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复习课》教案
第四章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复习教学设计-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1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复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等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情况;(3)理解和掌握常见元素推断题的突破口类型,提升解决元素推断题目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整个学习过程中能(1)通过布置课前作业为小组绘画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思维导图,课上充分利用各个小组的思维导图,通过学生们课下的讨论、总结、绘制到课上的讲解、对比,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查漏补缺,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绘制思维导图的兴趣。
(2)通过基础题目检测学生对周期表和周期律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卡片内容,熟悉并积累元素推断题中突破口类型,做题加以体会和巩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会将杂乱无序的知识片段进行归纳整理、系统化条理化;(3)培养学生基于理论预测、分析解释等严谨的科学态度;(4)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明确题目突破口推元素教学难点:明确题目突破口推元素三、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一、周期表和周期律复习与检测二、元素推断练习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复习一、周期表和周期律基础知识复习与检测1、归纳总结2、检测(1)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周期序数= 。
主族序数= = _________主族元素的最低负价= ________ - 8(2)元素周期律内容同周期(从左到右) 同主族(从上到下) 电子层结构原子半径失电子能力得电子能力金属性非金属性主要化合价阳离子半径阴离子半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碱性非金属气态氢化的生成难易程度、定性(3)在11—18号元素中:1)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2)阳离子半径最大的是;3)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最强的酸;4)气态氢化物水溶液呈碱性的元素是;5)气态氢化物最稳定的化学式的是.二、元素推断练习1、突破口类型总结【解题突破口1:位置与结构】1、最外层电子数与最内层电子数相等的短周期元素是.2、最高正价等于最低负价绝对值3倍的短周期元素是.3、族序数等于周期数2倍的短周期元素是.【解题突破口2:含量与物理性质】1、气态氢化物最易溶于水的元素是, 氢化物沸点最高的元素是.2、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最高价氧化物的含量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的元素是.3、单质最易液化的气体、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元素是.【解题突破口3:化学性质与用途】1、单质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非金属元素是.2、气态氢化物能与其低价氧化物能反应生成该元素的是.3、气态氢化物与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起化合反应的元素是.【解题突破口4:10电子微粒组】原子:.分子:.阳离子:.阴离子:.【解题突破口5:18电子微粒组】原子:.分子:.阳离子:.阴离子:【解题突破口6:特征反应现象】如:焰色反应:Na+ 色. K+ 色.浅黄色固体:.有色气体:.白色固体迅速变成灰绿色最终变成红褐色:.使品红褪色的气体:(加热又恢复红色).2、典例分析例1、(略)跟踪训练1例2、(略)(2017年全国卷I)跟踪训练23、作业:完成限时集训5。
元素周期 律复习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授课章节: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二,课的类型:章节复习课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原子组成,结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及排布的规律;理解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能力目标:通过回顾、讲解、思考等方法培养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掌握原子结构,认识事物的本质。
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意识到总结,分类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科学的推理,总结和归纳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掌握原子组成,结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及排布的规律;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五,教学难点:核素,同位素的概念六,教学策略:本节是复习课,知识点多且具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提问和讲述相结合,讲解基础知识和相关习题相结合,习题课较枯燥,要适时提醒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学生的课堂学习气氛。
七,教学媒体:黑板,挂图八,板书设计:(见附页)九,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教师】同学们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学生】开始准备听课2,复习提问【教师】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完了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由于这章内容理论性较强,难度较大,同时也是高考的重点,热点。
所以我们上一节复习课。
本章我们主要学习了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首先我们来复习下物质结构,提到物质结构,我们从组成它的最小微粒即原子说起。
那好,同学们:回忆下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5秒钟后】哪位同学能说下呢?【学生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教师】(鼓励并示意坐下)补充并重复讲解给学生。
1.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2.电荷数原子不带电,但是原子中的电子和质子带电.其电荷数的关系是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3.质量数由于电子的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因此,原子的质量可近似认为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4.标记X代表元素符号,A代表质量数,Z代表质子数 .即:【教师】我们还学习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核素和同位素。
人教版高中化学高三二轮复习之专题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教案

E 同处另一周期,C 、A 可按原子个数比2∶l 和1∶1分别形成两种离子化合物甲和乙,B 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D 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E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最强的含氧酸之一。
(1). B 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第 周期、第 族,E 的元素符号为_______ ; (2). 物质乙可用于潜艇或航天飞机作供氧剂,写出乙与CO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单质D 与C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1 mol 单质B 的气体与1 mol C 的氢氧化物在一定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一种盐、水及另一种气体,则所得气体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0分) (1)第二周期 、第Ⅵ A 族 (2分) ; Cl (2分) (2)2Na 2O 2+2CO 2 2Na 2CO 3+O 2(2分)(3)2Al +2OH -+2H 2O =2AlO 2-+3H 2↑ [或2Al +2OH -+4H 2O =2Al (OH )4-+3H 2↑](2分)(4)OF 2(2分)9.周期表前20号元素中,某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差3,周期数相差1,它们形成化合物时原子数之比为1∶2。
写出这些化合物的化学 式 。
解析:由于两种元素相差一个周期,且原子序数相差3,则必为ⅠA 元素与上周期的ⅥA 元素,或ⅡA 的元素与上一周期的ⅦA 元素。
若它们为二、三周期的元素,则非金属可为O 、F ,金属为Na 、Mg 。
若为三、四周期的元素,则金属为K 、Ca ,非金属为Cl 、S 。
答案为:Na 2O 、MgF 2、K 2S 、CaCl 2。
10.有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A 、B 、C 、D 、E ,已知五种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A 、E 的单质在常温下是气体,B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2倍,D 元素的单质常用于野外焊接铁轨,C 元素是所在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子半径最大的一种。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教案

