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元朝的历史地位
11.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十一课 元朝的统治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11课元朝的统治一、元朝的疆域1.地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疆域: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二、行省制度1.背景: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措施(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在地方: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除吐蕃、畏兀儿地区外,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行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3.影响: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明清以后继续沿用。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原则:为了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根据各地区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
2.措施(1)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如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对西藏的管辖①蒙古贵族招降吐蕃,吐蕃各地归附蒙古,开始在西藏调查户口,设置驿站。
②元朝建立后,将西藏划为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管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③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
3.意义: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释疑解难简述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1)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割据和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大江南北的统一。
(2)元朝行省制度的设立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后世行政区划影响很大。
(3)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4)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
这是中国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标志。
(5)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主管全国的佛教事宜和西藏的军政要务。
元朝的历史地位

三、新制度
首创行省制度,设岭北、辽阳、云南行省,加 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西藏、台湾都正式纳入中 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对后世乃至今天影响深远。
四、新民族
民族融合出现又一次新高峰。边疆各族包括 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相处。唐 朝以来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 畏兀儿等长期杂居相处,逐渐融合,回族开始形成。 元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一、大统一
元朝是继秦、西晋、隋之后的一次大统一。 它 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促 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6年灭南宋, 1279年统一全国。
二、大繁荣:
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劝课农桑,推广种植棉 花,促进经济发展,开辟了河运和海运,解决南 粮北运问题。商业繁荣,全面通行纸币。对外贸 易发达,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东西 方交往盛极一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口述 的《马可∙波罗行纪》反映了东方的富庶繁荣。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元朝的历史地位
知识难点解疑
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 詹耀强
历史难点解疑
元 朝 的 历 史 地 位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 和元朝建 立
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 通史》中说: “蒙古人在中国的统治由 于其性质和持续的时间较短,没有给这 个国家留下深刻的印记。可能选择北京 为首都是最持久的一个贡献。”
对元代历史地位的评价

对元代历史地位的评价
建国初期,一些学者承袭传统的史学观点,把元代说成黑暗的时代。
后来,这种说法遭到摒弃。
许多学者指出,元朝的统一在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元朝的大统一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第二,大统一为南北方经济的恢复、交流和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第三,它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上,占有尤其重要的地位;第四,推动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此外,它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也产生过巨大的作用。
但是,对由蒙古统治者所实行的各种制度和元代经济的发展状况,学术界的看法则不尽一致。
一种观点认为,有元一代,各种制度大抵是损益唐宋以来的旧制而成,同时也采用了不少其他民族特有的制度,从而加强了民族压迫的色彩。
至于经济,总的来说,元朝耕地面积有所扩大,尤其是边疆地区的开发,是北宋、南宋不能相比的;棉花的种植普及了,这在穿衣问题上是个很大的改革。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元朝的政治制度是蒙古与金朝制度的拼凑。
从严格意义上讲,以北宋为代表的中原汉族王朝的政治制度,到南宋灭亡即陷于中断。
因此,蒙古统治者在政治社会领域中所带来的某些落后的影响,对宋代而言,实质上是一种逆转,并对后代产生重大的影响。
至于经济的发展,从两宋到明末形成明显的马鞍形,这是不言而喻的。
元代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对西方探险与地理发现的启示

元代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对西方探险与地理发现的启示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争议的时期,然而,无论如何,元代在世界历史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西方探险与地理发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启示。
