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培养条件下细菌需氯量和存活性的试验研究

合集下载

细菌计数培养方法探讨

细菌计数培养方法探讨

细菌计数培养方法探讨【摘要】目的:了解医院环境监测细菌计数时直接表面接种和倾注法检测结果的差别,为准确做好院感环境检测提供简单、可靠的方法。

方法:用兼性厌氧的大肠埃希菌、专性需氧的铜绿假单胞菌和物体表面常见细菌的菌液,以表面定量接种和倾注法做菌落计数。

结果:培养皿表面定量接种培养约24小时后,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菌落生长都很典型检测结果为170和205。

培养48小时数量没变化菌落略大。

倾注法定量接种培养约24小时后,大肠埃希菌菌落生长典型的为13,不典型菌落158;培养48小时候变为52,119;铜绿假单胞菌菌落生长典型的为8,不典型菌落192;培养约48小时后,生长典型的为26,179。

随机擦拭100cm2消毒前物体表面到5毫升生理盐水中,直接表面接种50ul培养24小时后测得细菌数量为15cfu/cm2,倾注法得到10cfu/cm2;48小时后分别为15cfu/cm2和13cfu/cm2。

结论:定量表面直接接种法更适合物体表面和各种液体标本中的细菌计数。

【关键词】环境监测;细菌;菌落计数【中图分类号】R1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8-0442-02为了提高医疗安全,医院环境细菌学监测内容越来越得到重视,其中消毒液染菌量、透析液中细菌含量及各类物体表面细菌数量监测是最常见的检测内容。

这类监测一般采用琼脂倾注法[1]检测,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倾注法检测结果偏低切菌落计数时菌落辨认常常比较困难。

为此我们采用了琼脂表面直接接种法,结果收到良好效果。

1 材料1.1 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59231.2 营养琼脂杭州天和出品2 方法2.1 菌液配制上述不同细菌的纯培养菌落配成0.5麦氏单位菌液,按细菌数量为每毫升108计算进行稀释,将细菌含量稀释到每毫升约5000后用于实验。

2.2 直接接种每种细菌各取100ul、50ul、25ul、10ul分别接种配制好的营养琼脂表面,用接种环密涂后,送36℃;空气条件下培养。

实验四微生物的纯培养

实验四微生物的纯培养

微生物纯培养的原理
01
无菌操作
在微生物纯培养过程中,无菌操作是关键。通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样品
的采集、分离、纯化、培养等步骤,确保获得的微生物菌落是单一的、
纯净的。
02
选择性培养基
选择性培养基是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求和生长特点设计的培养
基,通过选择性培养基能够促进所需微生物的生长,抑制其他微生物的
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
纯化
通过反复的分离、移植和纯培养过 程,逐步淘汰其他杂菌,最终获得 纯种的微生物。
鉴定
对纯化的微生物进行形态学、生理 生化及遗传学等方面的鉴定,以确 认其种属和特性。
04
实验结果与分析
微生物的培养结果观察与记录
观察与记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并记录 了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 情况,包括菌落形态、颜色、大 小、生长速度等特征。
微生物纯化
通过反复划线分离或稀释分离 的方法,将微生物逐渐纯化, 获得单一的菌落。
样品采集
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样品, 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
微生物分离
通过划线分离法、稀释分离法 等方法将微生物从样品中分离 出来。
微生物培养
将纯化的微生物接种到适宜的 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观察其生 长情况并进行记录。
03
改进建议2
寻找成本较低的替代品或国产试剂, 降低实验成本。同时,合理规划实验 材料的使用,避免浪费。
实验在未来的应用前景与发展方向
应用前景
随着微生物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微生物的纯培养 技术在农业、工业和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例如,某些特殊微生物可用于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 的开发,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某些具有特殊功能 的微生物可用于工业发酵生产;某些药用微生物可用 于抗生素和生物药物的生产。

微生物的纯培养(两篇)2024

微生物的纯培养(两篇)2024

引言:微生物的纯培养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它能够分离和培养单一微生物种类,为微生物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用的工具和方法。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微生物纯培养的基本概念和技术。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微生物的纯培养,介绍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以及它们的应用。

