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引力模型的浙江出口潜力分析【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浙江省FDI对外贸易效应的国别差异研究——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浙江省FDI对外贸易效应的国别差异研究——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S e s o ( 9 4 的论 文 在 考虑 国家 间 的技 术 差异 ,引入 产 品 税 、 v nsn18 ) 贸易 规模 的变量 ,用 q DE表示 ;选取 国内生 产 总值 来 表示 经济
垄 断市 场结 构 、外 部规 模经 济 等 因素 之 后 ,最 终 得 出结论 是 F 的 规 模 ,浙 江 省 的 国 内生 产 总值 用 Z, DI GD尸 示 ,各投 资 国 的 国 内生 表 增长 将会 引发更 大 规模 的 国 际贸 易 。关 于 F 如 何 影响 中国 贸易 的 产 总 值用 GDP表示 ;选取 浙 江省 省会 杭 扑 市与 投 资 国首都 之 间 DI l 实证 研 究直 等到 2 世 纪9 年代 中后 期 才开 始 出现 。 杨迤 ( 0 0) 0 0 20 的直 线距 离来 体现 ,用DI 示 ;由于投 资效 应 往往 具有 时 间上 的 S表 D 流量 ( 当期 投 资 额 ) 双 边贸 易 影 响 的时 滞性 不便 对 对18 至 19 年问F I 90 97 D 与我 国进 出 口的关 系 进 行 了相 关 分 析 ,结 滞 后 性 ,而 F I 果证 明F 对促 进 我 国对 外 贸易 尤 其是 工 业制 成 品 出 口有重 要 的促 估 量 ,同 时F I 量 ( DI D存 累计 额 ) 却不 仅 能 反映 出对双 边 贸 易的 短期 DI 进作 用 。姚 远 ( 0 7) 全 国各 省 根 据 区域 分 为 东 、 中 、西 三部 影 响 ,也 能 反 映 出长期 影 响 ,因此 本 文选 取 当年 的实 际 F 存 量 , 20 将
次 ,而 西部地 区最 弱 。
2 0 年 。 对 浙 江 省 进 行 F 的 最 具 规 模 的 1 个 国 家 或 地 08 Df 3

引力因素分析实验报告

引力因素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引力因素分析是研究不同因素对某一现象影响程度的常用方法。

本实验旨在通过分析引力因素,探讨影响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关键因素,为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分析影响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引力因素;2. 评估各引力因素对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3. 为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三、实验方法1. 数据来源:收集2000-2019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数据、相关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贸易政策等数据。

2. 模型构建:采用引力模型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进行实证分析。

引力模型公式如下:\[ F_{ij} = \frac{G \cdot M_i \cdot M_j}{d_{ij}^2} \]其中,\( F_{ij} \) 表示国家i对国家j的机电产品出口额,\( G \) 为引力系数,\( M_i \) 和 \( M_j \) 分别为国家i和国家j的机电产品出口总额,\( d_{ij} \) 为国家i和国家j之间的距离。

3. 模型估计:运用最小二乘法(OLS)对引力模型进行估计。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引力因素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引力因素主要包括:(1)经济规模:经济规模是影响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经济规模越大,机电产品出口贸易额越高。

(2)距离:距离对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有显著影响。

距离越远,机电产品出口贸易额越低。

(3)贸易政策:贸易政策对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有显著影响。

贸易政策越宽松,机电产品出口贸易额越高。

(4)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有显著影响。

技术进步越快,机电产品出口贸易额越高。

2. 影响程度评估根据模型估计结果,经济规模、距离、贸易政策和技术进步对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分别为:(1)经济规模: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距离、贸易政策和技术进步。

