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资料讲解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够准确把握《青玉案·元夕》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词的意境和主题。
(3)能够领会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豪放派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词的内容和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辛弃疾及其词作的兴趣,树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两首词的意境、主题和风格特点。
3. 爱国主义情怀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1. 词中典故和意象的理解。
2. 辛弃疾豪放派风格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
2. 相关参考资料。
3. 学生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词,感受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两首词的主题和风格特点,分析爱国主义情怀的体现。
4. 讲解解析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解析,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词中的意象、典故和风格。
5. 欣赏与评价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欣赏,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词。
3. 进行课外阅读,了解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选取其他豪放派词人的作品,与辛弃疾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领会豪放派词风的特色。
2.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词,模仿辛弃疾的词风,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背诵、心得体会和课外阅读分享。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辛弃疾的词,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认识到辛弃疾的作品特色和思想内涵;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和鉴别能力;3.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能,在写作中体味文学的真谛。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将学习辛弃疾的两篇词作品——《青玉案·元夕》和《青玉案·横塘路》。
这两篇词作品体现了辛弃疾对民间文化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性领悟,对爱情的悲壮抒发等多方面的艺术表现。
在学习这些词作品的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辛弃疾的创作背景和文化背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学鉴赏。
2. 教学方法:1.前置知识导入法——利用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向学生介绍和解释相关的知识点;2.讲授法——老师讲授相关的知识,解释文学鉴赏方法和技巧;3.示范法——通过对样例的解析和分析,指导学生进行词作品的鉴别分析;4.启发法——让学生自己思考、发现、感知,最终归纳出正确的答案。
3.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引入:通过一些民俗图片,如元宵、灯笼、拥挤的人群等,向学生介绍元宵节文化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2.讲解《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意境和韵律特点,并阅读原文;3.指导学生进行押韵规律把握和句意情感理解的练习;4.组织有针对性的课堂讨论,指导学生深入分析文学作品的构成和特色。
第二课时:1.复习第一课时内容;2.解析《青玉案·横塘路》的作品背景、主题、意境和写作技巧; 3.指导学生进行字句的理解、赏析和鉴别; 4.通过大班讨论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文学鉴赏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反思在本次课程的授课中,我们深入挖掘了辛弃疾的词作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课堂讨论、文字分析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深刻理解,尤其是对辛弃疾及其作品的感性领悟和理论把握。
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激发大家的创作激情和想象力,使大家逐步体会到文学的内在力量和魅力。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辛弃疾的两首词,使学生能够理解词牌的特点,掌握辛弃疾的词风,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句,感受辛弃疾的豪放词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辛弃疾的词,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辛弃疾的词风特点2. 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教学难点:1. 词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辛弃疾词风的鉴赏教学准备:1. 辛弃疾的词选集2. 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简介辛弃疾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辛弃疾有基本的了解。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辛弃疾吗?他的代表作有哪些?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青玉案·元夕》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2. 逐句解析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3. 分析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在这首词中的体现。
