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帽叙事分析
阅读理解小红帽故事分析

阅读理解小红帽故事分析阅读理解小红帽故事分析小红帽是一部备受喜爱的经典童话故事,潜藏着多个深层寓意。
本文将通过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主题的分析,探讨小红帽故事所传达的意义。
一、故事情节分析小红帽故事发生在一个乡村地区。
故事开始,小红帽奉命前往奶奶家送食物,沿途遇到了狼。
狼打算吃掉小红帽和奶奶,便用欺骗手段先到达奶奶家,之后再欺骗小红帽。
最终,小红帽和奶奶都被狼吞进了肚子,但幸运的是,猎人及时赶到,将狼杀死,解救出小红帽和奶奶。
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小红帽的遭遇以及狼的阴谋。
故事情节设置了悬念和高潮,吸引读者的兴趣和注意力。
二、人物形象分析小红帽是故事的主要人物之一。
她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小女孩,被描绘成穿着红色斗篷的形象。
小红帽忠诚、勇敢,并心地善良。
她接受母亲的吩咐,勇敢地踏上前往奶奶家的道路。
同时,小红帽也有一些天真和信任的一面,被狡猾的狼所利用。
狼则是故事中的反面角色。
狼具有欺骗性和狡猾性,他借助自己的口才和外貌,成功地欺骗了小红帽和奶奶。
狼是一个富有欺骗性的形象,象征着邪恶和危险。
奶奶是小红帽的另一个重要角色。
她被描绘成一个老年人,虚弱无力。
在故事中,她成为了狼的牺牲品,但最终被猎人救出。
三、主题分析小红帽故事中蕴含着多个主题。
首先,责任和顺从是故事中的主题之一。
小红帽接受母亲的吩咐,积极履行自己的责任,勇敢地前往奶奶家。
这一点强调了孩子们对于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和顺从性。
其次,该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信陌生人。
小红帽未能辨别狼的真实意图,最终陷入了危险之中。
这一主题警示儿童要警觉外界的风险,并在面对陌生人时保持警惕。
最后,故事还强调了爱和援助的力量。
猎人的出现及时打破了狼的阴谋,拯救了小红帽和奶奶。
小红帽故事传达了一个鼓励互相帮助和支持的信息。
综上所述,小红帽故事通过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的表达,给读者带来精彩的阅读体验。
通过对故事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并体味故事所传达的各种深层意义,从而获得更多思考和启发。
小红帽的成长故事与心理分析

小红帽的成长故事与心理分析故事一:小红帽依赖与独立小红帽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从小父母就教育她独立自主的价值观。
她经常自己去附近的森林采集水果或者去祖母家送东西。
这样的经历让小红帽从小习得了独立的能力。
小红帽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许多困境,比如与大灰狼相遇的那一天。
在这个危险的情况下,小红帽展现了她的勇气和聪明才智。
她坚守对祖母的承诺,并最终找到了逃脱的方法。
心理分析:小红帽的成长故事反映了孩子在自立过程中面对外界困境需要勇敢面对的心态。
她的独立性和对困境的积极应对,显示了她的心理成熟度。
小红帽通过这个故事,启示了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勇敢面对困难。
故事二:小红帽的好心帮助小红帽善良而乐于助人,她经常为邻居送去食物和关心,愿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她的行为让她成为村庄里备受尊敬和喜爱的人物。
在她去祖母家的路上,她遇到了大灰狼并与其对话。
尽管她并不知道对方的真身,但她始终保持着善良和乐于助人的态度。
当她得知大灰狼要吃掉祖母后,她毫不犹豫地决定去救她。
她的善良与勇气使她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心理分析:小红帽的成长故事反映了如何通过善行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她的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品质,使她不仅受到他人的尊敬和喜爱,同时也帮助她克服了困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通过善行我们可以塑造自己的人格,获得内心的成长和满足。