一、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内涵和外延。
2.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元素周期律的表述方式。
3.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数学表达和应用。
4. 教学准备:教材、PPT、黑板、粉笔。
5. 教学过程:(1)导入:回顾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2)讲解: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定义、发展历程,讲解元素周期律的表述方式。
(3)互动:提问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4)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排列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排列规律,能够运用元素周期表进行元素查找和性质分析。
2.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和族的划分以及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规律。
3.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表中特殊元素的定位和性质分析。
4. 教学准备:教材、PPT、黑板、粉笔、元素周期表。
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之间的关系。
(2)讲解: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和族的划分,讲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规律。
(3)互动:提问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4)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主族元素的性质与周期表分布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主族元素的性质,掌握主族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分布规律。
2. 教学重点:主族元素的性质、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规律。
3. 教学难点:主族元素性质与周期表分布之间的关系。
4. 教学准备:教材、PPT、黑板、粉笔、元素周期表。
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主族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分布规律。
(2)讲解:介绍主族元素的性质,讲解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规律。
(3)互动:提问学生对主族元素性质与周期表分布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主族元素的应用。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教案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
2. 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熟悉主族元素、过渡元素等的分布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内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主族元素、过渡元素的分布元素周期律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2.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元素性质的影响元素周期表中一些特殊现象的解释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发现过程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元素分布规律。
3. 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4.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元素周期律的内在联系及特殊现象。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元素周期表挂图或PPT3. 相关化学实验器材4. 教学参考资料五、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1. 第一课时: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 第二课时:主族元素的分布及性质过渡元素的分布及性质元素周期律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实例3. 第三课时:元素周期律的内在联系元素周期表中的特殊现象小组讨论: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及发现4. 第四课时:练习与应用: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化学问题总结与复习5. 第五课时:教学反馈与评价布置作业:研究某一族元素的性质与周期律的关系六、教学反馈与评价1.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结构及应用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探讨元素周期律内在联系和特殊现象时的表现,以评价其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元素周期律在现代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如材料科学、药物设计等。
2. 探讨元素周期表的演变历史,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逐步揭示元素周期律的。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教案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排列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排列规律。
2.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元素周期表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进行教学。
2. 使用多媒体课件、模型、挂图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介绍门捷列夫的贡献,引导学生关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2. 讲解元素周期律:讲解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实质和意义。
3. 分析元素周期表: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排列规律和特点。
4. 练习与应用:让学生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理解。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铺垫。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
2. 让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中族和周期的划分依据。
3. 培养学生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元素周期表中族和周期的划分依据。
2. 教学难点: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分析,元素周期表的实际应用。
八、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进行教学。
2. 使用多媒体课件、模型、挂图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九、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本节课。
2. 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通过介绍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
3. 分析元素周期表的族和周期:讲解元素周期表中族和周期的划分依据,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4. 分析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引导学生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表复习课》教案

《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表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能够正确书写前20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能够熟练书写常见物质的电子式。
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理解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会应用元素周期表。
3、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和内容,能够利用元素周期律解决实际问题。
4、准确区分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并会熟练应用。
过程与方法:
提升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能力,学习比较、综合、归纳和推断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唯物主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感悟科学发现和科学理论对科学实践指导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元素周期律
难点: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教学方法】
1. 归纳整理,质疑探究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明确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B 特殊元
素
之
最
最活泼金属_____ 、最活泼非金属____
最轻的金属____ 、最轻的非金属_____
最稳定的气态氢化物___ ,含H%最大的是___
最强酸_______ 、最强碱_________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和非金属_______
Cs F2
Li H2
HF CH4 HClO4CsOH
Al O。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内涵。
2. 让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熟悉主族元素、过渡元素等概念。
3. 培养学生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4.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原子序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
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3. 主族元素: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
4. 过渡元素:铁、钴、镍、铂、金、铜、锌、银、铂、钯。
5. 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预测元素性质,分析化学反应。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图像和数据。
2. 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元素为例,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探讨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4. 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化学史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
2. 讲解元素周期律:阐述原子序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 介绍元素周期表:讲解周期、族、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4. 分析主族元素:以氢、氦等元素为例,讲解主族元素的性质。
5. 讲解过渡元素:以铁、钴等元素为例,讲解过渡元素的性质。
6. 练习与应用: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解决化学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能力。
4. 期中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图片、图表、动画等。
2. 教材:提供详细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讲解。
3. 实验材料:进行相关元素的化学实验,验证元素周期律。
4. 网络资源:查阅有关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最新研究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2. 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以第三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
结构的关系;以ⅠA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 通过理解元素的原子结构、位置和性质之间的关系,学会运用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去推测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性质,掌握推断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方法,提升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
4. 了解电离能的含义,了解同一短周期、同一主族中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了解电
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
难点:“位、构、性”之间的关系及运用
【教学方法】
归纳总结、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元素“位、构、性”的关系及运用
【讲述】原子的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和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也可以推断元素原子的结构和该元素所形成单质或化合物的性质;
根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也可以推断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