(2)距离:影响程度较大,但随距离增加,影响程度逐渐降低。

浙江与中东欧双边贸易效率及潜力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估计

浙江与中东欧双边贸易效率及潜力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估计

一、引 言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和深厚 的传统友谊。2013年,在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 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下文简称“一带一 路”)之后不久,中东欧国家与我国在同年的 11月份 就联合发 布 了 《中 国—中 东 欧 国 家 合 作 布 加 勒 斯 特
纲要》,为双方贸易的进一步深化合作规划了发展版 图,提出了经贸先行背景下的“16+1合作”。中东欧 国家作为我国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要节点国 家,对促进 “一 带 一 路 ”倡 议 的 顺 利 进 行 和 加 大 我 国 与中东欧 国 家 的 贸 易 往 来 有 着 重 要 的 作 用。 “一 带 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与推行,为我国与中东欧国家
模和人口增长是浙江省与中东欧国家贸易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浙江省对中东欧各国的贸易效率普遍不高,与大多数中
东欧国家的贸易属于潜力增长型。为进一步提高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效率,浙江省应积极发挥临海的港口优势,破除贸
易壁垒,不断优化产品的市场结构与国际竞争力,开发扩大与中东欧国家的市场潜力。
关键词:中东欧;双边贸易;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贸易潜力;一带一路
—BasedontheStochasticFrontierGravityModel
YAONiaoer
(CollegeofWealthManagement,Ningbo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Ningbo317175,China) Abstract:Theproposed“theBeltandRoadInitiative”hasprovidedanewopportunityforthedevelopmentofZhejiangsdeepe ningbilateraltradecooperationwithallcountriesinCentralandEasternEurope.BasedonthetheoryofTIIandTCI,thispaper, from theperspectiveof“theBeltandRoadInitiative”,analyzesthetradestatus,theinfluencingfactorsandthetradepotentialbe tweenZhejiangprovinceandCentralandEasternEuropeancountries.ThestudyshowsthatCentralandEasternEurope,asanim portantnodeof“theBeltandRoadInitiative”,theamountoftradewithZhejiangprovinceisincreasingyearbyyear.Thetrade intensityandcomplementarityareontheriseaswell.Thescaleofeconomiesandthegrowthofpopulationarethemaindrivingfac torsoftradedevelopmentbetweenZhejiangprovinceandCentralandEasternEuropeancountries;Thetradeefficiencybetween ZhejiangprovinceandmostCentralandEasternEuropeancountriesisgenerallynothigh,andbelongstothepotentialincreasing type.InordertofurtherenhancethetradeefficiencybetweenZhejiangprovinceandCentralandEasternEuropeancountries,the provinceshouldgivefullplaytoportadvantagesatsea,breakthetradebarriers,furtheroptimizethemarketstructureandinterna tionalcompetitivenessofitsproducts,developandexpanditsmarketpotentialwithCentralandEasternEuropeancountries. Keywords:CentralandEasternEuropean;bilateraltrade;stochasticfrontiergravitymodel;tradepotential;theBeltandRoad Initiative

中国对外服务贸易的决定因素——基于引力模型的分析的开题报告

中国对外服务贸易的决定因素——基于引力模型的分析的开题报告

中国对外服务贸易的决定因素——基于引力模型的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服务贸易是指传递经济价值的服务活动,如金融、保险、咨询、教育、旅游等。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服务贸易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进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之一。

2020年,中国服务贸易收入达到了面向全球的4161.1亿美元,其中出口服务收入约3448.6亿美元。

但是,服务贸易受到了COVID-19疫情等多种因素的冲击,如何提高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扩大对外服务贸易的规模,成为了当前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问题。

二、研究目的通过引力模型对中国对外服务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究影响中国对外服务贸易的主要因素,为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1.了解服务贸易的概念及国际现状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梳理服务贸易的相关概念和国际现状,了解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2.搭建引力模型根据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构建中国对外服务贸易的引力模型,确定影响因素和变量。

3.搜集数据,建立回归模型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搜集相关数据,并分析服务贸易的各个影响因素对于中国对外服务贸易的影响程度,建立回归模型,得出影响中国对外服务贸易的主要因素。

4.对影响因素进行讨论对影响因素进行讨论,深入分析各个变量对于中国对外服务贸易的作用路径及作用机制,探寻中国扩大服务贸易的补充措施和政策引导,为未来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决策基础。