概述:纯培养是通过分离微生物,将其单独培养在适宜的培养基上,从而得到纯的微生物培养物的过程。

纯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微生物的生命周期和特性,还可以用于研究微生物的生理机制、遗传与基因组学以及应用领域,如微生物药物和工业应用等。

正文内容:1.微生物分离技术1.1基于落点法的分离技术1.2基于过筛法的分离技术1.3基于稀释法的分离技术1.4基于加热法的分离技术1.5基于波动法的分离技术1.6基于流式细胞术的分离技术2.微生物生理特性的研究2.1生长速率和生长曲线的测定2.2代谢产物的分析和鉴定2.3酶的活性测定2.4免疫学方法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2.5细胞透过性和运输的研究3.微生物遗传与基因组学研究3.1突变体筛选和鉴定3.2基因工程技术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3.3基因组学方法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3.4转座子和重组技术的应用3.5CRISPRCas系统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4.微生物在医药和工业领域的应用4.1微生物药物的开发和生产4.2微生物酶的应用4.3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4.4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4.5微生物在能源生产中的应用5.微生物纯培养的优化和自动化5.1培养基组分的优化5.2培养条件的优化5.3自动化培养设备的应用5.4全自动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应用5.5培养过程监测和控制的方法总结:微生物的纯培养是微生物研究中至关重要的技术之一。

本文通过介绍微生物分离技术、微生物生理特性的研究、微生物遗传与基因组学研究、微生物在医药和工业领域的应用以及微生物纯培养的优化和自动化等方面,展示了微生物纯培养的多个方面。

这些方法和技术的发展,为微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工具和方法,促进了微生物学在科学和应用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纯培养细菌接种法实验报告

纯培养细菌接种法实验报告

纯培养细菌接种法实验报告掌握纯培养细菌的接种方法,观察细菌的形态,生长特性和纯化程度。

实验原理:纯培养细菌是指将单一菌株分离出来,通过连续传代得到的同源菌种。

纯培养的细菌能够提供一致的实验结果,并且方便研究其生长和功能特性。

纯培养细菌接种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常有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两种。

实验步骤:1.准备培养基:根据细菌的要求,配制适当的培养基,如琼脂培养基或液体培养基。

对于液体培养基,需要将培养基装入试管、烧杯等容器中。

2.无菌操作:将所需器具、培养基等材料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或者使用紫外线灭菌。

确保材料的无菌状态,避免其它细菌或真菌的污染。

3.接种:将要纯培养的细菌(母菌)通过无菌针或无菌吸管取适量进行接种。

在液体培养基中,可以通过直接加入适量的细菌悬浮液;在固体培养基中,可以通过点菌法或线条法进行接种。

4.培养:将接种好的培养基放在适当的培养条件下,如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培养。

对于液体培养基,可以摇床培养,对于固体培养基,需要反复翻转培养基以确保细菌均匀生长。

5.观察:在一定时间内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生长情况,包括菌落形态、颜色、大小等。

通过目视观察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得到纯培养的细菌。

6.纯化:从培养基上挑选一个特定的菌落,通过多次传代的方式得到纯培养的菌株。

每次传代时,都要选择单个菌落进行接种,并在新的培养基上培养。

7.保存:将得到的纯培养菌株进行保存,可以通过连续传代培养物、低温冷冻保存或制备滴度梯度等方法。

实验结果:根据纯培养细菌接种法进行实验后,可以观察到纯培养的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首先,通过目视观察可以初步判断得到的菌落是否为纯种。

例如,如果菌落形态、颜色和大小均一致,则说明可能是纯培养的细菌。

其次,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菌液中的细菌形态和结构,进一步确认是否得到纯培养的细菌。

最后,可以通过分析菌株的生长特点和功能特性,对细菌进行进一步鉴定和研究。

实验结论:通过纯培养细菌接种法可以得到纯培养的细菌,该方法能够提供一致的实验结果,并且方便进行细菌的研究。

《微生物的培养需要适宜条件》 知识清单

《微生物的培养需要适宜条件》 知识清单

《微生物的培养需要适宜条件》知识清单微生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们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要想成功地培养微生物,就必须为它们提供适宜的条件。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微生物培养所需要的适宜条件。