总结:小红帽的成长故事展示了一个乐于助人、独立自主的形象,她在解决问题和面对困难时表现出的勇气和聪明才智引起了读者们的共鸣。
通过小红帽的心理分析,我们可以从其中寻找到自己成长的影子,学会勇敢面对问题并通过善行塑造更好的人格。
小红帽的故事事例

小红帽的故事事例小红帽是常见的童话故事之一,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穿着一顶红色的帽子去看望奶奶,但在路上遇到了一只贪嘴的狼。
这个故事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关于小红帽故事的更多细节和事例的分析。
首先,小红帽故事告诉我们,要提高警惕,防范外界的危险。
在故事中,小红帽刚开始是顺风顺水地走在路上,但是当她遇到狼的时候,事情就变得不可预见。
这个故事教我们要学会看人,看事,看路,认真观察身边的环境,以便更好地防范潜在的危险。
其次,小红帽故事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
在故事中,小红帽的母亲告诫她不要离开大路,不要和陌生人搭话,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可以看到,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和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该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和责任感,并为他们提供温暖和支持。
除此之外,小红帽故事还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尽管她的父母都告诫她要小心,但她还是毫不犹豫地走了出去,好奇并充满希望地想要完成任务。
这种勇气让我们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看到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我们应该培养孩子们的勇气和冒险精神,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和成长。
此外,小红帽故事还教我们要学会自我保护。
当小红帽遇到狼时,她不是原地踏步,而是想到了用巧妙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这就表明我们必须保持警惕,并且学习防卫自己。
人们应该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灵活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技巧。
最后,小红帽故事还表明了信仰的力量。
在小红帽最困难的时候,她并没有失去信心。
她相信奶奶一定会像以前一样接纳她,安全过夜。
这种信心让她度过了危险,并重新拥有了自己的安全感。
信仰和信心可以成为我们战胜困难并前行的动力和支撑。
总之,小红帽是一部精彩的故事,它虽然是为孩子们编写的,但也为成年人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启示和指导。
这个故事教我们要提高警惕,保护自己,保护家庭,积极探索,同时也让我们更加坚强和勇敢。
希望我们能够从小红帽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并将其应用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小红帽的故事解析

小红帽的故事解析小红帽的故事是一则经典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在送食物给祖母时遇见狼的故事。
本文将对这则童话故事进行解析,从故事主旨、人物性格、情节等方面进行分析,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这个故事的意义。
首先,小红帽的主旨是警示人们要注意安全,不要随意信任陌生人。
在故事中,小红帽虽然听进了母亲的建议,在路上遇到狼时也能够保持警惕,但仍然被狼骗得走了弯路,最终误入了狼的巷子。
这表明即便我们在生活中也做好了防备,但是我们还是有可能遇见没有良心的人或意外情况,所以我们需要警醒地保持警惕。
其次,小红帽和狼的性格关系也是本故事的重要焦点之一。
小红帽为一个善良、乐观、聪明的小女孩,具备了一定的生活阅历,能够分辨是非。
而狼则是一个非常狡猾、恶劣的角色,常以谎言和欺骗来蒙骗小红帽,使她误入歧途。
在故事的最后,狼更是以残忍的手段将小红帽和祖母吞掉。