四、论文意义本研究可以有效地揭示影响中国对外服务贸易的因素,并为中国制定未来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支持。

同时,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全球服务贸易中的竞争力和涵盖全球贸易链的能力。

ZJS公司出口发展战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ZJS公司出口发展战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ZJS公司出口发展战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目的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的小微企业和中小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国内竞争压力和严峻的市场萎缩形势。

因此,大多数企业汲取海外市场的销售资源以实现业务发展。

ZJS公司为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扩大公司经济规模,提高盈利水平,拓展海外市场已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ZJS公司出口发展的战略研究。

二、研究内容1. 研究并分析ZJS公司当前出口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挑战,如出口产品、市场占有率、出口政策、环境等情况。

2. 分析ZJS公司出口竞争优势,包括企业自身要素、品牌、技术等方面。

3. 深入探究ZJS公司出口发展的未来发展趋势及标的国家市场情况,对出口市场的状况和政策进行深入了解和剖析。

4. 通过分析整合外部环境与内部竞争条件,研究制定出口发展的可行性方案,关注增强整体营销的业务模式,以提高公司的效率和盈利水平。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

将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市场分析、竞争对手的调查和实地考察等方法,综合分析ZJS公司出口营销现状、竞争优势、市场需求及潜在机会,进一步研究和制定出口发展战略方案。

四、论文结构安排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 研究目的和内容1.3 研究方法和步骤第二章:ZJS公司出口发展现状分析2.1 出口产品、渠道及市场占有率分析2.2 入口关税政策与区域安排分析2.3 其他出口环境分析第三章:ZJS公司出口竞争优势分析3.1 企业自身要素分析3.2 品牌分析3.3 技术分析第四章:ZJS公司出口市场分析4.1 目标国家市场分析4.2 发展趋势预测4.3 关键需求分析第五章:ZJS公司出口发展战略制定5.1 定位和目标5.2 营销策略制定5.3 发展路径和商业模式构建第六章:ZJS公司出口营销实践6.1 ZJS公司思考:如何落实营销策略6.2. ZJS公司出口营销实践第七章:总结与展望7.1 研究成果总结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浙江大学硕上学位论文引力模型的修...

浙江大学硕上学位论文引力模型的修...

浙江人学颂上学位论文文献综述2.20FDI与出口的互补关系此理论由日本一桥大学小岛清(K.Kojima)教授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

其核心思想是:OFDI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互补效应。

其基本假定有三:第一,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旬模型)的基本假定是合理的;第二,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行业比较利润率也比较高,建立在比较成本或者比较利润率基础上的国际分工原理既可以解释国际贸易,又可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第三、日本式的OFDI和美国式的OFDI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

小岛清认为,第一,OFDI并非单纯的资金流动,而是包括资本,经营管理和技术的整体转移;第二,OFDI并非生产要素的一般流动,而是投资国的特定产业中的特定企业向接受国同一产业中的特定企业的要素转移。

具体而言,即要由投资国潜在的比较劣势产业进行投资,改进接受国潜在的比较优势产业的生产函数,使之成为显性的比较优势产业。

小岛清将OFDI看成是先进生产函数的转移和扩散,得出了OFDI和贸易互补的结论。

Agarwal等(1994)发现1989—1992年间日本和德国的OFDI与进出口正相关,而期间美国的OFDI和贸易的相关关系要弱很多;Lee(1994)发现OFDI和贸易之间的关系因OFDI的类型不同而不同,成本导向型OFDl的互补效应比市场导向型OFDI更强:TamimBayoumi和GabrielleLipworth(1998)研究了日本的对内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和汇率之间的关系。

