疗措施包括禁食 、 有效持续 胃管减压 ; 促进胃动力药物应用 : 采用 胃复安针 lm , O g2次/ 肌 天,
肉注射 ; 丁啉混悬液 3IL3次/ , 吗 On , 天 胃管注入 ; 红霉素 针 剂 05 静 脉 滴 注。 中药 治疗 : 灸 、 三里 穴位 封 .u, 针 足
关键词 腹部手术 ; 胃瘫 ; 断 ; 诊 治疗
术后 胃瘫综 合征 (ot r cl atp ry ssn ps u i soa l i y— s g a g r a s do eP s 是 指 以 胃排 空 障 碍 为 主要 征 象 的 胃动 力 rm ,G )
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症诊断及治疗

B w rt k o es ̄ 为过 于紧 张 、 3 恐惧 的精 神 因素可致 本 症 。多虑 型人 格患者 , 易精 神紧张及 失眠 , 容 而焦虑 、 紧 张时人体 产生应激 反应 ,引起植 物神 经功 能的紊 乱 , 胃肠反射性抑 制延 长 , 使 导致 胃肠排空 的延迟 。
处 于无 张力状 态 , 导致 术后 胃排空迟 缓 。 1 精神神 经 因素 . 5
本 病 的文献 报道 发病 率为 04 5 %r病 因 目 . %~ . “ 0 , 前 尚不 十分 清楚 , 能 与下列 因素有关 : 可 11 手术 创伤 . sG P S主要 特征是 胃排空速度 的延 迟 。腹部 手术 后. 胃肠抑 制性交 感神经 系统 被激活 , 一方 面可 以通 过抑制 胃肠神经丛 的兴奋 神经 元抑制 胃动力 ,另一 方面可通 过交感 神经末 梢释放 的儿茶 酚胺 直接 与 胃 平 滑肌细胞 膜上的 仅和 B受体结 合 ,阻止 乙酰 胆碱 的释 放 , 而抑 制 胃肌 电活 动 , 缓 胃排 空 , 从 延 由于手 术 中迷走 神经 的切断 , 使得 小肠 动力 激素分 泌减 少 , 致 使 胃周期 性移行性 肌 电综合 波 l ( l MMC1 ) 不易 I 1相 I 触发. 同样使排 空延迟 。幽门括约肌 收缩引起 的 胃内 压 增高是促 进 胃排 空 的原动力 , 而在 胃大部 切 除术 。 由于切除 了幽门 . 使得残 胃排空功能减 弱。 1 术 后 炎性粘 连性梗 阻 . 2 术 后早 期 炎 性 粘 连性 肠梗 阻 ( PS O) 胃排 E IB 和 空 延 迟 具有 相 似 的特 点 :术 后 进食 由通 畅 至 不 通 畅 , 动力 障 碍 为 主 ; 消 化 道 造影 及 胃镜 检 查 结 以 上 果 相似 ; 保守 治疗有 效[ 2 1 对 胃排空延 迟病 人进行 。在 C T扫描 时 ,观察到 其上腹 部空 肠呈炎 性粘 连表 现 . 提 示术后 早期 残 胃、 胃肠 吻合 口周 围和/ 输 出袢 的 或 炎 性梗 阻可能 是 胃排 空延迟 发生 的机 制之一 。
胃镜引导下经胃放置鼻胃肠营养管在食管恶性狭窄中的应用

胃镜引导下经胃放置鼻胃肠营养管在食管恶性狭窄中的应用目的探討胃鏡引导下经胃放置鼻胃肠营养管在食管恶性狭窄中的应用的优势,为基层医院采用普通胃镜完成经胃放置鼻胃肠营养管提供经验。
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食管恶性狭窄患者,采用经胃镜引导下鼻胃肠营养管置入(A组);选取2007年10月~2011年11月我院30例食管恶性狭窄患者,采用盲插法鼻胃肠营养管置入(B组),采集记录两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平均置管操作时间、置管成功率、置管深度。
术后随访1个月,记录有无恶心呕吐、咽部不适、心率增快、反流等近期并发症。
结果A组30例均一次性置管成功,成功率100%。
B组有22例一次性置管成功,成功率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平均操作时间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平均置管深度,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30例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咽部不适、心率增快等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胃镜引导下经胃放置鼻胃肠营养管在食管恶性狭窄中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可在基层医院有推广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dvantages of gastrectomy for nasogastric nutrition tube in esophageal malignant stenosis guided by endoscopy,and to provide experience for the placement of nasogastric nutrition tube through gastric gastrectomy in primary hospital. Methods 30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esophageal stenosis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6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endoscopic sinus feeding (group A).30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esophageal stenosis from October 2007 to November 2011 were selected and treated with blind insertion nasogastric enteral tube implantation (group B).The one-time catheterization success rate,the average catheter operation time,catheter success rate,catheter depth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llected.