小红帽和狼的对比反映出了人性的本质和中国传统特有的礼仪之心,也说明了小红帽为什么会最终被骗进狼的肚子中,即在遇见狼之前没怀疑过狼这个陌生人。
再次,小红帽的情节设计也非常经典有趣,其设置、情节跌宕起伏,一直紧扣中心思想,令读者能够深入理解和感悟故事的主旨和意义。
小红帽在送食物给祖母的过程中,遇到了狡猾的狼,狼试图私吞她和祖母,并多次以欺骗策略蒙蔽小红帽,最终成功了。
小红帽被骗后,其父母和村民一直寻找她,让叙事情节更为亲切感人。
另外,他们最终打开狼的肚子,救出小红帽和祖母,使得故事具备了圆满的结尾。
这些情节设计合理,又紧密衔接,让读者深入体验到故事中人物的经历与情感,更加容易被故事所打动,同时提醒了我们旅途中要小心,谨慎,做好安全防备。
总之,小红帽的故事给公众带来了很多有益的警示和启示,其中主要包括小红帽和狼的性格对比,以及人们在生活中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
此外,其经典的情节设计和合理的结构,也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深刻又寓意深远的童话故事,值得广大读者慢慢品味,深入思考并体会。
课内阅读小红帽故事分析

课内阅读小红帽故事分析小红帽是一则备受欢迎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女孩与狼的对决。
通过对这个故事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的深意和寓意。
故事一开始,小红帽被母亲派去给奶奶送食物。
这一初始设定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可以将小红帽视为一种代表纯洁和天真的象征,而她的母亲则代表着保护和指导的角色。
这种安排使得故事更具诱惑力,因为读者会期待小红帽遇到的困难和她如何应对。
在小红帽的旅途中,她与狼相遇并与之交谈。
这里,狼被描绘为一个具有欺骗性和恶意的角色。
他试图利用小红帽的天真和信任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通过这个情节,故事传达了一个重要的教训,即要警惕陌生人的真实意图,并学会辨别善恶之间的差异。
随着故事的发展,小红帽被狼引导到了一个危险的境地。
这个情节揭示了人们在陌生环境中可能遭遇的危险,并警示读者要保持警觉和谨慎。
同时,小红帽的经历也启示了我们要勇敢面对困难和危险,并主动寻求解决办法。
最终,在小红帽遇险的时刻,她的奶奶出现并拯救了她。
这里,奶奶扮演了正义和力量的象征,它们代表了善良和亲情。
这个情节表达了亲人间的深厚情感和互相扶持的重要性。
它也向读者传递了积极的信息,即无论遇到何种困境,只要我们保持希望和信心,我们就能够克服难关。
小红帽故事的结局是一个充满教益的反转。
猎人的出现打破了狼对小红帽和奶奶的威胁。
这个结局向我们传达了正义必胜恶势力的信息,同时也告诉我们,善良的行为会得到回报。
这样的结局为故事增添了一丝乐观和希望。
总的来说,小红帽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
通过对小红帽及其他角色的塑造,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它传达了一系列教育和道德的价值观。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如何辨别真假、保护自己、互相关怀和勇敢面对困难。
小红帽故事因其深奥的寓意和普适的主题而成为经典,引领着人们思考和成长。
当然,对于每个读者而言,小红帽故事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这也是童话故事的魅力所在,它们引导着读者探索世界,思考人生。
幼儿园小红帽剧本的案例分析

幼儿园小红帽剧本的案例分析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戏剧表演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它能够帮助幼儿发展语言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
小红帽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而在幼儿园教学中,根据小红帽故事编写的剧本常常被用于戏剧表演。
本文将对幼儿园小红帽剧本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其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
二、剧本情节梳理1. 布景与人物设定剧本开篇通常会描述布景和人物设定,将故事的背景和人物形象呈现给观众。