一、培养基培养基是微生物生长的“食物”,它为微生物提供了所需的营养物质。

1、营养成分(1)碳源:如葡萄糖、蔗糖等,为微生物提供能量和构建细胞的物质基础。

(2)氮源:包括有机氮源(如蛋白胨、牛肉膏)和无机氮源(如铵盐、硝酸盐),用于合成微生物的蛋白质和核酸。

(3)无机盐:提供微生物生长必需的各种矿物质,如钾、钠、镁、铁、锌等。

(4)生长因子:一些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但生长所必需的物质,如维生素、氨基酸等。

2、类型(1)天然培养基:利用动植物组织或微生物的提取物制成,成分复杂但营养丰富。

(2)合成培养基:成分明确、精确,常用于科学研究。

(3)半合成培养基:综合了天然和合成培养基的优点。

二、温度不同的微生物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

1、嗜冷微生物:适应在低温环境下生长,一般在 0 20℃之间。

2、嗜温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在 20 45℃之间,这也是大多数微生物的适宜温度范围。

3、嗜热微生物:能在高温环境中生存和生长,温度通常在 45℃以上。

在培养微生物时,需要根据所培养微生物的种类,将温度控制在其最适生长范围内,以保证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和代谢。

三、pH 值微生物生长的环境 pH 值对其生长和代谢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多数细菌适宜在 pH 值 65 75 之间生长,真菌一般喜欢偏酸性的环境,pH 值在 50 60 左右。

而一些嗜酸或嗜碱微生物则具有特殊的适应机制,能够在极端的 pH 条件下生存。

为了给微生物提供适宜的 pH 条件,在培养基配制时,通常需要使用酸碱调节剂来调整 pH 值,并在培养过程中注意监测和维持 pH 值的稳定。

四、氧气根据微生物对氧气的需求,可以将其分为好氧微生物、厌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

微生物纯培养与生长量测定

微生物纯培养与生长量测定

微生物纯培养与生长量测定一、微生物纯培养技术微生物在自然界中不仅分布广,而且种类多,并多是混杂地生活在一起。

要想研究或利用某一微生物,必须把混杂的微生物类群分离开来,以得到只含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

微生物学中将在实验室条件下由一个细胞或一种细胞群繁殖得到的后代称为微生物的纯培养。

纯培养技术包括两个基本步骤:① 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培养对象。

② 在以培养对象为唯一生物种类的隔离环境中培养、增殖,获得这一生物种类的细胞群体。

针对不同微生物的特点,有许多分离方法。

应用最广的是平板法分离纯培养。

(一)、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称为菌落(colony)。

当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便成为菌苔(lawn)。

不同微生物在特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菌落或菌苔一般都具有稳定的特征,可以成为对该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大多数细菌、酵母菌、以及许多真菌和单细胞藻类能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孤立的菌落,采用适宜的平板分离法很容易得到纯培养。

所谓平板,即培养平板(culture plate)的简称,它是指固体培养基倒入无菌平皿,冷却凝固后,盛固体培养基的平皿。

这方法包括将单个微生物分离和固定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或里面。

固体培养基用琼脂或其它凝胶物质固化的培养基,每个孤立的活微生物体生长、繁殖形成菌落,形成的菌落便于移植。

最常用的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固体培养基是琼脂固体培养基平板。

这种由Kock建立的采用平板分离微生物纯培养的技术简便易行,100多年来一直是各种菌种分离的最常用手段。

1. 稀释倒平板法(pour plate method)先将待分离的材料用无菌水作一系列的稀释(如1:10、1:100、1:1,000、1:10,000......),然后分别取不同稀释液少许,与已熔化并冷却至50℃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倾入灭过菌的培养皿中,待琼脂凝固后,制成可能含菌的琼脂平板,保温培养一定时间即可出现菌落。

细菌活的但非可培养(VBNC)状态研究进展

细菌活的但非可培养(VBNC)状态研究进展

细菌活的但非可培养(VBNC)状态研究进展【摘要】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 ,VBNC)概念的提出对公共卫生学、微生物学、预防医学等传统学科产生了巨大冲击,大量研究结果证明很多细菌包括许多重要病原菌均可进入VBNC状态。

处于VBNC 状态的细菌在常规培养基上不生长,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复苏并保持毒力,实验表明部分病原菌处于VBNC状态仍具有致病性。