本文将从元代政权的建立、经济文化的繁荣以及对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元代政权的建立与发展元代是由蒙古人所建立的政权,其建立与发展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13世纪中叶,蒙古帝国统一了中国北方各个少数民族政权,并由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了元朝。
元代政权的建立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之一,这也为后来的西方探险提供了一定的背景与条件。
元代政权的统治范围远远超过了中国的边界,包括了现今的中国大陆、蒙古、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地。
元代的政权建立使得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更加频繁,这种交流带来了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为后来的西方探险提供了土壤。
二、元代经济文化的繁荣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的一个时期,这种繁荣也为后来的西方探险提供了影响与启示。
元代政权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如推动农田水利、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使得中国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
这种经济繁荣为后来欧洲国家的探险提供了财政支持和经济动力。
元代的经济繁荣也带来了文化的兴盛。
元代是汉文化与蒙古文化、西亚文化等多种文化交融的阶段,在元代,同一时期存在着多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传统,并在一定程度上融合。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为后来的西方探险提供了文化背景与启示。
三、元代对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影响元代对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影响对西方探险与地理发现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元朝建立后,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和最重要的商品交易中心之一。
元代政权推行了一系列开放政策,如设立葡萄牙人的驻华商馆,这些政策吸引了众多外国商人和探险家来到中国。
国际贸易的发展为后来的西方探险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基础。
许多西方商人和探险家受到元代国际贸易的吸引,他们来到中国寻求商机,并借此机会探索未知海域。
历史 重要知识点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注释:红色字体是重点知识点,要求记忆,黑色字体的部分了解)
一、元朝的疆域和民族交融
1.元朝的地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元朝的疆域: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3.民族交融:元朝时,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二、行省制度
1.忽必烈建立元朝后,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中央:中书省——行政,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政务;
枢密院——军事;
御史台——监察。
2、地方:建立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注:行省制度的影响:
①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辖
③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总原则:因地制宜管理边疆
2.台湾——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意义: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3.西域——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意义: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4.西藏——蒙古时期:设驿站
——元朝时期: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管辖
意义: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注: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①结束唐末以来的分裂割据,为以后各朝代保持统一奠定了基础
②大体确定了中国疆域的轮廓
③极大的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元代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对世界农业与农业技术的贡献

元代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对世界农业与农业技术的贡献元代(1271年至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它的地位与影响不仅限于中国,还对世界农业与农业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元代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以及对世界农业与农业技术的贡献。
一、农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农业经济最为繁荣与发展的时期之一。
元代实行了一系列的农田政策,鼓励粮食种植和农业技术的发展。
土地私有制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同时,元朝政府还积极推动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条件。
这些政策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加,使中国农业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农业之一。
二、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元代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还体现在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上。
元朝政府注重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改良寓有广泛的农业栽培与养殖技术。
例如,在农业栽培方面,元代推广了雨水收纳技术和灌溉种植技术,提高了水稻、小麦等作物的产量。
在养殖方面,元朝大力发展畜牧业,提倡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的畜牧养殖模式,如马、牛和羊等的养殖和繁殖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些技术改良和创新对世界农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农业产品的交流与传播元代是东西方农业交流与传播的重要时期。
作为一个庞大的扩张性国家,元朝将中国的农业产品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上。