在小红帽剧本中,布景通常设定为小红帽的家和森林,人物包括小红帽、奶奶、猎人和大灰狼等。
2. 冲突与发展剧本的情节发展通常围绕着冲突展开,例如小红帽与大灰狼的相遇,大灰狼假扮成奶奶等。
这些情节会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情感投入。
3. 高潮与结局剧本的高潮一般是冲突的解决和故事情节的转折,最终会有一个合理的结局,例如猎人及时赶到救下了小红帽和奶奶。
三、教学意义分析1. 语言表达与情感沟通小红帽剧本在表演过程中,能够帮助幼儿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幼儿能够深入体会情感,并学会用语言和行为去表达情感。
2. 社交互动与团队合作表演剧本是一个团队活动,需要全班孩子们共同参与。
他们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任务,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3. 想象力与创造力小红帽剧本所展现的童话故事世界,会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帮助他们建立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孩子们在表演中也能够自由发挥,尽情展现自己的创造力。
四、作者观点小红帽剧本作为幼儿园教学的一种形式,有助于幼儿语言、情感、社交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
通过表演剧本,幼儿能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自我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结尾小红帽剧本作为幼儿园教学的一种形式,有着独特的教育意义。
通过这样的戏剧表演,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会表达,懂得合作,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相信随着更多优质的剧本编写和教学实践的开展,戏剧教育一定会给予幼儿更多的启迪和帮助。
幼儿园小红帽剧本案例的分析

幼儿园小红帽剧本案例的分析1. 引言幼儿园小红帽剧本案例是一部经典的儿童剧,既充满趣味性,又具备教育意义。
通过对这个剧本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其中的教育、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多个方面,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个作品。
2. 故事概述幼儿园小红帽剧本案例以小红帽为主角,讲述了她前往奶奶家的途中被狼欺骗的故事。
狼伪装成小红帽的奶奶,企图吃掉小红帽。
小红帽通过聪明机智和勇敢,成功逃脱狼的追捕,找到了真正的奶奶,并将狼打败。
这个情节发展既生动有趣,又给孩子们传递了一些重要的价值观念。
3. 教育意义幼儿园小红帽剧本案例在娱乐之余,蕴含着许多教育意义。
剧中小红帽展现了聪明和勇敢的特质,激发了孩子们勇敢面对困难的勇气。
小红帽在遭遇狼诱惑时没有贸然相信,而是保持了警惕,这给予了孩子们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
剧中也强调了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性,让孩子们明白这些情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 人物性格分析在幼儿园小红帽剧本案例中,不同人物都具备鲜明的性格塑造,这增加了故事的多样性。
小红帽可爱而机智,她勇敢地面对狼的威胁,展现了一个坚强而聪明的女孩形象。
狼憨态可掬,通过伪装蒙骗小红帽和奶奶,呈现出欺骗和狡猾的特质。
奶奶则是一个善良和脆弱的老人形象,她在被狼欺骗后,需要小红帽的帮助才能获得解救。
5. 情节发展分析幼儿园小红帽剧本案例的情节发展引人入胜。
从小红帽向奶奶送食物开始,到她遇到狼、狼欺骗她并吞噬奶奶,再到小红帽通过判断和勇敢的行动揭穿狼的伪装,最终解救了她的奶奶,剧情紧凑而扣人心弦。
这样的情节安排将孩子们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在故事发展的每个环节上,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之间的关系。
6. 总结与回顾幼儿园小红帽剧本案例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和娱乐性的儿童剧作品。