三、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词的意境。
2. 讨论:辛弃疾的词风与其他词人相比有哪些不同?3. 教师点评,总结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四、课后作业(10分钟)1. 让学生背诵《青玉案·元夕》。
2. 布置作业: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辛弃疾词风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2. 强调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六、导入(5分钟)1. 总结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辛弃疾的词风特点和爱国情怀。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辛弃疾吗?他的代表作有哪些?七、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2. 逐句解析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3. 分析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在这首词中的体现。
八、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朗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感受词的意境。
2. 讨论:辛弃疾的词风与其他词人相比有哪些不同?3. 教师点评,总结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延安市新区高级中学贾梅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1.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用典、对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目标:了解辛弃疾,掌握用典手法,理解词人年老被用的心境。
一、导入新课(板书辛)请以“辛”字组词。
(艰辛、辛酸、辛辣、悲辛、辛劳、辛苦……)被人们称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一生怀着“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的块垒,似乎和辛字极有缘,正如他自己的戏说:(出示《永遇乐戏赋辛字》)正如他所说,其一生只有艰辛、辛酸辛苦、辛辣,而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今天,我们来学习他晚年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1、回顾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出示辛弃疾简介(师)他本是带着“到南方后,我一定可以打回北方,收复我的故乡”的信念南归的,却没想到南投40多年间,就有20多年的时间被闲置一边,而在断断续续的启用历程中又有37次频繁调动。
朝廷不重用他,可他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何职,总不忘初心,不断上书。
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时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
你想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三、自主学习1、反复诵读,结合下文注释读懂词义,理解关键词。
2、齐读,谈谈初读感受。
四、精讲1、介绍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读诗,体会情感。
2、介绍用典抒怀的手法。
3、读诗思考:诗中写了哪些历史人物的哪些事迹?孙仲谋:三国时吴国国君,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保卫了家园。
必修四6《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他是一把倚天巨剑,被爱国的烈焰灼烧,他是一支如椽巨笔,把历史的词章抒写,他完美地将文韬与武略集于一身,令后世无数文人墨客与将士仰望。
他是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是慷慨悲壮的一代词宗!这个人就是南宋豪放词人辛弃疾。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欣赏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来感受他文武双全的人格魅力。
二、诵读初体验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课文,要求读文章时应注意一下生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语气和情感。
补充作者和写作背景。
可能读的时候少了那么一点味道,就是情感不够:为更好地理解这首千古绝唱,先了解一下作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由于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又参加过农民起义,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再加上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
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头的报国热火燃烧得他难以忍受。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背景和文化底蕴;2.学习并理解辛弃疾的词作;3.学会欣赏和赏析辛弃疾的词作;4.培养学生的词意把握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解读辛弃疾的词作;2.学生能够欣赏辛弃疾的词作;3.学生能够通过词作体会辛弃疾的艺术成就。
三、教学准备:1.辛弃疾的词作材料;2.辛弃疾的生平介绍;3.词语解析和词句赏析的教学素材。