象牙、丝绸、香料等中国农产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欧亚大陆,并对当地的农业产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元朝自身也从世界各地引进了许多农业作物,如高粱、玉米等,丰富了当地的农业品种。
这种农产品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世界不同地区农业的相互融合和发展。
四、农业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元代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还体现在农业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上。
元朝致力于保护和发扬中国的农业文化传统,通过书籍、画作等形式将丰富的农业知识传播给下一代。
元代的农业文化在世界上备受瞩目,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与农业专家前来交流学习。
元朝的历史地位

元朝得历史地位“乾哉大元”,据说元世祖忽必烈当时就因瞧到了《周易》中得这句话而将自己建立得政权定名为“元”得,如果这属实得话,则说明了忽必烈在重视接受汉族文化得同时,她本人也很迷信,“君权神授”得思想成为历代帝王最乐于接受得命题之一。
然而以后得历史告诉我们,“大元”并没有象忽必烈事先设计得那样“与天同寿”,11帝97年得中原统治,使后人毫不犹豫地将其归入“短命王朝”行列。
但就是在此值得一提得就是“大元”在它短暂得97年生命历程中给中国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政治上:1、元得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达360余年得几个政权分立与割据得局面,出现了空前得统一。
这种大统一局面在中国历史上就是仅见得,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得版图,而且疆域之大,也就是以前历朝不可比拟得,也为它以后五、六百年得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
据《元史地理志》载,元朝得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
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就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历来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得一些地区,也正式划入了元朝版图。
正所谓“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
随着吐蕃诸部归附元朝,西藏地区就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得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元政府在此设立了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自此西藏得政治制度与宗教制度开始确立。
也就是在元朝,政府在台湾地区设置了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
这就是中国政府在台湾正式建立得行政权力机构。
所有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得影响都就是极为巨大得。
2、为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之同时,在地方推行了行省制,统管地方军事、行政、财政事务。
当时全国共分设了11个行省。
其中包括了唐时所谓得“羁縻之州”。
行省制度就是元朝得一个创举,就是对秦汉以来郡县制得发展,对后代行政区划影响很大,这一制度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得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就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得一项重大变革。
元代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对中亚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元代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对中亚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元代(1206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时期之一,由蒙古帝国建立。
在整个元代统治期间,中亚丝绸之路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通道之一。
元代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对中亚丝绸之路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分析元代在中亚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政治方面元代蒙古帝国的崛起对中亚丝绸之路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统一了整个中国大陆,并扩张至西亚、中亚和东欧等地区,将世界各个地区的贸易纳入其统治范围。
元代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了中亚丝绸之路的发展。
首先,元代的统治者秉持着“通商”的政策,鼓励贸易的繁荣。
他们开放了中国的海港,为外国商人提供了便利,使中亚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桥梁。
此外,元代还设立了行商部门,为商人提供护送和保护,保障了经商的安全。
其次,元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中亚丝绸之路的管理。
他们修筑了一系列驿站,使商队能够在途中得到休息和补给。
同时,他们还设立了绿卡制度,方便商人通过关卡,加速贸易过程,进一步促进了中亚丝绸之路的繁荣。
最后,元代控制了整个中亚地区,使中亚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环境相对稳定。
他们通过设立属地政权,统一了各个地区的政权,并铺设了许多驿站和战略要塞,加强了对中亚丝绸之路的控制。
这种稳定的政治局势为中亚丝绸之路畅通无阻地进行贸易提供了保障。
二、经济方面元代的统一和繁荣使得中亚丝绸之路成为了世界上最繁忙的贸易通道之一。
元代在中亚丝绸之路上的经济地位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元代蒙古帝国的席卷使得贸易活动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来自东、西方的商人纷纷涌入中亚丝绸之路,带来了极其丰富的商品和文化。
丝绸、陶器、茶叶、金银、香料等产品在中亚丝绸之路上频繁流通,刺激了各地经济的繁荣。
其次,元代对中亚丝绸之路的管理和开放促进了商品的交流和转运。
元代修建的优良道路系统和驿站,使商人能够更便捷地在中亚丝绸之路上行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元朝的历史地位
"乾哉大元",据说元世祖忽必烈当时就因看到了《周易》中的这句话而将自己建立的政权定名为"元"的,如果这属实的话,则说明了忽必烈在重视接受汉族文化的同时,他本人也很迷信,"君权神授"的思想成为历代帝王最乐于接受的命题之一。
然而以后的历史告诉我们,"大元"并没有象忽必烈事先设计的那样"与天同寿",11帝97年的中原统治,使后人毫不犹豫地将其归入"短命王朝"行列。
但是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大元"在它短暂的97年生命历程中给中国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此想就这点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政治上:
1、元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达360余年的几个政权分立和割据的局面,出现了空前的统一。
这种大统一局面在中国历史上是仅见的,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而且疆域之大,也是以前历朝不可比拟的,也为它以后五、六百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
据《元史地理志》载,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
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历来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也正式划入了元朝版图。
正所谓"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
随着吐蕃诸部归附元朝,西藏地区就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元政府在此设立了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自此西藏的政治制度和宗教制度开始确立。
也是在元朝,政府在台湾地区设置了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
这是中国政府在台湾正式建立的行政权力机构。
所有这些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都是极为巨大的。
2、为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之同时,在地方推行了行省制,统管地方军事、行政、财政事务。
当时全国共分设了11个行省。
其中包括了唐时所谓的"羁縻之州"。
行省制度是元朝的一个创举,是对秦汉以来郡县制的发展,对后代行政区划影响很大,这一制度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
(二)经济上:
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促使国内经济的发展。
元代的农业生产从总的来说,不是倒退,而是有所前进,但各地区的发展却并不平衡。
由于蒙古贵族在西征,攻金和灭宋战争中,俘虏了大批工匠,都集中到官营手工业局、院。
元朝统一全国以后,手工业局、院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规模较大,分工很细,能工巧匠多,故而生产有了发展。
手工业空前发达,其规模和产量远在宋、金之上。
总之,元代的工商业保持着相当发展的趋势,在中国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均超过前代。
(三)民族关系上:
元朝的大统一为国内各民族的联系与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当时的中国由各民族间的相互厮杀的战场变成了一个民族的大熔炉,因此在元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又一个新高峰。
汉族与少数民族长期杂处,互通婚姻,实现融合。
进入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以及其他多种色目人,与汉人逐渐融为一体,蒙古人也逐渐汉化。
元朝又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阶段。
我国的"回族"便开始形成于此时。
蒙古汗国西征后,中亚和西亚信奉伊斯兰教的各族人士大批来到中国,他们被称为"回族",为色目人种之一。
在元代,他们受汉文化的深刻影响,明显汉化,但他们保持着信奉伊期兰教和一些独特的生活习惯,后来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
(四)交通及对外联系上:
元朝的交通十分发达。
不仅陆路有完备的驿传制度,四通八达,(这种制度对国外诸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俄罗斯,沿用了数百年之久)而且注意发展漕运和海运。
元朝灭南宋后,为了南粮北运,开辟了南北海运线。
海运线自长江口的刘家港入海,至崇明三沙放洋东行,由成山转西至刘家岛、登州,于莱州大洋入界河口到直沽。
这条海运线成为元朝南粮北运的主要航道。
隋时开凿的大运河在宋、金时已不畅通,于是元世祖决定对运河进行疏浚与整修。
分别开挖了"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自此元代运河航线不必绕道洛阳,全程缩短了900余公里。
对于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
有元一代是对外开放的时代,进入了中国中外交通,经济文化大交流的活跃期。
陆路通波斯、叙利亚、斡罗思和欧洲其它国家。
海路通日本、朝鲜、东南亚、印度、波斯湾,以至非洲各地。
泉
州、广州、明州成为当时三大对外贸易港口。
各国旅行家在元代交往频繁。
马可波罗的《行记》成为欧洲人了解中国及亚洲知识的重要来源,对欧洲人编制地图和哥伦布等人的远航产生了很大影响。
元朝时,中国的印刷术、火药等技术发明,先后辗转传入西欧,中医学及纸纱制度传入了中亚。
元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五)文化上:
元代在继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由于国际文化的大交流,它大统一为文化发达提供保障。
经济发展为文人安心从事文化活动提供条件。
"兼容并包"的相对自由、宽松的学术空气促成了元代文化的繁荣与进步。
元文化成了我国封建文化继汉唐以来的第三个文化高峰。
当然,我们在肯定元代对中国历史作出贡献的同时,始终不能忘却,游牧民族对农业民族的征服,必然会对农业民族造成许多不利的影响,对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破坏作用。
(一)政治上:
蒙古军队在统一战争中,即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控制被征服民族。
元建国之初为削弱各族人民的反抗,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采取了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将全国人分为四等,分别在政治、经济、法律、科举等方面区别对待,构成了人为的民族等级。
以致造成民族、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这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做法,成为元帝国短命的重要因素,社会正常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二)经济上:
蒙古族在经济发展中的落后因素造成了元帝国生产关系某些方面的落后。
如;蒙古军队在统一战争中,在已占领的土地上,退耕还牧,造成了农业生产的极大破坏.元朝建立后,又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中大量奴役驱口进行劳动。
这种奴隶制的残余形态与中原长期以来的封建生产关系是格格不入的。
然而它竟一直与元帝国相始终,最终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再如:元代官办手工业中实行工匠和匠户制度。
重新加强了对手工工匠的人身依附关系,致使官办手工业各部门生产效率极低且质量差。
(三)文化上:
元朝虽然最先把程朱理学规定为考试取士的标准。
对明、清两代科举制有重大影响。
但是元朝本身对科举并不重视。
有例为证:有元一代,共开科16次,取士人数仅占文官总数的4%。
科举制可
谓跌入了历史的最低深渊,这对文官的素质和社会风气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之说。
因此元时大批文人受歧视,有的甚至被下放,社会地位极低,以致于不少文人才士隐匿山林。
以上对元朝的历史地位作了一个简要剖析,不免有失当和片面之处,还望得到指正。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