通过分析其中的教育意义、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等方面,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个作品的内涵与魅力。
这个剧本案例不仅能够启发孩子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和勇气,还强调了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性。
精神分析理论分析小红帽的故事。

1.精神分析理论分析《小红帽》的故事。
(1)精神分析理论:开创人和要紧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著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等,内容要紧包括无心识理论、梦的理论、性理论和文明观。
无心识理论指出,人的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心识,而无心识是人类行为背后的内驱力,是合理说明人类精神生活的关键所在,其核心是愿望的达到,愿望的达到有欢乐原那么和死亡本能两个大体点;另外,人格会经历口唇期、排泄期、俄狄浦斯情结、生殖崇拜时期这几个时期。
梦,是一种精神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无心识愿望通过假装的达到,风俗材料从功能上讲与梦是相同的,都通向无心识;性的理论,指出性既包括一切与爱相关的本能,又包括生物本能的性。
文明观那么指出了文明进展与性本能的对立关系。
(2)小红帽故事:小红帽很喜爱外婆送给她的红色帽子,常常戴着。
有一天,妈妈让小红帽去给外婆送食物,并嘱咐她不要离开大路。
在途中,小红帽走进了小路,碰到了大灰狼,将外婆的居处告知了狼。
狼诱骗小红帽去采野花,自己先将外婆吃掉,并装扮成外婆躺在床上。
小红帽进屋后,被狼骗到床边,被狼吃掉。
后来猎人剖开狼的肚子将小红帽和外婆成功救出,狼的肚子被填满了石头,坠井而死。
(3)简要分析:无心识理论:在故事一开始,小红帽面对妈妈吩咐的大道和布满野花的小道,选择了后者。
在那个地址,小路代表欢乐,而大道代表现实,小红帽的选择是符合欢乐原那么的无心识愿望的达到。
另外,故事中的狼和猎人均是男性的形象。
由于在人类的无心识内容中存在男性对女性的生育吃醋和人类在婴儿时期对生育方式的空想,因此故事中,小红帽和外婆从被剖开的狼肚子中钻出来,不仅表现了生育空想的内容,表现了对男性能力的强调,也通过假装的方式知足了男性生育的无心识愿望。
猎人正义和英勇的形象那么是男权社会的象征,他的显现使小红帽和外婆离开险境,是对小红帽无心识中恋父情结的成功操纵。
性的理论:故事中小红帽的红帽子象征着少女的贞洁,代表了小红帽的性成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小红帽”的三个故事版本谈结尾的意义孙尚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摘要:本文以贝洛版、格林版的《小红帽》和芭芭拉·G·沃克的《小白帽》三个故事作为版本取样,主要采用罗兰·巴特的可读性和可写性的理论,对源于同一故事的不同结尾的意义进行阐释,认为结尾的差异关乎文本对读者的定位,并且进一步探讨了结尾的可读与可写的相对性问题。
同时对结尾所含的意识形态也做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小红帽;结尾;可读性;可写性;意识形态“小红帽”的故事随着不同的时代而有不同的改写,这些改写的版本,不仅表达的方式各有差异,所含蕴的意义也不尽相同。
从凯萨林·奥兰丝妲(Catherine Orenstein)的论著《百变小红帽》,我们大抵可以知道小红帽的故事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演变。
这些变异的故事有着不同的结构,更有不同的结尾。
从结尾来探索小红帽故事的变异性,似乎也就成为一个可加以选择的课题。
因此本文试图从可读性与可写性的角度来谈小红帽故事结尾的意义。
本文只选取三篇作为样本来分析,即贝洛版与格林版的《小红帽》和芭芭拉·G·沃克(Barbaba G.Walker)的《小白帽》。
取样虽然有限,但是就其结尾来说,我们仍然可以从三个版本看出一些明显的问题。
一《小红帽》的文本结构及其结尾《小红帽》这个看似简单的童话故事之所以引起如此多的关注,产生如此多的版本,与它的结构关系颇大。
阿尔奈《民间故事类型》说:“任何类型的故事都可能有数不尽的变异版,以致故事源源不绝。
好比更换主角的服装,随即产生新的主题,却没有改变故事的主结构。