四、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作品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2.教学活动:学生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师分析词句的意境和感情,解析其中的文化典故和修辞手法;3.启发探究:词语解析和词句赏析,学生自主思考并发表意见;4.欣赏赏析:学生理解后,集体欣赏并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5.思辨评价: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发表个人意见。
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继续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2.学生可以尝试模仿辛弃疾的词作,写出自己的词。
六、反思:本节课针对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进行了教学设计,通过导入辛弃疾的生平和作品背景,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阅读词作,教师分析词句的意境和感情,解析其中的文化典故和修辞手法,培养了学生理解和理解词意的能力。
在启发探究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词语解析和词句赏析,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在欣赏赏析环节,学生能够理解词作,并通过集体欣赏和赏析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课堂思辨评价环节,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发表个人意见,促进了学生对辛弃疾的艺术成就的思考和评价。
在教学延伸环节,学生可以继续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并尝试模仿辛弃疾的词作,发展自己的文学创作能力。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永遇乐》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辛弃疾词作品的意境、情感、文化内涵以及词牌音韵韵律;2.能朗读、背诵并理解《水龙吟》、《永遇乐》两首词作品;3.能简述辛弃疾生平及其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文化意义;4.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1.辛弃疾词的艺术特点、情感传达;2.《水龙吟》、《永遇乐》的词牌音韵韵律和意象。
三、教学难点1.理解《水龙吟》、《永遇乐》词作品的情感表达;2.理解和鉴赏辛弃疾词的文化价值。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辛弃疾词《水龙吟》、《永遇乐》演唱版本并听取学生的感受。
2.呈现1.介绍《水龙吟》、《永遇乐》的背景、情节,概括其核心表现,使学生了解其情感内涵。
2.讲解词牌音韵韵律。
3.分析词句的意义,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诗歌语言的艺术特点等。
4.通过朗读比较、动手仿写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辛弃疾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3.练习1.阅读和背诵《水龙吟》、《永遇乐》。
2.按照词牌的要求,听取录音后边读《水龙吟》、《永遇乐》。
3.写《水龙吟》、《永遇乐》的读后感,并对词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进行分析。
4.总结反思1.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老师对学生表现做出总评。
2.讲授辛弃疾生平及其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文化意义,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五、教学评价1.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学生的考核,重点考察学生对《水龙吟》、《永遇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采取课堂小测验、课上习作、学科竞赛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分析辛弃疾的两首词《青玉案·元夕》和《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的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运用朗读、讨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词作的激情与豪放,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通过对词中社会背景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词人简介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包括其生活年代、仕途经历等。
简述辛弃疾在词坛上的贡献和影响。
2.2 《青玉案·元夕》词歌解析解读词的题目“元夕”的含义。
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以及运用的修辞手法。
2.3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词歌解析解析词题“丙辰中秋”背后的历史背景。
分析词中的意境、情感及艺术特色。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文学地位。
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
3.2 教学难点词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词中复杂情感和哲理的把握。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方法4.1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辛弃疾及词的背景。
步骤二:分组朗读两首词,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步骤三:分析《青玉案·元夕》和《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的具体内容。
步骤四:对比两首词的异同,讨论其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步骤五:总结词人的情感态度及其对当代的意义。