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 month.Recent complications such as nausea,vomiting,pharyngeal discomfort,rapid heart rate,and regurgitation were recorded. Results In group A,30 cases were successfully managed by single catheterization,with a success rate of 100%.In group B,22 cases were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disposable catheter,the success rate was 73.3%,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average operation time of group A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groscomfort and heart rate increase in group A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group B (P<0.05),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Gastrointestinal-guided nasogastric nutrition tube is effective in esophageal malignant stenosis guided by eup B,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incidence of nausea and vomiting,pharyngeal dindoscopy,and there are few complications,which can be used in primary hospital.[Key words] Endoscopy;Esophageal malignant stenosis;Enteral nutrient tube;Stomach tube食管癌向腔内生长易造成食管狭窄,导致患者吞咽困难,甚至出现进食后呕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

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史俊涛;邹游;童宜欣;吴剑宏;胡俊波;龚建平【期刊名称】《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年(卷),期】2008(3)3【摘要】术后胃轻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指腹部手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肠梗阻因素引起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亦称功能性排空障碍。
PGS是腹部手术尤其是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常持续数周甚至更长时间,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对减轻患者痛苦、避免再次手术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3页(P206-208)【作者】史俊涛;邹游;童宜欣;吴剑宏;胡俊波;龚建平【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肿瘤研究所,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肿瘤研究所,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肿瘤研究所,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肿瘤研究所,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肿瘤研究所,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肿瘤研究所,武汉,4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R747.9【相关文献】1.手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体会 [J], 魏国义;杨义发2.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J], 邹金艳;林军3.腹部手术后胃瘫处置不当的教训——浅析1起术后胃瘫致死案例 [J], 陈权4.腹腔非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J], 孙英刚;孙力勇;张小桥;张小化;王晨龙;范西红;单礼成5.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 [J], 王大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镜下小肠置管治疗胃术后胃瘫吻合口狭窄护理

内镜下小肠置管治疗胃术后胃瘫及吻合口狭窄的护理【摘要】目的通过对12例胃切除术后出现胃瘫及吻合口狭窄的病例,予以内镜下置入小肠营养管并辅以肠内营养,对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及临床观察进行初步探索和临床护理经验的总结。
方法对实施该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术中配合、术后病情观察及并发症进行对症处理。
结果12例患者首次置管成功率为75%,总置管成功率为91.67%,治疗效果满意。
结论术前、术中及术后心理护理可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配合医生顺利完成手术。
内镜下小肠置管后的护理是保证患者安全,促进营养吸收,恢复健康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内镜下小肠置管;胃瘫;吻合口狭窄;护理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入选研究对象为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住院患者12人,男8人、女4人,年龄63~71岁,原发病胃癌,术后发生pgs 3人、吻合口狭窄5人、pgs和吻合口狭窄均存在4人。
1.2器械olympus-h260电子内窥镜、复尔凯鼻胃肠管(外径0.33cm、长130 cm)。
1.3操作方法术前安全告知,患者签检查治疗同意书及麻醉同意书,患者取左侧卧位于操作台,麻醉师行无痛麻醉。
首先将营养管自鼻腔送入胃内,以常规方法将胃镜送入残胃,镜下用活检钳夹住营养管前端牵引线由活检管送入胃内,夹住营养管的前端,将营养管尽量送入小肠内约20-30 cm处,billrothii式的患者营养管应尽量送入吻合口输出段,然后将内镜缓慢退出。
在x线检测下口服造影剂,确定营养管的位置。
胶布标记置管深度并固定。
2结果12例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9例,1例首次置管失败,拒绝再次置管,2例因营养管脱落后再次置管成功。
首次置管成功率为75%,总的置管成功率为91.67%。
术中都无不良反应,术后经x线监测小肠管无移位。
置管成功后,开始少量滴入营养液。
3护理3.1术前护理3.1.1术前评估3.1.2术前准备禁食水6~8 h,携带相关的化验、检查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镜下小肠置管治疗胃术后胃瘫及吻合口狭窄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采取经内镜行下小肠营养管置入法治疗胃切除术后胃瘫及吻合口狭窄的临床疗效。
方法总结12例胃切除术后出现胃瘫及吻合口狭窄的病例,予以内镜下置入小肠营养管并辅以肠内营养,观察疗效。