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关于VBNC 状态细菌的研究进行了如下综述。

【关键词】活的非可培养状态;致病性;复苏自上世纪80年代提出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至今,作为公认的非可培养微生物,它一直是流行病学、预防医学以及公共卫生检验检疫等方面的热点研究问题之一。

大量研究已证明,许多重要病原菌都存在VBNC状态,由于该特殊存在形式使得其可能逃避传统的检测手段监测,从而造成流行病学及公共卫生学隐患。

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关于VBNC状态细菌的研究进行了如下综述。

1.VBNC状态细菌的生物学特性1.1. 形态学变化处于VBNC状态的细菌形态会发生改变。

大多数G-菌会出现体积变小,由杆状或弧状变为球杆状甚至有些会缩成球形。

当然并非所有的G-都会缩小,有研究表明G-的Enterococcus f aecalis 的形态变化没有变小反而有轻微的伸长。

这也说明其形态的变化可能只是菌体对于环境变化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现象。

尽管VBNC状态细菌其形态会发生变化,其细胞内核蛋白体和合算物质密度明显降低,但其细胞外膜是保持正常的。

1.2. 生理生化特性的改变处于VBNC状态的细菌其对底物吸收减少,核糖体及染色质核素密度明显降低。

细胞中浓缩,蛋白质和脂质总量下降。

但细菌在开始进入VBNC状态时一般会合成一些新的蛋白,如费氏霍乱弧菌能合成出40种新的正常条件下没有的蛋白质。

此外,VBNC状态细菌的营养盐转运及呼吸速率还明显下降。

Tholozan发现,C.jejuni进入VBNC状态后膜内外pH梯度、膜内K+浓度和膜势能均降低,ATP及ADP浓度降低,30d后仅能检测到AMP存在。

[实验六细菌的生化试验]细菌的生化实验

[实验六细菌的生化试验]细菌的生化实验

[实验六细菌的生化试验]细菌的生化实验实验六细菌的生化试验目的要求1.通过本试验加深对细菌生化反应原理和意义的理解;2.掌握常规细菌生化试验操作方法。

操作步骤一、糖类发酵(分解)试验原理:细菌含有分解不同蔗糖(醇、苷)类的酶,因而分解各种糖(醇、苷)类的能力也不必一样。

有些细菌分解某些糖(醇、苷)产酸(符号:+)、产气(符号:○),培养基由兰变黄(指示剂溴指示剂麝香草酚兰由兰遇酸福兰县的结果),并有气泡;有些产酸,仅培养基变黄;有些不分解糖类(符号:-),培养基仍为兰色。

(一)适用于需氧菌的方法培养基用邓亨氏(Dunham)蛋白胨水溶液(蛋白胨1g,氯化钠0.5g,水100ml,pH7.6按0.5~1%的比例分别加入各种辣椒),每100ml加入1.2ml的0.2%溴麝香草酚蓝(或用1.6%溴甲酚紫酒精溶液0.1ml)作指示剂。

分装于试管(每一个试管事先都加有一枚倒立的小发酵管),10磅高压灭菌10分钟。

如在培养基中加入琼脂达0.5~0.7%,则成半固体,可省去倒立的小失水管。

0.2%溴麝香草酚蓝溶液配法:溴麝香草酚蓝 0.2g0.1N NaOH 5ml蒸馏水 95ml方法:从琼脂斜面的纯培养物上,用接种环取少量被检细菌接种于糖发酵管培养基中(如为半固体,应穿刺),在37℃培养,一般观察2~3天,观察时用上述符号标记之。

(二)适用于厌氧菌的方法培养基:蛋白胨 20g氯化钠 5g琼脂 1g1.6%硫甲酚紫酒精溶液 1ml糖 10g硫乙醇酸钠 1g蒸馏水 1000ml将胨、盐、硫乙醇酸钠、琼脂和水放于水槽内,加热使融化,再加入所需的糖,调整pH到7.0,加入指示剂,分装试管,在10磅高压灭菌15分钟后,做成高层。