4.2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文献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理解。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尝试,加深对词艺术的认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和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5.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了解学生对辛弃疾生平、词作特点的掌握情况。
5.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态度的变化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注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延安市新区高级中学贾梅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1.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用典、对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目标:了解辛弃疾,掌握用典手法,理解词人年老被用的心境。
一、导入新课(板书辛)请以“辛”字组词。
(艰辛、辛酸、辛辣、悲辛、辛劳、辛苦……)被人们称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一生怀着“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的块垒,似乎和辛字极有缘,正如他自己的戏说:(出示《永遇乐戏赋辛字》)正如他所说,其一生只有艰辛、辛酸辛苦、辛辣,而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今天,我们来学习他晚年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1、回顾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出示辛弃疾简介(师)他本是带着“到南方后,我一定可以打回北方,收复我的故乡”的信念南归的,却没想到南投40多年间,就有20多年的时间被闲置一边,而在断断续续的启用历程中又有37次频繁调动。
朝廷不重用他,可他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何职,总不忘初心,不断上书。
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时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
你想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三、自主学习1、反复诵读,结合下文注释读懂词义,理解关键词。
2、齐读,谈谈初读感受。
四、精讲1、介绍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读诗,体会情感。
2、介绍用典抒怀的手法。
3、读诗思考:诗中写了哪些历史人物的哪些事迹?孙仲谋:三国时吴国国君,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保卫了家园。
刘裕:出身贫寒,曾生活在荒僻小街,但计伐桓直,平定叛乱,带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
刘义隆:刘裕之子,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
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
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之军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
当地百姓年年在这里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为赵出力,“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赵使却还报赵王:“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于是赵王不再启用他。
(合作探究)4、凡有用典必有用意,请找出关键词,理解典故与词人间的联系,理解其情怀。
孙仲谋京口起步,建功立业刘裕刘义隆仓皇失败狒狸祠安作亡国奴廉颇壮心不已,壮志难酬5、本词除了用典手法外,还有什么手法的运用?在这样的对比中,我们更能感受到66岁的辛弃疾内心无比苦涩但又孤身坚守,满腔忧虑但又坚决行动的忠义情。
(在这样的任上,他搜集钱财,置备盔甲军装;花重金派间谍到北方金人践踏地探听虚实。
终遭弹劾“奸赃狼藉”而免职。
)五、当堂训练反复读词,想象诗境,想象诗人的处境,请以《我手写英雄》为题,写下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示例:他,以武起事,由文而武。
在手执软笔时,他失去了钢刀利剑,但没有失去一个武人的信念。
他是一个可悲的英雄。
我们能清楚地听到他一遍遍的哭声,一次次的表白:”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看着金人的势力日益壮大,南宋疆土收复渺茫,他心中仍然幻想其坐骑如曹操的的卢般飞驰沙场;当大势已去,老年再被启用时,他仍心怀忧虑忠诚地问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他有着岳飞的霸气,却没有岳飞的境遇。
最终,只能喊着”杀敌“含恨而去。
六、作业:背诵并默写本诗。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目标:反复品读吟咏,领悟本词的内涵,体会词人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
一、导入新课(课前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入)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66岁的辛弃疾既喊出了有能力杀敌的忠心,也表达了不被重用的忧愤。
他平生以英雄自称,心功业自负,以气节自许,本以身许国,准备血洒沙场,马革裹尸,可从23岁南渡归宋十年之久了,还未受重用,正值壮年的他心境如何呢?今天,我们品读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自主学习结合下文注释,大声朗读文章,理解词义。
同时思考:你在本词中看到了怎样的词人形象?(献愁供恨的江南游子,无人会意的流泪英雄)三、精讲点拨1、本词上片重在写景抒情,下片重在用典抒情。
这两种手法也是我们常见的手法。
品析写景抒情句,我们要从意象入手,描摹意境,感受情感;品析用典句,我们要先弄清典故,找准联系点,理解情感。
这两种手法都是含蓄抒情的方法。
2、反复诵读上片,闭目凝神细想你眼前展现出怎样的画面?请描摹(明确意象。
)。