他们应用日本与东亚、欧洲、北美地区双边贸易数据及其OFDI流量,研究OFDI对贸易的影响。

结果表明:是投资和汇率推动日本进行OFDI,OFDI对于出口的影响是暂时的,而对进口有持久的影响。

他们还认为,日本的OFDI会导致其贸易结构的变化。

在小岛清的理论问世前,海默、弗农、蒙代尔等学者对OFDI的研究是以美、英的跨国公司为核心的,从而忽略了日本式的OFDI,这是不科学,不全面的。

CAFTA对浙江的贸易效应——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CAFTA对浙江的贸易效应——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t r a d e c o mb i n a t i o n i s h i g h,t h e e c o n o my s c a l e h a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p o s i t i v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wi t h t h e t r a d e g r a v i t y ,a n d t h e t r a d e e f f e c t i s g r e a t l y d i f f e r e n t b e t we e n n e w me mb e r s a n d o l d me mb e r s .I n a c c o r d a n c e wi t h t h e a c t u a l s i t u a t i o n
v e l o p me n t o f Z h e j i a n g a n d AS EAN.By u s i n g t h e t r a d e c o mb i n a t i o n d e g r e e i n d e x a n d t h e g r a v i t y mo d e l ,a n d i n — t r o d u c i n g v i r t u a l v a r i a b l e s , i t ma k e s a n e mp i r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e f f e c t o f CAFTA o n Zh e j i a n g s f o r e i g n t r a d e d e —
嘉 兴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J i a x 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中国出口增长潜力预测——基于引力模型的若干情景分析

中国出口增长潜力预测——基于引力模型的若干情景分析

Forecasting Chinese Export Potential: Scenario Analvsis Based on Gravitv Model 作者: 王孝松[1];翟光宇[2];谢申祥[3]
作者机构: [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100872;[2]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116025;[3]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250014
出版物刊名: 财贸经济
页码: 75-8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 中国出口增长;潜力预测;增长率;出口依存度
摘要:以国际贸易的引力模型为基础,本文构建了中国出口决定影响因素的计量方程,以此对中国未来出口增长潜力进行预测。

即使按照最"悲观"的预期进行预测,中国出口在短期内仍能保持较快的增长,到2017年,出口额将是2011年的1.8倍;与此同时,未来五年的出口依存度将维持在26%~31%之间。

在中长期内,中国对外贸易将走向中低速平稳增长的轨道,2020—2060年的年均增长率将从10%逐渐降至6%,2060年中国出口总额将超过100万亿美元,出口依存度将降至17%左右,内外平衡发展的目标有望实现。

在倡导扩大内需、实现内外平衡发展的背景下,决不能忽视出口的作用,在重视内需的同时不能使对外贸易偏废,仍然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为实现内外平衡的经济发展路径,中国政府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指导,各界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不懈努力,一同促进健康和谐的经济增长模式在中长期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题报告基于引力模型的浙江出口潜力分析一、立论依据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引力模型在双边贸易流量决定因素实证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理论基础也越来越完善。

早期对贸易引力模型的扩展主要体现在研究区域经济合作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上,近期人们开始通过添加制度质量指标来考察各国国内制度因素以及制度趋同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通过应用引力模型的研究发现,各国制度的优劣对双边贸易有显著的影响,制度相似的国家间贸易量较大。

引力方程是经济学在实证研究上所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功之一。

它将双边贸易流量与GDP、距离和其他影响贸易壁垒的因素联系起来。

该方程被广泛运用于推断如关税同盟、汇率机制、民族纽带、语言文化等体系的贸易流动效应。

上世纪60年代引力模型被引入衡量双边贸易流量的研究后得到不断扩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文献用引力模型对国际贸易进行实证研究。

Mdtyds(1997 ,1998)、Chen&Wall (1999)、Breuss&Egger(1999)、Egger(2000)等人完善了引力模型的经济计量学规范;Berstrand(1985)、Helpman(1987)、Wei(1996)、Soloaga&Win-ters (1999)、Lumao&Venables(1999)、Bougheas等人(1999)对原有解释变量进行了精炼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变量。

在扩展后的贸易引力模型中,常常添加的变量有两类:一类是添加虚拟变量。

如共同语言、共同边界、共同殖民历史、共同宗教等,早期对贸易引力模型的扩展以这一类为主。

另一类是添加制度质量指标变量。

如是否同属一个优惠贸易协定或者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政府治理质量、合约实施保障等。