结果12例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9例,1例首次置管失败,拒绝再次置管,2例营养管脱落后再次置管成功。
首次置管成功率为75%,总置管成功率为91.67%,取得满意的预期疗效。
结论内镜下行小肠营养管置入治疗胃术后胃瘫及吻合口狭窄的疗效满意。
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及吻合口狭窄是胃大部切除术后两个常见并发症,二者症状相近,且往往同时存在,导致患者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甚至完全不能进食。
这些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且由于不能保证充足的营养,延缓恢复,长时间的营养缺乏又将导致电解质紊乱和低蛋白血症,使情况更加恶化,甚至需要再次手术。
通常的静脉高营养治疗的常规办法不但效果欠理想,还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所以长期以来,胃切除术后胃瘫和吻合口狭窄成为困扰外科医师的一个难题。
自2007起,我们探索对此类患者行内镜下经吻合口放置营养管于小肠,通过营养管灌注营养液的治疗办法,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我们的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入选研究对象为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患者,其中,性别、年龄、原发病及发生PGS及吻合口狭窄情况详见表1,表内各横向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操作方法术前由麻醉师行无痛麻醉。
首先将营养管自鼻腔送入胃内,以常规方法将胃镜送入残胃,胃镜下活检钳夹住营养管前端牵引线或将鳄口钳自活检管道送入胃内,夹住营养管的前端,将营养管尽量送入小肠内约20~30 cm 处(内镜能顺利通过的用内镜直接将营养管带入;如因吻合口水肿狭窄严重内镜不能通过的,将镜头尽量靠近吻合口,调整角度,用鳄口钳夹住营养管缓慢、反复地将其送入小肠;BillrothⅡ式的患者营养管应尽量送入吻合口输出段)。
然后将内镜缓慢退出。
在X线监测下口服造影剂或自营养管注入液体以确定营养管的位置。
胶布固定鼻孔外营养管。
因为术后时间短,吻合口水肿严重,组织松脆,所以在内镜操作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胃腔内低压,防止穿孔和吻合口漏的发生。
2 结果
12例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9例,1例首次置管失败,拒绝再次置管,2例因营养管脱落后再次置管成功。
首次置管成功率为75%,总的置管成功率为91.67%。
置管所用时间为30~50 min,平均45 min,术中都无不良反应,术后经X线监测小肠管无移位。
留置小肠管成功后,开始以持续滴入营养液的方式行肠内营养,量约2000 ml/24 h,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多数于15~25 d开始自行进食,
之后再观察3~5 d即可拔管,恢复自主进食。
3 讨论
文献[1]分析胃瘫的发生与精神-神经因素、胃迷走神经损伤、胃解剖结构及胃内环境改变、胃电节律、胃肠肽类激素、胃顺应性降低、术后持续镇痛以及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感染等可导致内脏植物神经和自主神经病变的众多因素有关。
而引起胃手术后吻合口狭窄和梗阻的原因也较多,普遍认为是吻合口水肿粘连或缝合处胃肠壁炎症水肿、粘连包块压迫及残胃迟缓无力引起;部分为残线刺激所致;也可能手术操作损伤所致;还有人认为是脂肪、高蛋白食物致使吻合口局部组织发生变态反应,使吻合口局部血管内皮及胃肠平滑肌引起渗出性、过敏性水肿所致。
上述12例胃大部切除病例,因术后出现餐后上腹部饱胀、疼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初步考虑可能是并发胃瘫和(或)吻合口狭窄所致,行胃镜检查,并拟行小肠营养管置入。
术中镜下见:5例胃蠕动波减弱或消失、吻合口慢性炎症, 3例见吻合口水肿、狭窄, 但胃镜尚能通过吻合口,另外4例同时存在上述镜下表现,以上都符合术前判断[2],遂按计划施行小肠营养管置入术,并于术中给予残胃壁适当的机械性刺激。
除1例置管失败,其余11例术后均获得了满意的预期疗效。
采用小肠置管术并通过胃镜引导,可以通过胃镜诊断胃瘫和吻合口狭窄,了解导致患者术后出现消化道症状的确切原因,并且对胃瘫有一定的治疗作用[3]。
其机制是注气扩张胃腔和空肠输出袢,胃镜插入的过程中对胃肠道蠕动的刺激,也是促进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一个因素,机械性刺激胃肠平滑肌并使近端压力局部增高,激发了有效蠕动的形成。
据文献报道,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既可避免含过敏原的食物刺激吻合口,又利于术后胃肌力尽快恢复,加速吻合口的愈合,促进内脏蛋白合成;同时,食物的机械刺激及对消化道激素分泌的刺激,是维持肠道结构和功能完整性的重要因素。
另外,如果同时经胃肠减压管将残胃内潴留胃液引出将进一步减少对残胃黏膜的损伤,效果更加理想。
小肠营养管置入是治疗胃瘫和吻合口狭窄的好办法,笔者经总结文献和工作中经验,认为当前小肠营养管的放置有如下几种方法:①术中直接放置,手术中医师根据患者的情况,预测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的可能性,在手术结束时直接置管,便于术后应用。
②在X线的监测下,先放入导丝,再在导丝的引导下放置营养管。
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和医务人员要受到射线的伤害,并且操作时间长,因导丝有可能难于通过狭窄的吻合口或于残胃内盘曲折叠,造成置管成功下降。
③常规置管,经鼻将管送入胃,靠胃的蠕动将营养管头端送入小肠,这种方法对胃切除术后吻合口狭窄和胃瘫综合征的患者几乎无效。
④内镜下营养管的置入术,于麻醉后进行,此方法直观、易行,直视下操作,安全,成功率大大提高,且患者的痛苦轻,是为临床上可用的一种好的办法。
参考文献
[1]赵同刚,牟洁.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研究进展.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9,12(2):149-151.
[2]史俊涛,邹游,童宜欣,等.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神经损伤与功能重
建,2008,3(3):206-208.
[3]McKenna D, Beverstein G, Reichelderfer M, et al. Gast ricelectrical stimulation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t reatment formedically refractory gast roparesis.Surgery,2008,144(4):566-57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