示例:南方的天空,一片空阔清冷;江水悠悠,带着无边苍凉的秋色无声地流向天际。
遥望远山,如玉簪,又如螺髻,写满了愁怨。
落日西沉,失群的孤雁哀鸣不断,我这江南游子独自站在楼头。
引导:天与水写满了秋意,山满怀愁怨,日是落日,雁是孤鸿,人是游子,我们立刻被带入了怎样的意境?(空阔冷寂,苍凉悲苦)此游子是普通游子吗?(亡国游子)引导:亡国游子面对此景此境,心绪如何?(讲解细节描写)3、抽学生诵读体会。
师:他默看宝刀,愤拍栏杆时,一定想到了当年拍刀催马,驰骋沙场,独闯敌营的壮举,但如今呢?“无人会,登临意”,他怎样的思想情感无人理解?请细细品读下片的典故,理解深沉的情感。
4、学生先自主品读下片,思考:词人用“张翰、许汜、桓温”的典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合作探究)5、师译读这三个典故后,请同学们合作探究其用意。
张翰弃官归隐(难以回乡之激愤)许汜谋求私利(鄙夷谋私之无奈)桓温感叹时光(唉叹时光之痛苦)6、这是他政治失意时流血的心的忧愤之情啊!这份忧愤之中,当然包含着对朝廷的不满和批判。
苟安的朝廷又怎么可能容他?最终,他只能孤寂无奈地悲怆呼喊:“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这句照应了哪一句?7、齐读感受词深沉悲壮的情感。
四、当堂巩固在词中,你是否感受到让人荡气回肠的悲壮,是否感受到了让人心痛不已的执著?拍遍栏杆的沙场英雄辛弃疾在你心中是怎样的形象......请用或诗或散文的语言描述。
五、小结辛弃疾生不逢时。
他的文才武略换来的却是大半生报国无门的悲愤和苦痛,于是他常常将满腔雄心壮志化作杜鹃啼血式的悲愤长歌。
从这两首词中,我们分明能品味出他对英雄人格的悲壮追求。
然而,也正是这一特定的遭遇,使他寄之于词,成为一代词宗,在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有“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美称。
六、作业:背诵并默写《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堂实录生:齐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前)师:今天,我们继续走近辛弃疾。
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道出了晚年的辛弃疾经过无数的迫害依然壮心不已,依然忧虑国运。
在壮年时,他又是怎样的心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壮年的他写作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板书)。
师:看题目,“建康”指哪里?(生沉默)不要给我说你们不知道哦!生齐:江苏南京师:我们知道,辛弃疾本来是报着满腔的复国之心来投奔南宋的。
当年,他带着一万多抗金义军来南投,结果,十年中不被重用,只是让他做个地方长官(当时,他正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不把他投于前线。
我们知道,他一辈子唯一的壮怀就是——师生齐:收复失地。
师:显然在地方长官这样的职位上,他是不能实现他的愿望的。
不能实现愿望的他有没有愤慨?有没有怨恨?有没有痛苦呢?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章,结合下文注释读懂诗意,并说说你从中读出了哪些情感。
生:(自由诵读,师提醒学生在读不懂的地方做标注)师:请同学们齐声读,带着你体会到的感情读。
生:(齐读)师:两分钟质疑时间。
没人质疑,我就要质疑啦。
生1:“求田问舍,怕应羞见”怎么理解?师:“刘朗才气”加上才是完整的意思。
谁在“求田问舍”呢?生齐:许汜师:许汜“求田问舍”,即谋求私利,恐怕羞于拜见“才气刘郎”,也就是(师生齐)富有雄才大略的刘备。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师生齐:谋求私利的许汜大概羞于拜见富有雄才大略的刘备吧!生2: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追问:你能不能说一说这句诗里谁在做什么?)张翰想到家乡的鲈鱼脍,就辞官归家了。
师:“休说”,不要说;“尽西风”,西风尽,也就是秋风尽之时,言下之意就是深秋时节,秋风萧瑟之时。
整个句子的意思就是不要说鲈鱼能做成美味的鲈鱼脍,秋风萧瑟之时,张翰能否归去?能否归去哪里呢?生齐:家乡生3: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追问:“岑”是什么意思?)小而高的山师:遥望小而高的山,“玉簪螺髻”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山)像玉簪像螺髻一样,“献愁供恨”,呈现出了它的愁怨。
意思理解了,请问用了什么修辞?生3:比喻、拟人。
生4:无人会,登临意(追问:你能解释一下“会”是什么意思吗?)领会,理解。
师:无人能理解我登高来的思想情感。
师:同学们的质疑完了,我有疑问。
生5,断鸿指什么?生5:(沉默)生6:失群的孤雁。
师:生7,吴钩指的是什么?生7:(沉默)生8:吴地制造的宝刀。
师:辛弃疾首先是文人还是武将?(武将)所以他随身带着宝刀。
好了,同学们,你们不质疑,我一质疑就有两个同学被考住了。
这可不是善学的表现哦。
师:现在我们把字面意思读懂了,请再读诗,你能领悟什么“意“呢?(生齐读)师:我的最后一问——生9说一下“红巾翠袖”什么意思?生9:代指女子,(追问:什么手法?)借代。
师:读出什么“意(思想情感)”呢?生10:壮志难酬的苦闷。
(追问:哪儿读出来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生11:从第一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描写的是萧瑟的秋景,也可以读出他内心的一种凄凉。
生12:从“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读出了他的悲愤。
生13:我从“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读出一种孤寂。
生14:我读出的是作者不能为国效力的一种感觉,徒然虚度时光的感慨。
师笑:不能为国效力的感觉?(生笑)这种感觉是什么样的感觉?要具体哦!生15:“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感觉出了作者对时光虚度的感慨和不能收复失地的一种……师:一种——感觉?(生笑)看来同学们对诗已经有了自己的解读。
对这首诗,人物形象,上阙出现的人物形象是——(生:江南游子),下阙出现的是——(生:无人搵泪的英雄)我们概括一下,即流泪英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看同学们刚才说的是否有依据。
(出示)师:本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是一个闲职。
“参议参议”即给皇帝提建议,但他说的话皇帝听吗?(生:不听)这时,他给宋孝宗提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却招来了很多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