本世纪近以来,随着制度经济学的蓬勃发展,制度质量因素开始广泛引入贸易引力模型,这一类扩展成为中外研究者尤其是国外研究者的重点。

对于制度因素的研究不再仅限于是否属于同一优惠贸易安排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这种粗糙的模式,开始用具体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制度因素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贸易引力模型在双边贸易流量影响因素问题上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且在诸多应用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大部分研究表明,无论是从贸易整体看,还是仅从行业层面上看,贸易伙伴的经济规模(GDP)、空间距离、人口和制度安排都是显著的影响因素,经济总量的作用尤为显著。

制度安排的作用存在差异,主要取决与成员国的经济规模总量。

随着制度经济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对国际贸易流量的影响。

不少研究证实,贸易伙伴国的法律制度、合约实施保障制度、产权安全性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交易者对交易安全性的预期,因此制度的优劣对于双边贸易流量有着突出的影响。

此外,制度质量相似的国家更容易构建起信任基础,从而有利于双边贸易的进行。

1999-2009年,浙江出口年均增长比同期省内其他经济总量指标高出18个百分点左右,出口依存度从19.6%上升到51.9%,提高了32.3个百分点,出口推动浙江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由此,对于浙江出口贸易从引力模型的角度进行系统分析,逐渐成为一个日益显现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借鉴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尝试应用计量经济的方法,从经济学上引力模型的角度出发,对浙江出口贸易的潜力进行定量分析。

2.国内外研究现状引力模型的思想源自于物理学中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两物体之间的相互引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Isard & Peck(1954)和Beckerman(1956)即凭直觉发现地理位置上越相近的国家之间贸易流动规模越大的规律。

人们普遍认为,最早将引力模型用于研究国际贸易的是Tinbergen(1962)和Pōyhōnen(1963),他们分别独立使用引力模型研究分析了双边贸易流量,并得出了相同的结果:两国双边贸易规模与他们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Linnemannn(1966)在引力模型里加入了人口变量,认为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还与人口有关,人口多少与贸易规模成正相关关系。

Berstrand(1989)则更进一步,用人均收入替代了人口数量指标。

由于引力模型所需要的数据具有可获得性强、可信度高等特点,贸易引力模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国际贸易流量的主要实证研究工具,有人形象地将引力模型称为“双边贸易流量实证研究的役马(Workhorse)”。

在后续的贸易引力模型扩展中,研究者主要是依据研究自己的重点,按照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设置不同的解释变量,来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大小,并对贸易潜力进行测算。

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形式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经济学家开始从理论上为贸易引力模型寻找基础。

Anderson(1979)率先在产品差异假设前提下推导出了引力方程,Bergstrand(1985,1989)则在简单的垄断竞争模型框架下利用贸易引力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决定双边贸易的因素,Helpman(1987)在具有规模经济的差异产品框架下修正了引力模型。

Deardorff(1998)对这些理论推导进行了综合,认为引力模型体现出了许多模型的特点并能够从标准贸易理论中推导出来。

Anderson & Wincoop(2001)在不变替代弹性支出系统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操作性较强的引力模型,这些理论不仅为贸易引力模型提供了理论支持,还有助于解释各项实证应用结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差异,使贸易引力模型逐渐脱离了长期以来受到“缺乏理论基础”质疑的窘况。

在中国,关于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史朝兴、顾海英、秦向东(2005)和谷克鉴(2006)等人都进行了系统地归纳和综述。

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是:Xij=b0Yib1Yjb2Nib3Njb4Dij-b5,其中,Xij 表示两国的贸易流动规模,Yi和Yj分别代表i国和j国的经济总量(GDP),Ni 和Nj分别代表i国和j国的人口,Dij代表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b0、b1、b2、b3、b4、b5是正的常数。

进出口两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总量分别反映该市场中潜在的需求能力和供给能力,两种能力的大小正面影响着两国潜在贸易的规模,而距离的远近通过影响运输成本成为两国贸易的阻碍因素。