”[1](p.267)《小红帽》的衍生正符合其所说的情形。
以下,我们先以普罗普的叙事学理论来梳理一下贝洛版和格林版的《小红帽》叙事结构:1缺席:小红帽从家里面出来去外婆家4侦察:小红帽遇到野狼5弃守:小红帽同狼说她要到外婆家去,并把外婆家的地址告诉了狼作者简介:孙尚前(1981-),女,辽宁朝阳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现当代文学专业,儿童文学方向。
6欺骗:野狼假扮成了小红帽到外婆家去敲门7共犯:外婆相信了狼,让它进了屋子8恶行:狼吃掉了外婆和小红帽这是一般所接受的小红帽故事情节,几乎所有的改编都是从这个结构入手的。
从上面的功能分析来看,《小红帽》的结构是有“空白”的,而这个结构的“空白”中止了本文模式的联结,把读者引到“填充”的行为上来,为读者的改编提供了可能性。
再者,小红帽的结构是一个可以套进许多故事的自由度较大的结构,即在主结构不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变换人物的行为重新组合故事。
前者可以以格林版的《小红帽》为例,这个版本的结构是在贝洛版本的功能上增加了几个功能。
在“缺席”与“侦察”中加了“禁止”与“违背禁令”两个功能,在“恶行”后面加了“神奇的援助”、“起初的不幸获得补救”、“恶棍受到处罚”三个功能。
而这几个功能的增加不只是改变了结尾,也使《小红帽》完全改变了原来所要传达的观念。
后者可以《小白帽》为例。
《小白帽》的结构与贝洛版的是完全相同的,只是其中的内容已面目全非。
它述说了一个巫婆外婆和她的孙女小白帽如何惩治猎人而替狼族报仇的故事。
在故事中,小白帽不再是一个甜美娇小的小女孩,狼也不再是凶恶无比的狼,反倒原本作为援助者角色出场的猎人与外婆共同分担了狼原来的角色。
猎人替代了与小红帽相遇的狼,而外婆则替代了吃掉外婆和小红帽的狼。
也就是说,在这个版本的结构功能中,“侦察”功能已变为小白帽与猎人相遇,“弃守”变为小白帽让猎人知道了外婆是谁,“欺骗”功能变为外婆扮成凶恶的狼,“共犯”功能是猎人被骗进门,“恶行”是外婆把猎人杀死并把其身体斩成小块喂狼。
这种大幅度的内容变动必然导致结尾大异于原版。
小红帽故事三个版本的结尾都不同,而这种不同不只暗含了创作者的意识形态,并且对读者的接受也产生极为不同的效果。
现在就从可读性和可写性的角度来对三个版本的结尾进行分析。
二从《小红帽》到《小白帽》:结尾的可读性与可写性可读性与可写性是法国著名的批评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在《S/Z》中提出的概念。
屠友祥译之为“能引人阅读者”和“能引人写作者”,这种译法可以作为理解上的参照。
巴特在《S/Z》中写道:启程/旅途/到达/居住:旅程被一一填满。
使之结束、充满、接合、统一,这可以说是能引人阅读之文的基本要求,其惶惶然,似慑于某类挥之不去的恐惧:省却某一环节的恐惧。
惟恐遗漏,遂产生出情节的逻辑外表:各项以及其间的衔接得到安排(结撰),以便交互合并、重迭、创造某种连续性的幻觉。
充盈导致描画,以‘表现’此充盈,而描画又引发补苴罅漏,一一着色:能引人阅读之文仿佛憎厌空白。
[2](p.197)从以上这段话可以了解,可读性的文本是一个统一而和谐的整体,它采用“面面俱到”的方式力图使文本成为一个“固定的自足的现实文本”,并且把文本的意义明确地传达出来。
“在可读性文本中,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文本的意义是可以把握解读的”。
[3](pp.368-369)它厌恶“空白”的特点,使得它拒斥读者的重新创造。
一个文本若想吸引读者对其再创造,“空白”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文本的“空白”对读者来说是一种召唤的方式。
根据伊瑟尔(Wolfgang Iser)的说法,“空白”与“否定性”是本文与读者进行交流的基本条件,“空白自发地调动了想象,提高了读者的建构能力,他不得不尽力补充空白,把这些本文图式联系起来,成为综合的完形。
”[4](p.238)可读性文本不只缺乏“空白”,对伊瑟尔所说的“否定性”也是力避其存在的。
所谓“否定性”,是对既有的规范的合理性的否定。
但可读性文本不会想去动摇读者原有的历史的、文化的、心理的定势,它是源自文化的而不是与之背离的。
一旦把“空白”和“否定性”从文本之中抽离,将导致文本远离“不确定性”,也就阻断了文本与读者的交流。
读者在面对文本时只能是接受或拒绝。
相对的,可写性文本则隐含着召唤结构,它充满着“空白”和“否定性”,把读者吸引到文本中来,使其打破对世界既有的把握方式和规则,与作者共同创造文本的意义。
“…可写性文本‟就是邀请读者从自身的语境中解放出来,而通过偶然或约定的性质,对其所理解的传统观念和符号规约进行反思,从而去探讨对对象的更新的阐释密码。
这样,读者就不再是被动地被灌输的群体,而是主动地进行阐释和意义塞入或填入的群体。