方法将厌氧菌的培养物用穿刺接种法接种于上述培养基的深部,于37℃培养。

结果观察同需氧菌。

二、V-P试验(二乙酰试验)原理:某些细菌能从葡萄糖→丙酮酸→乙酰甲基甲醇(Acetymethyl carbinol)→2,3-丁烯二醇(2,3-bytaylene cylycol),在有碱阿提斯鲁夫尔谷存在时氧化成二乙酰,后者和胨中的胍基化合物起作用,会带来粉红色的化合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5卷
第 6期
供 水 技 术
W ATER TECHNOL0GY
V0 . . 15 No 6 De . 0l c2 1
21 0 1年 1 2月
纯培 养条 件 下 细 菌 需氯 量和存 活性 的试验 研 究
李 荣光 何 文杰 , 韩宏大 孙 星凡 , ,
(. 1 西安 建筑科技 大学 环 境与 市政 工程 学院 ,陕西 西安 705 ;2 天 津 自来 水集 团有限 105 . 公 司,天津 304 ;3 北 京桑德 环保 集 团有 限公 司 ,北 京 110 000 . 0 12)
rah d9 . % .teclr ed m n o ne ccu feai w shg e ta . oi h ai u ec e 9 9 h hoi e a dfr t oocs acl a i r hn E cl n E r s h .T em x m m
d f r n e o h o i e d ma d fr t e t i d f b ce i a b e v d wh n i wa o tr w s o s re e t s d s d b re f n o a

要: 以埃希氏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作为研究对象, 在纯培养条件下考察 了 自由氯、 氯胺
和二 氧化 氯 的投 加 量 以及 细 菌初 始浓 度 对 需氯 量 的影 响 。结 果表 明 : 活 率达 到 9 .% 时 , 灭 99 两种 细 茵的 需氯量 均随初 始 菌浓度 和 消毒 剂投加 量 的提 高而增 大 , 粪肠球 菌的 需 氯量 大 于埃 希 氏 大肠 杆菌; 投加 自由氯 时两种 细菌 的需氯 量差 别最 大 , 次是二 氧化 氯 , 其 氯胺 的差 别最 小。 关键 词 : 埃希 氏大肠杆 菌 ; 粪肠球 菌 ; 需 氯量 ; 存活 率
c hu a o di o u r lc n t n. Th e ul n i ae h t t h o i e n o k l t e t i d f b ce a wa i e r s t i d c t d t a he c lrne d ma d t il h wo k n s o a tr s s i i c e s d wih t n t l a tra c n e ta in a d he d snfca t o a e wh n t e n c iai n ae n r a e t he i ii b c e i o c n r t n t ii e tn d s g e h i a t to rt a o v
a d Tcnl y X ’ n7 0 5 ,C i ; .Taj t w r ru o, t. n eh o g , ia 1 0 5 h a 2 in nWae ok Gop C . Ld, o n i r s Taj 0 0 0 h a 3 B in o n ru , e g1 1 0 , hn ) in n3 0 4 ,C i ; . eigS u dGop B n 0 1 2 C i i n j a
c lrne,t e twa hlrn ixd ho i hni s c o e d o ie.Th n mu dfe e c e twa o e y c lr mi e i e mi i m i rn e wh n i f s d s d b h oa n .
Ke r s E cl E t oocs acl ; c l iedmad b c r uv a r e ywod : .oi ; n rcc eai ho n e n ; at i sri l a e uf s r ea v t
Ab t a t sr c : Th ef cs f r e h o n e fe t o fe c lr e, c lr mi e n c l rn do ie o a e n i i a i h o a n a d h o e ixd d s g a d n t l i i
cne t t n fE cl ad E t oocs acl n clr e dm n ee ivs gtd u dr p r o cnr i so . o n ne ccu eai o ho n e a d w r net a n e ue ao i r f s i i e
Ex e i e t o h o i e de a d a d s v v lo c e i n pu e p rm n f c l r n m n n ur i a f ba t r a i r c lu a o d to u t r lc n ii ns
L o gu n HeWej , H n H n d S nX nfn i ngag , R ni e a o g a , u ig a
( .Sh o o ni n n l n nc a n ier g X ’ n U i r t o rh etr 1 co lfE v o met dMu ip l gnei , ia n e i A cic e r aa i E n v syf t u
中图分 类号 :T 9 12 U 9 .5 文献标 志 码 :A 文章编 号 :1 7 9 5 ( 0 1 0 0 1 0 6 3— 3 3 2 1 )6— 0 2— 4
d i1 .9 9 ji n 17 9 5 .0 10 . 0 o:0 3 6 / . s .6 3— 3 3 2 1 .6 0 4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