贸易引力模型的新扩展与实证应用上世纪60年代引力模型被引入衡量双边贸易流量的研究后得到不断扩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文献用引力模型对国际贸易进行实证研究。

Mátyás(1997,1998)、Chen & Wall(1999)、Breuss & Egger(1999)、Egger(2000)等人完善了引力模型的经济计量学规范;Berstrand(1985)、Helpman(1987)、Wei(1996)、Soloaga & Winters(1999)、Limao & Venables(1999)、Bougheas等人(1999)对原有解释变量进行了精炼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变量。

在扩展后的贸易引力模型中,常常添加的变量有两类:一类是添加虚拟变量。

如共同语言、共同边界、共同殖民历史、共同宗教等,早期对贸易引力模型的扩展以这一类为主。

另一类是添加制度质量指标变量。

如是否同属一个优惠贸易协定或者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政府治理质量、合约实施保障等。

区域贸易协定制度安排影响的衡量根据Viner(1950)的研究,区域贸易协定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产生了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引力模型则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衡量区域贸易协定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Soloaga & Winters(1999)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经济区域化的影响,Piani & Kume(2000)研究了参与优惠贸易安排组织(如NAFTA、EU、ASEAN等)的44个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Blavy(2001)则考察了马里兰各国间贸易的决定因素和发展潜力。

Lucian Cermal(2001)利用引力模型和面板数据研究了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的区域贸易协定对成员国之间贸易产生的较大影响。

国内学者对区域贸易协定制度安排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APEC、ASEAN、东亚、东北亚等区域范围。

侯明、李淑艳(2005)、黄烨菁(2007)、林玲、王炎(2004)、曹宏成(2007)、张昱、唐志芳(2006)、李欣红(2007)、王可(2008)等人验证了APEC 对中国和贸易伙伴国进出口流量的影响,认为GDP、人均GDP、距离以及APEC 对中国双边贸易影响的作用十分显著。

王铠磊(2007)研究了APEC和ASEAN两个优惠贸易安排的影响,结果显示,引力模型的简约形式能够比较好地揭示影响中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流量的因素;APEC的制度安排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有显著的影响,而东盟和中国自由贸易区由于刚刚起步,尚未发挥预期的作用。

与之不同,陈汉林、涂艳(2007)、单文婷、杨捷(2006)、侯铁珊、任珊、陈大伟(2006)、姜书竹、张旭昆(2003)、吴丹(2008)等都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和研究,结果认为贸易区的建立对双方间的贸易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安烨、李秀敏、张立学(2005)检验了决定东北亚各国2003年双边贸易状况的主要因素并对东北亚各国之间应有贸易额进行估计,以发掘东北亚各国之间的贸易潜力。

还有学者探究了上海合作组织、欧盟、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李钦(2008)探讨了上海合作组织对新疆及中亚各国贸易流量的影响,伍泽君(2008)在引力模型中引入了一个新的虚拟变量EUE来反映欧盟东扩对中欧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结论认为,欧盟东扩会对中欧农产品贸易产生不利影响。

盛清(2007)在传统贸易引力方程的计量模型中引入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作为虚拟变量,研究CEPA对中国中部六省与香港地区贸易的促进作用,结论发现作用并不明显,继而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发挥CEPA机制,促进中部地区与香港地区贸易量的相关建议。

许多学者从行业层面利用引力模型分析了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因素。

史朝兴、顾海英(2005)利用1998年至2002年中国对其主要蔬菜出口贸易伙伴之间贸易流量数据,对蔬菜出口的引力模型进行了回归测算,结果表明:蔬菜进口国的经济总量、中国蔬菜行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和APEC区域贸易制度安排都对中国蔬菜出口贸易流量和流向有显著正面影响,距离所代表的运输成本则是阻碍蔬菜出口的主要因素。

庄丽娟、姜元武、刘娜(2007)对广东省农产品向东盟出口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验证,并对出口东盟的农产品流量进行了测算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