”[3](p.370)可写性文本令读者“不适”,动摇其阅读趣味、价值观和思维记忆。
以上是对可读性文本与可写性文本所进行的介绍,以此为基础,现在来谈谈“小红帽”三个故事版本结尾的可读性与可写性问题。
贝洛版和格林版的《小红帽》在情节上大致相同,但结尾之一是狼吃掉外婆和小红帽,而另一个是猎人救出了小红帽。
从文本结构来看,它们都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结尾与文本的开头和发展是逻辑一致的。
不论外婆和小红帽被狼吃掉之后是否获救,狼是否得到惩罚,都是从前面的情节导引而出的。
作者对文本意义的预先构想使所有的部分集中投向一个中心点,引向一个方向。
小红帽遇见狼并且告诉它外婆家住在哪儿,因此发生可怕的后果,但救助者的出现使小红帽获得拯救且又惩罚了恶狼。
一切都顺理成章,结尾既没有留有想像的“空白”,也没有对读者的原有价值规范有所否定,相反的恰恰是对传统道德与价值规范的强化和肯定。
因此可以说这是典型的可读性结尾。
如同《S/Z》中所说:“能引人阅读者的道义法则、价值法则,处于充满因果链的境地;由此看来,每个决定物(determinant)在可能的范围内必须是被决定物(determine),这使得每种表示(notation)都处于居间状态,被双重地定向,卷入朝向目的的航行中。
”[2](p.294)也就是说,在可读性文本,结尾是文本结构自然发展出来的一环,它并没有逃逸出读者所期待的视野。
作为女性主义颠覆书写的《小白帽》,其结尾是一个可写性的结尾。
(这是相对于传统版本来说的。
其实相对于这个文本的前面情节来说,这个结尾也是可读性的。
详下文。
)这个文本借用传统小红帽故事为背景。
依照伊瑟尔的说法,入选的现实和社会规范作为本文的前景并没有消除被淘汰的规范,只不过这被淘汰的规范已退居为背景。
经由前景与背景的对比,读者对本文有了全新的理解。
[4](p.14)我认为结尾也是同样的情形。
《小白帽》的结尾潜在地预设了读者知道《小红帽》原版故事的结尾,而且是接受了以男性为中心的意识形态群体。
如此一来,《小白帽》的结尾才能以不受传统束缚的方式打破读者的期待,提供读者以一种陌生的乐趣,并对读者原有的价值观念,性别意识和道德观提出挑战。
《小白帽》的结尾是:幼狼被很好的救护,猎人被杀死以喂狼,而杀死猎人的竟是外婆,小白帽则把这件事轻描淡写讲给妈妈听。
这种结尾是以“否定性”的方式引发读者对文本的参与创造。
读者对这个结尾想必会有一种心理上的拒斥感,有一种“不适”,不太能接受小女孩和外婆的残忍。
随后,读者会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尾,当他意识到这是女性主义的颠覆书写,是一种极端化的反叛,他就会对自己原有的各种价值规范进行反思,从而对文本有全新的理解,而对原有的观念重新调整和定位。
读者不再会想当然地把小女孩定义为天真无知,不再会想当然地把男人视为正义的化身以及拯救者的象征,狼也不再一定是凶恶的,而外婆也拥有自救的能力。
女性不一定非要男人保护,狼不一定比人更残忍。
当他返观原版《小红帽》时也不再会把其中的情节作为想当然的事来接受,他就会看到其中浓厚的意识形态(男权意识、人为中心的道德观)在过去是如何以“伪自然”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
这样结尾促成了读者积极参与文本的生产,也完成了读者与本文交流的目的。
然而我们必须强调一点:可写性结尾与可读性结尾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
对一个人来说是可读的对另外一个人可能是可写的,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诠释系统都不同,不可一概而论。
对一个熟悉女性主义颠覆文本并对其结尾形式已有一种定势思维的读者来讲,读《小白帽》时很可能就不会把它结尾当作是可写性的。
“每一种语言一旦被重复了,即顷刻成为旧语言。
”[5](p.51)结尾也是如此。
而对于从没有读过这种文本或极少有此阅读经验的人来说,这个文本的结尾则是可写的。
此外,对一个人来讲,一个文本的结尾是可读还是可写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当他熟悉一种可写性的模式以后,再返读最初读的此类文本时则已是可读的了。
结尾的可读与可写还涉及一个问题:是以版本作为参照?还是以文本的背景作为参照?就《小白帽》而言,先前我们说它的结尾是可写的,那是相对于传统版本来说。
要是相对于这个文本前面的情节,它的结尾则是可读的。
不管是男猎人的死,小狼的被救,还是外婆的自救,这在前文都已做了足够的铺垫。
例如故事前半段交代外婆对动物特别好,尤其喜欢狼,这就预示着她将以狼的救护者出现,而和猎人形成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